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本文试从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运作机制、发展演变以及历史作用方面进行...
号:770.30单位代码:10452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论北魏孝文帝改革文学院指导教师2011临沂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北魏孝文帝改革(484—499),是中国历史上较全面、较有争议的一次改革,改革的过程中出现过曲折,导致北魏一度面临政治...
北魏时期也曾两次废除郡中正,隋代也有过废除中正的举措。6、最后说说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代,但来源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中的秀策、策问,以及中正中的品藻人物,都对科举制的诞生有着重要影响。
论文导读:可补北魏墓志。孤证。从北魏墓志看《汉语大词典》例证之不足[①]。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
北魏鲜卑拓跋部通过对社会组织和亲属制度这两项社会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促使当时的社会关系由氏族化转为封建化,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联姻,鲜卑拓跋与汉族世家大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获得了中原汉族地主的支持,扩大了拓跋氏的统治基础,从而...
释九品中正制度之一品虚设问题-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对于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唐长孺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曾著有《九品中正制度试释》加以详密的考证。他在文中指出:州郡的中正虽然以...
侯旭东|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2019-11-10专辑魏晋南北朝石刻与历史研究《文物》2007年第7期刊布的甘肃宁县(即北魏豳州)出土的北魏正始元年(504年)所立《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
提供胡宝国: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文档免费下载,摘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七年第一期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胡任何制度都是一代的产物,宝国。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与这一时代相始终的九品中正制度不可能不随之发生变化。
州大中正远比地方州的刺史地位高出许多,如果李崇义真的曾任雍州大中正,为何《旧唐书·李靖传》却只字不提?由此推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李氏丹阳房关于李崇义任雍州大中正的记载也未必靠得住。是否是殷州大中正之误?有待考证。
南北朝时期,北朝是少数民族,为何最终能统一南朝的汉族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lishixinzhi)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西晋「”八王之乱”影视照读三国演义,开篇就讲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势,简简单单八个字,却道出...
大学毕业论文北魏伟大的史学家――崔鸿崔鸿,字彦鸾,鄃(今山东夏津县)人,北魏史学家。他以非凡的才能和超凡的...本官修辑国史”(见《北史崔鸿传》)孝昌初年,...
魏恒州大中正于景墓志,北魏,志石高64厘米,宽64厘米。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墓志刻石。志盖3行9字,篆书体;志石28行768字,正书体。志盖提环已失。志石前有题首,中为志文,后缀志铭。刊刻...
魏恒州大中正于景墓志,北魏,志石高64厘米,宽64厘米。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墓志刻石。志盖3行9字,篆书体;志石28行768字,正书体。志盖提环已失。志石前有题首,中...
世入北魏,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历史性嬗变,正式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两大中正组织系统.中央系统的中正组织依旧分为州郡两级,地方系统的中正组织则分为州郡县...
在州一级央中正方面,属于京畿的司州正当本官官达到第二品以上则称大正。地方州官品达到品(包含从三品)以上,称“某州大中正”,否则只称“某州中正”。此外,北...
《大词典》“名宗”条释作“有名望的宗族”。引《剪灯余话·武平灵怪录》:“名宗右族之贫穷不振者,辄与缔姻。”为例期刊网。按《剪灯余话》系明代李昌祺著。《...
[3]另可参考园田俊介《北魏时代における十六国诸君主の子孙とその影响》,《论文范文大学アジア史研究》32号,2008年,第133~153页.[4][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