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紫砂壶论文参考文献

紫砂壶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紫砂壶论文参考文献

有关紫砂茶壶的古时候参考文献,最开始常见于北宋仁宗时举人梅尧臣《宛陵集》中的这两首诗。其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里有“石头冷泉留早味,紫泥新产品泛春华”的描绘;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里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说法。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工诗,以源远古传说淡为意,与欧阳修和苏轼爸爸苏洵是诗友,他曾满怀对紫砂茶壶的喜好,慕名而来到过陶都,还留有《陶者》诗一首。

可是,这种古诗词咏颂,还就是文本记叙所供应的案件线索,如果没有实体证明,紫砂陶的创办时代问题依然难以解决。直到1976年秋,宜兴市蠡墅羊山古窑址的发现以后,创办宋朝之说,才获得考古学的适用,紫砂陶的发源才算拥有基本的结果。到了元朝,此砂陶的烧造加工工艺拥有一定的发展趋势,逐渐在紫砂杯与壶上锥刻符文。据明《霁园业话》一书中记述说:“余于白下(今南京市)获一紫砂壶罐(即壶),有‘且吃茶清隐’草体五字,知为孙高士的遗物,每以泡茶,古朴典雅绝美。

”孙高士何许人?据《松江县志》说:孙高士即孙道明,字明叔,号清隐,华享人,生在元大德年间(1297年),在元朝日常生活了70年。他归隐于九峰三泖涧,博学多才好古,图书读万卷,遇秘本则马上下手抄写,筑映雪斋,笼络四方名流,以校阅为乐,故友称高士,曾以其居名叫“且吃茶处”。又造一舟云“山光水色”,倘佯南甫,曾与陶南村共泛,南村制词谱,明叔以洞萧吹曲,擢歌相答,竭尽讴波漂渺之思。又海昌查维亭所藏《南郡新书》有明叔跋云:“明洪武五年岁次壬子,盛夏九日已卯,在华亭集贤泗北村居且吃茶处写毕,清隐老年人,时岁七十有六。”从而可峰那时候已经有用此砂壶泡茶的作风。

南京市间距宜兴市较近,可以推论这一件紫砂茶壶的原产地应当便是宜兴市,所说紫砂壶罐,即那时候盛行的一种紫砂陶喝茶用品。《先进录》云:“别名壶为罐也。”此外,元人周覆道、马素常在《荆南和唱集》中,也是有写到“阳羡紫砂壶”之句。前期的此砂陶出自于谁人之手,已不可考。有实体遗址并有关于者记述的,要到明朝中后期。据《宜兴县志》和其它相关的记述,明正德年里(1504年-1521年),陶都发生了一位非凡的工匠供春,他从紫云寺僧学得的制壶手艺。因而,紫云寺僧和供春通常被尊因此砂陶的创始人,时人叫之“陶壶开山鼻祖”。

众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许多的文明。也发生过很多奇迹般的故事。饮食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怀,而这个领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现。茶发展到后期,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甚至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尝试着从茶文化之中寻找更深层次的内涵。当然 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具,顾名思义,就是饮茶时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种类的餐具一样,茶具从出现到发展,再到不断精化的过程,也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喝茶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于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对茶所蕴含精神的一种享受。

用器和品饮,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吸收茶文化的一种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 茶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 茶具的发展就会随之增强 。茶具的制作工艺越发精良时,人们也会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饮。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来,这其实是一个 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所以可见,我国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之间,是存在着诸多关联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

据记载,我国国内所保存的有关茶文化的史书典籍相当多。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们对于茶都持有一种推崇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一种文化。茶的历史发源地在中国,光是 中国的茶书典籍就有上百种 。当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诞生和发展 。就比如陆羽所编写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记录了如饮茶的原理,制作茶的工艺,甚至茶具的“四之器”。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与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01.唐茶与越窑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安定繁荣,到处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对于茶文化来说, 唐朝的大环境决定了茶文化最终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陆羽的《茶经》也是在唐朝时期撰写的,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饮茶习惯。唐涛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称为“煎茶法”,就是将茶叶放入一种被称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饮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为通俗且流行的。

当然, 唐朝时期的煮茶器还有风炉,喝茶用的器具还有茶瓯 ,甚至出现了可以用来储存茶叶的茶盒。可以说,唐朝已经具备了茶具的雏形,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越窑青瓷了,这是一种青色的瓷器。茶叶在煮出来时,会呈现出红色,将茶倒入青涩的瓷器里,茶的颜色则会变为绿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对于绿色的茶极为推崇,所以当时,人们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窑青瓷的茶具。

02.宋茶与建窑黑盏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开始出现了一种名叫“点茶法”的泡茶方式,这样一来,唐代的茶具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宋代人在饮茶时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这种器具的使用与宋代所流行的“斗茶”文化是脱不开关系的。 斗茶最早起源于晚唐时期,到了宋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对于斗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曾写过一首《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可见,斗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活动了。

在斗茶时,对于茶汤的颜色、均匀程度都有很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一种名叫建窑黑盏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斗茶人士的目光 。黑窑茶盏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除了方便观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于茶叶的倾倒;量度也中规中矩,而且胎体比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建窑黑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釉色十分美观,虽然颜色单一,只有黑白两色 。但是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上出现的纹路形态不一,各有其独特之处,审美价值也极高。

03.明茶与紫砂壶

明代时期饮用的茶开始偏向于芽茶,芽茶煮泡过程中所出的茶汤是黄白色的,已经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于建窑黑盏这一类的器具,而是兴起了用紫砂壶冲泡茶叶的方法。

紫砂壶的出现和明朝社会的发展是脱不开关系的 ,明朝人大多推崇较为简洁的饮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茶汤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韵味,品茶时主要侧重于茶的味和香两个方面。紫砂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渐开始风靡起来。明代冯可宾的《茶笺》中也有对紫砂壶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当然,紫砂壶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 紫砂壶主要是用砂锤炼出来的,含铁量较高 ,且大部分属于开口型的设计,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可以更好地储存茶的香气;其次,它也具有很强的适应冷热变换的能力,耐热性较好;最后,紫砂壶的外在形象比较古朴典雅,能更好的与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柔静思想相融合,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04.清茶与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上承袭了明代,但是各地开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茶方式,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也逐渐苛刻起来。

浙江和江苏等地,依旧流行着用紫砂壶泡茶的方式,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既要观察茶汤的成色,又要对茶的香味、茶叶冲泡之后的形状进行一定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些地区饮茶时所用的茶杯也相对较小。

长江以北一带, 则更喜欢用盖碗茶具冲泡茶汤 ,使用的茶叶一般都以红茶和花茶为主,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气,有时也会选择用大瓷壶泡茶。盖碗茶具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温度,像是在北方这样冬天比较寒冷的地区,最适合用盖碗泡茶。

广东和福建一带,有饮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艺十分的繁琐,讲究颇多,制作功夫茶时所选用的茶叶一般是乌龙茶叶,色味浓郁。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协调

在中国古代,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样式形态 。作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要能够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也要体现 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要有一种展现形态的美韵,以器物的形态去表达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结合 。除此之外,茶具还可以通过线条的张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还有色彩的明暗浓淡,来彰显出不同种类的文化,可以是张扬个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转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画、虫鸟百兽的装饰,不同材料的配套设计,茶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彰显出茶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02.都体现出了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种载体的概念出现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载感情 、 托物言志 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志士都会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独特见解运用各种有型语言刻画在茶具上面,这也是茶具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形态各异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的形态就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种铜制茶具和陶瓷茶具开始出现,逐渐代替了之间的金银茶具,这主要是因为铜制茶具更加便于制作,而且价格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制的茶具还要能够有效的保存茶的香气。但是唐宋时期人们的煮茶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种复杂的程序一直到明清时期,紫砂壶开始出现的时候才被彻底打破。在用紫砂壶煮泡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茶本身的韵味。用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一种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

在品茶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与品饮环境的气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说,在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时, 环境和茶具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并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环境下体现出来的。

这样的环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出现了居家茶具、茶馆茶具、旅行茶具等多个种类,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简单来说,茶具的用器过程,就是茶的品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美的感受,也能从中领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茶史探索》

紫砂见重于明清两代,可供参考的书目有:1.《阳羡茗壶系》明,周伯高。2.《阳羡茗壶图谱》明,周嘉胄。3.《阳羡名陶说》清,乾隆年间,张堂。4.《阳羡名陶录》清,吴槎客。5.《壶史》清,嘉庆年间,朱石梅。6.《阳羡砂壶考》民国二十三年,张虹等人合编。紫砂的记载自明代以来,多半未深入探讨,只以记录为主,对紫砂之特性,很少有详细的解说,对于紫砂艺术的著述,更是乏善可陈。基于保护国粹的愚心,只求中国之一宝,能在中国人手里发扬光大,而不是等外国人,善知中国之宝,趁我们自己无知未醒之际搜括空了,再回头向我们炫耀。所以将从古至今紫砂器,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书,以供大家参考。中国人的珍宝,必须要中国人自己懂得爱惜才行。

紫砂壶论文相关参考文献

梅尧臣《宛陵集》 ,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 ,《满庭芳·试茶词》 ,这些作品中对于紫砂壶都有记载;他的过程以及步骤是非常繁琐的,需要对紫砂壶的表面进行不断的打磨,而且对于胚选择了一定的辨别力

众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许多的文明。也发生过很多奇迹般的故事。饮食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怀,而这个领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现。茶发展到后期,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甚至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尝试着从茶文化之中寻找更深层次的内涵。当然 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具,顾名思义,就是饮茶时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种类的餐具一样,茶具从出现到发展,再到不断精化的过程,也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喝茶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于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对茶所蕴含精神的一种享受。

用器和品饮,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吸收茶文化的一种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 茶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 茶具的发展就会随之增强 。茶具的制作工艺越发精良时,人们也会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饮。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来,这其实是一个 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所以可见,我国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之间,是存在着诸多关联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

据记载,我国国内所保存的有关茶文化的史书典籍相当多。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们对于茶都持有一种推崇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一种文化。茶的历史发源地在中国,光是 中国的茶书典籍就有上百种 。当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诞生和发展 。就比如陆羽所编写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记录了如饮茶的原理,制作茶的工艺,甚至茶具的“四之器”。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与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01.唐茶与越窑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安定繁荣,到处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对于茶文化来说, 唐朝的大环境决定了茶文化最终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陆羽的《茶经》也是在唐朝时期撰写的,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饮茶习惯。唐涛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称为“煎茶法”,就是将茶叶放入一种被称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饮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为通俗且流行的。

当然, 唐朝时期的煮茶器还有风炉,喝茶用的器具还有茶瓯 ,甚至出现了可以用来储存茶叶的茶盒。可以说,唐朝已经具备了茶具的雏形,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越窑青瓷了,这是一种青色的瓷器。茶叶在煮出来时,会呈现出红色,将茶倒入青涩的瓷器里,茶的颜色则会变为绿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对于绿色的茶极为推崇,所以当时,人们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窑青瓷的茶具。

02.宋茶与建窑黑盏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开始出现了一种名叫“点茶法”的泡茶方式,这样一来,唐代的茶具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宋代人在饮茶时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这种器具的使用与宋代所流行的“斗茶”文化是脱不开关系的。 斗茶最早起源于晚唐时期,到了宋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对于斗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曾写过一首《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可见,斗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活动了。

在斗茶时,对于茶汤的颜色、均匀程度都有很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一种名叫建窑黑盏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斗茶人士的目光 。黑窑茶盏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除了方便观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于茶叶的倾倒;量度也中规中矩,而且胎体比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建窑黑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釉色十分美观,虽然颜色单一,只有黑白两色 。但是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上出现的纹路形态不一,各有其独特之处,审美价值也极高。

03.明茶与紫砂壶

明代时期饮用的茶开始偏向于芽茶,芽茶煮泡过程中所出的茶汤是黄白色的,已经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于建窑黑盏这一类的器具,而是兴起了用紫砂壶冲泡茶叶的方法。

紫砂壶的出现和明朝社会的发展是脱不开关系的 ,明朝人大多推崇较为简洁的饮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茶汤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韵味,品茶时主要侧重于茶的味和香两个方面。紫砂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渐开始风靡起来。明代冯可宾的《茶笺》中也有对紫砂壶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当然,紫砂壶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 紫砂壶主要是用砂锤炼出来的,含铁量较高 ,且大部分属于开口型的设计,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可以更好地储存茶的香气;其次,它也具有很强的适应冷热变换的能力,耐热性较好;最后,紫砂壶的外在形象比较古朴典雅,能更好的与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柔静思想相融合,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04.清茶与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上承袭了明代,但是各地开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茶方式,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也逐渐苛刻起来。

浙江和江苏等地,依旧流行着用紫砂壶泡茶的方式,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既要观察茶汤的成色,又要对茶的香味、茶叶冲泡之后的形状进行一定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些地区饮茶时所用的茶杯也相对较小。

长江以北一带, 则更喜欢用盖碗茶具冲泡茶汤 ,使用的茶叶一般都以红茶和花茶为主,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气,有时也会选择用大瓷壶泡茶。盖碗茶具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温度,像是在北方这样冬天比较寒冷的地区,最适合用盖碗泡茶。

广东和福建一带,有饮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艺十分的繁琐,讲究颇多,制作功夫茶时所选用的茶叶一般是乌龙茶叶,色味浓郁。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协调

在中国古代,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样式形态 。作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要能够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也要体现 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要有一种展现形态的美韵,以器物的形态去表达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结合 。除此之外,茶具还可以通过线条的张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还有色彩的明暗浓淡,来彰显出不同种类的文化,可以是张扬个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转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画、虫鸟百兽的装饰,不同材料的配套设计,茶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彰显出茶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02.都体现出了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种载体的概念出现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载感情 、 托物言志 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志士都会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独特见解运用各种有型语言刻画在茶具上面,这也是茶具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形态各异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的形态就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种铜制茶具和陶瓷茶具开始出现,逐渐代替了之间的金银茶具,这主要是因为铜制茶具更加便于制作,而且价格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制的茶具还要能够有效的保存茶的香气。但是唐宋时期人们的煮茶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种复杂的程序一直到明清时期,紫砂壶开始出现的时候才被彻底打破。在用紫砂壶煮泡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茶本身的韵味。用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一种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

在品茶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与品饮环境的气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说,在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时, 环境和茶具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并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环境下体现出来的。

这样的环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出现了居家茶具、茶馆茶具、旅行茶具等多个种类,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简单来说,茶具的用器过程,就是茶的品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美的感受,也能从中领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茶史探索》

总序张道一前言高振宇第一章艺术生平第一节紫砂故里孕育成长第二节砥砺心志献身壶艺第三节艺海竞舸崭露头角第四节艺途多舛君子自强第二章艺术成就第一节格物致知规矩方圆第二节文化心绪融于工艺第三节授业传道奉为宗师第四节传承宏扬凝炼风格第三章艺术观点第一节《紫砂陶史概论》第二节《浅谈紫砂壶》第三节《壶艺说》第四节《壶艺的形神气》第五节《宜兴紫砂壶艺概要》第六节《简谈紫砂陶艺鉴赏》第七节《壶艺的继承与创新》第八节《宜兴紫砂工艺陶》第九节《论陈曼生》第十节《简谈紫砂陶艺鉴赏》附:顾景舟论文存目第四章艺术评价第五章大师年表后记

有关紫砂茶壶的古时候参考文献,最开始常见于北宋仁宗时举人梅尧臣《宛陵集》中的这两首诗。其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里有“石头冷泉留早味,紫泥新产品泛春华”的描绘;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里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说法。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工诗,以源远古传说淡为意,与欧阳修和苏轼爸爸苏洵是诗友,他曾满怀对紫砂茶壶的喜好,慕名而来到过陶都,还留有《陶者》诗一首。

可是,这种古诗词咏颂,还就是文本记叙所供应的案件线索,如果没有实体证明,紫砂陶的创办时代问题依然难以解决。直到1976年秋,宜兴市蠡墅羊山古窑址的发现以后,创办宋朝之说,才获得考古学的适用,紫砂陶的发源才算拥有基本的结果。到了元朝,此砂陶的烧造加工工艺拥有一定的发展趋势,逐渐在紫砂杯与壶上锥刻符文。据明《霁园业话》一书中记述说:“余于白下(今南京市)获一紫砂壶罐(即壶),有‘且吃茶清隐’草体五字,知为孙高士的遗物,每以泡茶,古朴典雅绝美。

”孙高士何许人?据《松江县志》说:孙高士即孙道明,字明叔,号清隐,华享人,生在元大德年间(1297年),在元朝日常生活了70年。他归隐于九峰三泖涧,博学多才好古,图书读万卷,遇秘本则马上下手抄写,筑映雪斋,笼络四方名流,以校阅为乐,故友称高士,曾以其居名叫“且吃茶处”。又造一舟云“山光水色”,倘佯南甫,曾与陶南村共泛,南村制词谱,明叔以洞萧吹曲,擢歌相答,竭尽讴波漂渺之思。又海昌查维亭所藏《南郡新书》有明叔跋云:“明洪武五年岁次壬子,盛夏九日已卯,在华亭集贤泗北村居且吃茶处写毕,清隐老年人,时岁七十有六。”从而可峰那时候已经有用此砂壶泡茶的作风。

南京市间距宜兴市较近,可以推论这一件紫砂茶壶的原产地应当便是宜兴市,所说紫砂壶罐,即那时候盛行的一种紫砂陶喝茶用品。《先进录》云:“别名壶为罐也。”此外,元人周覆道、马素常在《荆南和唱集》中,也是有写到“阳羡紫砂壶”之句。前期的此砂陶出自于谁人之手,已不可考。有实体遗址并有关于者记述的,要到明朝中后期。据《宜兴县志》和其它相关的记述,明正德年里(1504年-1521年),陶都发生了一位非凡的工匠供春,他从紫云寺僧学得的制壶手艺。因而,紫云寺僧和供春通常被尊因此砂陶的创始人,时人叫之“陶壶开山鼻祖”。

紫砂壶论文题目

工艺品 gōngyìpǐn(1) [artware]∶指既实用又艺术化的物品(如零星装饰物)(2) [workmanship]∶手工劳动制成的产品这些屋顶都是辉煌的工艺品漆器漆器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物品;由于漆有耐酸、耐碱、耐热、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们利用。我国为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韩非子• 十过》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发现了漆制实物。在古代种植漆树相当普遍,战国大哲学家庄子就曾担任过管理漆园的官职。早期漆器一般在简单木、竹胎上髹涂,既可防腐,也可用于装饰。随着漆工艺的发展,逐步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彩绘、描金、戗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一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图案的作法,还有的在漆器上镶嵌金、银、铜、螺钿、玉牙及宝石,以组成华丽的花纹,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唐代的金银平脱,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宝嵌,清代的脱胎漆器等,都是各代有代表性的特色名品。陶器艺术造型艺术之一。陶瓷系由粘土或以粘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陶瓷艺术即指陶瓷日用品、陈设品的烧制工艺及造型、釉色和装饰等所呈现的艺术特点。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品性质的硬釉陶。彩陶便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而真正瓷器是创制于东汉时期。唐代陶瓷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造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陶瓷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陶瓷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釉色、饰纹、造型均具高度的艺术价值,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绛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均闻名于世。陶器指用粘土成型,经700℃—800℃的炉温焙烧而成的无釉或上釉的日用品和陈设品。具有音哑、不透明、吸水等特点。按粘土所含成分的不同,坯体呈白、青、褐、棕等色。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有灰陶、经陶、白陶、彩陶、黑陶等。随着制陶术的发展和提高,其后又出现了印纹硬陶、铅釉陶、三彩陶等。陶器至今仍兴烧不衰。在陶器上赋与人物形象,花鸟等,并施以不同的颜色,就形成了彩陶。在唐三彩制品中,彩陶常常和三彩结合在一起,在我国出土的古物中多见,故现今的仿古工艺中常结合使用。其实唐三彩严格来说也是陶的一种。河南洛阳的代表作品---工艺品中除三彩外,还有黑陶(兵马俑)及彩陶和红陶。著名陶器我国陶器比较重要的有: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器,主要是茶具、酒具、文具等实用品;广东石湾的陶器,多系陶塑的人物、动物及花果等陈设品;安徽界首的三彩釉陶;山东淄博的绛色陶;湖南铜官的绿釉陶;四川崇宁的雕镂釉陶和荣昌的素烧陶器;云南建水及甘肃天水的本色陶等。瓷器指以粘土配适量长石、石英(或瓷石)为原料制坯体施釉,经1200℃—1300℃窑温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器皿。具有胎质致密坚硬,断面有光,薄层透光,胎色白或浅灰白,吸水率微弱或不吸水,釉层较厚达毫米以上,青釉纯正,釉面光润,敲击声音清脆等特点。创制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浙江上虞“小仙坛”发现东汉瓷窑遗址,对其青瓷残件测试的结果表明,胎色灰白,胎质坚实细致,烧成温度达1300℃,吸水率低于(已达到现代细瓷吸水率标准),胎的薄层微透光,烧结良好,釉的玻化良好,胎釉结合牢固,釉层厚度为—毫米,淡青色釉,纯正美观,釉面光亮,达到瓷器标准要求。至唐已达成熟,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最著名。宋代制瓷业蓬勃以展,瓷窑林立,名窑涌现,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所烧的白瓷、青瓷、青白瓷,都各具特色。元以后景德镇窑成为瓷业中心有重大发展。瓷器品种丰富,有青白黑紫黄绿红蓝等高、低温色釉瓷以及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装饰的彩瓷。瓷器品类通常分为日用瓷、陈设瓷、艺术瓷等。民间工艺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品种繁多,如竹编、草编、蓝印花布、蜡染、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各有不同的风格特色。装饰绘画广义指凡属于器物装饰方面的绘画。狭义指装饰壁画、商业美术中的广告画等。装饰绘画偏重于表现形式的装饰性,和一般写实的绘画不同。商业美术向客商推荐商品的一种设计美术。运用不同的形式与方法,介绍商品的性能、特点、用途,包括各种商品造型、装潢、广告,橱窗陈列,及其他有关宣传品的设计制作等项目。纹样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一般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隅饰纹样(即角隅纹样)、˙边饰纹样、散点纹样、连续纹样(包括˙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印经印染工艺之一。将织物经线按照设色要求,把不要染色的区段用包裹物包扎,然后进行染色,使经线呈现出一段一段的异色色彩。用它制作的织物,形成一种直向的参差自然的斑纹,别具风格。新疆和田生产的丝绸(又称“爱德力斯”绸),即采用此法织造。蜡染古称“蜡缬”。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今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单等多喜用蜡染作装饰。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用漆的历史中国用漆的历史,可上溯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所出漆碗内外髹以朱色,是已知最早的漆器。其他地区也发现了喇叭形器、觚形器、嵌玉高柄杯等,反映出原始制漆的水平。图案广义指某种器物的造型结构、色彩、纹饰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制成图样,通称“图案”。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等),除了造型结构,别无装饰纹样,亦属图案范畴(或称“立体图案”)。狭义则指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和色彩而言。工艺美术造型艺术之一。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故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有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如一些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家具工艺等;二、陈设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如此象牙雕刻、玉石雕刻、装饰绘画等。我国工艺美术的制作比较早,如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纹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写实的造型和图案化的手法即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它们的生产,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习尚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编制品柳条编一种用杞柳条制成的工艺品。杞柳亦称“红皮柳”,丛生灌木,枝条韧性强,适于编织各种生活用品,如箱、盘、篮、玩具等。主要产地为河北固安及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一带。藤编一种传统实用工艺品。利用山藤编织的各种器皿和家具。主要产地广东。历史悠久,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玉米皮编建国后北方新发展的一种工艺品。玉米皮质地柔韧,编织提篮、篓、筐、盒、门帘、门毯等各种生活用品,结实耐久。产品中以茶垫最为精美。玉米皮还可染色,能编出十字花、菱形花及文字等多种图案花样。主要产地山东。草编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术。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如提篮、果盒、杯套、盆垫、帽子、拖鞋和枕、席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加印装饰纹样。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主要品种有河北、河南、山东的麦草编,上海嘉定,广东高要、东莞的黄草编,浙江的金丝草编,湖南的龙须草编及台湾省的草席等。竹编一种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用品,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主要产地有浙江东阳、嵊县,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贡等。四川自贡艺人龚玉璋的扇子,称为“龚扇子”,所用篾丝,细如绢纱。中国刺绣著名品种有: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广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还有北京的“京绣”,温州的“瓯绣”,上海的“顾绣”,苗族的“苗绣”等,产地不同,风格各异。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刺绣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装,枕套、台布、靠垫等生活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部分优秀作品经历:《横把洋桶》 04年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创新艺术金奖;《桑扁》 06年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鱼乐壶》 05年江苏无锡市博物馆收藏《井栏壶》 05年捐赠宜兴市慈善基金会;《一鸣惊人》 06年为世界台球王子丁俊辉收藏10年为天津博物馆永久收藏。《平盖莲子》 06年为羽毛球世界冠军葛菲收藏08年同款作品捐赠“江苏省体育基金会”,参加赞助奥运大型活动《大彬六方》 06年入选江苏《手工制陶大赛作品集》《仿古》 03年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07年同款作品为姚明收藏。《景舟矮石瓢》 08年获《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金奖《经纶》 08年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铜奖《菩提》 08年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13年为“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名人资料档案库”收藏《大名周盘》 09年获《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双龙戏珠》 11年获《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部分行业内文著发表:2005年,论文《浅谈紫砂器的文化性》在本年度的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上交流;2006年,论文《也谈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为省级刊物《江苏陶瓷》发表;2006年,论文《浅赏紫砂壶的物象美感》在南京工业大学艺术交流版发表;2007年6月,与师傅合撰论文《谈关于紫砂壶的收藏》发表于《江苏陶瓷》陶艺专版; 优秀作品专利:《顺泉》 2011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外观设计专利《菩提》 2011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外观设计专利《一鸣惊人》 2012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外观设计专利《六方贡珠》 2012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外观设计专利《横把泮桶》 2012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外观设计专利《双龙戏珠》 2012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外观设计专利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众多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

茶文化元素应用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元素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且广泛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

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形式,还赋予了现代平面设计特殊的人文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从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出发,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希望在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同时,推动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茶文化元素;现代平面设计;应用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具有色彩各异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存在,也是彰显本民族特性的重要标志。

中国传统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元素,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其形式发生了纷繁复杂的变化,但基本内涵和基本精神仍旧保持不变。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现代平面设计注重对空间和布局的把握,十分符合传统茶文化的要求和特征。

现代平面设计主要受到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和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影响,传统茶文化元素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平面设计领域,且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种类丰富,且具有十分深刻的人文内涵。

文化元素的演变和发展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是一定社会环境和生产力作用的结果,承载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人文风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印记。

而提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元素,其更多地展示了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内容,彰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

应用于当代平面设计中,我们更多地去考虑其在现代平面设计造型、设计理念及审美水平上的体现和使用。

目前,根据有关专家及学者的界定,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主要包括紫砂壶、竹子、青砖、古木、根雕等。

紫砂壶以其优美的雕刻艺术而闻名,同时将诗词、书画、文学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

紫砂壶上的题词不仅深刻再现了古代某一时期的人文历史风貌,也包含了社会伦理及社会阶级关系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鉴赏性,彰显了浓厚的文化情怀。

而竹子则是现代平面设计中常用的意象之一,竹子不仅具有婀娜多姿的外形,且具有深刻的寓意,因此深受人们和设计师的喜爱,竹子包含高雅、潇洒等含义,常用来表现居住者高雅的情怀和高远的人生追求。

竹子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将其内在意境引申到设计理念中实现的,从而营造高洁、致远的艺术氛围和文化精神,恰好与人们所追求的居住环境相吻合,满足了人们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和期望。

此外,青砖、古木及根雕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主要表现形式,也蕴含着十分浓厚的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

青砖象征着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和简洁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平面设计中“线条简约”这一理念相吻合,古木则多具有怀旧气息,古木这一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增强了平面设计作品的复古性,满足了某一特定群体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增加了平面设计的历史气息和人文价值。

根雕作为一种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其具有鲜明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不仅仅大大增强了平面设计的细腻和人文性,还增强了平面设计的可欣赏性和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从材质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规划设计环境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应用,而对于环境的规划和营造,材质是首先需要考虑的方面[1]。

树根与藤椅、石茶磨桩及紫砂壶则是构造设计环境经常使用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作品中常用的材质是体现建筑和设计特色的重要方面之一,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具有天然、朴素、自然的特点,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平面设计的原本面貌和精神实质,为平面设计作品增加了较高的人文性特征。

在平面设计中,关于中式设计风格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中式风格的建筑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设计材质,如红木、檀木等;第二,中式风格建筑讲究以精美的纹路和细腻的色泽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给予观赏者以舒适、自然的审美享受,如木窗、中式家具;第三,中式建筑追求和谐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理念,强调凸显中正合一的布局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设计手法的多样化,现代平面设计多使用智能化技术和电子技术创造虚拟的场景和氛围,大大降低了现代设计的人文气息和适用性,而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不足,给现代平面设计增加了人文性和生命气息,这也是现代平面设计所追求的人文关怀精神。

而欧式设计则多使用大理石、花岗石等进行材质安排,不仅注重带给人完美的艺术享受,还追求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精神,欧式平面设计讲究空间的开阔,而空间的开阔则主要通过特殊的材质来体现。

从摆设布局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茶文化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摆设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要求现代平面设计摆设布局应该从大局出发,体现设计的整体意识和设计的和谐精神,强调在设计师统一的指挥和规划下,实现设计布局与摆设的协调,注重对平面设计布局的优化[2]。

首先,现代平面设计布局要注重休闲文化元素的融入。

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加入简约大方的装饰画和其他具有特色的茶文化装饰物,不仅仅体现了平面设计强大的装饰功能,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和体验,还凸显现代平面设计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

其次,现代平面设计要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区的划分来展开,同时结合一定地区实际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设计资源的合理利用。

现代平面设计在对大致的设计思路进行规划后,要注意突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点,即在景观设置和植物配置方面体现平面设计特色,注重对文化元素的使用和整合。

现代平面设计讲究对文化元素的合理利用,即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设计思维,使得茶文化元素的使用达到和谐统一的局面。

强调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如在平面设计中使用竹子这一意象,在对竹子的分布进行确定后,还要使用其他装饰物和竹子进行搭配,优化摆设的整体布局,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对紫砂壶、屏风、竹子、帷幔等的结合使用,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审美价值,也推动了现代平面设计朝着人文性和时代性方面发展。

从空间层次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茶文化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空间层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要求空间层次应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并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构想,展现历史和自然的人文风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3]。

现代平面设计的空间结构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而言的,区域文化特色决定了空间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而传统茶文化则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进行整合,通过设计师的构思和处理,抽象为一系列的设计理念,将文化元素应用到平面设计的具体环节之中,使得有限的环境空间,体现无限的艺术魅力和茶文化氛围。

此外,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空间层次中的应用要求平面设计注重设计景观与空间的协调,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的空间领域布置一定的景观,也是提升平面设计审美价值的要求。

现代平面设计大致包括空间环境设计、装修设计和装饰陈设设计等三个互为独立又相互制约的部分,而对这三个部分的空间结构规划过程则是对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处理过程,要求三个部分的空间结构不对其他部分造成不良影响,三个部分的空间分配要做到科学、合理,从而彰显了传统茶文化元素中和谐统一的思想内涵。

例如,可以使用屏风进行分隔,以此营造特定的意境,设置虚拟的空间场景,使得使用者在有限的空间层次中感受到无限的空间感。

从氛围、意境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关于紫砂壶论文范文资料

你从哪里见到的壶,什么价格?

紫砂壶泡茶的使用有以下优点:1、紫砂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2、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3、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扩展资料:紫砂壶泥质天成,用深藏在当地山腹之中特有的紫、红等彩泥,加工成型,再放到1100至1200℃的高温窑炉中烧成陶。由于泥料中含有氧化硅、钠、钾、锰、镁等多种化学成分,烧后的成品赤如红、紫如葡萄、赭如墨菊、黄如柑橙,绚丽多彩,变幻莫测。紫砂壶造型数以千计,“方非一式,圆无一相”,有仿几何形体造型,工艺精湛,色泽纯朴。艺人们在壶体上用钢刀代笔,雕刻上花鸟山水,金石书法,使紫砂壶成为一种融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金石、造型于一体的艺术品。品茗之余,兼赏其艺术,给人以知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紫砂壶有高矮之分,口径有大小之别,这与泡茶有密切关系。

据专家介绍,一把紫砂壶准确地说共有钮、壶盖、壶腹、壶把、流嘴、足、气孔等七个部位。而从制作的工艺上细分,足有圈足、钉足、方足、平足之分;钮有珠钮、桥式、物象钮等三种。壶盖有嵌盖、压盖、截盖;把有单把、圈把、斜把、提梁把,其形真可谓纷繁多样。 历代流传的紫砂壶型制都有一定名称,至今还有数十种流行。如洋桶、一粒珠、龙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鱼儿龙、寿星等,仍普受欢迎。现代人较注意紫砂壶的收藏价值,单从其收藏价值考虑,紫砂古壶价值连城、寸柄之壶则更珍贵。编辑本段紫砂壶的鉴定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紫砂壶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名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倒美的本质以后才能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做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的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做具体范围的内容考虑的? 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一是“泥”: 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 紫砂壶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二是“形”: 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其实,这是极无分析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艺术讲究的是感觉。一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作壶的讲“等样”、“等势”就是造型学讲的“均衡”。讲许多的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不是有句俗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吗?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三是“工”: 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四是“款”: 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 紫砂壶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制作,伪造的赝品屡见不鲜,选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五是“功”: 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 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紫砂壶的功能美 (一)容量适度; (二)高矮得当; (三)盖严紧; (四)出水流畅。 按目前我国南方人(包括港台)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小,宜泡红茶;矮壶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刹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变成大叶,易把出堵住,现时作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称独,使流水明显比以前畅通。要求壶的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功用标准。编辑本段紫砂壶的保养 (一) 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须保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 (二) 放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热处,更不可以为珍贵,用后包裹或密封。 (三) 勿放近多油烟或多尘埃的地方。 (四) 最好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盖紧。 (五) 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六) 最好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不可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茶壶,应加识别,以免混乱。 (七) 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 (八) 每次用完后用布吸干壶外面的水份,接着倒出壶内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两三次,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 在保养紫砂壶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壶的清洁,尤其不能让紫砂壶接触油污,保证紫砂壶的结构通透;在冲泡的过程中,先用沸水浇壶身外壁,然后再往壶里冲水,也就是常说的“润壶”;常用棉布擦拭壶身,不要将茶汤留在壶面,否则久而久之壶面上会堆满茶垢,影响紫砂壶的品相;紫砂壶泡一段时间要有“休息”的时间,一般要晾干三五天,让整个壶身(中间有气孔结构)彻底干燥。编辑本段紫砂壶成型的基本技法 在景德镇看到工人制作瓷器都是用手工拉坯;拉坯是传统的陶瓷制作手法,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就是根据“陶”字的古文写法,为宜兴陶瓷艺术,设计出一个符号,右面仿佛一个人正在拉左面的坯,这一符号既简练又有内涵,将“陶”宇的象形意义一下就表达出来了。景德镇的瓷器大多为圆状,一件作品经由成型与装饰分别完成,而宜兴紫砂形态多样,除非在坯体上刻画,贴塑,往往由成型工一人完成。紫砂器的成型方法,仅仅紫砂壶的制作工具就可达数十种,这里不一一介绍,只选几件有代表性的作些说明: 1、木搭子: 用于打泥条、打片子。2、尖刀:用于琢嘴、琢钮、转足、革小平面。3.矩车: 又名规车,好比圆规,用来划圆片,开口子;4、蓖只:主要用竹做成,根据不同壶体,做成不同弧度,用以整理坯形。5、铜管:钻各种大小洞眼。6、顶柱:成型工序完成后加盖底印的木制专用工具。7、木拍子:用来打身筒、拍片子、拍口。8、竹拍子:有大中小之分,主要用来拍身筒 紫砂壶,推身筒接头,掠脂泥、推墙刮底做壶嘴等 9、鰟鮍刀: 可用来切、削、舒、挑、夹、挖、刮等,是常用的用工具;10、明针:用牛角制成,富有弹性,有方头、尖头、弯头等,主要用于刮坯使坯体平整尤滑,明针在陶瓷行业中只有紫砂制作中才用到。11、独个:用来圆嘴, 圆眼,有平土与尖头两种,取优质牛角、象牙、黄杨木、紫檀木制作。12、转盘:打身筒时用,可以转动,现在多用铁做成。 并且一个优秀的紫砂艺人对工具的要求特别高,一定要得心应手。为什么纯手工的紫砂壶值钱,就因为紫砂壶留下艺人的手指印就数不清,经过多少次的光、摩、刮、掠……艺人的情感倾注到了紫砂壶上,绝不象有些机械或半机械操作的泥坯那么速成。编辑本段紫砂壶的成型 在范家壶庄,记德堂陶坊能看到的紫砂器的式样成千上万,真可谓“方非一式, 圆无一相。”宜兴的紫砂壶按照传统的分类法,可分为三大类,一叫光器,又称光货,即以圆、方等几何形体为表达方法的茶壶如《瑶辉壶》、《似玺壶》等等;二叫花器又称花货,即以象形物体为基本造型或塑贴动植物形状,如《青梅竹马》、《春意盎然》等等;三叫筋纹器,又称筋囊货,这类壶以多种线条来表达如《菱意》、《四方菊瓣壶》等等。 不同种类成型的方法也不同;传统的紫砂成型方法主要是用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都要依据器皿的不同要求,将泥料打成泥片,规范成方圆,再镶接身筒,加上颈、脚、嘴、把、盖、钮等。这就是紫砂壶成型的最大特点,也统称“围筑法”、象形花器也是将一些塑体,如龙凤,花鸟等先捏好,再堆贴到壶身上的。一般来说,制作筋纹器具要将泥片揿入石膏模型内,使其根据需要成为壶体的一部份,再脱出来镶接,如今,陶艺家创作新品时,必须先构思、画图,算好尺寸比例,再进行制作。编辑本段紫砂壶的考证 紫砂壶是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地区所产的一种陶质茶具。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即使是盛暑时节,所泡之茶仍不易馊。由于泡茶日久,茶素漫漫渗入陶质中去,如果只泡清水,也有一股清清的茶香。 紫砂壶从选泥、制作成壶坯等关键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的,因而制作十分精细。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泽取胜,只是在陶坯成型后,上面印刻的书画诗文纹案都要用粉质颜料加填与轮廓中。这种自然本色和着色方式是紫砂陶壶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造型上,虽然每个制壶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但大体上还是可以分为素色、筋瓤和浮雕三种类型。 鉴定紫砂壶的真伪,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壶体重、色紫,因为长期为人手抚摩,上面呈现出油润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壶一般说来质地都比较疏松,颜色偏黄,有光亮的少,无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白蜡打磨上去的。 再从文字上看,旧壶的款都是用阳文,字体极为工整。新壶如果用阳文,字体因为摹仿或显呆板,或笔画长短粗细不一。如果是用旧壶加刻新款,则所刻文字为阴文。编辑本段紫砂壶的选购 紫砂壶既是一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壶应在实用性、工艺性和艺术性三方面获得极高的肯定。壶艺爱好者在选购紫砂壶时,不妨就以下几点加以斟酌: 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壶把便于端拿,壶嘴出水的流畅,让品茗沏茶得心应手。因此,选购紫砂壶应依据个人的饮茶习惯,选择壶的容量,壶嘴出水的顺畅,壶把执握的舒适等等。 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应清晰与流畅。还须审视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水准。 上乘的紫砂泥应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性。所以,选购紫砂壶应就紫砂泥的品质加以考察。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至于选择何种形状样式的壶,则因个人需求的不同,很难一统而论。不过,因紫砂壶属于整个茶文化组成的部分,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应属茶道所追求的淡泊明志,淡雅的意境。所以紫砂壶的造型应以能表现“古壶艺的气韵格调和书法、绘画等艺术同传,所用印款,有可能出自一个金石篆刻名家之手。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口盖严谨及出水流畅两个方面。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器形的完美与制作技术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达到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编辑本段紫砂壶名壶介绍 “冰心道人”壶 这是一把清末民初年间的紫砂壶。壶体颜色似瓷器中的茶叶末釉,壶身正面是一个凹进去的龛,内坐一人,龛外壁装饰有桃树、桃花、桃叶。壶身另外三侧为雕刻的云纹。 壶底款为“冰心道人”。“冰心道人”为清末民初年间紫砂大师程寿珍(1858-1939年)的号。程寿珍制作的紫沙壶曾在1915年和1932年,分别获得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博览会的头等奖和优秀奖。 树瘿壶 树瘿就是树瘤。这种壶的造型模仿树瘿,壶面凹凸不平,有树皮模样刻纹。整把壶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壶大家供春创制的一种壶式。 据紫砂壶史记载,供春在明代正德年间只是一名书僮,后向江苏宜兴金沙寺一名和尚学习制壶技术。供春壶价值极高,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赞语。树瘿壶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壶造型,传世极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壶,部分专家认为是供春手制,是现在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壶实物。 不过唐先生收藏的这把树瘿壶为民国仿品。 “二泉”铭壶 这是清末紫砂名家邵二泉铭的壶。 邵二泉(约1803-1860年),擅长镌壶铭。这把壶型质古朴,壶为土黄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应和古人“祝福”意愿。壶腹一侧,阴刻行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句诗源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署名“二泉”。壶底有“唐冰”款,可能是制壶人,但其人已无法考证。 但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剔红饕餮夔龙纹紫砂壶以万港币成交。在近期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场拍卖会上,吕尧臣的小石冷泉套壶拍卖成交价为60万元人民币。唐先生乐观估计,在两年后,紫砂壶的价格将翻番。 现代作品升值快 据介绍,明清时期的紫砂壶价格一般上万元,明代名家名作可达10-15万元,清代名作也要5-10万元。国内最贵的紫砂壶是清朝制壶大家邵大亨的作品“龙头一捆竹”,市价达40万美元。 但唐先生介绍说,由于明清紫砂大师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杨凤年的作品十分难得,因此给现当代紫砂大师如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的作品留下了升值空间。如已于1996年去世的现代名家顾景舟的茶壶,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价格才380元一把,而目前的价位已在数十万了。此外,蒋蓉等的作品价位一般也在10-20万。 紫砂艺人像“脊梁”对壶 紫砂艺人像“脊梁”对壶宜兴紫砂陶壶,能从最初的实用器皿提升到如今成为工艺美术界中一枝独秀的奇葩,期间数百年,多少代艺人的辛勤耕耘,也浸透了同时代的书画家的参与,他们是紫砂艺壶的真正脊梁人物。 鉴于此,宜兴资深书画家邵家声和紫砂学家毛大步,2006年起就策划把紫砂壶这本身的艺术作品又兼作裁体,把紫砂界壶艺大家的肖像镌刻其上,使其亲密结合、与壶共存,这实在是件前所未有而非常有意思的事。 一件取名为“承前启后——智圆壶:智欲圆行欲方”,锈刻上从明代供春开始,陈鸣远、时大彬一直到到民国范大生这十一位卓越的古大师,并在壶肩上配上诗句:“紫砂陶土塑宗师,修得绝艺留人间。”。另一件取名为“继往开来——丰圆壶:丰功硕德、天地方圆”壶身则锈刻解放后为振兴紫砂业,由政府特聘的七位技艺精湛各有所长的艺人为辅导,之中有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及新中国第一个国级大师顾景舟,壶艺女泰斗蒋蓉,在此壶肩上配上诗句:“五色紫泥七辅导,泰斗绝技谱华章。”。 世界最大紫砂壶 制作巨型紫砂壶的是江苏省巨壶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刘根林先生。此巨型紫砂壶是去年3月份开始制作的,共用紫砂吨,用时8个月制成。壶高米、宽米,重达1吨。壶体上雕刻着茶诗和葡萄藤的图案以及几只嬉戏的松鼠,壶把制作成三棵松树互相交错的样子,因此,刘根林为紫砂壶取名为“松鼠提梁”。刘根林表示,“松鼠提梁”比他在2000年制作、已被大世界基尼斯列为最大紫砂壶的“苏坡提梁”还要大,因此,它应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紫砂壶。从宜兴到天津约1300公里,为确保“松鼠提梁”的安全,刘根林为这个“大家伙”上了28万元的高额保险。编辑本段雅韵普洱茶学社 雅韵普洱茶学社 2009年曾定制过少量的纯手工紫砂壶。其器型大多为经典的传统器型,泥料上品,极具收藏价值。但由于数量较少,市场上并未见过流通。 壶内底款为“雅韵普洱茶学社”, 壶盖印有“雅韵”字样。此类紫砂壶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谨慎。据说此类紫砂壶在沈阳地区仅有大约20把在市场上流通,台湾、香港、福建、广州也有少量在藏家手中,可谓是珍品难求。编辑本段紫砂壶的收藏技巧开壶 什么叫开壶? 新壶在使用之前,需要处理,这个过程就叫开壶。开壶也有好多种方法,下面介绍一种: 1.用白水煮至少1个小时。具体方法是将壶盖与壶身分开,放入凉水锅中,将锅置于炉子上,以文火慢慢加热至沸腾。1小时后关火。这一步可以热胀冷缩让壶身的气孔释放出所含的土味及杂质。 2.将白水煮过的壶与一块老豆腐,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方法同上,至少1个小时。这个步骤叫做去火气,目的是为了褪掉制壶时高温煅烧带来的火气。 3.将上面的壶与一段嫩甘蔗头,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方法同上。至少1个小时。 4.将上面的壶与茶叶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方法同上,至少1个小时。 完成上面4个步骤后,紫砂壶才可以正式开始使用。养壶 新壶经过开壶程序后,就可以正式使用了,使用的过程也就是养壶的过程。相对于开壶,养壶的过程更加漫长,需要很好的耐心。一定要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而不是在养壶的过程中品茶。养壶如养性。一把养好的壶,应该呈“黯然”之色,光泽“内敛”,如同谦谦君子,端庄稳重。养壶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究其宗旨,基本原则都是一样的,不外乎以下6点: 1.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 2.切忌油污接触。 3.用茶汁滋润壶表。 4.适度擦刷。 5.用毕清理晾干。 6.让壶有休息的时间。常见误区 有些人对养壶有几个误解,对于收藏爱好者千万注意! 1.切忌心急,养护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坚决不能用细砂布砂纸抛光布等擦拭紫砂壶,这样做会损伤壶的表面,使壶失去自然光泽、留下划痕,从而破坏紫砂质感。 2.切忌剩茶,有些养壶的人,认为饮剩的茶汁留在壶里有助于壶的养成,这是错误的认识。虽然紫砂壶确实有隔夜不馊的特点,但隔夜茶会有陈汤味,对紫砂壶损害很大!而且不卫生,对身体不利。 3.有些人喝什么茶都用一把壶,这是绝对错误的!一定要做到饮什么茶用什么壶,必须严加区别,不能混淆。 养好一把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用壶之人有一个好的习惯,但归根到底,还是要先有一把用好泥料制作的壶,否则是养不出来的。也就是:好泥料的壶+好的养壶方法=一把好壶。 价格昂贵一件紫砂壶的内涵须具备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完美的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艺;优良的实用功能。 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紫砂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当壶扳、执握、壶的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同时也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一把价格昂贵的紫砂壶如不细细养护,其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大打折扣。养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其目的虽在于“器”,但主角仍是“人”。养壶即养性也。“养壶”之所以曰“养”,正是因其可“怡情养性”也。 在饮茶时,可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这样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或在每天早晨清洗茶壶茶具时,用壶中的茶渣在壶体周身润擦一遍,既可擦去壶身茶垢结渣痕,又能经湿茶叶水磨,使壶体光润亮泽。在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涤揩下,紫砂壶才会越发柔和绚丽,人称此法为“茶汤养壶”。 新壶初用,不免有点土味,可用细纱布稍加磨擦,用水清洗后,放如较浓的茶叶水锅里煮沸晾干,如此再三,即可沏茶。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沏茶后,趁壶体表面温度较高,可用湿毛巾,或干净湿布,擦抹壶体,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体温度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壶的表面会积有茶迹,这就需用养壶毛笔或软毛牙刷在壶表面经常刷洗,以保持清洁。如此日擦、涤洗,壶的表面会起一层亚光,人称其为“包浆”(葆浆),这种亚光不会因高温高压冲洗而褪去,甚显高雅品位。亦有人用油手、油布在壶身揩擦而出现的光,称为“和尚光”,一经清洁剂洗涤,亮光随即褪去,露出块块垢疤,甚有破相之嫌,《阳羡名陶录》云,“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所以,切毋将油污垢物沾上壶身,保持壶的洁净,才能养好壶。 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养壶法:把瓦片(江南黑土瓦)碾磨成很细的粉末,用六层纱布包扎成枇杷大小的布球,趁茶汤浇在壶体时,纱布球沾上茶汤轻轻顺序抚磨壶体使壶体洁净光润。在今日,你可采用精细磨料粉末代替瓦片粉末做成纱布球,亦可达到同样理想的效果。 如何选购紫砂壶 茶壶有很多种,陶的、瓷的、金的、铁的、铜的、锡的……这里我们只把焦距对在「宜兴紫砂壶」上头。在众多紫砂壶中,如何挑选到一把好壶,岂只是紫砂新生的难题,对悠游紫砂陶多年的老手,同样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紫砂壶既是着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壶应在实用性、工艺性和鉴赏性三方面获得极高的肯定。壶艺爱好者在选购紫砂壶时,不妨就这三个重点加以考量。实用性

紫砂壶的造型设计研究论文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众多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

茶文化元素应用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元素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且广泛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

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形式,还赋予了现代平面设计特殊的人文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从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出发,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希望在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同时,推动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茶文化元素;现代平面设计;应用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具有色彩各异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存在,也是彰显本民族特性的重要标志。

中国传统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元素,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其形式发生了纷繁复杂的变化,但基本内涵和基本精神仍旧保持不变。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现代平面设计注重对空间和布局的把握,十分符合传统茶文化的要求和特征。

现代平面设计主要受到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和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影响,传统茶文化元素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平面设计领域,且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种类丰富,且具有十分深刻的人文内涵。

文化元素的演变和发展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是一定社会环境和生产力作用的结果,承载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人文风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印记。

而提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元素,其更多地展示了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内容,彰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

应用于当代平面设计中,我们更多地去考虑其在现代平面设计造型、设计理念及审美水平上的体现和使用。

目前,根据有关专家及学者的界定,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主要包括紫砂壶、竹子、青砖、古木、根雕等。

紫砂壶以其优美的雕刻艺术而闻名,同时将诗词、书画、文学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

紫砂壶上的题词不仅深刻再现了古代某一时期的人文历史风貌,也包含了社会伦理及社会阶级关系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鉴赏性,彰显了浓厚的文化情怀。

而竹子则是现代平面设计中常用的意象之一,竹子不仅具有婀娜多姿的外形,且具有深刻的寓意,因此深受人们和设计师的喜爱,竹子包含高雅、潇洒等含义,常用来表现居住者高雅的情怀和高远的人生追求。

竹子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将其内在意境引申到设计理念中实现的,从而营造高洁、致远的艺术氛围和文化精神,恰好与人们所追求的居住环境相吻合,满足了人们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和期望。

此外,青砖、古木及根雕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主要表现形式,也蕴含着十分浓厚的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

青砖象征着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和简洁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平面设计中“线条简约”这一理念相吻合,古木则多具有怀旧气息,古木这一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增强了平面设计作品的复古性,满足了某一特定群体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增加了平面设计的历史气息和人文价值。

根雕作为一种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其具有鲜明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不仅仅大大增强了平面设计的细腻和人文性,还增强了平面设计的可欣赏性和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从材质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规划设计环境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应用,而对于环境的规划和营造,材质是首先需要考虑的方面[1]。

树根与藤椅、石茶磨桩及紫砂壶则是构造设计环境经常使用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作品中常用的材质是体现建筑和设计特色的重要方面之一,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具有天然、朴素、自然的特点,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平面设计的原本面貌和精神实质,为平面设计作品增加了较高的人文性特征。

在平面设计中,关于中式设计风格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中式风格的建筑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设计材质,如红木、檀木等;第二,中式风格建筑讲究以精美的纹路和细腻的色泽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给予观赏者以舒适、自然的审美享受,如木窗、中式家具;第三,中式建筑追求和谐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理念,强调凸显中正合一的布局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设计手法的多样化,现代平面设计多使用智能化技术和电子技术创造虚拟的场景和氛围,大大降低了现代设计的人文气息和适用性,而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不足,给现代平面设计增加了人文性和生命气息,这也是现代平面设计所追求的人文关怀精神。

而欧式设计则多使用大理石、花岗石等进行材质安排,不仅注重带给人完美的艺术享受,还追求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精神,欧式平面设计讲究空间的开阔,而空间的开阔则主要通过特殊的材质来体现。

从摆设布局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茶文化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摆设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要求现代平面设计摆设布局应该从大局出发,体现设计的整体意识和设计的和谐精神,强调在设计师统一的指挥和规划下,实现设计布局与摆设的协调,注重对平面设计布局的优化[2]。

首先,现代平面设计布局要注重休闲文化元素的融入。

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加入简约大方的装饰画和其他具有特色的茶文化装饰物,不仅仅体现了平面设计强大的装饰功能,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和体验,还凸显现代平面设计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

其次,现代平面设计要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区的划分来展开,同时结合一定地区实际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设计资源的合理利用。

现代平面设计在对大致的设计思路进行规划后,要注意突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点,即在景观设置和植物配置方面体现平面设计特色,注重对文化元素的使用和整合。

现代平面设计讲究对文化元素的合理利用,即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设计思维,使得茶文化元素的使用达到和谐统一的局面。

强调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如在平面设计中使用竹子这一意象,在对竹子的分布进行确定后,还要使用其他装饰物和竹子进行搭配,优化摆设的整体布局,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对紫砂壶、屏风、竹子、帷幔等的结合使用,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审美价值,也推动了现代平面设计朝着人文性和时代性方面发展。

从空间层次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茶文化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空间层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要求空间层次应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并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构想,展现历史和自然的人文风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3]。

现代平面设计的空间结构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而言的,区域文化特色决定了空间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而传统茶文化则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进行整合,通过设计师的构思和处理,抽象为一系列的设计理念,将文化元素应用到平面设计的具体环节之中,使得有限的环境空间,体现无限的艺术魅力和茶文化氛围。

此外,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空间层次中的应用要求平面设计注重设计景观与空间的协调,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的空间领域布置一定的景观,也是提升平面设计审美价值的要求。

现代平面设计大致包括空间环境设计、装修设计和装饰陈设设计等三个互为独立又相互制约的部分,而对这三个部分的空间结构规划过程则是对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处理过程,要求三个部分的空间结构不对其他部分造成不良影响,三个部分的空间分配要做到科学、合理,从而彰显了传统茶文化元素中和谐统一的思想内涵。

例如,可以使用屏风进行分隔,以此营造特定的意境,设置虚拟的空间场景,使得使用者在有限的空间层次中感受到无限的空间感。

从氛围、意境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时大彬 紫砂壶的造型特点(1)工艺上。时大彬基本完成了手工成型的制壶工艺.时大彬又抛弃了木模,用手工制壶,而且大大发展了制壶的专用工具。时大彬不仅手艺巧,而且器具修,所以其制壶“制度精”,使天下制壶陶人为之折服。时大彬总结了前人制壶经验,奠定了今天紫砂“拍身筒”、“镶身筒”手工制壶的一套独特的制壶工艺的基础.(2)泥料上,在紫砂泥料上,大彬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能手。现在的调砂、铺砂则应是大彬的首创时大彬不仅善于调砂,且能调配泥色,所以“诸土色具足”.(3)造型上:时大彬制壶有多种造型,所谓“诸款具足”。兹从出土时壶、文献记载以及存世传器中略加分析,则时大彬制壶造型有圆器、方器、仿生象形器及筋囊器等多种.时大彬壶的这些造型,当然并不都是他凭空创造的;有的是继承模仿前人已有的款式;如仿代春龙旦壶;又如菱花式壶,前人董翰的“菱花式,忆殚工巧,”同样赵梁制壶已“多提梁式”。但他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新改进;而有的则完全由其创新设计。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能适应文人饮茶的需要及时地由大壶改作小壶:“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和琅琊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乃作小壶。”作为一位民间艺人,能与时俱进适应饮茶之需,在壶艺造型上不断变革创新这在封建时代的工艺史上是不多见的。无怪人们要称赞其为“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4)风格上,时大彬制壶形成了独特的朴雅坚致的艺术风格。大彬对待壶艺作风严谨。他的壶“粗而不媚,朴而大雅”。时壶的这种质朴古雅的风格不仅赢得文人雅士的青睐赞赏,在紫砂业内亦备受推崇。时壶的“沙粗质古”、“朴雅坚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时大彬技艺功力、艺德人品的集中体现,是砂壶的一种最本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历来被壶艺界推为“大家”“正宗”,且“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二、时大彬 紫砂壶的落款特点在款识上:时大彬在制壶的识款、题铭上表现了较高的文化修养。大彬虽出身于壶艺世家(父时明也是有名制壶艺人);但骨子里可能还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有记载称其为“宋尚书时彦裔孙”,此事久远且无从稽考,但时大彬肯定十分抑慕时家这位先祖。时大彬平时与文人交流广阔,如他之由大壶改作小,便是受文人品茶习惯的影响以后所作的变革。也是受文人的影响,他刻苦学习,精通书法。他在壶上题刻款识,“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但后来他苦练书法,“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意谓书法象王羲之)时大彬的刻款,博得文人的赞美。如周高起曰:“大彬款用竹刀,书法逼真换鹅经”张叔未得时大彬方壶,见其题铭赞曰:“削竹镌留廿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时大彬还开壶上题铭之先河,不过其内容大多是现成诗句,且偶见于壶身,多镌于壶底。略举几例:客耕武原,见茗壶一柄于仉氏六十四砚斋底有铭曰‘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大彬’凡十字(陈鳣《松砚斋随笔》)张叔未得时少山方壶,底锓“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二句,欧公诗也(《阳羡图说》)碧山壶馆藏猪肝色大壶,泥质湿润,工巧敦朴兼而有之,底镌行书“叶硬经霜绿,花肥映日红,大彬制”(《阳羡砂壶图考》)

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型法与镶身筒成型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型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

时大彬距今约300余年,据后人简要统计,其存世作品,包括见于著述的不过数十件而已。可见精贵之至。海内外也有许多私家收藏,因无从查考,莫辨真伪,因此暂不统算在内。时壶大多有「大彬」款识,以此识别。

扩展资料

时大彬所制紫砂壶,今尚存十六七器,其中五器为近些年考古发掘所获,皆处于明人墓葬。其余均为传世品,壶式多样,有园壶、六方壶、三足壶、开光方壶、提梁壶、书扁壶、僧帽壶、印包壶、菱花壶、半瓜水盂等,分藏于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各公私机构及藏家之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大彬

紫砂壶的造型源于点、线、面、几何图形及空间的合理而巧妙的组合。不同的组合造就出千变万化的造型,但基础原理却是不尽相同。

圆的组合与对称

圆是几何图形中运用于紫砂壶最多也是最普遍的元素,几乎没有一种壶能离得开圆这个元素。拿最具经典的大亨掇球举例来说,大亨掇球壶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是严格的几何形态器形,对制作者要求非常高。

此壶的要点是“圆”,一个圆接一个圆,圆套圆,圆交圆,要做到壶通体线条流畅无死点,而且有张力显出气质。大亨掇球难做在于让整把壶的各个部件都融合成一个整圆的定义,又要让各个部件都独立具有圆的概念。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三角形的重心与稳定性

紫砂壶的造型上必须要符合稳的要求,稳即稳定、除了指使用时的稳定外,也要求视觉上具有安稳感。紫砂壶为求使用及创作上的便利,多做成圆形或对称的形体,这种造型都以形体的中心线为轴,而造型的重心就落在中轴上,从造型重心下垂的重心垂线,必然落在壶底的中心点,所以在壶底的大小就在视觉上影响着壶的稳定性。此外,壶体的肩、腹部位的变化,也影响着整体造型的重心和稳定性。

如壶体比较矮,底部较大,造型重心就下降,在视觉上增加了造型的安稳或压重感。又如壶体较高,底部较小,造型的重心就沿中轴上升而产生轻巧和生动感。以一件简单的牛盖洋桶为例,他的体型比较高,为求造型稳重大方,所以壶底就顺着身筒的大小而做,使其外观匀称、虽高而平稳。

又如石瓢壶,它的侧立面近于正立的三角形,重心全靠在壶体底部,但壶底以三乳钉状支脚架空,使造型稳而不重。以子冶石瓢器型为例:身筒三角、壶把三角、壶纽三角,流与身筒夹角的型也还是三角,把的三角从身筒过渡到流,形成三个三角的相互穿插,在顶上加入一个三角纽,身筒又非常稳重的撑起了两边角度对等的小三角。

三角结构体现壶嘴和把在壶体上的均衡,紫砂壶的嘴和把对主体的结构均衡起着很大的影响,如壶体上的嘴或把手的一方过重,或者是壶把外向回转的过大,都会使造型重心偏离中轴。若嘴和把在壶体两侧的位置和空间安排不当时,也会影响造型的均衡。

如下图仿古如意壶,看似与三角结构似乎毫无联系,其实不然。流与把的倒等腰三角形结构如果到位,做出的壶自然就耐看。壶嘴与把以对称形式展开,使壶具有端庄安稳的效果。

倒立三角形的结构方式常见于一弯流的壶

倒立三角形的结构方式常见于一弯流的壶

壶嘴和壶把除了对等展开形式外还有二者都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形式,壶把的曲度与壶嘴的伸展方向相同,这种处理形式,在取得造型均衡的同时,也产生动感。如下面这把顺竹壶就是最好的例子。

壶嘴与把倾向同一斜度时,可使造型具有动感。

对称与协调

紫砂壶造型设计上的对称与协调是利用壶身各部的异同来表现。壶体量的大小、造型的方圆、线条的曲直、坯制的粗幼、色彩的冷暖等,都是构成不同视觉效果的元素。紫砂壶艺中对称与协调经常是交错的使用在同一件作品上,以取得更佳的造型外观。

如一把壶的纽部和壶身,设计者往往用以小补大的手法,做成这两者在体量上的大小对比,同时又把壶纽造成壶身的形状,使两者的设计在对比中取得调和。以四方抽角竹鼎壶为例,在体型和轮廓上,他的体面方圆结合,线条曲直并蓄,上下对称;但是作者又在明确的对称中运用线、面、体等平线的过度和衔接,来取得整体造型的统一协调及左右空间对称。

四方抽角竹鼎壶的方圆结合,曲直并蓄,整体造型十分统一协调。

实体与虚空间

实体与虚空间是指造型体型本身与形体以外相对形成的空间。恰当的虚实对比有利于加强造型的特点和装饰性,是取得造型整体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壶把在壶体上回转构成的两形空间,若可呼应主体形状或其线条的特点,则可起到加强整体感的作用。又如在壶底加上支脚,将壶体架空,加强造型下部的虚空间;或是在肩上架起提梁,增加壶体上部的虚空间,或是以简单的桥形壶纽形成壶顶的透空位,这些手法都是以虚实对比的原理以增强造型的气势。

以鹧鸪提梁壶为例,此壶的重心在壶体下部,造型稳健庄重,但通过提梁的回转,构成壶体上部的虚空间,使壶体舒展大方,增加了整个造型气势。提梁所形成的完整空间,亦增加了造型的装饰感。

恰当的虚实对比有利于加强造型的特点和装饰性,壶底加上支脚将壶体架空,可强化下部的虚空间。例如:传炉壶

传炉壶

提梁可使壶整体舒展大方,增加整体气势。

整体与局部

壶的口、颈、肩、腹、足、底、盖、纽、嘴、把等相对于整体而言都是局部。这些细部都要统一在整体设计中。它们要服从整体,并要做到与整体有机结合。

壶的口沿、底边、圈足都是造型的局部,也是造型变化的细部。这些口沿、底边与圈足的转接线条要交代明确,干净利落,致使造型能予人明快精确的感觉。

报春壶:口沿、底边与圈足的转接线条要交代明确,给人明快精确之感。

至于壶盖,他的结构可以分为嵌盖、压盖和截盖三类。

一般因成型工艺的局限,所以嵌盖形式较多。但紫砂壶无釉,手工成型精细,所以嵌、压、截盖结构兼有。从壶口与壶盖结合上看,嵌盖和压盖结构形式变化丰富,而截盖的结构则是壶体与盖面连接一体,加强造型的整体性。但是,无论是用哪种结构的壶盖,在整体造型上都要做到“贯气”,即使是有肩有颈的壶体,也要注意壶面与壶体或肩部的轮廓贯通。

下面这把梨型壶的截盖做得非常到位,很好地保持了壶体线条的完整。

壶纽的造型为求取得与主体协调,设计者往往将其外形做成主体正立型或倒立型的缩小,或是主体和盖面外轮廓的延伸。纽部造型虽简单,但细部的处理仍要做到一丝不苟,防止呆板粗糙,纽部与盖面的衔接,应注意过渡自然,防止生硬。

例:壶纽的造型常是主体的缩小或延伸。

嘴、把和壶体的衔接形式,基本上是以相贯线和过渡线两种方法处理,紫砂工艺中这称为“明”和“暗”的处理。由于紫砂以手工成型,嘴和把与主体的衔接多采用过渡线结构(暗接)。瓷器造型因原料性质和成型工艺的局限,多采用嘴、把与主体分接合的相贯线结构形式,而过渡线结构则较少。采用暗接法(过渡线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嘴、把与主体衔接过渡自然,造成整体感强,紫砂工艺术语这为“若自然生成”,就如虚扁壶的嘴、把是以暗接法处理,壶把和嘴部是壶体肩线的延伸,衔接自然,造型浑然一体。

此外紫砂壶也有用相贯线结构(明接)结合嘴和把的,就如汉方壶的嘴和把就是用明接法处理。这种结构,外形明确,线条交代干净利落,增强了方壶造型的鲜明特点。明接手法外形明确,线条交代鲜明利落。

到此,您是不是对紫砂壶的造型原则有了新的理解?

  • 索引序列
  • 紫砂壶论文参考文献
  • 紫砂壶论文相关参考文献
  • 紫砂壶论文题目
  • 关于紫砂壶论文范文资料
  • 紫砂壶的造型设计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