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的梵文是sattva;音译为萨埵,《梵汉大词典》解释为“有”、“存在”、“实在”;在佛教经典中sattva被译成“众生”、“有情”。它在佛教的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具无明烦恼,流转生死于迷界的凡夫,包括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和天这些三界六道的有情识之生物,也称作六道众生。
众生平等,肯定众生都有灵性,所以不能以寻常无生命之物对待。对众生的分别相,只是现象界的事,从更深的层次看,佛家认为,一切有情皆有佛性,都有由之为出发点,解脱、提升的希望。这样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
正是因为如果一位有情修学佛教正法,他才有可能出离三界或者是成就佛道,而在之后呢,能够利乐众生无穷无尽;反过来说,如果斫断一位有情的慧命,那么他有可能去否定正法,而成为断善根的一阐提人,那么也就让无量无数的有情众生,都因此少掉了
植物既然是有情众生如来藏的共业种子感应而化现出来的无情生,所以吃无情—吃那些植物—没有杀业,因为它们没有真心与妄心,吃植物不是把众生的五蕴加以杀害割取来吃,没有使得有情众生生命受害。所以佛教中,把有情众生拿来吃的时候,才叫作杀生
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致胜的教育,佛教徒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老师的国籍,经历、生活环境,这样对我们深入了解学习佛教义理的形成非常有帮助。
2016-01-21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繁体字2017-05-05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利从何来?问和尚没有答案。庙里回来。2014-09-09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爱国爱教,如何倡导人间佛教2015-08-29如何读懂佛教义理,应该看着什么?42011-09-08佛教协会属于人民团体
如何表现佛教的缘起观,在佛教历史发展长河中就出现各种各样理论。如业感缘起,中道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和中国佛教的真如缘起。业感缘起是早期佛教理论,是比较符合释迦牟尼原始精神的。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受有情众生的业,因感召而流转的变化。
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而所谓“平等”,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执着】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佛教认为,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的“我执”和“法执”。
一个学物理的人对佛教的认识.紫虚居士著壹、前言贰、佛教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参、佛教对有情生命的看法肆、佛教所认识的宇宙伍、佛教的基本概陆、修行有关的问题壹、前言我是个学物理科班出身的,目前在某研究机构任职研究员,从事先端科技的研究...
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现代的民族和国家与古代的民族和国家当然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我们的讨论,既涉及到历史,也不能不与现实有关。这是需要说明的第二点。至于“众生”一词,我们的理解...
导读: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众生佛教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文/济群心,是佛教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重点所在.在我们的内心,既有良性潜...
论文摘要:“敬畏生命”是史怀泽思想的核心,以生命意志为逻辑出发点,强调爱与公正对于生命价值的重大意义,其思想中隐含了“上帝之爱与相对公正”和“人类中...
从宗教人类学看佛教众生平等的生命观论文[摘要]宗教无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对待平等的认识上,主张宇宙万物本质上的平等,即“众生平等”。佛教...
佛教讲,人是“有情”众生,甚至一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都叫做“有情”。关于“有情的层次”,有四点看法:娑婆因有情渐成国土常有人问:“人从何处来?”娑婆世界,因有情众生的业感...
茗山长老曾说:“畏难二字佛经无,无畏方为佛教徒,无尽众生无尽愿,一肩挑起莫踌躇。”也正显我佛子敢于直下承当的气慨。结语综上所述,要想真正做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关键在于...
敬畏生命的思想试论佛教众生平等生命观比较的论文敬畏生命的思想试论佛教众生平等生命观比较的论文论文摘要:“敬畏生命”是史怀泽思想...
论史怀泽“敬畏生命”的思想——试论佛教“众生平等”生命观比较论文摘要“敬畏生命”是史怀泽思想的核心以生命意志为逻辑出发点强调爱与公正对于...
我们这些众生有时候也会自我分析,自我拷问,但是我们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自己的生命状况、根机特点不一定认识得那么清楚。所以《地藏经》有一个特点,他是立体性地来看,我们看不...
佛教中的“佛言祖语”较之“诸子百家”思想,更加圆融而博大精深,“诸子百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思想基础,并没有超越人性范围,而佛教经典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