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9

吸血鬼小呆
首页 > 毕业论文 > 我的毕业论文设想教育学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下雨天2017

已采纳

教育学的毕业论文提纲

导语: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下面和我一起来看教育学的毕业论文提纲,希望有所帮助!

课题名称: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压力/逆境与儿童发展

2心理弹性的概念

关于resilience一词的中文译法

心理弹性相关概念表述

心理弹性的定义

3心理弹性研究沿革

第一次浪潮:个体心理弹性确认和保护性因素发现

第二次浪潮:将心理弹性置于发展系统与生态系统,关注过程

第三次浪潮:以干预促成心理弹性

4心理弹性模型

补偿模型

挑战模型

条件模型

的弹性框架

5心理弹性研究取得的成果

关于心理弹性的系统性代表研究

对影响心理弹性的诸种因素的研究

心理弹性研究中发现的几个重要效应

6心理弹性研究意义

7心理弹性研究面临的问题及机遇

心理弹性研究面临的问题

心理弹性研究面临的'机遇

研究的观点

8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立论基础

研究内容

第二篇实证研究

研究一压力/逆境与心理弹性一一心理弹性儿童筛查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研究二心理弹性儿童压力/逆境认知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研究三心理弹性儿童社会能力自我觉知特点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研究四心理弹性儿童心理揣测能力(mind-reading)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研究五心理弹性儿童人际关系认知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研究六与压力/逆境应对有关的社会认知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分研究一与压力/逆境应对有关的社会认知结构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模型验证前的准备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分研究二与压力/逆境应对有关的社会认知作用机制探讨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篇总讨论

压力/逆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结果的多样性

严重的压力/逆境并不必然导致心理问题

心理弹性为心理学带来什么

2心理弹性儿童社会认知特点

为何基于社会认知

3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儿童心理弹性机制

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儿童心理弹性机制解析

基于社会认知的心理弹性干预、预防与促进

4几点反思、研究不足与展望

关于研究方法的反思

关于心理弹性的反思

研究不足

展望

第四篇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3 评论

小屋美眉

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摘要: 语文是最具内涵的学科,它不仅赋予了文字的生命,而且让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更多的价值意义。这就是一种语文生命教育,他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对教师的教育策略要求更高,因为小学语文是一项综合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原因及其心理认知程度有限,他们不可能像中学生一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自制能力,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予以培养、灌输,所以教师的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笔者主要从榜样的树立、教师的激励教育、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入手,谈一下我的一些教学心得。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一、首先要帮助小学树立榜样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高的,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参加某个游戏,如果有两个孩子玩的很起劲,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竞相效仿。同样的,在课堂上,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认认真真的听讲、参与教学,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去认真的听讲,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上课了依然心不在焉,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也“随大流”了。所以,在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走到教室,说了“请安静,我们上课了”却依然没人听,不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某某同学坐得多直呀,上课最认真了!”教师这样一说,平时都很调皮的那位同学的腰板却挺得更直了,“我们都来跟他比比吧!”班里马上安静了,大家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也都认真的.开始上课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遵守课堂记录,也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我还编了许多的儿歌,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做,在课堂上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会经常去引导孩子,发现他们中做的好的人或事,让他们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让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训斥或者体罚,相信这也会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以此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在学校各项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不要轻易对学生发脾气、不要随便责骂学生,而是要给他们树立一个青春健康、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比如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基本的难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带动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等等,这对于他们的为人处事、人际交流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其次要注意在日常教学的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应既爱“白天鹅”,也应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魅力。同样的,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哎呀,你写的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更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的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的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把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三、切合学生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具学科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项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多去学习、多去领悟,也要多去调研,给学生以榜样、给学生以激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案例引导,争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快乐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威.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第6期

[2]孙靖,孙丽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策略《吉林教育》,2007第1期

131 评论

寳呗颖1

教育学的学科思考— — 从西方教育学科研究的历史演变探讨教育学学科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出现的初始阶段就存在了。但是,教育作为一种认识或社会问题而被人们探讨,有意识地研究,则要迟得多。因此,可以说,作为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教育宴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教育学科首先在西方形成,其历史过程可分为三大时期:一、前学科时期从研究结果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角度看,可把古希腊哲人对教育的有关探讨作为前学科时期的起点,把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诞生作为终点,时间跨度约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l6世纪末共20∞ 多年。这段时期又可分为“古希腊”和“中世纪”两大阶段。1.教育存在的台理性— — 研究对象与中心课题。从古希腊哲人遗留下来的有关文献看,首先进入他们思考领域的教育问题,并不是诸如“教育是什么 这样与认识事物性质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是社会为什/厶要办教育,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怎么办(包括结构、内容与方法)等直接面对教育实践的原则性问题。有关“教育必要性”,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教育的功利或实用价值的回答;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非功利性价值的回答�6�8 �6�8 这些古希腊哲人对教育必要性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对教育价值和目的的探讨。它指向的是教育对人类、社会、个人的意义问题。它与哲人对自然的探讨有巨大差异。过去忽视了这一差异,但它却是“教育 这一人为事物特性充分、顽强而突出的表现。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教育括动的,所以研究教育,必然首先研究和论证自己需要的台理性。而后把教育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来设计 (从目的到内容、方法)。人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意识、价值判断的不同与变化,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问题上来,教育这一研究对象性质上的非自然性,教育研究与自然研究在问题域上存在区别。2,两种研究传统的发端— — 研究方法。古希腊哲人由哲学观直接导出教育价值观与目的观,成为他们主要的认识方法,是这时期教育研究方法整体上的一大特征。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是教育观形成的哲学理论前提,也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理性工具,这两者的台一使教育观与哲学观直接对应,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说,古希腊时期哲人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他们的哲学观在教育这一具体领域中的运用和体现。这一最初形成的研究方式,哲学与教育观的密切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保持下来,成为教育研究中第一个最古老的传统。另外,以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为代表的另一种传统,即以如何培养雄辩家为核心问题的有关教育的系统探讨,他采用的立足于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面对现实的思辩与依赖直觉的判断及以服务于教育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又一种研究传统.对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对象的教育研究产生持久的影响。犹如第一种传统在方法上有赣于哲学,并未形成特殊一样,第二种传统在方法上也未超出经验反思的范围,未形成教育研究的特殊,只是反思的内容是教育经验,在方法上更注意对与对象相关事物系统、全面的关注.因而显得缜密而有条理。3.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形成— — 研究结果。古希腊的教育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结果的存在形式看,都还未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只是以一些观点、见解的方式存在,很难说是系统的理论,更未形成学科。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对教育的探讨不重要,古希腊时期教育研究的结果形成了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构成。有关教育的问题,古希腊哲人的基本回答可概述如下:(1)人与社会是否需要教育? — — 从社会功利及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来论述其必要性。(2)人是否有接受教育的可能? 提出了教育中身与心、感性与理性、智与德等一系列范畴的肯定回答。(3)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原因是什幺?— — 遗传、习惯与教育。(4)教育对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 规范与塑造作用。(5)人什么时期接受教育最重要和有效?— — 儿童时期。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教育探究的初始期对人类教育认识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贡献,不在于得出的结论.而在于形成的基本问题域。4.中世纪的变化与意义。从中世纪一些教育文献中可看到,循着演绎的路线探讨教育问题时,神学家们不再以哲学.而是以神学为起点,论证过程中主要引用圣经中的话作为理论依据.或者以上帝的名义来证明结论的正确。哲学服从神学、理性服从信仰,这样一个中世纪神学家推崇的最高原则,也体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中,神学统治是中世纪学术僵死、倒遇、贫乏的重要原因。它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演绎过程中大前提的决定性意义。神学至上的教育观区分了信仰与真理、道德与知识两对范畴,就此而言.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因为至着与至真尽管相关,但并不等同,区分有助于对它差异和各自特性的研究。与此相关的是,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家关注内心体验、反省、感悟等一系列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领域的变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为范例解剖人性.描写人皈依上帝所走过的长长的心路。中世纪的教育研究并非一片空白,也不都是倒退。当时已有人开始注意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井把此作为研究、确定教育行为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线与哲学思辩路线的有意识区分,对信仰与知识的区分,都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认识条件.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都来形成一种普遍的研究因素和传统。因此,前学科时期教育研究的主要形态还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奠定的。中世纪孕育着新时期的曙光,它是从古希腊原始哲学的辉煌通向近代科学诞生的桥梁

250 评论

VV爱吃007

教育学毕业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教育学毕业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目: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在高等教育环境不断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为了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要做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本文首先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概念进行阐述,然后探讨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再对影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必须要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进行合理的衔接,实现两者的整合。在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中,各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建设,形成具备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规划和安排并不具备系统性和持续性,缺乏对全局的把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因此,研究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概念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界定。在高等教育当中,要想确保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注重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工作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高校基本运营职责的重要体现,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提升高校的科研成果,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在学科建设的定义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说是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石,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其二,要想确保学科建设的有效性,不仅需要进行经验积累,还需要高校增加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其三,学科建设在提升学生学业与教师学术水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承担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责任。其四,学科建设工作还影响着学科的长远发展,影响着社会人才的输送质量。2。学科建设有效性的判别。在学科建设有效性的判别上,我国教育部门进行了相关规定,其标准如下:

(1)要能够准确判别学科的发展方向,并且要能够对学科建设内容进行精确的提炼。这就需要高校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到本校学科目前的基本走向,从而确立未来准确的发展方向;

(2)高校的师资力量必须要有所创新。这就需要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应当遵循合理搭配的原则,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

(3)要建立学科发展的平台,在学科建设投资的分配中,在学科平台建设上的投入应当占据较大比例,同时,在建设软件设备与硬件设备时,要注重两者之间的互相融合。

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1、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有效的学科建设在进行高校人才培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专业人才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当今社会,另一方面能够确保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其一,促进高校人才迅速适应当今社会。目前,高校都会致力于汲取社会上比较先进的理论知识,并且掌握社会较为前沿的技术知识,然后将两者进行融合,从而进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是,在人才培养完成之后是否能够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成为目前检验高等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有效的学科建设工作就可以保障培养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正常情况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专科培养系统,另一方面是研究生培养系统,无论是哪一种系统,都是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进行建立的,因此,确保学科建设体系的有效性对于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保障高校学科理论发展的前瞻性,还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在体现人才价值的同时,也达到了更好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其二,确保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在高校培养的人才当中,是储备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是确定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最主要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工作都与学科建设工作密不可分。学科建设不仅仅要建设基础课程、实验基地、实训基地,还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进行综合性理论建设,例如教师的学术能力。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不仅要让教师进行正常的学术科研研究,还要注重学术能力的提升。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学科建设的作用。虽然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反过来说,人才培养对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水平可以对学科建设的有效性进行准确衡量,另一方面是在高校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人才培养会间接的影响到学科建设的.有效性。其一,人才培养水平可以对学科建设的有效性进行准确衡量。学科建设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但是在自身能力的体现上,一般会呈现阶段性,第一阶段是以自身的师资队伍为基础,提高科学研究力度,第二阶段是通过科学研究力度的增加,抢占较为前沿的研究地位,第三阶段是学科知识较为领先的前提下,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课堂的教育资源,在传达给学生先进学科理念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科之中。因此,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提升,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也是学科建设的最终体现,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衡量着学科建设的有效性。其二,在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下,人才培养会间接的影响到学科建设的有效性。从某种程度上出发,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够促进高校的发展,并且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利于人才吸引。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高校发展的桥梁,也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水平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不仅仅是人才对于高校的选择,在优秀人才的吸纳上,各大高校的竞争也较为激烈,因此,学科建设不仅仅是对人才的培养,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必须要致力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在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下,人才培养会间接的影响到学科建设的有效性。

三、影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

1、学科结构。在影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中,高校的学科结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因素。高校的学科具有特殊的含义,承担着大学的职能,将知识分类作为基本依据,将富有深度的专业知识当成主要内容。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层次性。高校学科门类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在每科门类之下,又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依次排列,总体来说,高校中的学科结构属于多层次梳状结构。其二,变动性。高校的学科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高校学科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三,多元性。高校学科结构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如果是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下,学科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研究,就可以分为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从重点的角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基础学科、重点学科等。2、学科文化。高校学科文化主要是体现的方面有几类,即在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高校独有的学科语言、学科思维方式等等。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学科文化是营造精神氛围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科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备教化培育和增加高校凝聚力的能力,因此,必须要重视学科文化的形成,高校必须要确保学科的布局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文化。形成学科文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跨学科的研究,而且在学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提升学科基地建设水平,同时,要营造出一较为轻松、较为和谐的学术氛围。3、社会经济。社会经济是影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外界因素,会经济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甚至可以说是其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提,高等教育的物质条件来源是社会经济,而社会经济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要求。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经济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成为了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不仅决定着高校学科方向的定位,也决定着师资力量的汇集以及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等等。

四、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

1、改变学科建设传统思维。高校之所以被称之为高校,是因为具有高校的特点,高等教育之所以被称之为教育,是因为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因此,进行学科建设的重点是要综合考虑教育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但是,长久以来,人们的学科建设思维都较为单一和狭隘,认为应该是从学科再到高校,从学科建设的本身来进行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这就使得学科建设被深深的弱化,并且很难将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学科建设的传统思维,立足于大学之源,重新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审视,并且进行反思,转变从学科到高校的传统思维,变传统思维为从高校到学科,树立正确的学科发展观,将培养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同时,要积极发现学科科研活动中的教育因子,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将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科建设可以立足于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上,促进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建立高等教育研究体系。高等教育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教育活动,涉及领域十分宽广。高等教育不仅要综合哲学学科、社会学学科、心理学学科等多种学科,通过这些学科的融合,构建出完整的高等教育研究体系,还要确保自身的独立性,因此,必须要做到两者兼顾,在构建出完整的高等教育研究体系的同时,不可使高等教育的独立性丧失。在建立方法上,要以多个学科的研究作为基础,广泛进行学术问题的研究,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来揭示高等教育的运动规律,整理和概括所有的学科门类,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建立起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多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很难独立进行,因此,必须要以高等教育研究体系作为基础,在高等教育研究体系的作用下,有效开展学科建设,同时还要确保高等教育的独立性。高等教育研究体系属于学科建设的外在条件,独立性属于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两者皆不可缺少。3、注重特色学科建设。特色学科的建设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能够使学习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更加具备科学性、合理性。高校如果想要占据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建造成一流的大学,必须要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确立地方特色,并且确定出适应学校的学科特色,高校应当将自身的发展方向确立为为地方经济服务,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积极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且实现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发展自己。例如长三角的苏州大学,就和苏州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了相互融合,并且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动力,进行特色学科的建设,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为苏州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比较典型的就是苏州的轨道交通学院。4、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共同体当中,师生之间可以实现共同参与、有效沟通,这样能够实现科研和教学的相互统一,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也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但是在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变化来及时调整高校的学科结构,在进行学科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本校的学科结构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提升高校的学科层次。同时,还需要调整学科的整体布局,尽量做到所有学科的协调统一发展。最后,还要注重学科群的建立,强调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的同时,也要注重带动新兴学科的发展。积极建立师生学术共同体能够让师生之间加强探索热情和兴趣,促进知识创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高校的科研成果和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还是提升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相互作用的,学科建设确保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也体现着学科建设的有效性,虽然影响学科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要能够从根本上加强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促进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国瑜.科教融合:大学学科建设服务本科教育的切入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62-65.

[2]方泽强.走出一条独特、有卓越影响力的学科建设道路-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思想述评[J].山东高等教育,2015,(8):87-96.

[3]朱丽,袁荣鑫.浅论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效[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54-55.

[4]孟琦.基于重点学科建设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7):61-63.

[5]倪建伟.基于区域发展的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特色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4(9):15-19.

109 评论

相关问答

  • 我的毕业论文设想400字

    论文研究设想就是你构思的论文框架。一般用提纲表现。一般都是按照以下格式写:一、序论1.提出所选课题的中心论题:2.说明选择该课题的写作意图二、本论(一) ,介绍

    justjoshua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我的毕业论文设想英语教育

    英语教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精选3篇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

    moon黄月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我的毕业论文设想教育学

    教育学的毕业论文提纲 导语: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

    吸血鬼小呆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体育专业我的毕业论文设想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体育生拟定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指引体育生实现自身的职业生涯梦想。下面是由我分享的体育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一、自我分析 一

    军大大大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教育毕业论文设想

    教育 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相关的 毕业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篇一 《

    李斯的雨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