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super5man
生药学的范围、研究对象及任务 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药物的来源,有的是天然产物及其制品,有的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品与生化制品。研究各类常用药物的来源、性质和应用的学科,称为药物学。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大多称本草,所载药物主要是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以植物(草类)药占大多数,故名本草。各种本草都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国外最早记载药物的著作,如古埃及的Papyrus(纸草本),希腊的DeMateria Medica(药物学),俄国的Tpaвник(本草全书)等,其性质与我国的本草相当。我国中医历来用以治病的药物,概称中药。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中药材既是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又是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现今常用中药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绝大多数中药材就是我国历代诸家本草收载的药物。所以中药材是我国几千年来医药宝库中的历史产物。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其中也有是本草记载的药物。随着药源普查和对草药的不断研究,一些疗效较好的草药逐渐被中医界所应用,或作药材收购,于是有将中药和草药统称为中草药。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例如采用药用植物的全体(益母草、白屈菜)、部分(人参、洋地黄叶)、分泌物或渗出物(苏合香、没药),或者采用药用动物的全体(蜈蚣、蛤蚧)、部分(鹿茸、羚羊角)、分泌物(蟾酥、麝香),经过一定方式的简单加工而得。应用最广的是植物药,一部分是动物药,另少数矿物药。此外,由植物中制取的淀粉、粘液质、挥发油;自植物、动物中制取的油脂、蜡类,以及一些医用敷料如棉、毛和滤材如白垩、滑石粉、石棉、白陶土等,也列入生药的范畴。关于生药一词,从我国明代太医院中规定凡天下解纳药材,俱贮本院生药库,凡太医院所用药饵,均由……各地解来生药制造;以及清朝太医院及御药房的医事制度中凡遇内药房取用药材,……俱以生药材交进,由内药房医生切造炮制的规定看,生药或生药材是在与切造炮制、制成药饵对比的情况下所用的名称,实质上即指药材。近代生药名词的应用,来源于日本学者将德文Pharmakognosie译称为生药学,将生药学所研究的Drogen译称为生药。我国医药院校于本世纪20年代开始设立生药学课程,生药一词在医药教育、科研机构遂渐流行。如上所述,生药就是药材,大多数生药都是我国历代本草收载的药物。稍有不同的是,生药还包括本草未有记载、中医不常应用而为西医所用的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麦角);在国外生药一般不包括矿物药。此外,在中医药界和药政管理、企业外贸、宣传部门以及一些文件中,一直沿用中药、中药材或药材这些传统名称。从广义而言,中药材、草药或生药,都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然药物。随着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天然药物的被普遍使用,以及我国生药包含有矿物药,中药、草药、中草药、中药材、药材、生药的涵义有时较难明确区分。在生药学教材中,上述名词都将随习惯适当应用。生药学(Pharmakognosie, Pharmacognosy)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Pharmakognosie一词,自1815年德人. Seydler发表Analecta Pharmacognostica一文而得名。此词由希腊字Φαριακογ(Pharmakon)和Yυωδls(gnosis)合成,前者意为药物,后者为知识,就字义讲,为药物的知识。当时所谓药物均指生药而言。关于生药学的定义,从Pharmakognosie成为学科的发展历史看,一般认为19世纪初叶德国学者. Martius是这门学科的先驱者,Martius于1832年出版了Grundriss 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植物界的生药学基础),正式使用Pharmakognosie这一学科名称。Martius认为生药学是商品学的一部分,就得自自然界的药物,研究其基源和品质,试验其纯度,以发现其混杂物或伪品的学问。至于中文生药学一词,见于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译著生药学,此系德文Pharmakognosie的日译,书中谓凡宇宙直接采取之药物,具有其天然之形状者或因机械的制法变换其形貌而贩卖者,皆谓之生药,而讲求此等科学者,谓之生药学。日本学者下山顺一郎1890年所著生药学的序言中说生药学是论述供医疗目的天然产物的学问。我国学者赵燏黄1905年留学日本,回国时带回生药学一词,其与徐伯鋆合编的《现代本草生药学》(1933)著作中谓利用自然界生产物,截取其生产物之有效部分,备用于治疗方面者曰药材。研究药材上各方面应用之学理,实验而成一种之独立科学,曰生药学。换言之,所谓生药学者,系应用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及其自然科学之知识,以解决药材之适当问题为原则,复记载药化学及药理学的研究,参证而应用之也。美国学者. youngken所著《Text-Book of Pharmacognosy》(1943年5版)认为生药学是论述植物和动物来源的生药和其他经济材料的历史、生产、商业、采收、拣选、鉴定、评价、贮存及用途的科学。60年代以来,我国生药学教材续有出版。李承祜著《生药学》(1952)谓:研究各种生药的来源、形态、性状、组织、成分、鉴别、应用及其他各项的科学,名曰生药学。徐国钧、赵守训著《生药学》(1958)谓:利用植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科学知识来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形态、性状、组织、成分、效用和栽培、采制、贮藏的学问,即为生药学。楼之岑主编《生药学》(1965)谓:生药学是利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化学成分和分析鉴定的一门科学。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教学研究实践,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自60年代至晚近,国际上对生药学科的研讨范围,有了较大的扩展。例如研究对象方面,包括由药用植物或药用动物分离得的有效成分纯品、抗生素、激素、酶,并涉及致幻、致过敏、致畸胎等有毒植物,以及农业杀虫剂、除莠剂等;在培育方面,涉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细胞组织培养、遗传育种和突变品系;在化学成分方面,包括现代分析技术,基础代谢途径及次生代谢产物的起源,微生物转化及在植物中的异常合成,比较植物化学中有关化学成分作为分类学特征,一般代谢产物的次生变异,代谢物的积累,遗传学中的多倍体、化学种;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重视海洋药物生物的研究,并有海洋生药学(Marine Pharmacognosy)这一分支,以及有关生化药效、药效药理评价的临床生药学。生药学科已逐步扩展到应用植物化学、植物化学分类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学科知识来研讨天然药物的来源、分类、资源开发、生产、品质评价、生物合成、药效药理、毒性等内容。
阿布kingnine
药剂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中国很早以前对药品就有“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谚语,其中的“丸散膏丹”指的就是不同的药物制剂剂型。在中国早期的医学和药学著作如《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都有关于药物剂型和疗效关系的记载。中国早期药物的主要剂型有:汤剂、酒剂、饼剂、曲剂、洗浴剂、丸剂、膏剂等不同类型。古代近东地区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遗留下来的,著录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伊伯氏纸草本》是古代近东地区药剂学的重要著作,收录有散剂、膏剂、硬膏剂、丸剂、印模片剂、软膏剂等多种剂型,此外还收录了制剂处方,生产工艺和用途等重要信息。欧洲药剂学起始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罗马籍希腊人,被欧洲各国誉为药剂学鼻祖的格林在他的专著中著录了散剂、丸剂、浸膏剂、溶液剂、酊剂、酒剂,人们称之为格林制剂,其中很多剂型至今仍在一些国家应用。随着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机械文明的发展,大量制药机械产生,药物制剂的生产工艺发生巨大的变化,药剂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从原来的药物学中独立出来,同时药剂学的研究范围也突破了格林制剂的范围,不断地扩展。进入二十世纪医学、生命科学和其他相关基础科学的飞速发展,药剂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基础理论方面,20世纪50年代,物理化学尤其是非平衡态物理化学的一些理论被应用在药剂学领域,产生了一些药剂学基本理论如药物稳定性理论、溶解理论、流变学、粉体学等,在药物新剂型方面,产生了缓控释制剂、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等新剂型,给药途径也由原来单一的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扩展到了粘膜给药、透皮吸收给药等多种途径;在药物应用方面,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分支学科:临床药学,将原来简单的“医护”概念扩展为配合全程药学监护的“医药护”概念。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合理利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保证以质量优良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由于方剂调配和制剂制备的原理和技术操作大致相同,将两部分合在一起论述的学科,称药剂学。现代药剂学有很大发展,还包括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化学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等。
木小蹬蹬民
药剂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中国很早以前对药品就有“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谚语,其中的“丸散膏丹”指的就是不同的药物制剂剂型。在中国早期的医学和药学著作如《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都有关于药物剂型和疗效关系的记载。中国早期药物的主要剂型有:汤剂、酒剂、饼剂、曲剂、洗浴剂、丸剂、膏剂等不同类型。古代近东地区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遗留下来的,著录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伊伯氏纸草本》是古代近东地区药剂学的重要著作,收录有散剂、膏剂、硬膏剂、丸剂、印模片剂、软膏剂等多种剂型,此外还收录了制剂处方,生产工艺和用途等重要信息。欧洲药剂学起始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罗马籍希腊人,被欧洲各国誉为药剂学鼻祖的格林在他的专著中著录了散剂、丸剂、浸膏剂、溶液剂、酊剂、酒剂,人们称之为格林制剂,其中很多剂型至今仍在一些国家应用。随着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机械文明的发展,大量制药机械产生,药物制剂的生产工艺发生巨大的变化,药剂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从原来的药物学中独立出来,同时药剂学的研究范围也突破了格林制剂的范围,不断地扩展。进入二十世纪医学、生命科学和其他相关基础科学的飞速发展,药剂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基础理论方面,20世纪50年代,物理化学尤其是非平衡态物理化学的一些理论被应用在药剂学领域,产生了一些药剂学基本理论如药物稳定性理论、溶解理论、流变学、粉体学等,在药物新剂型方面,产生了缓控释制剂、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等新剂型,给药途径也由原来单一的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扩展到了粘膜给药、透皮吸收给药等多种途径;在药物应用方面,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分支学科:临床药学,将原来简单的“医护”概念扩展为配合全程药学监护的“医药护”概念。
中药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为汇集整理先秦时期大量蕴积的药物开发利用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北朝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更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生药学的范围、研究对象及任务 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药物的来源,有的是天然产物及其制品,有的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品与生化制品。研究
现了专营道地药材的批发市场 “川广生药市” 4、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成药和饮片的制药规范 《太医惠民和剂局方》 5、更加强调道地药材的质量和效用 《证类本草》神州半
霍乱是一种危害人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炼狱的疾病。
走中西医结合之路——论中医药的发展中国,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而中国的医药学则接受着历史的长河的洗礼,越来越变得丰富、精彩。原始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