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2

星星星kooo
首页 > 学术论文 > 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和发展论文研究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秤座dan

已采纳

歌剧的兴起,首先在意大利。17世纪意大利在政治上无为、商业上低迷的状态,并没有湮灭它的艺术热情和创作活力,也没能削弱其保持己久的“音乐大国”的地位。这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意大利一直是盛产旋律的国度;第二,意大利是欧洲新颖的和多样化音乐品种的实验园;第三,意大利始终保持了一批以培育音乐新品种为天职的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与歌唱家;最后也是比较特别的原因是,还有一批出于各种理由但客观上为音乐事业提供了支持的贵族庇护者与投资者。因此,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意大利有条件甚至有责任把歌剧作为世纪礼品,奉献给整个欧洲,并使之为此激动不已。意大利的歌剧,可以分为佛罗伦萨歌剧、罗马歌剧、威尼斯歌剧和那不勒斯歌剧。这些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歌剧,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一、佛罗伦萨歌剧16 世纪下半叶,在佛罗伦萨出现了一个称之为“佛罗伦萨卡梅拉塔(即沙龙)会社”(也称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非官方的音乐研究团体,其成员以贵族身份的青年诗人和作曲家为主。是他们第一次敲开了歌剧的大门。这个艺术集团由巴迪伯爵主持,研讨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把音乐与戏剧更好地融合起来,以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在认真研究了希腊音乐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希腊音乐之所以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强烈的演出效果,是因为希腊音乐是单声部的旋律,这种旋律开发了嗓音的音区、音高起伏、节奏变化等自然表现力,这就能决定性地影响与支配听众的感情。相反,以往那种用不同声部演唱不同旋律和歌词的方式,听众无论如何是难以听清歌词从而理解人物的,这种音乐充其量只能是器乐合奏。因此,他们选择了为歌词谱曲的正确方法:一种用音乐在“讲话”的歌唱方式,即用独唱旋律来强化和表现演员语言的抑扬顿挫。佛罗伦萨艺术集团里对歌剧做出较大贡献的有尤利奥· 卡奇尼(Caccini Giulio1551 一1618 年)、贾科波· 佩里(Peri Ja copo1561 一1633 年)、埃米利奥· 德· 卡瓦利埃利(Cavalieri Emilio De155O 一1602 年)等,他们是歌剧这块处女地的拓荒者。卡奇尼是职业歌唱家兼作曲家,甚至还是演奏家,这种多重身份对他从事歌剧事业起到了特殊而有利的作用。卡奇尼开创了一种新的依据歌词音节的歌唱性风格,力求吐字清晰灵活,并用数字低音加以伴奏,从而成为宣叙调(朗诵调)的创始人之一。他还在旋律线的适当地方加上装饰音,形成了16 世纪歌唱时的炫技方法。卡奇尼在(新音乐)这本歌集中,辑录了大量有新风格、用数字低音伴奏的单声部歌曲。对此,他阐述说:“为了更好地创作和演唱歌剧,最重要的在于懂得理念、语言,带着情趣和感情去领悟它所表达的思想主题,还须了解复调音乐使用的对位法”。这些歌曲和作者的新理念,为歌剧的形成展示了一种可以效法的模式,激发了后来者的创作活力与灵感。卡奇尼对声乐有着很高的造诣,他还是美声唱法时期第一代有影响的声乐教育家。关于他在声乐教育方面的成就,我们在下面还将专门介绍。佩里同卡奇尼一样,也是歌唱家兼作曲家,他曾在一部幕间剧中成功地扮演了传奇性的歌手阿里昂。不过,他在歌剧创作上的成绩要更大些。佩里以在歌剧创作的实践中确定了宣叙调的风格而闻名。他很成功地创造了一种介乎于一般的歌唱与说话之间的宣叙调,人声在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进行中,数字低音保持稳定不变,用以模仿说话的连续进行。这种宣叙调听上去象音高不停变化中的自由朗诵。不论是宣叙调、咏叹调,还是其他单声部的独唱歌曲,佩里都根据歌剧的需要,创造了具有戏剧性的乐汇。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研究成果,不只是小范围内的沙龙式的坐而论道,而且确实付诸了实践。在一定意义上说,在他们的客厅里,诞生了意大利歌剧。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初衷是恢复希腊音乐,但实际上他们却创造了一种既符合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的艺术体裁。这种伟大的贡献,也许是他们始料未及的。1597 年,在佛罗伦萨上演的《达芙内》,被认为是意大利也是欧洲的第一部歌剧。这是由同是佛罗伦萨艺术集团成员的奥塔维奥· 里努奇尼(作词)和佩里(谱曲)联袂创作的。《达芙内》取材于古希腊的爱情故事,内容中闪烁着人文主义的火花,剧中的歌曲都是单声部的声乐曲,多为节奏自由舒缓的宣叙调,也有歌唱性较强的歌曲,音乐风格新颖,很好地表现了歌词的思想。1600 年,他们又继续合作,在佛罗伦萨上演了为王室婚礼创作的《尤丽狄茜》 。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歌颂奥菲欧和尤丽狄茜爱情的神话故事,为了喜庆场合的需要,结尾改成了大团圆。佩里在《尤丽狄茜的音乐》一书中,解释了该剧多种风格的单声部歌曲,如达芙内的一首典型的新宣叙调,开始感情平稳,旋律舒缓协调,当唱到尤丽狄茜被蛇咬时,旋律变得激动,不协和音程增多,和声也有了突然的变化;咏叹调《蒂尔西之歌》安排在一首交响性的音乐之中,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终止式的和声性较强。卡奇尼也为《尤丽狄茜》写过部分音乐,与佩里的戏剧性音乐相比,卡奇尼的《尤》 剧音乐更富于旋律性和抒情性。佛罗伦萨的歌剧,具有了意大利最初歌剧的一般特征,并形成了有佛罗伦萨特色的田园式的优美清雅的艺术风格。在《达》剧和《尤》剧之后的近30 年内,佛罗伦萨只上演了为数不多的几部歌剧。歌剧的中心开始向罗马转移。二、罗马歌剧罗马歌剧的题材偏重于神话寓言故事,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舞台美术追求奢华富丽的效果。前期罗马歌剧的主要作者是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卡瓦利埃利。他是佛罗伦萨的贵族,在公爵宫廷负责艺术事务,他既是文化官员,也通晓业务。他作为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成员,曾在佛罗伦萨上演过几部篇幅短小的歌剧。早在1600 年,他就创作了(灵魂与肉体的表现)一剧,并在罗马上演。这是一部道德剧,以寓言故事的手法,宣扬了宗教的理念。在卡瓦利埃利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作曲家由于自己的官方身份,而有意识地去表达与迎合统治者的思想,但(灵)剧的音乐创作仍体现了卡瓦利埃利在佛罗伦萨艺术集团中的追求。1623 年,喜爱和提倡歌剧艺术的教皇乌尔班八世在罗马即位,他的上台对奠定罗马歌剧在意大利的领袖地位具有很大的影响。乌尔班家族在支持歌剧发展上,确实做了不少实事,包括主持修建了能容纳3000 名观众的歌剧院,研制了供歌剧舞台使用的机关布景等。由于罗马是教廷和王室的所在地,因此罗马歌剧崇尚奢侈浮华的场面,更能迎合贵族的情趣,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这与佛罗伦萨歌剧的风格大相径庭。这一时期的歌剧大多是根据史诗创作的神话剧和圣人剧。1634 年,由后来成为教皇克雷芒九世的尤里奥· 罗斯皮里奥西创作台本,斯特凡诺· 兰迪谱曲的《圣阿莱西奥》 ,在新落成的罗马歌剧院开幕典礼上演出。剧中描写了中世纪一位罗马“圣人”的故事,其主题仍是宗教道德的说教。1662 年,由多梅尼科· 马佐基创作的《 阿多内的锁链》 在罗马上演,这是一部被普遍认为是典型的“罗马式”风格的歌剧,它既逢迎了教会,又取悦了贵族,舞台效果十分豪华富丽。晚期罗马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路易吉· 罗西,他在1647 年创作了在当时被广泛用作歌剧题材的《奥菲欧》 。在《奥》 剧中,古老的题材只不过是一个空筐,里面装的却是时髦、怪诞等期望引起轰动效应的流行素材。罗马歌剧在音乐创作上,还有些值得称道的优点。如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别更为明显,宣叙调更加语言化,而咏叹调则旋律性更强;《阿多内的锁链》不仅弃了宣叙调中过于枯燥乏味的成分,而且它的歌剧前奏曲成为后来普遍采用的歌剧序曲的早期形式。但是,由于罗马歌剧思想主题上的局限性和贵族化倾向,使它逐渐切断了与广大市民的联系,在竭尽奢华中榨尽了自身的活力,终于慢慢淡出歌剧舞台,并没有进一步地发展。而罗马歌剧衰败的直接原因是1644 年乌尔班八世的去世,他的政敌把乌尔班家族连同歌剧一起驱逐出罗马。三、蒙泰威尔第此时的意大利,出现了一位对推动歌剧事业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伟大作曲家,这就是在牧歌创作中已闻名遐迩的蒙泰威尔第。蒙泰威尔第早期主要从事牧歌创作,并由此享有很高的声誉。巧90 年至1612 年,出任曼图亚公爵的乐师、乐长,此间,创作并上演了歌剧《奥菲欧》(1607 年)和《阿丽安娜》( 1608 年)。1612 年到威尼斯,翌年任圣马可大教堂乐长。在威尼斯他生活了30 年,直至以76 岁高龄去世。在此期间,他为教堂和歌剧院创作了约10 部歌剧,其中包括《唐克雷蒂与克罗琳达之战》 ( 1624 年)、《尤利西斯回乡记》( 1641 年),他于75 岁高龄时创作的《波佩娅封后记》 堪称经典之作,在人物性格的刻划与音乐形象的塑造上,胜过他以前的任何作品,并成为17 世纪的歌剧杰作。与这一时期意大利其他歌剧作曲家相比,蒙泰威尔第有两大特点:其一,蒙泰威尔第是一位感情丰富并把自己的感情投人到歌剧创作中去的激情型作曲家。蒙泰威尔第认为,音乐不是一种技巧性结构的艺术,它给人的不应只是感官上的愉悦,而更应该全面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以前的音乐只满足于表达人的忧郁、悲伤、希望、宁静等情绪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特别是歌剧音乐,还应该表达人的愤怒、恐惧、失望、仇恨等激烈复杂的内心世界,形成“兴奋激动”的歌剧音乐。据此,蒙泰威尔第认为:“音乐不仅仅是用来指出歌词原意的,它还应该表现得更深刻”。这种“深刻”体现在对人物活动变化的思想感情的细致刻画上,体现在人物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思想感情的有机联系上。在歌剧创作的实践中,蒙泰威尔第把这些原则诉诸于各种艺术形象,使这些形象富于色彩,动人心魄。特别是在他妻子病重和去世前后,他把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悲痛欲绝、令人心碎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融入作品中,而这种生离死别的心境与剧中的情节和人物正相吻合。当他的《奥菲欧》 和《 阿丽安娜》 。相继问世后,那些活生生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使几千名观众为之悲哀哭泣。蒙泰威尔第的这一艺术特性在《 奥菲欧>的宣叙调(你与世长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奥菲欧是古代的诗人歌手,他的音乐使岩石、树木与猛兽都为之感动。当他得知妻子尤丽狄茜的死讯后,决定随她同去:你与世长辞,我的爱妻,我尚留在人间,你却离我而去,永远离我而去。你决不会再回来,而我一息尚存。不,不,假如诗句能动人心拄,我将大胆地走进最深的地狱,使冥王回心转意,我将带你重见天日。要是残酷的命运拒绝了我,我将和你一起留在阴间!在这首宣叙调中,蒙泰威尔第把歌词谱成了极为悲伤的吟诵,调动许多音乐创作手法,表现情感的力量,发挥人声的特长,使歌曲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和凝重的悲剧气氛,成为典型的“蒙泰威尔第式感情”的歌剧音乐。其二,蒙泰威尔第的杰出贡献还在于,他是第一个把戏剧性的歌剧音乐定型化的作曲家。在蒙泰威尔第的歌剧音乐中,所有的表现手法都是为戏剧服务、取决于戏剧需要的。这些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包括:第一次在歌剧音乐中引人了类似“主导动机”的手法(如《奥菲欧》);采用戏剧性的歌词,并坚持通过音乐形象透析人物的心灵,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突出高音声部,扩大和丰富独唱声部;强调宣叙调的表情性等。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蒙泰威尔第在他的歌剧中首次使用了由约40 件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乐队的编制也根据了剧情和角色的需要。而在此之前像佩里等人的歌剧,只用了琉特琴、羽管键琴等几件乐器。蒙泰威尔第歌剧音乐的这些创作特色,成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后人效法的原则,并使他不仅成为意大利歌剧的杰出作曲家,也是17 世纪整个欧洲的伟大作曲家。四、威尼斯歌剧威尼斯作为欧洲歌剧活动中心的地位,大约是在17 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的。威尼斯歌剧与罗马歌剧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甚至与佛罗伦萨歌剧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尽相同。这些区别首先与威尼斯传统的商业气息相关。尽管威尼斯的商业活动在17 世纪已经萎缩,但是城市的商业意识并没有因此而消亡。这种传统的商业氛围在这个城市的歌剧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意大利的其他城市,歌剧的演出场所一般设在宫廷或贵族府邸的小剧场,观看歌剧演出一直是社会上层人士的专利。而在威尼斯,采取了更为民主的形式,歌剧院向公众开放。歌剧院在一般情况下,不再接受贵族赞助,而采取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在1637 年,威尼斯建成第一个名为“圣卡西亚诺”的歌剧院,在以后的3 年时间里共兴建了三个大型的公共剧场,最多时这个只有14 万人口的城市,竟然拥有8 家剧院。歌剧院是所有爱好者的“共同体”:贵族占据包厢,中产阶级购票人场,人场券为4 里拉,雅座加付2 里拉,一般市民则可免票人场,不过大多数是“站票”。威尼斯的歌剧院从兴建起,就带有与这个商业化的城市相匹配的经济性质。这就决定了威尼斯歌剧必须向广大市民开放,它的内容与形式必须与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相适应,否则就无法生存。从商业的角度看,歌剧院在较短时间里的接连兴建,是因为有着大量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市场前景。事实也正是如此。17 世纪中叶威尼斯的歌剧演出,简直到了万人空巷、盛况空前的地步:包厢里是雍容华贵、附庸风雅的贵族与他们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妻女,池座里挤满了船夫、小商贩,不同身份的观众共居一堂;嘈杂的说笑声、热烈的鼓掌声、放荡的口哨声、啧啧的飞吻声此起彼伏;包括神甫、贵族在内的狂热的歌剧迷,时而呼喊着所崇拜的歌手的名字,时而跳上舞台扮演起剧中的角色。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威尼斯的歌剧,确实成了广大市民的精神食粮。由于歌剧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这就大大刺激了歌剧事业的发展。歌剧作曲家、歌唱家和乐队身价信增,歌剧作品大量产生,从17 世纪30 年代的世纪末的70 多年里,竟上演了350 多个剧目。作为这一现象的副产品,接连不断的演出造成了演员与乐队的向外分流,剧中的人物被迫减少。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般的剧院已雇不起较大型的乐队。这一切都形成了威尼斯歌剧的自身特色:民主化、市民化、商业化和娱乐性。从威尼斯歌剧的艺术风格来看,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历史题材的剧目成为最成功的歌剧;抒情咏叹调得到长足的发展;美声唱法在歌唱中被普遍采用;剧情的发展趋向复杂;剧本的结构逐步严谨,一般为3 幕,每幕又分若干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台的布景装置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可以模拟海战、暴风雨、诸神、行进中的大象狮子,还可升降活动。威尼斯舞台美术的一些优秀成果,一直到19 世纪仍被沿用。1637 年,由费拉里和马内利创作的歌剧《安德罗梅达》 在新落成的圣卡西亚诺歌剧院公演,标志着威尼斯歌剧的开端。这部歌剧成本不高,费拉里兼演奏乐器,乐队只有12 人;演员共6 名,其中包括马内利和3 名阉人歌手。(安)剧和以后许多威尼斯歌剧(包括蒙泰威尔第的歌剧)一样,演员和乐队人数较少,部分原因与歌剧院考虑其经济效益有关。威尼斯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两位蒙泰威尔第的学生,比尔· 弗朗切斯科· 卡瓦利(Cavalli Pietro Francesco1602-1676 年)和安东尼奥,切斯蒂(Cesti Antonio1623-1669 年)。卡瓦利共创作了42 部歌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威尼斯对歌剧作品的需求。卡瓦利的代表作品有《泰蒂和佩雷奥的婚姻)( 1639 年)、(迪多女皇)( 1641 年)、(埃吉斯托)( 1643 年)、(情人埃尔科蒂)( 1662 年)等。1649 年,他创作了最著名的一部歌剧《 伊阿宋》 ,其中的咏叹调和宣叙调开始形成明显不同的两种风格。卡瓦利的歌剧音乐注重戏剧性,擅长心理描绘,特别是咏叹调富于旋律性、歌唱性,十分精彩,宣叙调虽缺乏蒙泰威尔第的变化与细致,但仍自然流畅。与卡瓦利的风格不同,切斯蒂的歌剧更着意追求抒情性、装饰性。他试图恢复和发展意大利固有的纯音乐因素,讲究旋律的优美流畅,对作品精雕细刻。因此,歌剧中的咏叹调得以发展,而戏剧性稍有减弱,作品缺乏气势和力度。切斯蒂的主要作品(奥隆泰阿》(1649 年),曾在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米兰、那不勒斯等地长期公演,是17 世纪演出场次最多的歌剧之一。1667 年创作的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宫廷歌剧《 金苹果》 ,是切斯蒂的代表性杰作。这部为王室婚礼专门创作的歌剧在上演时,甚至特地为此修建了一座能容纳5000 名观众的大剧院。全剧共5 幕,有多达25 段的咏叹调,充分发挥了歌唱家的技巧。演出阵容庞大,舞台布景与装置十分豪华。威尼斯歌剧后期的主要作曲家是彼得罗· 西莫内· 阿戈斯蒂尼(约1635-1680 年)和安东尼奥· 萨尔托里奥(1630 - 1680 年)。他们力图创立一种通俗风格的新咏叹调,并采用了具有表情功能的花腔段落。前者的代表作是(塞宾族妇女受辱记),后者则有《阿代拉伊德》。至17 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在以后的约200 年中,歌剧的形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体裁上的最主要的特点有:独唱成为歌剧的主要歌唱形式;咏叹调与宣叙调实现了分离,而咏叹调日益受到作者的重视及观众的欢迎;新的美声唱法在歌剧演唱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音乐与歌词的关系,由最初佛罗伦萨艺术集团坚持的音乐从属于歌词,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音乐凌驾于歌词之上的倾向。五、那不勒斯歌剧17 世纪约80 年代,意大利的歌剧中心移向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歌剧最初受到威尼斯歌剧的影响,卡瓦利、切斯蒂等人的作品曾在那不勒斯受到欢迎并引起轰动。以后,那不勒斯歌剧得到长足发展,逐步取代威尼斯成为意大利新的歌剧活动中心。那不勒斯歌剧直至18 世纪中后期,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一批批成果卓著的那不勒斯作曲家的足迹,遍布欧洲各地,对歌剧在全欧的推广与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不勒斯歌剧的总体风格是:具有幽默、明快和富于活力的喜歌剧特色;注重优美典雅的外在形式,戏剧性的力度相对减弱,但优美的音乐又足以补偿一切的不足。那不勒斯歌剧的创始人和最主要的代表作曲家是亚力山德罗· 斯卡拉蒂(Scarlati Alessandro1660-1725 年)。他出身音乐世家,1679 年在罗马上演了第一部歌剧《无知的过错》,并获得成功。他由此担任了正住在罗马的瑞典女皇克里斯蒂娜私人剧院的指挥,在此期间创作了《真诚的爱情》 (1680 年)、《庞贝大将》(1683 年)。1684 年抵达那不勒斯,任总督宫廷的乐长,创作了《皮罗和黛梅特寥》( 1694 年)、《十人团的垮台》( 1697 年)等40 多部歌剧。1702 年起任罗马圣玛利亚大教堂乐长。1709 年返回那不勒斯任原职,并兼任一所贫民音乐学院的院长直至去世,此间,他创作的重要作品有《蒂格拉内》( 1715 年)、《光荣的胜利》( 1718 年)等。斯卡拉蒂是一位高产作曲家,共创作了115 部歌剧,列当时的歌剧作曲家之首,题材大多取自生活喜剧或历史传说。另外,还写有700 余首康塔塔、清唱剧、弥撒曲等。斯卡拉蒂对歌剧的贡献,一是强调歌剧是用音乐表现的戏剧,必须突出音乐在歌剧中的核心地位,人物的感情发展完全可以用音乐加以反映和概括,形成典型的音乐形象。与音乐相比,歌词只是一种提示,并不起关键的作用。因此,声乐在他的歌剧中占绝对优势;二是创造了“清宣叙调”(也叫“白话宣叙调”)的歌唱形式,主要用于大段的独白和对话,只用一两件乐器作伴奏,使其起到剧情展开过程中的媒介作用;三是采用了A 一B 一A 式的返始咏叹调,用以表现人物的矛盾心情,形成了一种确定的对称程式;四是发展和固定了歌剧的序曲形式,他的歌剧序曲由快速、歌唱性的徐缓和舞蹈性的快节奏三部分组成,成为以后歌剧序曲的一种定式;五是建立了管弦乐完备、各有四个声部的乐队,并根据每件乐器的特色演奏不同情绪的音乐,这一乐队编制及配器方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应用。斯卡拉蒂是一位勤奋严谨且有才智的作曲家,表现出对严肃戏剧理想的执着追求,因此被称为“严肃的斯卡拉蒂”。曾有一段时间,他的作品并不受公众欢迎,但他在圈内却备受推崇,并对包括亨德尔在内的一批作曲家产生过重要影响。虽然斯卡拉蒂和后期的那不勒斯歌剧作曲家所创作的歌剧中,有的成为“集锦歌剧”,在某种程度上属于音乐会的性质,歌剧的戏剧性因素已逐渐淡化,但这并不妨碍斯卡拉蒂在意大利歌剧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传承作用。18 世纪上半叶,那不勒斯歌剧和意大利其他地方的歌剧一样,发展了歌剧音乐抒情的一方面,并更多地依靠歌唱家的独唱技巧和豪华的舞台装饰。歌剧逐渐背离了佛罗伦萨艺术家刻画心理、表现性格的初衷,滑向了愉悦感官的质量低谷。歌剧继17 世纪中后期在体裁形式上大致定型后,那不勒斯时期又对宣叙调和咏叹调做了进一步分化。宣叙调分为:一、清宣叙调,即“白话宣叙调”,演唱时接近于说话,只用简单的和弦式伴奏;二是有助奏的宣叙调,也称“有伴奏的宣叙调”、“乐器宣叙调”,多用于紧张的戏剧性场面,独白或对白时的感情变化,由乐队奏出。咏叹调的分类较为繁杂,从伴奏形式上分,有无伴奏咏叹调和有伴奏咏叹调;从感情色彩上分,有激情咏叹调、哀怨咏叹调、诙谐咏叹调等;从音乐风格上分,有田园舞曲咏叹调、朗诵口语咏叹调等。另外,在斯卡拉蒂的作品中,还出现了一种介于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咏叙调”,意思是像咏叹调那样的宣叙调。这一形式到瓦格纳时,发展为自由咏叹调。至18 世纪中叶,这些大体上定型了的形式,成为以后歌剧创作的基本要素。具有以上特征,并以神话和英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17 世纪、18 世纪意大利歌剧,在音乐史上称之为“正歌剧”。

172 评论

刹那恍惚28

简述17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与发展歌剧诞生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意大利,这种体裁把舞台戏剧与布景、情节和持续的音乐相结合,音乐中包括各种独唱、对白、合唱和器乐演奏。早期巴罗克歌剧的一个直接的灵感来源是古希腊的戏剧。在那些戏剧中,合唱和一些抒情段落是需要歌唱的。人们相信古代音乐具有打动听众情感的力量,因此,也希望以类似的形式为基础来创作当代的音乐。歌剧的更加直接的来源是幕间剧。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和喜剧的幕间上演的音乐短剧。在一些重大的礼仪性的场合上,幕间剧可以变得非常壮观,有合唱、独唱和较大的乐队。歌剧的诞生是和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一个学者和艺术家的小组)的活动分不开的。这个小组以贵族巴尔迪伯爵为首,从16世纪70年代起常在伯爵家中聚会,其中包括两位重要的早期歌剧的作曲家-雅可布·佩里和朱里奥·卡契尼,还有几位最有影响力的音乐理论家,如文森佐·伽利莱(科学家伽利略的父亲)。他们在聚会中对音乐的讨论受到一位研究古希腊著作的学者吉罗拉莫·梅伊的信件的很大影响。梅伊认为古希腊音乐之所以感人,是由于它是以单音旋律为基础的,这种旋律特别能够通过人声的自然表现而传达歌词中的情感。佛罗伦萨卡梅拉塔成员的理论在佩里和卡契尼的一系列作品中得到了实践。首先是在1597年,他们都为诗人利努契尼的诗歌《达夫尼》谱写了音乐。这部作品可能是最早的歌剧,可惜只有一些片断保存下来。1600年,佩里为利努契尼作词的《优丽迪茜》谱曲,表现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欧的故事,在佛罗伦萨为梅迪契家族的宫廷婚礼上演出。卡契尼也参加了这个作品的一部分音乐创作。两人都在1601年出版了这部作品的总谱。它们代表了现存最早的完整保存下来的歌剧。蒙特威尔第在1607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它是为曼图瓦宫廷而作的,也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欧的故事,脚本作者是诗人小斯特里吉奥,他直接参照了利努契尼以前所写的《尢丽迪茜》,并把它扩充成了五幕戏。每一幕表现情节发展的一个阶段。音乐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声乐和器乐的风格。首先,他运用了更加连续不断的宣叙风格,把朗诵性的部分和抒情性的部分混合起来,那些最现代的朗诵性音乐被保留在特别有戏剧性的场景中运用。其次,他运用了独唱的咏叹调和二重唱。然后,他还采用了一些牧歌式的合唱。最后,他在歌剧中加入的器乐部分包括一些舞曲和器乐间奏、前奏或尾奏,这种段落有助于对场景的组织。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开始出现角色增多、布景豪华、强调壮观场景和娱乐性的倾向。同时,宣叙调和咏叹调开始明确地分开,前者近似说话,后者是旋律性的和分节歌式的。17世纪后期,意大利歌剧在那波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那波利风格"。代表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第。在他创作的一百多部歌剧(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中,优美的声乐旋律线条被简单的和声所支持,形成简洁的织体。宣叙调被分成两类,一类是干唱宣叙调,只用通奏低音乐器组伴奏。另一类是助奏宣叙调,由弦乐伴奏,有时也动用乐队中的其它乐器。这种宣叙调通常用于比较紧张的戏剧性场景中。在咏叹调中,返始咏叹调(da capo aria)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的咏叹调。它为声乐技巧的展示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从头反复的段落中,歌手经常可以增加即兴的装饰。在斯卡拉第晚期的歌剧中,还开始采用了由"快、慢、快"三段组成的序曲,成为后来典型的意大利歌剧序曲。

356 评论

别吃哥的菜

1597年,歌剧在佛罗伦萨诞生,亚各布•佩里(Peri,1561-1633)创作了音乐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夫妮》,但遗憾的是这部歌剧现已佚失,这样,佩里创作于1600年的《尤丽狄茜》,便成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歌剧。在古希腊神话中,尤丽狄茜是太阳神与艺术女神之子奥菲欧的新娘,她被毒蛇咬伤后死去,奥菲欧闯进地狱去寻找自己的爱妻,冥王和冥后被他的真情所感动,遂复活了尤丽狄茜。这部歌剧由一个序幕和三个场景组成,序幕的标题为“悲剧”,它是以铜管乐器伴奏的一首歌曲《Io,che d’alti sospir...》,有些版本在这首歌的前后还增加了马伦齐奥《五声部古序曲》和马尔维兹()的《六声部古序曲》;歌剧中的唱段已经形成了独唱、重唱和合唱的模式,但是还没有咏叹调,全部是富于歌唱性的宣叙调,听起来有很浓的牧歌味道。 在歌剧诞生之初,还有两部同这一新生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重要作品:朱利奥•卡契尼(Caccini,约1548-1618)发表于1602年的牧歌与小坎佐纳作品集《新艺术》,和马可•达•加利亚诺(Gagliano,1575-1642)创作于1607年的歌剧《达夫妮》。卡契尼在《新艺术》中发展了一种与复调风格相对立的单旋律音乐风格(又称单声部),曲集中收入的牧歌均为以乐器伴奏的独唱形式,确切地说是以数字低音伴奏的宣叙调,这也正是单旋律音乐的主要特征,而那时的歌剧实际上就是类似于单旋律音乐式的作品。加利亚诺的《达夫妮》是一部小型歌剧,曾得到佩里的高度赞扬;达夫妮是古希腊神话中河神的女儿,太阳神阿波罗初恋的美丽少女,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公元前43-17)的《变形记》中,她为逃避追求者而变成了一棵月桂树;歌剧以一段芭蕾开始,有序幕和六个场景。加利亚诺的创作思想相当超前,他极力主张戏剧的真实性要比歌手炫耀演唱技巧更为重要,这一认识与后来的格鲁克(Gluck,1714-1787)非常接近。 蒙特威尔第是音乐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是跨越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人物,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而且,由于长期从事牧歌的创作,使他掌握了以音乐手段来表现歌词内容特点的高超技巧,这成为他歌剧创作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在创作思想中,蒙特威尔第特别强调音乐应该以真实为基础,去表现整个人,去描写人的心灵世界,抒发植根于人类天性中的强烈情感。他完成于1607年的《奥菲欧》是实践自己创作思想的杰作,也是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歌剧,尽管它在形式上还是歌剧诞生时的样子,但是音乐更加丰富了,戏剧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使用了较大编制的乐队,还大胆运用了不和谐音和弦乐器震音,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并以不同乐器来表现人物性格,使用一些简短的乐句来预示或表现歌剧中的某些重要场景和戏剧气氛。——这些特点在他后来的歌剧中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也是以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的故事为题材的,不过有一个与佩里的《尤丽狄茜》完全不一样的悲剧性结局。在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中,冥王要求奥菲欧在渡过冥河前不能看尤丽狄茜,但奥菲欧受感情的驱使回头看了自己的新娘,因此永远失去了尤丽狄茜,他唱起一支悲伤之歌:“山也悲伤,石也悲伤”,歌声的回声四处回荡。太阳神阿波罗将他接入天堂,奥菲欧痛苦地问他的父亲:“难道我永远无法再见到我所爱的尤丽狄茜那甜美的双眼了吗?”阿波罗抚慰地答道:“在阳光与星光之中,你将感受到她美丽的存在。”歌剧以一首托卡塔开始,序幕是缪斯女神讲述奥菲欧的故事,全剧共五个场景,最后以牧羊人的节日合唱与舞蹈作为结束。 就这样,诞生于佛罗伦萨的歌剧在威尼斯兴盛了起来。蒙特威尔第一生共创作了十几部歌剧,最著名的还有《阿里安娜》、《尤利西斯还乡》和《波佩阿的加冕》等。《阿里安娜》现在只流传下来一首《阿里安娜的哀歌》,阿里亚娜即古希腊神话中的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国的公主,她帮助忒修斯杀死牛头怪兽米诺陶洛斯,然后两人逃往纳克索斯岛,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后来命运女神告诉忒修斯,按照命运安排,阿里阿德涅应该成为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妻子,劝他放弃了对阿里阿德涅的爱,于是忒修斯不辞而别,令阿里阿德涅伤心万分(注3)。《阿里安娜的哀歌》中唱道: 让我死去, 哦,让我死去吧! 面对如此残酷的命运, 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 有谁来抚慰我? 让我死去吧。 …… 当蒙特威尔第创作这部歌剧时,正是他的妻子离世之即,这首哀歌恰好是他此时心境的写照。据传说,这部歌剧当年在一个王子的婚礼上演出,这首哀歌竟使在场的六千多人潸然落泪。1608年,蒙特威尔第将《阿里安娜的哀歌》改编为五声部牧歌,后来,又将它改编并收入《精神与道德之林》,足见作者本人对它的珍视程度。1641年完成的《尤利西斯还乡》取材于《荷马史诗》,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歌剧讲述的是尤利西斯浪迹天涯二十载,他的妻子珀涅罗珀仍然忠贞地等他回来,面对众多的追求者,她举行了一场射箭比赛,应允如果谁能张开尤利西斯的硬弓,自己就嫁给他,但无一人成功。已经悄悄归来的尤利西斯化装成乞丐偷偷潜入宫中,拉开硬弓射死了所有追求者,珀涅罗珀迟疑良久,当尤利西斯向她说出只有他们两人才知道的秘密之后,她终于认出站在面前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丈夫。这是一部规模很大的歌剧,以古序曲和序幕开始,总共五幕35个场景,在结构上比《奥菲欧》要更为丰满,而且宣叙调已经逐渐远离牧歌风格。《波佩阿的加冕》是蒙特威尔第最后一部歌剧,创作于1642年,也是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真实的历史事件创作的歌剧,讲述残暴淫乱的罗马皇帝尼禄爱上了手下将领奥图的妖冶美丽的妻子波佩阿,试图反对他的大臣塞内卡被赐死,尼禄之妻奥塔维娅与奥图合谋欲刺杀波佩阿,但不幸败露均被放逐,尼禄终于如愿以偿,将波佩阿加冕为罗马皇后。这部歌剧由加古序曲的序幕和三幕34个场景构成,演出长度超过三个半小时,成功地塑造了尼禄和波佩阿等历史人物,当我们触及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时,一定会惊异于它是三百五十多年前的伟大创造,所以有人说,蒙特威尔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与莎士比亚(1564-1616)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媲美,这真是再精确不过的评价了。 在歌剧之外,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和圣乐作品也都颇具歌剧的特点,戏剧性牧歌《坦克雷迪与克洛琳达的战争》就如同一部小型歌剧,有男女主人公和讲述者三个角色,牧歌的故事出自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诗人塔索(1544-1594)的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坦克雷迪是十字军骑士,他与敌对的回教军队中的女武士克洛琳达一见倾心,并曾在一次战斗中将她从十字军的重围中解救了出来,但是在耶路撒冷城墙下的一次夜战中,坦克雷迪不幸误伤了克洛琳达,克洛琳达在临终的时刻向坦克雷迪吐露了自己的爱情。《贞福童真女的晚祷》是蒙特威尔第最著名的宗教作品,全部总共13曲,其规模之宏大前所未有,它是对威尼斯乐派经文歌的进一步发展,并且非常歌剧化。——在这一点上,威尔第的《安魂曲》可与之相类比。这部晚祷包含独唱、重唱、各种类型的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而且这些形式有时会先后出现在同一首乐曲中,在一些曲目中还使用了回声效果,比如第九首《天国,听我倾诉》,一首以男声演唱的教堂协奏曲,回声的效果如同天国与尘世之间的对话;再如第十三首《圣母颂歌》中的“荣耀归于圣父、圣子、圣灵”一段,在圣洁的童声合唱与管风琴的背景上,随着男高音的歌唱,传来这歌声的阵阵回声,仿佛来自天国,真是美妙之极;这首《圣母颂歌》中的“他散播力量自他们的宝座上”一段,独奏小提琴以回声的方式为男声独唱做伴奏,会令人想到维瓦尔第(Vivaldi,1678-1741)那首《A大调“回声”协奏曲》。 蒙特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和罗马继续发展,但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没能突破蒙特威尔第所确立的风格。彼得罗•弗朗切斯科•卡瓦利(Cavalli,1602-1676)是这一时期最有名的作曲家,他是蒙特威尔第的弟子,其历史作用在于扩大了戏剧的潜力,并自如地运用喜剧因素,是衔接蒙特威尔第与那不勒斯乐派的桥梁。他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歌剧,最著名的是《卡利斯托》,歌剧结构继承了其老师的特点,由序幕和三幕34个场景构成,以一首恰空舞曲作为结束。剧本根据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的故事编写,卡利斯托是狩猎女神狄安娜手下的仙女,有一天当她在树林里休息的时候,朱庇特趁机占有了她,朱诺——朱庇特的妻子醋意大发,将卡利斯托变为一头大熊,朱庇特怕卡利斯托受到猎人的伤害,便将她升到天上变为星座。 到了十七世纪末,一个新的歌剧流派——那不勒斯乐派形成,意大利歌剧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不勒斯的作曲家们将宣叙调与咏叹调清晰地区分开来,并更加倾重于咏叹调,尤其强调美声演唱技巧,使用有伴奏的宣叙调,发展管弦乐以服务于歌唱,还固定了歌剧序曲的三个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后世意大利歌剧风格的主要特点,可以认为,是那不勒斯乐派确立了未来的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民族性。在十八世纪初,那不勒斯乐派独具个性的歌剧风格达到成熟阶段,随后,喜歌剧也开始由正歌剧的“幕间剧”发展出来。——“幕间剧”又叫“插剧”,是当时大型正歌剧中间休息时上演的短剧。那不勒斯乐派著名的作曲家主要有亚历山大•斯卡拉蒂()、乔万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Pergolesi,1710-1736)、多美尼科•奇马罗萨(Cimarosa,1749-1801)和尼古拉•皮钦尼(Piccinni,1728-1800)等,其中A.斯卡拉蒂是那不勒斯乐派的开创者之一,后三者则代表了那不勒斯乐派的鼎盛。佩尔戈莱西23岁时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是早期意大利喜歌剧的杰出之作,也是那不勒斯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是1733年上演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插剧”,但这部正歌剧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它的“插剧”反而大受欢迎。这部短剧长度不足五十分钟,共两幕13曲,讲述一个叫塞尔皮娜的女仆与她的主人乌贝托之间发生的喜剧故事:塞尔皮娜经常把主人气得发疯,她为了获得乌贝托的爱情,让男佣韦斯波内化装成一个上尉,假扮自己的未婚夫,引起乌贝托的嫉妒,最终塞尔皮娜的诡计得逞,作了自己主人的夫人。佩尔戈莱西一生十分短暂,只活了26岁,需特别提到的是,他去世前不久完成的《圣母悼歌》是同类作品的典范。在《女仆作夫人》之后,奇马罗萨创作于1766年的《秘婚记》和皮钦尼创作于1760年的《好姑娘采基娜》两部喜歌剧,不论规模还是结构,都已经非常成熟了;那不勒斯乐派歌剧风格的影响此时已经遍及欧洲,并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中叶以后的二十多年间。 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传统经由罗西尼(Rossini,1792-1868)、多尼采蒂(Donizetti,1797-1848)和贝利尼(Bellini,1810-1835)等作曲家,传承到了威尔第的手中,威尔第成为浪漫主义时代乃至整个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和真实主义歌剧随后又将这一传统延续到了二十世纪之初。从1597年到今天的四百多年中,意大利歌剧始终都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它那与生俱来的率真性格,和洋溢的激情,使它博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 注1:赫利孔是希腊一山峰的名字,阿波罗和缪斯所居之地 注2:《雅歌》的歌词全部转自《圣经》译文,括号中的字是为语句连贯而加上的,如“希实本 巴特拉并”即“希实本的巴特拉并” 注3:之后的故事是这样的:阿里阿德涅遇到了酒神狄俄尼索斯,见他善良又英俊,于是破涕为笑,两人便幸福地结合了,在婚礼上,狄俄尼索斯献给新婚妻子一顶镶嵌着七颗晶莹剔透宝石的华冠。但阿里阿德涅是个凡人,终于有一天永远离开了狄俄尼索斯,酒神伤心非凡,这时华冠忽然慢慢升起,越来越高,转眼就飞到了天上,化作一群璀灿的星星,这就是冬季星空中的北冕座。)

221 评论

相关问答

  • 春节和圣诞节的对比研究论文

    写作思路:根据圣诞节与春节的差异为主题,以中西文化为基调来描写作文。 The Spring Festival of China is as important

    机智小百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和发展论文研究

    歌剧的兴起,首先在意大利。17世纪意大利在政治上无为、商业上低迷的状态,并没有湮灭它的艺术热情和创作活力,也没能削弱其保持己久的“音乐大国”的地位。这主要有几个

    星星星koo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意大利旅游业的发展与研究论文

    旅游不可否认是一件好事,旅游有时候不仅仅是我们的爱好,还会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同时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地方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可以说旅游业带动了经济产业的发

    阿拉朱旺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黄芩的研究利用和发展的论文

    黄芩功能: 清热 燥湿、泻火 解毒 、止血、安胎。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黄芩主治:壮热烦渴、肺热 咳嗽 、 湿热 泻痢、黄疸

    cangyingvvv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国和意大利面食对比研究论文

    【原料】:西红柿3个(其中1个炸成酱)、洋葱半个、黄油10克、罗勒(可以不放)、黑胡椒、盐、糖、鸡精、意大利面、香菇、火腿、青椒【做法】:1、在锅中用文火融化黄

    婷婷1029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