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紫杉醇论文参考文献

紫杉醇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紫杉醇论文参考文献

生物学发展百年史: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活的有机物质的科学,地球上总共有超过一千万个以上的物种,从必须要在显微镜底下才能观察的细菌到徜徉在大海里的蓝鲸和森林里面的老神木,都是生物学家关心的范围。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是生命型式与非生命最基本的差异,例如生命个体可以繁殖、生长、新陈代谢并且对外在的环境做出反应。生物学包含的范畴相当的广泛,型态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环境化学等都为其所涵盖。 而近几年来生物科技成为热门话题,举凡「基因工程」、「DNA复制」、「基因疗法」等这些科学领域中人所熟悉的语汇,突然间成为普罗大众注目的焦点;原本镇日埋首於研究室中做实验的研究工作者们,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也由「整天做那些玩意儿,到底是有什麼用啊?」转变为「搞生物科技的科学家耶,好厉害喔,一定很赚吧?」面对这样子的转变——没没无闻到掀起风潮——对加快研究脚步固然有所帮助;然而对想一窥究竟、没受过相关专业训练的社会大众来说,科学术语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毕竟太过艰涩难以理解,但吸收资讯、增进学识之路不应该这样就被阻断,因此,进入生物科技的殿堂窥探其奥妙最好的入门方式便是由浅显易懂的生物学发展史著手。 西元1954~1974年可说是生物学发展百年史中最具承先启后代表性的时代,此时生物学家已逐渐由探讨「会是怎样」转变为「为什麼会这样」,故从观察现象慢慢进入了基因表现的领域。而华生和克力克发现了DNA双股螺旋结构无疑地是划时代的重大成就,此一发现加快了相关的研究脚步。 1954年,美裔俄国物理学家George Gamow提出遗传物质的讯息以三个碱基为一个单位依照顺序排列在DNA分子上;此一论点在1961年被英国分子生物学家Frnacis Crick和北非化学家Sydney Brenner证实:每三个在DNA上的盐基序列就指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氨基酸。而美国遗传学家Joshua Lederberg和Norton Zinder在1955年的发现——性状引入作用(Transduction) :病毒可以将部分的遗传物质传递给细菌——在往后的基因研究工作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1956年,美裔罗马尼亚生物学家Geroge Palade发现核糖体并且包含著RNA;於此同时,美裔西班牙分子生物学家Servero Ochoa更进一步找到合成RNA所需要的一种多核苷酸-磷酸酶(Polynucleotide phosphorylase)——之后这个酵素被广泛用来合成RNA。美国生化学家Arthur Kornberg则是利用放射线标定核苷酸并且在大肠杆菌上发现了一个合成DNA的酵素:DNA聚合酶——此酵素在往后几年被他利用於试管中合成DNA。 在遗传讯息的复制、表现方面,美国生物学家Maklon Hoagland与Paul Zamecnik於1956年发现tRNA可以携带氨基酸并且结合到mRNA上正确的位置;法国生物化学家Francois Jacob和Jacques Monod则在1961年确定mRNA的功能是将遗传密码自核内的DNA传递到核糖体,并参与蛋白质生成的过程。1967年研究又有两个新发现:美国科学家Charles Caskey和同事证实在不同的生物个体中,同一段mRNA制造相同氨基酸序列;美国生化学家Marshall Nirenberg则是证实哺乳类、两栖类以及细菌都使用相同的遗传密码。 到了1968年,美国遗传学家Mark Ptashne和Walter Gilbert成功分离出第一个具有抑制功能的DNA,代表著人类对DNA的概念由「表现基因的功能」演变成「具有调控的机制」;美国遗传学家Jonathan Beckwith和同事们更进一步於1969年在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实验室中第一次分离出了单一的基因。 1970年可说是基因研究发展相当灿烂的一年,美裔印度生化学家Har Gobind Khorana成功组合了一段人工合成的酵母菌基因,这个结果宣示了人工合成基因的可行性。美国生化学家Howard Termin和David Baltimore发现一些RNA病毒能利用反转录酶将它们的遗传物质(RNA)反转录为DNA,这样一段经过反转录后的DNA经由病毒蛋白质的作用可以镶嵌在宿主的DNA上。美国遗传学家Hamilton Smith则是发现第二型的限制酶——这种酵素可以切断DNA双股螺旋於特定的辨识切点上——此一发现使得基因重组不再是空想,成为可能。 到了1972年,美国微生物学家Daniel Nathans使用限制酶(切DNA双股螺旋分子的酵素)去标定一种会造成猴子癌症之病毒(Monkey Simple virus)的DNA——这是第一次使用这一类酵素来对一段已知的DNA进行标定的工作,此时已逐渐为往后的基因定序工作铺路。美国生物化学家Stanley Cohen和Herbert Boyer更进一步於1973年时,将来自某一物种的DNA被限制酶酵素切成几个片段,并且放入其他物种的DNA内发展出重组DNA的技术,此为基因工程技术的起始点。 除了基因相关研究蓬勃发展之外,同一时代其他领域的知识亦日新月异。在疾病防治方面,1954年二月美国的生物学家沙克医生(Jone E. Salk)发展出沙克小儿麻痹疫苗,接种在宾州匹兹堡的小孩子上帮助他们抵抗小儿麻痹的侵袭——这是人类第一个有计画、大规模的疫苗注射试验。1955年四月,接种结果证明沙克疫苗的确能有效帮助遍布四十四州的孩童抵抗小儿麻痹。因此在1956年七月,沙克医生参与美国医学年会时与另外一位外科医生Leonard 便乐观地预期小儿麻痹将在未来三年内从人类社会中消失。 1965年美国病毒学家Daniel Gajdusek和Clarence Gibbs成功地将库鲁症及人类库甲氏症(狂牛病)传染给灵长类,证明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传染疾病。同年美国生物化学家Robert Woodward合成抗生素「头孢酶素C」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细菌感染问题。1972年瑞士研究人员. Borel发现了cyclosporin-A药物对於免疫反应具有抑制的效果;同年美裔维吉尼亚免疫学家Baruj Benacerraf和Hugh ONeill McDevitt确认免疫反应是受到基因层面的调控的。 在医疗健康方面,1954年美国乌斯特基金会的科学家Gergory G. Pincus, Hudson Hoagland以及Min-Cheh Chang发展出荷尔蒙避孕方法。1957年七月,美国外科医师Leroy E. Burney发现了吸烟与导致肺癌之间的关系;同年,乌斯特基金会科学家Gregory Pincus以及波士顿的妇产科医生对波多黎各展开了药物控制的家庭计画。Cleveland General医院则於1964年成功地藉由神经外科手术自恒河猴身体取出活的脑部组织。 1969年二月十五日,英国生理学家Robert Edward在剑桥大学的生理实验室完成第一个体外受精的人类卵细胞,这个成果开启了人工生殖弥补自然生殖缺憾的新页,点燃不孕症夫妇养育下一代的希望曙光。同年九月十五日,加州的史丹佛医学中心进行全球首例的心脏与肺脏移植手术,将人类的活体移植发展更向前推进一步。1971年一月六日,加州大学医学中心的Choh Hao Li团队成功合成出人类的成长荷尔蒙:somatotrophin。同年加拿大的外科手术医生Frank H. Gunston发展出替换膝关节的方法;英国生理学家. Bassett、. Pawluk和. Becker证实使用电流刺激可以加快骨折康复的速度;美裔波兰细胞学家Andrew Schally分离出对人类排卵来说非常重要的促滤泡成熟激素。 1971年外科医师发展出突破性的诊断技术——内视镜,这个发明使得医生可以藉著插入导管在没有进行手术的情况下直接看到人体的器官的状况,令医疗诊断技术更上一层楼。同年,抗癌药「紫杉醇」(Taxol)由太平洋紫杉木的树皮被分离出来,无疑地成为众多身受癌症之苦的病患最大的福音。而根据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相当於十九世纪时死於伤寒及霍乱的人数。英国工程师Godfrey Hounsfield於1972年对人体成功的进行了第一次「电脑断层扫描」,再度为疾病诊疗技术写下新页。1973年人类成功孕育出第一只来自冷冻胚胎的小牛;同年美国3M公司制造出第一只耳蜗型的助听器。1974年六月,美国外科医生Jay Heimlich发明了“哈姆利克急救法”。 至於生命组成物质的部分,1955年英国生物化学家Dorthy Hodgkin确定了维他命B12的结构——一种肝脏的萃取物,被认为可以医治恶性贫血。1959年英裔澳洲生化学家Max Perutz发现血红素的结构。1960年英国生化学家John Kendrew使用X光绕射的技术,阐述肌肉蛋白中肌球素Myoglobin的立体结构;同年美国生化学家Robert Woodward和德国生化学家Martin Strell合作合成叶绿素。1963年美国生化学家Robert Woodward合成秋水仙素,这种植物性的化学药物可以改变染色体套数使得生物体异常硕大,被广泛运用於作物改良上。 其他方面,1957年美裔俄国工程学家Vladimir Zworykin获得了藉由电子萤幕显现显微镜视野的专利——这个发明增进观察微生物、细胞等物质的便利性。1960年英国珍古德博士发现黑猩猩也会像人类一样制造并使用工具,例如把草编织成类似针刺的形状,插入白蚁巢穴中,驱逐白蚁。1962年福特基金会在菲律宾创立稻米研究机构,并且开始繁育出超过一万种的稻米品种。。1963年澳洲动物学家Konrad Lorenz认为只有人类这个物种会倾向於杀掉自己的族群及具有侵略性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天生的并且可以被后天环境所改造。1964美国动物学家William Hamilton发现利他行为在动物社群中的重要性,开启了社会生物学的发展。1968年美国科学家Elso Sterrenberg Barghornc和他的同事报导了在岩石上残存了三十亿年的氨基酸,证明三十亿年前地球就存在著氨基酸一直到现在)。 而科学发展急速推进的结果,造成环境某些问题逐渐浮现,因此Rachel Carson於1962年在「寂静的春天」一书当中呼吁全人类注意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杀伤力。1972年因为DDT已经被证实会影响鸟类的生育能力,故美国政府开始限制DDT的使用。来自七个国家的的代表在1973年签署国际贸易协定,明文禁止运送以及贩售包含象牙等375个濒临绝种的动物及植物。1974年7月,由於害怕制造出威胁生态及人类的新物种,美国科学协会建议停止重组DNA的试验。 简短叙述了1953年到1974年的生物学发展,然而,无论到目前为止累积了多少的生物学知识,已知的与未知的一比总是有如九牛一毛,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粟;时代在演变,科学研究亦不断前进、前进、再前进,从前人的结果学习先贤的思维模式、实验态度,不但作为借镜,也能引以为明灯

药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课题名称 HPLC法测定伏立诺他有关物质和含量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vorinostat (商品名Zolinza) 是Merck 公司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抑制组蛋白脱乙酰基酶( his2tone deacetylase ,HDAC) 的新型抗癌药物,该药于2006 年10 月6 日获得美国FDA 批准上市,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时或治疗后仍不能治愈、或恶化、或病情反复情况下的转移性皮肤T 淋巴细胞瘤。vorinostat 化学名: N-羟基-N苯基辛二酰胺;英文名: N-hydroxy-N-phenyloctane-diamide

vorinostat 属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低浓度( IC50 < 86 nmol·L - 1) 即可以有效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1 、HDAC2 、HDAC3 和HDAC6 的活性,抑制组蛋白次乙酰化,因而从基因水平调控细胞周期,阻断癌细胞基因复制,并激活其凋亡基因,达到抑制和杀灭癌细胞的效果。但vorinostat 的抗癌机制仍在深入研究之中,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6 - 7 ] 。两项临床试验证明了vorinostat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包括107 名接受其他药物治疗后又复发的CTCL 患者。按皮肤损伤改善标准评分等级的判断,接受Zolinza 治疗的患者中30 %有所改善,疗效平均持续168 d。

一些生物学数据已经证明了vorinostat 在皮肤癌,前列腺癌治疗中的有效性。而且近年研究vorinostat 不仅可以单独作为肿瘤治疗药物,还可以与其它抗癌药物联合用药, 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具有增效作用。可与转录调节因子(如52 杂氮22′2 脱氧胞苷、视黄酸、mRNA 转录抑制剂flavopiridol)[51- 53] 、凋亡受体配体(如阿霉素、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多 烯 紫杉醇)[54- 56]、化疗药物(如抗代谢药吉西他宾、全反式维甲酸) [57,58]以及激酶抑制剂、放射线等联合用药。近年来研究发现vorinostat

还可影响到有丝分裂、DNA 复制和修复以及调控非组蛋白的蛋白质乙酰化程度。但是该药用于临床治疗癌症仍然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如: 抑制剂对HDAC 酶系的选择识别作用、选择最佳药用剂量、治疗周期以及寻找更多可以促进这种药抑制作用的物质等。毋庸置疑,随着对HDACIs 抗癌机理的深入研究,vorinostat 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伏诺立他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上市,我们准备仿制该品种,建立该药的质量标准,用建立的标准对原料和制剂进行有关物质和主药含量进行研究。

[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

根据破坏试验的结果,结合伏立诺他合成工艺,建立伏立诺他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验证。

1.仪器与药品

Waters 996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Waters Empower色谱工作站,试药及其中间体均由南京海纳医药科技公司提供

2. 色谱条件的建立

检测波长的选择

取伏立诺他适量,用流动相制成每1ml含15μ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Ⅳ A)在200~40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测定

系统使用性试验

色谱柱:Diamonsil C18 ( 250 mm ×4. 6 mm, 5μm)色谱柱为分析柱;乙腈- 磷酸溶液(三乙胺调)为流动相,不断调节流动相比例,梯度洗脱,流速为 ml ·min- 1 , 检测波长为241nm, 柱温30℃, 进样量: 20μl。

根据合成工艺,伏诺立他成药中可能引入一系列的合成中间体及原料还有杂质,取本品可能带入的杂质、中间体分别加流动相适量溶解;另取杂质中间体及伏立诺他适量,用流动相制成适宜浓度的溶液,精密吸取杂质,中间体与吡非尼酮混合溶液各20 μl,分别进样,考察分离度,理论塔板数,及拖尾因子,再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调整,选出最适合的条件。

专属性试验

取供试品,进行高温、光照、酸、碱、氧化破坏试验。

热降解溶液的配制:取本品20 mg,置25 ml量瓶中,置140℃高温4 h后,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光降解溶液的配制:取本品20 mg,置25 ml量瓶中,用流动相制成每1 ml含吡非尼酮0. 8 mg的溶液,置紫外灯光下48 h;

酸降解溶液的配制:取本品20 mg,置25 ml量瓶中,加2mol·L - 1盐酸溶液5 ml,放置4 h,用2 mol·L - 1氢氧化钠溶液调至中性,加流动相稀释定容;

碱降解溶液的配制:取本品20 mg,置25 ml量瓶中,加2mol·L - 1氢氧化钠溶液放置4 h,溶液颜色变黄,另加2 mol·L - 1盐酸溶液调至中性,加流动相稀释定容;

氧化破坏溶液的配制:取本品20 mg,置25 ml量瓶中,加过氧化氢5 ml,避光放置4 h,用流动相稀释定容。照高效液相色谱法,取上述各溶液各20μl进样,记录结果,进行分析 线性范围:

精密称取伏立诺他对照品约15 mg,置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分别精密量取贮备液1、2、3、4、5 ml置10 ml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取溶液20μl分别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量取峰面积,由溶液浓度(C) 对峰面积(A)线性回归。

检测限:取空白基线一段,计算其噪音峰高,再将伏立诺他样品溶液用流动相稀释适当浓度进样,使其峰高为噪音峰高的3倍,记录检测限。

精密度试验

进样精密度:取标准曲线项下高、中、低三种浓度的溶液,分别重复进样5 次,以峰面积来考察精密度。

中间精密度:选择不同人员,分别测定同一批样品的含量。

重复性试验:分别取同一批样品, 6份,精密称定,照样品测定项下操作,计算含量。 稳定性试验:照标准曲线项下的方法配制高、中、低三种浓度 的溶液,分别于0、1、2、4、6、8 h测定。考察其稳定性

含量测定: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用流动相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量取峰面积;另取经干燥至恒重的伏立诺他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有关物质测定: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用流动相制成每1 ml含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1 ml,置10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精密量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为满量程的10% ~25%;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4倍。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最大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1 /2 ( ) ,各杂质峰面积总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 1% )。

参考文献:

【1】胡 杨,陈国华,吴 燕,杨尚彦.伏诺立他的合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9,40(7):481-482.

【2】黄小平,徐江.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类抗癌药Vorinostat[J].化工中间体,2009,06:11-13.

【3】Sakajiri S, Kumagai T, Kawamata N, et al.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profoundly decreas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lymphoid cancer cell lines [J]. Exp Hematol, 2005,33(1): 53-61.

【4】Robert , Julianne , Jan , Suresh Ramalingama, Merrill J. Egorin. A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ic assay for quantitation of the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vorinostat (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acid, SAHA),and its metabolites in human serum[J]. Chromatography B, 840 (2006) 108

我!!!!!!!!!!!!!!!!!!!!!!!!!!!!!!!!!!!不会O(∩_∩)O~

我看了好多国内关于紫杉醇的提取论文,由于这些文章的作者对紫杉醇抗癌的机转不清楚,虽然作了许多长篇大论,但不能提到具有抗癌活性的紫杉醇,浪费了红豆杉资源。你如果照搬国内专家的论文作法,也肯定提不到具有抗癌活性的紫杉醇。象上面这篇就是瞎趾,这样提出来的紫杉醇根本不具有抗癌活性。

紫茉莉论文参考文献

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为了提供芳香疗法在园林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在介绍芳香疗法的定义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概括出它在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指出了目前仅用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局限性;归纳出芳香疗法具有疗效可靠、安全舒适、无副作用等特点及在防病疗疾、优化环境和精神方面的功效;提出了其在园林绿地中“芳香植物专类园”、“夜花园”、“盲人植物园”、“保健绿地”等应用形式;并探讨了芳香疗法在园林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芳香疗法的应用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芳香植物;研究;应用;芳香疗法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环境和大气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由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导致的药源性病害有时比疾病本身更为严重。因而引起了医药界、科技界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寻求无毒、无副作用的自然疗法已成为当务之急。芳香疗法以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目前对芳香疗法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本文为芳香疗法在园林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芳香疗法的作用、应用形式等进行了探讨。从而为芳香疗法的应用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 1 芳香疗法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1. 1 芳香疗法的定义及特点 芳香疗法(Aromatherapy) 是由法国化学家 于1928 年命名的,是指通过吸入香料或挥发性物质用于治疗、减轻、预防疾病、感染和不舒服等症状的方法[1 ] 。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称为芳香植物(Aromatic plant) 。芳香疗法本质上是植物的挥发性芳香油中某些单离的成分在人类嗅感之后产生生理和心理反应,以达到防病与保健的目的[2 ] 。该方法具有疗效可靠、安全舒适、令人快慰及无副作用等特点[3 ] 。 1. 2 芳香疗法发展过程与现状 芳香疗法的历史非常悠久。研究表明,最早利用芳香疗法的是公元前3000 年左右的埃及人[2 ] ;中东、印度、希腊、罗马等古文明都有使用芳香疗法的记载。文艺复兴时代,因为活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芳香疗法与芳香植物的知识得以大量的保存,例如所罗门的《药方大全》。我国有后汉名医华佗用丁香等制成香囊,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和吐泻的记载;明代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列举多种清热、杀菌、镇痛的芳香植物[4 ] 。 芳香疗法作为一种治疗得到社会承认是在1964年法国医生Jean Valnet 出版了《Aromatherapie》一书之后[2 ] 。他将精油尝试用于病人并证明了它的效果,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芳香疗法的广泛使用。随后,芳香疗法盛行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并且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相继开设了“花香医院”,治愈了许多心血管病、高血压、气管炎、哮喘、神经衰弱、失眠的患者,尤其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疾病治疗中效果明显。多年来,国内外对芳香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芳香油的提取技术、芳香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应用主要局限于医药业、美容、化妆品工业、饮食制造业,香烟制造业等工业和服务业。 2 芳香疗法的功效 2. 1 防病疗疾 芳香疗法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 ①可以使神经体液进行相应调节,促进人体相应器官分泌出有益健康的激素及体液释放出酶、乙酰、胆碴等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改善人体神经系统、分泌系统等,从而达到和谐全身器官功能的作用。 ②许多芳香植物的挥发油本身就具有药效作用,现已被证明,芳香油分子同药理活性物质一样具有确切功效,可被人体吸收并转移进血液中,对人体产生显著作用[1 ] 。 研究结果表明芳香油有以下药理作用:抗菌消炎和防腐作用, 如桂花( Osmanthus f ragrans ) 、丁香( Syringa oblata var. affinis) 、薰衣草( Lavandula angus-tifolia) 、紫苏( Perilla f rutescens var. argut ) 、木香( Rosa banksiae) 等; 解热镇痛作用, 如茉莉( Jasminum sam-bac) 等; 安神镇静作用, 如香叶天竺葵( Pelargoniumgraveolens) 、薰衣草、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等;祛痰止咳作用,如薄荷;抗肿瘤作用,如香叶天竺葵等[5 ] 。 2. 2 优化环境 2. 2. 1 净化空气 芳香疗法中的挥发物可消灭周围的微生物, 如所挥发出的苯甲醇、芳樟醇、香茅醇、牛儿醇等,能杀死许多有害微生物, 有的物质具有强烈的杀灭细菌、消毒的作用,效果强于福尔马林、紫外线,是绿色的、无污染的天然杀菌剂。如紫茉莉( Mirabilis jala-pa) 分泌出的气体对白喉、结核菌、痢疾杆菌只5s 即可杀死[6 ] ;多种挥发物还对细菌、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杀灭或抑制活性之能力。同时芳香植物本身有减少有毒有害气体以及吸附灰尘, 使空气得到净化的功能,如米兰( Aglaia odorata) 可吸收空气中的SO2 ,桂花、蜡梅( Chimonanthus praecox) 可吸收汞蒸气, 还有丁香、紫茉莉、含笑( Michelia figo) 等对SO2 、HF、Cl2一种或几种具有吸收能力,且具有吸收光化学烟雾、防尘降噪能力[6 ] 。 2. 2. 2 招蜂(鸟) 引蝶 芳香疗法中的挥发物可吸引蝴蝶等昆虫来采集花粉,而有些芳香植物的果实会吸引众多鸟类,可实现鸟语花香的理想景观效果。 2. 2. 3 驱蚊逐蝇 某些特殊挥发物能使蚊蝇、昆虫远遁,成为无毒、无污染、无残留的高效广谱的天然驱蚊(虫) 灵,如薄荷、罗勒( Ocimum basilicum) 、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薰衣草、灵香草( Lysimachia foenumgraecum)等。 2. 3 在精神方面的作用 医疗实践证明,气味与人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芳香物质会对人类产生心理作用,且呈现出规律性,所以具备一定的治疗作用和实用价值。优雅的香气,沁人心脾,令人清爽,可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给人一种愉快的感受,使情绪得到改善、消除疲劳从而调节免疫系统,如水仙花香味中含有酯酸苄酯等多种成分,在人们感受到脑疲劳时使用,顿时感到头脑清醒;茉莉花香气能刺激大脑,其兴奋功能强于咖啡;天竺葵花香有镇定安神、消除疲劳和催眠的功效;而吸入薰衣草油后会产生服用安定的镇定作用;桂花的香味有解郁、避秽之功,对某些狂躁型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疗效[2 ] 。 3 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 目前,芳香疗法在国内外多在专门医院(或保健场所) 和化妆品工业上应用。而我国芳香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在园林应用中的甚少。笔者认为,芳香疗法可推广至园林绿地中,既可改善城乡环境,又可让普通百姓保健、疗疾。下面就芳香疗法在园林中应用形式和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3. 1 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 ①芳香植物专类园。以丰富芳香植物为主,加之其他园林设计要素的配合,来建造“芳香植物观光园”,提供观赏、食用、饮茶、美容、沐浴、按摩等服务,使之具有生产、旅游、服务、休闲等功能。 选择地上部分具有芳香气味、姿态优美或花形美丽的芳香植物。采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搭配种植的原则,形成立体的观赏效果。同时结合配置一定比例的常绿植物,与气候、季象等条件统一考虑,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天天有香,并通过宣传栏、植物挂牌等形式向游人介绍芳香疗法与芳香植物的科普知识。通过配置可作蔬菜或果实可食用的芳香植物,让游人参与采摘、收割。可通过设置茶馆、美容厅、浴池等设施,将对芳香植物深加工的产品加以利用。茶馆可为游人提供香茶,如: 茉莉花茶、桂花茶、栀子花茶、含笑花茶、玫瑰花茶、金银花茶等;美容厅可利用芳香油为客人按摩美容;浴池可进行芳香浴,即利用芳香植物的根、茎、叶进行沐浴,可洁净身体、滋润皮肤、消除肌肉酸痛、安定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可利用的植物有迷迭香( Rosmarinus of-ficinalis) 、薄荷、玫瑰( Rosa rugosa) 等。 ②植物保健绿地。植物保健绿地旨在利用芳香植物所挥发的香气,使其随着病人的吸气而进入终末支器官,通过与肺组织的接触,即有利于呼吸道病变的治疗,也有利于通过肺部的吸收,增强药物的全身性效应,其医疗过程避开了充斥着药味的医院诊疗室,可以消除病人的心理障碍,且由于病人置于景色宜人的园林空间,能直接感受到大自然的温馨气息。这种对生理和精神上都良好的双重效应有利于病体的康复。 植物保健绿地也能为健康的游人提供具有高质量空气健身活动场地。在自然的香气中,放松神经,省思自我与自然的关系,来获得身心和谐的健康。所散出愉悦的芳香更能让人心情舒畅,消除疲劳,提高人体的自然免疫力,对生活节奏紧张的都市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解除压力的好方法。 植物园、综合性公园、森林公园、农业观光园、疗养院设置植物保健区(角) ;在居住区、敬老院、精神病院、劳教所、工读学校及其它单位附属绿地中,适当安排植物保健绿地。所选用的芳香植物以杀菌、防病治病、给人愉悦享受、观赏性强的为主。 ③盲人服务绿地。人通常情况下视觉所获得的信息量为最大,但盲人却失去了这一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设计界“以人为本”的今天,应给他们以足够的关怀。研究证明,视觉的丧失使其它器官的发展超过了正常人,特别是在嗅觉、听觉方面。因此,在盲人植物园等绿地中,芳香植物体现出巨大的优势。植物的花、果、枝、叶等所发出的芳香气息使盲人对植物界有了部分认识,同时在让其陶醉在香的世界中,心情舒畅,防病治病。 ④“夜花园”。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夜花园以其安宁、神秘、浪漫而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园林形式,尤其炎热的夏季,夜花园成为人们消暑、纳凉、赏景的好去处。而此时人们的视觉所获得的信息量大幅下降。因此, 在“夜花园”中芳香植物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夜花园”中所用的芳香植物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仅在晚上开花的种类,如月见草( Oenothera erythrosepala) 、待宵草( Oenothera drummondii ) 、夜来香、晚香玉( Polianthes tuberosa) 、玉簪( Hosta plantaginea) 等; 可在晚上开花的种类, 如桂花、栀子花( Gardenia jasminoides ) 、白丁香( Syringa oblata var. affinis ) 、含笑、瑞香( Daphne odora) ;驱蚊逐蝇的种类;亮度强、明度大的白色系列花和黄色系列花。 3. 2 芳香疗法在园林应用中的注意问题 ①综合运用人体的五大感官。芳香疗法在园林中应用时,除通过嗅觉吸入香气外,应充分利用其它感官,如:视觉———观看自然景观或有疗效的色彩、听觉———聆听疗效音乐、味觉———品花草茶、触觉———泡浴,在多方面调节人体机能,尽快恢复健康。 ②芳香特性应与所处区域的功能、利用人群相适应。在“闹”的活动区, 应选择茉莉、百合( Lilium brownii) 等使人兴奋的种类; 而在“静”的休息区中,应选择薰衣草、水仙、紫罗兰( Matthiola incana) 等使人镇静的种类。不同人群对香味反应也有较大差异,如15 岁以前的青少年喜欢薄荷; 心脏病患者闻夜来香的香气会头痛;具过敏体质的人怕闻蒿类的味道。 ③香气浓度的控制。香气在室外易挥发,因此,必须通过地形、建筑物及植物的围合才能维持一定的浓度。同时应注意芳香植物所在地飘香季节的主风向,应将芳香植物布置在利用人群的上风向。 ④芳香植物的种植形式。应多以群植、片植形式为主,大面积栽植可构成壮丽的自然景观,可提供足量的香气,最能发挥其群体美。但不必成行成列,要疏密有致,应乔、灌、藤、草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 格哈特·布赫鲍尔,著. 李宏,译. 芳香疗法研究中使用的各种方法[J ] . 香料香精化妆品,2000 , (3) :35 - 39. [2 ] 欧阳杰,王晓东,赵兵,等. 香料植物应用研究进展[J ] . 香料香精化妆品,2002 , (5) :32 - 34. [3 ] 王潮霞,陈水林. 芳香与纺织品[J ] . 纺织导报,2002 , (3) :78 - 79. [4 ] 李时珍. 本草纲目(校点本)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5 ] 黄玉山,傅建熙,许平安,等. 植物精油研究进展[J ] . 河南林业科技,1999 ,19(4) :23 - 26. [6 ] 陈学年. 香花有益于健康[J ] . 西南园艺,2002 ,30(4) :59.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补充: 关于植物配置的:

宿根花卉——火炬宿根花卉是植株地下部分可以宿存于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地上部分又可萌发生长、开花结籽的花卉。 该类花卉的优点便是繁殖、管理简便,一年种植可多年开花,是城镇绿化、美化极适合的植物材料。植株地下部分宿存越冬而不形成肥大的球状或块状根,次春仍能萌蘖开花并延续多年的花卉。大多属寒冷地区生态型。可分较耐寒和较不耐寒两大类。前者可露地种植,后者需温室栽培。以分株繁殖为主,一般均在休眠期进行。新芽少的种类可用扦插、嫁接等法繁殖。播种繁殖则多用于培育新品种。 宿根花卉主要栽培种类有:石竹类、漏斗菜类、荷包牡丹、蜀葵、天蓝绣球、铃兰、玉簪类、射干、鸢尾类等。种类繁多,花色丰富艳丽,适应性强,一次栽植,可供多年观赏。[1][2] 宿根花卉是适宜我国地区气候特点的多年生花卉品种,该类花卉中大量的野生品种和已经园艺化的品种经适当管理,能够安全越冬和平安度夏。这些资源的开发应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城市绿化,美化中形成植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宿根花卉比一二年生草花有着更强的生命力,而且节水、抗旱、省工、易管理,合理搭配品种完全可以达至“三季有花”的目标,更能体现城市绿化发展与自然植物资源的合理配置。 宿根花卉的特点是: 1.应用范围广,可以在园林景观、庭院、路边、河边、边坡等到地方绿化中广泛应用。 2.一次种植可多处观赏,且方便、经济、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3.大多数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可粗放管理。 4.品种繁多,株型高矮、花期、花色变化较大,时间长,色彩丰富、鲜艳。 5.许多品种有较强的净化环境与抗污染的能力及药用价值。 6.部分品种是切花、盆花及干花的好材料。 [3][编辑本段]宿根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在园林中的应用 “适地适树”是绿化的原则,宿根花卉的栽植也应遵循“适地适花”的原则。不同类型的绿地,因其性质和功能不同,对宿根花卉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根据指根花卉的生态习性合理配置,才能展示最佳的景观效果。 1、花坛 花坛一般多设于广场和道路的中央、两侧及周围等处,要求经常保持鲜艳的色彩和整齐的轮廊。多年生球根花卉是盛花花坛的优良材料,色彩艳丽,开花整齐。盛花花坛可选用的宿根花卉材料较多,如菊花、荷兰菊、黑心菊、落新妇、金鸡菊类、风铃草类等;一些小菊品种,苋科的小叶红、小叶黑、景天类的白草等宿根花卉,以模拟的手法表现精美的图案。 2、花境 花境的各种花卉配置应是自然斑状混交,还要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体型及数量的调和与对比。花境的设计要巧妙利用色彩来创造空间或景观效果。宿根花卉是色彩丰富的植物,加上适当选用宿根花卉,色彩就更加丰富,就能更好的发挥花境特色。例如把冷色占优势的植物群落放在花境后部,在视觉上有加大的花境深度增加宽度的感觉,在狭小的环境中用冷色调组成花境,有空间扩大的感觉。在安静休息区设置花境,适宜多用冷色调花卉,如果为增加色彩的热烈气氛,则可使用暖色调的花。 花境常用的宿根花卉有:鸢尾、芍药、萱草、玉簪、耧斗草、荷包牡丹等。 3、岩石园 宿根花卉中一些低矮、耐旱、耐热、耐寒的种类,如石竹属的高山石竹、常夏石竹、蓍草属、龙胆科、景天科、堇菜科、蔷薇科、虎耳草料等的矮生种类,都可以用作岩石园的材料。 4、草坪 宿根花卉中的一些种类,如萱草、鸢尾、火炬花等,可与草坪草混合使用,用作草坪周围镶边,按花期在草坪中点缀宿根花卉等。 5、地被 鸢尾类、金鸡菊类、荷包牡丹类、玉簪类、萱草类、景天类等宿根花卉,都可用作地被,起覆盖裸露地面的作用,其中有些种类又能自播繁衍,如金鸡菊类,常成片逸生。 6、水体绿化 水生鸢尾类的燕子花、马蔺、溪荪、芦竹属的花叶芦竹、台湾芦竹,槭葵类,皆可水边栽植,以丰富水景的变化。 7、基础栽植 在建筑物周围与道路之间所形成的狭长地带上栽植宿根花卉,可以丰富建筑物立面,美化周围环境,还可以调节室内视线。墙基处栽植宿根花卉,可以缓冲墙基、墙角与地面之间生硬的题色,单色面的墙基可种植宿根花卉,使墙面具有如同纸张作画的效果。 8、园路镶边 白草、垂盆草等景天类宿根花卉,势状石竹、垫状福禄考、紫露草等宿根花卉,都可以用来进行园路镶边,有增加园路景观的作用,还兼有保护路基,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注意事项 1、宿根花卉的栽培要根据其生态习性,适地适花,例如早小菊怕涝,应栽在地势高的地方,蜀葵要栽在通风条件好的地方,土壤贫瘠的地方可栽荷兰菊,阳光充足的地方直栽金鸡菊,庇荫处栽玉簪等。 2、宿根花卉的布置要与设计的总体布局、主题思想协调统一。在几种花卉配置时,要考虑色彩组合,形成韵律感。避免凌乱、无意可循,影响景观效果。 3、在城市街道的大块绿地、公园、游园中的宿根花卉应用种类品种有待丰富,其花期、色彩及植物高矮的搭配有待于提高。以创造出更好的园林景观。 4、宿根花卉的种类的选择和开发利用要有地方特色。昆嵛山植物区系的宿根花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300种左右,不少是山东省的珍贵或特有植物,它们可以看作是该区的标志,如山东银莲花、紫点杓兰、转子莲、猫儿菊等,在福根花卉种类的选择和开发利用上,应遵循立足本地,适当引进外来种的原则。威海地区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建成具有北方特色的滨海风景园林景观。 5、在种类选育上,要增加品种的多样性,进行引进、驯化和繁殖满足城市绿化、美化的需要。如大花萱草、石竹、荷兰菊、玉簪、景天、鸢尾、芍药等色彩丰富、可构成完整的花色体系,应根据植物习性及生长地特点合理配置,模拟、再现自然景观的人工植物群落,充分体现城市园林的地方特色。[4][编辑本段]造景艺术与原则 宿根花卉在植物景观配置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观赏效果,这是创造优美生存空间过程中“师法自然”的一种趋势。然而,宿根花卉周年生长在露地,一年种植、多年观赏的特点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同时也似乎失去了一二年生草花绿化、美化所具有的应时性和灵活性。而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在运用宿根花卉进行绿化、美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种类丰富、生态各异的优点,合理配置,创造出季相分明、色彩斑斓的优美景色来。具体说来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要遵循宿根花卉的生态特性 宿根花卉因其周年生长在露地,管理栽培又不像温室花卉那样精致,故对周围的生态因子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能力,要根据不同的光、水分、温度、土壤等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宿根花卉,尽量做到适地适花。如在林下、建筑物的背面等以散射光为主的地方应选择耐阴性宿根花卉,如玉簪、紫萼、铃兰、吉祥草、一叶兰、石菖蒲、土麦冬、石蒜、等;在空旷地或路边应选择喜阳性宿根花卉,如葱兰、大花美人蕉、沿阶草、红花酢浆草、萱草、鸢尾、一枝黄花等;在池塘边或水体环境中应选择耐湿或水生宿根花卉,如石菖蒲、万年青、马蔺、溪荪、黄菖蒲、芦苇、香蒲、荷花、睡莲、千屈菜、等;在干旱瘠薄、岩石园等处选择的宿根花卉有萱草、白头翁、垂盆草、日本景天、虎耳草、紫花地丁等。 在做到适地适花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宿根花卉种内和种间的关系。同种花卉种植在一起,要安排好种植方式和密度、距离,使其符合各自的生态要求。不同种类间种植,要尽量做到管理措施的一致。只有这样,宿根花卉才能正常生长,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实现观赏效果连年不变。 (二) 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功能相符合 不同的绿化环境,其功能和要求是不同的,因而对宿根花卉的种植设计也是不同的。如街道绿地,主要功能是遮荫和美化环境,在不妨碍交通视线的前提下,利用各种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结合起来,既可丰富街景,又给来往的行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又如居民小区和街心公园,其功能是美化环境,为广大群众提供优美的休息场所。在这一地段,一般以种植宿根花卉为主,适当配以精美的花灌木,耐修剪的造型植物,树型优美的小乔木等植物材料来营造幽雅的街区小景观。在街道的两旁,可以选择一些抗性强、株形紧凑的宿根花卉,如葱兰、石蒜、红花酢浆草、沿阶草等,也具有开阔视线、装饰效果强等特点。 (三) 要合理配置,使景观观赏效果尽量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 宿根花卉一年种植,多年观赏。为了避免因秋、冬季节枯叶落叶及炎热夏季部分花卉休眠,地面裸露所带来的不良效果,要在对各种宿根花卉生态习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布置,使宿根花卉一年四季的观赏效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如荷包牡丹与耧斗菜在夏季炎热地区仅在上半年生长,炎热夏季到来时即因休眠而枯萎,这就需要在株丛间配置夏、秋季生长茂盛而春至夏初又不影响其生长与观赏的其他花卉。石蒜类根系很深,秋、冬季保持绿色,开花时又无叶,如与茎叶葱绿的麦冬类、萱草类,或与浅根系匍匐生长的爬景天配合种植,则会收到良好的观赏效果。又如早春开花的二月蓝与初秋花色丰富、略带清香的紫茉莉交替混种,正好错开了各自的展叶期和开花期,解决了树下黄土不见天的问题。 (四) 要注重季相、色彩的变化与对比 宿根花卉种类繁多,花期有早有晚。色彩也极其丰富(分为白色系、红色系、黄色系、橙黄系、紫色系、蓝色系等)。如果在种植设计时配合得当,注意季相的变化,又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花姿,以及与周围色彩的协调和对比,那将会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优美景色。 要实现季相、色彩的变化与对比,就要熟悉各种宿根花卉的花期、花色及花型。如早春开花的二月蓝、郁金香、风信子、金盏菊、铁筷子、雪滴花等;夏季开花的各色美人蕉、大花马齿苋、大花萱草、宿根福禄考、蜀葵、一枝黄花、玉簪、紫萼、葱兰等;秋季开花的早小菊、日本早小菊、蓍草、荷兰菊、菊花等;冬季开花的水仙、黄花石蒜等。在色彩的配合方面,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且要有主题,有特色,有意境,有美感。如在水边种植宜选用米黄色等浅色花卉,如水生鸢尾、玉带草等。在山边种植,应选择与山体、岩石等相近的色彩,如土三七、景天、荷兰菊等。在树丛中宜用红、黄、橙等暖色调。另外,还要根据气候、季节、园林绿地的功能等设计色彩,一般在炎热的夏季多用冷色调,在寒冷的冬季则采用暖色调等。 (五) 植物配置材料有主、有从,叶色、质地、株型的对比要有变化 宿根花卉在种植设计时,不论是花带、花坛,还是花丛都要有自己的主调和配调。主调数量多、比重大,配调数量少、比重小,体现重点和主从关系。另外,在主调和配调的不同植物材料之间,叶色、质地、株型也要互相映衬和搭配协调。如在居住区花带的种植设计时,以萱草为主调,以鸢尾、早小菊为配调,不仅有季相的变化,而且其株型、叶色及质地相互映衬。鸢尾的叶竖直向上,萱草、早小菊的叶横向伸展;鸢尾的叶是剑形的,而萱草的叶是披针形的,且叶色又有白绿、墨绿之分。 宿根花卉种植设计作为群体观赏效果在国外已十分普遍,且取得了良好的绿化、美化效果。但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它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现代理念。作为宿根花卉应用的基础,我国宿根花卉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相信会不断地创造出优美的人间佳境来。[5][编辑本段]宿根花卉的栽培管理 宿根花卉生长强健,根系较一、二年生花卉强大,入土较深,抗旱及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强,一次栽植后可多年持续开花。 在栽植时应深翻土壤,并大量施入有机质肥料,以保证较长时期的良好的土壤条件。宿根花卉需排水良好的土壤。此外,不同生长期的宿根花卉对土壤的要求也有差异,一般在幼苗期间喜腐殖质丰富的疏松土壤,而在第二年以后则以粘质壤土为佳。 宿根花卉种类繁多,可根据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繁殖方法。凡结实良好,播种后一至两年即可开花的种类,如蜀葵、桔梗、耧斗菜、除虫菊等常用播种繁殖。繁殖期依不同种类而定,夏秋开花、冬季休眠的种类进行春播;春季开花、夏季休眠的种类进行秋播。有些种类如菊花、芍药、玉簪、萱草、铃兰、鸢尾等,常开花不结实或结实很少,而植株的萌孽力很强;还有些种类,尽管能开花生产种子,但种子繁殖需较长的时间方能完成,对这些种类均采用分株法进行繁殖。分株的时间,依开花期及耐寒力来决定。春季开花且耐寒力较强的可于秋季分株;而石菖蒲、万年青等则春秋两季均可进行。还有一些种类如香石竹、菊花、五色苋等常可采用茎段扦插的方法进行繁殖。 宿根花卉在育苗期间应注意灌水、施肥、中耕除草等养护管理措施,但在定植后,一般管理比较简单。为使生长茂盛、花多、花大,最好在春季新芽抽出时施以追肥,花前和花后再各追肥1次。秋季叶枯时,可在植株四周施以腐熟的厩肥或堆肥。 宿根花卉种类繁多,对土壤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种类喜粘性土,而有些则喜沙壤土。有些需阳光充足的环境方能生长良好,而有些种类则耐阴湿。在栽植宿根花卉的时候,应对不同的栽植地点选择相应的宿根花卉种类,如在墙边、路边栽植,可选择那些适应性强、易发枝、易开花的种类如萱草、射干、鸢尾等;而在广场中央、公园入口处的花坛、花境中,可选择喜阳光充足,且花大色艳的种类,如菊花、芍药、耧斗菜等;玉簪、万年青等可种植在林下、疏林草坪等地;蜀葵、桔梗等则可种在路边、沟边以装饰环境。 宿根花卉一经定植以后连续开花,为保证其株形丰满,达到连年开花的目的,还要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修剪手段。移植时,为使根系与地上部分达到平衡,有时为了抑制地上部分枝叶徒长,促使花芽形成,可根据具体情况剪去地上或地下的一部分。对于多年开花,植株生长过于高大,下部明显空虚的应进行摘心。有时为了增加侧枝数目、多开花也会进行摘心,如香石竹、菊花等。一般讲,摘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对一株花卉来说,摘心次数不能过多,并不可和上盆、换盆同时进行。摘心一般仅摘生长点部分,有时可带几片嫩叶,摘心量不可过大。[6]

城市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板二带式。这是道路绿化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即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隔线上种植行道树。此法操作简单、用地经济、管理方便。但当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不利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时的交通管理。二板三带式。在分隔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树。这种形式适于宽阔道路,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较显著,多用于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绿化。三板四带式。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四条绿带。此法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其绿化量大,夏季蔽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决了各种车辆混合互相干扰的矛盾。四板五带式。利用三条分隔带将车道分为四条而规划为五条绿化带,以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其它形式。按道路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带,如山坡、水道的绿化设计。原文链接: 我感觉我们在这里只能给你提供一些资料性的内容,具体的论文还需要你自己组织,去写

紫砂壶论文参考文献

有关紫砂茶壶的古时候参考文献,最开始常见于北宋仁宗时举人梅尧臣《宛陵集》中的这两首诗。其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里有“石头冷泉留早味,紫泥新产品泛春华”的描绘;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里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说法。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工诗,以源远古传说淡为意,与欧阳修和苏轼爸爸苏洵是诗友,他曾满怀对紫砂茶壶的喜好,慕名而来到过陶都,还留有《陶者》诗一首。

可是,这种古诗词咏颂,还就是文本记叙所供应的案件线索,如果没有实体证明,紫砂陶的创办时代问题依然难以解决。直到1976年秋,宜兴市蠡墅羊山古窑址的发现以后,创办宋朝之说,才获得考古学的适用,紫砂陶的发源才算拥有基本的结果。到了元朝,此砂陶的烧造加工工艺拥有一定的发展趋势,逐渐在紫砂杯与壶上锥刻符文。据明《霁园业话》一书中记述说:“余于白下(今南京市)获一紫砂壶罐(即壶),有‘且吃茶清隐’草体五字,知为孙高士的遗物,每以泡茶,古朴典雅绝美。

”孙高士何许人?据《松江县志》说:孙高士即孙道明,字明叔,号清隐,华享人,生在元大德年间(1297年),在元朝日常生活了70年。他归隐于九峰三泖涧,博学多才好古,图书读万卷,遇秘本则马上下手抄写,筑映雪斋,笼络四方名流,以校阅为乐,故友称高士,曾以其居名叫“且吃茶处”。又造一舟云“山光水色”,倘佯南甫,曾与陶南村共泛,南村制词谱,明叔以洞萧吹曲,擢歌相答,竭尽讴波漂渺之思。又海昌查维亭所藏《南郡新书》有明叔跋云:“明洪武五年岁次壬子,盛夏九日已卯,在华亭集贤泗北村居且吃茶处写毕,清隐老年人,时岁七十有六。”从而可峰那时候已经有用此砂壶泡茶的作风。

南京市间距宜兴市较近,可以推论这一件紫砂茶壶的原产地应当便是宜兴市,所说紫砂壶罐,即那时候盛行的一种紫砂陶喝茶用品。《先进录》云:“别名壶为罐也。”此外,元人周覆道、马素常在《荆南和唱集》中,也是有写到“阳羡紫砂壶”之句。前期的此砂陶出自于谁人之手,已不可考。有实体遗址并有关于者记述的,要到明朝中后期。据《宜兴县志》和其它相关的记述,明正德年里(1504年-1521年),陶都发生了一位非凡的工匠供春,他从紫云寺僧学得的制壶手艺。因而,紫云寺僧和供春通常被尊因此砂陶的创始人,时人叫之“陶壶开山鼻祖”。

众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许多的文明。也发生过很多奇迹般的故事。饮食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怀,而这个领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现。茶发展到后期,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甚至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尝试着从茶文化之中寻找更深层次的内涵。当然 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具,顾名思义,就是饮茶时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种类的餐具一样,茶具从出现到发展,再到不断精化的过程,也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喝茶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于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对茶所蕴含精神的一种享受。

用器和品饮,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吸收茶文化的一种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 茶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 茶具的发展就会随之增强 。茶具的制作工艺越发精良时,人们也会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饮。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来,这其实是一个 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所以可见,我国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之间,是存在着诸多关联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

据记载,我国国内所保存的有关茶文化的史书典籍相当多。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们对于茶都持有一种推崇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一种文化。茶的历史发源地在中国,光是 中国的茶书典籍就有上百种 。当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诞生和发展 。就比如陆羽所编写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记录了如饮茶的原理,制作茶的工艺,甚至茶具的“四之器”。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与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01.唐茶与越窑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安定繁荣,到处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对于茶文化来说, 唐朝的大环境决定了茶文化最终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陆羽的《茶经》也是在唐朝时期撰写的,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饮茶习惯。唐涛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称为“煎茶法”,就是将茶叶放入一种被称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饮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为通俗且流行的。

当然, 唐朝时期的煮茶器还有风炉,喝茶用的器具还有茶瓯 ,甚至出现了可以用来储存茶叶的茶盒。可以说,唐朝已经具备了茶具的雏形,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越窑青瓷了,这是一种青色的瓷器。茶叶在煮出来时,会呈现出红色,将茶倒入青涩的瓷器里,茶的颜色则会变为绿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对于绿色的茶极为推崇,所以当时,人们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窑青瓷的茶具。

02.宋茶与建窑黑盏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开始出现了一种名叫“点茶法”的泡茶方式,这样一来,唐代的茶具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宋代人在饮茶时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这种器具的使用与宋代所流行的“斗茶”文化是脱不开关系的。 斗茶最早起源于晚唐时期,到了宋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对于斗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曾写过一首《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可见,斗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活动了。

在斗茶时,对于茶汤的颜色、均匀程度都有很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一种名叫建窑黑盏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斗茶人士的目光 。黑窑茶盏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除了方便观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于茶叶的倾倒;量度也中规中矩,而且胎体比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建窑黑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釉色十分美观,虽然颜色单一,只有黑白两色 。但是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上出现的纹路形态不一,各有其独特之处,审美价值也极高。

03.明茶与紫砂壶

明代时期饮用的茶开始偏向于芽茶,芽茶煮泡过程中所出的茶汤是黄白色的,已经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于建窑黑盏这一类的器具,而是兴起了用紫砂壶冲泡茶叶的方法。

紫砂壶的出现和明朝社会的发展是脱不开关系的 ,明朝人大多推崇较为简洁的饮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茶汤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韵味,品茶时主要侧重于茶的味和香两个方面。紫砂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渐开始风靡起来。明代冯可宾的《茶笺》中也有对紫砂壶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当然,紫砂壶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 紫砂壶主要是用砂锤炼出来的,含铁量较高 ,且大部分属于开口型的设计,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可以更好地储存茶的香气;其次,它也具有很强的适应冷热变换的能力,耐热性较好;最后,紫砂壶的外在形象比较古朴典雅,能更好的与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柔静思想相融合,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04.清茶与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上承袭了明代,但是各地开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茶方式,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也逐渐苛刻起来。

浙江和江苏等地,依旧流行着用紫砂壶泡茶的方式,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既要观察茶汤的成色,又要对茶的香味、茶叶冲泡之后的形状进行一定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些地区饮茶时所用的茶杯也相对较小。

长江以北一带, 则更喜欢用盖碗茶具冲泡茶汤 ,使用的茶叶一般都以红茶和花茶为主,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气,有时也会选择用大瓷壶泡茶。盖碗茶具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温度,像是在北方这样冬天比较寒冷的地区,最适合用盖碗泡茶。

广东和福建一带,有饮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艺十分的繁琐,讲究颇多,制作功夫茶时所选用的茶叶一般是乌龙茶叶,色味浓郁。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协调

在中国古代,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样式形态 。作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要能够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也要体现 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要有一种展现形态的美韵,以器物的形态去表达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结合 。除此之外,茶具还可以通过线条的张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还有色彩的明暗浓淡,来彰显出不同种类的文化,可以是张扬个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转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画、虫鸟百兽的装饰,不同材料的配套设计,茶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彰显出茶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02.都体现出了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种载体的概念出现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载感情 、 托物言志 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志士都会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独特见解运用各种有型语言刻画在茶具上面,这也是茶具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形态各异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的形态就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种铜制茶具和陶瓷茶具开始出现,逐渐代替了之间的金银茶具,这主要是因为铜制茶具更加便于制作,而且价格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制的茶具还要能够有效的保存茶的香气。但是唐宋时期人们的煮茶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种复杂的程序一直到明清时期,紫砂壶开始出现的时候才被彻底打破。在用紫砂壶煮泡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茶本身的韵味。用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一种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

在品茶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与品饮环境的气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说,在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时, 环境和茶具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并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环境下体现出来的。

这样的环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出现了居家茶具、茶馆茶具、旅行茶具等多个种类,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简单来说,茶具的用器过程,就是茶的品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美的感受,也能从中领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茶史探索》

紫砂见重于明清两代,可供参考的书目有:1.《阳羡茗壶系》明,周伯高。2.《阳羡茗壶图谱》明,周嘉胄。3.《阳羡名陶说》清,乾隆年间,张堂。4.《阳羡名陶录》清,吴槎客。5.《壶史》清,嘉庆年间,朱石梅。6.《阳羡砂壶考》民国二十三年,张虹等人合编。紫砂的记载自明代以来,多半未深入探讨,只以记录为主,对紫砂之特性,很少有详细的解说,对于紫砂艺术的著述,更是乏善可陈。基于保护国粹的愚心,只求中国之一宝,能在中国人手里发扬光大,而不是等外国人,善知中国之宝,趁我们自己无知未醒之际搜括空了,再回头向我们炫耀。所以将从古至今紫砂器,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书,以供大家参考。中国人的珍宝,必须要中国人自己懂得爱惜才行。

紫薇论文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格式一般包括:1、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常见的字体字号有两种:和正文文本保持一致,或者比正文文本字号小一号;3、行距常见的有倍、22磅、倍;4、缩进方式悬挂缩进、首行缩进、无缩进均有出现;5、英文参考文献中的标点符号要用半角标点,并且按照英文输入的习惯,标点符号后应该加一个空格,中文文献中的标点,可以和英文文献保持一致,全部使用半角标点+空格的形式,也可以全部使用全角标点,标点后不加空格。

权威性和专业性。参考文献多选取该领域权威专家或具有代表性观点的论文,或引用核心期刊或特色期刊上的论文2.自阅性。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著3.公开性。参考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表的关键文献,资料、译文、文摘、转载、内部资料、非公开发行书刊的文章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杂志要求这么写: 杂志:[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年份.卷(期):起页—迄页。 书籍:[序号]主编者.书名[M].版次.卷次.出版地:出版者,起页—迄页。 解析: 论文参考文献,就是你所写的论文中引用的其他资料中的内容,如数据、概念及别人的研究成果等。不能随便写,是要写出准确出处的。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要求。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三、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7.81-86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 2 〕 Chrisstoffels 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 5、专利文献 〔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 〔 2 〕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09-26667.1997-01-28 〔3〕Yamaguchi K, 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 1999-11-22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 〔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9、电子文献 〔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在论文的最后面,例如: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4〕郑日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5〕傅道春.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百度百科是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里面的内容也是收集起来的,可以在搜索该参考文献的具体出处,按格式写上即可。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参考资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_百度百科

聚乙烯醇论文参考文献

[1] Yu,. S.,Arepalli,S.,Ruoff,R. S. Tensile loading of ropes of single wall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mechanical properties .Phys. Rev. Lett. 2000, 84 :5552~5555 . [2] J. Hone,B. Batlogg,Z. Benes,A. T. Johnson,J. E. Fischer. Quantized Phonon Spectrum of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 .Science, 2000, 289 (5485) :1730 - 1733 . [3] Li Wenzhen, Liang Changhai, Qiu Jieshan. Carbon Nanotubes as Support for Cathode Catalyst of a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Carbon, 2002, 40(7) :787 . [4] N. M. Rodriguez M. S. Kim F. Fortin I. Mochida and R. T. K. Baker. Carbon deposition on iron-nickel alloy particles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1997, 148 (2) :265-282 . [5] R. Gao, C. D. Tan and R. T. K. Baker. Ethylene hydroformylation on graphite nanofiber supported rhodium catalysts .Catalysis Today, 2001, 65 (1) :19-29 . [6] Cuong Pham-Huua,Nicolas Keller a,Gabrielle Ehret c,et al. Carbon nanofiber supported palladium catalyst for liquid-phase re-actions:An active and selective catalyst for hydrogenation of cin-namaldehyde into hydrocinnamaldehyde[J] .Journal of MolecularCatalysis A:Chemical. 2001, 170 :155-163 . [7] P. A. Simonov, A. V. Romanenko, I. R. Prosvirin et al. On 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 of H_2PdCl_4 with the surface of graphite-like carbon materials .Carbon, 1997, 35 :73-82 . [8] Rodriguez N M. Review of Catalyst of a catalytically growncarbon nanofibers[J] .Mater Res, 1993, 8 (12) :29-33 . [9] Chamber A,Nemes T,Rodriguez N M,et al. Catalytic be-havior of Graphite nanofiber supported nickel with other support media[J] .Phys ChemB, 1998, 102 (12) :2251-2258 . [10] Park C,Baker R T K. Catalytic behavior of graphite nanofibersupported nickel influence of the nanofiberstructure[J] .Phys Chem B, 1998, 102 (26) :5168-5177 . [11] Park C,Baker R T K. Catalytic behavior of graphite nanofibersupported nickel effect of chemical blocking on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J] .Phys Chem B, 1999, 103 (13) :2454-2460 . [12] Mestl G,Maksimova N I,Schlogl R. Catalytic activity ofcarbon nanotubes and other carbon materials for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ethylbenzene to styrene[J] .Stud Sur SciCatal, 2001, 40 :2066-2072 . [13] Keller N,Maksimova N I,Roddatis V V,et al. The cata-lytic use of onion-like carbon materials for styrene synthesisby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ethylbenzene[J] .AngewChem Int Ed, 2002, 41 (11) :1885-1888 . [1] 李权龙,袁东星,林庆梅. 多壁碳纳米管的纯化[J]. 化学学报, 2003,(0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1] 项丽. 应用纳米碳管固相萃取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21) . [2] 张晓明,王洪艳,李俊锋. 改性MWNTs/纳米HA/PLA骨修复材料的制备[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8,(04)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1] 韩素芳. 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1] 张娟玲,崔屾.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J]. 化学进展, 2006,(10) . [2] 温轶,施利毅,方建慧,曹为民. 压缩集结碳纳米管电极对活性艳红染料的电催化降解研究[J]. 化学学报, 2006,(05) . [3] 张新荣,姚成漳,王路存,曹勇,戴维林,范康年,吴东,孙予罕. 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的高效碳纳米管改性Cu/ZnO/Al_2O_3催化剂[J]. 化学学报, 2004,(21) . [4] 唐文华,邹洪涛,张艾飞,刘吉平. 碳纳米管纯化技术评价与研究进展[J]. 炭素, 2005,(03) . [5] 陈灿辉,李红,朱伟,张全新. 二茂铁及其与DNA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J]. 物理化学学报, 2005,(10) . [6] 方建慧,温轶,施利毅,曹为民. 碳纳米管电极电催化氧化降解染料溶液的研究[J]. 无机材料学报, 2006,(06) . [7] 赵弘韬,张丽芳,张玉宝. 碳纳米管纯化工艺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6) . [8] 李权龙,袁东星. 多壁碳纳米管用于富集水样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1] 王哲. 多壁碳纳米管的形态控制及场发射性能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 [2] 邓春锋. 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 [3] 胡长员. 碳纳米管功能化及其负载非晶态NiB合金催化剂的加氢性能研究[D]. 南昌大学, 2006 . [4] 米万良. 多孔陶瓷负载碳纳米管膜的制备及其气体渗透性能[D]. 天津大学, 2005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1] 张仲荣. 气相色谱应用于尾气排放的分析技术研究[D]. 天津大学, 2006 . [2] 张娟玲. 多壁碳纳米管/聚乙烯醇复合材料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天津大学, 2006 . [3] 王翔. 催化裂解无水乙醇制备纳米碳管研究[D]. 西北工业大学, 2007 . [4] 张麟. 碳纳米管改性双马来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D]. 西北工业大学, 2007 . [5] 李柳斌. 聚氯乙烯的熔融共混改性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 [6] 高远. 碳纳米管/丁苯橡胶/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 [7] 华丽. 大孔径CNTs功能化处理及NiB/CNTs合金催化性能研究[D]. 南昌大学, 2006 . [8] 仪海霞. 碳纳米管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07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1] 李权龙,袁东星. 碳纳米管作为吸附剂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A]. 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 2004 . [2] 徐雪梅,黄碧纯. 碳纳米管负载V_2O_5脱氮催化剂的研究[A]. 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7 .

刘学鹏1,2 张明昌1

(1.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101;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

摘 要 化学交联聚乙烯醇(PVA)通过在滤饼和过滤介质交界面形成均匀、致密的交联PVA固体膜,改变了滤饼渗透率,起着控制失水的主要作用。本文讨论了目前广泛应用的两类化学交联聚乙烯醇降失水剂的作用机理和性能,并从分子角度提出对PVA进行进一步改性、提高其耐高温性能的途径。

关键词 聚乙烯醇 降失水剂 合成 油井水泥 水泥外加剂

Study on the Way to Improve the Temperature-InsistantSubstantially of the Polyvinyl Alcohol Fluid-Loss Additive

LIU Xuepeng1,2,ZHANG Mingchang1

(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Beijing 100101,China;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

Abstract The main factors in FL reduction by chemically crosslinked polyvinyl alcohol(PVA)is the reduction in filter cake permeability:a tough,monolithic and compact polymer film is formed on the filter membrane surface under the filter this paper,the mechanism and properties of two kinds of chemically crosslinked polyvinyl alcohol(PVA)were PVA was further modified from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the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 property was enhanced could be used next to 150℃as the fluid-loss additive for oil well cement.

Key words polyvinyl alcohol;fluid-loss additive;synthetic;oil cement;cement additive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是一种能控制水泥浆中液相向渗透性地层滤失,从而保持水泥浆适当水灰比的材料。它是油井水泥外加剂中最重要的一类外加剂,其使用直接关系到固井施工的成败和油井寿命、产能等一系列问题。聚乙烯醇(PVA)降失水剂较其他剂型具有价格适中、对缓凝时间和抗压强度影响小,且有一定的成膜防气窜作用等优点,有很好的应用前景[1]。

通常未改性的PVA降失水效率低,加量大,只能用于50℃以下的地层[1]。目前,在固井施工中广泛使用的PVA降失水剂绝大多数是化学交联改性产品,其最高使用温度也提升到70~120℃之间[2~5]。这种化学改性PVA在应用过程中能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空间网状结构,束缚自由水的流动,同时还能与界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具有防气窜作用的低渗透膜进一步降低失水[5]。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事业向深井、超深井方面发展,更高的井底温度给固井工程带来更大的挑战。如何以化学手段,从分子角度对PVA进行改性,进一步提高其使用温度,对于固井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研PVA降失水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有效提高PVA降失水性能的途径。

1 PVA及其降失水机理

PVA结构

聚乙烯醇(PVA)是由聚醋酸乙烯水解而得的白色、粉末状树脂。图1是PVA分子的结构片段,其分子包含大量羟基(—OH)结构和少量未水解的羧甲基(—COCH3)。常见的PVA可按分子量与水解度的不同分为许多种型号,按分子量分为300、500、1200、1700、2200、2400等;据水解度分为99%水解度(完全水解型)、88%水解度、78%水解度,水解度更低的也有,但不常见。国内产品的标示是前两位分子量,后两位水解度,如1788、1799等。

图1 PVA分子结构片段

PVA的化学结构稳定,10%热分解温度大于200℃,在高温碱性溶液中化学结构十分稳定。抗钙、镁离子的能力强,属于非离子聚合物,对水泥浆凝结时间影响小,且价格适中,适合作为开发耐高温固井水泥降失水剂原料或组分[1]。

PVA降失水机理

降失水剂发挥作用主要通过3个方面:一是增加滤液黏度,增加自由水的运动阻力;二是调整泥饼中的颗粒粒度配比,控制细粒子流失,使滤饼更加致密,降低渗透率;三是改变水泥颗粒表面的电性质,增加滤饼毛细孔的润湿性能[1]。

研究表明,滤液黏度的增加并不是PVA降低失水性能的主要原因。PVA在滤饼与过滤介质的交界处是否能形成致密的耐温聚合物膜才是降低滤饼渗透率、减少失水的主要原因[1,5]。使用未交联的PVA时,尽管PVA在室温下就能通过羟基(—OH)在分子内和分子间形成氢键,但是这种氢键易破裂,机械力学性能比较差[1],因此在滤饼与过滤介质的交界处不形成薄膜,降失水能力差。这也是未改性的PVA降失水效率低的原因。如何形成交界处的低渗透薄膜,并使得其能够耐高温,成为提高PVA降失水剂性能的关键。目前的各种化学交联方法就是针对这一主要因素进行的。

2 化学交联改性PVA降失水剂

以化学手段,从分子角度对PVA进行改性,提高其使用温度的研究,国外始于20世纪80~90年代[6,7]。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进展[1~3],相关产品也被广泛应用。其主要途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硼酸、钛酸、铬酸或相应的无机盐交联改性[5,6,8~12];二是戊二醛交联改性[1~4,7,13,14]。这两种改性方法的主要目的均是使其能够在交界处形成低渗透耐温薄膜。

硼酸、钛酸、铬酸或相应的无机盐交联改性

最早用于生成和强化PVA降失水剂滤饼与过滤介质交界处的低渗透薄膜的方法是用线型PVA与一定比例的硼酸、钛酸、铬酸或相应的无机盐等凝胶剂共混。PVA和硼酸等在水泥浆中接触发生络合结构,在碱性条件下进一步增强这种络合结构,如图2所示。美国早在1990年就有这方面的专利报道[6],而对于其络合机理也有研究[12]。近些年,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也已经十分成熟[11]。

图2 PVA与硼酸的络合反应

共混交联PVA通过分子与凝胶剂分子在过滤介质表面相互接触、粘结形成低渗透性凝胶膜来降低失水,将失水性能大幅度提高。但是这种产品有一定应用局限性,在小于40℃时,难形成均匀络合物膜,大于95℃时络合物膜又易分解,不能作为耐高温降失水剂[1]。

戊二醛交联改性

针对共混交联形成聚合物膜不稳定的问题,又出现了采用戊二醛化学交联方法增加聚合物膜强度的方法(图3)。国外在1994年就有这方面的专利报道[7],而对于其交联机理也有研究[13]。国内近年也做了相关研究[1,3],并有相关应用专利申请[2]。

戊二醛化学交联PVA,也是通过在滤饼与过滤介质的交界面处形成聚合物膜来控制失水的。但是这种化学交联较硼酸等的共混交联更为稳定,使得富含羟基的化学交联PVA胶粒更易于在过滤交界处聚集,形成彼此相互粘结的连续整体[1],进而促进形成均匀的固体薄膜,研究指出,在滤饼中聚集的化学交联PVA胶粒同样可以生成不连续的固体膜。这使得戊二醛化学交联的PVA的使用温度能达到120℃。当温度进一步升高超过120℃时,PVA胶粒和形成的固体薄膜将逐渐溶解,低渗透性凝胶膜逐渐消失,失水量会突然增加。

图3 PVA与戊二醛的络合反应

提高PVA降失水剂抗温性能的途径

化学交联法表明,针对PVA分子结构进行化学改性,能够提高其作为降失水剂的耐温性能,并使其最高使用温度达到120℃。目前,这也是PVA类降失水剂单独使用时所能适用的最高使用温度。如前所述,PVA的化学结构稳定,10%热分解温度大于200℃,能否进一步提高其使用温度?

近期,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Plank等[15]对PVA的降失水机理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提高PVA降失水剂性能的建议。归纳为三点:一,提高PVA分子高温时在颗粒表面的附着力;二,增加抗温封堵粒子;三,采用高分子量、水解度的PVA原料。这与国内陈涓等[1]的早期研究结论一致,其目的就是促进形成均匀的固体薄膜,并增加它的抗温能力。针对上述研究结果,对PVA进行进一步改性开发,可以得到具有良好降失水性能的PVA抗温产品。

乙二醛、戊二醛交联

采用乙二醛、戊二醛混合交联,优化合成路线,得到抗温成膜PVA降失水剂。运用前文所述的二醛交联法,优化物料加量及反应路线,能进一步提升抗温降失水能力到125℃。超过该温度,所形成的低渗膜也将逐渐溶解,水泥浆失水会大幅增加。图4是125℃时形成的滤饼和低渗滤膜。

图4 滤饼和低渗滤膜(125℃)

无机纳米封堵颗粒改性

根据Plank等的研究,本文采用纳米二氧化硅(30nm)以环氧氯丙烷将其接枝到PVA分子上[16],然后再采用戊二醛交联,得到另一种抗温成膜PVA降失水剂,反应路线见图5。改性后的PVA在130℃以下具有较好的降失水能力,但是稠度较大不利于现场实际应用。图6是纳米二氧化硅改性PVA样品图。

图5 纳米二氧化硅(约30nm)接枝改性

图6 二氧化硅接枝PVA样品

有机耐温封堵颗粒改性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尽管二醛交联和引入具有封堵抗温能力的纳米二氧化硅改性PVA都提高了其耐温性能,但是提升有限。原因是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PVA分子都会迅速溶解随游离水一同漏失。如何降低其高温溶解度、增加其在水泥颗粒表面的附着力,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其耐温性能。采用Plank等的研究结论:以二醛交联增加聚合物膜的强度,换用有机耐温聚合物作为高温封堵粒子,同时引入少量改变PVA分子性能的化学官能团降低其高温溶解度、增加其在水泥颗粒表面的附着力,综合提高其耐温性能。

本方法采用通过引入少量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钠(AMPS)增加分子附着力、少量具有耐温性能的刚性支撑结构N-乙烯吡咯烷酮(NVP)并加入一种合成的耐温高分子封堵粒子的方法,得到了150℃下有良好降失水能力的PVA成膜降失水剂,反应路线见图7。

图7 PVA化学接枝改性和引入的有机耐温封堵颗粒产品

小结

本文在探讨PVA降失水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有效提高PVA降失水性能的途径,合成出125℃和150℃温度下具有良好的降失水性能和优异的水泥浆综合性能的两个PVA改性降失水剂。为进一步对PVA进行改性,提高其耐高温性能提供了可参考的有效途径。

3 结 论

1)化学交联PVA在滤饼和过滤介质交界面形成均匀、致密的交联PVA固体膜,改变了滤饼渗透率,起控制失水的主要作用。

2)由两种醛混合共同化学交联PVA组成的固体膜强度高、稳定,能够提高PVA降失水剂的耐高温性能。

3)采用大分子量的PVA,引入增加分子附着力的分子,并加入封堵粒子,能够进一步提高PVA降失水剂的耐高温性能。

参考文献

[1]陈涓.固井水泥降失水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院博士论文,2002.

[2]陈涓,彭朴.一种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组合物.中国专利CN1407051A,2003.

[3]陈涓,彭朴,汪燮卿.化学交联聚乙烯醇的降滤失机理.油田化学,2002,19(2):101~

[4]陈道元,李韶利,杨昌勇,等.M83S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性能评价.钻井液与完井液.2004,21(6):12~14.

[5]彭雷,房恩楼,张敬涛,等.交联聚乙烯醇的防窜机理及应用.钻井液与完井液.2007,24(3):39~44.

[6]Moran L K,Murray T cement fluid loss additive and A,1990.

[7]Roland A,Pierre M,Joseph J,Hugo crosslinked polyvinyl alcohol(pva),process for synthesizing same and its applications as a fluid loss control agent in oil ,1994.

[8]陆屹.PVA作为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实验研究与机理探讨.西南石油学院硕士论文,2003.

[9]陆屹,胡星琪,刘勇.一种新型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室内评价.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22,(6):19~21.

[10]李本旭,苏如军,任曙云,等.低温早强降失水剂G32A的研究与应用.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22:84~86.

[11]Wise E T,Weber S simple partitioning model for reversibly cross-linked polymers and application to the poly(viny1 alcohol)/borate System(“Slime”).Macromolecules,1995,(28):8321~8327.

[12]裴建武.聚乙烯醇胶乳油井水泥体系的研制与应用.西部探矿工程,2004,101,(10):63~64.

[13]Tang C,Saquing C D,Harding J R,Khan S situ coss-linking of electrospun poly(vinyl alcohol),2010,43:630~637.

[14]栗方星,孙瑞敏,刘东平,等.可溶解的交联聚乙醇缩二醛的合成方法.中国专利CN1803868A,2006.

[15]Plank J,Dugonjic -Bilic F,Lummer N R,Taye mechanism of poly(vinyl alcohol)cement fluid loss .,2010,117(4):2290~2298.

[16]Karelson G,Pentchuk bonded B - cyclodextrin stationary phase for liquid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of substituted aromatic .,2005,54(4):179~188.

“超分子”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但在科学界受到重视却是50年之后了.代写毕业论文超分子化学可定义为“超出分子的化学”,是关于若干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具有较高复杂性和一定组织性的整体的化学.在这个整体中各组分还保持某些固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又因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或扰动而表现出某些整体功能1.超分子体系的微观单元是由若干乃至许许多多个不同化合物的分子或离子或其他可单独存在的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微粒聚集而成.聚集数可以确定或不确定,这与一分子中原子个数严格确定具有本质区别,把多个组分的基本微观单元聚集成“超分子”的凝聚力是一些(相对于共价键)较弱的作用力.如范氏力(含氢键)、亲水或憎水作用等超分子化合物的分类杂多酸类超分子化合物杂多酸是一类金属一氧簇合物,一般呈笼型结构,是一类优良的受体分子,它可以与无机分子、离子等底物结合形成超分子化合物.作为一类新型电、磁、非线性光学材料极具开发价值3,有关新型Keg-gin和Dawson型结构的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功能开发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杜丹等4,5合成了Dawson型磷钼杂多酸对苯二酚超分子膜及吡啶Dawson型磷钼多酸超分子膜修饰电极,发现该膜电极对抗坏血酸的催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靳素荣等6合成了9钨磷酸/结晶紫超分子化合物,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探究,即合成化合物具有光敏性,漫反射日光即可使其变蓝.王升富等7合成了磷钼杂多酸-L-半胱氨酸自组装超分子膜电极,发现该膜电极对酸性溶液中的NO2-有明显的电催化还原作用.毕丽华等8合成了多酸超分子化合物,首次发现了杂多酸超分子化合物溶于适当有机溶剂中可表现出近晶相液晶行为.刘术侠等9以Dawson型砷钼酸、金刚烷胺为原料合成了超分子化合物(C10H18N)6As2Mo18O62·6CH3CN·8H2O,该化合物具有可逆的光致变色特性,并提出了一个可能变色机理.多胺类超分子化合物由于二氧四胺体系可有效地稳定如Cu(Ⅱ)和Ni(Ⅱ)等过渡金属离子的高价氧化态,若二氧四胺与荧光基团相连,则光敏物质荧光的猝灭或增强就与相连的二氧四胺配合物与光敏物质间是否发生电子转移密切相关,即通过金属离子可以调节荧光的猝灭或开启,起到光开关的作用.苏循成等10合成了8羟基喹啉取代的二氧四胺大环配体,其中含有2个独立的螯合基团,在适当情况下能分别与金属离子配位.大环冠醚由于其自组装性能及分子识别能力而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近来,冠醚又成为在超分子体系中用于建构主体分子的一种重要的建造单元.代写硕士论文李晖等11利用了冠醚分子的分子识别能力及蒽醌分子的光敏性,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氮杂冠醚取代蒽醌分子,并以该分子作为主体分子,以稀土离子作为客体构成超分子体系,并研究了超分子体系内的能量转移过程.卟啉类超分子化合物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类似物的超分子功能已应用于生物相关物质分析,展示了更加诱人的前景,并将推动超分子络合物在分析化学中应用的深入开展.树状超分子化合物树状大分子(dendrimer)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类较新的合成高分子.薄志山等12首次合成以阴离子卟啉作为树状分子的核,树状阳离子为外层,基于卟啉阴离子与树状阳离子之间静电作用力来组装树状超分子复合物.镧系金属离子(Ln3+)如Tb3+和Eu3+的发光具有长寿命(微秒级)、窄波长、对环境超灵敏性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发光材料,但镧系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只有很弱的发光.朱麟勇等13合成了聚醚型树枝体与聚丙烯酸线性聚合体的两亲杂化嵌段共聚物,研究表明聚醚树枝体通过对Tb3+能量传递,使Tb3+发光强度大幅度提高的“天线效应”.液晶类超分子化合物侧链液晶聚合物具有小分子液晶和高分子材料的双重特性,晏华在《超分子液晶》14中具体讨论了超分子和液晶的内在联系,探讨了超分子液晶分子工程和超分子液晶热力学.李敏等15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合成了以对硝基偶氮苯为介晶基团的丙烯酸类液晶聚合物,液晶基元上作为电子受体的硝基和作为电子给体的烷氧基可与苯环、NN之间形成一个离域的π电子体系.初步的研究表明:电晕极化制备的该类聚合物的取向膜具有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堪东中等16用4,4′-二羧酸1,6二酚氧基正己烷与等摩尔的4,4′-联吡啶合成了“T”型超分子液晶,并观察到随构筑“T”型介晶基元分子结构的变化,组装超分子体系由单向性液晶向稳定的双向性液晶转变的规律性.酞菁类超分子化合物田宏健等17合成了带负电荷取代基的中位四(4′-磺酸基苯基)卟啉及锌络合物和带正电荷取代基的2,9,16,23四(4′-N,N,N三甲基)苯氧基酞菁季铵碘盐及锌络合物,并用Job氏光度滴定的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组成,为面对面的杂二聚体或三明治式的杂三聚体超分子排列.发现在超分子体系中卟啉与酞菁能互相猝灭各自的荧光,用纳秒级的激光闪光光解技术观察到卟啉的正离子在600~650nm和酞菁负离子自由基在550~600nm的瞬态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在超分子体系中存在分子间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2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分子自组装近年来分子自组装作为一种新的化学合成方法倍受关注,代写医学论文尤其是分子尺寸在1~100nm的化合物,它们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法一般很难得到.最近,Yan等18运用超分子自组装方法合成了长度达厘米级、直径达毫米级、管壁达400nm的管,成为超分子化学合成上的一个亮点.刘雅娟等19利用一对互补的分子组分5(4十二烷氧基苯乙烯基2,4,6(1H,3H)嘧啶三酮和4胺基2,6二十二烷基胺基1,3,5三嗪的自组装过程构筑了一种直径约为5μm的超分子纳米管.变温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在纳米管的形成过程中,氢键、π-π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导致了超分子纳米管的形成.Reinhoudt等报道了最多具有47个钯配合物的有机金属树状分子,准弹性光散射实验(QEL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镜(TEM)表明聚集体为直径200nm的圆球,Puddephatt合成了直到第4代的树状铂配合物(28个配位中心).模板合成1992年Mobil公司的科研人员首次利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超分子液晶模板,合成了有介孔结构的氧化硅和铝硅酸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有六方排列介孔孔道的MCM-4120.以环糊精(α-CD,β-CD,γ-CD)作为环的轮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尤其引人注目.环糊精边缘是亲水的,内腔是疏水的,环糊精作为主体与疏水客体分子自我识别可形成轮烷.刘育21在以环糊精为受体的分子识别和组装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Isnin等成功地合成了不对称的轮烷.分子一端为二甲基(二茂铁甲基)铵盐,另一端为萘2磺酸盐.Stoddart等用聚乙烯醇与α-CD作用,端基为2,4二硝基苯时,得到了含有20~23个α-CD的珍珠项链型轮烷.Stoddart等在室温下合成一系列的索烃.在室温下以二苯34冠10(BPP34CI0)作为模板得到了索烃,收率高达70%其他方法最近,赵朴素等运用密度泛涵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设计优化了丁二酮肟与苯甲酸通过四重氢键构筑的异三体超分子,代写职称论文显示形成三聚体的反应可自发进行,实验合成出相关异三聚体23.赵士龙等24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新型超分子化合物(bipyH2)2(H2P2Mo5O23).H2O,研究表明,杂多阴离子与质子化的4,4′-bipy和水分子通过氢键连成无限二维网状结构,形成超分子化合物.栾国有等25利用中温水热方法合成了化合物(H3NCH2CH2NH3)2(HPO4)2Mo5O15,并确定其构型为5个MoO6八面体通过共边和共角连接形成1个五元环,其环平面的上下两侧各有一组HPO4四面体通过共用3个O原子与Mo—O簇键合,并且H2P2Mo5O234-与H3NCH2CH2NH3通过强的氢键作用,形成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超分子杂化材料.3超分子化合物的应用在光化学上的应用Lehn等设计了专门用于光释放碱金属离子的穴醚,他们利用2硝基苄基醚充当一个大环的桥键,紫外光照可使此键断裂,形成单环化合物,后者对碱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大大下降.张海容等26发现在微量环已烷存在下,BCD可诱导BNS发射强的RTP.尹伟等27用Eu2+与邻菲咯啉(Phen)、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和联吡啶(Dpy)形成的四元、三元和二元系列配合物与上述2种分子筛组装成新的系列超分子纳米发光材料,并对它们的发光性能进行了比较.陈彰评28合成了卟啉冠醚4,4二甲基联吡啶超分子模型化合物.研究发现4,4二甲基联吡啶能很好地配合到卟啉与冠醚形成的空穴中去,在光照条件下,生成的卟啉激发态分子能很好地进行电子转移,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光开关模型.在压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超分子化学的主客体适应原理,在压电化学传感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超分子用作压电化学传感器的敏感涂层,利用超分子的非凡空间结构,通过分子间的协同作用,对目标分子进行分子识别.代写留学生论文符合空间结构的分析物被选择性地吸附,可以明显提高压电化学传感器的选择性.利用多种冠醚衍生物作为QCM涂层测定有机蒸气,如传感器阵列、模式识别等,在二元、三元、四元有机蒸气混合物中识别,猜测结果较好,并用于定量分析.利用单苯15冠5(B15C5)、单苯18冠6(B18C6)、二苯30冠10(DB30C10)涂于TSM化学传感器电极表面,可对39种有机蒸气进行分析,其中B15C5(涂载量12mg)对甲酸的检出限为μg/L,并具有很宽的线性范围.Dickert等用涂BCD的QCM和SAW测定四氯乙烯,测定下限可达几个10-6(Y).以后,他们又用交联BCD作为QCM的涂层测定氯苯,大量的二乙醚存在时(二乙醚-氯苯的体积比为50000∶1),不干扰测定,线性范围10×10-6~500×10-6(Y),并用于监测Grignard反应终点.Nelli等用间苯二酚杯芳烃衍生物作QCM敏感涂层,对硝基苯有较高的选择性,在相对湿度高达90%和有H2,H2S,NO,SO2,CH4,n-C4H1O共存时不干扰测定.Dermody等用多种杯芳烃衍生物,在SAW石英表面分子自组装成双分子层,测定苯、氯苯、甲苯等.Pinalli等用间苯二酚杯芳烃衍生物,测定气相中酒精的含量,线性范围1×10-3~4×10-3(Y),重现性好.Malitesta等用分子印迹电合成聚合制备仿生QCM传感器.姚守拙等用咖啡因(CAF)作模板分子制成BAW传感器,对CAF的响应范围为×10-9~×10-4mol/L,在时检出限×10-9mol/L,回收率~超分子化合物的识别作用所谓分子识别就是主体(或受体)对客体(或底物)选择性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是组装及组装功能的基础,是酶和受体选择性的根基.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及预组织(preorganization)是决定分子识别过程的2个关键原则,前者决定识别过程的选择性,后者决定识别过程的键和能力.对羧酸根、磷酸根的识别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讨主体分子对氨基酸、肽、核苷酸等的识别,进而研究对肽、核酸的催化水解反应.大环多胺及其金属配合物能很好地识别羧酸根、磷酸根的主体分子.带吖啶基团的配合物,通过Zn2+配合物的超分子自组装可对对二甲酸进行选择性识别.假如在大环多胺环外还有可以配位的氨基,则它与Cu(Ⅱ)能形成更加稳定的配合物.化合物(结构见图1)与Co(Ⅲ)形成的配合物与PO43-能形成相当坚固的配合物.因为分子识别的目的,这是系统可以作为一个能使磷酸键合位置移动的新摸型超分子化合物作为分子器件方面的研究分子器件是一种由分子元件组装的体系(即超分子结构),它被设计成为在电子、离子或光子作用下能完成特定功能的体系.刘祁涛31用对苯二甲酸terph为配体,合成了Cu2(bpy)2(terph)Cl2·4H2O晶体,其中bpy为2,2′联吡啶.代写英语论文应用苯三甲酸(TMA)为配体可以合成Cu3(TMA)(H2O)3n配位超分子晶体,为由配体超分子的途径制造纳米级的孔材料、实现纳米反应器的设想提供了可能.8羟基喹啉、邻菲咯啉的许多金属配合物都具有荧光,且配合物稳定.把8羟基喹啉或邻菲咯啉引入大环,由于两者都具有独立的配位功能,可以形成稳定的超分子化合物,并进一步发展为光化学器件.超分子化合物在色谱和光谱上的应用顾玉宗等32利用LB技术,以二十碳酸作辅助成膜材料,在疏水处理的P-Si上分别制备了2,4,6,10和20层聚乙烯咔唑(PVK)超分子膜.对这种体系的表面光电压谱(SPS)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光电压随PVK膜层数的增加而增强,在紫外区增强较为明显,随着膜层数的增加,表面光电压有趋于饱和的趋势.膜对基底的敏化主要是由于PVK的光导电性引起的.杨扬等33成功地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了某些超分子化合物合成过程中间产物富电子对苯二酚聚醚链(HQ)系列产品.超分子催化及模拟酶的分析应用超分子的反应性和催化性,与酶对底物的识别和催化底物参加反应极相似.代写工作总结以模拟天然酶对底物的分子识别和高效催化活性为目的的模拟酶(或称人工酶)研究近十多年来是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重要课题.其中对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分析应用研究非凡突出.慈云祥等将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对某些金属卟啉的模拟酶活性的影响加以应用,并结合免疫分析技术,建立模拟酶作示踪物的酶免疫分析方法,或以模拟酶作非放射性探针标记物建立核酸序列分析方法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Shinkai等在研究硼酸衍生化卟啉的分子组装行为,并用于测定糖分子构型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例如:四(4硼酸基苯基)卟啉(TBPP)在水溶液中和糖分子存在下由π-π堆积成的聚集体,圆二色谱(CD)的激子偶合带(ECB)符号,对糖分子的绝对构型有专一性,可检测糖分子的绝对构型等等结语目前,超分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学科的研究将更加紧密地与各化学分支相结合.可以预见,作为超分子化学起源的主客体化学将与有机合成化学、配位化学和生物化学互相促进,为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等共同做出巨大贡献;超分子化学方法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代写留学生论文将使人们获得多种具特定功能的配合物、晶体、陶瓷等材料;物理化学则要改变当前超分子化学的定性科学现状,从微观和宏观上把选择性分子间力、分子识别、分子自组装等过程用适当的变量进行定量描述,从而提高人们对超分子化学的熟悉和猜测、控制能力,最终要寻求解释超分子体系内在运动规律和预言此类体系整体功能的理论工具2.参考文献:1吴世康.超分子光化学前景J.感光化学与光化学,1994,12(4):孙得志,朱兰英,宋兴民.超分子化学、选择性分子间力和若干化学研究领域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2):王恩波,胡长文,许林.多酸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杜丹,关晓凤,崔仁发,等.Dawson型磷钼杂多酸对苯二酚超分子膜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1):杜丹,王升富,黄春保.吡啶2Dawson型磷钼杂多酸超分子薄膜修饰电极分析J.测试学报,2001,20(4):靳素荣,姚礼峰.9钨磷酸/结晶紫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J.合成化学,2001,9(3):王升富,杜丹,邹其超.磷钼杂多酸L半胱氨酸自组装超分子膜电极对亚硝酸根电催化还原的研究J.分析化学,2002,30(2):毕丽华,黄如丹,王恩波,等.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液晶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9):刘术侠,王春梅,李德惠,等.一个新的超分子化合物(C10H18N)As2Mo18O62·6CH3CN·8H2O的合成、结构及性质J.化学学报,2004,62(14):苏循成,周志芬,林华宽,等.功能取代二氧四胺大环超分子配合物的溶液热力学性质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3(4):李晖,许慧君,周庆复.冠醚取代蒽醌超分子体系的设计与合成及分子的能量转移的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2,18(1):薄志山,张希,杨梅林.基于静电吸引的自组装树状超分子复合物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18(2):朱麟勇,童晓峰,李妙贞,等.嵌段共聚物PAANa2DendrPE聚集体超分子结构中树枝体对铽离子发光增强的天线效应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0,18(2):晏华.超分子液晶M.北京:科学出版社,李敏,周恩乐,徐纪平.含对硝基偶氮苯侧基的丙烯酸酯类液晶聚合物的超分子结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16(4):堪东中,万雷,方江邻,等.二元羧酸与4,4′联吡啶氢键缔合组装主链型超分子液晶J.高分子学报,2002,(6):田宏健,周庆复,沈淑引.酞菁卟啉超分子的形成及光致电子转移过程J.物理化学学报,1996,12(1):,ZHOUYong2feng,,2004,303(2):刘雅娟,吕男,杨文胜.一种超分子纳米管的变温红外光谱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1,17(3):王彤文,戴乐蓉.混合超分子液晶模板法合成六方介孔相含钛氧化钴J.物理化学学报,2001,17(1):10-14.

  • 索引序列
  • 紫杉醇论文参考文献
  • 紫茉莉论文参考文献
  • 紫砂壶论文参考文献
  • 紫薇论文的参考文献
  • 聚乙烯醇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