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2

smile筱123
首页 > 职称论文 > 奥古斯丁心灵美德研究哲学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撒旦情人518

已采纳

奥古斯丁在当时是非常出名的事,在天主教中享有非常高的声望,它确立了基督教教会,对当时人们影响非常大。

346 评论

FACE家具和设计

在奥古斯丁看来,对于人类而言,有事物的美、形体美与灵魂美,感性美与理智美,可感世界有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美。然而,所有这些美都来自上帝的创造。他说:“主,我感谢你。我们看见了天和地,即物质受造物的上下两部,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受造物……我们又见万流委输,海色的壮丽,大陆上圹壤的原野和长满花卉树木景物宜人的腴壤。”比较起来,精神美在物质美之上。人类的歌声比夜莺的歌唱更加完美,因为人类的歌声除了音调外,还表达了精神内容。基督与使徒之所以美,也首先在于他们的精神。与精神美相比,物质美是短暂的、相对的美。至高无上的美是上帝,上帝就是“美本身”。上帝的美却不是感性世界所呈现的那种色彩、旋律、芳香和迷人的形象等,它超越人的感官和任何具体的形象。对于这种神性的美,不是以感觉,而是以心灵来观照的。这种神性的美是永恒的、绝对的。必须有真挚崇高的感情、纯真的灵魂才能领略。只有圣徒们才能真正领悟它。奥古斯丁曾领略过这种美:“我为达到至高的美的相等(equality)而欣喜,对此,我不是凭肉眼,而是凭心灵去认识。因此,我相信我以肉眼所见之物愈是接近我以精神领悟之物,它便愈加完美。但无人能够解释为何如此。”物质美的价值是,可感美作为我们可直接认识的唯一的美,是我们对美进行全面思考的出发点。物质美与精神美也有相关之处,那就在于:物质也是上帝的创造物,物质美是精神美的映像。一切自然的美的事物,都是在颂扬上帝的神性和信仰的奇迹。这样,可感美中就有了一种宗教的神学的价值。对太阳的欣赏,与其说是它的灿烂光焰,不如说是它象征着上帝的光辉。 物体形式美的特征是客观的:产生的美感证实,美独立于我们而存在。我们只是观照它,没有创造它。美的形式在于各部分的和谐和悦目的色彩。“一切物体的美都是具有悦目色彩的各部分的和谐。”但是,和谐和悦目只是形式的一种表面的、外在的呈现。实质上,外在的和谐是反映或达到了一种“整一”。所以,从根本上说,整一是一切美的形式。整一是对于美的形式的内在规定,是美的形式的本质。整一就是有机整体,孤立的部分不能产生美。整一也是一种秩序。“没有一种有秩序的事物是不美的。”无论自然中还是艺术中的那种整一,并非对象本身的属性,而是上帝在对象上面打下的烙印。有限事物是可分裂的、杂多的,在努力反映上帝的整一时,就只能在杂多中见出整一,这就是和谐。和谐代表有限事物所能达到的最近于上帝的那种整一。很显然,越是完满的事物,它的整一的程度就越大。没有事物完全没有整一性,也没有事物具有完美的整一性。这证明整一绝非完全是物质性的,完美的整一只属于上帝自身。他说:“人们无需过多留意便会发现,没有任何形式、任何形体全无整一的某种痕迹,而由于所有形体,甚至最美的形体,其各部分都必定以一定的间隔排列于空间,处于不同的位置,因而难以达到它所寻求的整一性。”从这一观念出发,不难理解整一思想的另一含义:“一个人如果像一座雕像一样被安置在一座极其宏伟美丽的建筑的一角,他将难以察觉他仅仅作为其一部分的这一建筑的美。队列中的一名士兵同样无从知晓整个军队的部署。如果一首诗中的音节具有生命,能够听到对其自身朗读,它们绝不可能因措辞的节奏与美而欣喜。它们不能把诗作为一个整体来感受和欣赏,因为诗正是由这种相同的、易逝的、单个的音节所构造与完成的。”就是说,把握整一或整体只能在整体之外,不能身处其中。因此,人们只能对于身外的某些对象,能够把握到其整一和美。人们居于世界之中,只能是世界中的一部分,因此,人们永远不能把握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之美。只有上帝,才能把握世界整体的美。 和谐体现了整一,和谐与整一涉及到比例与尺寸:数的关系。从天使到人间、从精神到物质,有一个数的和谐形式逐级向下,形成一个和谐形式的阶梯。这一切形式根源于上帝。美和存在物的本质都寓于数中。数是等式的一种理想表述,美也是数的等式的表现。“理智进入视觉领域,巡视大地和天空,发现快感仅生于美;而美取决于形状;形状取决于比例;比例又取决于数。”“看看天空、大地、海洋,以及充塞其间的空中的光照、地下爬行的、天上飞的、水中游的,所有这一切都有其形式,因为它们都有数的尺寸(dimensions)。去掉这些尺寸,它们将不能存在。它们来自何物?是创造了数的创造了它们?数是它们存在的条件。而给各类质料赋予形式的人类艺术家,在其工作中也运用着数。因此如果你想寻找驱动艺术家双手的力量的话,那将是数。”理性发现一切艺术和知识都是由数决定的。现实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数的原则也是基督教思想中的一个根本理念。《圣经·智慧篇》:“主啊!您依尺寸、数与重量筹措万物”。丑是必然存在的。现实中没有完美的整一,表明现实中没有完美的东西。丑并非某种实在的东西,而是事物的某种缺陷。与和谐、秩序、比例等这种整一的形式特征的美相反,丑存在于这些特征的缺乏中。只有相对的丑,没有绝对的丑。这种缺乏只是部分的,就像一个事物不可能达到完美的整一一样,一个事物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整一性。作为整体的各部分,难以显出美感。所以在部分中,美与丑的界限并不分明。事物只是不同程度地具备整一性,因此,美与丑都共存于其中,二者缺一不可。丑之与美,犹如阴暗之于光明,它是美的一个对立因素。孤立地看丑,从整体上看反而烘托出整体的美。 创造美的艺术是人类的心灵的一种需求。他说:“人类以多么惊人的努力,用各种艺术、技艺,使服饰、鞋袜、容器以及一切种类的制品变成粲然可观,还创造绘画和各种雕塑,这些已经远远超出日常使用的需要和前景的内容……我们的心灵朝暮渴求的美的作品,是由心灵转换出来并高于心灵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美也是来自于上帝的启迪。“艺术家得心应手制成的尤物,无非来自那个超越我们灵魂,为我们的灵魂日夜盼望的至美。”美的作品的创造还与数相关,这种数也是来自于一种永恒的数:“如果对人们写诗运用的节奏和韵律的艺术加以研究,你能不认为此中有他们据以构成其诗章的某些数吗?……因此你唯有相信,短暂的数是由某种永恒的数造成的。”艺术模仿不是模仿事物的所有方面,而是发现和深化来自上帝的那些美的痕迹。所以,没有虚构,便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然而,尽管画家努力使其所画之人具有人的形貌,但它仍然是不真实的。“如果一幅画中的马不是假的马,它又如何成其为真正的画马的绘画呢?”在这里,事实上奥古斯丁区分了两种“实在”:艺术的真实永远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但是,它与生活的真实密切相关。艺术的奥秘正在于巧妙地处理这两种“实在”,让艺术的“真实”揭示生活的真实底蕴和意义。 奥古斯丁把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普洛丁等人的理论与基督教教义糅合在一起,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一种基督教的美学思想。他的美学是中世纪的权威思想之一,提出的“神性美”的概念在基督教世界中经久不衰。因此也可以说,古希腊的美学在中世纪并没有完全断裂,而是在一种新的融合中发展。关于美与丑的关系,奥古斯丁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他的这种分析方法与他对于艺术中的真与假的分析,充满一种辩证的意味和智慧。

87 评论

honeybackkom

奥古斯丁他生于北非,那个时候的北非,就是如今的阿尔及利亚,奥古斯丁他的父亲是一位异教徒,并且地位很高。但是他的财产不多,为人也很懒散,直到临终的时候才信主受洗。奥古斯丁,他的母亲莫尼加是个忠诚的基督徒。他很关心奥古斯丁的前程,为他在神面前痛哭流涕的祈祷过。今天小编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奥古斯丁他的生平。

奥古斯丁他有着两种差别很大性情,一种是放肆与性欲中的,另外一种是专程向上追求真理,这两种性情或许都是受到他父母双方的影响,因此奥古斯丁的心灵深处成了善和恶剧烈斗争的战场。奥古斯丁上学之后,他就离开了他的出生地,到了迦太基并在在那里专攻修辞学。

奥古斯丁虽然很早就放纵他的情欲,但是他追求真理的速度也很快,他在19岁时就读了西塞罗的著作,读完这本书之后,他就开始研究圣经。之后他又开始向另一种思想混合,那就是摩尼教这追求心灵与理智的安慰,奥古斯丁崇奉摩尼教长达九年,他一方面治学,另一方面教书,他在迦太基著作了一篇戏剧诗文而被人们所熟知。崇奉摩尼教日子很久之后,他就开始怀疑这个教门理智上的效能,奥古斯丁在理智的追求上失望了。之后,他迁到罗马,到了第二年,他被委任于当时的米兰教授修辞学。他在米兰的时候,他读到新柏拉图派的威克多林传记,心中受到感动。在米兰教授的这些时间里,他知道了,上帝不但是一切良善之源,也是一切真实之源,所以他心里有了平安,他感觉有从上帝而来的能力胜过罪恶,心中也起了很大的变化。

奥古斯丁的悔改是在386年夏日将近的时候写的,他辞去了他的教授工作,与好友一起研究哲学并写了很多的论文。奥古斯丁在他的母亲去世之后,他叙述了他母亲的死状,就是古代基督教文献中一座最高贵的纪念碑。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与他的生平一样的多姿多彩,奥古斯丁的思想影响西方罗马教会极其的深厚,在次之后,他又确立了基督教哲学,他以神为中心启示基本,他主张信仰使人看见真理,而理智使人多了解真理,但是信仰至上。

127 评论

老王弃治疗

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善恶论 奥古斯丁与千年后的托马斯·阿奎那隔空相望,他们都是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都关注相同的问题:上帝、善恶和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说“恶是善的缺失”。 阿奎那说“恶是善的偏离”。 奥古斯丁受柏拉图指引,阿奎那则更爱亚里士多德。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最著名的神学家,他们从善恶的起源、分类出发构造自己的系统的道德哲学体系,通过对自由意志的分析论证,认为上帝作为至善和真理的人类创造者,以其理性和绝对的智慧及意志创造并领导宇宙的一切来体现至善,从而确立了信仰的实质,即神学的真正精神。 善恶的分类 奥古斯丁从“上帝是全智全善的,上帝创造了万物”的前提出发,对世上的善作了区分,认为有三种不同等级的善;即美德之善、灵魂的能力、物体之美。美德之善是上等之善,如正义、勇敢、坚韧等,没有它们人类便不能正当的生活;灵魂的能力,如理性、自由意志等,属于中等之善;物体之美,没有它们人也能正当生活,属于低等之善。万物是按善的多少来排列等级的,只有上帝才是至善,万物只拥有不同程度的善,这就意味着万物者相应的有不同程度的善,这种善的缺乏或减少就是恶。 恶是由“缺陷”造成的,使得低一级事物诱惑高一级事物,高一级事物趋向低一级事物。恶的现象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类:物理的恶、认识的恶和伦理的恶。“物理的恶”是由事物的自然性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这种恶的存在恰恰是为了显示上帝创造的自然界整体的善。“认识的恶”,这是在认识上将真理与谬误、确定与不确定关系弄颠倒造成的恶。人类理智的不完善性“应当被看做现世生活的错误[1]”,只是相对的、局部的、表面的,并不影响上帝的智慧的绝对完善性。再就是“伦理的恶”,即“罪”,是人的意志的反面,是意志选择了它不应该选择的目标,放弃了不应放弃的目标。罪恶是“人的意志的反面,无视责任,沉湎于有害的东西[2]”,或者说,罪恶不是上帝的创造,而产生于人类意志的缺陷。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善始终是人的目的,人的目的与善的同一是整个存在的仁慈的表现。一切现有的都是善,只有非现有的才是恶。善是由限制、形式和秩序构成的,“在人的某种行为中,可以存在着四重性的善,一是来自这种行为的种属或形式的善,二是来自它的对象的善,三是来自它的条件的善,第四则是来自它的目的的善。目的善可以被看成是这种行为能够成为善的主要原因[3]。”阿奎那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新诠释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内容。人的行为可以在某些方面善,而在另一方面恶,只有当它在上述四个方面都成为善的时候,它才是绝对的善;因为恶来自任何一种缺失,而善来自完满。 托马斯认为恶是事物偏离善,“恶一般指善的不在场[4]”,这种偏离分为两类:一是在自身事物中的偏离,即源于上帝的而表现为天然缺陷的;一是在人为事物中的偏离,它首开于不完善的意志,是意志不服从律法和准则的结果。 善恶和意志自由 奥古斯丁是第一位明确提出自由意志的概念的教父,他分析了三种形式的恶,对于伦理上的恶,他特别对它独特解释构成了他的自由意志论的主要内容。他认为,上帝在造人的时候赋予了人认识的能力、理性的能力和自由意志,三者都是中等之善,都源于上帝,但它们有被误用的可能。他认为伦理上的恶起源于人的自由意志,是自由意志的错误选择。人类意志的缺陷在于包含着作恶的可能性,但这种缺陷还是意志自由选择所必然的。只会行善、不能作恶的意志不是自由意志,没有选择善恶的功能。当意志指向和追求较低之善或远离上帝之时,即为伦理上的恶;而意志指向和追求较高之善或靠近上帝时,就是行善。“不是有意做的事即不是恶,也不是善,因此,如果人没有自由意志,则将不会有公正的惩罚和奖赏。但赏罚的公正来自上帝的善,它必然存在。因此,上帝必然赋予人以自由的意志[5]。”自由意志是上帝造人时赋予人的能力,它作为人的灵魂的禀赋具有不犯错的可能性,但是人的堕落正是因为人抛弃了这种可能性。但是虽然人的自由意志有不犯错的可能性,但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抛弃了这种可能性,人的意志就被“原罪”所污染,人类失去了自由选择的能力,人只有依靠神恩才能恢复意志自由。伦理的恶的原因与其说是人类的意志自由,不如说是人类的原罪。而人类意志的不完善性是相对于上帝的善而言的,人类意志的选择自由是惩恶扬善的先决条件。 奥古斯丁虽然是第一位明确提出自由意志的概念的教父,但是他在讨论自由意志时没有涉及人的理智功能,而只涉及一种自主的选择功能,这就为那些倾向“意志主义”的人借助他的权威来否定自由抉择的知性层面创造了条件。 而托马斯按照他的理解,人的自由“既是知性的,又是意欲的。就知性的层面而言,它涉及理性的思虑,因为只有通过思虑,人才能判断出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意欲的层面而言,它涉及对思虑所判断的东西的一种赞同态度[6]”,他由此指出,人的自由既离不开意志的选择,但在这种选择中又必然包含着理性的判断。阿奎那认为产生于上帝的存在就是善,而由人的意志产生的存在则是恶。由此规定了神学道德的目的就在于趋善避恶,从而将人的行为引向上帝,上帝即是至善。 上帝即是至善 奥古斯丁论证善恶和意志自由就是为了说明上帝至善,上帝是始极价值本源。上帝(天主)“至高、至美、至坚、但又无以执待,不变化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切[7]。”“上帝是至善的,上帝的善远远超越所造之物。美善的上帝创造善的事物[8]。” 上帝作为全智全善的,上帝赋予万物以意义和价值,奥古斯丁最终还为上帝拯救人类设计了一个人的至善至福的永生结局,能够支配人的命运、决定人的祸福、类似父母慈爱和威严的救世主——上帝。奥古斯丁那样否定具体人存在的有限性和完善的相对性,确信上帝最终能将人带入一个无邪的“上帝之城”去享有永恒的至善至福。 托马斯论证善恶和意志自由的最终目的就是同样是为了论证:产生于上帝的存在就是善,而由人的意志产生的存在则是恶。由此规定了神学道德的目的就在于趋善避恶,从而将人的行为引向上帝,上帝即是至善。托马斯在关于上帝的五个证明中,论证了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完善的事物,每一个完善的事物都是由一个比它更完美的事物而来的。最后,一切完美都必定源于某个最善、最美的事物。这种至美至善,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上帝。阿奎那在上帝存在及其本性的论证中,确定了上帝是智、善、爱统一的完满的存在。“上帝绝对是最高的善。由于善在上帝中是一种最完美的形式存在的;所以,上帝就被称作最高的善。[9]”善运用于上帝是时就是“最高的善”、“终极的善”;被运用于被造物时,它的意义是“共有的善”,共有的善体现了上帝之善,上帝是一切的始因,整个世界不仅是上帝仁慈的体现,也是上帝善的组成部分,因此世界表现为一种实体性的伦理秩序,一切被造物莫不趋向上帝。上帝作为一种纯粹的现实或精神,是绝对单纯和绝对完善的,是绝对的智慧、绝对的意识和绝对的意志,是“不会犯错误的”。上帝创造万物,建立“自然的秩序”,对于创造物实现“合理领导”,这样托马斯就在上帝的理性的普遍指导下,奠定了上帝至高无上的统治:一方面,从主体(即从上帝自身的角度)上来认识,上帝以其理性和绝对的智慧及意志创造并领导宇宙的一切,通过创造和领导来显示自己,体现至善;另一方面,从客体上看,上帝即是至善和真理,世谷社会对上帝的信仰是必要的,从而确立了信仰的实质即神学的真正精神。 托马斯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认为幸福是人类的至善,是其他目的都要服从的目的。人类的至善是以上帝的至善为原因的结果,因此道德活动的终极目标不是幸福而是上帝。由于人的理性相对于神的理性的缺陷,所以上帝作为至善和真理的类创造者,由此从必要的成为必然的(并且是有可能的,因为人具有理性)、世俗社会的至高无上的主宰。由于人类理性的缺陷决定了世俗社会的有限性,即建立了世俗社会隶属于上帝的统治,人的意志服从于上帝的意志,世俗权力服从于上帝在地上的化身——教会的秩序。于是,世俗社会所有合理性的证明就完全被规定在上帝的信仰及神意的服从中,人生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不懈的追求上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从善恶的起源、分类出发构造自己的系统的道德哲学体系,通过对自由意志的分析论证,一方面给作为个体的人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只要最终能达到上帝的善,但是他们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主张理性对于信仰的绝对服从,使人性完全依附于神性,这必然导致对于物质性的世俗人生的忽略及至轻视,并在客观上诱发了悲观遁世和禁欲主义思潮。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教义手册[M].21章. [2]奥古斯丁.教义手册[M].21章. [3]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M].2集18题4条. [5]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M].2卷1章3节. [6]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M].2集18题11条. [7](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M].1卷4章.商务印书馆. [8](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M].7卷5章.商务印书馆 [9]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M].1集6题2条.

310 评论

相关问答

  • 研究古代哲学家儿童观论文

    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论文 生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期望

    灵魂尽头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奥美拉唑的研究论文

    质子泵抑制剂,抗酸的。

    CC陈四斤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烟草中尼古丁成分研究论文

    分类: 生活 问题描述: 谁能告诉我尼古丁的主要成分及其危害?越详细越好,脱离主题,盲目追求字数的不要. 解析: 烟酸是烟草尼古丁的主

    一个人淋着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古代哲学嵇康研究论文

    嵇康的“自然”思想研究 题文诗 人与自然本相同,饱而安寝饥求食。 不学而能自然性,不虑而欲性之动。 遇物而当足无余,感而遂通思无邪。 嗜欲

    SevenLikeSmil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心灵美的议论文素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有人却只在乎外表美,却忽略了内在美,其实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作文 1 我曾看过一个

    123老吃客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