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宅配
社会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现象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网络语言中的社会语言学现象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到处都可以看到网络的身影。人们利用网络工作、学习、娱乐、购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交流,网络语言也就应运而生了。虽然网络词汇是在虚拟的空间中使用的,但作为一种新的语言交际方式,它仍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证,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语言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称代形式、语言变体、语言与性别、语用学等等都是它研究的对象。而网络语言正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以中文为主体,以汉语拼音、英文、符号、数字等为辅助手段,在互联网上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狭义的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网络聊天室和BBS上进行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特点及发展前景。
二、网络语言的形成
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语言社区(Speech communities, 指一群人使用同一种语言,对语音和语法的异同有相同的概念)里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这种新的语言现象同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发展和网民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前提条件
作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全新崛起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聊天、购物、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方式自由地发表意见,而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虚拟空间中产生了一种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时不同的语言环境。“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由此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网络语言。”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社会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并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人们已经从最初对基本生活资料的追求发展到了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追求。计算机的产生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工作、娱乐的各种追求。
(三)网民心理需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利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一些平常说不出来的话,在网上却能脱口而出。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给了人们一些遮挡,在这里,交流虽然是即时的,但却不是面对面的,甚至是匿名的。因此,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中的很多诸如身份地位、人际关系之类的束缚,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是痛苦。
三、从实例中看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具有多样性、简约性、随意性、不稳定性和非语言符号化倾向的特点。其多样性表现为英语原词、拼音、汉英混合、数字等多种形式并存。为了适应现代的快速生活而出现的大量的词语的缩略形式则是网络语言简约性的体现。人们在利用网络交流时出于调侃或是其他一些目的而对固有的词语进行改动的行为使网络语言具备了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当有声语言和书写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思时,符号便出现了。这些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是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手段。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看看网络语言构成的特点。
(一)缩略词
缩略语是网络语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交流方便,网络语言常常取 英语单词 的首字母或是其他一些发音相同的单个字母来代替单词或是 短语 ,或是以汉语拼音中的声母来代替汉语词句。
1.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
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单词内部的几个字母或是短语的首字母来代替整个单词或是短语。如:GF(girlfriend), BF(boyfriend), WWW(World Wide Web),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DIY (do it yourself), PK(player killing 或 Penalty Kick),BBS(Bulletin Board System),VR(Virtual Reality)。而另一种缩略形式则是利用一些本身发音接近某些单词的单个英文字母来代替整个词句,如“u”代替“you”,“r”代替“are”,“IC”代替“Isee”,“BTW”是“by the way”,“CUL是see you later”等等。
2.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
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是指以汉语拼音的声母来代替整个词句。比如DD(弟弟),GG(哥哥),MM(妹妹或美眉),JJ(姐姐),PP(屁屁),PLMM(漂亮美眉),BT(变态)等等。
(二)谐音词
谐音词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输入的方便,但却往往具有风趣、幽默或是亲昵的效果。所谓谐音,就是指用相同或是相似的音来代替原来的字词。网络语言中的谐音有三种主要类型,既汉字谐音,数字谐音和英文谐音。
1.汉字谐音主要是用一些近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字词,并由此而产生一些幽默的效果。比如油饼(有病),斑竹、斑猪(版主),大虾(大侠―网络高手),菌男霉女(俊男美女)等等。
2.数字谐音则是利用阿拉伯数字的汉语谐音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比如886(拜拜了),520(我爱你),7456(气死我了),555555(呜呜呜呜呜呜),74974(气死就气死),1314(一生一世),584(我发誓)等等。
3.英文谐音既利用英语单词的音译来组成新的谐音词。如英特尔(Intel),粉丝(fans),伊妹儿(e-mail), 烘焙 机(homepage)。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谐音类型之外,一些符号也可以取其谐音表达一定的含义,比如==(等等),0(哦)。 (三)生造和转义
生造和转义是指网民们在网上交流的时借用一些修辞手段,或是旧词翻新,或是生造出一些新词来。生造和转义的方式多种多样,往往是一些单词、字母或是数字的组合。如:3Q(thank you),帅G(帅哥),e心(恶心),东东(东西,泛指各种事物),坛子(论坛),灌水(在论坛上发表无聊或是无实际内容的帖子),拍砖(发对某贴),顶(支持某贴),楼上楼下(表示两个帖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青蛙(长相难看的男生),恐龙(长相难看的女生),沙发(第一个回帖的人),椅子(第二个回帖的人),路过(看完帖子不留言)等等。而一些网络词汇则是生造出来的,它们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如大虾(网络高手),菜鸟(网络新手),网虫(痴迷于网络的人),小黑(黑名单),等等。
(四)符号和图形
早期流行的网络语言侧重于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一些表情,用来传达一些单纯的文字无法传递的意义。符号和图形可以分为:
1.标点符号组形。如:-)表示笑脸,:-(表示哭脸,^@^表示小猪,:-o表示惊讶,(:&表示正在生气,:-!表示不屑的笑,:-&表示张口结舌等等。
2.标点符号+数字组形。如:8-)表示睁大眼睛,:-9表示舔着嘴唇笑,:-1表示平淡无味的笑,:-7表示火冒三丈等等。
3.标点符号+字母组形。如:-P表示吐舌头,:-S表示语无伦次,:-I表示吸烟族,::-D表示仰天大笑。
随着 网络技术 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在许多网站为网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动画表情,这些表情更加生动有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符号和图形的作用,在网络交流时被广泛运用。
(五)古字新义
新一代的网络词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其实,它们当中有许多字都是一些曾经在文字史上出现过的生僻字,被今天的网民借来表达一些特殊的含义。
四、结语
对于网络语言中的种种现象,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新兴的 文化 现象,应该被予以重视和认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网络文字是对传统文字的挑战,甚至是对中国 传统文化 的恶搞,是不能接受和纵容的。其实,任何一种语言形式的兴起都有着它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其实是一种语言变体,它是一种言语现象,它本身是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网络语言出色地完成了其作为交际工具的任务,而它们的出现和消失都是顺应社会需求而做出的自我调整。
浅谈语言中的社会歧视现象
摘 要:在实际社会生活里,人们因为各自的社会地位及所处的社会阶层不一样,导致在语言使用、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有心或无心的带有歧视性的语言词汇。面对种种语言歧视,正确的面对和修复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以确保语言使用的纯工具性。
关键词:语言;歧视
在现实社会中,歧视无处不在,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不同地域之间的歧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歧视等等。这些观念借助功能强大的媒体、文学作品、社会舆论以及人际传播,歧视的态度和情绪被强化并推行开来,更加剧了这些不平等的隔阂和隔离。歧视和偏见作为偏离客观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社会文化中,人们选择一种说法,排斥另一种说法,是由于主流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它的形成被经济上政治上占绝对优势的群体所掌控,与权力有关。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一种文化霸权。福柯(Foucaul)的著名权力理论也指出,语言与权力密切相关,语言是一个充满压迫和斗争的场域。语言里面出权力,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语言中的各种歧视实际是社会现实中阶层歧视、文化歧视、民族歧视的表现。
一、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话题。
男性被认为是人类的原型,汉语中的“他”也正能反映出人们的这一认识。“他”在语用上完全偏向于男性,不论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语中,可以指代男性和女性,而“她”只可指代女性。在指代一群人时,即使只有一个男人,也不能用“她们”,仍然要用“他们”来指代。这种完全以男性的视角来定位的语言现象就是男性语言泛化的表现。
不独称谓词,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伪娘”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女人的价值似乎与男人联系在一起,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岁月流逝,年华老去,女人似乎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身价大跌,成了令人生厌的人。于是,女人被描写成“人老珠黄”、“弃妇”、“失宠”等。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汉字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对1997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包含有“女”字的简体字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其中表贬义的字就有十几个之多。
如“耍”字从“而”从“女”,它的本义是玩弄女性,因为“而”是象形字,指男人的胡须,“而”与“女”合起来表示是男人把胡须垂到女人的脸上,对女性进行戏弄;“妥”字从“手”从“女”,指男人以手,即以武力驯服女人;“妾”从“立”从“女”,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立”字像一把倒悬的刀,一把刀始终悬在女人的头上,随时有可能落下来,可见女人处境的低下。
二、社会角色歧视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最近很多年,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高速成发展,很多农民离开土地来到城市,从事建筑、维修、运输等工作,成为时代的新工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农民工”。“农民工”一词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成为人们熟知的名词。
“农民工”这个词汇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玉林教授1983年提出来的。这词语取代了最初的“盲流”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和宽容。不过近些年社会对“农民工”这一称谓越来越多地提出疑义,主要是针对这个词语背后的歧视意味。
其实,“农民工”一词并不规范,这个称呼既不是职业的标准分类,又不是社会分层的正式的概念。按以往的标准说,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按现行标准,农民工应划分到劳动职业阶层。这一不规范的概念之所以仍然长期存在,主要缘于人们对于城乡这一最大差别的优先分类。
人们通常以所从事的社会工作来标识社会身份,区分职业属性,而很多农民兄弟们即使告别了土地,也不能与工人并称为现代工人。社会的这种定性式的称呼带有社会歧视的意味,使这些农民兄弟时刻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卑微。
三、地域歧视
地域歧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歧视”就是“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
语言中的地域歧视在地理行政区划上表现的较为明显,以前,苏北人被称为“江北赤佬”、“上海人的陪衬人”、“江北猪秽”等。已经作为特殊专有名词的“河南人”、“四川民工”、“湖北佬”、“外来妹”、“乡巴佬”以及描绘河南人、苏北人、四川人、湖北人的种种文字,都透露着这样一种信息,这些新词语的生成实质上是发达文化群体将边缘地区、贫困地区人作为陪衬和附属来看待,而这些被歧视的人则终日躲在发达地域人们的阴影下生活,暗淡着而又无奈着。
地域歧视是“贱贫”心理的体现。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如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问题比较多。特别是因为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而造成的“仇富”心理和“贱贫”心理,使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拉大。贫穷地方的人到了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谋生,容易遭到歧视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他们的家乡太穷,富人看不起穷人,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才产生了歧视,其骨子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小农心理在作怪。
四、职业歧视
语言中的职业歧视主要表现在对从事低等职业的人的称谓上,如将回收废品和垃圾的称做“收破烂的”,将清扫街道的人称为“扫大街的”,将照看孩子的人称做“看孩子的”,将靠 唱歌 为生的人称为“卖艺的”,将清扫厕所的人称为“掏大粪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类称呼虽然仅是口语词汇,并未进入书面语,不过也很不规范,是将一些生存群体在尊严和人格上予以矮化,这些人在主流文化中屡屡被轻视,甚至被当成了嘲讽的对象,没有稳定的社会定位和相应的社会价值。这些职业称谓包含着人格歧视。 简言之,就是一类职业的人看不起另外一类职业的人,也就是什么职业吃香,什么职业不吃香,从事吃香职业的人看不起从事不吃香职业的人,说到底就是一种高贵和低贱较量的产物,而评判的标准就是“权”与“钱”。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职业歧视现象在一些公开场合逐步有所淡化,人们也开始正视分工不同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互融关系。于是在语言方面也自主取消了带有歧视性的语言,特别是对一些所谓“低贱职业”都重新加以换名,如“打大街的”己被“环卫工人”取代、“失业下岗人员”被“自由职业者”所代、“剃头匠”也逐步转化为“理发师”、“美容美发师。
五、人格歧视
由于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对人格权认知方面的缺陷,许多人还严重缺乏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自觉性,或者,即便有一些认知,也是属于初级阶段,在不以为然的心态支配下就侵害了他人的人格尊严,“人格歧视”就是这样产生的一种不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违法行为。所谓“人格歧视”,是指具有某一方面优势的个人或者群体,出于对他人的不平等心态,公然实施的轻蔑或者轻侮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凭借自己的优势,不把他人的人格尊严放在眼里,并且以一定的行为表达对他人的人格尊严的蔑视。
称呼具有区隔的作用。近些年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称呼语,这类称呼大多将被称呼者的某类特征作为标志,屡屡被突显出来,比如“留守 儿童 ”、“艾滋孤儿”、“特困生”、“问题青年”、“弱势群体”等,着实值得人们思量。
至于像“女强人”这一流传多年的谓呼,实则是把女人事业上的成功与女性的美好品性对立起来,冠上了“女强人”的帽子就意味着失去了贤良、温柔的特性。上文提到的“农民工”,其实就是新劳工,社会却偏偏要在称呼上将其出身标注出来,这充分反映了人们认知方面的局限性。
称呼成为一条鸿沟,使彼此无法逾越,成为不同类别的人们之间很深的隔阂,也造成了新的社会歧视。凡此种种,都提醒人们,要小心使用称谓。在突显一种特性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会暗淡另外一种特性,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新的歧视。
语言中的社会歧视现象,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心态、一种政治权势的反映。因此,关于语言中的歧视现象,我们可以三个方面去理解语言中的歧视问题,
一是语言有二元分类的特性,一是大众集体心态和观念的影响,还有就是文化霸权,或者说是“权势概念”在起作用。如果说语言性别歧视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那么观察语言中的地域歧视现象和职业歧视现象则可看出现代人的集体心态。
有学者指出,对诸如“河南人”这种类似的丑化与歧视的称呼,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它背后隐藏着的东西要比已经暴露出来的东西可怕得多,反映了在这个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以取笑羞辱贫苦百姓为乐趣、为时尚,以歧视穷人、落后者为能事,以“经济”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一切,这不能说不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危险的信号。同时,在传播这种歧视的同时,人们的口舌相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己则偏安一隅,泰然观看事态的发展,这也是一种看客心理。如果任由这种集体心态发展下去,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很多社会变化都是从称呼的改变开始的。改变称呼是为了改变称呼的特定内涵。上文提到的几个称呼的改变也说明了社会的宽容、进步和对某类人的理解。称呼的改变使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身份不固定的人群获得了应有的自我价值,进而实现了自我的中心化。一个社会的结构、制度不是一时能改变的,但是称呼却可以在较为短暂的时间内,引导社会观念,淡化歧视色彩,在一定的氛围内改善关系,在这方面语言可以发挥一定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晓义.言语交际[M].湖北:湖北 教育 出版社,2004.
[3]杨春.性别语言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张承平,万伟珊.汉语语言歧视现象散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3).
[5]高朝阳.从历史文化视角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5).
深夜黑暗厨房
人类有性别之分,语言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性别特征。语言之中及其背后蕴含着深刻而又发杂的两性意识,不这不仅是男女两性对社会、文化、历史等诸方面的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更是社会、文化、历史等对男女两性在语言上的规范与限制。一、 性别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一)发音(1)从生理上讲,女性的发音器官有别于男性。一般而言,男性的声带比较宽、厚、长,所以说话声音低一些。女性的声带窄、薄、短,因此女子讲话会给人以声音高、尖的感觉。例如:二梅还没进门就尖着声喊:“奶奶,饭熟了没有?”奶奶站起来笑着说:“熟了,有功的回来了。”(孙犁《麦收》)(2)与男性相比,女子的音域更加宽广,也更善于运用语调韵律的变化,她们说话的音调往往给人起伏多变的的印象。如“是吗?真的呀!”“啊!多漂亮的衣服呀。”在许多语言中,女性说话时多用升调,语调变化多,并富于表现力。在对事物进行评价时,相比之下,男子话语的语调类型则比较少,调型变化较单调,给人计划“四平八稳”的印象。(二)词语的使用与话语方式的选择(1)词语在语言交际词语的使用方面,首先女性掌握的色彩术语比男性多且精确。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女性使用颜色词时比男性更富想象力,能更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颜色。比如很多女性就知道用“苹果绿、藕荷色”等词去描绘事物。而大多数男生可能根本知不知道有这些词。其次,女性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所使用的表达感情的词语比男性丰富,比如女性夸赞一个女孩长得好看的时会用adorable或者charming,而不像男性那样呆板。再次,两次在交际中的称呼语也表现出不同,女性喜欢使用亲密的表示友好的称呼语,男性则不然。比如一个女孩称自己的朋友叫“丽丽”,而男性肯定不会叫自己的朋友“强强”(2)在感叹句的使用方面,女性运用感叹句的频率较男性高。感情外露的特点突出,她们格外喜欢使用感叹句来表达各种情感。矛盾《邻家铺子》结尾时,有一段张寡妇“带哭带嚷”的话:“啊哟!我的宝贝,我的心肝!强盗杀人了,玉皇大帝救命呀!”在遭遇这突发事变之时,她难以抑制情绪,于是发出了这一的感叹,在这激烈的言词下更多的流露出了一个女性的无奈。男子较少有这一类表达,男子容易克制感情能把情绪的激动转化为行为的冲动。(3)表达方式上的差异①含蓄与直露。两性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隐”与“显”的差别;女性言语倾向于“隐”,说话多含委婉含蓄,较少显山露水,而男性语言则偏好直接果断。比如:明明想邀男友出去散步,却不明说,只是絮叨‘这房子窗户怎么这么小?’‘这屋子里真闷!’言在此意在彼。而如果男子想表达类似的想法,一般都会直来直去。②细腻与粗犷。男女双方的话语内容和言谈方式有粗细之分。首先在内容方面,女性交谈的话题有时过于琐细;而男性的交谈则多有意避开那些家长里短的话题。对同一件事的叙述,男性往往习惯粗线条地陈述,显得粗放;女性则多关注其中的细节,表达上显得周详绵密。其次,在言谈方式方面,女性说话往往自习考虑自己采用的言语形式能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主观上倾向于使用较为规范标准的言语形式;男性说话时较少去考虑这些。(三)交际话题两性在会话题材的选择上各有其倾向性:女性往往在谈话的内容上较多关注社交生活、个人感情、婚姻家庭等私人领域的内容,男性关注的话题则大多涉及新闻、政治、军事、体育等。(四)话语量在像课堂讨论、会议等公开场合,男性说话较多,女性话少;而女性在家里这样的私下场合话多,男性话少。(五)打断(会话风格)在交际中女性话语倾向于合作,男性则更倾向于竞争性、更自我。女性善于用言语建立和维系关系,达成共识。她们通常扮演聆听着的角色,以提问的方式参与交谈,很少打断发言并及时作出反应。而男性则喜欢用言语表明权威和自信,确定自己的主导地位,善于夺取发言权,及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具体意见,帮助解决问题,相比之下男性更容易打断别人的谈话,取得话语权。二、 性别交际语言差异形成的原因(一) 社会地位因素长久以来,男性是权力与威严的象征,处于统治地位,而女性被看做是男性的附属品,处于从属地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自然也体现了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别。语言性别差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是同社会对两性的认识紧密相关的。社会地位的不同源自于两性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社会包容男性当众喧哗,粗俗无礼,使用不规范、错误的语言形式,而要求女性遵循语法规则,言行举止得体。此外,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使得多数女性无法发挥才能,女性的地位得不到保障。这种处境使一些女性对语言的标志作用更加敏感,她们尽量使用标准语言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二) 性别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心理机制不尽相同。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女性的情感深刻性、稳定性优于男性;女性过短信、自觉性不及男性等。心理不同就会影响话语交际的目的、兴趣及外在表现形式和预期效果。由于男性的社会地位是通过参与竞争来确定的,所以 男性在话语中更多地展现独立于身份。男性话语目标是解决问题,而非情感诉求,所以语言比较直接。相反女性的话语目标是表达感受并寻找同感,所以女性更愿意采用间接委婉商量的口气说话,这主要反映了女性对亲密、团结、和谐的需求。三、 交际技巧(一) 女性在交际中要注意的问题(1) 对同性适度赞美(2) 在公共场合注意男性的面子问题(3) 话语要明确,否则会引起男性的联想。(二) 男性的交际技巧(1) 要充分理解女性的一些规约性话语,了解并掌握女性的话语风格以较少交际失误(2) 与别人交际是注意以情动人
麻球小子
(一)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形式人类语言的性别差异已经被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当作语言学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和忽视的重要因素来对待。从上个世纪开始,关于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了许多著作。历史学家和比较语言学家认为:性别语言存在于多种文化的不同语言中,是语言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当代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性别语言的专家是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伯森。他在 1923 年出版的《英语的发展与结构》一书中曾指出英语运用中的性别现象。1929 年,萨丕尔发表了《雅纳语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语言形式》。70 年代的著名语言学家,如来科夫、特拉吉尔、齐默曼、韦斯特等,80 年代的博林格及至 90 年代的研究使性别语言研究不断深入。当代有关男女语言差别的论著专门阐述了性别差异在语言里的种种表现,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格雷杰逊在读书的序言里提出要建立一门新的语言学科!性别语言学,引起了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的广泛重视。Lakoff本人在《语言与女性的位置》中提出了女性语言的九大特点:(1)具体化的词汇(specialized vocabulary),比如同男性相比,女性往往使用更加具体的颜色词汇,像mauve;另外,这种使用具体化词汇的倾向也表现在其他与女性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许多方面。(2)弱化的咒骂语(milder expletives),女性使用的咒骂语往往比男性所使用的同类词语的语气要弱,比如女性可能会使用“Darn!”,而男性则可能会使用“Dame it!”或“Shit”,这也许是由于社会规约的限制,正如一则美国谚语所讲“A whistling sailor, a crowing hen and a swearing women ought all three to go to hell together (Jeniffer Coates, 1993:20)”。(4)使用只表达情感而不含信息的形容词(empty adjectives),比如像女性所使用的divine, charming, cute和adorable等。(5)反意疑问句(tag questions)的使用,尽管男性和女性在某些场合下都会使用反意疑问句,但是女性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反意疑问句用法,即她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还会使用反意疑问句(6)语调(intonation)的差异,女性倾向于在陈述句内使用升调,其结果就是表达了女性的优柔寡断和不确定。(7)过度礼貌的形式(superpolite forms)的应用,女性较男性而言更容易使用复合的间接请求方式,比如“I was wondering whether it was possible for you to hand me that book?”。(8)过分正确的语法(hypercorrect grammar),女性无论是在语法还是在语音方面都会使用非常正规的形式,比如她们不会使用“ain’t”,也不会把“going”讲成“goin”。(9)没有幽默感(joke-telling and humor),女性无论是在创造幽默还是在理解幽默方面都有着先天的不足。Lakoff认为上述女性在词汇、句法和语用方面的差异构成了女性语言的独特的风格:顺从、消极、和不确定等。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heris Kramer 在对两性语言的特征做了仔细的和深入的研究后总结出女性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絮絮闲聊、柔声轻语、彬彬有礼、热情洋溢、斟酌词句,有时候莫名其妙,令人不得要领。”而相对的,男性的语言则具有以下特点:“傲慢自负、使用咒语俚语、盛气凌人、气粗声大、言语有力、直来直往、敢说敢道、不容置疑”(王德春,1995)。诚然,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一些主观性,但是也从一定层面说明了两性在言策略和交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许多语言学家的研究(Zimmerman & West, 1975; Edelsky,1981; Tannan, 1990)结果表明,男女两性在说话方式与策略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具体体现在话题的控制 (control of the topic),话语打断(interruption),重叠(overlaps)和沉默(silence)等几个方面。其他的语言学家则提出男女在交际中,在发言、提问、打断、反馈和应答五个方面存在差异。 女性在说话的时候通常是抱一种合作的态度,给对方平等的机会来交流。女性很少会单独控制话题而不给对方任何的发言机会。通常情况下,她们会先提及别人刚刚说过的话题,表示自己一直是在认真听并且在努力使这个话题进行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比较容易将这个话题通过一来一往的方式进行下去。但是男性在说话时则不太会顾及对方的感受,容易变成一个人的长篇大论。特别是在公开场合,一般是男性控制发言,他们发言、提问和打断别人均多于女性,而且更倾向于发起挑战和提出异议。他们喜欢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对人讲话, 而且似乎表现出懂得多,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很在行, 喜欢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给人一种说教或讲演的感觉, 使他人很难参与其中。但是在非正式场合中, 他们则表现得少言寡语。与之相反,女性在非正式场合中表现得较为积极主动。她们总是采用支持鼓励性的语言, 更多地表示赞同而不是反对,更多地表扬而不是批评, 努力寻求与对方的一致性关系, 从而使谈话顺利进行下去。 在一次研究中(袁宏智,2002),研究者对 11 对英美男女的 31 次谈话录音进行研究,发现男方重叠女方谈话 9 次,打断 16 次,而女方没有重叠男方,打断男方仅 2 次。重叠和打断往往会造成另一方的沉默。在男方重叠与打断之后,女方的沉默又使男方获得了语轮和改变话题的机会。由此可见,谈话的控制权多在男方。女性在讲话时习惯较多地使用 we,you 这类可以把听者包括在内的人称代词和以 Let!s 开头的祈使句。同时,在别人说话时也习惯用点头或者发出 mm,hmm,yeah 等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而且她们会使用一些比较婉转的语言,显得比较犹豫或者含蓄,因而她们的男性听者往往会认为她们缺乏主见或者自己的看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相比之下,男性在交谈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意识,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展开谈话,而且有垄断话题的欲望,不肯轻易地放弃自己的话语权,并且有向对方展现自己才华的欲望。男女两性在谈话内容上有很大差异。男子谈话内容一般侧重信息交流,报告新信息,交流新情况,提出个人对事情的意见和看法,提出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等等。男子的话题一般较女子的广,多与社会、政治、时事、经济、体育等相关,他们会对此类话题滔滔不绝。另外, 男子在发布消息或叙述事件时,一般较倾向于只讲事情的结果, 省略具体细节。如果男子在谈话时发现无新东西可谈, 往往闭口沉默。而女子的讲话内容却在很大程度上与男子的不同,她们注重人际关系。在她们看来, 参与谈话就是感情交流, 谈论什么话题并不十分重要, 重要的是谈论本身, 通过交谈, 她们试图建立和加强与对方的感情, 发展关系。这也就是使得 Kramer 发现女性说话“令人不得要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女性看来,话题只不过是使她们能够继续交谈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已,根本不存在有交换信息的要求。 女性使用援助性尾句(facilitative tag)和模糊语(sort of)的频率高于男性, 而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认识性尾句(epis-temic model tag)和 of course 这种模糊语。女性多用 you know, I think, 句末升调(high-risingterminal)等强调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 或是邀请他人加入谈话; 而男性则用它们来表明对所述命题的准确性不够确定。可见, 女性侧重于使用模糊语和强势词的情感功能, 而男性倾向于使用它们的意义功能。女性普遍较多地使用一般疑问句(yes/no questions)和附加疑问句(tag questions)。(二)对语言性别差异成因的探讨总的来说,男女性别语言的差异是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使然,众多的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从心理、生理、历史、社会、文化等角度来探讨。由于交际语言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现实社会纷繁复杂,生活中的言语交际千变万化,作为交际对象的人更是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女性交际语言的复杂性。首先,社会的观念对此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由于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男女被一定的观念影响,向着一定的方向被培养,从而也产生了一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被灌输进他们的心里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要求交际语言研究交际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具体语言环境。研究交际的客体,对方文化教养、思想性格、职业、经历、修养、场合等。女性话语风格所呈现的特点并非由性素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如果过分突出性别的作用,那是不够客际的。任何人都是一定的角色特点、角色地位决定的。研究者既要挖掘性别因素,又要冷静客观这就是课题本身复杂性的表现。其次,客观情况的多样性。男女两性在语言上的差异不是场合、交际对象、个人文化程度、性格等因素而不同,有时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女性话个体的统一性和多样化及群体的统一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还出现了两融合,研究者既要如实客观,又要典型地反映问题决非一件易事。女性交际语言的交际主性为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使用的语言。但这种语言并非是一种独立形式,它的存在是以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它不排斥男性,而以男性为合作伙伴,共同建筑和谐的语言系统。所别语言中应该看到:性别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的生理属性,而是他们所参与的活以及在这些活动后面更大的社会团体。
好难瘦小姐
社会语言学论文题目: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视觉语言学视阈下的聋人手语研究粤语提示词“呢嗱”的语用特点关于词类多功能性的思考跨语种交际中话语的解码--无共同使用语言前提下以俄汉语为例论现代流行语中体现的语言美学特质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的维度与向度马丁内的功能语言学体系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中西民族语言对话篇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从《正名》篇管窥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符号与跨文化交际 网络时代的新“语言”--网络语言现象分析网络流行语研究 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美国俚语与美国文化 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 从礼貌角度对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的动态研究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综述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 公益广告用语的社会语言学探析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试论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语言变异的部分原因及变异种类 权势关系与话轮转换: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的会话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同志”一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面子: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语码转换和社会语言学因素 北京话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语言学分析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微博语言研究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分析 “门”后的思考:“××门”的社会语言学解读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中西文化中的礼貌探究言语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近三十年话语分析研究述评恭维语的性别差异研究性别歧视在谚语中的表现
诗诗2009
摘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社会语言学开始蓬勃发展,性别的社会差异与语言使用的相互关系问题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语言性别差异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同时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关键词:性别差异,表现形式,原因正文 (一)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形式人类语言的性别差异已经被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当作语言学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和忽视的重要因素来对待。从上个世纪开始,关于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了许多著作。历史学家和比较语言学家认为:性别语言存在于多种文化的不同语言中,是语言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当代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性别语言的专家是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伯森。他在 1923 年出版的《英语的发展与结构》一书中曾指出英语运用中的性别现象。1929 年,萨丕尔发表了《雅纳语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语言形式》。70 年代的著名语言学家,如来科夫、特拉吉尔、齐默曼、韦斯特等,80 年代的博林格及至 90 年代的研究使性别语言研究不断深入。当代有关男女语言差别的论著专门阐述了性别差异在语言里的种种表现,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格雷杰逊在读书的序言里提出要建立一门新的语言学科!性别语言学,引起了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的广泛重视。Lakoff本人在《语言与女性的位置》中提出了女性语言的九大特点:(1)具体化的词汇(specialized vocabulary),比如同男性相比,女性往往使用更加具体的颜色词汇,像mauve;另外,这种使用具体化词汇的倾向也表现在其他与女性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许多方面。(2)弱化的咒骂语(milder expletives),女性使用的咒骂语往往比男性所使用的同类词语的语气要弱,比如女性可能会使用“Darn!”,而男性则可能会使用“Dame it!”或“Shit”,这也许是由于社会规约的限制,正如一则美国谚语所讲“A whistling sailor, a crowing hen and a swearing women ought all three to go to hell together (Jeniffer Coates, 1993:20)”。(4)使用只表达情感而不含信息的形容词(empty adjectives),比如像女性所使用的divine, charming, cute和adorable等。(5)反意疑问句(tag questions)的使用,尽管男性和女性在某些场合下都会使用反意疑问句,但是女性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反意疑问句用法,即她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还会使用反意疑问句(6)语调(intonation)的差异,女性倾向于在陈述句内使用升调,其结果就是表达了女性的优柔寡断和不确定。(7)过度礼貌的形式(superpolite forms)的应用,女性较男性而言更容易使用复合的间接请求方式,比如“I was wondering whether it was possible for you to hand me that book?”。(8)过分正确的语法(hypercorrect grammar),女性无论是在语法还是在语音方面都会使用非常正规的形式,比如她们不会使用“ain’t”,也不会把“going”讲成“goin”。(9)没有幽默感(joke-telling and humor),女性无论是在创造幽默还是在理解幽默方面都有着先天的不足。Lakoff认为上述女性在词汇、句法和语用方面的差异构成了女性语言的独特的风格:顺从、消极、和不确定等。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heris Kramer 在对两性语言的特征做了仔细的和深入的研究后总结出女性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絮絮闲聊、柔声轻语、彬彬有礼、热情洋溢、斟酌词句,有时候莫名其妙,令人不得要领。”而相对的,男性的语言则具有以下特点:“傲慢自负、使用咒语俚语、盛气凌人、气粗声大、言语有力、直来直往、敢说敢道、不容置疑”(王德春,1995)。诚然,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一些主观性,但是也从一定层面说明了两性在言策略和交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许多语言学家的研究(Zimmerman & West, 1975; Edelsky,1981; Tannan, 1990)结果表明,男女两性在说话方式与策略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具体体现在话题的控制 (control of the topic),话语打断(interruption),重叠(overlaps)和沉默(silence)等几个方面。其他的语言学家则提出男女在交际中,在发言、提问、打断、反馈和应答五个方面存在差异。 女性在说话的时候通常是抱一种合作的态度,给对方平等的机会来交流。女性很少会单独控制话题而不给对方任何的发言机会。通常情况下,她们会先提及别人刚刚说过的话题,表示自己一直是在认真听并且在努力使这个话题进行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比较容易将这个话题通过一来一往的方式进行下去。但是男性在说话时则不太会顾及对方的感受,容易变成一个人的长篇大论。特别是在公开场合,一般是男性控制发言,他们发言、提问和打断别人均多于女性,而且更倾向于发起挑战和提出异议。他们喜欢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对人讲话, 而且似乎表现出懂得多,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很在行, 喜欢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给人一种说教或讲演的感觉, 使他人很难参与其中。但是在非正式场合中, 他们则表现得少言寡语。与之相反,女性在非正式场合中表现得较为积极主动。她们总是采用支持鼓励性的语言, 更多地表示赞同而不是反对,更多地表扬而不是批评, 努力寻求与对方的一致性关系, 从而使谈话顺利进行下去。 在一次研究中(袁宏智,2002),研究者对 11 对英美男女的 31 次谈话录音进行研究,发现男方重叠女方谈话 9 次,打断 16 次,而女方没有重叠男方,打断男方仅 2 次。重叠和打断往往会造成另一方的沉默。在男方重叠与打断之后,女方的沉默又使男方获得了语轮和改变话题的机会。由此可见,谈话的控制权多在男方。女性在讲话时习惯较多地使用 we,you 这类可以把听者包括在内的人称代词和以 Let!s 开头的祈使句。同时,在别人说话时也习惯用点头或者发出 mm,hmm,yeah 等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而且她们会使用一些比较婉转的语言,显得比较犹豫或者含蓄,因而她们的男性听者往往会认为她们缺乏主见或者自己的看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相比之下,男性在交谈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意识,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展开谈话,而且有垄断话题的欲望,不肯轻易地放弃自己的话语权,并且有向对方展现自己才华的欲望。男女两性在谈话内容上有很大差异。男子谈话内容一般侧重信息交流,报告新信息,交流新情况,提出个人对事情的意见和看法,提出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等等。男子的话题一般较女子的广,多与社会、政治、时事、经济、体育等相关,他们会对此类话题滔滔不绝。另外, 男子在发布消息或叙述事件时,一般较倾向于只讲事情的结果, 省略具体细节。如果男子在谈话时发现无新东西可谈, 往往闭口沉默。而女子的讲话内容却在很大程度上与男子的不同,她们注重人际关系。在她们看来, 参与谈话就是感情交流, 谈论什么话题并不十分重要, 重要的是谈论本身, 通过交谈, 她们试图建立和加强与对方的感情, 发展关系。这也就是使得 Kramer 发现女性说话“令人不得要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女性看来,话题只不过是使她们能够继续交谈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已,根本不存在有交换信息的要求。 女性使用援助性尾句(facilitative tag)和模糊语(sort of)的频率高于男性, 而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认识性尾句(epis-temic model tag)和 of course 这种模糊语。女性多用 you know, I think, 句末升调(high-risingterminal)等强调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 或是邀请他人加入谈话; 而男性则用它们来表明对所述命题的准确性不够确定。可见, 女性侧重于使用模糊语和强势词的情感功能, 而男性倾向于使用它们的意义功能。女性普遍较多地使用一般疑问句(yes/no questions)和附加疑问句(tag questions)。(二)对语言性别差异成因的探讨总的来说,男女性别语言的差异是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使然,众多的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从心理、生理、历史、社会、文化等角度来探讨。由于交际语言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现实社会纷繁复杂,生活中的言语交际千变万化,作为交际对象的人更是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女性交际语言的复杂性。首先,社会的观念对此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由于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男女被一定的观念影响,向着一定的方向被培养,从而也产生了一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被灌输进他们的心里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要求交际语言研究交际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具体语言环境。研究交际的客体,对方文化教养、思想性格、职业、经历、修养、场合等。女性话语风格所呈现的特点并非由性素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如果过分突出性别的作用,那是不够客际的。任何人都是一定的角色特点、角色地位决定的。研究者既要挖掘性别因素,又要冷静客观这就是课题本身复杂性的表现。其次,客观情况的多样性。男女两性在语言上的差异不是场合、交际对象、个人文化程度、性格等因素而不同,有时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女性话个体的统一性和多样化及群体的统一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还出现了两融合,研究者既要如实客观,又要典型地反映问题决非一件易事。女性交际语言的交际主性为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使用的语言。但这种语言并非是一种独立形式,它的存在是以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它不排斥男性,而以男性为合作伙伴,共同建筑和谐的语言系统。所别语言中应该看到:性别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的生理属性,而是他们所参与的活以及在这些活动后面更大的社会团体。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Sex Discrimin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飞机上的座位以不同价格出售 这是区分公务乘客和休闲乘客的一种方法。公务乘客支付意愿高,不太在乎价格高低而更追求飞行中的舒适程度。而休闲旅客支付意愿低,对机票价格
写些关于各地语言文化的异同怎么样?
BibliographyI .Adamsky, Cathryn. Changes in pronominal usage in a classroom situ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英语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试论简奥斯汀生活对其小说的影响 (On the Impact of Jane Austen’s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