篠田麻里子
本人总结为,文化是人类行为的“道、术、器、法、势”,五个字的定义明确了文化自信是组织发展的“道、术、器、法、势”自信。即组织发展道路的自信、制度的自信、行为的自信、理论的自信、未来的自信。
金色年华119
中国—一个伟大而繁荣富强的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古国,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承 文化 议论文 高三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文化议论文高三1
近日看到一幅漫画漫画中,一位厨师身上写着,寒假培训的资料,旁边是一幅 传统文化 的锅,被架在火上,另一边是两个人捧着热汤在品尝,
这幅画面,让我觉得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美德。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经拥有五千年的竹文化历程,经历了历史的长河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最后到达线的时候,中国的美德早已深入人心,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象征,在历史中漫长的过程中不断被洗涤从最初的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到现在的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哪一个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中大量赞美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和人的真善美的佳作,数不胜数,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解除了人们生活的质朴安宁和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写出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悠闲安详的喜爱,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建筑也无不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一个建筑的独特风格都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建筑才被称作凝固的艺术,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是房檐向上翘起一层一层,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大而且宽,这不正是体现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终极全,的特点吗?可见一个小的艺术中都蕴含着那么大的声音,足以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傣族的泼水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集会,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一直延续下去,不能让这些文化在我们的手中销声匿迹,国家在不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政府也应该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绵延不绝。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去弘扬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动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垂不朽,使中国更加强大,祖国更加美好。
传承文化议论文高三2
油画、水彩、雕塑、文学……这些艺术形式世界上名家众多,是属于全世界的。然而,剪纸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却是中国特有的。剪纸艺术的历史渊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北朝,许多古诗都有提及。这门艺术并不只属于名人名士,而是一种人人都须掌握的手工艺术,而且深得百姓喜爱。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纹样大致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其寓意也不尽相同,有祝福、怯邪、劝勉、除恶、警戒、趣味等各类表现题材。人们在过节或庆祝活动时,剪纸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它不仅仅用于烘托气氛,更带着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与憧憬。
剪纸的制作方式可繁可简,技法多种多样,如撕纸、烧烫、拼色、染色、勾描,多种多样的技法使得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它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由于剪纸具有多样性,让剪纸艺术比起书法、水墨画中近平民,更具有亲和力,也让剪纸艺术变得更具备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宋朝是剪纸艺术的普及期,在宁代,便出现许许多多的剪纸行业与剪纸名家,他们的出现,将剪纸艺术推向了鼎盛时期——明清时代。那,剪纸是每个女孩必须掌握的,还成为了人们评价新娘的标准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艺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剪纸艺术仍旧有人掌握,可剪纸终究变成了一种艺术,它已经与我们相距甚远,而且渐行渐远。
还有多少曾经家喻户晓的艺术被我们遗忘在了角落?它们是否会有一天躺在博物馆展台背后,被我们备感陌生地注视?
请让它们活下去。
传承文化议论文高三3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 故事 ,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教育 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 广告 ,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 说说 ‘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 毕业 ,到一个公司应聘。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传承文化议论文高三4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少的送别词仍让人记亿犹新,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义,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两地友情也不会改变,描写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恶。还有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又描写了为友人饯行时因即将分别心情不快而与友人畅饮,隐含着朋友离别的思念与无奈。
同送别诗一般,诗人也喜欢以乡愁为主题。李白的《静夜思》即写了景又写了思,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老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黄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与无奈和浓浓的乡愁,让人不由得融进诗中那个荒凉萧瑟,令人心中觉得凄凉的场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乡者?思乡的诗词,随口都可以吟诵出来。还有亲情和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最熟知的诗词。这首词传诵至今,中秋佳节,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的人都会想起它,可见它流传之广。
送别、思乡、团圆,围绕这它们的古诗词都带着那么一丝淡淡忧愁,却又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江山美景几多爱,在景色的描写上,也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不少。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用一个“肥”字突出了绿叶的饱满,开创了诗词中的先河。烟雨迷蒙的江南,楼台、行人都在雨幕之中被模糊了,《江南春》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令人身临其境。泰山的高大雄伟,险峻绮丽,在杜甫表达自己志向的同时被展现出来。江山美景、在古人笔下是如此多娇!
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启示人的 句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旧总会交替,新事物总将取代旧事物,一昧守旧,是无法得到成功。这些句子被传为千古名句,其中的意义需要像品茶般细细品味。
世上优秀的古诗词灿若繁星,星罗棋布,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传承文化议论文高三5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中流砥柱,它彰显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它代表一个国家的向心力。
中华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儿时我们读唐诗,诵诗歌。不知不觉间,文化已悄然来到身边。当遇到挫折磨难时,我们会吟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和朋友分别时,我们会想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想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现在的我们却将这传统的文化抛之,弃之。打字代替书写,歌唱代替朗诵。且不说,熟读古文经书,就连人们日常的书法都到了提笔忘字的地步,我们是否该 反思 自己的行为?
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我们是荣耀的,发扬光大传统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亦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生活,用奢侈掩盖自己丑陋的内心,在华丽的外表下,做着不合实际的行为。最近,电视台多出选秀节目,茫茫人海中,获得好评的也只会是凤毛麟角。也许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不让人才淹没,只不过方式用错了,传统的中华文化需要正气、大方。而有一些电视台却推出《汉字英雄》等节目,通过观看选手的变现,不难看出,中国人的汉字水平在降低。汉字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怎能让我们的语言丧失。这无疑是为我们敲响警钟,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延伸,去实现它的价值,去领略文化的美。
文化的含义就是要提升品位,追求崇高,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需要延伸,历史有文化,将来也必将有文化。看苏武牧羊,告诉我们要讲诚信;品茶道,体会人生的经历;听唐玄宗与杨贵妃创作的《霓裳羽衣曲》,感受唐朝繁荣盛华。
面对文化并非照单全收,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理解历史文化,不要被他人所述而迷惑,要亲自去考察、验证,好比黄宏演的小品《穿越》一样,不可将历史颠倒,误会他人,为了自己的祖孙后代,正确了解历史,我们应多做多查,多学习。
文化深刻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命力,是民族生存发展、国家繁荣兴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不可能强盛,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把“文化”的火炬传递下去,让“文化”之火永不熄灭。
传承文化议论文高三五篇相关 文章 :
★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800字五篇
★ 高三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五篇范文
★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作文
★ 高三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五篇
★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作文800字高中5篇
★ 传承的高三作文5篇
★ 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高中作文5篇精选
★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800字范文
★ 高三满分作文议论文五篇
萌萌小妹纸
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所以,当人们谈到兵马俑,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满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 这种自信,就是人们的一种文化自觉。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shuixinggege
谈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谈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
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
论文摘要:
“三自”的提出和阐述对思考道德“三自”,即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有重要启示。道德自觉是指道德对于时代的使命和教化责任要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道德要努力地构建时代的精神高地。道德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表现为在内涵上,相信并坚守着自己道德文化的优势和优越;在外延上,相信并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道德自强源于它立足于人性内部,来自于人性自身,即道德可以自强是因为道德可以从人性自身汲取永恒的力量。与相比道德自身拥有一种自强的力量.拥有一种内在约束力和内在的驱动力。
在我国体制深刻变革、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道德问题日益凸显。认真思考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道德、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道德、以什么样的思路推进道德,成了道德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云杉2010年在《红旗文稿》上发表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的思考》一文,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紧密联系国内外文化建设的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就文化“三自”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不仅对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且对于我们思考“道德三自”即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道德自觉
所谓道德自觉是指道德对于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要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也就是说,道德要自觉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提高精神境界的使命和责任。我们的伦作为一门实践的学科,应当着力去强化这种道德自觉。时代需要道德,道德也需要时代。一个时代赢得道德,是时代的幸事;一种道德赢得时代,是道德的幸事。道德不能悬置在天空,道德必须落实在大地。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问题丛生的时代,道德更应自觉地成为社会的良心,成为问题的声音,成为时代的守护者,成为密涅瓦的猫头鹰。道德要努力地构建时代的精神高地。一个时代,没有道德就没有灵魂;一种道德,没有时代就没有舞台。最好的道德不是远离时代的道德,而是贴近时代的道德。最好的道德就是最能够承担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的道德。负责任的道德必须严肃地回答时代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伦理风尚和精神风貌,并自觉地为时代真正能够具有这样的伦理风尚和精神风貌而开辟前行的道路。有没有强烈而自觉的责任担当,是一种道德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很长一段时间,有一种伦理学只是满足于抽象的伦理玄谈和干瘪的思想说教,既不能严肃地回答时代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伦理风尚和精神风貌,也不能自觉地为时代能够具有那种真正的伦理风尚和精神风貌而开辟前行的道路。那种伦理学尽管制定了许多的道德条目和行为规范,但对于时代来说,那些条目和规范又是那样的隔膜和生硬,那样的高高在上,有如身外之物和天外来客,只是一种冷冷的理性法则和体面的思辨玄学。当我们的伦理学家用那套行为规范和道德条目对大众进行启蒙、教化和规训时,不仅缺少对生活的亲和力,反而还表现出一种曲高和寡与居高临下的尴尬,表现出一种对时代的精神冷淡。现在看来,那样的道德是缺乏自觉、没有觉醒的道德,那样的伦理学当然也就是缺乏使命感、没有责任感的伦理学。当今中国,伦理学的道德自觉性和责任担当意识都在不断加强和提升。其中,应用伦理学的繁荣发展充分显示出伦理学责任担当意识的高度自觉和极大觉醒。比如,经济伦理学热情地参与和介入经济问题之中,努力地承担起给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坐标、指明伦理方向的道义责任;科技伦理学积极地参与和介入科技问题之中,热忱地承担起对科技发展展开道德批判、提供伦理反思的道义责任;生态伦理学广泛地参与和介入生态问题之中,深刻地剖析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倡导了友好原则和生态公平原则,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道义责任。
当今中国正在从新的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这样的时代,既培育我们的道德自觉,也考量我们的道德自觉。可以预期,时代对道德的吁求将会不断扩大,道德对时代的影响将会不断升华。
二、道德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道德文化无疑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内容。对于中华道德文化,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有足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自信和肯定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内涵上,相信并坚守自己道德文化的优势和优越。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事实上,中华传统中讲仁爱、重道义、守诚信、崇自然、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积淀着中华最深层的精神智慧,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而且经过创造性转换,也可以开掘出极大的现代价值。在这里,我们要反对自卑、自负、自暴自弃。只有不卑不亢,才是道德的自信。
当然,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道德自信不应是盲目的,而应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自主性和包容性的统一。每个民族的道德文化都积淀着该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反映民族特征,体现民族品格。因此,我们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狭隘的自大自傲的民族心理。每个民族的道德文化互有差异,但都各有所长,都以各自的方式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加以尊重和包容。“差异是存在的客观现实,多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尊重差异,就是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包容多样,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和而不同的意识。”最自信的道德最勇于、也最最善于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状态。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激发起社会的活力,推动理论、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
其二,在外延上,相信并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所谓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就是充满自信地将自己的道德文化普遍化地推向世界,并将能否普遍化地推向世界作为考察自己道德文化是否有实力和魅力的试金石。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事实上,民族的,并不一定都能成为世界的。这是因为,只有那些真正有实力和魅力的民族文化,才能成为世界的。因此,能否成为世界的,是对民族文化是否真正有实力和魅力的一个巨大考验。具体到道德自信这个问题来讲,只有那些具有最大普世价值的道德文化才是可以自信并值得坚守的。自我封闭、抱残守缺的道德,充满了私人性和偏见,是绝对没有实力和魅力的。道德必须通过它的实力和魅力来赢得最大的普遍性。优秀的道德往往扎根于民族的文化土壤,但又能够超越狭隘的民族利益,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绝对的普遍性,具有最大的普世价值。道德的这种所谓最大的普世价值,如果用康德的话来表达,就是:让你的意志的主观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作一个普遍立法的客观原理。道德具有最大的普世性,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和传递普世价值观念。当今时代,世界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普遍交往和生活也越来越频繁。普遍交往和公共生活得以维系必然要求道德规范具有最大的普世价值,并且还要求对具有最大普世价值的道德规范的普遍坚守。显然,最好的道德应该充满自信地提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该充满自信地倡导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以便最好的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普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为此,如同从内涵上建立道德自信一样,从外延上建立道德自信,也同样要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只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对话,道德才能突破自己褊狭的私人立场,从而拥有不竭的发展活力。“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避免思想停滞、观念僵化、声音单调,增强学术和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吸收外来,着眼未来,从世界文明发展大势中来审时度势,才能拓展道德自信的空间。
三、道德自强
如果说关于道德自觉的讨论是把道德置于时代来展开的,体现了一种时间维度;关于道德自信的讨论是把道德置于世界来展开的,体现了一种空间维度;那么关于道德自强的讨论,我们将通过道德与的比对来展开。
道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个体的精神支柱、心灵灯塔和价值向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心灵灯塔和价值向导,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和方向,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精神的归依。过去,我们常说,知识是一种力量。其实,德性也是一种力量,这是一种感召人心的力量、鼓舞人心的力量和凝聚人心的力量。道德不仅是一种力量,而且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之所以特别强大恰恰是因为它立足于人性内部,来自于人性自身。也就是说,道德可以自强是因为道德可以从人性自身汲取永恒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把道德与法律进行比对来说明道德的自强。
道德与法律历来是规范社会生活的两种手段。只不过,它们又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手段。法律一般地说是由国家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合法和违法为基本范畴调整行为关系、治理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道德是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个人良心等非强制性力量发挥作用,以善和恶、正当与不正当为基本范畴调整行为关系、治理社会秩序的价值导向体系。意味着一种限制,人必须把自己置于法律的约束范围之内,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履行义务。这就是美国著名法专家博登海默所说的:“规范性制度的存在以及对该规范性制度的严格遵守,乃是在中推行法治所必须依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法律对义务的履行的制约具有强制性。对义务的履行的制约不具有外在的强制性,道德意味着个人的自我立法、自我命定,道德行为是个体的自我约束行为,即自律行为,内蕴着个体的自觉与自愿。主体的意志对于道德规范来说是自由的。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是自由的体现,道德是自由的象征,道德使人得到自由,而不是感到限制。所以学尽管肯定道德作为规范也是法律,但强调道德是自己给自己立法即自律。一般意义的法律没有自己的加入,总是带有强制性。道德通过人自己的加入,自在的必然性就转化成为我的必然性。规范由法律转换为道德律,表现为主体自身的行为动机由原来的外在约束转换为内在约束,由外在的立法和命令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立法、自我命令。尽管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执行道德律也是强制的,道德法则对理性者也表现为一种绝对命令。但道德律作为自律由于是自我强制,所以不体现出被迫性,不让人感到是异己的.、消极的。这是道德律与一般的法律的根本不同。
正是这种根本不同,才显示出道德较之于法律所具有的更加强大的力量。我们承认一个社会不能没有法律,我们也承认法律具有极大的社会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指明的是,法律要发挥作用必须诉诸个人的内在自觉。对于一个没有在内心深处认同法律的人来说,法律不过是一纸空文。所以,罗尔斯顿说:“法律能禁止那些最严重的违规行为,但却无法使公动行善。”法律更多的是强调行为的必须,即必须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否则,就会受到制裁。法律的缺点在于,它不能保证人们在内心里去主动认同法律。因此,只要人们的内心信念没有接受法律,或者没有真诚守法的自觉性,那么,人们如果只是因为惧怕法律的惩罚后果而免于犯罪,那么在可逃避法律制裁时就可能钻法律的空子.并以身试法或知法犯法。法律要关切人类命运和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就必须内化为人心中的道德律。一般来说,法律只是一种外在的规则,假如没有道德主体的内在价值支撑,这规则就是一个摆设,就会成为一架纯粹的机器,敌视人的生命。这规则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甚至就是暴力.就会导致消极守法并导致独裁专制。只有人对法律产生了认同,法律才不再是异己的力量,人才能从情感上对法律感到亲切,并在行动上自觉遵守。否则,法律将形同虚设。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当个人尚未认识法律、理解法律时,法律在个人看来便是暴力。……法律在最初的时候,必须是强制性的暴力,等到人们认识了法律,等到法律变成了人们自己的法律时,它才不是一个外来的东西。”可见,法律要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它必须内化为人心中的道德律,必须转化为自律的道德规范,必须从道德中汲取自己的力量。而道德却不需要借助于某种外在的附属的力量。因为它自身拥有一种自强的力量,拥有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和内在的驱动力。道德正是以它这种自强的无形的内力渗透于有形的社会生活,感染着、激励着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云杉.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的思考(下)[j].红旗文稿,2010,(17).
[2][英]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996:167.
[3]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2
[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12
[5][美]博登海默.法: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39.
[6][麦]罗尔斯顿.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33.
[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66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一、开篇语
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是搞好企业生产经营和其它一切工作的保障。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活动都是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是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科学文化建设离不开的理论指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既是为人处世、立身行事之要,更是新形势下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之需。
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和新旧矛盾的冲突,人们对利益关系的重组不能正确看待,加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准确认识,片面强调物质利益,使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滑坡现象。政府内部极少数分子,大搞权钱交易,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从而在职业道德领域,少数人也仿而效之。部分职工对权力异化滋生的各种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对主人翁地位产生失落感,在思想观念上,淡化了集体观念,忘掉了集体利益,导致了职业道德的倒退。
就我们企业内部来看,近几年是莱钢经济形势起伏变化的几年,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生产规模飞速扩张,结构调整快速推进,使企业人员调整幅度大,新进厂职工的思想素质参差不齐。莱钢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引发而步入钢铁“严冬”期,职工收入受到影响,职工对赖以生存的企业存在迷茫态度,部分职工存在悲观失望情绪。“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形势的变化,为我们鸣响了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号角,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提高企业职工职业道德素质势在必行。
三、“六大工程”助推职业道德教育
莱钢焦化厂在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产经营,贴近基层,贴近职工关心关注的问题,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扎实推进职业道德教育“六大工程”,为实现生产经营稳步提高、企业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
(一)企业文化建设工程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近几年,焦化的迅速扩张和快速发展引发了管理程序不流畅、执行力不佳、管理粗放等一系列问题。厂领导审时度势、系统思考,导入精细化管理,让“精细文化”在焦化生根开花。以精细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扎实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激发了职工工作的热情,为企业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
树立精细理念从改变观念入手:在文化导入阶段,我们组织专题讲座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训、成立宣讲团巡回宣讲,向职工灌输企业文化理念,使职工熟知理念并自觉付诸实践。塑造精细文化从基础做起:在打造文化基础阶段,总结提炼形成“四精六化”模式,规范管理流程;细化操作规程、一书四标;推行岗位标准化操作;编制各岗位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标准操作视频。(“四精”是指:“管理上要精心,业务上要精通、技术上要精湛,操作上要精确”;“六化”是指“操作程序标准化;执行衔接程序化,统计分析数据化、问题解决系统化,跟进反馈信息化,培养职工职业化”。)形成精细文化从规范养成开始:按照各类标准规范员工行为,理顺管理流程,形成“处处有规范,事事有标准”的良好局面。
(二)“五个一”全员素质提升工程
为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焦化厂积极推行“五个一”活动,即:每月做一件好事;每月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每月参加一次素质提升培训活动;每季精读一本书;每半年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
1、做一件好事:做好事是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职工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从身边开始,做些对厂、对社会有意义,能发挥自己专长、体现个人人生价值的事情。既可以帮落后员工,转化思想,戒除不良嗜好,提高思想认识和技术水平;又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帮助他人战胜工作生活中的困难等等。
2、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广泛征集合理化建议是企业集群智、聚群力、促发展的有效措施。焦化厂鼓励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围绕企业各项工作每月提出一条好的意见或建议。厂工会对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分类整合,优化梳理,做好存档,并及时研究应用,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和解决。
3、参加一次素质提升培训: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持续、和谐、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莱钢焦化厂定期组织素质提升培训教育活动,聘请专家教授或莱钢培训中心老师讲课,或观看录像。培训内容包括:业务讲座、政治理论、品格提升、形式任务教育等。各单位在组织职工积极参与厂举办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还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各种类型的知识讲座、业务讲坛等活动,交流研讨学习心得和工作经验。
4、精读一本好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种崇高的生命追求,一种艰苦的思想修炼,一种庄严的自我实现。焦化厂号召职工每季要精读一本好书,各单位根据工作和职工队伍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学习书目,组织推荐和学习,并做好读书活动的保障工作,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5、写一篇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是学习成果的检验,是提高领导干部写作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必须。焦化厂要求中层干部每半年至少要写一篇高质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通过局域网、《精细风景线》、《党旗飘扬》等形式和平台进行展示、交流,成果共享。
(三)典型引领工程
“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莱钢焦化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坚持典型引领,创新实施“灯塔”效应工程。“灯塔”效应工程由“四优”党员、先锋职工、学习模范、做好事榜样四大类组成。对于评选出的各类先进,焦化厂综合运用“平面宣传、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等媒体的不同优势,全方位展示“灯塔”的形象。“灯塔”效应工程对鼓舞干部职工士气、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活力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为在职工身边树立典型,焦化厂在各车间党支部中深入开展了“五个好”党支部、“五个好”党员争创活动。积极开展“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党员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等活动,在全厂形成党员帮群众,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帮带网络。各党支部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开展了“四查、四看、四比拼”、“金点子征集”、“党员身边无事故”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在工作中身份亮出来、技能显出来、作用看出来、形象树起来,为企业发展树立了一面面鲜红的“旗帜”。
(四)阵地打造工程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阵地建设。焦化厂本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不断完善基层职工学习室,“博知书苑、博晓书苑、博通书苑、博学书苑”、“取经阁、淘经阁、学经阁”、“志学轩、淘金轩、增智轩”等寓意深刻的书屋,形成了“苑、阁、轩”的书屋文化。两条集中展示先模人物的精细大道和星光大道、在新老两区以及厂办公楼三个区域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文化”。“大雁团队、煜鹏团队、雄鹰团队”等团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团队文化,让干部职工在各个充满激情的团队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形成合力,使文化成为企业臻于至善的永续动力。
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用文化的力量启迪职工、鼓舞职工,我们将“厚德载物、诚信永恒、平安、和谐”等文化语句镌刻于石头上;命名了“平安大道、长丰大道、顺畅大道”等道路,命名了“涌翠林、惠翠林、盈翠林”等园林带,使原有的道路和园林焕发生机,形成了大小相宜的“文、景、石”景观,使职工始终处于企业文化的激励之中,切身感受到“人文焦化”的熏陶,彰显了企业文化的巨大力量。
(五)一线宣讲工程
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焦化厂在职工中择优选定了14名文化素质高、政治素质硬、口才出众的宣讲员,组成“一线宣讲团”。每当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及厂里有重大决策,焦化厂生产经营、降本增效、质量指标等取得显著成绩时,宣讲团便深入基层向一线职工宣讲最新的形势任务,为生产经营稳步发展提供保障。从报告到上级文件精神,从莱钢的大局到焦化的现状,从职工关注的社会问题到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各类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案例鲜活的形势任务材料由宣讲员传达到岗位职工,确保了各级精神顺畅“下达”,使职工能够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直面困难,迎接挑战。通过一线宣讲,教育引导职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转变不合时宜的传统思想观念,切实增强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正确处理企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六)系统推进工程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焦化厂各专业系统发挥各自特长,群策群力,为全面提升员工素质注入了不竭动力。工会组织围绕全年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工会的各项职能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十杯”劳动竞赛、多工种技能竞赛等比拼竞技活动,激发职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增强职业荣誉感,给职工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和发现更多的优秀人才。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青年“四德”教育系列行动,先后开展了“主题团课评比”、“争做三好青年”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征文活动,引导青年不断在行动中反思自身行为,争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邀请厂党政领导和退休老干部进行党情教育、厂情、厂史教育,让广大团员青年了解革命历史和莱钢近四十年的建设情况。持续推进青春立功杯竞赛活动,设立了质量、节能、创新、安全、宣传报道等5个项目的竞赛内容,每季检查评比,纳入团支部分档管理奖罚,在团支部之间形成争先创优的氛围。
四、结束语
扎实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打造了焦化稳定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打造了一支科学管理、团结务实、精干高效、廉洁勤政的领导班子;一支执行有力、精业勤业、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一支作风过硬、克难制胜、富有创新意识的职工队伍。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产量质量全面提升,关键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斐然,有力地推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听风者三
“文化自觉”与城市文化建设,下面带来“文化自觉”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文化自觉”与城市文化建设【1】
摘要:《湖北公路文化通论》是一本对湖北公路文化的发展、积累、形成、创新进行全面论述的专著。
全书论述了湖北公路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并对湖北公路文化的建设和创新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公路;公路文化
《湖北公路文化通论》是由武汉理工大学邱观建教授领衔撰写的学术专著,该书分七章,共19万余字,由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年推出。
第一章对湖北公路的发展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
第二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公路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第三章全面考察了湖北公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结了湖北公路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客观分析了湖北公路文化的时代定位,科学规划了湖北公路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第四章立足湖北公路实际,提出了湖北公路文化建设的原则、方法、步骤和湖北公路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第五章从四个层面凝练出湖北公路文化的主体内容。
包括湖北公路精神理念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湖北公路特色文化;第六章从公路文化的视角,论述了湖北“和谐公路”的构建,提出了构建湖北“和谐公路”的内涵和举措。
第七章集中反映了湖北公路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从多侧面、多层次展示了湖北公路文化建设的风采,体现了湖北公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力量。
该书既是“湖北公路文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专家们心血的结晶,也是湖北公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既是对公路“文化”的抽象和凝炼,也是对“文化”公路的总结和升华。
在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交流的重要内容。
公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文化”在公路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成为公路行业发展的动力资源。
第一,加强“文化” 的公路研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时代潮流发展的文化。
公路交通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先行官之一,所以公路文化必然包含于中国先进文化中,从而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近年来,公路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公路文化与物质基础的不对称,它已愈来愈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公路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在硬件设施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距离越来越接近。
但是,相近物质条件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公路交通在路网结构、服务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整个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和满意度,也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而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别人拥有的先进的公路基础设施,还包含着与之相适应的公路文化。
公路文化研究正是着眼于打造先进公路文化,以提高公路行业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公路交通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公路产品为目标,以培育文明风尚,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落脚点的。
第二,提高公路的“文化”含量是研究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公路交通作为方便性和机动性最佳的交通出行方式,覆盖面广,结点多,里程长,必须要通过文化辐射,才能将各个公路企业凝聚起来,并积极促进整个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公路要发展,公路的建、养、管要走向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否则只能成为空谈。
一方面,公路文化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广大公路员工的行为,这种文化的导向功能往往比单纯的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更能深入人心,更能发挥效用。
另一方面,公路文化能把职工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凝聚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促进行业目标的实现。
这种文化的粘合功能有利于培育和树立员工的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公路文化研究正是着眼于文化在整个公路行业的激励、沟通、导向和渗透,丰富广大公路职工的业余生活,使他们在求知、求美、求乐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促进公路员工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推进公路事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
第三,强调“文化”的公路是提高管理水平,塑造公路新形象的需要。
公路文化研究是公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良好的声誉要靠文化来传播,优秀的形象要靠文化来塑造。
公路行业外在的文化现象体现在公路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全过程,工程设施要从美学和力学角度去考虑;公路文化的内涵则体现为公路行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体现为公路员工在建设管理、养护管理、路政管理和费收管理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形象。
第四,打造“文化”的公路是构建和谐公路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
公路作为现代最主要的交通设施,它应是和谐社会主旋律中一个重要的音符。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和谐音符——从外部因素上看,主要表现在:社会公益意识不强,公路法律意识淡薄,地方保护主义客观存在,国家的行业政策不够完善等等。
从内部因素上看,主要表现在:投资体系不够完善;传统的行业管理体制与开放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公路市场开放程度低;管理职能失衡;人才缺失等。
公路文化研究正是立足现阶段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眼于创造“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公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不断发挥公路的更大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构建和谐公路增强文化软实力。
公路文化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既依赖社会文化而存在和发展,同时又丰富和完善了社会文化。
公路文化在各个层面上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公路事业的发展。
在宏观上,它体现了公路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微观上,它凝聚着每个公路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思想修养、价值取向、整体意识以及自身的心理文化和个人价值。
该书正是通过对实践中积淀的,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的湖北公路文化的探讨,希冀在凝炼公路的“文化”并以“文化”促进公路建设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公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公路文化是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伴随着公路的产生发展而来的,它是与“路”共存的一种客观实在。
《湖北公路文化》首先研究了湖北公路的形成与发展。
因为公路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也就是公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湖北公路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古代道路的形成,到近代商办汽车路的兴起;从建国后湖北公路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后湖北公路网的形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湖北公路事业的发展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意义。
因路而生的文化同样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含义。
研究公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就是总结湖北公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寻求新时期湖北公路文化的时代定位,确立未来湖北公路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公路“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首先,研究公路文化就要对公路文化的内涵做出科学的界定,为丰富社会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不同行业的文化,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
即使同是公路文化,不同地域也有其差异性。
湖北公路文化的内涵,就是带有湖北痕迹的公路物质文化、公路制度行为文化和公路精神文化。
研究湖北公路物质文化,为湖北公路行业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
研究湖北公路制度行为文化,为湖北公路行业提供更合理的制度保障。
研究湖北公路精神文化,为湖北公路文化注入“灵魂”,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湖北公路精神,建立符合湖北公路事业发展的价值体系,构建湖北公路行业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
其次,要研究湖北公路文化的特征。
湖北公路文化的特征,要充分反映湖北公路文化的时代性,充分体现湖北公路发展的服务性,充分展示湖北公路建设的活力性和创新性,充分挖掘湖北公路文化的地域性和辐射性。
第三,公路“文化”的建设与创新。
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创新。
研究公路文化,其目的在于对公路文化的建设与创新。
在公路文化的建设中,要确立建设原则,要明晰建设途径和方法,要提供公路文化建设必要地保障。
公路文化的建设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永远保持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公路文化的创新要重点把握时代性、地域性和人文性。
湖北是一个经济和文化大省,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多样的自然风光。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湖北公路事业更是发展迅猛。
在湖北公路的发展历程中,凝练了湖北公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行业理念,形成了湖北公路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行业文化。
湖北公路人一直将公路物质文化和公路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两大抓手,在积极构建和谐公路文化的同时,非常注重塑造湖北公路文化品牌,将之看成是推动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例如,“路景交融,自然神‘宜’”、“自然就是最美的,适用就是最好的”,就是是神宜公路文化的特色定位;“高路入云端,天堑变通途”,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通车,打造了科技路示范路和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品牌。
“文明行业”、“省级文明路”、“青年文明号建设”、“养护路政优胜杯”、“星级公路管理站”、“班组建设”、“巾帼建功女子道班”、六个“十佳”、“机关流动红旗”、“神宜公路科技环保示范工程”等,都是湖北公路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它折射出湖北公路人的精神风貌,时刻激励着湖北公路人朝着更高的目标不懈地努力和奋斗。
翻开《湖北公路文化通论》这本不厚的册子,展现在笔者眼前的是畅、洁、绿、美、安的公路网络,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团结刚毅的湖北公路人的形象,是技术和力量的震撼感;读完合上后,浮现在心中,则是公路的“文化”骨架和舒缓的“文化”血液,是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积淀。
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2】
摘要: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存在有两种形态:一种叫自发的存在;一种叫自觉的存在。
认识企业文化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文化;自觉
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工作往往是看不见的工作,它的目的在于将员工的思想、言行统一到企业的战略发展上来,它所构建的是一种信仰、一种氛围。
任何一个团体,从一开始就在营造自己的文化,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自发还是自觉,企业更是如此,为在波云诡谲的市场中发展壮大并保持基业长青,必然要有一套专属自身的、明确的价值判断,由它来引导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取向和利益取舍。
正因如此,企业文化的建设,由自发到自觉,要真正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入手,从领导层、管理层和基层员工的工作作风和行为习惯入手,发现隐含其中的文化因素、明确文化传统、有所取舍、重点培育,精心引导。
一、重“信”不重“全”
信仰引导行动。
当今的企业,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使得自己的员工都能成为这一信仰的虔诚的支持者和践行者,那么这个企业潜在的力量是巨大的。
企业文化体系建设,重点就在于构建能够让员工真正信服的价值观,而不是全面、详尽的理念体系。
让员工信服的价值观,首先应当是价值观的倡导者、企业的领导层本身深信不疑并自觉践行的价值观。
在很多企业中,企业的价值观,本身就是领导者的价值观,企业和团体的氛围,深受领导者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因此,企业领导者的责任,不仅是经营管理的责任,更重要的还有企业文化塑造的责任。
领导者的文化自觉,在于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导向他所倡导的价值观,从而以自身的力量教育人、影响人、感染人。
领导者的言行,往往是文化因素萌发、成长的土壤,只有领导者本身深信不疑并自觉践行,才能使得企业的价值观真正在员工心里扎根。
其次,价值观要体现出利益的均衡,企业的发展要靠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成长的风险要共担,发展的成果要共享。
使人信服的价值观,建立的基础就是利益的均衡。
在公司效益增长的同时,员工的收入也应当有所增长,使得利益的蛋糕每一名员工都有机会分享。
以人为本的落脚点,是让员工看到并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因此,企业要从价值体系的设计开始,融入“利益共享”的成分,要从提升职工收入、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入手,用行动一步一步构建起员工的信仰体系,一点一点积累起员工对企业价值理念的信心。
二、重“实”不重“新”
建设企业文化不是织造皇帝的新装,它的目的在于用文化的影响力带动企业的成长力,而不是为了追求时尚、应付检查。
要真正认识到文化在管理中的强劲力量,从文化建设的规律出发,结合生产经营实践,理清实施的逻辑。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研究出来的,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历史的眼光、当下的视角和超前的思维,更需要务实的精神和实实在在的付出。
在着手文化建设时,要扎扎实实收集材料,认认真真分析数据,要有足够的耐心,将文化调研、规划、实施、评价的每一步做细做实,切不可急功近利,赶“工期”而忽视质量。
在价值观、理念的提炼上,要注重企业实际与以往的文化传统,而不是表达的新颖和叙述的新奇。
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企业文化的根基,往往从这些故事中萌发。
那些在历史的光影中曾经发生的一切,是企业成长的基石。
要从企业成长的土壤中寻找文化产生的根基,在企业发展的平台上搭建文化成长的桥梁,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培育文化的内生动力。
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真正与企业具有血缘关系,才能适应企业的脾性,才能具有说服力和可行性。
不理性地分析、认真地研究企业发展史,构建出的企业文化体系,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在文化的实施上,还要构建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像对经济指标进行考核一样,对文化建设进行考核。
要由表及里,把对文化的宣传、培训、践行等以制度的方式固定化,将文化建设的物质支撑通过制度的方式明确化,从而确保文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三、重“行”不重“宣”
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误区,就是宣传与行动的不均衡。
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宣传的成分远大于实际的行动,花了太多的精力与资金用在了制作精美的文化手册、宣传片和社会媒体的公关上,而没有疏通文化与管理的通道。
倡导一种文化,重点在于制度支撑和行动捍卫,而不在于宣传鼓动。
文化落实到管理,关键在于制度。
制度是文化对企业产生作用的重要的桥梁,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必须融入到自身的制度体系内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文化的自觉,要从制度入手,以核心理念、生产经营理念、质量理念、安全理念等等为尺度,去一个个衡量企业现行的管理制度,将制度中与价值理念相抵触的条款剥离,并及时补充新的、体现着对价值理念的支持的条款。
企业文化存在于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各个层级领导者的喜好和言谈举止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因子,对本企业、本部门的文化有着巨大影响。
管理者的行为举止与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相脱节,将会对这一理念产生致命的打击,因为它直接撼动了员工的信心。
企业要倡导一种价值观,就必须体现在管理的方方面面,用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者的言行搭建起企业价值观向生产经营管理转化的桥梁,唯有如此,才能使文化之花真正结出丰硕之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1世纪,会带给我们些什么呢?面对新世纪的曙光,我们对新世纪有太多太多的渴望和憧憬,但也清楚地知道,不尽的未来带给我们的还有太多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
谈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
本人总结为,文化是人类行为的“道、术、器、法、势”,五个字的定义明确了文化自信是组织发展的“道、术、器、法、势”自信。即组织发展道路的自信、制度的自信、行为的自
1.每次觉得自己缺乏自信心时,对自己说:“我能行!” 2.看到别人做好了某件事,对自己说:“其实我能比他做得更好!” 3.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树立自信的心理打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