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花花花
摘要: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手术室护士是一群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人群。手术室的特殊环境使得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在一些危险的因素当中,从而威胁手术室护士的自身健康。因此,作为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手术室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自身的防护工作,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因
1.1.1射线的危害:有资料证实: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
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
1.1.2紫外线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线是手术室空气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
1.1.3噪声危害: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烦 躁 、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降低灵活性,导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错。噪声超过50分贝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声级达到7090分贝,会使人感到厌烦,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手术室平均噪声应是60-65分贝,这是机体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但常达到90分贝。所以,手术室属于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监护仪、高频电刀、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麻醉气体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废弃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字能力及操作能力产生影响。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气体的污染环境中,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1.2.3抗肿瘤药物的危害: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抗肿瘤药物非常普遍,抗肿瘤药物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正常细胞,出现白细胞下降、脱发、月经不规律等。另外,抗肿瘤药物还可以通过胎盘运转,造成畸胎等。
1.3生物性危害因素和意外损伤: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容易被传染各种疾病;锐利器械、针头等不当的操作会发生血源性感染。常见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螺旋体病毒等可因锐器刺伤直接传播。研究表明,医务人员职业感染中,80.6%由锐器刺伤所致,医务人员因针刺到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液,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为3%~10%。电损伤:高频电刀、电钻等设备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电击伤、电灼伤的概率。
1.4生理和心理因素:手术室护士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节奏快、所面临的工作具有高危性、高风险性、高强度性、无规律性。长期处于此环境中,使手术室护士存在诸多的威胁。手术室繁重的工作可使手术室工作者颈椎病和腰背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同时手术室的工作节奏快,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往往会使人产生疲惫感,影响手术配合质量;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及空腹、饮食不规律等易致手术室护士患胃溃疡、偏头痛等;长久的站立工作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等。
2防护措施
2.1制定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根据职业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完善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以及应急预案,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制定防护流程,完善防护设施,建立医护人员利器伤管理制度,处理及上报制度。
2.2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在职培训的内容,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以此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知识。
2.3执行严格的自我防护措施:(1)预防物理性危害:手术室应设立射线专用的手术间,术中要使用射线照射时,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手术室护士应该暂时回避,如不能回避,要事先穿好铅衣。参加手术的护士应该定期轮换,避免短期大剂量接受射线的照射。对于怀孕的手术室护士应避免接触射线;在手术室进行紫外线消毒时,手术室护士应回避;在手术间内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对于手术室的医疗电器,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淘汰陈旧的设备,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设备。(2)预防化学性危害:对于化学制剂应妥善保管,放在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毒剂要密封保管。消毒剂现配现有,剂量应准确,避免大剂量使用,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手术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使麻醉废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护措施,使用后的物品及时焚烧处理。
(3)预防生物学危害及意外损伤: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措施;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套管针;做静脉穿刺时或与患者的血液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时,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地戴手套操作,如果没戴手套,在操作后要及时洗手,简单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部90%以上的微生物,重要环节可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等消毒液浸泡。参加手术者一律戴手套最好戴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 烯 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根据国外报导,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其中外层8.9%,内层<0.5%,而单层手套的穿孔率达11.5%-50.0%;洗手护士在安装、准备手术刀片时,应使用工具,不要徒手安装,防止误伤自己;手术刀、穿刺针、缝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锐利物品放在手术台上的小碗里,不可随意丢弃;手术中,缝针、手术刀、注射器针头应放入弯盘内传递,防止误伤他人和自己;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保护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针头、穿刺针、刀片、缝针等用后应放人锐器盒内,并加盖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锐器盒后,针刺到受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在尖锐物被丢弃前,应检查锐器盒以确定未装满或针头未突出,以防止运送时造成锐器伤等。
2.4适当调整护士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在工作中适当调整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工作的次数,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带来的身心疲劳,缓解紧张的程度。让手术室护士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减少无效劳动。管理者应合理设计流程,保证手术室工作的高效率性。可以在手术间播放轻柔缓和的音乐,使手术室护士放松身心,为手术室护士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同时在工作之余让手术室护士学会调整自我,积极做好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
3小结
医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护理事业的进步。在医疗工作中,护理事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保障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是当今医疗卫生事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手术室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手术室护士由于各种职业因素及工作环境的原因,面临许多的职业伤害的威胁。虽然许多医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降低伤害的发生,但作为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来说还是应该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只有这样才是降低伤害发生的最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魏俊英.浅谈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实用医学杂志,2008,15(32):4615-4616
2 李美清,蔡秋玲,黄柳芳,邓月梅.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及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07(13):112-114
3 李小莉.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
4 卢玉惺,刘敏.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四川医学,2007,28(2):224-225
5 王玲玲,郝彩琴,谭变霞.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J].吉林医学,2010,31(33):6120-6121
6 文楚玲,郑小金,莫美珍,黎小冰.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6):749-750
7 沈霞.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相关因素的调查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5)114-115
8 杨亚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J].吉林医学,2008,29(4):344-345
9 郑灵,丁兆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7):485-487
淘淘7011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探讨急诊科护士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社会性职业危害因素的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将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点,有利于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急诊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急诊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紧张繁忙,心理压力大,接触的化学、锐器、血液、体液等有毒有害物质特别多,对护士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急诊护士往往在病人第一时刻到达医院时即投入对病人的抢救,容易忽视自己的保护,使急诊护士容易暴露于危害因素下成为高危职业暴露群体,现综述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特点及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
1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特征
1.1物理因素
1.1.1锐器伤急诊护士在工作中,往往因为病人病情急、伤势重、抢救处置紧张,接触锐利器械如刀片、针尖、玻璃等的频率比其他科室护士高得多。有报道,急诊护士针刺受伤率为90.3%[1],锐器伤是导致急诊护士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据报道:锐器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就可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病毒[3]。
1.1.2辐射因素急诊病人往往为突发意外,护士经常要护送病人做一些辅助检查,如CT、核磁共振成像(MRI)、拍片透视等,经常接触电离辐射,长时间的蓄积作用会致畸、致癌,致突变[4]。使用紫外线、臭氧等消毒灭菌,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高浓度吸入臭氧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5]。
1.1.3噪声危害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声压级为38分贝,而急诊科平均噪声值为43.0~52.9分贝,明显高于国际噪声标准容许声压级。蒋红等人的研究显示[6],急诊科24小时所有测音点测都超过标准,最高可超出标准84%。急诊科人流量大,噪声也大,长时间在高音量环境中工作,易导致头痛、失眠、易怒、耳鸣、心里紧张等不适症状。
1.1.4负重伤据国内资料统计,腰背扭伤是医疗服务行业最常见的意外之一,如急诊出诊时,搬运病人上下楼,协助病人做检查,帮助病人上卫生间,搀扶突然跌倒或晕倒的病人等等。由于不合理的搬运姿势,造成脊柱损伤或肌肉伤。急诊护士长期处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易发生腰背扭伤[7]。护士站立时间过长,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8]。
1.2化学因素
1.2.1化学消毒剂急诊科工作环境中使用消毒剂较多,如戊二醛、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甲醛等,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这些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致中毒或致癌[9]。有调查报道,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中,都含有环氧乙烷的成分,长期接触环氧乙烷的孕妇流产率高达16.7%,在早孕接触危险性更大[10]。
1.2.2各种治疗用药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治疗用药,而许多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11],一些化学药物具有相当的近期和远期毒性,化疗药物可以降低人体免疫力是得以认可的。
1.3生物因素
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第一线,是接触各种细菌、病毒的高危人群。护士在参与各种抢救操作及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为了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护理人员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病人,对病人进行处置抢救,如气管插管、吸痰、洗胃、止血包扎、静脉穿刺等,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报道,总体上医务人员经表皮黏膜暴露率为每年每人次2.16%[12],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中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1%,暴露含乙型肝炎的血液和体液感染机率为6-30%[13]。
1.4心理社会因素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突发事件多,病人病情往往来势凶猛,家属常有急躁、暴怒情绪,病人及家属过度焦虑,期望大,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较高,常常希望自己的家人得到更多的、最快速的救治,而今他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护士为接诊第一人,直面病人及其家属,所以在抢救时,护士时刻警惕引发医疗纠纷的危险因素,去面对病人或家属的心理暴力[14]。一旦病人救治无效或希望渺茫,家属会责怪医生救治不力,会将其对医生的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尤其是在病人死亡后,甚至辱骂、动手殴打护士,使护士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护士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人员短缺夜班频繁致生物钟紊乱,使人体的免疫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下降,也会致诸多疾病发生。据资料报道,80%以上的护士不愿从事急诊护理工作,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80%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72%有疲劳感,40%情绪不定,20%易激怒[15]。另外随科技的发展,仪器的更新,抢救治疗手段的层出不穷,要求急诊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胜任临床工作,更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
2防护对策
2.1加强自我保护,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制度,减少职业暴露作为一名急诊护士,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必须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要认识职业暴露的风险及危害,了解预防接种、标准预防的重要性,正确选择防护用品,学会正确处理污染锐器、血标本、医疗垃圾。在对所有患者进行有创操作或侵入性治疗时,尤其是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均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特别要注意眼、皮肤、黏膜及皮肤破损处的保护。有报道,采用标准化防护后,医务人员的血液暴露率可从35.8%下降到18.1%。护士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手部皮肤的完整性,注意伤口保护、佩戴乳胶手套进行工作,防止细菌侵入。在更换或测试消毒液及为肿瘤病人输注液体时,应带好口罩、手套,减少毒物对自身的损害。在搬运和移动病人时,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搬运知识,充分利用人体力学原理,不得使用蛮力,在体力不佳或人员较少时应积极寻求帮助,从而避免腰背受伤及肌肉拉伤的发生。
电焊作业职业危害研究进展 1、电焊作业危害因素及影响因素 电焊作业的健康危害因素很多,一般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前者有高温电弧光产生的紫外线、红外线等
摘要: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手术室护士是一群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人群。手术
蚜虫很容易繁殖,刺吸式害虫,所以很容易产生抗药性,防治蚜虫最好是交替使用不同的蚜虫防治药剂,主要用乐果,氧化乐果,吡虫啉,定虫脒等农药杀虫
护理职业暴露指的是护理工作中病原微生物对护士机体的伤害。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机体诱发各种传染病性疾病,直接威协到护士的安全与健康。环境中存在的对职业人群健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马上就要开始最难熬的毕业设计阶段,而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好开题报告,快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