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0

冒火得很000
首页 > 学术期刊 >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学位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syweswes

已采纳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

3、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

354 评论

小可憐兒

在经济学的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具有重要的标志功能、评价功能、保护功能和链接功能,可以反映经济学论文的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可供进一步检索有关资料,共享资源。下面我将为你推荐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叶耀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3]陆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责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5]朴光诛等.环境法与环境执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3

[6]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9

[7]党国英.制度、环境与人类文明一关于环境文明的观察与思考[N].新京报.2005-2-13

[8]张婷婷.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需求及政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2

[9]秦书生.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绿色技术[J].科技与经济.2010(3): 82-85

[10]陈池波.论生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7-102

[11]张首先.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J].理论与现代化.2010(1): 23-26

[1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 方法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3]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14]马仁忠.地理环境对种族、民族特征的影响[J].宿州 教育 学院学报.2002(4):

[15]冒佩华.王宝珠.市场制度与生态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4(8):37-43.

[1]陈凌.应丽芬.代际传承:家族企业继任管理和创新〔J〕.管理世界.2003 ( 6): 89-9

[2]伯纳德‘萨拉尼着.陈新平、王瑞泽、陈宝明、周宗华译.税收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3-144.

[3]彼德·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版.

[4]陈凌.信息特征、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J〕.经济研究.1998(7):27-33.

[5]Alan.S.BIinder. Toward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C〕.Cambridge, MA: MITPress, 1974,123:137-139.

[6]Adam.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 ( 1776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reprint): 391.

[7]沈建法.城市化与人口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 : 8-10

[9]张恒义.刘卫东.林育欣.等.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学报.2009(5):2738-2748

[10]贺成龙.吴建华.刘文莉.改进投入产出法在生态足迹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8 (12) : 1933-1939,2008 (2) : 261-266

[11]郭军华.幸学俊.中国城市化与生态足迹的动态计量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 (5) : 131-134.

[1] 刘毅. 现代性语境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一个思想史的考察[D]. 中国政法大学 2007

[2] 刘毅. 树突状细胞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作用的研究[D]. 南方医科大学 2009

[3] 刘毅. 硅基微环谐振腔光信号处理与布里渊光纤激光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4] 刘毅.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协作传输技术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5] 刘毅. 基于图割的交互式图像分割算法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6] 刘毅. 基于iTRAQ技术对HBV相关性肝癌血浆差异蛋白的鉴定及功能学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 2014

[7] 刘毅.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的县级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8] 刘毅. 几类切换模糊系统的镇定控制设计[D]. 东北大学 2009

[9] 刘毅.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价及其路径演进研究[D]. 天津大学 2012

[10] 刘毅. β-抑制蛋白2对哮喘小鼠CD4~+T细胞表达和产生IL-17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中南大学 2011

[11] 刘毅. SIRT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抑瘤作用的研究[D]. 中南大学 2012

[12] 刘毅. 南中国海与东南极中晚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记录与研究方法探索[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13] 刘毅.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及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D]. 第四军医大学 2012

[14] 刘毅. 华喦花鸟画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2

[15] 刘毅. 三甲基芹菜素阻断多种心脏钾通道与增加迟钠电流的作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16] 刘毅. 面向人群的并行多目标疏散模型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17] 刘毅. 采用外周血进行肿瘤分子诊断的转化医学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

猜你喜欢:

1.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2.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参考文献

3. 国际贸易论文

4.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5. 有关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124 评论

洋洋怕狗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当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他们认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自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则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社会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张的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相处,以实践的劳动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是以人的生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它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多种挑战,虽然科技的进步,已经延缓和解决了个别问题,但是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可谓困难重重。 (一)国内生态环境的现状 当今,国内的生态环境也趋于恶化。据统计,国内的水土流失现象和沙漠化严重;草原退化开始加剧;森林资源大幅度锐减,特别是树木的砍伐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树木的生长周期;还有就是近年来,全国多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些都是生态失衡所引起的问题。对于这样一场自然灾难,其实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大力推行和执行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纵观当今人类所处的大环境,面临着不断恶化的危险,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基础发出挑战,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去研究如何解决当今生态平衡等问题。从国内生态环境的现状不难看出,我们同样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态失衡问题,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祈、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其实马克思所强调的生态自然观正是人与自然界相互协调发展的理念,它和我国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也共同成为“建设魅力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思想基础。这也促使大力推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既要关注和追求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同时也要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让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人类必须在发展生产、提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更加合理、科学地对待自然和保护环境,从而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世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旧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扬弃与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走了一条片面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工业文明的发展推动着人类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也创造了伟大的科学技术;然而人类的快速发展,却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异化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生态问题,使“人类好像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量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这场全球性危机程度之深、克服之难,对迄今为止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主要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将更稳定的推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完善和发展,人类逐渐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永续的共同奋斗目标。 (二)为人类生态问题的解决明确了目标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从事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进步,却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制约和影响,特别是没能正确估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人类才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它不仅仅是自然本身的问题,更是人类社会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生态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问题,解决人与社会的异化现象,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疏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变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两个和解”,他们强调“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在中国,尽管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等原因,仍然存在人口增加、能源紧缺、耕地减少,植被破坏、气候变暖、水系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但是我们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启示和指引下,有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就是要从根本上实现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并最终彻底解决中国乃至全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保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也为人类社会探索出一条不断发展和得以永续的道路。

219 评论

相关问答

  •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

    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

    我的大BABY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位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依据是生活中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生活。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进而更好的理解我们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的相关资料,

    pochacco要加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论文题目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

    小咩要减肥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马克思主义论文投稿

    主要就是别发了假刊就行了,现在给钱就给发,没啥难度,你可以网上找一下,现在很多网站发论文,只要别发了假刊上当就行了,你可以查他们得备案,一般时间久的 都不会有假

    triangelrain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

    这个简单的 写过很多

    夜未央周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