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教授谈博士论文写作经验:讲得太好了!算法与数学之美11-19429编者按:又到了硕士、博士们为写论文而挑灯夜战的季节。写论文究竟为了什么?每人的回答各有不同。为了长学问?为了做贡献?还是为了那顶博士帽、为了谋职寻禄...
陈平原:学问家与家——老北大的故事之三纪事陈平原:“亲自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最新文章钱穆:人生三路向思想10天前刘瑜:要守住内心的随笔14天前黄永玉:永远的窗口随笔16天前宋祁:九日置酒随笔16天前鲁迅:喝茶...
编者按:又到了硕士、博士们为写论文而挑灯夜战的季节。写论文究竟为了什么?每人的回答各有不同。为了长学问?为了做贡献?还是为了那顶博士帽、为了谋职寻禄?目的不同,手段就不一。如果是为了学术上的长进,为了让那顶博士帽方方正正、堂堂正正,就不妨听听陈教授的谈话,看看这些...
一、80年代的学术风尚和对小说史的探求中华读书报: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当时写作博士论文《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的背景。陈平原(以下简称“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所谓理论年、方法年。那几年大家讨论问题,喜欢先谈大的理论框架,摆弄各种新方法、新理论。这是80年代的风气。那...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回忆其读博经历的文章《“好读书”与“求甚解”》。陈平原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在北大师从文学史家王瑶先生读博,80年代宽松自由的校园氛围,使得当时的学子拥有自由自在的读书状态,“更接近古人所说的含英咀华、沉潜把玩。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
陈平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全书23万字该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该著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详细考察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在清末民初30年间、即1898年至1927年间不易为人说清可事实上却是意义深远的转变。
《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新版后记陈平原这几年,不断有朋友问我,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陈平原著作系列”,勒口上明明标着十本,为何第一种《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不见踪影?这不是出版社的问题,是我自己有心理障碍,总在出与不出之间徘徊。
陈平原:如何建立中国大学的与自信.木子思想3年前234.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博士论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中国现代学术...
陈平原在《学人》等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998年结集为《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出版。这些论文铸就20世纪90年代陈平原的学术形象。有评论称这些篇章:“对于近年中国学界之注重学术史研究,起了…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的新书,是《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陈平原在采访中告诉@梨视频文化,述学文体,简单说来就是学术论文的文体。陈平原指出,“以前我们唯恐学生们太空梳,今...
记者:从初识北京,到深入北京的文化、文学肌理,再到提出“北京学”,并以大量的相关文章阐发自己对北京的深切思考,这一过程延续了多少年?与早年相比,您现今对北京的思考又有了哪些变化...
中华读书报: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当时写作博士论文《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的背景。陈平原(以下简称“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所谓理论年、方法年。那几年...
(以下内容来自梨视频对陈平原教授进行视频专访的文字整理)述学文体,简单说来,就是学术论文的文体。晚清以降,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等等都发生变化,包含了写论文的方式。今天大...
陈平原也为《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提出建议:“不同时期写的文章意义是不一样的,比如2020年写的文章和1980年写的文章意义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可以在每一篇下面都加一个注,解...
陈平原日前就“北京主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最爱北京冬日的清晨盘点陈平原这几本新书可发现,在《想象都市》中,他在论文衡史中纵论古今,在都市现状中建言献策,其奉行的“人间情怀...
2021年3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出版了《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陈教授将这本新书定位为“介于学术著作和散文随笔之间”,目标读者是“对人文、教育、文学这三...
中华读书报: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当时写作博士论文《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的背景。陈平原(以下简称“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所谓理论年、方法年。那几年大家...
中华读书报: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当时写作博士论文《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的背景。陈平原(以下简称“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所谓理论年、方法年。那几年大家讨论问题,喜欢先谈大的理论框架,摆...
陈平原:从《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到《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再到《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起点是1991年的《在政治与学术之间——论胡适的学术取向》这篇文章,它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