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8

himawari30
首页 > 毕业论文 > 慈善文化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想鱼的熊

已采纳

社会公益组织的雏形可追溯到19世纪的慈善组织会社,具有正规性、非 *** 、非营利、非政治、公益性以及自愿参与等特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浅谈社会公益组织

【摘要】社会公益组织的雏形可追溯到19世纪的慈善组织会社,具有正规性、非 *** 、非营利、非政治、公益性以及自愿参与等特点。公益组织作为个人与 *** 之间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有助于培育公民的公益意识和社群参与意识。但是公益组织在组织管理和志愿者管理上还面临着挑战。

【关键词】社会公益组织;公益意识;社群参与

从发展历史来看,社会公益组织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慈善组织会社。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教区为单位,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来救济在征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贫民。有工作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工作来换取救济,教区设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上街乞讨游荡。

然而随着英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失业人口日渐增多,济贫法的实施渐渐不能尽如人意,因为人们对贫民问题更为关注,各种目标的慈善组织纷纷成立。他们征募捐款,救济贫民。但是由于这些慈善组织间缺乏联络协调,出现了相互冲突和重复浪费的现象。于是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在伦敦成立。慈善组织会社将伦敦的各类慈善事业组织联络起来使之密切配合,发挥最合理的效用,避免重复浪费。在各区的办事处进行救济申请的登记,并设咨询处供各慈善组织和慈善家收集有关申请救济者的资料,使向多个机构申请救济的职业乞丐无所遁形。他们派友善访问员访问申请者,以了解其真实社会背景和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社会公益组织是社会中既非 *** 亦非企业的机构和组织的总称,又称第三部门、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或社会组织。公益组织最主要的特点是:正规性、非 *** 、非营利、非政治、公益性以及自愿参与。

社会公益组织一般来说具有灵活性、创新性的优势,了解公民生活实际情况等特点,能够承担和填补因 *** 能力不足而存在的“治理真空”和“公益真空”, 使 *** 由“全能型”向“治理型”转变,从而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对 *** 不同要求的压力。②社会公益组织的活动范围涉及到满足弱势人群的生活需求、农村发展、教育、妇女儿童保护、赈济救灾、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及人道主义救援等方面,并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同时,社会公益组织能够开启巨大的社会资源网路和整合分散于民间的社会资源,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为公民提供大量低廉而便捷的服务,满足其多样化需求,促使 *** 职能体系逐渐趋于合理。

公益组织作为个人与 *** 之间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有助于培育公民的公益意识和社群参与意识。

一、公益意识

社会公益组织是倡导公民公益意识和志愿精神的组织。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利己主义的思想深深影响着社会,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拜金主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疏离、彼此漠不关心等等,都给社会团结带来了危害。而社会公益组织所倡导的公民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对于公共事务的热情参与,人与人之间的相会信任与帮助,显然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

公益组织能够培育人们的社会公益意识,即增强人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积极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增强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爱心和奉献精神。社会公益组织吸引公民参与公益活动,可以让公民在活动中亲身体会到公益思想,并且付诸实践。公益意识对于公益组织的发展尤其重要,因为即使公益组织自身管理制度健全, *** 对其扶持力度加大,但如果人们公益意识缺乏,没有人来参加公益活动,还是无济于事。公民参加公益活动,既有利于帮助他们见识社会生活百态,又能增长公民的公益意识。不过社会公益组织的运作和发展需要 *** 和社会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援和保障,而在 *** 财力有限、对民间组织发展支援力度明显不足的国情下,更需要以社会化的方式筹集资源,需要人们满怀公益意识奉献爱心、慷慨解囊。如果人们公益意识淡漠,对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就不可能以实际行动去支援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但是当今中国社会公益事业实践对国民进行宣传和教育不够,在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浓厚的公益文化氛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我国 *** 要把公益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公益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和制度环境。第二,在现如今的资讯时代,各种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路等,要加大对公益理念和公益行为的舆论宣传,为社会公益事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三,各级学校,特别是中学和大学,要把公益意识培育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纳入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当中去,让学生在校期间多参与公益活动,从小培养公益意识。第四,公益组织要增强品牌推广意识,提升公信力。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无疑是增强社会对公益组织的认知、了解、接受和参与的一个重要途径。③

二、社群参与意识

社会公益组织能够提高公民的社群参与意识。在公益组织大规模参与社群服务和社群建设时,能大大增强社群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社群建设从整体上得到加强,能更好地满足社群居民的多种需求,改善社群服务质量,使之更便捷、更有效、更易使人承受。居民参与社群公益活动是塑造居民社群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加强社群参与、培育互助和自治精神的过程,是增强社群成员凝聚力、确立新型人际关系的过程。社会公益组织致力于提供各种社群服务,如就业培训、抚养贫困儿童、成人教育、针对低收入者的房屋中介、照看老幼、培育邻里关系、提供文化娱乐设施,关注精神需求等。

比如公益组织可以在一个老年人和儿童比较多的社群里成立一个照看老幼的社群支援系统,将需要照看的老人儿童进行登记,然后招募有闲暇时间并且志愿照看这些老人儿童的社群居民,将他们安排结对,安排志愿居民在老人儿童没有家人照顾的情况下担任临时照顾者,促使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这样的公益活动既减轻了家庭负担,又增加了居民的社群参与意识。

而如今社会公益组织自身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组织管理和志愿者管理。

社会公益组织的管理人员大多并非科班出生,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他们多数是在实践中摸索与成长起来的,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

对於志愿者的管理不能持“重服务轻管理”的观念。愿意来参加活动的志愿者都是秉著爱心助人的想法竭诚为他人服务的,就是因为这样公益组织认为志愿者们凭著一腔热情能担任好组织活动的各个角色从而疏于对志愿者的管理,这就导致了组织活动效率低下,志愿者流失严重的结果。

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并研究制定鼓励各行各业人士及社群居民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政策,不断发展和壮大志愿者队伍;加大对社会公益组织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和对高素质人才创办公益组织的扶持力度,发挥他们动员、吸引志愿者的作用。在 *** 的倡导和支援下,通过公益组织这根纽带,吸引更多的社群居民参与社群管理、服务等活动。

【注释】

①本文为2011年江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专案***1085210232115380***的阶段性成果。

②陈岳堂,胡扬名 *** 职能转变与社会公益组织发展[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

③韦朝烈 论国民公益意识的培育与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J] 《政治与行政·探求》2007年

【参考文献】

1.侯玉兰 非营利组织:美国社群建设的主力军——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调查与思考[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2.韦朝烈 论国民公益意识的培育与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J] 《政治与行政·探求》2007年

3.陈岳堂,胡扬名 *** 职能转变与社会公益组织发展[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12月

4.林闵岗,王章佩 福利多元化视野中的非营利组织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 2001年第6期

5.汪琰 社会建设与非 *** 组织[J] 《 *** 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6.顾东辉 《社会工作概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作者简介】

杨旭初,女,1991年7月,汉,上海,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在读学士。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143 评论

hanrui2008

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益于社会与人群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是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扶持下,由民间的团体和个人自愿组织与开展活动的、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的一种无私的支持与奉献的事业。慈善事业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与世界各国相比较,中国慈善事业具有如下特色:1、慈善思想源远流长;2、慈善活动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密切;3、近代慈善事业受西方影响而发展;4、当代的慈善事业起步晚。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与之相应的是,其慈善思想也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与随后的佛家、道家都对慈善有过精辟的阐述。譬如,儒家讲“仁爱”,佛教讲“慈悲”,道教讲“积德”,墨家讲“兼爱”,各流各派虽在表述上不尽相同,然义理相近,都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为民以及人类共通的人道理念和道德准则。

93 评论

我喜欢小吃

慈善,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北史·崔光传》:“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而在此之前,《韩非子·内储》:“王曰,慈惠,行善也。”即以慈爱优惠来做善事。直接释义大约是“以慈行善”。 既然是“以慈行善”,其重点则在于对“慈”的理解。 “慈”,《说文》只注二字:“爱也。”《左传》:“宣慈惠和”,做疏注的人发挥道:“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这就把中国古代对慈及爱的理解讲得比较清楚了:慈,是一种发自内心世界的爱,她的恩惠要遍施于万物,当然首先是人。汉代贾谊讲:“恻隐怜人,谓之慈。”对人,要有恻隐同情之心,将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将别人的危难当做自己的危难。及到北宋张载,更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伦理命题:“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希望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乃至“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在儒家看来,这样的襟怀,这样的推己及人,才能称得上真慈真爱。 自从两汉之际(公无前后)佛教传入中国,“慈善”二字便与之结下不解之缘。最常见的说法是“大慈大悲”,即最崇高的最宽泛的慈爱与悲悯。佛学要典《大智度论》第二七《释初品·大慈大悲义》解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使一切生命体感到快乐,称为“大慈”。这种解释与中国固有传统中对“慈”的解释如“恩被于物”、“恻隐怜人”不仅毫无冲突,而且显现出相互融合的浓厚基础。在佛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过程中,慈悲意识与慈善事业一起得到了推广和发展。在进入近代社会之前,中国的大量慈善事业都是与佛教慈悲意识分不开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佛教将“善恶因果业报”的观念引入慈善事业,对于推动更多的人们以“行善事、得好报”的广义功利目的投入到现实的社会慈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们至今仍在沿用一个褒义词“功德无量”,恰好蕴涵着深刻的佛教业报思想。实际上,许许多多人正是为了“功德无量”的慈善事业,不惜献出巨额财产、不惜献出悠悠此生。历史上曾有人对此提出批评:“务施不关周急,归德必在于己。”认为哪怕是为了来世的果报,也是本质自私的行为。这种批评不免过于苛刻,不近人情。其实,如果不去计较信仰观念,客观上为社会做奉献的积极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 与儒家的“民胞物与”的观念相应,佛家提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认为最崇高的慈爱与无条件的最宽泛的悲悯是无分别的。果报已不再是慈善的目的。当然,比起一般的“行善得报”,这已是另一番境界,而照佛家说,这才真是“功德无量”的。《金刚经》明载:“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谓:“不住相布施”,是指“三轮体空”,即以施者、受者及所施之财作为“三轮”,“施者反观体空,本无一物”,称作“理空”;受者观身无相,观法无名;身尚不有,物从何受”,称作“受空”;施受既空,彼此不妄,其物自空”称作“物空”。“三轮”所指都是“有为法”,如果不把心挂系在因“有为法”而获得福上,便不受“生、住、异、灭”的局限,那么当然就是“功德无量”了。 与儒释两家相呼应,道家也曾对慈善大加倡导。最为著名的是《太上感应篇》,被称为“道家劝善之书”,“其文,尚朴不事浮华;其言,举事以明功罪。”从此书所劝善行来看,大多是为救济当时社会贫苦民众的。例如:“一、收街市弃儿,雇人代养。…二、每冬十一月初一,收贫人入本宅养济院。…三、普济应验汤药。…七、赈济穷民。…八、修造桥梁,开河铺路。…”《太上感应篇”,从北宋真宗开始,赐钱百万,命工刊刻,大显于世,历代受到推崇。尽管其中大致是依照中国传统的“神道设教”的老模式,以因果报应作为思维逻辑的基础,向普通民众做深入浅出的推广,常常受到鄙夷俚俗都的讥讽,但一千多年来,这种传播影响之下所形成的以慈善为荣的社会风气,却是值得予以高度评价的。佛道两家虽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但在慈善积德方面却是一致的,半个世纪之前,佛家重印了《太上感应篇》,印光法师亲自作序褒所。而就在四五年前,福建省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会,又加以影印。重新勘阅,细品古今仁人用委员会又加以影印。重新勘阅,细品古今仁人用心之良苦,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总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家都对“慈善”给予了应有的推崇和重视,并以其各自的不断阐扬和不断实践,丰富了“慈善”的内涵。赵朴初先生在对比中西方文化中的处世伦理时,曾睿智地指出,西方人讲“爱心”只要讲LOVE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却喜欢讲“慈爱”:KIND AND LOVE。这是传统慈善观念在民众中造成的深刻的潜意识。尽管时代不同了,某些在旧日认为合情合理的方式,如今早已不合时宜,但倡慈劝善的传统却永远不会是过时的,永远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就现实而言,似乎应从传统中汲取精华,以便给“慈善”的内涵注入内在的活力。回首传统,可以看到“慈善”之内涵的清晰结构:最核心的部分是培育“恻隐之心”,启发“本有佛性”,倡导“民胞物与”、“大慈大悲”的襟怀;而在可操作性上,则应顺应人们的功利意识,将一己之私利与他人之福利建立在一种平衡协调、良性互动的观念定式中,在人们中造成一种只要有能力就应该投入慈善事业的社会趋向。在历史上,无论从基本理念还是从可操作性而言,以公平中介的形象出现的宗教都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的慈善事业中,宗教肯定还会发挥相当的作用。而与此同时,作为非宗教的那部分慈善事业,如何从“慈善”的传统内涵中找到可借鉴的成分,从而形成从核心理念到可操作性,表里呼应、行之有效的新结构,将是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有趣的新课题。 简而言之,使“慈善”这个概念从古老变成新鲜,它的现实意义便将变成历史意义。

86 评论

相关问答

  • 维善毕业论文

    维普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修改个人信息,及操作指南如下。1、登录维普论文(设计)管理系统,选择角色:指导教师。2、在对话框左侧选择:过程管理任务书编辑列表。3、在界面

    Lemonice柠檬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慈善活动设计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否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往往成为一个职业学院教育质量的标志性特征;下面是有毕业答辩,欢迎参阅。 1 敬爱的老师

    魅力人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慈溪特产毕业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

    Q吃吃吃买买买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慈善信托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中期报告范文样本1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目的、意义) 研究项目的目的: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

    正在缓冲1234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网络慈善毕业论文范文

    网络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网络工程专业具有创新意识,具有本专业领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并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的高级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

    沁水冰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