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人生000
【内容提要】经济模式是世界经齐学所研究的重要课题,公司治理模式又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经济模式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而形成的经济运行的相对定式。本文对经济模式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三种经济模式的不同特点,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对这三大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这对建立中国式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企业行为理性化。 【关 键 词】经济模式/三大模式特点/企业理性化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并在国际经济领域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占据显赫的竞争地位,其发展方法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措致处于竞争弱势各个不同的主体,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如战后,日本、德国的迅猛发展,导致人们对于日本、德国模式的重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因为学习日本模式并取得成功,并统称为东亚模式。欧洲的一些国家因为崇尚德国模式而纷纷要求加入欧洲经济联合矩阵。20世纪90年代,美国取得“新经济”创记录的繁荣,美国模式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美国高科技企业进入调整,股票市值大幅度缩水,又出现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造假事件的冲击,一些人开始怀疑,甚至指责美国模式的弊端。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经济发展模式优劣之争。 经济模式作为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予以重视并加强研究。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确立适宜的发展道路和运行方式。有必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后发优势,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中成功的运作方式。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新的发展模式。 一、经济模式概念辨析及层面确定 孔夫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使我们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正名”,即对于文章所探讨的概念的本质特点、范围和层面,进行明确的阐述和规范。 1.概念辨析 为了清楚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经济模式的本质特征,我们把与经济模式概念相近的几个概念加以分析。 (1)经济制度:又称“社会经济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即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2)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生产、收入和消费决策的一组机制和制度,任何经济体制都是由决策结构、经营结构和动力结构组成的。[6] (3)经济模型: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关系进行抽象的、简化的表达。表达方式可以是一张图、一个统计表或数学方程式。因为所采用的基本上是数学方法,所以常称为“经济数学模型”。 (4)经济模式:各种经济成份的构成形式和调节经济运行机制的一定式样,是撇开经济活动中的次要因素和细节,对现实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框架和原则所作的抽象;也可以是对国民经济基本运行规则、增长类型以及主要经济政策在理论上的一种设计和构造。前者属于实证研究范畴的经济模式,后者是规范研究范畴的经济模式。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制度决定一国的性质,是社会经济深层次的东西,与政治关系较为紧密,具有稳定性。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往往把经济制度看作象太阳系、河流系统、生物系统、机器系统等等一样的自然物质系统。[1]经济体制属于操作层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组织、管理、调节国民经济的体系、方式、方法的总称。经济体制受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和制约,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因不同国情及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而异。经济模型是用数学方法对经济现象的解释。经济模式是建立在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介于经济体制与经济模型之间的一种经济发展定式,经济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对现行经济进行抽象而得到的比较特色的东西。 经济模式的本质特征是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形成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如国外许多文献中,经济发展模式甚至被视为经济发展道路的同义词,如development model,development pattern,development path或form of development,反映一国发展的轨迹。因此,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和基础的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模式的中心内容就是分析人均gdp的发展趋势和gnp内部的各种组成部分的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及其收入分配关系;经济发展模式也注重探索市场运作方式和手段;研究政府与企业及市场的关系。 2.分类方法 根据不同的标准,经济模式有不同的分类。按经济制度进行划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按地理位置进行划分:斯堪的纳维亚模式和亚洲模式;按制度差别进行划分:银行体制和信用体制、个人主义和共产主义、劳动市场调节的联合方式和非联合方式等;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发展中国家(地区)市场经济模式和转轨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法国人阿尔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美国模式和莱茵模式(包括法国、荷兰甚至日本在内);根据“新制度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的模式划分为:市场导向资本主义、政府导向资本主义和谈判或协商资本主义。还有划分为国家需求管理型、福利国家型、社会市场型、强调公共管理的指示性计划型和国家发展导向型等等。 我们在本文所采用的分类方法,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三分法。这样分类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认识和把握各种模式的特点,形成既定模式的历史文化原因,针对国际市场状况而取得的特定功效。 3.层面确定 模式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范畴,根据作者选择角度的差别,根据研究对象的状况,经济模式往往具有不同层面的具体意义。在经济学领域,可以指具体企业以及产品,如ge模式、戴尔模式等;也有的指产业或部门以及地区的发展模式,如信息网络模式,硅谷模式等等;还有的指国家、地区或者合作体模式,如美国模式、东亚模式、莱茵模式等等;还有更广泛地从经济制度层面来论述模式的,如资本主义模式等等。 关于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认为:首先是对于经济运行实践中,取得显著经济绩效的主体的成功运作方式的总结。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表明,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总是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取得了突出的竞争力后,其模式才引起重视和模仿,也正是为了有效地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才重视研究、总结各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次,既然是模式,势必要着眼经济发展中已经成型的一些特点和方法,表现为一定的发展定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经济发展模式最本质特点则是其动态性特点,它是对经济发展有效方式的总结,并且要对现行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具有示范和推动作用,如果不从发展的动态角度予以研究,模式趋于刚性,或者僵化,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再次,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是一个经济学范畴,它是对于经济过程某一主体成功运作方式的总结,但是该主体的构成,背后是人的设计和推导,任何一个经济模式都深深地打上文化的印记,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经济表现,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的背景中分析,才能够透视该模式的本质特点和深层结构。最后,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比较的范畴,无论是处于同样的经济制度下,还是立足不同的制度背景,通过比较,才能更加显示出该模式的本质特征。当前,我们把经济发展模式都置于开放的全球经济的状态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在全球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成功方法,以便于我们在市场运行和国际竞争中,择优借鉴。 我们在本文所使用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国家宏观层面为主体内容,也包含着国家关系方面的区域合作体。从这个角度出发,德国模式,也可称为莱茵模式,扩展出来,也可以指以德国发展模式为核心的欧盟模式。 二、三大经济模式的比较 当今的多极世界中有美国、日本、欧洲三大经济为中心,它们的经济模式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欧洲的发展已经有以德国经济为师的趋势,德国模式已经明显地成为新欧洲的典范。本文将德国模式作为欧洲的代表。 1.三大模式的不同特点 美国模式是商品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有利于投资、高效和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它起源于英国,在美国达到顶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戴维·柯茨认为:[4]这种模式中“积累的决策权主要在私人公司,它们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润目标,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本;劳动者只能享有有限的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劳动所得和社会权利;人们对社会政治和道德的总体认识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美国模式的主要优点有:弹性很强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低税,激烈的竞争和股东资本主义——股东对管理者施加压力,要求使他们利润最大化。缺点:收入差距悬殊,低福利救济,“公共物品”——例如初筹、中等教育——质量差,公共服务与其社会财富不成比例,低投资率和很低的储蓄率。这种模式又被称为“盎格鲁-萨克逊”资本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模式。 日本模式是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取得了震憾欧美的“世界奇迹”。日本模式的主要特点:第一,核心是“追赶”欧美,成为重工业化的先进工业国。第二,关键是“后发效益”。第三,加强政府干预。第四,引进技术。第五,出口主导、“贸易立国”。第六,实行统制金融。戴维·柯茨认为:日本模式在“积累决策方面依靠私人公司,但决策最终采用与否,还必须要同公共机构进行紧密磋商之后才能决定下来,并且政府部门和银行在决策过程中起着间接的影响作用;倾向于削弱劳工的政治和社会权力,但对劳资关系的形式留有余地,主张通过公司的福利措施将劳工和私人公司的关系融洽起来;主流文化在内容上似乎是保守主义与国家主义”;日本政府具有远见的指导,日本企业与政府密切合作,日本银行与公司交叉持股,日本的股民力量相对较弱。日本模式曾经是“追赶型现代化”取得成功的经济模式,优点有:终身雇佣制促进了忠诚和高熟练度;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质量高;银行与其他工商业企业关系密切;公司交叉持股使管理者受到保护,免遭失去耐心的股东影响,从而使之得以对投资采取长期观点。缺点:受到保护、没有完全暴露在市场力量之下的公司受到的促使其高效率地利用资本的压力很小。这种模式又被称为政府导向资本主义、“亚洲资本主义”或“开发政府”。 德国是所有发达国家中公开宜称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国家,主要特征是银行和公司间关系密切,银行以股东和放款人的双重身份对公司实行监督。德国模式追求的是三个目标:创造高利润、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戴维·柯茨认为: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对资本的积累的直接干预程度可能比较小,但政治体制严格地确立了一整套劳工权利和福利措施,使得有组织的劳工拥有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市场和直接参与劳资谈判的能力;主流文化是社会民主和基督教民主”[4]。德国模式的优点是:出色的教育和培训;慷慨的福利国家和工资差距较小,培养了社会的和谐;公司和银行的密切关系助长了高投资。缺点: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的限制较多,权利过大的工会、高税率、过分慷慨的失业救济和对劳动力市场及产品市场的广泛限制等导致了失业率居高不下。这种模式又被称为谈判或协商资本主义“欧洲福利资本主义”,甚至是“莱茵模式”。 2.三大经济模式比较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探讨的永恒课题之一,三大经济模式对政府作为一个经济因素有不同的态度。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主体,其发展水平可以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因而在经济模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对这三大模式进行比较。 第一,三大经济模式中的政府因素:美国模式强调个人成功和短期金融利益,其市场模式就是自由开放;日本模式和德国模式强调集体成功与长期利益,其模式就是政府干预。 美国模式中,美国政府对市场干预手段是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间接调控。政府在决定资本和劳动相互作用方式上仅起到极其有限的作用:政府的任务是创造优良的货币,防止垄断扭曲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危及自由开放的贸易,从而保证和便于市场充分发挥其功能;此外,政府的经济行为还包括提供公共产品(比如防务和社会基础设施);政府(尤其在联邦水平上)对消费品制造业的政策带有浓重的自由主义思想,长期以来一直而且将继续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以塑造市场为中心。德国模式实质是国家调节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采取直接干预(对价格形成控制、各项政策规定和参与企业投资等)和间接干预两种手段调节市场运行中的偏差。作为后工业化国家(这里指19世纪英国和美国之后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德国政府充当经济现代化的实施者:德国政府在“推行各阶级合作主义模式的劳工法则中起了重要作用,实行了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和福利政策;德国政府以一系列关键方式直接影响了当地的产业积累率”。但德国政府在经济中公共部门的介入和指导没有日本那么广泛。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国家计划和指导所发挥的开发性作用。关于日本模式中的“开发政府”理论是指日本是一个建立在国家官僚和私人企业、产业界紧密细致合作关系之上的,是“国家指导的高速增长体系”。日本通产省及其作用是日本模式的鲜明特色和创举,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指导经济活动。特别是对企业决策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诱导,依靠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间接有效的调控,并一直管到微观,落实到企业。 总之,战后各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不仅是种类和效果不同,实际上就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随着时间流逝也有所不同:现在各国所实行的政策重点之间的差别与五六十年代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都在不断地总结和学习其他模式的有效方式,调整和改革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二,三大经济模式中的企业因素。美国模式中企业格局是:核心500家大公司,周围是一大批中型企业,边缘是数以万计的小企业。私营工商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企业制度的典型是公司制。大公司依靠庞大多变的证券市场生存;由于股东对公司管理层施压,要求利润最大化,因而也有人称之为“股东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作用,赞扬企业家的主动和创新精神;认为企业中股东出钱,企业家和经理出脑力,工人出劳力,三者平等结合,其中股东在企业管理方面有较大发言权,执行业务的经理绩效最为关键,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经营管理人员年薪视利润的多少而定。企业筹措资金的办法,不外是靠自身积累,向银行贷款,向社会发行股票、债券集资等三种方式。美国企业筹措资金,比较侧重于发行股票、债券方式。美国模式中金融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大多数居民手中都握有公司的股票债券,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意识,追求获得丰厚的分红收益。美国证券公司种类很多,股票价格的升降,反映企业经营的好坏,推动企业必须讲究经济效益。 日本模式中日本企业形成以大企业(母企业)为顶点,中坚企业(一般为子企业)为骨干,广大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垂直型”企业群体结构。公司和银行集团关系紧密,通过复杂的互相持股网联系在一起;由于银行和其它工商企业关系密切,公司管理者受到保护,从而使之能够不受股东影响进行长线投资;日本模式侧重企业的利益,它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和获得尽量多的利润;日本企业强调集体作用,集体决策,一般先由下而上提出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然后请有关人员参加讨论,再由领导层集体做出决策,不强调个人的作用;提倡大家庭情感,劳资协调矛盾,工会不起作用,不允许独立活动,也无全国性统一工会组织。在日本企业股东只提供资本,董事会作用不大,实际管理公司者为经理阶层,因此有人称日本为法人资本主义。日本企业筹集资金,主要依靠储蓄和银行,据有关资料统计,战后日本企业资金筹措大约有60%以上是商业银行提供,25%产生于利润留存及资产折旧,只有10%-12%来自于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企业不急于追求短期利润而着眼于长期占有市场份额。日本公司之间竞争激烈,同时它们之间也很重视合作关系,尤其在国际市场上是“竞争加合作”关系。日本企业集团内部结构严密,大致包括综合商社—银行—生产厂家三部分,也就是说集信息、销售、资金周转和生产开发为一体。 德国模式中企业组织的法律形式主要有三类: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以法人持股为主。公司实行共同决策制度,吸收工人参与经营管理。德国与日本同样重视储蓄,企业普遍实行监事会制度,其职权是:选举董事会成员、决定企业方针、投资方向,审查预决算、讨论工资制度;银行在吸收居民存款和对企业放款中起关键作用,而对股票、债券市场、社会集资方面比较薄弱。德国银行对企业大力支持。作为中央银行的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独立性很强、执行严格的货币政策和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制造部门经历了空前的失业水平和低效益状态,在90年代的后5年gdp增长维持在每年2%的水平;日本企业在遭遇1990年东京股市崩溃后增势也不好,事实证明“日本企业系统”模式没有很强的适用性。同样,美国企业管理模式也是同本国内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分不开的。 详情
小猪行天下1212
《再论“安史之乱”的历史转折性》,载《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2期,第47-49页;后收入《时代·史学·青年——<青年史学>六十期纪念文集》,第64-70页。《墨尔本的社区教育》,载《社会》2001年第12期,第42-43页。《略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历史性》,载《青年工作论坛》2003年第1期,第16-17页。《试论魏玛共和国的社会政策》,载《德国研究》2003年第4期,第66-70页。《纳粹阴霾下的德国体育运动》(第二作者),载《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6期,第61-62页。《墨尔本社区发展的历史考察》,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3期,第76-80页。《现代性与社会政策改革——1890-1933年间德国社会政策探析》,载《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第10-15页。《乡镇教会及其现代困境:塘栖基督教会初探》,载《当代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第27-30页。《20世纪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再反思——兼论21世纪体育史研究的发展方向》(第二作者),载《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2期,第33-35页,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体育学》。《在战争罪责与民族自豪之间的“正常化”之路——六十年德国“第三帝国史”研究回眸》,载《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190-192页。《作为历史文本的新闻》(第二作者),载《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169-170页。《劳资利益团体合作与一战结束前后的德国社会——试论<斯廷内斯-列金协议>的起源及其意义》,载《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第92-99页;后转载于《下笔须论二百年:王养冲先生百岁华诞献寿文粹》,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276页。《试论德国<企业代表会法>(1920)的缘起》,载《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5期,第40-42页。《社会政策在德国:理论与实践历史的回顾(1873-1945)》,载《甘肃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5期,第152-154页。《纳粹党的企业代表会政策与德国经济民主的消亡》(第一作者),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248-253页。《“经济民主”在德国的确立:试论胡戈·辛茨海默与<魏玛宪法>第165条》,载《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6期,第45-47页。《“完全控制权”与“共决权”之争——试论德国1918/19年革命中的经济性代表会运动及其历史地位》,载《世界现代史新论》,第3编,华侨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121页。《试论德国魏玛时代企业代表会体制的兴衰(1920-1933)》,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第55-60页。《试论魏玛“福利国家”的早期实践(1918-1920)》,载《安徽史学》2008年第5期,第5-11页;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8年第5期,第47-54页。《试析德国魏玛时代集体合同制的兴衰》(摘要论文)‚载《中国的未来:问题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9-284页。《<冷战:1947-1991:一段激进时代的历史>简介》‚载《冷战国际史研究》第6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248页。《世界史学科发展30年大事记(1978-2008)(上)》,载《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1期,第105-109页。《世界史学科发展30年大事记(1978-2008)》(下),载《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2期‚第99-104页。“The Conceptions of the Futur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German Labor Union after WWII“‚ Ost-West-Review‚2009‚No.1‚Bonn‚Germany。《二战后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的重建(1945-1952)》,载《世界历史》2009年第4期‚第43-51页‚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12期‚第59-65页。《“独特道路”:德国现代历史研究的范式转变与反思》,载《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4期‚第56-59页。《试析魏玛德国集体合同制的兴衰》‚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677-681页。《试析二战后联邦德国工会联盟的重建及其意义》,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工会工作》2010年第3期。《共同记忆的形成:德法合编历史教科书——访爱蒂安·弗朗索瓦教授》,载《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3期‚第36-39页。《两德统一与“社会伙伴关系”的东扩:1990-1992》,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21-25页。《试析联邦德国集体合同制的发展(1949-1990)》,载《安徽史学》2010年第6期‚第97-102页。《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教育——访[德]苏珊·波普教授与尤塔·舒曼博士》,载《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2期,第26-31页。《1918-1924年阶级合作模式的尝试与一战后德国劳资关系的起伏》,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17-124页。《德国历史上的住房危机与住房政策(1918-1924)——兼论住房统制模式的有效性与有限性》,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33-138页。《一战后德国劳资利益团体合作》,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日,第8版。《德国媒体对“和谐观”的释读(2004-2007)——以《明镜》周刊为中心》,载《探索与争鸣》2011年特刊。《试析魏玛德国劳资关系的演变——以8小时工作制的兴衰为中心》,载《世界历史》2011年第4期,第48-58页。《历史思维素质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来自德国的经验》,载《历史教学》2011年第19期,第53-56页。
天使之懿727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关键词:德国 经济发展 体制创新 理论创新key words: Ger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on in system, innovation in fundamental theory.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指出德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在于它根据自己的传统和国情进行了经济生产方面的体制创新和基础理论方面的创新,所以能始终保持自己经济方面的活力。Abstracts: this thesis analyzed some factors in Ger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ions, pointed out that the vigor of German economy based on its innovation in modern production system and fundamental academic research.现代德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并两次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灾难。尽管德国发展模式在政治方面的失败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对德国人始终能够在经济方面保持异乎寻常的活力,学者们普遍持一种赞赏的态度。德国人在基础理论,重工业,化学,精密仪器,以及军事武器制造方面的成就,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德国人为什么能够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期内,无论在何种体制下,都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经济活力?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析了以下几个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或许能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一,以农业为依托的发展工业化以前的德意志以农业为主,且处于分裂状态——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确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坏的阻碍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德国统一后便转化为推动工业化的巨大动力,德国社会中所有要求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占领了德国的政治舞台。其资本投资率在1850年前后估计只有5%,在1850-1860年间则增长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70年代则为12.5%。不过,与英国相比,德国没有因为工业的发展而牺牲其农业。一旦如美国这样的国家其农产品开始威胁德国农业的基础——谷物市场时,德国政府便使用关税等方法对农业进行援助。虽然这种保护是由于物价引起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上涨才使用的,但它却使德国的农业能够在迅速工业化的时代从新的农业发展中获益,并能稳步地发展。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谷物和马铃薯的产量几乎增加了一倍。产量的增加部分地来自耕地面积的增加,但主要还是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结果。根据统计,1878-79年间的产量与1901-1910年间10年间的平均年产量进行比较,平均每公顷小麦的产量从1.35吨提高到1.86吨,黑麦从1.06吨提高到1.63吨,土豆从7.11吨提高到13.51吨。尽管农业部门在不断地吸收新技术以利于农业部门的现代化,但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人口流失问题依然产生了。如同其他工业化社会一样,农村生活逐渐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一场离开土地的大逃亡开始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这种变化的原因十分简单:城市需要劳动力,工资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自然向往令人愉快的城市生活环境。下表显示了这种人口变化的趋势:各部门就业人口变化表;年代 就业人口百分比农业和林业 42.2 33.9 30.3 25.0 24.6 11.4工业和手工业 35.6 39.9 42.3 40.8 42.7 48.3商业、交通和服务业 22.2 26.2 27.4 34.2 32.7 40.3当然,西方学者尚无法得出十分精确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从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工业和农业已经交换了它们在德国经济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而农业日益下降成为一个国民经济中的小伙伴。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容克将自己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财产并不断地扩大,但他们不再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是雇佣自由劳动力做工,这使得很多新技术有可能被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德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从1820年至1875年,小麦和黑麦的产量翻了一倍。 同时,德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下表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德国经济结构图:1850-1913。各行业在国内生产所占的份额(马克) 各行业所雇佣的从业人口1850/4 1870/4 1910/3 1849/58 1878/9 1910/13农业 45.2 37.9 23.4 54.6 49.1 35.1工矿业 21.4 31.7 44.6 25.2 29.1 37.9运输 0.7 2.1 6.4 1.1 2.0 3.6服务 30.0 25.0 20.5 19.1 19.8 23.6住房 2.9 3.3 5.1总计 9.6百万 15.7百万 45.6百万 15.1百万 19.4百万 30.2百万德国工业中的传统行会势力强大,真正的职业自由在1869年后才开始出现,而德国的传统行会和手工匠的地位并未被替代,结果形成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特点,即“双重经济”的特点。即便在1870年,手工匠人与产业技术工人的比例仍然是一比一。因此,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未受到如同英国圈地运动那样的冲击,农业人口是逐步地离开土地,加入城市的就业大军的。同时,城市的工业构成也十分复杂,并非单一的现代工业经济。这种逐步演化,多种性质行业并存的现象,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保持了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德国人将自己传统的精细作风融进新的行业中。二,以铁路建设为龙头的工业化进程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逐渐形成后,从19世纪中期起,产生了一批大公司,它们是德国现代工业的标志,尽管德国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极快,其形成过程与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却没有什么不同。最初都是从纺织部门开始,因为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毛织业也慢慢采取了现代的模式,但其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转轨影响不大,主要是棉织业和丝织业在机械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业尽管落后,但也坚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现的大公司所取代。与英国相比,德国的经济起步有十分明显的不同,英国在农村中劳动力解放是与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发生的,并为工业化所需要的市场购买力作好了准备。但德国的农业由于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率没有提高,因此农村群众的购买力也没有相应的增加。结果,在德国推动工业化的动力与英国相比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方向,即来自铁路建设方面,也就是来自工业本身。由于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大多数地区联合成了一个统一的销售区,鼓舞了国家和私人企业主进行必要的投资,开发这一地区的交通并将其联结起来,这样才能使它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资本雄厚的经济区。1841年,著名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反复强调一个好交通网对一个国家富强的意义以后又写到:“关税同盟和铁路系统是联体双胎,同时出生……有相同的精神和意识,它们相互支持。”“价廉、迅速、可靠、定期的客货运输是把国民财富和文明推向四面八方的最强大所杠杆之一。” 同这位学者一样,鲁尔区的企业家哈尔科特也认为,铁路是一国财富的源泉,是一种为整体利益克服局部利益的团结精神的开路先锋。铁路建设确实是卓有成效的实行工业化的真正的发动机。1835年7月7日,德国开通了第一条客运铁路,1850年,德国的铁路已经有6000公里。德国的工业化大跃进是随着1840-50年代铁路网的修建和鲁尔地区发现巨大矿藏而开始的。铁路的修建带动了钢铁工业、煤矿工业与机械工业。德国的煤矿从1820年的1.3百万吨增至1850年的5.1百万吨,到1913年的190百万吨,加上87万吨的褐煤,几乎占了整个欧洲大陆煤产量的三分之二,生铁在1826年超过了10万吨,1867年超过一百万吨,而到1913年超过了13百万吨。钢产量从1870年的126000万吨增为1913年的17.6百万吨。生产组织的规模很大,很现代并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1900年时至少有24个鲁尔的煤矿的年产量超过了500000吨,1902年,德国平均每个钢铁工厂的产量为75000吨,而英国仅为40000吨。铁路是德国比法国发展得更快的一个部门,而且这种发展是在全德统一之前就开始的。所以德国铁路的特点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国那样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规划和基础。德国的这种特点反倒成为它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因为它的铁路完全是以经济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以民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政府规划建设,私人也进行投资,两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国的铁路建设的速度。德国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前后经历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发展,这种铁路发展对德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德国的工业革命……看来是随着铁路作为主导部门的不平衡发展。” 铁路投资作为国民净投资的比例在1851
先要明确部门的职责和作用,树立全体一盘棋思想。设立某一部门肯定有其作用,不管是业务相关环节的部门,还是职能服务部门,也不管是直接创收的部门,还是不直接创收的部门
给您提供一份关于“新时期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论文,您可以参考参考:在企业机构改革中,一些企业党政领导对工会工作人存有“可有可无”的偏见,甚至有的
货币系统作为中介机制,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货币;非货币的中介机构只履行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对自身的货币债权的中介作用,这种债权采取储蓄存款,股份,普通股票和其它债券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可是到底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学校少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动物群的生存和健康问题,兽医专业也由此发展起来。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畜牧兽医专业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