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的燕子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上给出了一条“新年提示”:酒杯形状能影响倒酒量和饮酒量,即使是专业的酒吧服务生,也会无意中向较粗矮的酒杯中多倒20%至30%的酒。
康奈尔大学教授布莱恩·文森克说,人总是向粗矮的酒杯中倒酒倒得多,而细高的酒杯则较少,这一现象不受倒酒者的教育程度、精神集中情况和实际操作经验的影响。据分析,这可能是“垂直水平视错觉”造成的,即人在观察同等长度的垂直和水平线时,总是认为前者比后者长。文森克说,人在倒酒时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液体高度上,而忽略了液体宽度。
研究人员让198名大学生(43%为女性)和86名职业酒吧服务生(平均有6年经验,38%为女性)分别向粗矮的平底大玻璃杯以及高脚杯中倒入盎司的雪碧。结果发现,大学生们平均向平底杯中多倒了30%,职业服务生则多倒了20%。研究人员又让大学生在倒前反复练习,结果他们仍向矮杯子中多倒了26%;而职业服务生在“从容不迫”的情况下还是多倒了10%。
文森克是康奈尔大学食物和品牌实验室的负责人,长期研究人的饮食心理和行为。他建议说,人通常会喝掉杯中92%的酒,对于不想喝酒的人来说,应该使用细高的杯子或标明刻度的酒杯;而对于家长来说,应该用细高的杯子给孩子们喝碳酸饮料,用粗矮的杯子给他们喝牛奶等健康饮品。
喵星队长
酒精对身体的危害很大,但很多人不知道“一刀切”的戒酒也会给身体带来不小的损害。
近日,漳州芗城区的吴先生,就因为戒酒进了医院。
据了解,吴先生饮酒史长达30多年,每天都要来一斤才过瘾,虽然他喝的主要是自酿米酒,但度数接近普通白酒。
这两年,吴先生明显感觉身体大不如前。于是,他决定戒酒。
最开始时,一连三天吴先生都做到了“滴酒不沾”,本来以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但随后发生的事却让吴先生有些后怕。
原来,就在这戒酒的三天里,吴先生先后出现了不自主地手脚颤抖、焦虑不安等症状,不仅如此,吴先生的话也变多了起来,偶尔语言逻辑还有点混乱。
对此,吴家人都以为是正常现象,毕竟喝了这么多年,戒了短时间内肯定会不适应。
谁知,三天后吴先生的症状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了攻击性行为。
家人里顿时觉得情况不妙,连夜将他送医。
结合查体和询问病史,最终吴先生被诊断为 “酒精戒断综合症” 。
通过十多天的规范治疗,终于在近日康复回家。
原来,酒精戒断综合征是一种依赖症,道理与毒品上瘾一样,常出现于有长期饮酒史的患者上。
症状有双手粗大震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失眠、焦虑、恐慌、脉搏和呼吸加快,加重后会导致幻听或过激行为。
尤其是对于长期酗酒者而言,切忌突然一次性断酒,正确的做法是缓慢地降低酒量或减少饮酒次数。
比如每天饮酒三四次减少到一两次,高度白酒改为低度白酒或葡萄酒等,以帮助平稳地度过急性阶段。
2020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生命中的三个时期,大脑对酒精的神经毒性作用特别敏感,酒精带来的危害或是最大化的。
在怀孕期间饮酒,母亲血液中的酒精可通过脐带传给婴儿,从而导致孩子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行为障碍和智力发育障碍。
受此影响的儿童会出现智力残疾或低智商、身高比平均水平矮、头小、情绪问题(易怒)、记忆力差、学习困难(尤其是数学方面)和语言障碍等表现。
因此,对于备孕期及孕期女性,没有已知的安全酒精量,也没有饮酒的安全时间。所有类型的酒精都同样有害,包括啤酒和红酒。
15~19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在此期间,大脑中的神经元的特点是突触修剪和增加了轴突髓鞘化,所以在这个时期,大脑对酒精的神经毒性作用也特别敏感。
在这个阶段饮酒,会减少大脑中新皮质的体积、减弱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白质的发展及减弱一定的认知功能。
当人到了老年期时,大脑会出现脑萎缩,这主要是由于大脑中神经元数目、树突棘和突触的数目变少和神经元变小导致的。
在这个时期,尤其是65岁之后,大脑对酒精毒性作用很敏感, 酒精会加速大脑的萎缩,使老年人易发生阿尔兹海默症。
早在2017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喝酒可使大脑萎缩。喝酒越多,大脑萎缩得越严重。
虽然在中医里,酒本身就是一味药,还有“百药之长”的说法,但大家都知道,药不能乱吃!那么酒,自然也不宜多喝。
不过,成年人的世界总是有些许无奈,对于不得不饮酒的人群,学会“解酒”,十分必要。
中医学认为,慢性酒精中毒者多里蕴湿热,嗜酒过度则酒食助湿生热,而酿成痰浊。
对于因饮酒而出现的头痛、头晕、无力、腹胀、恶心及呕吐等不适,可用凉药解酒热。
其中,葛花就是不错的选择。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花具有抗乙醇中毒,减轻肝细胞损伤,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等作用。
此外,吃生白萝卜、细嚼鸭梨或喝梨罐头汤等方法也有助于缓解酒后不适。
在此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无论选择什么解酒方法,解除的都只是不适症状,而不能减轻酒精带给身体的伤害。
所以说,最直截了当,把伤害降到最低的方法是还是不喝酒。
燃烧吧猪五花
喝酒伤身吗?
喝小酒伤身吗?
前一个问题不难解答,随着现代科研技术对酒精的层层刨析,"喝酒伤身"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相对而言,后者一个问题的答案就耐人寻味了,在许多饮者的眼里, 日常喝点小酒不但不伤身,反而可能对身体有好处。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就指出, 有规律的"小酌"给 健康 带来的风险,更甚于偶尔才有一次的"豪饮",细胞受到持续性损伤的几率也提高了36%。
1. 978万人研究:小酒同样伤身
这项研究由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Yun Gi Kim主持,研究搜集了 978万人的饮酒数据 , 时间跨度长达8年 。数据显示,在众多影响心血管风险的因素里,每周饮酒次数关联性相对而言更高,相关性指数达。
和平日不怎么喝酒,偶尔才喝一次"大酒"的人相比,日常有规律喝小酒的人群, 细胞受到持续性损伤的几率高出36%。 平均每周多喝1毫升酒, 器官老化风险增加约。 此外,房颤风险也相应增加2%。
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是由于酒精在体内引起了 促炎反应(Pro-Inflammatory Effects) 。这一反应会让正常细胞转化为炎性细胞,并散发炎性因子,进而 影响着氧化、突变和基因片段复制等机体活动。
主导这项研究的Yun Gi Kim表示,东亚地区有着 历史 悠久的饮酒文化 历史 ,拥有数以亿计的饮酒人群。摸清轻度饮酒对 健康 的影响机制,将有助于数亿人的 健康 。而这一次研究,已经说明 "喝小酒"可能不是一种 健康 的饮酒方式。
2. 酒精,变老的"加速剂"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让细胞更容易受到损伤外, 酒精或许还和人体衰老有着密切关联 。
据《M国医学年会》报道,米兰大学的Baccarelli团队研究发现,喝小酒还会给"生命时钟"端粒造成损伤。科研人员跟踪了220名参与者,他们每周饮酒超过5次。结果显示,在12个月里, 82%的参与者端粒有所缩短,部分人缩短了超过114个碱基对。
不过这一过程并非不可组织。2013年,哈佛研究院的David Sinclair曾发现:人 体自源性物质GeNAD+,可以加速酒精在体内的代谢,并维持细胞端粒长度。 科学家解释,这是因为在酒精代谢过程中,"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发挥了主要作用,而GeNAD+正好是这两种酶的辅酶。
据《Boston Post》报道,今年56岁并梦想活到150岁的David Sinclair,不但喜欢喝酒,而且频率相当地高,差不多每天晚餐后都会 喝上少许红酒 。而他之所以能这样胆大妄为,背后或多或少有赖于实验室里源源不断的GeNAD+。
资料显示, 目前基因港生物已经实现了这种物质的量产。在今年的京东2020年度关键词排行榜上,其还多次登榜成为热搜前几。
3. 戒不掉酒,可以这样喝
话说回来,除了补充GeNAD+,喝小酒真的就不可避免的"伤身"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 西班牙、意大利等地中海地区 ,人们不但饮酒,而且差不多是每餐都喝,餐前餐后喝点酒已经成为当地的风俗。调查显示这些地区的平均寿命反而更高,西班牙83岁,意大利岁,有着相似饮食习惯的法兰西紧随其后,也有岁。
为何其他地区的人喝小酒伤身,这些地区的人却反而长寿呢?《M国临床营养学期刊》的一片论文指出,这或许在于 "地中海饮食"的独特性 。
地中海饮食以 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和橄榄油 为主。虽然这一饮食方式并不以饮酒著称,不过在它的食品谱系里, 每天1-2高脚杯的红酒 再正常不过,而这样的酒量即使放在东亚地区也并不算少。
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的研究显示,这种以植物来源食物为主、饱和脂肪含量低的饮食模式,对糖化、氧化、炎化等有所帮助。研究人员跟踪5676名参与者的 健康 状况后,还发现那些习惯 地中海饮食的人端粒也较一般人长21% 。
需要注意的是,地中海饮食只包括红酒,不包括金酒、白酒、米酒等其他酒种。对于那些白酒爱好者来说,或许补充GeNAD+等物质,相较而言更为直接。
不过,酒精带来的风险并不只是 健康 层面,"喝酒误事"也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熟语,酒驾更是害人害己。总而言之, 两个字:少喝!
想要命更长, 我们应该做到拒绝下面点: 长期缺乏睡眠会让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还会导致细胞突变,让患癌风险增高。另
天气越来越冷了,有不少人选择用喝酒的方式来御寒。然而,《柳叶刀》子刊在早前曾指出,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患癌风险。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对2020年全球癌
酮饮食,简称“生酮”,包括吃大量的脂肪,适量的蛋白质和很少的碳水化合物,甚至水果也不在餐桌上。与任何流行的饮食一样,坚持者鼓吹减肥、增加能量和提高精神清晰度是其
众所周知,吸烟喝酒都不是什么好习惯,并且十分伤身体。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更是刊文直言: 酒没有安全剂量,即使喝一滴也有害! 即便如此,却也挡不住人们对酒精的追
美国医学杂志柳叶刀说酒精对身体没有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