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学术论文略论禅宗的证悟之道——圣凯法师2009年02月13日16:27:00《佛学文摘》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自从达摩东来传法,后来一花开五叶,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须知彼所参者非禅,乃文字知见,参到老,于禅了无所干。即令真得禅宗明心见性之实益,其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烦恼惑业未断,悟是悟,生死是生死。若谓明心见性,即无生死可得,此系门外汉,与狂禅者之所谬认者。然现时谁是明心见性之人。
从身体的奥秘探讨生命哲学——以禅、丹道与密为主发表人熊琬华梵大学教授兼佛教学院院长暨主任【提要】本论文借禅、丹道、密(兼采瑜伽、太极、医理)的修行方法,参照、互见,乃理解修行乃是借此身、心,包括身体中以及六根的善用,其中深藏生命的奥秘。
论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方立天内容提要:北宋初期临济宗人和云门宗人等,采用偈颂(诗歌)等体裁,从文字上追求禅意,以不点破为原则,绕路说禅,使得禅风出现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变化。临济宗…
郑学礼着,释若学译,《禅、维根斯坦与新正教神学——禅宗传达真理的问题》,《哲学与文化》第十五卷第四期,台北,1981年4月出版。罗宗涛,《敦煌变文中诗歌形式之探讨》,《中央研究院第一届国际汉学论文集》,1981年10月出版。
在禅宗思想中,生即是为了死,生死不过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日本文化、宗教、艺术、思想领域,禅宗的“无常观”浸透尤深。日本古代文人对于无常的思考构筑了日本传统文化、艺术、宗教和思想的基础,这种思考及至今日仍清晰可见,日式...
禅宗佛教给予了武士平静地听凭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恬静地服从,在灾祸和危险面前依然能保持冷静沉着,卑生而亲死。“生不可喜,死不可悲”,赋予了武士超越生死的战斗精神,使得武士能够完全断绝生死羁绊,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奔赴战场。
虚云老和尚与时期的禅宗——刘立夫胡勇.最后,虚云老和尚对于如何参禅修行提出过完备而系统的思想。.作为禅宗五宗的传承人,虚云老和尚毫不动摇地坚守禅门之道,他说:“中国的佛教,自古以来虽有教、律、净、密诸宗,严格的检讨一下,宗门一...
问题描述:毕业论文纠结中啊~打算写从樱花看日本人生死观(桜の花から日本人の死生観を见る)的,可是不知道能从那方面着手~请大家帮忙想想,帮忙列个提纲谢谢啦!本科论文的...
禅宗律宗当前位置:首页>实修法门>永嘉禅法>永嘉禅讲座(中级)>正文...却了无生死可得,永远断除了生死之根——我执,所以菩萨才能在生死之中却完全超越对生死的恐惧,不被生死之…
说起苏轼,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诗人、书法家、工程师、美食家,也是一名佛教徒。在我看来,苏轼诗词所表现的开阔胸襟和豁达态度,很大程度缘于他所吸收的佛家禅宗思想...
生死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自古以来世界上各种宗教,哲学探讨不休的重大课题.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生死问题也日益在现代社会凸显出来.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禅宗,其哲学的出发点和...
论生死之谈作文800字对于光阴的流转,蒋捷曾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禅宗的女尼说:尽日寻春春不见,芒鞋踏破岭头去。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观花望...
释道二教皆强调以现实人心为出发点,以回归清虚本心,了脱生死,获得人生自由为归宿,体现出浓厚的人生审美化的特点。从美学的角度来剖析禅宗和全真道的“心性”之...
所以禅宗的证悟之道,由于各人的天资差别,及时间、地点的不同,随机接引,并无一定的方式,只能从一些禅师的悟道方式,简单加以归纳而介绍一下。一、超越主客证一如...
如果对生死认识得当,保持、无为之心,在克服生死迷茫的过程中人们反而“足以逞其能”,战胜凝于内心深处的心魔,摒弃利害之欲和哀乐之情,在广袤的精神世界...
儒、道、佛的生死观念.docx,儒道佛的生死观念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
内容提示:XX大学毕业论文“道”与“心”--小论庄子与禅宗的共通之姓名:___2014年6月25日“道”与“心”--小论庄子与禅宗的共通之庄与禅是中...
出处《中国宗教》CSSCI北大核心2005年第7期36-37,共2页ReligionsInChina关键词禅宗生死问题中国宗教信仰生命哲学分类号B946.5[哲学宗教—宗教学]B821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