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4

进击的银酱
首页 > 职称论文 > 分析他人的心理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A佳立航

已采纳

新时期,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水平。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分析》

【摘 要】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及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特点、学习心理特点、人际交往特点、恋爱心理特点、择业心理特点等,希望能为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心理特点 心理品质

新时期,大学生在学习、恋爱、人际交往和择业等方面经常遇到一些挫折或逆境,从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对于其是否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生活和学习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 大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分析

一般来说,我们把大学生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入学适应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准备就业阶段。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如下:

1.入学适应阶段

刚进入大学,大学生首先要面对的是全新的大学生活。面对新的校园,生活环境、学习的方式、方法、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面对这些新的环境,他们既感到新奇又感觉陌生,不适应。新的变化打破了他们习惯化的心理结构,心理定势被破坏了。在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努力去适应,建立新的心理结构,才能实现新的心理平衡。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将对其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个适应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适应能力强的人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需要一个学期。如果一年的时间还不能适应,则说明心理健康可能出现了问题。

2.稳定发展阶段

在适应大学生活后,大学生活开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阶段,基本持续到邻近大学毕业前。这一阶段是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阶段,但也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要做出选择和判断。大学生极强的可塑性得到充分展示,每个人都按自身独特的方式塑造着自己。他们可能会遇到许多锻炼的机会,可能会有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可能会遇到困惑、苦恼,难以自拔。然而,大多数学生正是经过了种种磨炼而成长起来的。

3.准备就业阶段

大学毕业前夕,大学生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面对又一次环境和角色变化,心理将有所波动。不过,此时的大学生已经历了大学生活的历练,自主感较强,对未来的生活道路产生种种设想,尽管这些设想可能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这一阶段大学生开始做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进一步把握好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面对做毕业设计、做毕业后去向的决定,处理与恋人的关系等问题,大学生也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和心理冲突。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考验的阶段,也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阶段。

二 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分析

1.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分析

第一,大学生自我评价提高。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多,不断地学习知识,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发展成熟,趋向稳定,在这个时期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但缺少自我认识的客观性。自我评价不再局限于外貌等生理自我,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人生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自我认识的内容十分全面和深刻。

第二,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复杂。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可以说是一生中最多愁善感的时期,自我体验比较丰富、波动性大。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大部分大学生能积极地接受自我、悦纳自我、自尊、自信。但是自我体验也比较复杂,在自我意识中具有敏感、闭锁的特点,且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凡是涉及“我”的及与“我”相联系的许多事物,都常常引起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

第三,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大学生普遍有强烈的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愿望,大部分学生都勤奋学习、努力成才,能够进行自我设计目标及自我行为控制,能够积极地改造自我。同时,他们希望摆脱依赖和管束,强烈要求独立和自制。

2.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适应阶段的学习心理。首先,学习动因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理想中的美好憧憬产生了矛盾,大学生的学习动因不明确,没有了高考的目标,社会责任感还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导致大多数大学生在前两个学期出现学习积极性下降或精力转移的现象。其次,学习能力不适应。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学,自学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刚入校的大学生往往认识不到,需要等到“碰壁”之后才有所领悟。

第二,稳定发展阶段的学习活动。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适应期后,便转入稳定发展阶段,开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大学目标和学习态度上表现出差异化。这段时间大学生要解决立志、定向,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及提高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对其一生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大学时代。

第三,趋于成熟阶段的学习心理。在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时,大学生开始进行毕业实习。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阶段的学习活动与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和工作岗位是紧密相关的。由于每个学生对自己未来社会职业的性质、环境的认识和设想不同,对学习活动的态度就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顺利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也独自完成了科研的过程,对于其智能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也进行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3.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迫切。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较之中小学和成人时期,对人际交往都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拓宽视野,获得学生的接受、尊重和信任,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

第二,大学生交往的对象以同龄人为主。大学生摆脱了对父母、老师的依赖,过着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大学生的交往对象往往是选择同乡、同班、同寝室等有相似性的同学进行交往,并且交往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围绕一些共同的话题,如学习、娱乐、兴趣爱好、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而展开。

第三,大学生交往动机中功利性少,情感性多。大学生由于处于求学之中,父母给生活费,在经济方面的压力较小,因此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更注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交往中更多的是注重精神方面,并带有理想化的感情色彩,感情是纯真的,功利性较少。

4.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重视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成了当代大学生普遍信奉的恋爱准则。大学生非常强调恋爱时的感觉,看重恋爱的过程,却不太注重恋爱的最后结果。他们不懂得如何培养和呵护爱情,轻易恋爱,轻易分手。很少有大学生考虑到婚姻,因而大多数大学生恋人在毕业后都选择了分手。

第二,恋爱出发点盲目。在恋爱动机上,大学生对此并没有很清晰的目的。不少在校大学生恋爱似乎是一种时髦,只是一种对恋爱情结的满足;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实际是在调侃爱情,把恋爱当成打发业余生活的方法和排解孤独感的渠道。据了解,现在的大学生以“将来建立家庭”为恋爱目的的只占很少一部分,相当部分的人是为爱而爱;为满足虚荣心而爱;为摆脱孤独寂寞而爱;为追求金钱、名誉、地位而爱。

第三,自控力较差,对失恋的承受能力较弱。许多大学在感情挫折到来时常常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理阴暗期,对自己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有的甚至走向极端。而处于热恋中的大学生,也就是通常说的处于“脑疯期”的大学生,往往不善于控制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就会情绪失控、痛苦万分,甚至难以自拔,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5.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就业期望值较高。有些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对工作通常有很高的要求:高工资、高地位、高层次,此外,和单位的距离不能太远、工作条件不能太辛苦等等。不顾实际地希望找到一个好工作,结果很多学生错失了一些很有潜力的工作机会。因此,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我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衡量自己,客观分析自己,才能明确自身定位,确立一个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第二,就业心态有待调整。有些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将专业看得过重,认为必须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产生一些悲观情绪,盲目放大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产生自卑情绪和畏难心理。相反,又有些学生自我评价过高,产生了“眼高手低”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心理的不成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与疏导。

第三,就业价值取向稍显功利。有些大学生将工作报酬和福利的高低作为评判一个工作好坏的标准,更多的是看重物质回报,而忽略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忽略了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这一点不仅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刘亚欧.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S1)

[3]杨贤芳.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2000字论文

219 评论

会飞的猪lucky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人际交往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其能否主动适应现在社会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如何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提升幸福感》 摘 要: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包括大学生与集体、同学、教师、朋友、家人的交往。在校期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剖析转型社会大学生之间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表现形式、特点、产生成因和转型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为消除转型社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提升幸福感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人际交往 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 转型社会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社会全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和社会大变革,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配方式和人与人关系随着所有制多种形式变化有了重大的调整。社会群体因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而发生“阶层性”变化,使不同利益的群体形成新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这种新型的利益关系必然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呈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在调研中我们分析常见的影响大学生个体交往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嫉妒心理、疑心心理、自傲心理、冷漠心理、自卑心理。这些不正确的心理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点和产生原因,因而教育对策各有讲究。 一、嫉妒心理 指个体大学生对同一竞争领域比自己优越的学生产生强烈怨恨和恐惧,甚至会做出伤害对方人身或破坏对方财物等行为。表现形式:此心理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嫉妒学习成绩、工作科研能力比自己强的,家庭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学生,把他人取得的荣誉视为对自己的竞争威胁,时常愤愤不平,心里不舒服,处处看不惯,总想找麻烦。特点是:武大郎开店,他人不能比自己高。此心理产生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幼年初期的教育不当和成长环境有关等因素,使心胸更加狭窄,虚荣心较强,自尊心过度。从外在相貌、衣着打扮,内在能力、知识才干、人品特长、家庭政治经济状况等都是妒忌他人的理由。一旦自己愿望不能达到,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造成精神过度紧张和心理失衡。 教育对策:首先要认识妒忌心理的危害性。引导有嫉妒心理的个体,认识嫉妒心理既伤害自己,又打击别人,使自己整天没有一个好心态,工作学习没劲头。愤愤不平必然会有冒犯他人的行为,影响人际关系交往,同时对自己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转型社会,个体学生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状态很好,能促进个人进步。但如果争强好胜走上极端,就要出事或犯错误。其次要客观认识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现实中的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是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切忌形而上学片面性。应把他人优点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一个人不可能事事超越别人,能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最重要。对待他人的缺点,能宽容大度,交往求同存异,少指责多欣赏赞扬,在此基础上提出批评且对方较容易接受。再次要运用心理互换法。交往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在公平、公正、合理基础上展开竞争,体验对方取得成果的情感与幸福感。最后要在实践中防止嫉妒心理的蔓延。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心理问题和新的困惑。人们心理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别性日益增强,社会心理和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更加明显,主观意识中存在个人主义倾向,观察处理问题偏重于个人利益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个人主义和嫉妒心理的蔓延。针对这些心理变化,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少讲或不讲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语言,遇事不互相拆台,而要互相体谅,认识在合适自己的领域发展,往往是有得有失。要树新风,讲品行,在比、学、赶、帮、超等方面下工夫,充分体验个体取得成果的幸福感。 二、疑心心理 指个体学生对身边的任何事情都不相信,甚至怀疑一切人和事。表现形式:既不相信别人,又不相信自己。特点是:总觉是背后他人用挑剔的目光盯着自己,感到不被周围人信任。看到同学们在一起讲话,总以为他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他人投来一个目光也会产生疑心,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见不友好。其产生原因:个人修养有问题;早期曾受过被人疑心的伤害;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习惯凭著主观想象想入非非。 教育对策:首先,引导个体大学生认识疑心心理的弊端。从哲学角度讲,疑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是一种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想象,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唯心主义害死人,疑心会对他人产生怨恨。细细分析他人偶尔的目光里存在多种可能,欣赏、好奇、美貌或没有任何用意、顺其自然,此时没有必要任意猜测,甚至把事情主观想象的更坏,并给自己施加较大压力,对自己身心没有任何好处。有此心理的学生个体,平时心理压力较大,愁眉苦脸,没有一点幸福感,同时希望自己表现好些,而结果且往往适得其反。其次,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周围一切事物。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认识现实、自己和他人,没有事实的不要相信,在实践中避免主观唯心主义的浮想联翩。最后,去除疑心心理,大胆相信他人。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相信他人,才能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从心底上有温暖感,安全感,幸福感,这种情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科学研究的进步,对大学生成才起促进作用。 三、自傲心理 指个体学生自以为了不起,经常炫耀自己,有较强的优越感,对自己的优点无限夸大。表现形式:以自我为中心,居人之上,盛气凌人,遇事指责他人开脱自己、没有朋友,奉行独来独往的原则。特点是:主观心理作怪,人与人之间不会和谐相处。其产生原因:环境优越的影响;个性较强、狭隘自私;从小养成的坏习惯,特别是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内心世界中皆被“自我”所占据。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凭自己的认知去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和社会效果。 教育对策:首先,使有自傲心理的个体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平等的。自傲是无知浅薄,狭隘偏见的表现,是愚蠢井底之蛙的仰望,自傲使人反感,使周围他人远离,想要有更多的朋友,获得他人的尊重,必须消除自傲心理,平等对待他人。其次,认识自傲体现了是个人素质和修养问题。骄傲自负,过于关注自我,对待同学盛气凌人,说明个体修养和素质较低,其结果往往是处处碰壁而寸步难行,大学生本身没有骄傲的资本,有些优越可能是别人一生奋斗的结果。要看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果。最后,大学生个体的相互交往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遇事要恭谦,热心、多做、勤问,以友好的方式和大学生之间和谐相处提升幸福感。 四、冷漠心理 指个体大学生对别人缺少同情心,对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表现形式:熟悉的同学迎面插身而过,面部无表情,不打招呼,形同路人,对外界漠不关心,热衷上网交流,把自己封闭在微博网路天地中。特点是:心理无人,身边无事。形成原因:阅历中曾上当,身心受过较大的打击,从而消极对待一切;或性格内向,错误认为网路形式下人际交往的平等自由开放,现实中人际交往复杂;参加集体活动少,导致同学之间交往情感的疏远,以及信任危机。 教育对策:首先,使有冷漠心理的大学生认识学生之间交往应该互相尊重。见面要主动打招呼,这是为人处世之间交往最基本的常识和礼貌,他人遇到困难,要给予热情相助,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双向的,帮助别人等于帮助了自己。其次,有意识地选择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大学生进行交往。交往时间长了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开朗热情,实践中逐步改变不良心理,体会同学交往情感与友谊的珍贵。再次,认识转型期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交往的心理影响。社会转型期使部分大学生之间交往变得越来越现实,个体交往行为变得往往从自身利益着眼,同时又害怕交往过程中的上当,使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产生屏障造成冷漠,逐步改变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具备良好心态与同学之间交往,使同学之间交往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幸福快乐之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五、自卑心理 指个体大学生怀疑自我能力,胆怯、畏惧、做事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怕被人看不起。表现形式:不敢主动地面对别人,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其特点是:心理上不相信自己,认为他人一切总比自己强,实践中不敢去做,小心翼翼跟在别人身后慢行。产生原因: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目前的贫穷落后,羡慕别人先进,各方面的差异和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次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个体若被自卑感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学习中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会受极大的影响。 教育对策:首先,使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认识到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自信心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拥有自信心的人才敢于迎难而上,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仍然保持乐观前进的拼搏精神。其次,调整自我认识,多想自己成功的经历,并且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和激励,不断增加自己成功的体验,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自卑心理就会被自信心理所代替。最后,要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实践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科研能力。只有当学习与科研成为自觉行为时学习效率是最佳的,最终在实践中改变大学生命运,其乐无穷,提升幸福感。 总之在转型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生活、升学、就业等现实压力,难免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精神处在孤独紧张的状态,愁容满面,精神郁闷,感到动辄得咎,事事扯肘,这些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消除,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和正常的人际交往,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弃学轻生。通过以上剖析心理障碍和相应的教育对策,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大学生甩掉种种错误的心理负担,在大学期间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幸福美好回忆,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身体,幸福快乐地投入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工作中,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和谐成长。 参考文献: [1]党敏,李晓亮.青少年网路人际交往与现实交往之间的冲突研究,. [2]陈彦斌,胡相峰.养成训练未成年人公民品德塑造的新途径,. 本文是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批准专案。编号2012—150《“多元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大学生幸福指数研究》成果之一。

131 评论

susanwangyue

心理素质是衡量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 。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成因及其教育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心理素质是衡量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本文试以大学生今人担忧的心理素质状况为切入点,深刻揭示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动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机制的现实可能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心理、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而且,人类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评估一个国家地发展程度。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全球化速度明显加快,竞争趋势日益增强,21世纪青年大学生的”完美状态“和”生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心理素质将成为衡量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作为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如何回应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并切实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历史性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扫描

根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 报告 》,2007年在对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左右,并明显呈上升趋势,具体表征为焦虑、强迫、恐惧、抑郁、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实际上,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也有所上升。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面临人生、理想、专业学习与求职就业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社会责任感与竞争的压力、”三点一线“的枯燥、失恋后的痛苦、失眠时的烦恼、成绩下降后的担忧、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丰富情感与充沛精力无所寄托所造成的寂寞与压抑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据一项全国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国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达,而在另一项调查中,的大学生认为利他行为只是一种手段,索取才是真正目的,的学生认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金钱,的学生认为择业的首要标准就是经济收入。可见,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已日益凸现出来,并在事实上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遗憾的是,一些高校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也相对薄弱。北京67所高校设有心理咨询机构的有28所,只占。而在国外高校,每2000个学生就拥有1个心理教育专职人员。因此,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既有必然的因素,也由偶然的成分,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而且,由于各高校在历史渊源、 文化 背景、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也不尽相同。但各高校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除了具有个性特色外,也明显呈现出共性的一面:

1.腐朽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作为最敏感的社会群体之一,大学生由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心理发展还处于”第二断乳期“,对客观世界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政治上尚不成熟,所以”免疫力“不强。他们对通俗流行的、刺激性和娱乐性强的感觉型文化狂热地追求,而对知识性的正统的”严肃的文化“兴趣索然;他们追求潇洒,但又往往以花钱大手大脚。做事懒懒散散、衣着时髦新潮为潇洒;各种因看黄色录像、光盘和因凶杀、堕落等受到法律、法纪处分,而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朽青年的状况,在也不能容忍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4页)因此,高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中去并摆到突出位置,自觉投身到净化校园和社会环境、抵御文化市场消极因素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冲击的浩大工程中去。

2.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效应

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受到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等趋势与思潮的猛烈冲击。加上经济结构的急剧变革和改组,它既使得潜在旧结构中的社会矛盾得以充分暴露,又会造成新的社会运行失衡,传统权威的丧失和社会控制的弱化,以往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减弱,但新的调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极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失衡:一是容易使缺乏纵向认识、偏于横向思维的当代大学以偏概全动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难免表现出迷茫焦虑和情绪失控:二是外部的负面效应本身又具有”示范“效应,易使大学生造成不良心理;三是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社会竞争的非市场因素都极易使大学生自卑自怜、固步自封、自暴自弃,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3.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速

高等教育是由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而有机构成的系统工程。心理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由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也必然会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教育价值观念更新。当前教育实践中,很多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调整意识不够,上了大学后不知该干什么,生活目标不明确,许多人因此感到迷茫而引发焦虑;有的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留念家庭。想念家人,这些都可能成为压抑情绪的起因。而且,随着开放性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目标等一系列教育新理念,在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给学生心理造成压力。二是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后,既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肩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自卑情绪,在生活、行为、思想、情感上感到十分压抑,对前途和理想丧失信心,从而走向自我封闭,又淡化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感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世情绪。就业制度改革后。虽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十分明确,但就业市场的培育和不断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与市场原则相悖的不公平现象,“人情”,“关系”等“非实力”因素在就业中起很大作用,这既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伤害,也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污染”。三是学生管理模式变化。为了适应弹性学制、学分制、后勤社会化等改革 措施 ,高校大学生管理模式将走向社区化、市场化、多样化,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的自由度都空前增大,班级观念将日趋淡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党团组织建设都将面临新的挑战,这容易使得一些大学生滋生错误心理。

4.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全面准确地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特征是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他们具有观念与行为分离、稳定性与波动性交织、成熟性与不适应性共存、 人际交往 与交往障碍同在等四个明显心理特征,影响其心理发展。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感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以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个性心理品质。

2,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教书育人功能。高校要立足制度创新,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 渠道 和基本环节,建构和完善齐抓共管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新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与体系。高校应设置危机干预机构,对经济困难、学习成绩较差、失恋、情绪抑郁、性格孤僻等大学生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可以设立咨询电话、咨询信箱,使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及时得到帮助;要逐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至少配备专职教师,完善教师待遇、职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量计算 方法 等措施,以推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和规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发展技能、技巧的普遍培养和训练:要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运用会谈法、测验法等个别心理教育方法,在大学生感受困惑、迷茫、痛苦或受到挫折时,帮助其分析产生苦恼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恢复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4.增大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含量,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信息网络大趋势,高校要积极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和拓宽心理素质教育渠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如何兴利除弊,利用好网络资源。进一步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这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性课题。高校应积极应对这一新的挑战,主动出击,占领网上阵地,唱响网上教育主旋律,利用网络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注意网上网下结合,积极发挥网络心理教育的积极效应,最大限度地缩小其负面影响。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群体活动教育功能,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在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调整学生适应环境的心态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和调适效应,也有利于高校利用一切合适的时间、地点对学生灌输和传授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引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论文

291 评论

相关问答

  • 大学生心理分析论文

    心理健康 教育 课程是当前高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其中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

    ysatispac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电影中的心理分析论文题目

    其实观影之前,看它的剧照已经可以隐约嗅出一丝《春风化雨》(《死亡诗社》)的气息来。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

    啃鲍鱼的螺丝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性犯罪心理分析论文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融汇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监狱学等学科的知识,对做好犯罪预测和预防,搞好社会综合治理,提高对罪犯监管的

    静静仰望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心理人格分析论文题目

    可以去参考下(心理学进展),不过你写这样的题目会不会有点儿不太适合?

    四十一度灰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个人分析报告心理论文题目

    1.忧郁症的预防;2.怎样增强自己的自信心;3.精神分裂症的最佳监护方法 ;4.自卑也是一种“病 ”。

    廖小可可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