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参考网 > 公元443年北魏祭祖论文
嘎仙洞墙上的祝文,记载了公元443年北魏第三代皇帝派官员祭祖的全过程。它的发现,解开了历史学家多年的困惑。拓跋鲜卑人的祖先,离开这片家园之后,再没能回来。嘎仙洞祝文当他们后代的生活在大同展开的时候,这个民族正处于上升的过程中。
《魏书•礼志》记载北魏真君四年(公元443年),中书郎李敞去魏之先祖祖庙刻文祭祖:“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
【导语: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位要求学生拓展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文。阅读此文也有利于高中历史的学习,更好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
“北乔峰,南慕容”,金庸武侠著作《天龙八部》问世后,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古代北方民族研究的兴趣。1980年7月30日,内蒙古文物考古学者米文平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噶仙洞内,发现了公元443年北魏王朝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祭祖的石刻祝文,此后30余年,以噶仙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辐射全球的...
洞口附近的西侧石壁上,发现了19行,全文201字的汉字魏书,隶意浓重,古朴雄健,记述了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大臣李敞率众到嘎仙洞祭祖时的所为。
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祝文刻在距洞口很近的西侧石壁上,共19行201字。字体古拙,介于隶楷之间。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
但这两位正法的传人,却都死于佛教教团的内部斗争,从此再无人能够传续真正的佛法。由此佛法灭尽[25]。这个故事的象征意义在于:佛陀认为将来佛法灭尽的直接祸因,是来自佛教内部,而非佛教之外。《杂阿含经》是443年求那跋陀罗在刘宋译出的。
被引量:35发表:2002年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考释1980年7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内,发现了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北魏皇帝派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
1、公元,北魏遗官去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旧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2、环内蒙古边界行采访鄂伦春嘎仙。3、1980年,考古学者...
从四脚座台的背面至左侧面刻有铭文,由其内容可知,在北魏的太平真4年(443),有现在中国河北省博野县人氏,为皇太子、以及自家父母等一族,师从弥勒修习佛法,为祈祷修...
流失日本的北魏金铜佛像公元443年北魏太平真君打4年造:弥勒佛立像赏析重要文化財1座铜铸造镀金总高53.5cm北魏太平真君4年(443)九州国立博物馆收藏C-3【九州...
1980年7月30日,在大兴安岭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所刻的摩崖祝文(以下简称《祝文》)。祝文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以下略言数端。1
嘎仙洞墙上的祝文,记载了公元443年北魏第三代皇帝派官员祭祖的全过程。它的发现,解开了历史学家多年的困惑。拓跋鲜卑人的祖先,离开这片家园之后,再没能回来。...
北魏历代皇帝像与本人李展祥合影留念。鄂伦春旗阿里河西北10公里处有一大山洞,名叫嘎仙洞,洞长100米,宽27米,洞边有一铸文,201字,详细记载公元443年北魏皇帝派...
资料一〖旗情手册〗一、概貌篇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北部,成立于1951年,是我国三少民族自治旗中成立最早的。自治旗地域辽阔,总面积59880平...
但拓跋起源地问题,九十五年来仍然是雾里观花⑥。1980年7月30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米文平先生,首先在嘎仙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派官员所刻的“祭祖祝文”(公元443年)...
导读:本文关于宗亲祭祖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文+舒芸芸图+郝赢1.366年,重庆历史上唯——位皇帝明玉珍病逝.6.00多年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