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0

WHMooooooooo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沧佤族文化研究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蟠桃儿

已采纳

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病人心多,忙人事多。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到江边不脱鞋,不到火候不揭锅。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不给规矩,不成方圆。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可不算,不可全算。 不磨不炼,不成好汗。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不怕穿得迟,就怕脱得早。 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汉。 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人不请,就怕艺不精。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不怕事难,就怕手懒。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不笑补,不笑破,只笑日子不会过。 槽里无食猪拱猪,分脏不均狗咬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馋人家里没饭吃,懒人家里没柴烧。 常赌无赢家。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想有时。 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 长兄如父,老嫂比母。 朝里有人好做官,家里有狗好看门。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车有车道,马有马路。 撑痢疾,饿伤寒。 撑死胆大的人,饿死胆小的鬼。 秤能称轻重,话能量人心。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吃不言,睡不语。 吃吃喝喝,人走下坡。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饭打湿口,洗脸打湿手。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 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 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吃一堑,长一智。 迟干不如早干,蛮干不如巧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 出汗不迎风,走路不凹胸。 出家三天,佛在面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出门问路,入乡问俗。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疮怕有名,病怕没名。 创业百年,败家一天。 吹嘘自己的人,等于在宣传他的无知。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从小差一岁,到老不同年。 粗茶淡饭能养人,破衣破裤能遮寒。 粗饭养人,粗活益身。 粗丝难织细绢,粗人难做细活。 寸草铡三刀,料少也长膘。 打不干的井水,使不完的力气。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赞 2010-3-24 20:04回复 59.54.104.* 2楼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打架不能劝一边,看人不能看一面。 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 打铁看火候,庄稼赶时候。 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打鱼靠网,打狼靠棒。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路不走草成窝,好歌不唱忘记多。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大王好见,小鬼难求。 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弹琴知音,谈话知心。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用时万金不惜,不当用时一文不费。 当着矮人,别说矮话。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到什么火候使什么锤。道儿是人走出来的,辙尔是车轧出来的。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点灯爱油,耕田爱牛。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老医生开药方。 冬天既然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豆腐多了一泡水,空话多了无人信。 痘要结,麻要泄。 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读书须用心,一字值千金。 赌钱众人骂,读书众人夸。 端人家碗,服人家管。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多行不义必自毖。 恶人心,海底针。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 儿大分家,树大分杈。 耳不听不烦,眼不见不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饭前一碗汤,气死好药方。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蜂多出王,人多出将。 逢恶不怕,逢善不欺。 富人过年,穷人过关。 隔行如隔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狗朝屁走,人朝势走。 狗急跳墙,人急悬梁。 狗记路,猫记家。 姑娘讲绣花,秀才讲文章。 鼓不打不响,钟不敲不鸣。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鼓要打到点上,笛要吹到眼上。 刮风走小巷,下雨走大街。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乖子看一眼,呆子看到晚。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官不贪财,狗不吃屎。 广交不如择友,投师不如访友。 锅不打不漏,话不说不透。 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贤妻。 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 寒从足下起,火从头上生。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 好吃甜的,找卖糖的;好吃酸的,找卖醋的。好处着手,坏处着想。 好狗不跳,好猫不叫。 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 好汗护三村,好狗护三邻。 好汉死在战场,懒汉死在炕上。 好花开不败,好事说不坏。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 好客的朋友多,好说的废话多。 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好事不瞒人,瞒人没好事。 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和尚不说鬼,袋里没有米。 河长多滩,路长多弯。 河有两岸,事有两面。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虎吃人易躲,人吃人难防。 虎到中堂,家败人亡。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虎死不变形,狼死不变性。 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 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 话多了不甜,胶多了不粘。 会打会算,钱粮不断。 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 会过不会过,少养张口货。 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会说的说一句,不会说的说十句。 会笑的人笑到最后。 会写的坐着,会唱的站着。 2010-3-24 20:04回复 59.54.104.* 3楼火大无湿柴,功到事不难。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火烧一大片,水流一条线。 火要空心,人要虚心。 火越烧越旺,人越干越壮。 货买三家不吃亏,路走三遭不陌生。 积善三年人不知,作恶一日远近闻。 积少成多,积恶成祸。 挤疮不留脓,免受二回痛。 家常饭好吃,常调官难做。 家合万事兴。 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家有一老,犹如一宝。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 交人交心,浇树浇根。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脚长沾露水,嘴长惹是非。 教人教心,浇花浇根。 解铃还须系铃人。 戒酒戒头一盅,戒烟戒头一口。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 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 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尽信书不如无书。 经常用的钥匙总是闪光的。 井掏三遍吃甜水,人走三省见识广。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静时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酒杯虽小淹死人。 救人救到底,摆渡到岸边。 决心要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开头饭好吃,开头话难说。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 炕上有病人,地上有愁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赌。 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捶。 懒汉下地事多,懒驴上套屎多。 懒人急在嘴上,勤人急在腿上。 懒人用长线,拙人用弯针。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浪子回头金不换。 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老猫不在家,耗子上屋爬。 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 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 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量大福大,心宽屋宽。 邻舍好,无价宝。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湿早脱鞋,遇事早安排。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腰中间。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 骂人骂脏口,打人打伤手。 骂人无好口,打人无好手。 买瓜看皮,扎针看孔。 买鸡看爪,买鸭看嘴。 买锣要打,买伞要撑。 买卖不成仁义在。 买卖不懂行,瞎子撞南墙。 买时得买,卖时得卖。 卖瓜不说瓜苦,卖盐不说盐淡。 卖主怪脚,买主怪鞋。 满招损,谦受益。 慢病在养,急病在治。 猫跟饭碗,狗跟主人。 猫怕过冬,狗怕过夏。 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 没钱时挨饿,有钱时摆阔。 没有不上钩的鱼,没有不上竿的猴。 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蜜多不甜,油多不香。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 苗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 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磨刀不误砍柴功。 磨刀不用看,全仗一身汗。 莫馋人富,莫嫌人穷。 莫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 莫看强盗吃肉,要看强盗受罚。 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谋官如鼠,得官如虎。 母大儿肥,种好苗壮。 南方吃雁,北方吃蛋。 2010-3-24 20:04回复 59.54.104.* 4楼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三分孝。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年纪不饶人,节令不饶天。 念书不用功,等于白搭工。 娘家的饭香,婆家的饭长。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鸟无翅不飞,鱼无水不游。 宁吃半餐,不吃断餐。 宁吃飞禽四俩,不吃走兽半斤。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宁叫顿顿稀,不叫一顿饥。 宁叫嘴受穷,不叫病缠身。 宁可锅里放坏,不可肚里硬塞。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种上丢,莫望不种收。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宁苦干,不苦熬。 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宁在锅里争,不在碗里争。 宁走封江一指,不走开江一尺。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 牛能拉犁,狗能看家。 牛要脚圆,猪要脚粗。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朋友千个少,冤家一个多。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平路跌死马,浅水溺死人。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棋错一着,满盘皆输。 千补万补,不如饭补。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千里不捎针,万里没轻担。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 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 强扭的瓜果不甜。 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巧言不如直道,明人不必细说。 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勤能补拙。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擒贼先擒王。 清官难断家务事。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情人眼里出西施。 穷家难舍,熟地难离。 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人不缺地的工,地不缺人的粮。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人多智谋广,柴多火焰高。 人各有能有不能。 人各有心,物各有主。 人合心,马合套。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活七十稀,请教不为低。 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人家夸,一朵花;自己夸,人笑话。 人敬有的,狗咬丑的。 人老眼昏,鹰老爪钝。 人怕饿,地怕荒。 人怕话多,活怕人做。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人怕信心齐,虎怕成群。 人强人欺病,人弱病欺人。 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 人勤地长苗,人懒地长草。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人是铁,饭是钢,地里缺肥庄稼荒。 人是铁,饭是钢,三日不吃饿得慌。 人瘦脸皮黄,地瘦少打粮。 人投人,鸟投林。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微言轻。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心齐,泰山移。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 2010-3-24 20:04回复 59.54.104.* 5楼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日长事多,夜长梦多。 日里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日里闲游,夜里熬油。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若要不怕人,莫做怕人事。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若要好,大让小。 若要好,问三老。 若要健,天天练。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若要人下水,自己先脱衣。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三分种,七分管。 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 三年不喝酒,家里样样有。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三人四靠,倒了锅灶。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三早抵一工,三补抵一新。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山大无柴,树大空心。 山大压不住泉水,牛大压不死虱子。 山高树高,井深水凉。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山有高低,水有深浅。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闪光的不全是金子。 善恶不同途,冰炭不同炉。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上顿不吃饱,下顿省不了。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肠胃。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舍不得苗,抱不到瓢。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身不怕动,脑不怕用。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十帮一易,一帮十难。 十个梅子九个酸,十个官儿九个贪。 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十里认人,百里认衣。 十年栽树,百年歇凉。 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开什么花。 食鱼要肥,食肉要瘦。 食在广州,住在苏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事大事小,身到便了。 事莫做绝,话莫说尽。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是草有根,是话有因。 是饭充饥,是衣遮体。 是好说不坏,是坏说不好。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手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舞足蹈,九十不老。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树怕剥皮,人怕护短。 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大湿不了船,火大烧不了锅。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水满自流,人满自夸。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水涨船高,风大树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喊。 顺的好吃,横的难咽。 顺藤摸瓜,顺水求源。 顺着鸡毛找鸡,顺着蒜皮找蒜。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说人别说短,打人别打脸。 说书的嘴快,演戏的腿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贪别人个花,误自己个家。 贪得一时嘴,受了一身累。 贪小失大,惜指失掌。 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天不严寒地不冻,人不伤心泪不流。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天才和懒惰结伴,等于一事无成。 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经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条条道路通罗马。 铁冷了打不得,话冷了说不得。 听话听音,看人看心。 2010-3-24 20:04回复 59.54.104.* 6楼听人劝,吃饱饭;识人教,武艺高。 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玩物丧志。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未饱先止,已饥方食。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喂牛得犁,喂马得骑。 文官动动嘴,武官跑断腿。 文戏靠嘴,武戏靠腿。 屋里不烧火,屋外不冒烟。 无风不起浪,无鱼水不深。 无巧不成书。 无事田中走,谷米长几斗。 无事嫌夜长,有事嫌日短。 无梭难织布,无针难绣花。 无油无盐,吃死不甜。 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吸不张口,呼不闭口。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细水长流成河,粒米积蓄成箩。 夏吃大蒜冬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先胖不会胖,后胖压塌床。 先睡心,后睡眼。 闲人叫冷,忙人叫热。 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小鬼跌金刚,小鼠断大绳。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小伤风三日,大伤风七天。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歇肩莫歇长,走路莫走忙。 泻药轻煎,补药浓熬。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信了肚,卖了屋。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行船靠舵,赶车靠鞭。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秀才谋反,三年不成。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牙不剔不稀,耳不挖不聋。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掩饰一个缺点,又暴露了另一个缺点。 眼不见,差一半。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眼是孬汉,手是好汉。 杨柳发青,百病皆生。 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 要捕鱼,先织网;要搭桥,先打桩。 要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要想长寿,先戒烟酒。 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要知下山路,须问过来人。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夜夜防贼,年年防歉。 一饱为足,十饱伤人。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顿吃伤,十顿吃汤。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一壶难装两样酒,一树难开两样花。 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家。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一马不配两鞍,一脚难踏两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一日三笑,不用吃药。 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一天一根线,十年积成缎。 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一有百有,一穷百穷。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衣服不洗要脏,种田不犁要荒。 艺高人胆大。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2010-3-24 20:04回复 59.54.104.* 7楼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有菜半年粮,无菜半年荒。 有柴有米是夫妻,无柴无米各东西。 有车就有辙,有树就有影。 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有饭休嫌淡,有车休嫌慢。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粮当思无粮难,莫到无粮思有粮。 有钱难买老来瘦。 有钱三十为宰相,无钱八十做长工。 有肉嫌毛,有酒嫌糟。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有上坡必有下坡,有进路必有出路。 有时省一口,缺时当一斗。 有事叫公公,无事脸朝东。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有一兴必有一败,有一利必有一弊。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志不在年高。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志漂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遇着绵羊是好汉,遇着好汉是绵羊。 欲速则不达。 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圆木平不稳,方木头不滚。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 越吃越馋,越困越懒。 越坐人越懒,越吃口越馋。 钥匙不能劈柴,斧子不能开锁。 云彩经不起风吹,朝露经不起日晒。 在朝都是官,在席都是客。 在家不避父母,出嫁不避丈夫,有病不避大夫。在家不理人,出外没人理。 在家千日易,出门一时难。 早起动动腰,一天少疲老。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真金不怕火烧。 针不离线,线不离针。 针没有线长,酱没有盐咸。 争着不够吃,让着吃不了。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 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只愁母老,不愁孩小。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肯劳动,一世不会穷。 只要苦干,事成一半。 由着肚子,穿不上裤子。 只有扯皮的人,没有扯皮的事。 只有人脏水,没有水脏人。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只中不管,打破金碗。 智养千口,力养一人。 治病要早,除祸要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早不荒,起早不忙。 重复是学习之母。 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贮水防旱,积谷防荒。 抓鱼要下水,伐木要如林 庄稼不让时,船家不让风。 庄稼怕旱,干活怕站。 庄稼怕天旱,做事怕蛮干。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捉奸捉双,捉贼捉脏。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自己的东西是宝,别人的东西是草。 自满是进步的退步。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限滩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做一行,怨一行,到老不在行。

98 评论

小熊de爱

【简介】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a 三声)族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历史】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礼仪】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建筑】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饮食】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本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节庆】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抠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谈情说爱“串姑娘”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单独交往。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婚、结婚,喜结连理了。新米节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文化艺术】沧源崖画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这些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人体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通过双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动物也是如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出其种属。沧源崖画图像多呈赭色。作画的颜料可能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根据专家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这些崖画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地佤族群众一直把它当作神物加以崇拜。木鼓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庙宇的功能与地位。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历史事件】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开发和建设阿佤山区,繁荣西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反抗列强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斗争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英帝国主义势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区,进行刺探情报、勘测地形、密探矿藏等侵略活动,均遭到佤、傣、汉等当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的一支“探险队”在500名英军的保护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执兵器”,奋起反抗,吓得英军头目“面如土色,从人亦怕”,狼狈逃窜。189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中英双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连等地滇缅边界时,针对英国侵略者意欲占领我方领土的图谋,佤、傣、汉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进行了坚决抵制。沧源县的班洪、班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银、铅等矿藏。垂涎已久的英国从1927年起,便开始密探矿藏、盗运矿渣。1933年,更肆无忌惮地抢修公路,准备占领这一地区,夺取矿藏。在遭到抵制与反抗后,1934年初,竟出动大批军队武装占领矿区。英军的野蛮侵略行径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愤怒。当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请周围10余部落,于班洪集会,剽牛盟誓,“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之奴隶”。会后立即组织起3支武装,开始反英斗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双江、澜沧、耿马等地的佤、傣、汉等族人民也组织了1000多人的义勇军,赶赴班洪地区参战,全国人民也以各种形式予以支援,给英军以沉重打击。后来,由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退让与妥协,使这场以佤族人民为主的、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受到抑制。但这场斗争充分显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激发当地、甚至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遗址碑”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文历法】佤族人民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从艰苦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了有关天文气象、机械原理和医药等方面知识,从而产生了朴素的科学萌芽的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反映了佤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1.“星月历”�佤族的先民通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发现地上花草树木兴、盛、衰的循环过程与天上出现的木星与月亮相遇、离去、复相遇的循环过程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经过长期观察、摸索,逐渐创造出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安排活动的佤族历法——独特的“星月历”。因为历史上佤族的没有文字,所以“星月历”是通过代代相传的佤族群众中流传的。�佤族叫月亮为“凯”,叫木星为“星木温”,“星月历”以月亮与木星、地球三者运行会全周期的360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分为三轮,每轮十天,每轮星又9个(有的村寨以10个)名称来记数。�一至九日的名称依次排列为:“不拉”(一日)、“黑拉”(二日)、“脓”(三日)、“儿龙”(四日)、“巩”(五日)、“士龙”(六日)、“儿来”(七日)、“门”(八日)、“哦”(九日),第十日的名称与第一日相同为“不拉”。这些名称循环三次为一个月(30天)。一至十二月的名称依次为:一月(凯铁)、二月(凯儿拉)、三月(凯吕)、四月(凯崩)、五月(凯泼安)、六月(凯柳)、七月(凯阿柳)、八月(凯士代)、九月(凯士顶)、十月(凯高)、十一月(凯高铁)、十二月(凯高拉)。�佤族把地球、木星、月亮三者运行相遇的这一天称之为“阿麻星木温”(意为星星月亮打架)。这一天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常说的岁首日。寨民们把一天定为最不吉利的日子,一直作为忌日。在“星月历”中,“阿麻星木温”日约在公历十二月十日左右,也叫“不拉凯铁”(即1月1日)。�佤族“星月历”,是佤族先民长期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勤劳智慧的结晶。佤族人民对天文的观察虽处于肉眼观察阶段,但通过这种观察和探索所创制的“星月历”,对佤族人民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下表是佤族“星月历”所安排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情况:公历月份 农历月份 佤历月份(译名月份) 农业生产活动 其他活动�12 11 凯铁(“格瑞”月) 收割冬荞 搭水槽�1 12 凯儿拉(“固入安”月) 选定“懒火地” 盖新房子�2 1 凯吕(“耐”月) 芟谷地、备耕、种土豆�3 2 凯崩(“气艾”月) 种白薯、撒旱稻种籽 过泼水节�4 3 凯泼安(“阿木”月) 种玉米、犁耙水田�5 4 凯柳(“倍”月) 栽秧、收土豆 男子打猎�6 5 凯阿柳(“戛扫”月) 薅地除草 修木鼓房�7 6 凯士代(“格拉”月) 收早玉米、摘南瓜�8 7 凯士顶(“阿配”月) 旱稻将熟加强管理 大清扫寨子�9 8 凯哥(“阿代衣”月) 修掌子(晒台)�10 9 凯哥铁(“高哈其”月) 收割稻谷 过新米节�11 10 凯哥拉(“高哈闹”月) 种小春作物 青年结婚�在世界历法创制史上,佤族的“星月历”与汉族古老的“农历”及古埃及的“旬星制历法”一样,都是人类在天文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188 评论

花大本事

佤族是居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

据1990年统计佤族人口为35。1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昌宁、景东、普洱等县。

其主要居住区位于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的舒展地带。 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古称“葫芦国”(清朝《文献通考·四裔考》)。

西盟县和沧源县为佤族自治县,孟连、双江、耿马为佤族与其他民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大致可分为佤、勒佤和布饶三个方言。

新中国建立前,部分佤族地区使用以拉丁字母拼音的佤文,但其字母不完善;1957年用拉丁字母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佤文字母方案,现正在推广使用。 佤族自称和各支系有联系,主要有“佤”、“乌”、“勒佤”、“艾佤”、“阿卧”、“拉佤”、“佤奴姆”、“佤崩”、“阿佤莱”、“佤固德”、“阿佤”、“腊”、“究腊”、“贡腊”、“布饶”、“巴敖”、“布牢”等23种称谓。

这些称谓,有些虽源于本民族自称,但往往附加上些贬义性词语,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佤族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统称为佤族。 。

关于族源,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据西盟地区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思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山上,被视为“圣地”。沧源地区解释“司岗”是“葫芦”,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

虽各地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出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

据史载,佤族先民在周秦时期是"百濮"族群的一支。汉代文献把云南境内的礼社江、元江称为“濮水”,是因为它流“濮人”居住的地区而得名。

汉晋时期云南境内的濮人,主要分布在礼社江、元江流域及以西的澜沧江流域一带。到了唐代,澜沧江以西的濮人中分化出了称为“望”的一支和称为“扑子”的一支。

称为“望”的一支,指的是现今佤族的先民。文献记载上都说他们很“勇悍矫捷”,是南诏军队的主要成员,作战时充当“前驱”。

在元、明时期,文献多称“古剌”或“哈剌”,清代称“嘎剌”、“哈瓦”。从元、明、清的文献记载看来,佤族“居山岭”、“有寨落”、“亦耕种”但“不用耕牛惟妇人用钁锄之”,“除耕种杂粮外,捕猎为食”,由于耕地不固地,因此“迁徙无常”。

这些记载,反映了明清时期佤族社会已从狩猎采集过渡到以不稳定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阶段,也就是以氏族为基础的公社形式。 清代中叶后,各地区佤族的社会发展,随着各地区历史发展的变化,又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长期以来,佤族人民同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1796年(清嘉庆元年),佤族与毗邻的兄弟民族一道,为反对土司“连年苛税逼甚”,在勐勐土司地区首举义旗,并一度占领其辖地。

这次起义断断续续坚持十年多,给清王朝和傣族反动土司以沉重打击。辛亥革命后,佤族人民反对云南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此起彼伏,终于在1940年后,摆脱当地反动土司的封建统治。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开始侵入阿佤山地区。佤族人民坚决反对中英签订的《中缅未定界条款》,以永和部落为首,联合其他部落,严惩枪杀佤族群众的侵略者和叛国败类,挫败了帝国主义分子妄图使佤族人民脱离祖国的阴谋。

1934年,英帝国主义以武力威胁和金钱利诱,进入班洪、班志地区,妄图掠夺阿佤山丰富的银铝矿。因此爆发震惊国内外的“班洪”事件。

佤族人民“宁肯战死,决不投降”,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并联合十多个部落的民族武装会集于班洪,剽牛盟誓,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抗日战争时,佤族人民高举抗日旗帜,组织了游击军,粉碎日军进攻。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族、拉祜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现了长裙、筒裙以及一些较为有时代感的衣着和装饰,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经过自纺自织成布,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在西盟地区有的村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聚成了数百户的大寨。佤族喜欢住竹楼,部分改住土坯平屋,这是后来改变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楼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房内陈设简单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个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与牲畜饲料加热的火塘。在铁锅传入之前,佤族多用竹筒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数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欢嚼槟榔、喝酒,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水酒用小红米发酵后制成,多盛于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饮浓茶的习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佤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财产多由幼子继承,女儿没有继承权。佤族命名时用逆式父子连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是对母权的崇拜。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称为“串姑娘”,青年男女三、两成群聚在一处,对唱情歌,用赠给槟榔、菸草表示定情。但是,缔结婚姻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几条牛的聘金,称为“奶母钱”和“买姑娘钱”。有时父母一方不同意,则双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过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现已有较大的改变。

佤族实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区则保留将亡人葬于竹楼下或竹楼附近的习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a 三声)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历史编辑本段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编辑本段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佤族是我国云南省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

有悠久的爱国历史,有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有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社会生活的影响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特色。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佤族民间舞蹈:“木鼓舞”、“甩发舞”都是佤族的民间舞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佤族是居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

据1990年统计佤族人口为35.1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昌宁、景东、普洱等县。其主要居住区位于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的舒展地带。

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古称“葫芦国”(清朝《文献通考·四裔考》)。西盟县和沧源县为佤族自治县,孟连、双江、耿马为佤族与其他民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大致可分为佤、勒佤和布饶三个方言。新中国建立前,部分佤族地区使用以拉丁字母拼音的佤文,但其字母不完善;1957年用拉丁字母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佤文字母方案,现正在推广使用。

佤族自称和各支系有联系,主要有“佤”、“乌”、“勒佤”、“艾佤”、“阿卧”、“拉佤”、“佤奴姆”、“佤崩”、“阿佤莱”、“佤固德”、“阿佤”、“腊”、“究腊”、“贡腊”、“布饶”、“巴敖”、“布牢”等23种称谓。这些称谓,有些虽源于本民族自称,但往往附加上些贬义性词语,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佤族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统称为佤族。

佤族支系,根据本民族自称、历史传说、氏族谱系,以及服饰文化等诸因素,可分为六至七个支系,它们是勒佤、布饶、佤、腊、佤崩、佤固德、恩人和宋人等。勒佤:居住在西盟县及阿佤山腹地;布饶人:其分布广泛,主要居于澜沧、双江、耿马、普洱等县,这部分人保留“濮(蒲)”人的称谓,可能属古代“濮”人的直接后裔;佤:居住在永德、镇康一带;腊人:班老、班洪、龙夸、曼相一带佤族自称为腊或“究腊”;佤崩:又称“阿佤莱”,他们原住在萨尔温江以西,100多年前迁居西盟山,其祖先居住在“孟卯浩发”(大理保山)时期与德昂族同属一个支系;佤固德:翁嘎科佤族自称为“佤族德”,其祖先居住在缅甸、泰国时,与桑倒人同属一个支系;恩人和宋人:又自称为“贡恩”与“贡宋”,据说在景栋时,他们与澜沧芒堆的布饶(魏氏与田氏)同属一个支系,后来被掸族打败了,分路出逃,他们的两个祖先达恩与达宋留在景栋山区,故至今自称为恩人和宋人。

阿佤山区的山脉走向自北向南逐渐低缓,境内主要的大山有照房山、回汗山、四排山、窝坎山、芒告山等,诸山构成了澜沧江和萨尔温江的分水岭。这里山谷纵横交错,构成数十条大小河流,其中流入澜沧江的较大河流有:勐董河、拉勐河、小黑江、黑河、南览河和南垒河;流入萨尔温江的河流有:南汀河、芒库河、南滚河、南玛河、库杏河、南康河、南锡河和南卡江。

阿佤山属亚热带地区,地势复杂,海拔高低差别大,最高海拔2900米以上,最低为700米左右,因而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最高气温达40℃,最低到0℃,常年雨量为1500-3000毫米,其中80-95%的雨量降于5月下旬至10月底,这期间,人们称之为雨季,其他月份为旱季。土壤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紫色土、水稻土等49个土类,12个亚类,28个土属,44个土种。

佤族居住地区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野生亚洲象、孟加拉虎、金钱豹、长臂猿、灰叶猴、蜂猴、羚羊、蟒蛇、眼镜蛇、巨蜥、孔雀、犀鸟、翡胸鹦鹉、白鹇、太阳鸟等上百种鸟兽。植物资源有70多科,150多属,300多种。

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20多种,淀粉植物15种,油料植物20多种,树脂植物7种,粮食作物有237种籼稻和粳稻,以及上百种玉米和14种麦类,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油菜、生姜、辣椒、棉花、烟草等等和各种蔬菜,经济林木有茶叶、紫胶树、橡胶、油桐和水果等等。药材、香料植物有胡椒、砂仁、草果等上百种。

阿佤山区地下矿藏也极为丰富,这里的银矿在明末清初就已开采,其中著名的茂隆银矿,是石屏汉人吴尚贤从内地带来一批汉族民众与当地佤族联合开采的,在当时不仅促进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佤族人民与内地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简介】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a 三声)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

"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

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

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历史】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

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

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

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

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

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本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

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

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

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

143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民族文化研究的论文

    导读:历史上不乏知识分子在真诚地为民请命的时候,却导致祸国殃民的后果,对此,当代知识分子还刚刚开始觉醒。当前,中国知识分子正致力于疏理自己与官方政治社会的关系,

    七月的尾巴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苗族文化研究论文

    苗族酒文化论文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那么,苗族酒文化如何进一步传承呢? 一、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的类别 石顶山又名“石鼎山”,因山顶有一巨

    天天有阳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民族文化研究的毕业论文

    哪有什么所谓不想谈恋爱的借口,他只是不喜欢你罢了

    dp7325581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佤族舞蹈论文参考文献

    竹竿舞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都会存在的一种舞蹈,但是它在每个民族中的含义也是不同的。在黎族中,竹竿舞一般是以一种祭祀的形式存在,而佤族,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

    无痕之音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水族文化研究论文

    据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研究所所长潘中西介绍,全国水族人口共40多万,其中90.8%的水族在贵州,一半左右在三都。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有水族

    罗夕夕197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