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一箩筐
《洛神赋图》的艺术鉴赏和历史遗迹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首,《洛神赋图》的价值无论在收藏亦或鉴赏层面,都非比寻常。 作品笔法质朴,用色明艳。作者顾恺之,东晋功名兼具的画家,诗人。顾恺之自幼博学多闻,聪慧机敏,擅长于吟诗作对,描摹花鸟鱼虫,假山怪石,人佛雕像等。曾经提出过“以神写意”的作画理论。由此,顾恺之在画论诗评领域也颇有成就。 《洛神赋图》,中国绢本设色山水画的代表。当时的中国传统画作还处于萌芽阶段,笔法不够成熟,发展空间较大。《洛神赋图》被推测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为主题,以绘画形式创作而成的山水长卷。参考作品出自曹植的《洛神赋》。 纵观《洛神赋图》的全貌,色彩奢华,神话气息浓厚。形式新颖,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表现的是曹植与洛神的深情爱意。 画面左起,曹植率众人经过洛水河滨,驻足小憩之时,天边的洛神缓缓降下人间,身上的绫罗飘带随风轻舞,朱砂的赤红托称着女神的美艳。肩带之上,肘臂之下,婵娟金银挥着日照的碧辉,向身后飞去。潇湘青绿裹着洛神纤细的肢躯,仿佛生怕女神迎风摔下。裙摆飘逸,裙尾摆动,在地面一步一摇地走动时,极其与鱼尾相似,晶莹通透,白的沁心。高高的发髻盘在后脑,鬓角的碎发,缕缕垂下,钩在耳边。那双似笑非笑含露目真可谓是“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腰身的多余缎带扎在身前,和洛神的惊艳面庞呼应。曹植似乎也入了神,胡须上摆,嘴角扬起。洛神飘飘然移至曹植的伞车前,双手抬至与胸齐平,微微低眉,心中似乎碧波轻荡。两人一来二往,心中萌生情愫,惺惺相惜。 曹植步步走近,随从的撑盖直直跟进,盖上的两个赤色绳结摇曳不止。曹植手捏一柄玉色步摇配饰递上前去,似乎是想当做信物。曹植再次上前几步,表述着内心的无限爱意与贪慕。洛水河边的江水碧波轻扬,江山青绿,树木疯长。众神降临在洛水上空,腾云驾雾。洛神在空中翩翩起舞,在薄雾里进退自如,隐隐显现,又渐渐退回。神明们抚琴弄弦,笛鼓声声,飘飘青发似有灵光,蓬松飘逸的衣带在空中浮旋,看得曹植目不转睛,陶醉其中。隐隐笙歌震进每一个有幸目睹洛神真容的旅客心中。 再见第二折,人神终是殊途的。到了洛神离开人间的时候,地上的君王也须得离郊回宫。洛神转过身,一步一回首,含情脉脉地注视着相隔数十米的曹植。曹植同样依依不舍地凝望着洛水女神翩纤的背影,求不得,也恨别离。洛神手持铜制神镜,举在胸前,双目迷离,裙尾左右飘离,似乎飞在半空中,又似乎踏在实地上,若隐若现。 画面最右侧,双方都须启航归去了。水面上的船整装待发,龙车云车也降至洛水边。龙与鲸鲵齐齐腾出水面,迎接洛水女神的归航。文鱼附于车,金乌举于半空上。洛水女神踏上云车,在半波半云的空间里回首张望。曹植一骑红尘,在马鞍上徘徊,忐忑不安。不觉向后张望,两人便被无形的双手阻绝,相顾无相见,渐行渐远。 这幅作品《洛神赋图》主要表现的便是空间上,不同时空里的美与艺术。根据文艺作品所发挥的想象,天马行空的见闻,全部融入进顾恺之高超的艺术造诣中,在流畅的线条里体悟《洛神赋图》散发的无尽哀思和愁绪,及其作者顾恺之所处魏晋南北朝的慌乱战事,动荡年代的真相,普通百姓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期许早已融入对洛水女神的刻画中去。《洛神赋图》笔法细腻,世人称之为“春蚕吐丝”,对后代影响颇深。画法层面幼稚古朴,就像六七岁的孩童,没有透视,没有远近关系,人物形象外貌丰满,平涂较多,是对山水画初期的大致描摹,参考作用巨大。 但在历史长河中,绢本真迹早已在叱咤天地,朝代更迭中遗失,现存的版本则是宋代人模仿顾恺之的笔法临摹出来的摹本(仿本)。即便是这样,《洛神赋图》也分裂成三段,分居世界各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无论在什么时候,《洛神赋图》都在以它独特的方式,发表它淘净尘沙后,重获新生的肺腑之言,劝告,警示,滔滔不绝地诉说洛水河边,神明和君王的前缘未尽,旧情难却。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有问题评论区间哦
en20120705
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洛神赋图》在布局上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在构图上运用了卷轴的形式,便于阅览,完整且统一。《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整幅绘画作品诗意的处理是重中之重。在绘画中顾恺之把表现对象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到一个新水平,使得汉代绘画重动态、重外形生动的情况发生质变,转向重内心、重神韵。从美学的角度看,《洛神赋图》使观者看到了魏晋时期绘画从汉代的古拙、雄壮的阳刚之美转化为巧密、婉约的阴柔之美,这正是人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转化的结果。
这幅画的重要意义是它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传统,而不是沿袭和改良某种旧传统,它的主题不再是歌颂女性的道德,而是通过他们的美丽容貌来抒发作者的情怀。中国古代,尤其晋唐之前,美术品主要是实用的,并非纯粹的欣赏品。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现存早期美术作品,无论是墓室壁画、帛画还是陵墓雕塑,在当时不是供人观赏,而是有明确实际功用的。汉唐时代大量的历史故事、先烈功臣像、孝子列女之类作品,目的全在“成教化,助人伦”,而非用来消闲欣赏的。那时也有作为审美功用的作品,但大都没有留传下来,留传至今的《洛神赋图》,就显得格外珍贵。对比之下,虽然《列女仁智图》和《女史箴图》都有创新,但它们都未能摆脱汉代说教艺术的巢臼。只有《洛神赋图》创作出了对女性的一种美的表现和颂扬,在此图中,作者企图摆脱前人在人物故事画方面近乎图解性质的倾向,而要求表现人物的表情和性格,表现自然的优美和生气。由此可见绘画的功能已经由“图解”向审美转变。为后代的艺术家们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蝶澈0825
《洛神赋图》将曹植《洛神赋》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完整而和谐。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画面奇幻而绚丽,情节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飘逸浪漫、诗意浓郁的气氛。
《洛神赋图》中顾恺之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形象表现为画面上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洛神赋》中充满诗意幻想的浪漫意境。随着画卷展开,观者在画家的思路的引导下,思想情绪不由自主地随着人物的心情或惊喜或悲痛。
画家根据辞赋中内容展开艺术联想,塑造出画卷中嬉戏的众神仙,鹿角马面、蛇颈羊身的海龙、豹头模样的飞鱼、六龙驾驶的云车等这些综合而成的形象,这些奇禽异兽形象穿插在山川、树木、流水等自然景物之间,与众神仙、洛神和岸上的人物形成了动静对比而又拉开了空间距离,营造出奇异飘渺的幻觉境界和优美抒情的浪漫情怀。
《洛神赋图》中浪漫而凄婉的气氛,顾恺之还通过人物精神的表现营造出来。画面中凄婉浪漫的气氛通过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和内心深处的心灵变化表现出来,尤其是眼神的描绘。曹植与洛神饱含感情的对望是二者心灵深处的交流和情感表达。
画面中的洛神形象不论是出现在水面上、还是飞在半空中、还是漫步丛林、还是乘云车离去、大部分形象都是朝向画面左方前行,回头与岸上的曹植对视,眼神或饱含深情、或无奈感伤、或欲言又止、或依依不舍。
在洛神离去之后,曹植目光仍望向空茫的前方追寻洛神的倩影,即使坐在归途的车上离去仍然回头张望。人物无言的眼神之中流露出两者一往情深的真切爱情和相恋而不能相守的无奈悲痛,加剧了浪漫悲凄的气氛。
扩展资料: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将曹植《洛神赋》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完整而和谐。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画面奇幻而绚丽,情
《洛神赋图》将曹植《洛神赋》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完整而和谐。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画面奇幻而绚丽,情
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 经常有人到那里自杀~~~
《洛神赋图》的艺术鉴赏和历史遗迹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首,《洛神赋图》的价值无论在收藏亦或鉴赏层面,都非比寻常。 作品笔法质朴,用色明艳。作者顾恺之,东晋
翩若惊鸿 妙入毫巅 —— 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蛾,修眉联娟”的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