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假有不否认相的差别,但是空无自性,因此空亦是“相”的本质,相有而不实即是假有。色与空互相依存,互为因果,色中见空,空中显色,实乃一体一理。第三,相即不异,断灭空、有偏见,取中道。最终,空的境界是非有非空言不可诠释的无分别的性空境界。
六家七宗与般若性空论.徐文明.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六家七宗的社会背景、理论学说和代表人物,进一步论证本无宗的代表人物为竺法汰而非道安,指出僧肇的中道说为“合两边”而非“离两边”,亦未究竟,道安的“性空宗”则在当时最接近般若空义...
浅析《心经》般若空观与禅宗思想的渊源【摘要】:《心经》般若空观深邃澄明的般若之光,映照着睿智灵动的禅悟智慧。其五蕴皆空、相即、诸法空相、了无所得的般若空观,深刻影响了禅宗破除五蕴执着、圆融真空妙有、体证澄明自性、彻见本来面目的思想内涵、思维方式。
一.『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佛法」演化到「大乘佛法」时代,空与空性,成为非常重要,可说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大乘法门,是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圆成无上佛果为主题的。然在因行──发心与修行中,是不离空观与空慧的;果证──菩提与涅盘,也是不离空性的证得。
《不真空论》着重阐述般若性空思想,认为万事万物是由因缘合和而成,所以虽无而有,虽有而无,非有非无,总之为“空”。《般若无知论》着重论述佛教智慧的无知无相,而又无所不知,洞彻万物。《涅盘无名论》探讨的是有关涅盘的深意。
试论镜花水月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刘艳芬.佛教擅长譬喻,譬喻类型繁多,常见的有事喻和物喻,事喻就是以事喻理,如《百喻经》中的故事就是事喻的典型;物喻就是以物喻理,最典型的物喻莫过于镜、花、水、月,虽然这四物的喻指内涵有相同之处,但...
从《般若》性空到佛性虚空说,从《般若》空学到无念为宗说、不著相的禅定新说,乃至无相戒说等方面,这即是从《坛经》的本体论真如佛性论和解脱论(即工夫论包括无念说、禅定说和无相戒说等)两大方面,说明了慧能的禅宗思想的确是建立在大乘般若空观的
初期禅宗的如来藏思想——张文良.如来藏思想或佛性思想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潮,在中国佛教诸宗派中都可以看到如来藏思想的影响。.按照《坛经》的说法,禅宗六祖慧能是闻《金刚经》而开悟,五祖弘忍也是将《金刚经》传于慧能。.中国的禅宗...
硕士论文致谢—《《金刚经》哲学思想研究》摘要第1-4页Abstract第4-8页前言第8-11页第一章《金刚经》的基本概况第11-21页
《肇论》是后秦佛学大师僧肇所著的关于般若思想的论文集。僧肇是鸠摩罗什门下Z杰出的之一,由于鸠摩罗什全面系统地译出了大乘佛教空宗的理论经典,故而僧肇J有机会完整地吸取般若性空的思想,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写下了一系列的佛教论著,其中以《肇论》Z为出名。
在所有法门里,般若空性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万法当中,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没有般若的凡夫,不管是闻思修,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肯定...
《小品般若》中云:“譬如人死,命根灭故,诸根皆灭;如是须菩提,菩萨学般若波罗蜜,皆摄诸波罗蜜。”我们在行持任何善法时,以般若空性摄持非常重要,若能摄持,其他善根自然而然会具足。...
此因也是抉择诸法空性的胜义理论。其推理过程是:以一切万法是因缘和合而产生故,得出万法是无生大空性。什么叫缘起?缘起的自相为因缘和合。比如,种子为因,水、土等为缘,因缘和合时就...
《物不迁论》是其一部力作,乃阐发般若性空学说,以‘即动即静’之义阐明‘即体即用’之理论。物不迁,也就是事物没有实在的运动变化的意思,事物虽有生起、流转等...
之后两种思想相互影响在这种学风的推动下般若学者们不同程度的背离了般若经典固有的说法将玄学的争论带入佛学...以“空”为例《摩诃止观》卷一上硕士学...
佛教最核心的空性般若推理(中观推理之一破四句生因)打碎执着的精华教义顶礼一切大恩具德传承上师!破四句生因:破除四种实有因产生实有果的方式[多因生一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