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my吉米吉米
当翻阅《万古江河》中关于隋唐部分时,我最期待的并不是那些对于盛唐辉煌璀璨文化的描写,毕竟那些属于中华古文明的巅峰时代或多或少的都会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留下烙印。我最感兴趣的是,在那个光辉灿烂的隋唐盛世里,我们的中央政权是如何实现四方宾服、万国来朝的?而在许倬云先生笔下,盛唐边塞铁马冰河的画卷逐渐展开了它不为人所熟知的一面。 我一向对隋唐时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甚为好奇,唐代对于边疆多以羁縻为主。羁縻可引申为笼络控制,按照许倬云先生的描述,羁縻即为“中国对于四邻外族的宗主权,如果以内地诸道为中国本部,则羁縻州府是外延的延长线,形成本部的外围。” 唐中央政府在击败异族政权后,有意识的将其进行迁移安置,安排原部落头领进行管辖,同时利用驻军加以威慑,最终迫使其打散消亡,并融入汉文明。而在安西都护府或北庭都护府等偏远边境,唐则是采取类似于明清的土司制度,一方面安排驻军屯田,一方面给予当地少数民族头领以封号进行笼络,“日久以后,这些道也改制为县。”这时再安排流官管理,最终彻底纳入中央管辖。 唐代正是依赖于这样的政策使得周边的小国不断内附消融,并为唐太宗赢得了天可汗的美名。然而唐代在面对当时较为强盛的割据势力——高句丽和吐蕃,以及同样烜赫一时的阿拔斯王朝时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惟许先生这部《万古江河》或可为之解惑了。
LiaoL童鞋
第一次知道《万古江河》,是因为这本书被清华校长邱勇推荐给了2019年的新生,为了向清华的学生看齐,我赶紧给刚刚高考完的儿子也买了一本,隆重放在了儿子的案头。结果一向喜欢历史的儿子却对这本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享受”到 这份“推荐”。儿子开学走后,我一直想抽时间细读,结果却一直束之高阁。 第二次想起这本书,却是因为无意中从一篇文章中得知,《万古江河》的作者许倬云竟然是王小波在匹兹堡大学读研究生时的老师,而且是有知遇之恩的那种伯乐级的恩师。据说,《黄金时代》完成初稿后的修改及出版后的推荐,王小波都从恩师许倬云处得到了很多帮助。 第三次,则是因为朋友圈里的一篇文章,里面介绍了许倬云的成长经历及其学术方向,其中重点提到了《万古江河》这本书。 这篇文章使我对许倬云及《万古江河》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于是,迫不及待特意去老房子找到了这本书,然后开始认真阅读。 序 1、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上,我所看到的十分有限,正如渚岸望江,有时看到波涛汹涌,有时看到平川缓流,终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段。假如用河流为比喻,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如黄河,长江,源头相距不远,都在巴颜喀拉山区,一向北流,一向南流。这两条大河的水系,笼罩了中国的大部分疆域,然后殊途同归,倾泻于太平洋的黄海与东海。两个水域分别在中国的北部和中南部,界定了两个地理环境,呈现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2、黄河九曲,夭矫如龙,先是昂首北上,接着俯冲南下,然后逶迤向东,倾注大海,带走了万仞黄土,铺散在千里平原,天玄地黄常为中国宇宙的本色。黄河带给中国肥沃的土壤,也挟来一次又一次的洪荒劫难。中国人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也集聚了文化的创造力” 3、只是长江水系,支流复杂,多姿多彩,也许更近似文化长河的变化景象。长江源自巴颜喀拉山下的涓涓细流,先流向西南的深谷,袭夺金沙江,再流入四川接纳沱江、岷江、嘉陵江、汇集了藏边甘青的灵水,始成洪流。从此,大江东流,在冲破大巴山的拦阻时,奔腾叫啸,两岸峰高及天,神女雾掩,巫峡云遮,藤萝垂碧,滩险水急。江水又东,出峡之势,直泻千里,奔入湖广丘陵湖泊,于是浩荡奔放,始成大器。江水又东,一路收容湘资沅醴,以及赣江、清江带来的南方雨流和汉水带来的中原黄土,更有雍容广大的气象:星沉平野,月上东山,远树近山,江渚沙洲,美不胜收。 4、中国文化的特点,不是以其优秀的文明去启发与同化四邻。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 第一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5、.中国核心文化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北边是沙漠和草原,西边是高及天际的高山与高原,东边和南边面对大海。整体看来,中国对外有高山峻岭、沙漠、海洋为界限,尤其是北边的沙漠和西边的高山、高原这两大屏障,使得中国的世界是望向东南的。传说中,女娲造天,天塌后地倾东南。然而,中国文化史上的地理,并不只是看向一个方向,而是四面八方各个地区都自成格局,各有创新,也有交流。这一情形,造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面貌:既能始终呈现各个地区的地方性特色,同时又能在小异上颇见大同。 6、北方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循规蹈矩、守分安命的儒家;在南方,出现的却是多思辨,甚至是辨证式的老子和庄子,对宇宙充满了问题。 7、中国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发展出了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玉石文化。……玉石和中亚的黄金最终成为中国人最爱好的两种艺术品和有价饰物,这一现象正象征了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在中国的融合。 8、自古以来,牧人、猎人与农夫之间,沿着长城线来往拉据,贸易与战争都在此进行。 9、土地要经过耕耘成为熟地,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 10、统治者承受天命,即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要求,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这是高超的理想,很难在真实的人生完全实现;但是,正由于有此理想,人间秩序的境界得以提升!周人悬此理想,可谓中国文化上划时代的大事,不像别处以神意喜怒为标准的文化,要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才走到这一步。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就如种子里的生机,种子只有在能够得到茁壮成长的机会时,才能长成一棵好的植物。 在同一期内,中东地区,亦即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的两个古代文明,都经历了由灿烂归于衰败的过程,然后由两个边陲的波斯与希腊文明,接替了历史舞台主角的角色。两河流域与尼罗河域本来是具有活力的文化核心区,但没有扩而大之,走向一个庞大而持久的文化圈,却是从此以下,不断分分合合,以致两大古代文明,终于淡出历史。 学术的归学术,儒家经典研究的工作,由烦琐的考订与华丽的词章,挤压了寻求义理及解释宇宙的志愿。于是,东汉仍有社会批评者,仍有知识分子的集体抗议,但西汉儒家自以为掌握知识权力的豪气已经不见了。 对镜自照的人,盼望在镜中出现的容颜,是“上有仙人不知老”。 死亡终于结束了长生在世的愿望,人还是努力为死后造设人间世界的延长与永恒的存在。秦始皇的陵中,帝国的版图永在,秦俑的方阵,也永恒地捍卫君王。 “不废江河万古流”中国历史文化就像万古江河一样源远流长,奔腾向前,在当今世界越发显示其务求魅力和巨大向心力。 这些北方的学者,身处北族征服地区,也许正因为已经绝念于中国读书人的以儒术取功名,他们竟有较为自由开放的求知态度,不再为正统思想桎梏。同时,他们的学问遂偏于实用。在乱世,实用的知识,也是谋生的本领。 在明人与女真对抗的战争中,红衣大炮遂为决定战役胜负的利器。 宋代儒家发展的理学,其实不是单纯的学术活动,其内在动机应是尝试建立内圣外王的“道”。 宋代知识分子不分儒、道、佛三家,其关怀都在人间,可谓由玄理转向实践,由“神圣”转向日常的人生。 这一时代,经历了相当程度的都市化,工商业也比较发达,脱离乡村的农民,进入都市或改采工商专业,其根生土长的特性随之减弱。反之,个人的移动,带来自主,也带来失落与疏离。 自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外海岛屿后,全世界不再有可以遗世独立的人群。 明太祖将元廷逐出长城,蒙古只是失去了在汉地的统治权。蒙古大帝国早已分崩离析,裂解为几个本土化的汗国。 占据蒙古的后元,依旧是明朝北面的强敌。为此,明朝对于北边防务,从未敢懈怠。今日中外视为世界巨大工程之一的长城,其实不是秦汉以来的边塞,而是明代建筑的边墙! 明朝中叶以后,东北边外的建州卫满洲崛起,明军防线本在关外,数次大败,遂移入长城内,但还是阻挡不了满人踹破边墙,入侵关内。这一条密封的边界,终究还是挡不住敌人。 封闭的锁国政策,当然昧于实际的情势,不仅关不了已经长期进行的海上贸易,更逼迫中国海商与日本人合作,在沿海建立基地,进行不经官方许可的贸易。这些国际性的海上冒险集团,性质在商贩与海盗之间。中国称为“倭寇”的集团,当时人即指出不全为日本人,其中夹杂了许多沿海铤而走险的中国人。 儒生们抗议虽烈,不惜赔上生命,只为了坚持理念,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牺牲,一次又一次扩大了抗议,一次又一次指陈了理念与精神,却在绝对君权之下完全没有对抗的能力。这种无力感,付出了人的尊严作为代价。 那些扑向自由的努力,正如扑火的灯蛾,留下了值得后人钦佩的记录,也留下了后人深思的无限空间。 中国古代的信仰,大致可分成两条途径:一条是神祗的信仰,另一条是祖灵的崇拜。周代封建建立在血缘团体的网络上,所以祖灵崇拜在周代的政治制度中是一个重要成分。神祗的信仰,一部分融入自然崇拜,一部分成为国家的礼仪。两者都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超越性力量的关系。在战国时代发展出的阴阳家与五行家,都是针对着自然与超越性力量组织出来的一套宇宙观。 综合起来看,从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思想系统,有两条脉络平行发展。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这两条路在发展的途径上会交叉影响。
发展云南旅游之我见 几年来我虽然一直在外地上大学,对家乡云南的想念和关注却不曾稍减,对于云南旅游业尤其关注。今夏,趁回昆度假之机,在省内跑了一趟,沉醉于美景的同
您好,已发表的研究性论文可以申请专利,建议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另外,也可以申请版权登记保护。专利和版权登记可以同时申请,二者不冲突。 申请版权和注册专利的区别在
护城河,是古时由人工挖凿的,环绕整座城、皇宫、寺院等主要建筑的壕沟,然后引水注入形成人工河,作为城墙的屏障。护城河就是就近引河水,北方缺水,城池有护城河的很少,
广州市云效光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2011-05-30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海月路407号二层208房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