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0

yiliudewendu
首页 > 学术期刊 > 喀斯特研究杨明德论文选集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2581810110

已采纳

贵州贫困地区都集中于农村,农村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造成农村区域贫困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其土地资源的贫瘠。石漠化直接导致土地退化,使原本可再生利用的土地资源失去了再生能力,形成“荒漠化”土地。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已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石漠化无疑使原本瘠薄的土地资源雪上加霜,导致农村地区的贫困。石漠化与贫困的相关性在理论上已为大家所接受,在实际研究中却尚未做出定量的描述。

一、指标选择及依据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贵州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在喀斯特石漠化与区域贫困的过程中,我们把各指标分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三类。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自然环境中可供人类利用部分的总称。资源在人地系统中,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因素,特别一个区域土地资源的构成对该区域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资源将是人地系统研究的基础。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条件,它不仅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空间场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由于形成资源的自然要素及人类开发利用历史的不同,不同地域资源存在着差异。在喀斯特这一特殊地域,土地受岩性和地形影响,形成了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三少一多”的特征,即土少(数量少、质量差)、林少(泛指林草植被少)、水少(天然降水较丰富,但喀斯特地区裂隙发育,地表水保存困难,加之土薄植被少,抗旱能力极弱)、一多(石山土岭多),导致人口贫困与生态环境的恶化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其开发利用也有较大差异。

生态环境: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强烈发育的高原山区,不仅是中国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复杂的一个省区,而且恰处于世界喀斯特集中分布的亚洲片区中心,再加上它对自然环境的结构形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巨大影响而被称为中国的“喀斯特省”。喀斯特环境由于其母岩——碳酸盐类岩在常温常压下易被水溶蚀,地表跑土跑水跑肥,生态环境脆弱性显著。石漠化是以喀斯特环境为发生背景,是喀斯特生态环境的逆向演替的结果,它的发生发展势必影响喀斯特生态环境,造成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的丧失,进而促进贫困的发生和贫困程度的加剧。

社会经济:贫困是一种历史范畴,是由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薄弱等多种自然、经济、社会原因引起的某些人群长期性的贫穷,是由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生态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现象。作为经济范畴的贫困通常被称为狭义的贫困,即物质贫困,指人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匮乏。其中,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绝对贫困(或成为温饱型贫困),另一类贫困是相对贫困(相对低收入型贫困)。至今为止,中国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使用的贫困概念,都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而且强调的是绝对贫困。在制定贫困标准时也主要是基于对维持个人或家庭的生存所必需的食物消费量和收入水平的确定。中国当前的贫困主要表现为乡村社会的区域性贫困。由于贫困不单是经济意义上的贫穷,它还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等生活质量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欠发达,如人口寿命状况、教育文化与医疗卫生状况、生活与生存环境状况、失业与就业不足等,因此作为反映贫困的综合指标,必须对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一个地区区域贫困的具体程度。

二、相关分析

1.石漠化与自然资源

根据贵州的资源状况,在数据库中筛选出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单位产水量3个自然资源指标。森林覆盖率既是资源指标又是生态环境指标,由于森林在贵州其环境效益远大于物质效益,故在相关分析时放在生态环境部分。在贵州省86个县级单位中,除去无石漠化的县级单位,对其余81个县级单位的轻度、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比重与这4个指标间作两两相关分析,计算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γ),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和相关方向(表5-1)。轻度以上石漠化是指平均土厚<15cm,坡度>15°,植被覆盖度35%~50%,土被覆盖度<35%,基岩裸露>35%的地区。中度以上石漠化是指平均土厚<10cm,坡度>20°,植被覆盖度20%~35%,基岩裸露>65%的地区。相关系数(γ)的计算公式: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式中:x为轻度或中度以上石漠化比重,y为相关的指标。

表5-1喀斯特石漠化与自然资源的相关系数

无显著相关的指标:与石漠化无显著相关的自然资源指标人均水资源和单位产水量,可见石漠化和区域水资源的分配并无多大联系。

显著相关的指标:贵州的石漠化面积比重与其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是高度的正相关性。一般而言,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农村经济应越发达,在贵州则不能以此类推。在贵州省的土地结构中,高原、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丘陵(包括高原丘陵)面积占,二者合计占全省总面积的,平地面积仅占,可以说贵州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没有平地支撑的农业省。对于一个没有平地支撑的农业省而言,耕地面积的扩大不仅不能等同于农业土地资源的相应提高,反而造成陡坡垦殖的随之扩大。在贵州喀斯特土地中,降水条件较好的坝子(包括宽浅洼地底部)之外的大部分土地,由于原本土地条件较差加上利用习惯和发展水平较低,土地的利用较为粗放,刀耕火种比较普遍,广种薄收是最基本的情况,造成人均耕地面积浮肿,而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瘦弱。在石漠化发生的农村,由于石漠化土地极为贫瘠,农民往往通过单纯开垦更多荒地来提高粮食产量,由于贵州省已无未开垦的低坡度可利用土地,后备土地资源几乎没有,扩大耕地面积,只能意味着陡坡开垦程度的加深,在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落后生产下并不能相应提高人均粮食,反而是陡坡地的土地生产力退化,其后果造成石漠化土地的漫延,造成“土地贫瘠—开荒开垦—土地退化—石漠化—开荒开垦”的恶性循环。

通过对石漠化与自然资源的相关分析中可见,因为石漠化现象的出现,为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温饱问题,人们加重了对贵州原本贫瘠的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通过陡坡垦殖来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从而造成土地退化,循环地扩大和加深了石漠化现象,使土地资源的劣化形势更为严峻。

2.石漠化与生态环境

在数据库中筛选出森林覆盖率、旱灾出现面积、旱地水田比率、土地垦殖率4个生态环境指标,同前对81个县级单位的轻度、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比重与这4个指标间作两两相关分析,计算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和相关方向(表5-2)。

表5-2喀斯特石漠化与生态环境的相关系数

无显著相关的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中的旱地水田比率与石漠化无明显相关,这说明石漠化对不同的耕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不大。

显著相关的指标:在与石漠化极为显著相关的指标中,依|r|排列相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森林覆盖率、土地垦殖率和旱灾出现面积。森林覆盖率与石漠化极为相关,且为负相关。这是因为典型的喀斯特环境中土壤与母岩层间往往是一个比较光滑的石灰岩层面,母质母岩表面与上覆土层的接触面界线分明,不存在过渡结构,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低(万国江等,1995)。随着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喀斯特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后,较薄的土层与母质母岩层之间没有一个紧实的接触面,于是地表水下渗以后,即很快在这一接触面上产生侧向径流,使得土层更加松散,最后很快整个土体被地表径流所侵蚀,土壤流失后,母质母岩出露,形成石漠化土地。森林覆盖率的减少,势必破坏脆弱的喀斯特良性生态环境,导致石漠化土地的增加。

喀斯特环境中土壤的成土速度十分缓慢,形成1cm厚的土层一般需~万年(杨明德,1988)。虽然碳酸盐岩区域的风化侵蚀作用以化学侵蚀为主,物理侵蚀速率仅占总侵蚀速率的1/5左右,但按碳酸盐组分含量95%进行测算,溶蚀出的水化学组分需的岩石,残留不溶物少于,即是按•a的岩石风化速率估计,残留物的生成速率小于•a,仅为固体颗粒物(土粒)物理侵蚀速率的1/3左右。碳酸盐岩区的物理侵蚀速率远大于风化作用残留物生成速率,致使区域成土作用处于负增长状态(万国江等,1995)。加上喀斯特的生境具有干旱、富钙、缺土、多石等特性,致使植物生长缓慢(屠玉麟,1996),植被易被破坏而难恢复。因此喀斯特区域环境成土难,保土更难,加上其土层的保水、蓄水能力较差,一旦喀斯特土地进入石漠化演变进程,水土流失加剧,使原本具有再生能力的植被缺少根植的土壤,成活的水分,失去其再生能力,森林难于滋生,使森林覆盖率减少。石漠化与森林覆盖率之间所表现出的高度相关性即缘于此。人们为了解决吃饭和能源问题,大肆砍伐森林,实行陡坡开垦,从而造成生态环境日益退化,自然灾害灾情加剧,导致石漠化面积扩大。这种“人增—耕进—林退—石漠化”的结果就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造成人类与环境的严重失调,形成了“环境脆弱—贫困—掠夺资源—环境恶化—贫困加剧”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

土地垦殖率是指区域内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贵州土地垦殖率偏高,不是因为土地利用合理,反而是由于毁林毁草滥垦,属垦殖过度。根据国内山区农地配置经验,最合理的指标是:0°~15。为农田;15°~25。部分为农田,部分为经济林地;25°~35°为林牧用地;35°以上为封山育林区。在贵州省耕地比例中,15°以上的耕地占,其中超过25°的耕地有,甚至有的耕地的坡度在35°以上。可见贵州省相当多地区的农田已大大超过了坡度允许的范围。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的陡坡垦殖加速了土层的物理侵蚀,加上降水丰沛的气候,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农地表层土容易流失形成石漠化。而在发生石漠化的地区,由于土壤肥力的降低,土地生产力的减少,迫使人们在生存压力下,再去毁林毁草开荒,进一步加大了土地的垦殖程度。

一般而论,碳酸盐岩的上覆土层浅薄,厚度多在50cm以内,仅为非喀斯特区土层厚度的1/3~1/2,土层的保水、蓄水能力较差(屠玉麟,1988)。同时,碳酸盐类岩石质地坚硬,节理发育,透水性低。降水落入此类地区,部分以径流形式流泄,并成为土粒搬运的载体,部分渗入喀斯特地下管道系统(万国江等,1995)。前者难于在土层中滞留,后者又难于被上覆植被利用,形成“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奇特景象,加上贵州省虽年降水丰沛但降水量的季节变率大,易发生地表旱灾。而石漠化土地更是既缺少植被蓄水,又无多少土壤留水,其旱灾发生率高于其他喀斯特土地,因此,石漠化面积与旱灾出现面积间也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通过对石漠化与生态环境的相关分析中可见,石漠化以喀斯特为发生背景,使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的喀斯特环境更加脆弱,进入逆向演替,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形成植被进一步退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恶性循环。

3.石漠化与社会经济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程度日趋严重,这一现象的出现是自然-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最终导致了喀斯特地区的区域贫困,使相当部分的农村人口至今仍陷于贫困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从贵州县域数据库中选择轻度、中度以上石漠化数据与全省社会经济指标,同前计算石漠化数据与社会经济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并对其进行检验(表5-3)。

表5-3石漠化与社会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

无显著相关的指标:在社会经济指标中的GDP年均增长率、地均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产业比重、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储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农业总产值、种植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这些指标与石漠化无明显相关性。说明石漠化对经济的影响不是从整体上的,而是在局部经济发展中起作用。

显著相关的指标:除人口总数与贫困人口两个社会指标外,石漠化与经济指标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表明石漠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随着石漠化面积的扩大,会滞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地区的贫困落后。

在筛选出的与石漠化相关性密切的社会经济指标中,贫困人口指标与石漠化呈同方向变化的正相关,而且相关性极为显著。目前中国大多采用1990年不变价500元/年,年人均拥有粮食325kg作为划分贫困人口的标准。根据贵州省统计局2000年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将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年(现价)作为贫困人口的划分标准,按此标准,贵州统计局、贵州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统计的2000年贵州年末贫困人口有万人,分布在占全省人口总数86%的农业人口中,这种农村庞大的贫困人群,使其成为中国典型的极贫困代表区域。石漠化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人们加重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生产,盲目地为了单纯扩大耕地面积而陡坡开垦而导致的,其后果是使喀斯特良性环境向“荒漠化”景观的逆向演替,随着它的面积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农民生活所依的土地质量变得越来越差,土地生产力逐步降低直至为零,农民失去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和生活来源,从而沦为贫困人口。

在社会经济指标中,人口总量指标也与石漠化呈显著的正相关。1999年贵州省人口总数370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而贵州土地面积为万km2,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贵州省的人口密度为人/km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8%,使贵州省人地矛盾显得十分突出,尤其表现在农村,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6%,耕地面积却只占土地总面积的,而且土地生产力低下,使农村人口远超过其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巨大的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加重对土地的掠夺式生产,盲目地为了单纯扩大耕地面积而陡坡开垦,其后果导致土地质量变差,土地退化引发石漠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超出土地承载力以外的人口越多,尖锐突出的人地矛盾使土地石漠化现象越易产生。与石漠化相关的经济指标按|γ|由大到小相关顺序为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经济密度、第三产业比重、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和人均粮食。其中人均GDP的相关性是极为显著。

在经济指标与石漠化的相关分析中发现,石漠化表面上与区域经济总量指标之间并无明显相关,这主要是由于各县面积大小不一而引起。但在地均和人均的区域经济单位指标的相关性上却表现极为明显。石漠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喀斯特地区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地退化,基岩出露,产生与贵州省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不相应的类似荒漠化景观。喀斯特本身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在广大的喀斯特地区,由于喀斯特过程造成生态环境中地表水土资源贫乏,生境干旱,植被覆盖和结构较差,致使土地的抗蚀年限较短,仅有的瘠薄土层极易遭受冲刷流失,最终演变为石漠化土地。喀斯特地区一旦产生石漠化,就极易从轻度石漠化向中度甚至强度石漠化不断演变发展扩大,土地由最初的生产力衰退、肥力下降退化到无土可垦或不能生长植物,形成了在当今技术条件下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难利用土地”。没有经济贡献的土地越多,在贵州现代工业落后,以农业为主尤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条件下其整体经济产出就越少,其人均和地均经济能力就越低下,人民生活就越贫困。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区域中,贫困表现得更加明显。无论是与地均的经济密度指标,还是人均的人均GDP、人均粮食、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各指标间,石漠化均表现出高度的负相关,特别是与经济密度、人均GDP、人均粮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负相关性证实了石漠化导致经济贫困。同时,经济的贫困也导致了再生产资金的匮乏,资本资源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十分低下,从而也使得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极差,生产性投入水平低下。贵州省土壤类型繁多,种类复杂。全省范围内既有地带性土类,也有非地带性土类,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别为农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土壤中瘦、薄、粘、酸、砂、冷、烂、锈、漏等低产田地面积大,肥力偏低。因此,在贵州农业生产中尤需投入财力、物力改造中低产田地,提高土壤肥力。贵州省喀斯特土壤若无所需的农业投入,土地生产力就会逐步衰退,长此以往即容易形成石漠化,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喀斯特贫困区域的进一步贫困和经济发展能力的进一步降低。

第三产业是指在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第三产业包括流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四大部门。第三产业不以土地产出为依靠,属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的规模越大,就需吸纳大量的从业人员,可转移农业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减轻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压力,缓解人地矛盾,减少形成土地石漠化的危险性。因此,在区域上表现出在第三产业越发达的地区,石漠化面积越小,二者为密切的负相关。

总之,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贫瘠的土地资源,在人们过度的、不适当的利用和生产方式下,引起了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劣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启动了恶性循环的机制,人口的增长超过当地环境容量的承受能力,加上长期以来的教育文化落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严重依赖自然资源供给发展生产以及一系列至今仍广泛存在的陈规陋习的影响,导致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们生活的极度贫困化,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

三、结论与讨论

石漠化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中,一方面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上人类的破坏,使得贵州原有的亚热带森林逐步逆向演变为“类似荒漠景观”的石漠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一旦形成了石漠化,其逆向演变的过程的速度与力量远超过正向演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更加恶劣,易造成地区贫困。在石漠化的形成中值得注意的是,自然条件中的喀斯特环境为其只提供了发生背景,更多的原因来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超强度索取。

石漠化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中,正相关的是人口总量和贫困人口,经济方面的指标都是负相关,这说明了在石漠化的形成中人口增长是原因之一,石漠化则是造成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石漠化对经济发展无疑是一大阻力,喀斯特地区的贫困往往与其石漠化的发生紧密联系。值得注意石漠化并不与经济活动的各方面都相关,它最主要是与农业的各人均和地均经济指标相关。石漠化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小,它所造成的贫困也都在农村地区。因此从全省来看,对石漠化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应集中于农村地区。特别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与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趋势线之间呈现出反比例关系,即随着石漠化面积的扩大,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由此看来,石漠化对经济的滞后作用是明显的(图5-1)。

图5-1石漠化与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

综上,喀斯特石漠化对全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是负面的,造成自然资源的贫乏、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经济的落后,与贫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16 评论

马秋云123

贵州地处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在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的地质环境和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的背景下,全省万km2的土地上,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占73%,属我国乃至世界亚热带锥状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强烈的一个高原山区(照片2-1)。世界喀斯特发育的许多理论问题都有待于中国南部喀斯特的研究成果而得到解决(Sweeting,1986)。

1.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地貌类型

贵州喀斯特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存在着正负地形的明显反差,它们之间在形成过程中相互伴生,且有一定的成因联系,在空间分布上相互并存,且有一定的组合规律。这种成因联系和组合规律不仅反映了不同成因、受不同构造控制和不同发育阶段上的地貌发育特征,而且还奠定了环境地貌类型的划分基础。

(1)峰丛洼地喀斯特石漠化环境系列:锥峰与洼地、谷地或峡谷的组合,平面上正地形所占的面积大于负地形的面积。锥峰(丘峰)基座相连,相对高度100~250m,峰顶参差不齐,向区域地形坡向倾斜(图2-1)。除茂兰自然保护区和云台山外,峰坡多呈石漠化严重的裸岩地或石旮旯地。地下以管道流为主,有时形成地下河。在峰丛洼地类型中,洼地深陷封闭,具有多边形特征,为圆筒状、漏斗状或盆状,大小不一。洼地底部高差悬殊,且向区域地形坡向逐级降低;洼底石漠化严重、岩石裸露;地下常发育有斗淋或落水洞;在峰丛谷地类型中,谷地窄而通畅,系洼地沿构造走向发育演化而来的喀斯特干谷,有些则为早期河网所在的古河道,谷底相对平坦,一般无现代地表河,大多岩石裸露,少数覆盖有残积物和坡积物,斗淋、落水洞发育;在峰丛峡谷类型中,峡谷是因高原 近强烈抬升,主河迅速下切数百米形成,谷窄水急,比降大,冲积物不发育,谷坡陡直,深切是“V”形、箱形甚至裂谷形,周围的洼地因回春发育成岩石裸露的深洼,与峡谷相辉映 该系列生态环境特征为裸露型喀斯特,常绿阔叶落叶的喀斯特植被、石灰土为主、渗漏强、地下水深埋、地表缺水干旱、土层薄、分布不连续、多旱涝洼地。人类活动以旱地坡耕地为主,水利化程度低,水、土、肥不协调,空间变化大,农业结构单一,综合生产量低而不稳。

图2-1水城中坝峰丛洼地

(2)峰林洼地喀斯特环境系列:锥峰与洼地或槽谷的组合,正地形所占的面积与负地形所占的大约相等,实际上这是一种峰丛洼地喀斯特与峰林溶原喀斯特过渡的系列。锥峰(丘峰)呈孤立状散布在洼地或谷地周围,相对高度100~200m不等,峰顶起伏小,没有明显的倾向(图2-2)。峰坡多呈石漠化严重的稀疏灌丛、荒山草坡或石旮旯地,在村寨附近发育有较好的风水林地。在峰林洼地类型中,洼地呈大而浅的多边形特征,平坦开阔,覆盖有较薄的残积层,常有斗淋和落水洞发育;在峰林槽谷类型中,谷地纵向延伸,或系洼地沿构造走向合并而成的基面坡立谷,或因河流横向展宽所致的现代河谷,或二者兼有。谷底接近基面,宽缓开畅,边缘井泉广布,河流冲积物发育,农田广布。该系列生态环境特征为半裸露型喀斯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石灰岩植被共存,黄壤、黄红壤与石灰土相间分布,谷地河流稀少、地下水埋藏中等,分布不均。人类活动以旱地为主,水旱兼作,坝田坝土比率增加。

图2-2龙宫流域小油菜河坡立谷

(3)峰林溶原喀斯特环境系列:锥峰与溶原、盆地或台地的组合,正地形的面积远远小于负地形的面积。锥峰(丘峰)呈孤立状点缀在平坦的碳酸盐岩面上,相对高度50~150m不等,峰顶等齐,没有明显的倾向(图2-3)。峰坡多呈石漠化较严重的稀疏林地、灌丛坡地或坡耕地,在村寨附近发育有较好的风水林地。石峰基部现代地下河式洞穴、洞穴甚为发育。地下水系开始向地表转化。在峰林溶原类型中,溶原为切平构造的喀斯特准平原,平坦开阔,接近基面,河流明暗相间,潭湖众多,覆盖有较薄的残积层,农田坝地广泛分布;在峰林盆地类型中,盆地多系喀斯特准平原沿新构造断陷所致的构造坡立谷,有的则为向斜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盆地,多具有封闭宽大,向心水系发育,沿构造走向延伸的特征,河湖相沉积物较厚,水田众多;在峰林台地类型中,台地系喀斯特准平原因新构造断块抬升或周围河流深切所致,台面平坦开阔,覆盖有较薄的残积层,许多新近的落水洞和斗淋沿断裂发育。该系列的生态环境特征为浅覆盖型喀斯特,以常绿阔叶林、黄壤为主,地表、地下水系都较发育,地下水埋藏浅,相对均一,存在相对地下水富水带,土层较厚、分布连片,保水保肥力增强,水利化条件较好。农业利用以水田为主,水旱兼作,水利化程度较高,复种指数较高,农业多种经营、综合生产量较高。

图2-3安顺七眼桥流域峰林溶原

2.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地域结构

贵州是一个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喀斯特高原山地地区,属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由于碳酸盐岩广泛分布,A近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强烈构造抬升和自第三纪以来就受到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下河流侵蚀作用的影响,形成了显著的喀斯特高原-峡谷结构(杨明德,1985),亦即是由两大显著差异但又密切相关的地域单元——高原区和峡谷区共同组成(图2-4)。

图2-4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结构图

(1)高原区环境特征。高原区以剥夷面为核心组成,分布在各大河及主要支流的上游分水岭高原面上,即分布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区。新构造运动大范围抬升,地势高起于周围谷地600~1000m,河流溯源侵蚀尚未达及,是贵州喀斯特滞后发育或继承性发育区。地势较高,海拔多在2200~2400m(威宁、赫章一带),1600~1800m(六枝、水城一带),800~1200m(贵阳、安顺一带)之间。起伏较小,相对高度一般200m以下,呈一种宽缓的分水岭型高原区(照片2-2)。由于地面相对平坦,大面积的锥状峰林与宽广的盆地、谷地、洼地构成一套峰林溶原、峰林盆地、峰林谷地和峰林洼地等峰林地貌景观,具浅覆盖型喀斯特的特性。即溶原面上缓丘高地上覆盖有数米至数十米厚的淋滤残余红粘土风化壳,壳下常有石沟、石芽发育,并向下尖灭,反映了是在土下形成的。当然在分水岭附近的海拔高程上,也有一定面积的裸露溶原,如安顺西北飞机场一带,六枝大用等地,在溶原面上的浅洼地、谷地中才有第四纪粘土堆积,但仍表现为组成原面的地形面有切平构造现象,这可能是原来不厚的风化壳受到后来的剥蚀使大片基岩出露的缘故。土地类型为亚热带溶原丘坝,由于地形开阔,获光条件好,光温积相对较高,利于喜光作物发展,土壤以地带性黄壤、红黄壤或黄棕壤为主,且因地形起伏小,谷宽流缓,地下水埋藏浅,分布相对均一,常有开采条件好的地下水“富集带”,因而水利化条件好、程度高,耕地以坝田、坝土为主,比较集中连片,土地垦殖指数较高,可达30%以上,有利于农业集约化及规模经营,且因开发历史早,交通较便利,城镇发展快,规模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是贵州农业相对发达区。

(2)峡谷区环境特征。峡谷区以深切的河谷为主体构成,多分布在各大河及主要支流中下游的高原边缘峡谷中。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河床普遍下切300~700m不等,说明侵蚀作用强烈,是贵州喀斯特叠置发育区。地势虽低,海拔小于800~1400m不等,但起伏较大且陡峻,相对高度常达1000m左右,是一种相对狭窄的河谷深切区(照片2-3)。由于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大面积的锥状峰丛与深切的谷地、洼地构成一套峰丛谷地、峰丛洼地、峰丛峡谷等典型的裸露型峰丛地貌景观。石漠化严重,土层极薄而零星,仅在一些洼地中有厚度不大的第四纪松散沉积,发育成年幼的石灰土。由于岩组结构上的原因,在一些地区因二叠系茅口灰岩(P1m)上覆玄武岩(P2β)盖层,形成小面积埋藏型喀斯特。一旦河流下切至灰岩,即导致下部岩溶的强烈发育,甚至形成两种结构的沟谷,上游是发育在玄武岩上的冲沟,下游则是有泉水出露形成涓涓细流的喀斯特沟谷,谷坡发育有成层的溶洞,且不少溶洞的发育是与水沿上覆玄武岩节理下渗有密切的关系。土地类型为亚热带石山溶洼峡谷土地,光、热、水、气、土随地形再分配显著,垂直分异明显,有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洼地、峡谷、阴坡光照时间短,光温积低,地面切割强、坡度大、土层薄、分布不连续,保水、保土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以熟化程度低的石灰土类和粗骨土普遍,以坡耕地、旱地为主,由于地下水埋藏很深,河水位低,水低田高,田土分散,利用条件差,水利化程度低,且田土易旱易涝,多“望天田”和“三跑土”,因而土地承载容量低,由于交通闭塞,对外联系差,封闭式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思想意识的反馈作用,促使了小农自然经济的“超稳定性”,长期处于农业发展缓慢,生产结构单一,经营方式落后,经济贫穷,生活穷困,贵州的贫困区大多位于这类地貌区。

3.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研究意义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已有较长时间,但迄今为止,由于研究条件所限,技术手段不统一等原因,石漠化状况、面积、分布等数据不够统一。

徐安仁(1999)认为,贵州水土流失面积达%,其中省内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万km2,占流域面积58%,每年泥沙流失量亿吨,相当于每年冲走43300公顷平均33cm厚的肥沃土层,导致石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现已达 万km2(即%),而且还以为933km2的速度递增。

杨明德(1999)认为,贵州现已出现人口膨胀、森林面积减少、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已达全省面积的),石漠化发展迅速(已达全省面积的),阱地不断减少,且每年以万亩的速度减少,使人均耕地下降到亩的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

罗中康(1999)认为,目前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万hm2,其中岩石裸露率在70%以上,已呈现石漠化景观的石山万hm2、砂石山 万hm2,岩石裸露率在30%~70%的石漠化山地万hm2,石漠化耕地和35。以上已经石漠化的旱地万hm2,工矿型石漠化土地和在短期内有潜在石漠化趋势的25~35,旱地。从而将石漠化土地划分为石漠化石山、沙石山、石漠化耕地、>35。石漠化旱地、工矿型石漠化土地、短期内有潜在石漠化趋势旱地等几种等级。

金小麒(1999)认为,目前贵州喀斯特分布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万km2,平均土壤侵蚀强度3169t/a•km2。水土流失加剧了喀斯特石漠化的过程,全省现有石漠化面积达3386万亩(已严重石漠化2415万亩、潜在石漠化的喀斯特坡耕地967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而且还在以每年135万亩的速度递增。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加深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石漠化不断吞噬土地,土地生产力下降,环境容量减少,畜饮水困难,极大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存条件,给人类生存造成新的威胁,甚至使当地群众逐步丧失生存条件。有的地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成为必须经过人口环境移民才能根本摆脱贫困的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成为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137 评论

相关问答

  • 特斯拉公司盈利能力研究论文

    特斯拉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特斯拉汽车第三季度总营收为214.5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37.57亿美元相比增长56%,而上一季度为169.34

    伊萨贝辣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杨树早期选择研究的外文论文

    :[目的]利用不同于抗生素的PMI为选择标记基因的遗传转化体系,对杨树进行双抗虫基因(Bt和Cp TI)的转基因研究。建立杨树以PMI为安全标记基因的转基因体系

    Macchiato~070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俄罗斯特种作战战例研究论文

    特别的厉害,而且这些人的战斗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在战场上面都比较拼命,而且也保护了自己的首领。

    windy幸福快降临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唐研究论文选集

    新唐书 旧唐书

    武汉王钦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喀斯特地貌研究论文

    喀斯特地貌的文献你好,帮你一下保证没问题。

    猪猪爱吃草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