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6

我是梅干啊
首页 > 毕业论文 > 有关韩愈的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唐伯兔吃小白兔

已采纳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中唐时期的诗文大家。他崇儒学,辟佛老,反骈赋,提倡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悠长,以古文闻名一世。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立意新颖,观点鲜明。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称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后人尊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它是一种儒学复兴运动。他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在另一方面,古文运动也是一场文体改革运动。骈文是一种形式非常精致、表达很不自由,已经不适合作为普遍使用的文体。所以,以更自由灵活、能够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散体文来取代它的主导地位。 韩愈的《答李翊书》是其极为重要的一篇倡导其古文理论的文论作品。书中,韩愈对李翊所问的“立言”之事进行了回复。李翊以立言问于韩昌黎,不过是想要知道如何写作古文,韩愈却借此之问,演绎了一篇及其精彩的文字。 《答李翊书》一文是围绕“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展开的,韩愈认为写文的过程中要做到“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就是说如果希望达到古代的著书立说者的境界,那么就不要希望自己很快成功,不要被权势和名利所诱惑。韩愈认为学习古文需深造自得,长期磨练。 只有具有仁义道德思想的人,他的言语才能和和顺顺。 韩愈教诲李翊“古之立言者”只有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韩愈在下文讲述自己二十多年的写文经历,我们从中看出韩愈学习古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选取读物时,“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韩愈读书是经过推敲的,不是三代两汉的书不敢看,不是圣人的思想不愿吸收,广泛阅读儒家经典,以此为基础深思,达到“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的境界。 韩愈提出在遍览古之圣贤书之后就要“惟陈言之务去”。 当他在思考后从心里把文章的内容抓住,用手写出来时,辨别古书内容的真伪,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只有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地有所收获。 写出的文章被人嘲笑时,不要把他们的嘲笑放在眼里,也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只有这样慢慢地积累,下笔时文思涌动,汩汩不绝,即韩愈文中所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最后又害怕文思不纯正,对沛然而来的文思有拒有迎,直到“其皆醇也”,才能够放手去写。 韩愈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时,都在阐述“无望其速成”的观点,这也告诉我们每一位成功者都要经历长途跋涉,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够走向成功之巅。 “无诱于势利”,在韩愈《答李翊书》中,首先表明,在创作古文时不应“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 如果有志于“立言”,必须坦然地面对时人的各种嘲笑,要有坚定的意志,即“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接着韩愈又说道:“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若是写古文只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不顾他人的批评,必定导致固步自封。 坚持文章不掺杂世人的观点,不流入时弊,韩愈在这里表明了写文不要落入俗套,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无诱于势利”。“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是《答李翊书》这篇文章的核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指引。 就像如今写文,多一些自我的抒发,少一些功利的利欲熏心,向往心灵的独立和有缘人的共鸣,才是更值得追寻的吧!

189 评论

fomeca刘勇

韩愈,唐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反对佛学,主张复兴儒学。他从天命论出发,论述了性三品。认为性的内容包含仁义礼智。韩愈提出了性三品,他认为上品之性是善的,中品之性可善可恶。下品之性是恶的。韩愈的性三品的人性论为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人性决定教育的作用,人性决定教育受教育的权利,人性决定受教的内容。韩愈认为,人才主要靠培养,于是他整顿国学,调整招生制度,放宽入学的等级限制,选官方面,它严格选拔学官。韩愈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修先王之道,读六艺之文。认为学生要强勉努力,博学多读,积极思考。对待学生,他主张因材施教,注重课堂要生动活泼。韩愈写了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他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了学者必有师,认为尊师就是尊皇权。他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他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他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提倡相师,主张确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84 评论

Flora已被注册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生于唐代中叶,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的时代,又是佛教泛滥的时代。他基本代表世俗大地主的利益,欲以恢复古道作为挽救时局的方针。他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要求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他又猛烈攻击佛教,以维护儒家的道统。他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常以古文作不平之鸣。其作品有不少反映他对政治的不满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情绪。韩愈多次担任教育官职,提出不少教育主张。他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他作《师说》、《进学解》,采取措施,严选学官,整顿国学,重视地方教育,作《子产不毁乡校颂》,捐薪兴办州学,热心奖教后进,“韩门弟子”众多,在唐代有很大影响。一、“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韩愈继承和发展孟、荀、扬雄等儒家传统人性论观点,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他还认为:“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于其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这就是说,仁、义、礼、智、信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五种善性,上品的人只要是五种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种,则其他四种也相应的同时具备。中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或偏多或偏少,而其他四种也杂而不纯。至于下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偶而得到一点善的因素,则其他四种都背逆善性了。在这里,他把孟子的人生来本性中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发展为人生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善性,可见他的性三品说立论是唯心主义的臆说。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情也分上、中、下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上品的人动得其中,中品的人过与不及,而要求得其中,下品的人则直情而行罢了。这正是他认为要对劳动人民进行刑罚统治的依据。既然性与情都有品级,那么教育有什么作用呢?他认为性是可移的。对上品的人说,“就学而愈明”;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教育对上中两等人都是可以发生作用的。而对下等人只起“畏威而寡罪”的作用,只可用刑法来制驭,使其有所畏惧而少犯罪。这在韩愈看来,也就是性可移了,但尽管性移了,而上下的品级却是始终不可移的。二、“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韩愈在魏晋玄学之风盛行之后、佛学广泛流传之际,重新打起维护儒家道统的旗号。他说:“愈之志在古道,……学所以为道”,从而提出了“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什么是“明先王之教”?他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由此可见,韩愈所谓的“先王之教”,其内容概括言之,既是“仁义道德”四个字。如扩而言之,它包括儒家的经典,儒家宣扬的封建道德,封建社会的政治措施等等。用今天的话说,即包括德育、智育、政治教育。他认为,把这些内容学好了,便可以运用无穷。总之他认为诵习古圣之书,遵守先王之法,明乎人伦,本乎人性,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三、《师说》论师韩愈关于教师的见解是教育思想史中的宝贵遗产。他感于当时的人“耻学于师”,“抗颜为师”并作《师说》,这是从他的“卫道”立场出发的。其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道”思想是一致的,是以儒道为基础的。但是,他对教师问题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工作的客观规律,是很有创见的。《师说》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的第一句话为:“古之学者必有师。”他认为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如没有老师的教诲和指导是不能成为有才智的人的。他认为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因此孰能无惑?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在这里他充分肯定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尖锐批判。他指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这种批判是很深刻的。(二)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仅用十一个字,就把教师的任务概括得很全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封建主义的政治伦理道德;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三者的地位摆得也很清楚,第一位的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答疑。三者中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辅之。他认为只有完成这三方面任务,才配称做教师。实践证明,在任何社会里,乃至今日,作为教师的任务,都不外乎这三个方面。只不过由于历史时代不同,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是很明确、科学的。(三)提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他把“道”作为择师的根本标准。他认为可为师者,不在于其年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其懂得“道”比自己早或比自己多,师其“道”也。由于他把“道”作为衡量和选择教师的根本标准,因此他要求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对“道”有坚定的信念。这个认识是很深刻的。然而,韩愈要求教师要信守的是儒家之道,这是不足为训的。(四)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认为,师与生的关系,是以“道”和“业”来衡量的。谁先有“道”,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教师不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他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的这句话,提出了师生关系的有创见的三个论点:第一,“弟子不必不如师”,做弟子的不一定比不上老师,在某些方面强于老师、超过老师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学生不能自卑,要立志发奋,敢于超过老师,这是孔子“后生可畏”思想的发展。第二,“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不能求全责备,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做老师的不应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也要向学生学习,在业务上要学而不厌,精益求精,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是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想的发展。第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就可以为师。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老师比学生懂得道理要早一些、多一些,在某些方面是有专长的,做学生的应向老师学习,同时学生在老师启发教导下,也在不断提高,在某些方面会有独到之处,或有专长。因此老师也要向学生学习。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师生关系要“不耻为师”,即“相互为师”,也包括“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思想。总之,韩愈的“师论”是相当开明而有创见的,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文化教育事业的继承、发展,它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仍有借鉴意义。四、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一)勤勉善思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他所说的“勤”,包括口勤、手勤、脑勤,日以继夜地学习。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二)“钩玄提要”,博约相辅而行在治学方法上韩愈提出“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即读不同性质的书,要采取不同方法。阅读史籍一类的书,一定要做出提要,提纲挈领,掌握要点。阅读辑录古人言论的书籍,一定要探索其要旨,着重领会书中的精神实质。这种读书方法至今仍是可取的。韩愈认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意即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地掌握和积累知识为基础,一定要博览群书务求有所得,知识不论大小,要兼收并蓄。但要正确处理博与约的关系,由博而约,由约而博,结合进行。他所提出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意思是说,读书不能浮光掠影,满足于一知半解,要融会贯通,对书中精华要仔细体味,反复领会。这个见解至今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64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gamlss的毕业论文

    应该是金融学论文的背景介绍部分,译文仅供参考: Since 在这里表原因翻译为由于。

    艾米tiantia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毕业论文中的图片治愈图

    在word里当然也可以摆放整齐,但投稿时,很多期刊需要单独上传图片文件,而且编辑排版的时候不一定按照你的思路摆放这些图片,因此不建议直接在word里进行图片组合

    狐狸不会飞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sql有关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根据选题来定简单点的就直接拿选题题目来做论文题目或者根据你论文的内容来定,比如:XXX数据库系统设计,等等类似的

    糖仔食糖仔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有关hpv的毕业论文

    也可以到国涛期刊网 在百度里搜一下进去看看得 听同事说也挺好的!你自己看吧 想发呢就上网 跟他们谈谈 不想发我帮不了你!自己问问嘛!对不对 他们找你未必安全啊!

    苏州小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和韩国语有关的毕业论文

    不好意思才看到你的提问,这是我以前在新浪博客里整理的一些,按照类目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语言语法类:韩国留学生汉语结果补语偏误分析中日韩三语言“体”的对比母语为英

    dragontattoo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