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脖猫猫
我想是不管是为了健康,减肥还是健身。运动是最重要的是让人快乐,学会享受更重要,如果没有特别的工作学习时间要求,在身体的极限之内,想去运动,去你想去的地方散步。
长时间不很长为了保持图的完美身材的我,相信“可以走路而不是坐车,站不坐,能坐不卧”,在生活工作,每一点空闲时间允许你移动,去看看你住的地方,看看你永远不去的地方。
不要没有时间限制的时候仍然活得很匆忙,绕绕远路,不抄捷径,慢下来,享受你的生活,看看这个世界。
关于除了走路外一些特别的运动……我会说,我作为一名学生,暑假空闲的时候,可能一天有三四个小时都在普拉提,爬山,慢跑,其他还去逛街,当然做这些都在我的身体限度内。我经常微信随便约空闲的人去运动,又锻炼身体又维系感情,何乐不为。当然不用太夸张……
我只能说,学会享受,你就不会去思考到底需要的量是多少。
当然除非你真的非常忙碌,需要用数字来衡量,那么基本网上都有查得到到底多久的什么运动能达成什么效果。
或者你是特别专业的健身,需要恰当的时间与安排。
假若不是,可以选择利用运动去享受生活,这会让你的生活增添一点不一样的动力还有活力,走路其实并没有别人那么讨厌的嘛!
キーちゃん
早在微信运动之前,就有很多机构提出了以步数为唯一参照的运动建议,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有“每日一万步”的口号。包括ASCM(美国运动医学会)和CDC(美国疾控中心),早期也都提出过相似的建议,很多有糖尿病的人也被建议要日行万步。不过,虽然每天一万步,看起来很美,但是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关键点。
根据一些研究,成年人一般一天要走8000步左右,而这8000步基本上强度都很低,对健康促进小。如果刨除这8000步,实际上日行万步中,只有2000步左右是比较有效的运动,这个运动量实在是太小了。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佩戴着手环等,可能到晚上一看,发现自己的步数已经超过1万步了,结果就放弃了原本计划好晚上的运动,这样对促进身体健康,没有一点益处。
所以说,虽然计步工具的确可以很好地计算出你日常的步行量,但是从对健康的增益来看,单纯只看步数,不考虑强度的话,意义并不大哦~
图中可以看到,只有每分钟110步以上,运动强度才达标。
确定了运动强度,日常建议的运动量也就比较好确定了。刨除日常行走外,我们每天至少要走3300步以上才会对健康有比较好的益处。
那么日常生活如何落实呢?
一般而言,力量训练是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比较好的方式,而中等强度的步行则是比较好的训练补充。 由于步行强度本身并不大,想要通过步行来达到比较好的健康增益的话,建议每天都要走够30分钟,大约2公里多的路,年轻人可以选择在上下班过程中多走2站地铁,长辈们则可以专门拿出一段时间来步行锻炼。 此外,对于长辈来说,光是通过步行也不能很好地改善身体健康~
后来后来510
前不久,北大的一位博士生宣称,自己在半天内走了98800步,引起不少讨论有质疑的,有惊讶的。不过,更多的,可能是羡慕。
图自水印
“我什么时候才能每天都走一万步以上呢?”
但其实真正值得讨论的是,我们为什么把一万步看得这么重?
“一万步”真是科学家说的吗?
2014年,专家们试图考证“每天都要走一万步”的根源,结果发现,一切都不过是一场营销。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东京奥运会的临近,日本也兴起了一股健身热潮,由于步行对设备和场地的要求很低,很快得到大众的喜爱,并风靡全国。
于是,运动器材厂家抓住这一机会,推出了一种计步器,将其命名为万步计,并宣称“每天至少要走一万步才能保障健康”。
“一万步”的说法,便由此诞生。
万步计的广告(图片来源:10kstepsdaily.com)
那它科学吗?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大致呈倒L状。
生理方面,从2011年到2015年,美国学者对将近两万名老年女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她们而言,每天运动2700步以下,不足以大幅降低死亡风险,每天运动4400步,死亡风险下降最为显著,每天运动量超过7500步,死亡率则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程度,不会继续下降。
运动与情绪之间,同样存在类似的关系。合适的运动量,可以大幅改善情绪,让人觉得快乐。过量运动,对于普通人来说,投入和产出不再成正比,对于特定人群,甚至有可能引起疾病。
换句话说,只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才能充分享受运动的好处。
运动量与运动收益示意图(作者绘图)
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
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每个人最好进行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
什么叫中等强度体育活动?
有两个判断方法。一个从活动类型进行判断,大致上来说,快步走(每小时4.8公里)是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门槛,而休闲游泳、低速骑自行车(每小时16公里)是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上限。
也可以根据运动后的心率进行估算。
举个例子来说,您今年30岁,那么用220减去30,便得到了您的最大心率,190次/分钟。理论上讲,您的心脏最多只能跳这么快。
心脏是一个很“聪明”的器官,它会预留很大一部分力量,以备不时之需。在安静、休息的状态下,您的心率可能在75次/分钟左右,留下115次(190-75)额外跳动的能力。
要想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您应该至少调动40%的余力,即运动后心率应该达到121次/分钟(115*40%+75)。
图自网络
运动的好处,建立在适量上。所以在运动之前,一定要学会判断“这项运动是否适合我”。
首先,运动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这要求心脏以更快的速度跳动,血管有足够的耐力忍受血液的冲击。如果您患有心脏病或者高血压,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
其次,有些疾病,比如骨关节病变,对运动量非常敏感,可能会因为运动量增加而加重,而体重是骨关节病变的主要风险因素。所以,如果您体重严重超标、骨关节有问题,最好从较为温和的运动开始。
最后,对于孕期妇女和正在生病的患者来说,一定要根据自己当下的身体状况,调整运动量。
夏天运动,还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
要注意补水。
运动会导致体温升高,为了维持体温,人体会排出大量汗液。如果不及时补水,便有可能缺水、脱水,甚至休克。
中国的营养专家们建议,每天至少饮用1.5升淡水。考虑到夏天高温、运动的影响,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度增加放心吧,对于健康人来说,几乎不存在“饮水过量”的问题。
另一方面,近年来多项调查显示,运动饮料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健康。所以,比起运动饮料,白开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图自网络
总之,运动要因人而异,不要痴迷刷步数,也不要只盯着步行一种运动。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应该包括日常活动、有氧训练、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健康。
-----------------------------
参考文献
[1]北大博士半天走98800步遭质疑,北大甩出一份硬核排行榜_社会_环球网[EB/OL]. [2019-08-01]. http://society.huanqiu.com/article/2019-07/15167185.html?agt=15435.
[2]RETTNER R, MARCH 7 S W |, ET 2014 02:53pm. The Truth About 《10,000 Steps》 a Day[EB/OL]. Live Science, [2019-08-01]. https://www.livescience.com/43956-walking-10000-steps-healthy.html.
[3]LEE I-M, SHIROMA E J, KAMADA M等. Association of Step Volume and Intensity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Women[J].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9.
[4]美国运动医学学会. 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M]. 王正珍, 译. 2010.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赵言昌
刘聪1988
一、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有些学位论文没有文献综述,作者却说,他写的题目找不到相关文献或没有相关文献。其解释有两种可能: 一是作者认为前所未有才是创新,甚至个别的还误以为写上“填补空白”、“没有同类文献”等词句可以提高文章的价值,这显然是一种误区; 二是作者未下功夫去查阅和学习前人已做的工作而企图走捷径,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一篇没有好的文献综述的学位论文,一般来说很难有创新。二、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有相当一部分学位论文评述的并不是对特定专题做出贡献的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没有围绕论文的主题来筛选文献,而是四面出击,回顾了与专题相关的整个领域的发展,导致文献综述部分漫无边界,冗长而不能给论文的价值“添分”,以致综述部分反映不出论文的特色,同一篇文献综述似乎可以在多篇学位论文中相互套用。同时,容易导致写作上的随意性,甚至为了追求篇幅,就在文献综述部分增添内容,以至于文献回顾曲曲折折占用不少篇幅,而真正进入正题的文字却不多,说明作者并没有理解文献综述的定位和作用。三、简单罗列堆砌文献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写作上存在简单罗列的问题,综述部分仅简单地列示出A 说、B 说、C 说、D 说等,然后就无下文了。从这种文献综述当中看不出作者所依据文献演进的内在逻辑,作者也没有依据文献综述清晰地推导出研究问题,文献综述变成作者的读书心得清单和资料汇编,变成相关学术研究的简单堆砌,表面上看洋洋洒洒,而实际上作用有限,读者既看不到“问题的来龙去脉”,也看不到“证明的来龙去脉”。四、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有些文献综述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主题,而是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特别是遗漏一些权威性和经典性的文献,缺乏权威性和学术性,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文献,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对文献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五、文献综述与背景描述相混淆有些学位论文将“文献综述”和“背景描述”等同起来,研究生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政策法规,如研究中国军人工资制度时,需要收集整理“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政策和规定”等资料,但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由于研究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因此严格讲,资料本身不是“文献综述”,真正的“文献综述”应该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梳理和评论。六、文献综述只述不评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仅仅局限于对已有文献的简单重复和一般性介绍,缺乏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缺乏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难以体现自己的研究贡献。特别是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学位论文避重就轻,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而实际上,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正是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 文化 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大家快来
你的邮箱补充下,我发到你的邮箱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功能减退、全身
写什么字左右的文章?
我想是不管是为了健康,减肥还是健身。运动是最重要的是让人快乐,学会享受更重要,如果没有特别的工作学习时间要求,在身体的极限之内,想去运动,去你想去的地方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