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中的三意善业――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是对治佛教所说的造成人生轮回生死的根本烦恼――贪、嗔、痴的,应当说既是佛教所追求的精神目标,也是佛教道德的总观念,是一切戒律得以制定的总出发点。
“六道”,佛教的六道即指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
而“五戒十善”就构成了佛教道德的基础。松赞干布依据“五戒十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起到了“对善人予以奖励,对恶人加以惩处,对豪强大族用法律压抑,对贫弱者设法扶助”[2]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有利于巩固农奴主阶级的统治。
十善业:身业:放生、布施、净业。语业: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意业: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得生于天上,中品者生于人中,下品者入修罗道。
十善业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名之为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名为口四业。不贪、不嗔、不痴,名为意三业。此与五戒之内容大致相同,而五戒大部分是约身行而言,十善大部分是约心念而言,十善业如果具足,必定可以生...
佛教因果报应论及其文化内涵——朱咏.佛教因果报应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由因果关系支配,强调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给自身的命运带来影响,产生相应的善恶报应,由此引起人们在前世、现世和来世的轮回。.由于佛教因果报应论与中国传统的天命论相...
」他开始讲有哪十种善业。首先是六度,然后还有四种。我们有同学正要写论文,十善业道不是很好的题目吗?你把它们和东方文化的关系搞清楚,就已经是非常大的题目了。讲到东方与西方,有一个世界文化上非常有趣的现象,五大宗教的教主都是出自东方。
以“十善业道”的“不邪”证成“多元成家”的合理性发布时间:2019-10-17点击次数:论文类型:期刊论文第一作者:李明书发表刊物:玄奘佛学研究所属单位:玄奘大学刊物所在地:新竹学科门类:哲学一级学科:哲学文献类型:J期号:29...
济群法师《幸福人生的原理》.《幸福人生的原理》亦名《十善业道经》。.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幸福,可是高度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许多人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活得不幸福。.这是为什么?.(1)不知幸福为何物;(2)不了解建立幸福...
圣严法师:菩萨戒指要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一、前言.一、前言.戒在佛法中,分有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的三等。.别解脱戒,离欲界缠;定共戒,离色界缠;道共戒,离三界缚。.又谓别解脱戒是欲界凡夫,受持戒相,持戒清净,则可别别解脱;定共...
一、《十善业道经》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系佛在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内容为有关十善业之功德。经载,永离十恶而修行十善者,有如下之功德:离杀... .new-pmd.c-abstractbr{display:none;}更多关于佛教十善业论文的问题>>
由于佛教徒修持的层次不同,分有在家的(居士)五戒十善或八戒,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都是以上述五戒十善为基础作些升格或详析,大同小...
佛教十善作为藏族首部传统法律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而受到藏族社会和藏传佛教的特别重视,从古到今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是藏族社会道德思想产生、发展和保持旺盛...
佛教十善作为藏族首部传统法律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而受到藏族社会和藏传佛教的特别重视,从古到今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是藏族社会道德思想产生、发展和保持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