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33

糖仔食糖仔
首页 > 学术期刊 >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兜兜里有糖布布

已采纳

心里会感觉特别的失落,很多时候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或者是自己做的不被别人理解,再就是有很多时候他们会变得特别的极端,总觉得自己所想的和所做的有很大的差距。

341 评论

超肥狐狸

伙伴关系对于青少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同伴交往尤其重要。这一时期的伙伴交往往往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伙伴或伙伴群体对儿童影响的大小还与家庭关系的性质有关系,缺少家庭温暖的儿童,更倾向于在同龄伙伴中寻求安全感,有时可能会对儿童发展带来多种影响。

伙伴交往障碍常常是抑郁症、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所以青少年出现了伙伴交往上的问题,不要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需要帮助青少年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重新回归快乐的学校生活。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们快乐成长,矛盾冲突能够尽量减少,发生之后能冰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重新开始伙伴的友谊。

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成长至关重要

一岁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的关键时期。从父母的照顾过程中、耐心包容中、积极关注中获得安全感。如果这一时期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息不管不问,过早让孩子脱离开父母,父母的不辞而别,或者把孩子寄养在老人甚至其他亲戚家,孩子就有可能出现安全感的缺失。

两岁是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时候。此时的孩子对照顾者的表情十分敏感,能够发现有趣的事情,并哈哈大笑。父母对孩子回报更多的笑脸,更多地配合性的逗笑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所以青少年的面对矛盾冲突表现出的情绪反应,和小婴幼儿时候的父母教育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大多数孩子确实是在矛盾和冲突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甚至终身的朋友。而少部分人却不能把这些伙伴纠纷的事情放下,形成潜意识的伤害,影响终身的性格的形成和处事方式,影响今后的家庭关系,同事关系,进而对他们的事业产生影响。

伙伴关系处理不当可能是疾病

1.患有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的青少年,就会有冲动行为,做事不能等待,忍耐性差,遇事不加思考,点火就着,事后后悔。

2.比如孤独症谱系患者,对于别人的言行举止不能理解,不能保持长久的人际关系,经常容易与人意见不一致,又不能灵活处理,换位思考,产生矛盾冲突,事后仍然有偏执想法,难以改变。

3.比如人际关系敏感的青少年,感觉别人的一言一行都是针对自己的,就是为难自己,孤立自己,以至于出现社会退缩行为或攻击性行为。

4.比如抑郁情绪患者,凡事总是往坏处想,而主管屏蔽忽略好的一面,在自己的假想情绪影响下,或者以沉默躲避解决矛盾冲突,或者以突发情绪失控,产生更强烈的伤害行为,自伤或者伤害他人。

简单的口角纷争可能会很快遗忘,伙伴们又重新和好,继续快乐地共同享受美好的学校生活;而严重的伤害,千万不要忘了找找法律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有些伙伴伤害确实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

别人和自己的不同意见和想法如果不能接受,而去强制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就成了欺凌或者霸凌行为。"霸凌"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霸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通常会造成受害人心灵创伤、扭曲,也会造成课业成就低落、人际疏离,甚至有可能逼迫受害人产生报复性攻击行为,或使受害人转而霸凌他人。对加害人也有一定影响,这些加害人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具加害人特质的男性加害人有60%在24岁以前犯罪,非加害人特质的男性加害人则只有23%。

所以,青少年之间的矛盾纠纷能够让孩子家长和老师包括很多的问题,家庭、社会、心理、疾病,甚至法律等一系列专业问题需要去审视鉴别,不要轻描淡写地将发现问题的机会溜过去。帮助我们的孩子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才是青少年教育的最终目的。

163 评论

melodyhanhan

1、年龄因素,年龄越小越倾向于同伴交往,因为他们的社会性还未成熟;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同伴关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父母关系不良、家庭不和睦的孩子,容易产生同伴交往障碍;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同伴关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环境不良,也容易导致同伴间交往障碍; 4、个人因素,个人的特征如自信心、自尊心等,都是影响孩子同伴交往的因素,自尊心强,自信心差的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也会较强; 5、同伴交往的方式,如果孩子在交往时采取攻击、退缩等不良的方式,同伴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6、同伴关系的质量,同伴关系的质量对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有重要影响,如同伴关系融洽,同伴间交往的能力也会较强。

307 评论

时空归宿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无法取代的独特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一、良好同伴关系是满足青少年社交需要、获得心理归属的重要源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青少年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同伴之间通过交往,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相反,青少年如果缺乏这种基本的交流,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孤独感,即青少年个体基于自己在同伴群体中较低的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归属、爱以及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青少年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许,将会获得依恋感、亲密感、同盟感和归属感。特别是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他们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性,困惑,迷茫。他们一方面试图证明自己长大了,希望能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寻求更多的独立和自主,一方面又在寻找新的归属与依恋对象。同伴群体和亲密朋友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同伴之间的平等性还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份安全感,增强了自主感和解放感。二、良好同伴关系是发展青少年社会能力、顺利完成学业的坚实基础皮亚杰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得儿童青少年获得了关于社会更广阔的认知视野。他谈到,幼童一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既不能也不愿意识得同伴的观点、意图和感情。然而随着游戏的开始,在建立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的同时,也有机会体验到冲突、谈判或协商。这种冲突和协商不论是指向物体或社会观点,在引发折衷主义和平等互惠的观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也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所必须的。成长旅途中的这些交往经验对青少年的社会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社会能力”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运用适当的方式达到相应的目标,并取得积极发展结果的能力”。良好同伴关系也是青少年顺利完成学业的保证,不良的同伴关系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学校适应困难,甚至影响成年以后的社会适应。一项回溯性研究表明,9年级退学者中有被同伴拒绝历史的男生占 46%,女生占14%;而毕业生中同样情况的男女比例分别为7%和4%。来自回溯性和追踪性的研究都表明,早期的不良同伴关系与以后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联系。一项研究报告说,有心理障碍的成人组比正常成人组的被试更可能描述自己在十三四岁曾受到同伴孤立或没有朋友的心境。三、良好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形成自我概念和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库利曾指出,人们都是按照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家庭、邻居和同伴群体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在社会相互作用中,人们获得了关于自己怎样被他人所知觉的信息,这种信息被作为形成自我的基础。青少年总是处在一定群体中,而同伴群体规范大多数反映了社会主流文化的规范和价值,同伴群体以接纳或拒绝的方式告诉个体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青少年自然渴望被同伴接纳,但要想被同伴接纳,自己必须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群体保持认同,因而这一时期从众行为增加。在与同伴的交往碰撞中,青少年学会了肯定自我,反省自我,发展健康的自我概念,习得新角色、新技能、新行为。同时,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伴不仅为青少年传递了多元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还传递了不便或未能由父母传递的信息、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当自已没有受到或没有受到太多他人关注时,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疑问。一项研究发现,不受欢迎的青少年比受欢迎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怀疑自己的社交能力,缺乏信心,很少对成功有积极的期待,感到更多的压抑、焦虑和孤独。所以良好的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保证。四、良好同伴关系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什么有的青少年受到同伴普遍欢迎并拥有很多朋友,而有的却被同伴普遍拒绝,甚至没有朋友呢?同伴关系障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外貌和仪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外貌美和仪表美,容易使人感到愉快舒服,和相貌丑陋、衣冠不整的人打交道,似乎总有点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觉。外貌和仪表产生的晕轮效应,会使人以为具有美的外貌和仪表的人一定还具备很多优良的品质,尽管这个人并非一定如此。把外貌和仪表作为是否喜欢其人的理由,虽然使人颇感不公,但它在同学间最初的交往中所起的微妙作用确实难以排除。地缘关系:同伴之间居住距离越近,彼此交往的次数相对越多,关系也越亲密。居住近,同伴间更容易相互了解,更容易预测对方的行为,更容易有一种安全感。一般来说,同伴之间交往的频率越高,越会增加喜欢的程度。心理学家查荣克把这称之为一条相当普通的心理学原则。青少年都期望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同一个村子、镇区的同伴更容易走到一起,以便在遇到困难时能互帮互助。以这种方式交友的比例在中学阶段非常高。性格相似性和互补性:认识平衡的原则是决定交往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人们一般喜欢和他们意见一致的人交往,而不喜欢和他们意见不一致的人交往。价值观和态度的相似性在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一些研究也表明,人们也倾向于追求那些能补充自己人格不足的人。一个活泼好动外向型的同学可能与一个沉默寡言内向型的同学是最好的朋友,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交往意识与扮演角色:具有强烈交往意识的学生,经常希望能与同伴交往,遇事积极参与,常常能获得很多交往的机会,并逐渐形成交往技巧。而那些缺乏交往意识的学生,则不敢也不愿主动参加交往活动,因此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成为离群索居的孤独者。学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这种角色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交往水平。一对同胞姐妹,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指定姐姐要照顾好妹妹,妹妹要听姐姐的话,平时与别人交往时,总是姐姐出面,妹妹退居其后。久而久之,姐姐性格外倾,喜欢交际,而妹妹则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往。学业与人格:在诸多因素中,这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一个。青少年一般喜欢聪明能干、学业优秀的同伴,而不喜欢愚蠢无能、学业低下的同伴。因为聪明能干、学业优秀的同学在某些问题上更可能给人以帮助,至少不会找麻烦,他们也是老师偏爱的对象,他们的言行常使人感到恰到好处而赏心悦目,这就构成一种心理酬赏,觉得应该和他交往甚至交友。而被拒绝青少年通常被认为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缺少自我肯定,有更多冲动行为,很少被老师偏爱,被同学当作差生等。个人的人格品质在同伴交往中起决定性作用。青少年都喜欢真诚友好的人,讨厌自私、奸诈、冷酷的人。一项研究将25%最受欢迎与25%最少被提名的青少年的19项行为作了对比,结果发现友好、发起活动、有幽默感、快乐、热情等特征与最受欢迎有密切关系。另一研究结果也显示,高接纳的青少年被认为乐于助人、友善、服从规则、有幽默感并富于支持性,低接纳的青少年被描述为破坏性强、爱欺、破坏规则、太敏感、无吸引性等。这都是人格的力量。教师要正确引导,给学生讲明良好同伴关系的意义,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培养青少年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特别是要提高青少年的行为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让青少年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谦虚、学会宽容、学会相处,拥有和谐健康的同伴关系。

162 评论

小骨头骨头

青少年交往伙伴出现问题,会影响心情,对自身的情况有自卑心理,如果这样,自然就没有多大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了。

185 评论

布丁无敌

良好同伴关系是满足青少年社交需要、获得心理归属的重要源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青少年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同伴之间通过交往,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相反,青少年如果缺乏这种基本的交流,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孤独感,即青少年个体基于自己在同伴群体中较低的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

187 评论

相关问答

  • 《新青年》杂志的影响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

    少女心-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疫情对美欧关系的影响研究论文

    您要问的是疫情对欧美经济的影响是什么?疫情对欧美经济的影响是供应链紊乱。欧美过去两年,因为疫情影响,每个月都有比较固定的人数会轮流请假,这使得企业到岗率长期维持

    可怜的tin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论文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利的一面,因而,从小培养其生活、学习、交往的能力非常必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每一个班级中总有几个特别调皮、不善交

    琳子Yulander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攀岩对青少年的研究论文

    攀岩是一项刺激而不失优美的极限运动,被全球的攀岩迷们称为“峭壁上的芭蕾”。家长们不妨和孩子一起去学攀岩运动。那么,攀岩对青少年的好处有哪些?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攀

    好吃的小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日记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研究论文

    感谢日记篇一:爱上日记感谢日记 我们学校当初申办“日记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研究”课题,其最初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这个目的确实达到了,学生

    bibilove72672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