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1919年1月,陈寅恪入哈佛大学文理研究院学习,直到1921年8月离开美国赴德国柏林大学继续求学。在哈佛期间,陈寅恪曾师从查尔斯·兰曼(CharlesRockwellLanman,1850-1941)教授学习梵文...
此人知我:余英时与陈寅恪研究陈寅恪先生,有一个人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美籍华裔著名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余英时先生。余英时先生,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开始在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上学,师从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陈寅恪...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毋庸置疑的失败之作,它丝毫无助于读者理解陈寅恪的贡献和局限;但该书作者胜利地将一个人生幸福、学问寻常的历史学者“美化”成一个百年难遇、令人叹惜的学术大师和文化偶像。这部成功的失败之作在20世纪90年代将陈寅恪送上了神坛。
陈寅恪与白鸟库吉:一段历史公案的真相陈哲三先生在《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又引述了蓝文征“作古”出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博士向陈寅恪请教所谓中亚史问题的故事:“二十二年我在日本,有天在东洋文库吃饭,饭后大家闲谈,白鸟库吉称我‘蓝君’,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在...
陈寅恪早在1897年就开始向留日回国者学习日语。陈寅恪在1967年12月写的“第七次交代稿”:“小时在家塾读书,又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陈寅恪第一次出国留日是在1902年。当时他13岁。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1902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10至1924年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读书并研究。通晓东西方多国语言,尤精于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
对于陈寅恪和的关系,此前研究大都集中在陈寅恪如何指导学生以及学生后来是否背叛老师方面,具体人物则以对蒋天枢、刘节、汪篯、金应熙、周一良等人研究较多。故此处仅论述较少被关注的朱延丰、姚薇元两位,他们入清华后即拜入陈寅恪门下,和陈寅恪关系一直较为密切。
周一良听过陈寅恪的史学课之后,搜求陈寅恪发表的论文来阅读。以当时周一良的学术素养,有些论文读后不甚了了,而崇敬之心却随之俱增。读过论文之后,周一良心里有种感觉:别的先生的学问,如果努力,似乎有希望达到;而陈寅恪见解之敏锐,功力之深厚,知识之广博,通晓语言之众多,是...
陈怀宇:陈寅恪留学哈佛史事钩沉,陈寅恪先生的生平极富研究旨趣。可惜新出版的《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主要依据《吴宓日记》一手资料以及《吴宓与陈寅恪》...
”此说常常被文史学界、陈寅恪的研究者们所津津乐道。然而,有几点不实予以订正如下:推荐陈寅恪不在十五年,而在十四年。1925年以前的陈寅恪尚未有“寥寥数百字”论文发表,...
以学问而论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的陈寅恪,其长期执教生涯中指导过不少学生写毕业论文,但近代史方向的论文则仅有一部,而他本人则从未写过专研近代史的文章。据说,曾有人专门询问...
陈寅恪(1890.7.3-1969.10.7)对于中国史界而言,今年是深具意义的,因为是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前不久本人的一篇以笔谈为基础的论文《视域之融合: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
同年7月1日,陈寅恪先生前往中山大学讲学。见中山大学《本校文科研究所特约教授陈寅恪先生在校讲学》一文:陈寅恪教授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士,曾任国立清华大学研...
B.陈寅恪C.白寿彝D.唐长孺答案解析()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而是由我们芸芸众生形成的,而且短期内是看不清楚的。()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而是由我...
2014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ujiangUnivemity(SocialScienceEdition)(总第173期)(SumNO173)陈寅恪治史方法中的西方史学理论...
浅谈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浅谈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关键词:陈寅恪文学研究方法诗史互证论文摘要:探索了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认为...
摘要:身历于传统学术向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一员,陈寅恪以昌明传统和融化新知相结合的视角对学术文化融合之道这一命题做出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他以中国古代学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