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停吗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因学科门类庞杂、研究范式多元,论文的质量判断始终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人们通常容易接受自然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对于人文社科研究的规范和创新往往不置可否,人文社科学术论文是否拥有明确的质量判断标准呢?本文就力图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论文质量的判断建构一个基本的框架,以利于论文质量的判断更加理性和专业。一、论文的基本质量特征人文社科论文背后事实上隐藏着遵照不同范式进行的人文社科研究。虽然如此,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的人文社科类论文仍然会有一些通用的一般性标准,我们可以视之为此类论文的基本质量特征。基于人文社科研究的学术属性和该领域研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论文的基本质量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两个方面:1、学术特征学术既指系统的学问,又指研究学问的过程,因而学术作品一方面含有作为名词的学问信息,也必须内含学问产生的规范过程,我们所面对的论文则是学术过程的产品。人文社科类的论文,有的是显现研究过程的,有的则只是呈现结论及相关的论证和说明,即使显现研究过程的论文,也不可能展现研究过程的全部信息,因而,我们所面对的论文基本上是以文本方式存在的研究结果。面对这样的学术作品,我们需要把握以下量的和质的特征。信息量、知识量和学术含量学术性论文具有天然的求真倾向,其作者要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遵循学术的规范为读者贡献新的信息和知识,只有包含一定的信息量、知识量和学术含量,才会具有公之于众的价值。信息量指一定篇幅的文本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内容,它可以是事实性的、概念原理性的,也可以是方法性的,但无论是哪一种性质的信息,都需要具有经验上的或者逻辑上的可靠性,这是一个文本有意义的基本保证。经验上的可靠,首先意味着文本信息具有经验上的可能性,其次意味着信息来源的真实性。这样的信息可以让读者间接地获得关于世界的真实。逻辑上的可靠,则指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是我们的理性可以想象的。不真实和不符合理性逻辑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学术文本需要避免这样的内容,相反地,应该提供与文本规模相称的具有经验和逻辑可靠性的有意义内容。这是我们从心理上接受一个学术文本的第一条件。知识是一种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学术研究的求知本性决定了作为学术作品的论文必须提供比例较大的知识性信息,否则,该文本的报道性质就会大于认识论的性质,其背后的研究劳动是值得怀疑的。学术文本中的知识信息,不可能是全新的,更多情况下是较少的新知识信息与较多的旧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在文本中得以呈现,给人的阅读效应是充实、宏阔和连续。这样的论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良好学养。学术含量,是学术作品在结论上的创新程度和得出创新结论的研究过程规范和高明程度。学术研究旨在探索未知、修正已知、追求真知,其结论的底线是具有一定的新意,如果没有新意,一个学术文本要么是“科普的”,要么只是用丰富的资料示范了一个学术过程。真正的专业研究者所提供的论文在他们自己看来通常是有不同程度创新的,在此基础上,更为深入的考察即是论文所内含的“研究过程”的规范和高明程度。学术作品的质感离不开足够的信息量、知识量,但更为本质的还是作品的学术性,即创新性和创新的规范和高明属性。基础性、思想性和文化性换一个维度,还可以从质的角度判断具体的学术文本。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这一领域研究者长期的经验,一个学术文本所内含的研究的基础性、思想性和文化性是其质量高低的重要特征。一般学科都存在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其中的基础研究是认识取向的,应用研究是实践取向的。即便是基础研究的内部,也存在着更为基础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通常是贴近一个学科领域核心问题的研究。由于原创性的研究最容易发生在基础性的研究领域,也由于基础性的研究难度相对较大,所以一个学术文本所含研究的基础性程度通常也能反映出其高深的程度。应该说越是基础性的学术文本,其思想性的潜质就越大,因为思想性意味着具体的专业研究成果可以对专业领域之外的人们产生明显的启示作用。显然,越是基础性的研究,因其可迁移的程度较高,其启示的范围相对也是较大的。人文社科类的学术研究应具有思想性的追求,这是使最终的学术文本具有灵动感的重要前提。我们需要意识到专家实践导致的专家人格很容易造成学术文本的局促与狭隘,这样的论文即便在专业意义上精巧,其更大范围的意义是不可想象的。学术文本的文化性与思想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思想是文化的灵魂。除此之外,学术文本的文化性还指文本作者把所研究的主体与人类历史文化总体相结合的状况。孤立的专业探讨表现为写作上的就事论事,由此而来的论文难有恢弘、广阔与厚重气象,即使把专业的问题说得通透,总是少了一些质感。论文的文化性取决于作者的学术视野,宽广的学术视野有助于论文的文化内涵提升。单从研究的角度讲,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只有既懂得人性,又有文化的兴趣,才能把自己要说的专业问题说清楚。人文是社会的人文,社会是人文的社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需要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2、意识形态特征自然科学研究在现代社会基本上无涉意识形态问题,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不大相同了,原因是人文和社会现象总发生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总与该背景下的主流价值观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意识形态特征在论文中的体现通常被理解为政治标准问题,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落实到具体的学术文本,就会发现意识形态标准的把握是一个特殊的学术问题。与意识形态相关的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对每一类论文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是一个学术理性过程。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学术文本不难遇到明显有异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论文,极端者会走向主流意识形态的反面,这也就是无需争议的政治标准问题。此类论文一般是表达文本作者所推崇的政治观念和制度,虽为学术文本,但字里行间能够流溢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客观地说,凡存在此类问题的论文,在学术发展上通常并无新意,只是表达了不同于主流的另一种意识形态而已,因另一种意识形态已经经历了理论的和历史的过程,其学术的价值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涉及一些特殊问题的学术文本有一类论文并不反对主流的意识形态,但所论及的问题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会具有间接的意识形态效应,这是人文社科学术领域中较难把握的。以宗教问题为例,众所周知,我国是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但当我们面对论述欧洲历史上的宗教宽容问题时该如何决定取舍呢?笔者觉得,虽然宗教宽容是一个历史现象,但在启蒙运动时期,它主要表达了要求国家允许个人选择并非国家认可的宗教信仰形式的诉求,这与当下我们国家的宗教政策是有偏差的。从学术的角度看,宗教宽容问题只是一种历史学信息,并无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增长。西方批判理论研究类的学术文本对现实的批判是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取向,在这一潮流中,出现了很多发展性的研究成果,增益了人类的知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比较典型的批判现实的经济哲学著作。被称为批判理论的流派起源于192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除了方法论上的贡献,这一流派的理论家重在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文化构成。应该说批判理论是具有极强学术性的,但也不可否认对现实社会支配结构和文化构成的揭示,会与现实的批判运动具有现实的逻辑关系。二、论文的具体质量判断人文社科研究拥有不同的研究范式,不同范式的研究成果,其学术质量判断标准是有差异的。因而我们只能就不同的范式来谈论论文的具体质量标准。现实地看,人文社科类研究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哲学思辨类、人文解释类和经验实证类,在此作具体说明:1、哲学思辨类论文哲学思辨类论文不只是指哲学学科的思辨类的论文,而是指包括哲学在内的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本理论研究成果。此类优秀论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我国学术教育和研究传统历来不重思辨。加之学术从业者对于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钟爱,哲学思辨类的研究成果数量上较少,质量高的不多。由此还带来人们对此类研究价值在某种程度的怀疑和轻视。质言之,思辨即以思来辨,它发生在经验辨别的边界,要依靠研究主体的直觉和逻辑能力,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寻觅意义,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新的理解。对于哲学思辨类的论文,我们首先要判断思辨对象的价值。因思辨发生在经验辨别的边界,经验世界的事物是无需思辨的。对于经验以外的东西,原则上都能思辨,也只能思辨,但并非一切的对象都有思辨的价值。如果我们承认进入思辨范围的对象仅是经验世界在思维中的自然延伸时才有意义,那么,一切关于与经验世界平行的、主观设置的思辨对象,至少在学术研究中是没有价值的。所谓经验世界在思维中的自然延伸,我们可以借助哲学本体论中的“存在”概念加以理解。“存在”不是“是”,它与“时空”这一经验框架保持着关联,所以,“存在”与“是”相比较,不是最抽象的概念,可与具体的“存在者”相比较又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显而易见,“存在”概念处于经验世界的边缘,再向前抽象,就到了“是”,也就只剩下纯粹逻辑的规定性了。原则地说,类似“存在”这样的思辨对象是有重要价值的。各个具体的人文社会学科,都有基础研究领域,其中不乏需要思辨的对象,知晓了思辨的旨意,就容易判断具体论文思辨对象的价值。其次,要判断具体论文的思辨水平。这是一个与逻辑有关又不只是纯粹逻辑学的问题,但对这一问题能够言说的却又只是关联逻辑的部分。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思辨就是以概念为元素、以判断为中介的推理过程。那么,面对哲学思辨类的论文,要先寻找文本中的关键概念,看其意义是否清晰、界定是否恰当以及前后意义是否一致;再寻找文本中的基本判断,尤其是作为前提和结论的判断,看其是否具有经验的和逻辑的可靠性;最后,也是很核心的是析出文本的逻辑理路,即推理路线,看其是否合乎思维形式的规则。其实,这只是判断论文思辨水平的初阶,再进一步还可考察文本的辩证水平,这就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范围。不仅如此,高水平的思辨文本通常能够反映出作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逻辑功夫和思维浪漫。再次,要看思辨结论的新旧与正误。一个学术文本必须提供新的结论才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有学术追求的作者通常都力图做到这一点,因而他们通常会自认为有新的进展。这就需要读者具有较好的学术视野和学养,要能判断具体论文的结论是否在已有的最先进的结论基础上有所进益,具体地说,要看其结论对原有认识是否有补充和丰富、是否有纠正和完善。若发现结论确有新意,则要进一步判断其正误。新,并不意味着真,仅意味着不是旧有。对正误的判断又要回复到论文思辨水平的判断上,可见对哲学思辨类论文的质量判断在实际工作中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2、人文解释类论文中国传统学问以人文解释为其要务,以致中国学者多乐于并善于做人文解释的功夫,此类论文也比较多。然而,对于人文解释类的学术研究质量判断却是最难形成共识的,笔者以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此类研究的性质缺乏到位的认识。人文,以文、史为主要领域,兼及一部分哲学的工作,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用“做学问”来表达。既是做学问,功夫当在学、问之间,学者虚心涵泳,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借助对经典(或重要)文本的训诂,使人明白文本之义,也可借此阐发研究者的新意。其效用主要在于唤醒历史,彰显人文的活力,传承优秀的文化。从此意义上讲,判断人文解释类论文的质量,不可以创造新知为标准,而是要评估其所释文本的价值、解释的水平及所阐发意义的新旧与启发性。所释文本的价值是人文解释类论文学术质量的基础。历史遗留下来的文本是巨量的,虽然每一个历史性文本都具有自身的意义,但其学术研究的价值就大相径庭了。人文历史的残酷性表现之一就是只选择和留存可以为时代代言的重要文本,此外的文本客观上充当了重要文本产生的背景,正如“一将名成万骨枯”,无数的学者被湮没,无数的文本被搁置,名垂青史的只是有数的节点性人物及其作品。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本着创新的立场,存在着对重要历史性文本的解释性研究,也有把目光转移到较次要文本的做法。然而,文本的确有价值上的差异,如果一个论文所选择的文本少有价值,整个后续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一种体力的劳作,整个论文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是不可取的。假如文本的选择合适,读者则要审视其解释的水平。说到解释,中国传统学者所作的基本上是考据释义之事,他们忠实于文本,慎言言外之意,讲究无一念无来历,上乘者能够博学、慎思、明辨,其人可温文尔雅,其文能条理不紊。这样的学者有学养,这样的文本见功夫,这样的研究比的是学问的见识和功力,若言思想的创新和知识的增进则乏善可陈。考虑到人文学科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不断解读延续文化的血脉,弘扬人文精神,读者是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判断此类论文的,但考虑到解释一事在西方已由技术而方法论以至成为一种哲学的思维,又使人无法不面对传统解释作为人文学科研究手段的局限性。且不说当代伽达默尔(1900-2002)已将受到人们关注的历史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文本化,狄尔泰(1833-1911)早已把历史世界这一人的经验的整体实在视为解释学的对象了。中国人文学科有悠久的历史,却进步缓慢,看来需作哲学方法的文章,否则,高水平的学术作品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解释文本以喻人为要义,但绝不仅仅使人明白文本自身的意义。当我们把解释视为人文学科创新方法的时候,解释已经不是教书先生的一种本领了,它必须转变为人文学者阐发、挖掘人文新意的途径。在对经典的无限阅读、解读的过程中,人文世界的新思想才能不断涌现,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这也正是人文学者的应然使命。文本启迪学者,学者阐发思想启迪众人,方为人文学科研究的常态。面对大量的人文解释类论文,学术期刊的读者作为论文“社会化之筛”的第一关,固然要审视论文所释文本的价值和论文作者人文解释的功夫,也应该关注人文解释的文化效用。不能简单地认为基于经典文本的思想挖掘和阐发是一种主观的随意,在阐发的过程中,新的思想被自然地创造,经典文本也因此不仅是永世诵读的对象,而且成为思想创造的资源。耳闻有的学者表达阅读经典的心得,屡被有功底的专业学者诟病,笔者意识到的是两种对待经典文本的态度和方法。批评的一方自然是坚守传统经学方法的学者,被批评的一方自觉不自觉地实践了狄尔泰解释学的方法。应该说,双方的学术性工作均有其个性化的价值,但相对说来,被批评一方的工作是应该被理解的。在理解的基础上,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有义务帮助这样的研究逐渐规范起来,如此,人文学科的研究才能够在延续优秀传统的同时获得新的生命。3、经验实证类论文还有一类论文是借鉴自然科学范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这类论文并非来自某个单一的学科领域,几乎分布在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中。其特征是接受实证哲学方法论的指导,用经验的方法获取数据,用数学的方法处理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的结论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对于这一类论文,长于思辨和人文解释的读者是深感头疼的,一方面对经验实证的方法本身缺乏深透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对此类研究的价值持有怀疑。对此,我们需要具有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固然不同于自然科学,但的确也存在着一些数量的事实以及可以量化的事实,这也是经验实证方法可以合理移植的基础。要说有问题,主要在于许多研究者对计量研究方法背后的数学哲学思想不甚了了,加上对研究本身的追求缺乏较高的认识境界,实际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借助一个价值不大的问题进行了一番实证方法的演练,不免使人对此类论文感到头疼。事实上,经验实证方法的进入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高质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值得珍视的。对于这一类论文的判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问题与目的。一切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这一点在经验实证类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按照实证研究的路线,此类学术文本必先交代要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话题(item),而是研究意义上的真问题(question or problem)。我们可以进一步把question解读为“需要解答的问题”,把problem解读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够引发研究过程的问题要么是认识上的困惑,要么是实践上的阻障,不用说,这里的困惑和阻障应该是一个领域的人们共同面临的,如果只是研究者个人的困惑和阻障,由此引发的研究对个人是有意义的,但在具体学术领域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只有第一而无第二,因而,发现或触碰到了研究领域的真问题时,其后的研究自然是具有创造性的。审视经验实证类的论文,必先对论文所包含的问题作出真假判断。好的论文还会对问题消解之后的效应作出说明,这也就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很多作者容易把问题的解决本身视为研究的目的,虽不为错,却不彻底。当言明了具体问题解决的后续效应,等于把具体的研究与整个研究领域联系了起来,研究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第二,过程与方法。经验实证类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方法意识明确,这与哲学思辨和人文解释类的研究有所不同。从此类研究文本中就可以看到,问题提出后,必有具体的研究设计,具体包括研究的过程及方法。人文社科研究所设计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实验、文献的计量分析等,研究文本通常都会作出操作性的说明。判断研究方法选择恰当与否的依据是研究方法与问题解决之间的适切性。研究方法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复杂越好,原则上最好的方法选择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方法主义倾向,具体表现为所研究的问题意义不大,所得出的结论缺乏新意,整个研究文本基本上在展现研究者(也是作者)的方法修养。这只能说明一部分研究者还没有走进具体学术领域的堂奥,结果是: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我们却很难感觉到学术的明显发展。判断研究过程设计的严谨与否,主要是对研究过程规范意义上的审查。每一种研究方法的使用都是以过程的方式展开的,都有自己规范的步骤,如果严格遵循了规范,研究方法就能发挥出其特有的功能,否则,即使方法与问题是适切的,研究的目的也无法彻底达成。单就研究过程本身来说,若不能完全规范,轻者导致研究不到位,重者还可能导致伪研究的出现。事实上,尽管经验实证类的论文在结构上呈现了研究过程与方法的信息,但文字文本的局限性也会使得研究过程信息无法完整呈现,因而,对研究过程与方法的审视必须着重用力。第三,结论与讨论。研究者运用种种方法获得有效数据和资料之后,通常会对数据和资料进行数学的或哲学的处理,以此得出研究的结论,并对结论作理论的分析和讨论。这一部分最见研究者的理论功力,也恰恰是这一部分目前普遍比较薄弱。这样的薄弱在感觉上表现为一篇论文的结构失衡,缺乏美学素质,实质上是因作者的理论功力不足使得研究所获得数据、所作出的结论一定程度上被浪费。三、相关参考因素面对论文,我们主要进行的是纯粹学术性的判断,同时也会考虑一些相对于学术研究本身来说具有边缘性的因素。比如,文本的情况、作者的情况以及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情况,这些因素虽然是边缘的,却非不重要的,应属于对论文质量进行判断的相关参考因素。我们所说的文本情况是指写作意义上文本质量,也可说是写作意义上的文本成熟度问题。说一个人学问好,文章也好,显然把学问和文章分开而言了,这是具有合理性的。文章自身的独立性也是写作学成立的前提。上述三类研究中,经验实证类的论文,其文章的结构通常是格式化的和规范的,越接近自然科学样式的文本,其格式化的痕迹越是明显,以致很容易认为这种研究类型的论文在写作上不需要十分考究,其实不然。要知道,即使在纯粹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研究领域,也存在着专门的科技论文写作的训练。虽然经验实证类的论文的大结构难以摆脱共同的规范,但对研究成果的表达还是有高下之分的。相对而言,哲学思辨类和人文解释类的论文,写作上的质量就非常重要了。由于这两类研究的表达没有统一的格式规范,因而一个论文的质量实际上是学术质量和文章质量的综合体。读者在判断论文质量过程中,还会考察论文作者的情况。这听起来是一个与论文自身质量无关的问题,但有经验的学者从来不会忽略这一方面的考察。其中的道理是作者年龄、学历、专业方向等信息能够为我们提供论文质量判断的辅助性信息。大家知道,研究人员普遍反映论文发表难,站在期刊的立场上看,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期刊编辑部对优质的论文求之若渴,巨量的论文因不符合期刊的质量要求客观上耗费了编辑们大量的精力。发表难,准确地说是在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难,是不符合发表要求的论文发表难。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人员考核、职称评聘、博士生毕业,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无疑逼迫了那些尚不具备较高研究能力的人们作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谁能否认作者和作品无法分离这一事实?此外,目前已经普遍实施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可以高效、直观地发现论文与已发表文献之间的重合程度,牵涉到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无法忽视。数据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减少了劳务,却掩盖了许多学术的具体细节。笔者发现目前的“查重”至少遇到了以下两种情形:与其他作者学术文本的重复问题。这里面又有两种可能,一是有注释的过度引用,这是学术规范问题,二是无注释的抄袭行为,这就是学术道德问题了。与文本作者自己以往发表文献的重合问题。这中间确有作者心性懒惰的因素,也有作者无法在新的语境中重新表达已有思想的能力因素。有一种情形是可以宽容的,即新的学术文本是过去零碎思考的系统化整理,这样的新文本具有学术价值,感觉上存在着新旧文本的高比例重复,但不属于懒惰或低能问题。综上所述,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质量的判断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正因如此,只有把论文质量的判断与人文社科研究联系起来,才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可以说,把握住了论文的基本质量特征和具体判断标准,加上对相关参考因素的考察,读者对论文质量的判断就能逐渐步入自觉、有序的理性轨道。
AAA平淡的一生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至少一篇论文才能毕业。当时,学校还有一份垃圾期刊目录,罗列了很多以赚钱为目的但质量极差的期刊,学校不允许学生在这些期刊上发表。刚开始时,我对于论文也是完全没概念,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非常担心能否毕业。后来,通过我的导师邬家炜教授和其他一些老师的指导,才让我对论文有了一些理解。 论文通常是科学(包括医学和经济学)、工程学或者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展现,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把轮子重新发明一遍的问题,其核心在于创新。对于写好论文,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讲,能在众多论文中迅速找到那些品位高的,是成功的第一步。那么,对于初学者,如何才能快速的找到高品位的论文并写把论文写好?以下是我的导师邬教授从审稿专家视角给出的一种快速判断一篇论文的质量方法。 从结构入手阅读文章是效率最高的,阅读论文也一样。一篇完整的论文的结构一般依次包括:标题、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初学者阅读论文,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论文正文,这也无可厚非。但专家则不然,他们会采用以下方法快速阅读和评价论文。 第一,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通常包括作者、文献名称、期刊名称、期刊类型、发表年份等内容。很多人觉得参考文献仅仅作为对给你灵感的作者的致谢。其实不然,参考文献是判断一篇论文水平的重要依据。一是今天的学术研究,99%是N+1的工作,你的工作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参考文献就是N部分。二是参考文献质量决定了论文的水平,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如果一个人阅读的文章的水平很低,那写出的论文也好不到哪去。三是通过参考文献可以看出论文是否严谨,那些没把参考文献标注出来的论文都是不严谨的,水平高不到哪去。因此,邬教授讲,他拿到一篇论文后,首先是看论文的参考文献来初步判断论文水平。具体操作和要求如下: 首先,看发表年份。一般要求参考文献是近3年发表的,这样的文献比较新。当然,如果引用的文献是大师级人物的作品,则可以忽略发表年份。 其次,看期刊类型。期刊类型主要有专著[M]、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等。其中,期刊文章[J]最优,因为期刊文章的专业性和时效性都是最强;学位论文[D]和报告[R]的质量比较难以判定,价值相对弱些;专著[M]的时效性等比较差,参考意义不大,除非是大师级人物的著作。 再则,看期刊名称,即文献的出处。当前,期刊的评价体系比较多,顶级的有《Nature》和《Science》,第二梯队的期刊有SCI、EI等,第三梯队就是国内的各种核心期刊(双核心期刊更佳)。总的来说,在很多领域,英文期刊的质量要优于中文期刊。另一个评价体系是看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在以上就算不错,以上算是优秀。 最后,看作者。院士、领域泰斗等大师级人物最优,如果刚好引用了审稿专家的文章也是可以给你的论文加分。 除综述类文章外,普通论文参考文献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有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参考文献也就一两篇。综述类文章是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所以,综述类文章的参考文献数量会比较多,不过写综述的人一般是某个领域泰斗,普通人一般不会去写。 第二,摘要。很多人非常重视摘要的纂写,或许是希望给人有个好的第一映像,因此常把摘要当引言和综述写,用大段的文字叙述文章背景等内容。实际上,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要求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 邬教授讲他看完参考文献后就会浏览一下文章摘要,主要是看文章结构,研究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方法,得出(或提出)了什么结论(或成果),至于研究背景之类的,他基本不看。 第三,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一般包括引言、背景及概念简介(综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案、工作展望、结语等内容。评判正文的好坏主观性比较强,与审稿专家的水平能力关系较大,但还是有些套路可以遵循。 一是根据摘要描述的文章结构阅读,重点看文章的解决方案部分,主要看用什么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与别他人相比有什么优势,有无数据支持,是否符合逻辑。论文对于语法的要求并不太严格,更不要求语言有多生动出彩,只要能把研究的内容表达清楚就行。一篇论文的好坏与否,关键还是在于所提出的观点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参考价值。 二是要重视论文综述部分,前面说论文99%是N+1的工作,综述就是N部分,是对参考文献内容的归纳。把综述写好,才能让论文的整体结构显得更加严谨,让读者清楚作者研究的来龙去脉。 三是论文评审只是论文生命周期的一环,论文在发表后还要接受同行评议,有不少起初看似水平很高的论文恰是在同行评议阶段被发现问题,甚至撤稿的。因此,写论文务必严谨,切勿做数据造假、抄袭等不道德的事情。 想要做成事,方向很重要,方向对了,步伐慢一点也总能到达目标。记得当年邬教授跟我们讲,通过了解审稿专家是如何审稿的,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论文的写作套路,让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方向,少走弯路,把精力集中在创新上。
篠田麻里子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质量共分五个评判标准:一、优(90分以上):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认真,遵守各项纪律,表现出色.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拥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且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当结论也正确,并有一定创新性,有较高的学术或实用价值.4、论文的结构严谨,格式规范工整,条理清楚且逻辑性强.5、资料齐全,实验或计算的结论准确可靠.6、论文答辩时,能够简明且能流畅正确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深入的回答主要问题,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二、良(80-89分):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认真,比较努力能遵守各项纪律,表现良好.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且理论分析得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正确且能实用.4、论文的结构严谨,格式规范工整,条理较为清楚.5、相关资料搜集的较为齐全,实验或计算的结论准确可靠.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简明和正确的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地回答主要问题,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三、中(70-79):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比较认真且较为努力,能遵守各项纪律,表现一般.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理论分析无原则性错误,解决问题方案比较实用,结论正确.4、论文的观点正确语句通顺,格式规范书写比较工整,条理也较为清楚.5、资料收集的得当,实验或计算结论基本准确.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比较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四、及格(60-69):1、在写毕业论文时,能基本遵守各项纪律,表现一般.2、能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时和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理论分析无原则性错误,解决问题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论基本正确.4、论文中使用的概念基本正确,条理比较清楚,格式符合规定.5、资料收集的得当,实验或计算结论基本准确.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阐述出主要内容,经答辩教师提醒后能够回答主要问题.五、不及及格(59分以下,同时具备备以下三条或三条以上者):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不认真,有违反相关纪律的行为.2、有指导教师的指导时,还不能按时和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3、对于论文当中的理论分析部分有原则性错误,或结论不正确.4、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文观点不正确.5、相关资料不齐全,计算的结论不准确.6、在进行论文答辩时,阐述的论文主要内容不正确,经过答辩教师的提醒后仍不能正确地回答各种问题.
金色年华119
只要对论文和硕士论文有一个新的视角,就有必要提出新的研究观点。其实,硕士论文的创新应该有毕业生有自己的见解或对论点有新的看法论文是否有创新成分。创新是衡量硕士论文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如果硕士论文的创新是明确和有价值的,除非有其他问题,否则可以通过测试。。只要他们对早期的研究有新的看法,并且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写一些在研究领域有创造性的论文,他们就可以使用。可以重新整理过去的文献,从整理中获得灵感,或者从批评文献中分离出线索;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选择一个和导师相同的学习方向或自个擅长的课题。如果这个话题被专业或其他用户重复,文章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论文题目是否恰当。该论文是否是规范性的。这是对学生最简单的监督之一。事实上,这是很容易的一个得分问题。尤其是艺术类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明显的问题是各级序列号的编码控制、注引和编码管理,以及英文格式的标准化。一般说来,格式和标准可以被评为“好”,但其中大多数可以被评为“优秀”。
原则上,只要能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方向,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热点话题都会得到导师的支持。另外,选题要与自己的专业水平相一致,选题范围不宜过大或过小。
只要是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的论文就可以称作是是高质量高水准的。。在硕士论文写作中,一般采用“总分-总分”的结构。在一个实际的文件中,讨论必须分开讨论,以证明其必要性。文章结构容易呈现零散,论证不够充分的扣分点。在每一份文件中,每一个子论点不一定符合主题,但必须附有一份一般性文件是服从于全文的。
萌萌小妹纸
论文的具体质量判断人文社科研究拥有不同的研究范式,不同范式的研究成果,其学术质量判断标准是有差异的。因而我们只能就不同的范式来谈论论文的具体质量标准。现实地看,人文社科类研究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哲学思辨类、人文解释类和经验实证类。在此作具体说明:1、哲学思辨类论文哲学思辨类论文不只是指哲学学科的思辨类的论文,而是指包括哲学在内的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本理论研究成果。此类优秀论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我国学术教育和研究传统历来不重思辨。加之学术从业者对于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钟爱,哲学思辨类的研究成果数量上较少,质量高的不多。由此还带来人们对此类研究价值在某种程度的怀疑和轻视。质言之,思辨即以思来辨,它发生在经验辨别的边界,要依靠研究主体的直觉和逻辑能力,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寻觅意义,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新的理解。对于哲学思辨类的论文:首先要判断思辨对象的价值。因思辨发生在经验辨别的边界,经验世界的事物是无需思辨的。对于经验以外的东西,原则上都能思辨,也只能思辨,但并非一切的对象都有思辨的价值。如果我们承认进入思辨范围的对象仅是经验世界在思维中的自然延伸时才有意义,那么,一切关于与经验世界平行的、主观设置的思辨对象,至少在学术研究中是没有价值的。所谓经验世界在思维中的自然延伸,我们可以借助哲学本体论中的“存在”概念加以理解。“存在”不是“是”,它与“时空”这一经验框架保持着关联,所以,“存在”与“是”相比较,不是最抽象的概念,可与具体的“存在者”相比较又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显而易见,“存在”概念处于经验世界的边缘,再向前抽象,就到了“是”,也就只剩下纯粹逻辑的规定性了。原则地说,类似“存在”这样的思辨对象是有重要价值的。各个具体的人文社会学科,都有基础研究领域,其中不乏需要思辨的对象,知晓了思辨的旨意,就容易判断具体论文思辨对象的价值。其次,要判断具体论文的思辨水平。这是一个与逻辑有关又不只是纯粹逻辑学的问题,但对这一问题能够言说的却又只是关联逻辑的部分。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思辨就是以概念为元素、以判断为中介的推理过程。那么,面对哲学思辨类的论文,要先寻找文本中的关键概念,看其意义是否清晰、界定是否恰当以及前后意义是否一致;再寻找文本中的基本判断,尤其是作为前提和结论的判断,看其是否具有经验的和逻辑的可靠性;最后,也是很核心的是析出文本的逻辑理路,即推理路线,看其是否合乎思维形式的规则。其实,这只是判断论文思辨水平的初阶,再进一步还可考察文本的辩证水平,这就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范围。不仅如此,高水平的思辨文本通常能够反映出作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逻辑功夫和思维浪漫。再次,要看思辨结论的新旧与正误。一个学术文本必须提供新的结论才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有学术追求的作者通常都力图做到这一点,因而他们通常会自认为有新的进展。这就需要读者具有较好的学术视野和学养,要能判断具体论文的结论是否在已有的最先进的结论基础上有所进益,具体地说,要看其结论对原有认识是否有补充和丰富、是否有纠正和完善。若发现结论确有新意,则要进一步判断其正误。新,并不意味着真,仅意味着不是旧有。对正误的判断又要回复到论文思辨水平的判断上,可见对哲学思辨类论文的质量判断在实际工作中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2、人文解释类论文中国传统学问以人文解释为其要务,以致中国学者多乐于并善于做人文解释的功夫,此类论文也比较多。然而,对于人文解释类的学术研究质量判断却是最难形成共识的,笔者以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此类研究的性质缺乏到位的认识。人文,以文、史为主要领域,兼及一部分哲学的工作,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用“做学问”来表达。既是做学问,功夫当在学、问之间,学者虚心涵泳,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借助对经典(或重要)文本的训诂,使人明白文本之义,也可借此阐发研究者的新意。其效用主要在于唤醒历史,彰显人文的活力,传承优秀的文化。从此意义上讲,判断人文解释类论文的质量,不可以创造新知为标准,而是要评估其所释文本的价值、解释的水平及所阐发意义的新旧与启发性。所释文本的价值是人文解释类论文学术质量的基础。历史遗留下来的文本是巨量的,虽然每一个历史性文本都具有自身的意义,但其学术研究的价值就大相径庭了。人文历史的残酷性表现之一就是只选择和留存可以为时代代言的重要文本,此外的文本客观上充当了重要文本产生的背景,正如“一将名成万骨枯”,无数的学者被湮没,无数的文本被搁置,名垂青史的只是有数的节点性人物及其作品。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本着创新的立场,存在着对重要历史性文本的解释性研究,也有把目光转移到较次要文本的做法。然而,文本的确有价值上的差异,如果一个论文所选择的文本少有价值,整个后续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一种体力的劳作,整个论文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是不可取的。假如文本的选择合适,读者则要审视其解释的水平。说到解释,中国传统学者所作的基本上是考据释义之事,他们忠实于文本,慎言言外之意,讲究无一念无来历,上乘者能够博学、慎思、明辨,其人可温文尔雅,其文能条理不紊。这样的学者有学养,这样的文本见功夫,这样的研究比的是学问的见识和功力,若言思想的创新和知识的增进则乏善可陈。考虑到人文学科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不断解读延续文化的血脉,弘扬人文精神,读者是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判断此类论文的,但考虑到解释一事在西方已由技术而方法论以至成为一种哲学的思维,又使人无法不面对传统解释作为人文学科研究手段的局限性。且不说当代伽达默尔(1900-2002)已将受到人们关注的历史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文本化,狄尔泰(1833-1911)早已把历史世界这一人的经验的整体实在视为解释学的对象了。中国人文学科有悠久的历史,却进步缓慢,看来需作哲学方法的文章,否则,高水平的学术作品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解释文本以喻人为要义,但绝不仅仅使人明白文本自身的意义。当我们把解释视为人文学科创新方法的时候,解释已经不是教书先生的一种本领了,它必须转变为人文学者阐发、挖掘人文新意的途径。在对经典的无限阅读、解读的过程中,人文世界的新思想才能不断涌现,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这也正是人文学者的应然使命。文本启迪学者,学者阐发思想启迪众人,方为人文学科研究的常态。面对大量的人文解释类论文,学术期刊的读者作为论文“社会化之筛”的第一关,固然要审视论文所释文本的价值和论文作者人文解释的功夫,也应该关注人文解释的文化效用。不能简单地认为基于经典文本的思想挖掘和阐发是一种主观的随意,在阐发的过程中,新的思想被自然地创造,经典文本也因此不仅是永世诵读的对象,而且成为思想创造的资源。耳闻有的学者表达阅读经典的心得,屡被有功底的专业学者诟病,笔者意识到的是两种对待经典文本的态度和方法。批评的一方自然是坚守传统经学方法的学者,被批评的一方自觉不自觉地实践了狄尔泰解释学的方法。应该说,双方的学术性工作均有其个性化的价值,但相对说来,被批评一方的工作是应该被理解的。在理解的基础上,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有义务帮助这样的研究逐渐规范起来,如此,人文学科的研究才能够在延续优秀传统的同时获得新的生命。
提升论文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1、选题: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你一定是在现实中发现了一个什么东西,但现有的理论解释不了,你才去发展一个新的理论。2、大量
评价方法 1、能正确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 2、能密切联系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正确、
sci论文质量评定看杂志期刊影响因子、看文章内容的引证状况等。 看杂志期刊影响因子,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高,表明该杂志期刊上文章内容水准越高。但是一些杂志期刊的
论文评价的方面有:论文选题是否合适、论文结构是否合理、创新点等方面。 1、论文选题是否合适。原则上只要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方向都可以,但热门的、实践价值强的选题会比
在临床科学实践中,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学,贯穿于整个临床研究的过程,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结果的展示和解释,直至最后论文的发表,都需要统计学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