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今之争中的荷马问题论文1725年,57岁的维柯在那不勒斯出版了他最负盛名的著作——《关于各民族的本性的一门新科学的原则,凭这些原则见出部落自然法的另一体系的原则》(Principiidiscienzanuovad’intronoallacommunenaturadell...
分类号密级UDC论文题目:论现代西方法理学的三大论战——基于“古今之争”立场的审视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学位及单位地址:专业名称:法学理论论文提交日期:2007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论现代西方法理学的三大论战——基于“古今之争”立场的审视中国重庆二七年...
古今之争的标志件发生在1687年1月27日。当天,法兰西学院院士齐聚一堂,庆祝国王路易十四身体康复。崇古派领袖布瓦洛在场。聚会中程,身为国王营造总管的佩罗起身宣读了一首诗,即《路易大帝的世纪》。它的开头一段很有名...
17、18世纪英国“古今之争”与中国——以坦普尔和斯威夫特的中国书写为中心.这期推送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成桂明老师从一个新的角度论述18世纪中国形象的文章。.“古今之争”是欧洲17和18世纪思想界的大事,从17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蔓延到法国,然后又在...
最近几年看了几篇文章,包括一些博士论文,都主张这个今古文之争实际没那么重要,对经学的影响并没有我们原来说的那么大。这算是对以前的比较极端的观点的一个纠正吧。不过,我想总还是不要矫枉过正才好,毕竟今古文之争在当时是客观存在的。
清末礼法之争起于1902---1911年的清末修律活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下诏变法,准备立宪,实行新政,以下是一篇关于清末礼法之争研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摘要:20世纪初,清王朝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开展了变法修律的活动。
古今之争的历史僵局按照常见的欧洲文化史分期,文艺复兴接下来是启蒙运动,这两个思想文化运动之间具有内在的连带关系。这种文化史分期观不仅塑造了西方人的欧洲文化史“常识”,也塑造了中国学人对西方近代文化史的认识。然而,由于这种分期观忽略或者说删除了古今之争这一发生在...
除了“古今之争”外,对施特劳斯只要有一点粗浅了解的人,或多或少也都会知道一些施特劳斯其他著名的命题,如“诗与哲学之争”、“哲学与启示宗教之争”、“隐微写作”等等。有了这些高度凝练的命题或doctrine,施特劳斯的学问就非常容易进行传授和推广。
内容简介本书是C.S.路易斯关于“古今之争”的一部经典学文集,由邓军海先生编选翻译。书中所选文稿,包含无数精彩论断。无论是对生命图景的比喻性描绘,还是对日常生活难题的独到观察,都饶有趣味而发人深省,甚至直击人心;路易斯对“古今之争”的见解,也无疑有利于治疗我们的...
2019年上海“多元时代的政治哲学:以古今之争为视域”研究生学术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论坛旨在搭建研究生学术共同平台,推进研究生交流对话,推进研究生培养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本论坛将于2019年11月9日-11月1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
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0页文档大小:26.0K文档热度:文档分类:论文--论文指导/设计文档标签:浅析古今之争经典大众文化论文范文系统标签:大众经典文...
浅析古今之争:经典与大众文化的论文浅析古今之争:经典与大众文化的论文【论文关键词】经典大众文化现代性阐释学文化哲学【论文摘要】当代中国文化界所...
【摘要】:本文第一次将“古今之争”这一问题与现代性进程相结合,通过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审视古今之争的焦点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本文共分为三章,分别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
内容提示:浅析古今之争:经典与大众文化【论文关键词】经典大众文化现代性阐释学文化哲学【论文摘要】当代中国文化界所发生的经典与大众文化之争,表明...
换言之,倘若我们想去了解至今仍然撕裂学术界的“古今之争”,并且返回其思想源头去审视这些至今仍对现代学术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史论题,维柯与荷马问题的关系无...
1启示与理性主持人导语(22)“古今之争”与“古今一义”贾冬阳晚清以降,以“启蒙者”面目大举入华的“西学”,始终伴随着“被启蒙者”亡国灭种的危机—中...
【摘要】:"古今之争"在传统中国儒家观念中是指三代与其后的时代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在古今优劣问题上,王船山作为一名仍属于宋明道学范...
论文目录摘要第1-4页Abstract第4-8页绪论第8-30页一、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现代教育中的血气问题第8-16页(一)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第8-11页(二)现代教育中的血气问题...
[作者]李长伟[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出处]《教育学报》CSSCI北大核心2021年第1期3-15,共13页[文摘]实践哲学是实践教育学的理论基石,实践教育学因实践哲学的不...
上一条:哲学动态——罗跃军,周红雨《形而上学与实践哲学:历史与未来学术研讨会综述》上一条:高水平论文发表——张奎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及其微型体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