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业论的逻辑展开即“因果律”,俗称“因果报应”论。这可以说凝结了佛教以世俗谛层面对于人之生死问题与命运问题的几乎全部解释。从总体上概括,这一因果律包含四条原理:第一,善恶业因必然产生同类果报。业具有三种性质,即善、恶、无记。
论佛教对中国人生死观的影响——江新建.关于灵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里这样写道:“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
【论文目次】中文摘要I注释凡例II目录III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研究背景说明1(一)研究缘起1(二)研究动机41对心性体认的现代生死学之反思42批判的继承73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的省思9(三)“缘起”与佛教生死观试探101“生死之间”─“苦”与“缘起”11第二
香海正觉莲社社长、香港观宗寺方丈宏明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编者按:2018年10月30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海峡暨港澳佛教分论坛”在福建莆田举行,香海正觉莲社社长、香港观宗寺方丈宏明法师向本次论坛提交论文《佛教生死…
拥有武士道精神就意味着拥有了超越生死的觉悟。通过长期的,武士丧失了痛苦感,人人都抱着虽生如死的态度,达到“生死如一”的无我境界。本论文对佛教文化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进行讨论,意在明确佛教对日本人生死观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在生死问题上,张载揭示了一切皆气化,生死只有此两端,免于生死的寂灭不可能。在心的问题上,张载认为佛教割裂了天人的统一性,心不是世界的全部,亦非基石。在世界之实际的问题上,张载通过对变易与真际的强调批评了佛教由变化推出空的思路,并通过对无的批评展开了对佛教根本倾向...
2019级信息管理学院肖荷荣【指导老师评语】作者以《论语》与《斐多》两部经典的阅读经验,讨论其中的生死观。关于这两部经典的生死观并不全然是授课内容,作者选取的主题体现了他自主学习的成果,值得鼓励。
南怀瑾老师:佛教、佛学、佛法三方面,我最推崇的是佛法!我常常告诉人,世界上有两种学问不要去碰,第一是佛学,第二是《易经》--中国文化的根根。如果有人碰...
张载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批评作者:楠道学与佛教的关系问题自陈寅恪先生所撰的《<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明确提出以来被诸多学者关注[1]。周晋所作的《道学与佛教》在二程与佛教的关系问题上做出了精确且富有启发意义的探索[2]。学界关于张载对佛教思想的批评的讨论也已比较深入...
论文对中国传统的几种主要生死智慧从新的视角作出了展示,并对其进行了现代诠释,进而描绘其安身立命的文化实质,揭示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从多方位,立体化角度对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儒家,道家,道教
导读:本论文可用于生命佛家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生命佛家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不断地流淌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但不停地延续,哪有可能断了呢?...
憨山此说,可谓总结了整个佛教的根本义谛,标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盘”的大彻大悟为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一、佛教的生死观简述1.佛教生死本体论佛教缘起论...
仏教における死生観[日语论文]摘要佛教作为日本主流宗教对日本社会及日本人给予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日本人的生死观来看受到了颇大的影响。佛教的生死观,是...
《增一阿含经》云:“今有四谛法,如实而不知,转轮生死中,终有不能脱。如今有四谛,已觉已晓了,已断生死根,更亦不受有。”可见,四谛为佛教生死智慧的关键所在,而十...
文化论坛2013年第9期了悟生死,解脱自在佛教生死哲学探讨刘丽桃(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人生于天地之间,为宇...
佛教对于生死的问题的看法,就如同“迁乔之喜”般来形容。*何谓生命?一般人对于生命,总以为是“生”就是生命的开始,“死”就是生命的结束。如果人死了就一了百...
憨山此说,可谓总结了整个佛教的根本义谛,标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盘”的大彻大悟为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一、佛教的生死观简述1.佛教生死本体论佛教缘起论...
内容提示:浅谈佛教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100字摘要:日本是一个岛国,对于生死的看法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自从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它所宣扬的“无常观”、...
文化论文佛教与基督教的生死观给人的启示〔2〕.doc,论文题目:佛教与基督教的死亡观给人的启示姓名:张慧云学号:22012130706佛教和基督教的死亡观给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