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84

蝶澈kaixin
首页 > 学术论文 > 酱油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别惹阿玉

已采纳

首先,你这主题挺特别的,但是你先要去网上找资料,要是你找不到资料,那还是放弃吧;我们当时好多人没找到足够的资料就换题了。你找找看吧,去日本雅虎之类的搜搜看。

190 评论

爱欧尼亚荒原

来源:日本文化いろは事典 酱油是指用大豆和小麦制成的曲子(※)跟盐水发酵成熟做成的茶黑色的调味料。是和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使用酱油可加重味道,更加美味。酱油有着“浓口”、“淡口”等5种。 ※曲子……蒸大米、小麦、大豆等使产生曲霉属菌繁殖,用于造酒、酱油和味增等。 完美融合了5种味道的调味料 酱油是和食中代表性的调味料。在调理食材和制作料理时、以及完成后使用酱油,可使菜肴增加独特的风味和美味。酱油完美融合了美味的甜、酸、咸、苦、香五原味。这是由大豆和小麦所含成分在酿造过程中产生不同味道成分并不断变化,这些味道相互作用产生的。而酱油里使人食欲增加的成分达300多种,加热可使香味更加浓烈。酱油还含有除臭成分,可去除鱼、肉等的腥味。吃生鱼片时蘸酱油即是为了去除生鱼的腥味。 偶然的产物——酱油 在日本,酱油诞生于镰仓时代。禅僧觉心从中国带回了味增的制法,在向人们传授该制法时,因配料错误偶然制成了水分较多的味增,尝过那些水分后,发现竟非常的美味,于是开始了酱油的历史。其后,开始特意制作水分多的味增,生产近似于如今的“溜酱油”的东西。从战国时代到江户时代各地开始生产酱油,这时酱油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当时,在文化的中心上方(近畿地区)生产的酱油被视为高级品,被运到江户。但逐渐的,在江户的市民文化之下产生了味道更浓更香的“江户前酱油(现在的‘浓口酱油’)”,明治时代以后“浓口酱油”扩展到全国各地。“浓口酱油”的普及使得酱油成为百姓饮食生活中不可欠缺的调味料。现在则作为日本的传统调味料出口到世界各国。 色香味不同的五种酱油 酱油分五种。 •浓口酱油(こいくち醤油):这是在全国最普及的酱油。完美融合了五原味,适用于任何菜肴。特别是腥味较重的鱼和肉的料理尤为合适。 •淡口酱油(うすくち醤油):产于关西的淡色酱油。盐分比浓口酱油稍高,用于熟食,可带出其色调和风味。特别适用于高汤、关东煮和乌冬面的面汤等。 •たまり酱油:主要产于中部地方(爱知、岐阜、三重)的酱油。粘稠浓厚,有独特香味。主要用于生鱼片和寿司的食用。 •再仕込酱油:产自以山口县为中心的山阴、九州地方。味甘甜,色香味浓厚。也叫“甘露酱油”,主要用于生鱼片和寿司。 •白酱油:爱知县碧南地方特产的淡(米黄色)酱油。甜味较重,主要用于茶碗蒸和乌冬面的面汤等。

141 评论

倓里格倓*

酱油主要分为酿造酱油、配制酱油两大类:酿造酱油—— 以大豆、小麦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天然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配制酱油——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酿造酱油是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没有毒副作用、其酱香、醋香浓厚。而配置酱油有可能含有三氯丙醇(有毒副作用),虽然符合国家的标准的产品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可以安全食用,但还是建议大家购买酿造酱油。酿造酱油又可分为生抽和老抽:生抽——以优质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色泽淡雅,酯香、酱香浓郁,味道鲜美。老抽——是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过特别工艺制成的浓色酱油,适用于红烧肉、烧卤食品及烹调深色菜肴。色泽浓郁,具有醋香和酱香。生抽,老抽二者最大的区别是老抽由于添加了焦糖而颜色浓,粘稠度较大;而生抽酱油盐度较低,颜色也较浅。如果做粤菜或者需要保持菜肴原味时可以选用生抽酱油;如果想做口味重的菜或需要上色的菜肴如红烧肉,最好选用老抽酱油酱油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发展简况 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生产工艺 酱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质和淀粉质。植物性蛋白质遍取自大豆榨油后的豆饼,或溶剂浸出油脂后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饼、蚕豆代用,传统生产中以大豆为主;淀粉质原料普遍采用小麦及麸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传统生产中以面粉为主。原料经蒸熟冷却,接入纯粹培养的米曲霉菌种制成酱曲,酱曲移入发酵池,加盐水发酵,待酱醅成熟后,以浸出法提取酱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曲霉在曲料上充分生长发育,并大量产生和积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在发酵过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产生鲜味;谷氨酰胺酶把万分中无味的谷氨酰胺变成具有鲜味的俗谷氨酸;淀粉酶将淀份水解成糖,产生甜味;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等能将细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淀粉酶水解等更彻底。同时,在制曲及发酵过程中,从空气中落入的酵母和细菌也进行繁殖并分泌多种酶。也可添加纯粹培养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产生适量乳酸,由酵母菌发酵生产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曲霉的代谢产物等所生产的醇、酸、醛、酯、酚、缩醛和呋喃酮等多种成分,虽多属微量,但却能构成酱油复杂的香气。此外,由原料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经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经典霉淀粉酶水解为葡萄糖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类黑素,使酱油产生鲜艳有光泽的红褐色。发酵期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所产生的鲜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与盐水的咸味相混和,最后形成色香味和风味独特的酱油。酱油的原料处理 分为3步。①饼粕加水及润水:加水量以蒸熟后曲料水分达到47—50%为标准。②混和:饼粕润水后,与轧碎小麦及麸皮充分混和均匀。③蒸煮:用旋转式蒸锅加压()蒸料,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淀粉蒸熟糊化,并杀灭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制曲分两步。①冷却接种:熟料快速冷却至45℃,接入米曲霉菌种经纯粹扩大培养后的种曲—,充分拌匀。②厚层通风制曲:接种后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内。先间歇通风,后连续通风。制曲温度在孢子发芽阶段控制在30—32℃,菌丝生长阶段控制在最高不超过35℃。这期间要进行翻曲及铲曲。孢子着生初期,产酶最为旺盛,品温以控制在30—32℃为宜。发酵 成曲加12—13°Be'热盐水拌和入发酵池,品温42—45℃维持20天左右,酱醅基本成熟。浸出淋油将前次生产留下的三油加热至85℃,再送入成熟的酱醅内浸泡,使酱油万分溶于其中,然后从发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酱油(头油徐徐放出,通过食盐层补足浓度及盐分。淋油是把酱油与酱渣通过分离出来。一般采用多次浸泡,分别依序淋出头油、二油及三油,循环套用才能把酱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来。后处理 酱油加热至80—85℃消毒灭,再配制(勾兑)、澄清及质量检验,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成品。营养功效:在烹调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并使其色泽更加好看,从而增进食欲,提倡后放酱油,这样能够将酱油中的有效的氨基酸和营养成分能够保留。酱油具有解热除烦、调味开胃的功效。酱油含有异黄醇,这种特殊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新加坡食物研究所发现,酱油能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它有助于养活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其功效比常见的维生素 C和E等抗氧化剂大十几倍。用少量酱油所达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与一杯红葡萄酒相当。食而有道:烹饪时酌量加入,每次10~30毫升。服用治疗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应禁止食用酱油烹制的菜肴,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在烹饪绿色蔬菜时不必放酱油,因为酱油会使这些蔬菜的色泽变得黑褐暗淡,并失去了蔬菜原有的清香。精选妙藏:优质酱油大都呈鲜艳的深红褐色,不混浊,无沉淀,无霉花浮膜,酱香浓郁,味鲜,咸淡适中,无异味。酱油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存储,尽量养活与空气的接触。保质期一般不低于6个月。酱油不是油在生活中,和我们打交道的“油”可真不少。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牛油,汽油,酱油……你可知道,它们虽然都叫“油”,但却是几类完全不同的物质。汽油、煤油是碳和氢的化合物,不能吃,用做燃料。我们吃的动物油和植物油都是各种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碳、氢、氧的化合物(有机化学中叫酯)。酱油的名字虽然也带“油”,但和油没有一点关系。中国的酱油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誊。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酿造酱油了。最早的酱油是用牛、羊、鹿和鱼虾肉等动物性蛋白质酿制的,后来才逐渐改用豆类和谷物的植物性蛋白质酿制。将大豆蒸熟,拌和面粉,接种上一种霉菌,让它发酵生毛。经过日晒夜露,原料里的蛋白质和淀粉分解,就变化成滋味鲜美的酱油啦。酱油是好几种氨基酸、糖类、芳香酯和食盐的水溶液。它的颜色也很好看,能促进食欲。 除了酿造的酱油外,还有一种化学酱油。那是用盐酸分解大豆里的蛋白质,变成单个的氨基酸,再用碱中和,加些红糖做为着色剂,就制成了化学酱油。这样的酱油,味道同样鲜美。不过它的营养价值远不如酿造酱油。酱油是烹饪中的一种亚洲特色的调味料,普遍使用大豆为主要原料,加入水,食盐经过制曲和发酵,再在各种微生物繁殖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酿造出来的一种液体。制作酱油的原料因国家、地区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风味也不同,比较出名的是泰国的鱼露(使用鲜鱼)和日本的味噌(使用海苔)。酱油只有两种分类:酿造酱油酿造酱油是用大豆和/或脱脂大豆,或用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酱油。配制酱油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只要在生产中使用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即是配制酱油。中国GB18186-2000《酿造酱油》标准将在商品标签上注明是「酿造酱油」或「配制酱油」列为强制执行内容。因著色力不同,酱油亦有生抽、老抽之别,前者著色力弱而后者强,至于生抽王,是厂商故意表示好的意思,没什么特别。

321 评论

耶阿吃吃吃

楼主,你这个主题可以算是标新立异呀。可能相关素材都不好找呢。言归正传,如果楼主真的打算写酱油,作为论文的思路,可以这样写。1、什么是酱油(酱油的起源、传播等)2、酱油的种类及各自的作用3、酱油的现状和未来4、还可以比较一下世界各地酱油的不同作用以及穿插一些关于酱油的小故事、传说之类的。

183 评论

缠藤小妖

日本的酱油和中国的不太一样。中国的主要是调色用的,而日本的酱油是一种综合调料,其中包括普通酱油和其他多种调味料。

309 评论

听雨蘑菇

酱油,日文读作SHOYU,是日本菜肴烹饪中少不了的方便调味料。它不仅被用于汤、焖煮菜肴等的调味,而且,人们还常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以便用餐时蘸用或浇用。 酱油的原料是大豆、小麦、盐以及水。用大豆与小麦做成曲菌,然后掺入食盐水,便成为滤前酱油(即尚未过滤的)。接着,把这种滤前酱油放置数月使其发酵,然后,慢慢地滤出水分,并加热杀菌,就成酱油了。酱油大致分为浓味、淡味和渗汁味(渗汁酱油)三种,消费的大部分均为浓味酱油,现在,浓味酱油已成为酱油的代名词。淡味酱油的颜色较淡,在使用时可以不改变食物材料本身的颜色。 据传,十三世纪时有禅宗僧侣从中国带回名叫「径山寺味噌」的制做方法,后来,人们用径山寺味噌来腌蔬菜,腌制时渗出了汁水,而这渗出的汁水就成为后来的渗汁酱油。从十六世纪起,酱油主要在关西地区生产,到了十七世纪后叶,随着江户(现在的东京)人口的增长,以现在的千叶县为中心出现了数家酱油商家,除了以往带甘甜味的渗汁酱油外,还开始生产符合江户人口味的较咸、较浓的酱油。 今天,千叶县已成为日本产量最高的酱油生产地,其中有一家以TAMASA商标而闻名的酱油商家—有限会社宫酱油店,它是千叶县唯一一家始终用旧时流传下来的传统酿造方法生产酱油的商家。

148 评论

相关问答

  • 鸡汤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

    煲鸡汤做法:1、煲鸡汤要先去所有鸡皮、鸡翼尖、鸡尾及肥膏,才可煲出不肥腻的汤水。 2、煲鸡汤时,放入一小撮茶叶(最好是用纱布包扎);或者待鸡汤做好后兑入大半杯极

    我与食俱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地沟油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的论文

    建议做“地沟油的处理利用”这个课题。原因是1、地沟油相对量比较大,利用处理价值较大;2、地沟油比较容易处理。研究方向:集中回收地沟油,发展适销对路的下游化工产品

    壹家生活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酱油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

    首先,你这主题挺特别的,但是你先要去网上找资料,要是你找不到资料,那还是放弃吧;我们当时好多人没找到足够的资料就换题了。你找找看吧,去日本雅虎之类的搜搜看。

    蝶澈kaixin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发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计算机的论文篇一:《试谈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前言:高职计算机教育在我国广泛普及,但是面对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适应所有大学生的内心

    吃货阿呀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酸奶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论文

    现在人们都注意养生了,所以酸奶的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很好的,有发展趋势的

    小梦不吃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