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幼儿社会化行动研究论文

幼儿社会化行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社会化行动研究论文

《指南》社会领域论文

《指南》社会领域论文你会写了吗,一起去参考一下范文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为什么《指南》要把社会领域作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之一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最终也必然从一个“生物”的人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个性品质、行为风格,不仅直接影响一个人童年生活的幸福感,身心健康,知识、能力、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看待自己、对待别人,逐渐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逐渐内化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因此,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领域的学习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幼儿逐步学会共同生活,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包括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方面的个性品质。

二、为什么要把“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作为社会领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两个子领域

幼儿的社会化是在人际交往和对社会生活的主动适应中进行的。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只有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幼儿才可能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对人对己的正确认识与态度。同时,也只有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才可能了解社会行为规范并自觉遵守,体会到自己与所在群体的密切关系并形成归属感。因此,“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构成了社会领域中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分享着他人的信息,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也能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感受自己的主体性。幼儿在适应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逐步接受所在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所以,《指南》将“愿意交往”“友好相处”“自尊自信自主”“善待他人”四个目标归入“人际交往”这一子领域,将“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行为规范”“有初步的归属感”作为“社会适应”这一子领域的基本内涵。

对幼儿来说,每一次社会环境的改变都是一次挑战,也都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比如,在幼儿园中班的阅读区里,一位小朋友坐在椅子上安静地看书。另一位小朋友对看书的孩子说:“这本书是我带到幼儿园来的,我现在想看。”看书的孩子说:“这本书是我先拿到的,应该我先看。”……两位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地争执起来,最后书也被撕烂了。显然,拿图书的孩子沿袭了在家庭环境中的惯性思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图书拿到幼儿园,就是为了分享给大家阅读。幼儿只有认识到并理解这种变化,主动变换角色、调节行为,适应新的社会群体,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成人的教育引导,幼儿与伙伴交往和相处的经验会逐步得到积累,会逐步适应和感受到集体生活带来的乐趣。比如,在幼儿园阅读活动中,小班幼儿为独自、平行阅读,中班幼儿逐步过渡到共同阅读,而大班幼儿则发展到利用集体阅读的机会表现自我,乃至不断体会合作阅读的乐趣,不断尝试创新合作阅读的机会和方法。这些变化与幼儿自身交往与适应能力的提高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怎样更好地贯彻落实《指南》中社会领域目标的具体要求

1.深入理解、把握《指南》中目标的内涵

在《指南》颁布之初,曾有社会人士对有关条目发出过质疑:“4岁的孩子能否体验家长的辛苦?”“幼儿园的孩子是否能有归属感?”……其实,认真阅读《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不难发现,《指南》关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及其子目标的确定,重点是为了教师或家长把握教育要点和实质,明确社会领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点内容,使幼儿在感性的层面上积累属于这个年龄阶段能够感受和理解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上升到理性层面掌握条目中抽象的概念。

比如“社会适应”部分的目标3为“具有初步的归属感”。每个年龄段又有4个分目标。其中第3个目标是:“能说出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小区(乡镇、村)的名字。”“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可以看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经过进一步分解目标要求,表现出围绕一个中心,要求从幼儿自身的生活环境开始,从个人到集体,从家庭到幼儿园,从自己的居住地再到国家,逐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要求。幼儿的归属感,往往来自于他们对群体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在家庭这个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中,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会使幼儿对家庭产生一种归属感。若幼儿园能像家庭一样带给幼儿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和鼓励,他们自然也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归属感。

在一次送教下乡的活动中,支教教师问镇上大班的小朋友:“谁能告诉老师,你们是哪里人?”班里的小朋友用手指着地面爽快地回答:“这儿!”不难看出,孩子们明白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归属地,但因平时教师和家长缺乏教育的目标意识,导致孩子不能深入地理解并明确说出自己的所在地。因此,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要点和实质,善于将家庭、幼儿园及当地的各种情境和每一个活动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幼儿在点点滴滴的学习和感受中,了解社会常识性的知识,感受和体验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快乐。

2.注重幼儿在实践中的观察、感受、体验和理解

社会实践是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幼儿良好教育的完成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合作。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重点是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要重视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教育回归自然的环境、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在获得直接的经验的同时,逐渐懂得一定的道理,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获得社会性的发展。

我国现在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鲜有与同伴合作的环境,缺少与同伴相处的经历和经验,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如果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往往会使幼儿不自觉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这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在与同伴的相处中,不断学习与同伴交往、友好相处的要点和方法;在感受和体验中分享合作,养成自尊、自信、自主的态度,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人认为,社会领域的教学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就可以了,幼儿自然会懂得。这种想法其实是不切实际的。   如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娃娃家出现了小小的混乱:小伟把桌上好吃的东西全放在了地上,另三个孩子不满意地上前阻止,大家争抢起来。教师问原因,三个孩子抢着说:“老师,小伟把家里吃的东西全放在了地上。”小伟一脸委屈:“他们都不让我在桌上吃饭,我生气了!”教师看了看问:“你们是娃娃家里的谁?在干什么?”边上的孩子说:“我们是娃娃家的客人,她是妈妈,小伟是爸爸。我们在过生日。”教师问小伟:“是这样吗?”小伟点点头。“为什么不让他在桌子上吃饭?”教师问。“这张桌子只能坐三个人,我们这里正好。”孩子们解释道。教师笑着说:“餐桌比较小,只能坐三个人。小伟,家里来了客人,你觉得让谁先吃饭比较合适呢?”小伟想了想说:“客人。”“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你看现在家里这么乱,客人看到了多难为情啊。”小伟蹲下去,开始捡地上的餐具。“我们帮你一起捡吧。”其他三个孩子也加入了进来。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地上的餐具很快捡干净了。他们又开始了游戏……

可以看出,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也在经历和感受与他人相处、交往的过程,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要善于观察,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介入游戏,帮助幼儿从无意状态发展到有意注意,引导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相处,学习适应游戏规则,在适应游戏规则的同时,更好地促进相处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3.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领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伴随性和渗透性。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包含着重要的学习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中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身日常的态度、言行,因为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常常受到老师的态度和参与程度的影响。比如,幼儿所表现出的自尊、自信、自主的态度,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关爱、尊重并给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幼儿经常处在一种高压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中,就很难有自主的表现机会。幼儿自尊、自信的培养,并不完全依赖于教师单纯的说教,关键在于不断的成功所带来的感受和体验。一个惯于嘲讽和批评幼儿的教师,十分不利于幼儿养成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

其次,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教育。在入园、饮食、午休、活动等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包含着社会领域中幼儿应学习的重要内容: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能基本遵守规则、爱惜物品……比如,在幼儿园课间休息喝水的环节中,有些幼儿自控能力不强,常常会把饮水当成好玩的事情来做。教师要提醒幼儿:“喝水时不要拥挤,排好队一个一个地来,不要把水洒到别的小朋友身上和地上。”良好的常规不仅能保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对幼儿本身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环境,适应集体生活,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遵守班级活动秩序等。

教师要注重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幼儿的好习惯,提高生活和常规活动的教育性,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渗透,引导幼儿学习并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并通过长期的行为练习,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品德和行为规范习惯。

最后,教师要注重各种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是多种教育方式共存的,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也有多种。就教师所熟悉的常规教育活动、区角活动和游戏活动来说,应结合社会领域相关的学习内容,将常规性的社会常识教育、体验活动、常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等,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开展。

比如常规教育活动“我长大了”,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幼儿回顾自己在小班时的行为表现,感受自己的变化;通过实践活动,组织幼儿到小班帮助弟弟妹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或者邀请小班的弟弟妹妹来做客,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帮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以绘画的方式进一步展现、感受自己的变化;引导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和了解社会中不同的职业,和老师、朋友、家长一起,畅想将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自己有什么理想……

总之,学习和领会《指南》社会领域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把握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正确方向。在幼儿园工作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帮助幼儿获得简单的交往常识和技能,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建立和谐的我群关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他们将来长大成人,特别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试论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论文

【论文摘要】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内化社会文化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过社会化的人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进步的前提。本文将着重分析贫困小学的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将给学生社会化和社会整合等带来的恶劣影响。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儿童社会化;社会整合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过了四次修改,从1997年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改为2008年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修改后的《规范》虽然减少了条目,但内容得到了充实,新增添抵制有偿家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和终身学习等内容。但无论哪一次修改,“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这两条规范都没有大的变动。因为责任是遵守道德规范的根本所在,教师的特殊的职业特点又决定了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才能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教师不专注于培养人,而致力于评职称,调整工资等,学校忽视师德建设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将要描述的贫困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上述现象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一些山村地区的中小学的教师在爱岗敬业和仪容仪表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趴在讲台上,无精打采的授课;有的教师上课过程中一直照本宣科,不与学生交流互动,不管课堂纪律。毫无激情的`老师不仅无法感染自己,也无法感染学生。学生也心不在焉的趴在课桌上、坐姿懒散、注意力不集中、或聊天,或睡觉。这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甚至,有些教师把鞋拖了,屈膝坐在凳子上上课。这给学生带来了极坏的示范作用,很多学生也光脚上课,鞋子乱扔。

2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低水准对小学生社会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只是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在小学生身上发生的社会化主要是初始社会化,它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儿童要学习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对个人今后的整个社会化过程有决定意义。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一些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儿童在人学之后,教师是其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对小学生社会化的有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角度

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吐会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的“贫困文化论”认为,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诸如屈从意识、不愿意规划未来、怀疑权威等等。贫困小学的教师由于贫困而对人生理想淡漠,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一种负面的“贫困文化”,必然会在学生中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主要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贫困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对学生,特别是对穷人的后代产生影响,代代相传。从长远看,这将更不利于这些贫困小学脱贫,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将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始终难以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2从小学生人格发展角度

儿童在进入学校以后,学校便是其最主要的社会化场所,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学校和教师在儿童心目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和权威,儿童可能会忤逆家长的意见但害怕敢违反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的形象和态度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缺失,敷衍塞责,衣着不得体,举止不文明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坏的示范作用。这些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特别是有志于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也可能缺乏职业责任感、办事拖拉散漫、不注意个人仪容仪表。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小学生从小接受的这种对待工作的敷衍态度和较差的精神气质将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譬如,不注重细节、缺乏竞争力等会减少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

2.3从社会发展角度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如果教师自身不能很好的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就不能培养合格的学生,不能培养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长期以往,在日益注重人才竞争的国际社会中,将会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危害社会运行。

3针对贫困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现在全国上下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社会团结,社会整合。’但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公共道德对社会整合能力又有限,因此,行业内的整合是整个社会实现整合的关键。行业的整合建立在遵守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基础之上,教师行业作为影响个人的一生特殊的职业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迫在眉睫。针对本文分析的贫困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3.1教师加强自身责任意识

小学教师被人们称赞为“社会的园丁”,儿童启蒙教师。小学教师更应该认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意识到该职业的重大意义、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要让学生更加配合自己的工作,只有率先做出表率。孔子曾经说过“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身,如正人何?

3.2学校要重视师德建设,加强对师德建设的监督管理

只有教师爱岗敬业,学校才能得到社会认可,继续发展。学校应该定期举办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大力开展师德实践活动,如“教学竞赛”、“教学观摩”、师德标兵评选等;强化考核制度,不定期视察,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教育、处分,严重的取消教师资格。同时,提高教师行业的准入标准,许多贫困小学的教师文化水准有待极大改善,很多教师甚至是初中毕业,只会用方言授课。

3.3国家加大对贫困小学的资助

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差距过大会淡化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完善中小学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减少教师身兼数职,维持家计的现状,使教师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国家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其实是人力资本的培养,一个国家只有人才素质得到提高,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对策研究论文

(一)有必要对学前儿童的各种社会退缩亚型的特点与成因进行更细致的探查从社会性游戏的发展而言,学前儿童需要经历独自游戏——旁观游戏——集体游戏的发展过程。因此,在确定学前儿童是否表现出社会退缩时,必须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同样是长时间的孤独游戏,在6岁是社会退缩,在3岁则可能是正常行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都把3—6岁视为一个同质阶段,这就可能混淆了社会退缩和正常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学前儿童的各种社会退缩亚型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更细致的探查。(二)应进一步研究不同亚型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在探讨社会退缩的不同亚型时,应该考虑性别维度。这方面虽已有一些研究发现,但很不充分,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探讨不同的亚型对男女儿童具有的不同意义,以及不同亚型在男女儿童中所经历的不同发展过程。另外,这些研究的样本基本来自欧美国家,由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还有必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退缩表现的差异。(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社会退缩的亚型目前已有三种社会退缩的亚型得到公认,但这并不是最后的结论。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重新探索社会退缩的不同亚型,同时考虑每个亚型内部的不同质性,进行更细致的分型。进一步揭示不同亚型的内在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四)干预应该融合于课程和教学以往的干预研究由于只是针对社会退缩行为本身,没有从儿童成长的环境去认识,干预和教育是分离的,因此,即使儿童在干预计划中取得了进步,如果生态环境不变,当他们回到原来的生态环境中就很容易故态复萌,依旧表现出社会退缩。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该研究和制定具有生态效度的、能够为教师所掌握的、融合于课程和教学的干预方案,力图达到标本兼治,将改善情境和提高交往能力相结合,实现预防和干预的统一。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原因:

1、先天适应能力差。这类儿童从小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接触人,若勉强去适应,适应过程很难而缓慢,平时也不爱活动,对新鲜的事情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好奇心,从不与陌生人交往。

2、后天抚养教育不当。有的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独自玩耍,不让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过分地照顾与迁就,就使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以致其采取逃避的方式,如拒绝上幼儿园。

对策:

1、家长应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想念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

2、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3、家长对孩子不要溺爱,以免养成过分的依赖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和教师的亲切和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

定义概述:

一个正常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了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这是正常的,是儿童正常的适应性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会对所处的环境逐渐适应,并在做游戏等活动中,主动发展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却很难适应新环境。

童年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仅有可能延续至成年,而且,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方式等。

幼儿的退缩行为,是指幼儿不主动与同伴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玩也不愿去陌生的环境,对陌生环境表现出害怕、胆怯等。退缩行为会阻碍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影响其社会化和认知的发展。来源于:冯洁育婴工作室幼儿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是:(1)气质。有些儿童的气质属于“行动缓慢型”,不够活泼,对新环境和新事物适应缓慢,表现为安静和退缩;有的儿童属于“困难型”,在新环境中反应迟缓。(2)家庭的过度保护和有限的交往范围。有研究发现,焦虑、退缩的儿童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好、成人过于溺爱的家庭。这类家庭深怕孩子受到外界的“伤害”,忽视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正常心理需求,导致孩子失去了许多探索的机会,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和无能为力,从而产生退缩行为。(3)成人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有的成人对孩子的胆怯、退缩十分焦急,采取了各种不适当的方法。 有的总怕孩子不与人交往,老是追问孩子为什么不与别人玩;有的成人会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总是说:“你看人家多大方啊,你呢,缩头缩脑的。”这些“好心”不但起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产生恐惧并力图退却。对孩子的退缩行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矫治,矫治的重点在于教育与改善环境。首先,对有退缩行为的幼儿,成人对孩子要温和、耐心,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约束,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常带孩子到公园、亲戚朋友家去,鼓励孩子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且,成人应以身作则,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外界环境或周围人群的排斥,不要让孩子从小就觉得外界环境可怕而对新环境产生畏惧心理。其次,对退缩的儿童,成人应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在幼儿园各类活动中,应多鼓励他们参与,对他们的行为多加赞扬。成人应多让孩子与活泼、大方的孩子在一起活动,用同伴的热情与快乐去感染孩子。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逐渐摆脱心理的“枷锁”,积极投入到同伴群体中去。对有严重退缩行为的幼儿,可以采用示范法和行为塑造法加以系统矫治。示范法是一种观察学习。成人在了解儿童退缩情况的基础上,和他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逐步采用图片、录像、现场模拟、参与模拟的方法给以引导、教育。可以给幼儿看一些小朋友们友好相处的图片、录像,听一些小朋友在一起游戏的故事。成人要特别指导幼儿注意小朋友们友好交往、集体玩耍的欢乐情景,让他感受积极的情绪体验。经过一段时间后转入现场模拟,让幼儿实地观看小朋友们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体验小朋友相互交往的快乐,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最后,成人带着幼儿逐步由简到繁分阶段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成人逐步退出,鼓励幼儿自己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样,幼儿就能逐步摆脱原先的退缩状况。行为塑造法是给有退缩行为的幼儿设定一个矫治目标,如在幼儿园能与全班小朋友一起玩;然后将目标分成若干小目标,如与小朋友坐在一起,和邻座小朋友打招呼,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直至与一组小朋友玩,与全班小朋友玩。每当幼儿完成一个小目标时,成人就给予奖励以强化,再提出新的小目标,这样不断进行下去,直至达到最后的矫治目标。

幼儿园行动研究案例论文

案例:上午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园中班集中在户外大型玩具活动场地进行活动。当时带班教师在教室整理玩具,孩子们则有保育员和实习老师带领,自由玩耍。一个孩子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大哭起来,老师立即检查,发现其没有外伤,实习老师没有告诉班主任,便安抚继续活动;中午吃饭时,老教师发现该孩子不愿意自己吃饭,说是手痛,老师仔细检查询问,发现其右手腕有些肿。随即送往镇卫生院检查,医生建议马上到附近医院拍片检查。经检查,系手腕脱臼,之后,通知其父母,当家长接孩子时看到幼儿伤情,非常生气,要求领导解决处理。原因分析:第一,教师麻痹大意,在孩子们活动时没有合理分工,出现管理盲区,孩子们玩危险游戏时不能及时发现制止;这样的事件是个意外,但是教师就应该具备处理意外的能力。尤其是在室外活动时,由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自觉性差,对危险的意识不够,教师一定要合理安排活动内容、时间、节奏,使孩子们不脱离自己的视线,才能避免孩子们不做危险游戏,最大限度的保护孩子们的安全。第二,在伤害发生后,教师对幼儿的伤后处理方式太随意,不具备基本的保育、保健知识;在意外发生以后,教师对孩子受伤这件事情不够重视,处理太过随意,觉得只是摔了一跤,揉一揉就没事了。这是老师们应该重视的,孩子受伤其实是在所难免的,这一点大部分家长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由于教师的疏忽而导致自己的孩子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家长是会追究的。所以对于每一个受伤的幼儿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仔细的检查;第三,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不够细化。对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休息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都应该提前预想,认真制定各类预案、细则、各自责任,让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以孩子为中心的思想,而不是出了事故后的补救或者推卸责任。对策:以此事为契机,我园通过专题会议强调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要求每位教职工提高工作责任心。在开展各类活动时要提前设想各个细节,合理安排。又请村卫生所的医生对教职工进行了培训学习,使教职工深入了解了幼儿保健知识,提高了对各类伤害事故的及时救治能力;通过学园领导小组集中讨论,结合幼儿园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了幼儿园规章制度,明确了幼儿园一日常规,各类活动细则,教职工各自职责。同时,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危险的,什么是安全的,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

幼儿行动研究案例【1】

一、发现问题

东东哭着向老师说:“小朋友们都不和我玩,我不想上幼儿园了”

二、分析界定

如何引导引导幼儿正确与人交往?

三、计划措施

1、在游戏活动中观察东东的特质--内向型。

行动--引导鼓励东东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或设置情景活动让他参与,并个别关注,引导。

观察反思--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能参与活动,与人交往,但仍缺乏主动性。

2、在活动中委以重任,担任角色,促使东东主动交往。

行动--例如请东东担任值日生工作,东东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主动去执行值日生工作,要求小朋友收拾玩具、喝水排队等,能与小朋友友好合作。

观察反思--教师层层递进的引到和鼓励,让他有自我认可,感到自己也能为小朋友和老师做事情,和小朋友做好玩伴,给东东了自信心,促使东东乐于主动与他人交往。

四、其他

1、在每个计划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老师都会考虑到家园沟通,了解造成东东性格特征形成的可能因素,并在行动不同时期保持家园互通,步调一致。

2、在班级活动中,多创设情景模拟,让东东参与角色,引导启发东东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3、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其他幼儿找冬冬游戏,让冬冬感到集体的温暖,与集体自然融合。

4、老师及时鼓励和表扬,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幼儿行动研究案例【2】

小班幼儿尚未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语言区里的图书容易破损,一些反复修补的破图书对幼儿再也没有吸引力了,放着多余,扔了又可惜。

我引导幼儿把破图书里完好的插图剪下,可小班幼儿手的精细动作还没发育完善,不会沿弯曲的边缘剪插图,做精细动作很累也不感兴趣。

于是我请大班幼儿帮忙剪下插图装在盒子里投放在语言区,看看小朋友会怎么玩,于是就衍生了“大带小”故事墙排图讲述活动。

活动目标:

1、 激发排图讲述的兴趣,发展语言表达力。

2、 语言区活动中乐于合作,体验“大带小”的乐趣,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第一阶段

活动观察:我将大班幼儿剪好的图片用大月饼盒盛着,投放到语言区,语言区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涌入语言区,都挤在月饼盒前,七手八脚地翻找自己喜欢的图片随意在地面上、桌子上、椅子上摆放。

郭燕说:“我喜欢大恐龙。”玲玲说:“我喜欢哈巴狗。”一会儿李想告状:“老师,子峥推我。”一会儿云帆又来告状:“颜夕抢我的。”有的小朋友觉得推推挤挤不好玩,又不舍得把自己喜欢的图片给别人,一直揣在手中,带到别的区域里,揉得皱巴巴的,扔在地上。

我见此状况说:“你们都喜欢这些图片,想想这些图片可以怎么玩?不然抓在手里都皱巴巴的,有的还扔在地上,真可惜。”小朋友听了忙把地板上的图片捡起来,就去玩别的。

活动分析:

1、新鲜的材料容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从语言区幼儿的表现看出他们关注和交流的是一些感兴趣的动物图片的名称,但目的性不强,较少关注图片上的情景。

也没想到这些图片可以怎么玩好玩,兴趣容易转移,一会儿就不感兴趣了,需要老师多引导。

2、由于老师投放月饼盒只有1个,且盒子里的图片是随意摆放,没有分类导致幼儿找图片很费劲,出现拥挤、争抢现象,为了避免拥挤、争抢现象,教师应多添设几个月饼盒,最好图片能够分类,便于幼儿取放。

调整推进:

1、 教师介入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进行排图,发挥想象力创编故事。

再次区域活动,我举着月饼盒说:“这可是一个神奇的故事盒,里面有好多有趣的故事。你看这张图片上有什么?”(小兔)“这张呢?”(小狗)“这张呢?”(树林、还有许多蘑菇)

我把小兔、树林、小狗按顺序排说:“一天,小兔想去森林里采蘑菇,因为树林里的草地上有许多蘑菇。她担心迷路了,就请好朋友小狗带路,他们采了好多蘑菇。”

我接着引导:“你们可以看看图片上有什么,然后把这些图片排在桌上,编一个好听的故事。”

2、材料投放调整:增加月饼盒数量,且每个月饼盒分别隔成几个空格,引导幼儿分门别类摆放图片。如:动物类、植物类、日用物品类等。

3、我和孩子进行了一次谈话,针对语言区拥挤和争抢的现象商讨解决策略。大家一致认同在语言区选图片应讲文明,不推、不挤、不争、不抢。

4、加入控制点:限定幼儿入区人数。

5、引导幼儿分门别类收拾图片。

活动观察:经过我的引导和投放材料的整改,幼儿拿图片有序多了,不再七手八脚、你推我挤地翻找。但能够将几张图片联系起来排图讲述的幼儿很少,只有郭芷含会将两张图联系起来讲述。

她一手拿喜羊羊图片,一手拿灰太狼图片放在桌上说:“喜羊羊在羊羊村玩,灰太狼来了,要吃喜羊羊。”贝宁手里拿着“白雪公主”要到“树林里找小矮人”。

大多幼儿兴致勃勃在桌上排了几张图片,只是针对一张张图片的内容说一句短语。佳佳在桌上摆图片说: “一天小猴吃汉堡。一天,小鸡吃虫子。”

晓晓也摆了张图片说:“一天,猪妈妈和小猪逛街。”之后便无话可说。我见状介入:“那小猴认识小鸡吗?”“不认识”“小猴吃完汉堡要不要跟猪妈妈去逛街?”“不去”“为什么?”“他们不认识”。

颜夕、杭杰、瑞卓每次进区就直奔故事盒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图片,他们并不排图讲述,只是揣在手里,不一会儿就在语言区嬉闹,压来压去。

收拾时小朋友们依然将图片随意放进故事盒,很少分类摆放。只有芷含和贝宁在老师的提醒下会将一些图片分类摆放。老师每天都要亲自分门别类整理小图片。

活动分析:

小班幼儿社会经验少想象力不丰富,词汇贫乏,不善表达和交流,他们感兴趣的是排图的动作。观察图片目的性不强,语言表述简单,只会说短语,较少将几张图片联系起来发挥想象力排图讲述。

他们社会交往能力尚未发展,大多幼儿自个儿讲述,很少与人交流。他们的知识面较窄,逻辑思维还没发展,分类收拾图片对小班幼儿来说相对较难。需教师花时间引导幼儿排图讲述和分类收拾图片。

调整推进:

1、小班幼儿排图讲述和分类收拾图片需要老师持续花时间观察引导来静待花开。可区域活动时老师还有别的区域的幼儿需要关注和指导,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刚好大班老师也在探讨怎样提高语言区的实效性,语言区的材料很少能较长时间激发幼儿的兴趣,玩法也不够丰富、有趣,幼儿进入语言区的积极性不高。

于是,我建议区域活动时间一起来尝试在语言区开展“大带小”活动,每周大班定期派4位幼儿到小班带领幼儿看图书、排图讲述和分类收拾图片,这样既可以发展幼儿社会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激发幼儿进入语言区的兴趣。

同时还建议大班老师在开展“大带小”活动之前先针对小班语言区的活动内容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大带小”。

2、教幼儿学习分类收拾图片,引导幼儿尝试区分动物、植物、日用物品等。

活动观察:

语言区“大带小”活动前我向班级小朋友作介绍:“这4位大班的哥哥姐姐可喜欢我们班的小朋友,他们很会编故事,准备在语言区和大家一起玩编故事游戏。

”贝宁、芷含、颜夕等十来位小朋友听了急切地进入语言区,4位大班的哥哥姐姐也进入语言区。

倩倩姐姐到图书角挑了一本《天线宝宝》说:“这本书你们看过吗?”陈亮哥哥进去后左看右看,看见小朋友在拿图片,就问我:“老师,他们是不是要排图讲述。”“嗯,他们还不大会排图讲述,你教教他们。”

这时郭芷含正一手拿喜羊羊图片,一手拿灰太狼图片对陈亮说:“喜羊羊在羊羊村玩,灰太狼来了,要吃喜羊羊。”只见陈亮在故事盒里挑出一张黑猫警长图片说:“黑猫警长发现了,气的瞪大眼睛,马上派兵把灰太狼抓走,喜洋洋得救了。”

郭芷含高兴地将图片放在桌上,直挥双臂说:“喜洋洋得救了,喜洋洋得救了,耶耶!”好多小朋友听了都围过来。

“还有懒洋洋,懒洋洋在哪?”郭芷含又去找懒洋洋。贝宁将一张喜羊羊、一张懒羊羊的图片放在郭芷含的的图片上,竭力提高嗓门大声说:“喜羊羊来了,懒羊羊也来了,羊羊村真热闹啊。”

贝宁接着说:“我喜欢这个黄色的故事盒,里面有喜羊羊和灰太狼。”郭芷含应和着说:“我也是。”于是大家都涌过去,忘了规则,挤在一起七手八脚找羊羊们的图片,压成一团。陈亮见状忙大声嚷:“别挤了!一个一个轮流找。”

可谁也不听,于是他用力扒开人群,扯了一下贝宁,大吼一声:“别挤了!”贝宁吓哭了,其他小朋友吓得一窝蜂地散开。我见状问陈亮:“平时你们班级出现大家乱挤的时候,老师怎么处理?”“老师叫大家别挤了!一个一个轮流找。”

“那老师是不是又扯又吼?”陈亮不好意思地说:“不是。可这些小屁孩都不听。”“那该怎么办?你这样当哥哥把大家都吓跑了。”小朋友再也不敢来到陈亮身边,陈亮悻悻地自个儿玩。

收拾图片时好多小朋友们都把图片放错格子,哥哥姐姐们边整理边忙不失迭地说“放错了,应该放在这个格子里。”可小朋友一脸茫然。

活动分析:

1、第一次“大带小”活动,大班的哥哥姐姐有一定的责任感,能够主动带领幼儿排图讲述和分类收拾图片。

可大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正在发展,他们缺乏处理事情的经验,面对自制力差,兴致来了找图片就乱挤的小班幼儿,情急之下只会按自己的方式处理,把小朋友吓哭了,老师可以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给大班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在收拾图片时大班幼儿只会指令小班幼儿““放错了,应该放在这个格子里。”不懂得教弟弟妹妹怎样分类收拾图片。这方面也需要老师引导哥哥姐姐教弟弟妹妹怎样分类收拾图片。

2、从区域活动中发现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熟悉的图片容易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如: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的图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图片。但教师投放的相关图片较少,教师应及时添加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熟悉的图片。

3、小班幼儿自制力差,找图片乱挤的行为还需老师多提醒。

调整推进:

1、材料投放调整:为了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需多投放一些幼儿平时常看的动画片图片。可动画片插图一时没得找,只能电脑下载打印,色彩不好看,我请大班哥哥姐姐帮忙画好剪下。

2、请大班老师针对小班弟弟妹妹们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特点,组织哥哥姐姐讨论要是碰到弟弟妹妹“不懂事”时该怎么办?

3、继续针对小班幼儿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和分类收拾图片指导。

活动观察:大班幼儿再次来到我班,兴致勃勃地带来了好多小朋友画的图片:有喜洋洋和灰太狼,有大耳朵图图,还有天线宝宝。也有其他大树、公主、怪兽等图片。

小朋友们又高高兴兴地围在哥哥姐姐们身边,和哥哥姐姐排图编故事。陈亮哥哥带领弟弟妹妹们一起排图编故事。陈亮问:“你拿的是什么图片?”(小波)“你呢?”(丁丁)陈亮说:“那我们一起把图片排在桌上编《天线宝宝的故事》。”

“有一天,天线宝宝出来玩,小波出来了,小波蹬着滑板车飞快地出来了。小波在哪?”颜夕找了一张小波的图片拿在手中不肯放下。广杰赶忙将手里的一张递过去说:“给你。”陈亮继续编“丁丁拎着包包也高兴地跑出来了。”

晓宇把“迪西”排在“丁丁”后面说:“迪西也出来了。”陈亮哥哥说:“他们排成一队准备到山坡上去玩。”大家趴在桌上,头越凑越近,杭洁说:“拉拉还没出来,拉拉迟到了。”

突然一个喷嚏把图片全吹飞了,小朋友哄堂大笑,陈亮哥哥忙把图片重新摆好。这时颜夕小朋友故意打了个喷嚏,又把图片吹飞,大家又大笑起来。陈亮哥哥说:“谁故意打喷嚏的,我不跟他玩。”

小朋友才安静下来继续和哥哥津津有味地排图讲故事。那些图画纸画的图片太薄了,排在桌上有的翘脚,有的卷起来,他们一边压平一边讲故事。收拾图片时,贝宁、芷含、颜夕三位小朋友已基本能分清动物、植物和日常用品,能分类收拾图片。

活动分析:

1、第二次“大带小”活动,幼儿的合作比第一次融洽。可小班幼儿注意力容易转移,容易受突发事件干扰,且喜欢模仿一些觉得好玩的动作。

一个意外的喷嚏就转移了他们编故事的兴趣,且他们觉得喷嚏把图片吹飞很好玩,就开始模仿。这次陈亮哥哥不再那么粗暴,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法明显进步了。

2、新投放的大班幼儿画的图片切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合作排图讲述的积极性高涨。

3、幼儿用图画纸画的图片太薄,容易变形,不便幼儿操作,需过胶。排图讲述放在桌面,图片容易移动,容易受突发事件干扰,得创设一个既便于幼儿排图讲述,又能让幼儿所排的图片相对固定展示,不易受突发事件干扰的环境。

调整推进:

1、将幼儿用图画纸画的图片拿去过胶,投放在大班的手工区,请大班幼儿帮忙修剪。

2、境创设调整:将排图讲述从桌面拓展到活动室墙面,在墙上并列贴2条宽15cm的长条形透明过胶纸,上下两条间隔30cm,取名“故事墙”。

让幼儿自由选择图片插在“故事墙”的长条形透明过胶纸上,发挥想象力进行排图讲述。这样既可以满足多个幼儿合作排图讲述的需要,便于展示,又不容易受突发事件干扰。

活动观察:

“故事墙”前面,小朋友们或蹲或站。贝宁、郭芷含、李想三个小朋友将图片插在“故事墙”下面一排,合作创编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

周洲和弈城在“故事墙”上面一排排图创编怪兽的故事。颜夕在故事墙的左边排图讲述。他们时而互相观看、倾听、交流,时而又各自三三两两自己排图创编故事。

弈城突然把上排的“怪兽”插到下排贝宁、郭芷含和李想的排图里说:“怪兽跑到羊羊村了。”贝宁、郭芷含、李想就把下排的图片全都收起来说:“大家都跑走了。”

颜夕问我:“老师,怎么没有丑八怪的图片,我要编丑八怪的故事”。“我也要编丑八怪的故事,也没有图片。”贝宁说:“那我们自己画丑八怪。”于是,他们跑去美工区拿笔和纸。

活动反思:

1、《指南》指出: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

本着《指南》的理念尝试开展“大带小”语言区活动--有趣的故事墙排图讲述,由于“大带小”活动的时间较短,仅两个星期,为了“大带小”合作成功的愿望,大班老师派到小班的哥哥姐姐都是班级里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较好的小朋友。

为了持续、系统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大班老师连续几次派的都是同一批幼儿。令人高兴的是“大带小”排图讲述既激发了大班幼儿说的兴趣,也激发了小班幼儿说的兴趣,小班幼儿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初步领悟了排图讲述的方法。

虽然用的词汇没大班哥哥姐姐那么生动、丰富,但能较完整地排图讲述。“大带小”语言区活动还促进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实现了预设的目标。

2、故事墙排图讲述与桌面排图讲述相比有很多优势。“故事墙”空间的扩大,大大满足了幼儿合作拼图讲述的需要,拥挤现象不见了。

“故事墙”的创设还解决了桌面排图容易移动或被风吹走的欠缺,便于幼儿操作和展示,幼儿的活动积极、有序,“故事墙”成为班级墙面环境创设一道靓丽的风景。

3、其实一些与排图讲述相关的其他技能也可以通过“大带小”活动来实现,比如:剪图片、画图片等,但我担心“大带小”活动内容多样会分散小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不便老师观察与指导,因此不敢尝试。

可令人惊喜的是“大带小”已激发幼儿自己动手绘画所需图片的灵感,下一阶段我应该放手让幼儿试一试。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进步,要有教育成效,就必须边教边学,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找到新理,才能教诲丰富,才能学生得益。做研究型教师是我们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们中学教师发展的目标。

1、积极参与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学习,把握教育界的动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勇于参与诸如微格教学、学案导学研究等适合教师操作的教学研究。

2、坚持自我学习与进修。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就必须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参加集体学习、听课、评课,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活动,以促进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4、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优化课堂。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数学的“成功乐趣”。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教育规律,研究教育对象,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力求打造具有个人特色的有效课堂。

行动研究者论文、需要我 来搞定的

幼儿矛盾冲突行动研究论文

手机知网 App24小时专家级知识服务打 开心理学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及对策初探西南师范大学 | 李丽君 在幼儿与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冲突是一种很常见的、基本的关系形态。它们是幼儿日常生活经验中的一部分,是必然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因而不应该、也不可能被“消除”掉。笔者认为,幼儿与同伴的冲突过程既反映了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水平,同时又为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富于挑战性的人际情境,具有对社会性各方面协同发展的作用,因而是一种最有价值的经验。 然而,许多教师并没有把握住这种可能意味着幼儿准备向学习跨出一步的时机,同伴冲突作为一种很有教育意义的形式,其教育价值未被充分认识,以至常常被忽略掉了。 关于同伴冲突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以往的有关研究内容极为欠缺。笔者通过对幼儿同伴冲突及教师介入情况的观察研究,从幼儿个体认知水平及环境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引发幼儿间冲突的原因,深入挖掘了冲突情境对幼儿社会性各方面发展的潜在价值,并详细介绍了几种指导策略,旨在抓住幼儿生活中随机出现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冲突情境”,对其进行展开,使同伴冲突的价值由“潜在的”变为“现实的”,促进幼儿社会性各方面变化发展的实际发生。机构:西南师范大学领域:心理学;关键词:幼儿;同伴冲突;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技能;83 4392查看目录开通会员更优惠,尊享更多权益打开APP,下载管理本文硕士论文《西南师范大学》 2002年硕士论文论文一键智能排版排版交给我们,时间留给研究立即查看 >相似文献期刊硕士博士会议报纸在音乐声中静化幼儿心灵通俗歌曲2015年11期幼儿教师如何观察幼儿:来自人类学的启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11期以食育为抓手促进幼儿劳动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林区教学2022年12期家园合作对幼儿劳动行为习惯的培养亚太教育2022年20期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途径与方法亚太教育2022年20期积木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存在问题及策略分析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2年04期3—6岁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现状研究陇东学院学报2021年06期幼儿阅读,读什么?工会博览2021年36期在建构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探究甘肃高师学报2021年06期幼儿自主阅读的现状与建议教育观察2021年48期更多 图书推荐社会认知周治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02-0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36课姚瑜洁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09-16文明的冲突(美)塞缪尔·亨廷顿 #周琪等 新华出版社 2017-10-01企业与社会竺韵德 宁波出版社 2016-09-01人类与社会《科学新闻》杂志社#韦永芬 淡晓红 王晋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01-01孤独社会(日)菅野久美子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1-10-01更多 相关工具书简明音乐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邓小平理论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吉林人民出版社英汉科技大词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颅底外科临床应用解剖学图谱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简明武术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更多 全部文献搜索搜 索App内打开登录注册充值文献期刊工具书图书文集首页搜索客户端充值帮助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2023中国知网(CNKI)皇帝秘史(世界卷)不管是中国皇帝,还是外国皇帝,皇帝都是历*神圣、最神秘...读懂三国的局围绕《三国演义》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曹操、诸葛亮、关羽...真吃对了,病就少了《真吃对了,病就少了》结合我国居民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胡大一医生浅谈心脏健康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发...蒙田随笔集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很少...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心理学发现,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是有能力表现出截然...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是中国近代*负盛名的一部...脊柱好了,病就少了脊椎是整个骨骼架构的支柱,脊椎出问题,会压迫神经,造...拥抱抑郁《拥抱抑郁》是一部真实再现抑郁症患者治疗心路历程的作...喻世明言:绣像珍藏本《喻世明言》收录小说四十篇,题材涉及爱情、婚姻、家庭...皇帝秘史(世界卷)不管是中国皇帝,还是外国皇帝,皇帝都是历*神圣、最神秘...读懂三国的局围绕《三国演义》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曹操、诸葛亮、关羽...

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负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状况。幼儿阶段的社会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为重要。幼儿阶段的社会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以提高 幼儿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游戏又贯穿于幼儿生活的一日各个环节,而游戏又正是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幼儿内在需要的,是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对幼儿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应当为幼儿创设各种环境,并利用这一资源,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交往的意识,学习交往的方法,掌握交往的技能。一、努力为幼儿创设可充分自由交往的环境和条件。幼儿学习、掌握交往技能需要在宽松真实的氛围中进行充分的尝试与练习。首先,建立促进各区幼儿间合作的良好常规。以前区域游戏中幼儿交往仅限于本区范围内。有一次娃娃家里的石泽对我说:“老师,我想带孩子到理发店理发。”“好吧!”石泽高兴地走到理发区,说:“我带孩子来理发,可以吗?”正在理发的小雨和浩浩愣了愣,转头看着。我向她们点了点头,小雨马上笑着搬过一把椅子,拉着石泽说:“好吧,你抱着娃娃坐在这儿我马上给你们理发。”理完发石泽说:“现在娃娃困了,我带他回家睡觉,你们,再见!”以上事例表明,我们应该鼓励、引导各区游戏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有利于拓宽幼儿交往的空间,增强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其次,教师鼓励、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幼儿喜欢游戏,但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矛盾冲突。幼儿面对矛盾冲突,她们往往喜欢请老师替他们解决问题。但幼儿应逐渐形成勇于自己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一次,幼儿在玩娃娃家时,就因为一个灶具,孩子们发生了激励的争吵。这时,欣悦很生气的告诉我,“老师,你看!明明又抢我家的煤气灶了!”这时的我连忙说:“欣悦,你看怎么办?”欣悦还是生气的说:“让他还给我!”我又找到明明,“明明,你看欣悦生气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明明不好意思的说:“欣悦,别生气了!我把玩具还给你!”欣悦这时也高兴的说:“你先玩一会儿,等会儿再还给我吧!”这时她们又开心的去玩了。最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引导幼儿互帮互助,增加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活动区是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的有效场所,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指导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陈鹤琴先生在其教育思想中强调“儿童教儿童”。有一次,我与浩南在玩颜色识别游戏,静静走过来,说:“老师我也想玩!”“好吧,你们俩玩。但是静静应该象老师那样边帮助浩南玩,好吗?”“好!”静静高兴地答应了。他们玩了好几个轮回,静静还连连让了浩南好几次,最后我又听见静静说:“今天你认识绿色了吗?”浩南点点头说:“嗯,认识了。明天我们俩再一块儿玩,好吗?”鼓励引导幼儿充当个别幼儿指导者有助于培养幼儿互帮互助的品质,有助于增强幼儿相互交往的乐趣,有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发展。二、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3—6岁幼儿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并伴随情感受进行。在活动中,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才会积极参与活动。活动区的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自由、理解、宽松、合作的人际环境,他们可以在同一活动区与同一组小朋友进行交往,也可在不同活动区和不同的小朋友交往,有时是幼儿与教师的交往,交往的方式是自由变化的,减少了思维的框框与内在的压力,幼儿的手、口、脑都得到了解放。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是又一条重要途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投入“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理发店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因此,创造性游戏是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最佳活动。在区域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加深体验,进行语言交往的迁移。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已习得一些语言交往经验,老师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等的句式可以迁移到游戏中,“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区域活动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三、正确运用评价手段,鼓励、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决定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充分的强化,而实现它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活动区游戏后的评价。活动区游戏后的集体评价有助于全体幼儿的普遍发展与提高。例如有一次我在活动后,向大家介绍某些幼儿的友好谦让行为,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之后,在活动区游戏过程中,经常有小朋友跑来向我说,自己是如何把玩具谦让给别人玩的。另外,有一次我发现冉冉、苗苗等小朋友,在娃娃家中玩以幼儿园生活为主题的游戏,其内容较丰富、有条理。我利用评价机会请他们向大家介绍他们是如何开展游戏的,并组织幼儿讨论“在游戏中,如果你是幼儿园老师会怎样组织小朋友们的生活?在游戏中,小朋友们应该如何协商、分配角色?”他们各抒己见,丰富多彩。第二天就有好多小朋友在娃娃家中开始了以幼儿园生活为主题的游戏,他们协商、分配好角色后,开始了游戏,又是进餐、又是画画、又是游戏、又是讲故事,其内容更生动有趣。总之,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同时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

幼儿园的教育行动研究论文

幼儿期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关于幼儿期的幼儿 教育 教学,你有何看法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篇一:互联网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研究 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信息的传播进入了光速时代,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把互联网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把 网络技术 和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了家园互动,促进了师生互动,家长满意,幼儿高兴,我们的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一、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大胆使用数字化工具 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不能漠视数字化工具的出现。直接一点儿说,我们不要怕幼儿开电视、玩手机、打电脑……这些都属于生活工具,只要家长正确引导,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现在两三岁的幼儿,还没有上幼儿园,就能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玩得有模有样,稚嫩的小手指上下左右一划,音乐响起来了,视频打开了,图画跳出来了,很多爷爷奶奶都异常吃惊,连连叫绝。因此,在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培养幼儿的自主动手能力是完全可行的。比如,我在进行图形教学时,先指导幼儿打开一体机,然后指导幼儿点选菜单,在一体机上找到各种图形,接着让幼儿观察图形,试着说出图形的名称,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玩得开心极了。然后我给幼儿分发磁力片,让他们说出每一个磁力片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的图形,让幼儿自己去识记。接着,我在电脑上进行演示,把磁力片组合在一起,搭成一个小房子,小朋友们瞪着大大的眼睛,开心极了。最后,我让小朋友自己动手,用磁力片搭建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搭建了一列火车,有的搭建了一艘轮船……尽管不完美,甚至七扭八歪,但小朋友们喜欢玩,玩得忘乎所以,这里,没有知识的灌输,只有兴趣的引导。小朋友们在玩中获得知识体验,在玩中发展智力因素,在玩中培育创新意识,一切都顺理成章,一切都无需刻意安排。网络技术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让小朋友的活动更直观,更具有情趣性。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可企及的。一体机走进课堂,为我们的幼儿教育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它是声光电的组合,不仅有五彩的画面,更有曼妙的音乐和清脆的声音,对小朋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让小朋友自己动手,学习简单的操作,不仅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而且能保护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鼓励幼儿与老师互动,欢迎家长参与其中 一体机的功能十分强大,操作也十分简单,轻轻一点,眼前立马五彩缤纷,既有高天流云,又有山河湖海;既有草绿花红,又有莺歌燕舞。可谓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网络技术的应用,为老师与小朋友互动、家长与幼儿的互动创造了条件。我多次组织了“诗配画,背古诗”活动,我利用一体机展示画面,让小朋友伴着音乐背诵古诗。我展示的第一个小视频是:皓月当空,月光如水,一位诗人站在屋子里,一会儿仰望明月,一会儿低头沉思。小朋友们有的举起了小手,有的站起来,有的喊起来,一点儿也不拘束,是优美的意境感染了他们。一个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背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时此刻,我和小朋友一起走进了诗画的王国,那里有思国怀乡的诗人,有汗流浃背的农民,有吹着短笛的牧童,有雪中垂钓的渔翁……一个个次第登场,随着音乐,是那么的从容,那么优雅。我和小朋友沉浸在优美的画面里,沉浸在浓浓的诗意里。我还组织了“听音乐,背 童谣 ”活动,伴着舒缓的音乐,我和小朋友们载歌载舞,一个小朋友打着手势,慢条斯理地背着:“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一体机画面中,一片绿草地,一个小房子,一只小白兔,还有一盘萝卜和青菜,这简洁的画面,把小白兔那活泼可爱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童谣的魅力,这就是网络的魅力,让老师和小朋友的互动变得轻松自在,变得妙不可言。我还把小朋友的妈妈请来了,让她们和自己的宝贝儿一起练习剪纸。我们在活动中,先观看了剪纸视频,有心灵手巧的老奶奶,剪得又快又好,栩栩如生;有不紧不慢的小朋友,剪得像模像样,一丝不苟。接着,进入剪纸操作阶段,看谁剪得好,看谁剪得多,看谁剪得快。小朋友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妈妈帮着孩子擦汗,帮着孩子铺纸,帮着孩子数数,小朋友则使出浑身的解数,一会儿一个大青蛙,憨态可掬;一会儿一只小蜻蜓,小巧玲珑;一会儿一只大白鹅,昂首挺胸。孩子看看妈妈,笑了;妈妈看看孩子,笑了。这种动手活动,有亲情的融合,有能力的发展,一切是那么自然,一点儿也不造作。亲子制作,是合作,是交流,是共享。一切有赖于网络,一切有赖于亲情,一切有赖于师爱。 三、借助互联网,组建家园互联QQ群 我借助互联网,组建了QQ群、微信群,我和幼儿家长都可以参加群互动。我把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情况记录下来,上传到QQ群和微信群,幼儿家长第一时间就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玩的开心么?吃的好么?睡的香么?家长们了解了孩子的在园情况,工作就踏实了,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家长们还会把孩子在园的情况,让邻居去看,让同事去看,成了生活中的一道大餐。幼儿家长也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视频传给我,小朋友自己会洗手了,自己爱洗脚了,自己会穿衣服了,都成了妈妈感兴趣的话题。亲子阅读,是爸爸最关心的,孩子在听 故事 ,听得入了迷。我大胆利用互联网,通过家园互动,老师和幼儿家长互动,我们把幼儿教育搞得风生水起,家长喜欢,老师喜欢,孩子更喜欢。通过互动,拉近了老师和幼儿家长的距离,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作者:何继红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新村第九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季诚钧.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方晓义.怎样做父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篇二:幼儿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摘要:在现代教育理论影响下,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关注。新时期,幼儿教育已经进入到现代化、智能化的教学阶段,因而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幼儿教育中是大势所趋。首先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结合幼儿教育发展实际,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教学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幼儿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幼儿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了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卫星通讯技术、音像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幼儿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因而,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策略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幼儿阶段是素质教育的起步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普通教育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1]。把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幼儿教育中,使幼儿教育与时俱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传播快、内容丰富、实效性强等特点,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形成清晰直观性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幼儿喜欢新奇,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情境,增强幼儿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化的教育方式,不仅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化特征,久而久之,还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快乐的氛围中,增强情感体验[3]。例如,在 语文知识 内容学习的课堂上,尤其是在语言学习模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在课前准备好视频教学课件,并以图标的形式在电脑桌面上展示,大班的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与 爱好 来选择自己想要进行语言练习的内容,进而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对话练习。又如,在舞蹈表演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媒体视频,向幼儿展示出风格各异的儿歌、舞蹈。在《化蝶》舞蹈的学习中,教师利用教学课件把角色与音乐进行有机融合,使幼儿对蝴蝶飞舞的情景有直观形象的感知,从而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而且舞蹈动作十分形象。 2.游戏教学,加深理解 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实现快乐教学的基本途径,同时对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4]。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幼儿实现精神成长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全身心投入,不分主客体,和其他小朋友之间尽情交流与沟通。在充分的互动中,拓展思维,加深理解。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首先播放相关视频,通过动态化的视频,使幼儿对故事中小蝌蚪与鹅妈妈、乌龟妈妈及鱼妈妈之间的对话内容有所了解,之后将幼儿进行随机分组,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幼儿开展《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同时,教师要可以播放相关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游戏氛围。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发挥 想象力 ,丰富对话内容。另外,由于幼儿在这个阶段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生活化角色模仿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与幼儿家长一同进行联合教学,家长利用数码相机把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把这些视频播放,引导幼儿对这些生活角色进行扮演,不仅能够缩短教师的讲解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还由于幼儿对生活中的这些事物及交际比较熟悉,因而,理解和模仿起来比较容易。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引导幼儿积极发现问题,使幼儿的得到发展。同时由于幼儿会对一些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同样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相关的影像资料,对问题进行解答。比如,对于一些中班的幼儿,他们对坐公交车要不要买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对此,可以播放乘车要买票的视频资料,当幼儿看到上车要主动买票或者出示月票的镜头后,就会懂得上车要主动买票的道理。 3.播放视频,提高幼儿自律能力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律能力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幼儿教师可以认真分析幼儿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视频动画,加强对幼儿的正确引导,提高自律能力。比如,幼儿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猴子过桥》的视频动画,动画片主要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只有一座独木桥,每次只能通过一只猴子,但是小猴们你争我抢,都想第一个过桥,结果在互相挤推中,有的小猴被挤到了河里,有的被挤伤了,此时老猴王说道:“如果你们再这样争抢下去,谁都过不了河,就让我们排队吧!”在猴王的指挥下,小猴们顺利地过了河,并且吃到了美味的桃子。教师通过播放类似的动画视频,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观赏兴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文明礼让的道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总之,由于教育技术优势颇多,彰显了时代特色,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环,因而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的研究,采用科学化 措施 ,丰富幼儿 教学 方法 ,优化教学结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课堂实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幼儿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虞春艳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伊斯兰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范丽娜.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11):15-16. [2]宋照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幼儿教育教学[J].广东科技,2012,06(10):24-25. [3]李红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幼儿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2(9):20-21. [4]风爽.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3,3(12):18-19.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篇三: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幼儿期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均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而且游戏的趣味性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探究了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且探究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游戏;有效应用;教育策略 幼儿教育过程中操作最为简易的方法就是运用游戏教学。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等均处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游戏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游戏的趣味性,它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第二个特点是娱乐性,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教育策略的实施运用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不断提升认知水平;第三个特点是启发性,幼儿教师把启发性与开导性项目加入游戏教学方法中,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受到心灵的熏陶与感染,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观察力、感受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与创新能力;第四个特点是互动交流性,幼儿亲身参与体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之间需要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幼儿更加有效地接触人际关系,从而巩固自己的社会属性,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取长补短,互相帮助。 一、幼儿教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育策略的原因 1.游戏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教育明确指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首要工作。如果在幼儿教学和教育活动中选择,首先应当顺应幼儿爱玩的天性,为幼儿们开拓较为广泛的游戏空间,让幼儿能够有效开展各类游戏,以保证天性不受到压制,并且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游戏会使幼儿有效获得快乐,而快乐的心情能够保持幼儿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状态,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游戏教育在丰富幼儿知识的同时,可以锻炼发展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游戏方式内容多种多样,而且多姿多彩,游戏形式中往往包含诸多教育因素。良好有趣的游戏教育,让幼儿可以有效感知自身与周围的一切,使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等均得到有效激发与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益智型的游戏项目更能有效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生活常识,使幼儿开始对生活初步了解。有的游戏项目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幼儿会掌握一些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并且使观察、探索、比较及验证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有的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感性能力,有的游戏项目可以锻炼幼儿的理性能力,通过多种游戏方式的综合运用,幼儿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初步完善。 3.游戏教育能够帮助促进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形成。幼儿教育工作的最重点应放在对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培养上,良好的情感与人格修养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在游戏教学活动中,幼儿既是游戏的参与者,又是情感的体验者。参与游戏活动中,幼儿会带着一定的情感与情绪,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变化会受到游戏互动的影响与制约,变化较多的游戏活动类型能够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心情与情绪体验,这样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为将来的情感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并且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使幼儿在未来可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自我发展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4.游戏教育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能力。可以说游戏项目是幼儿接受教育期间最为喜爱的活动,同时是幼儿之间互相交往、沟通交流的最好方式,它能够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习且在逐渐接触同伴的过程中扩展自身的社会属性,养成愿意与别人交往的好习惯。幼儿教师要注意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们的引导与告诫也会发挥重大的引导作用。比如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告诉孩子友好善待朋友,与小伙伴和谐相处;在一起玩玩具时应当学会礼让与谦虚,不要争抢。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和谐、亲密、友善的关系,并长时间进行巩固充实。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还可以充分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增加社会交往的 经验 ,不断提升幼儿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实施游戏教育的有效策略 1.游戏教育策略在一般教学项目中的运用。幼儿教师应当适当将游戏教育模式引进一般的教学项目中,通过广泛的游戏项目的开展,激发幼儿接受教育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把游戏教育模式带进 童话故事 的讲述中,在《小红帽》童话故事教学中,可以让 儿童 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扮演小红帽的形象,并在集体中进行统一展示,增加游戏教育的乐趣。在讲述《丑小鸭》童话故事中,可以采取故事接龙讲述的方式,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教育策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体育项目游戏教育应当适合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和接受规律。充分坚持由浅入深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为目标。体育类游戏应当既满足幼儿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更发挥他们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教育策略在幼儿自由活动时的运用。在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师应当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特点及游戏的兴趣点,向幼儿介绍具有适应性的游戏方式,比如传统的跳房子、跳皮筋及沙包游戏等,这样可有效丰富幼儿的课外游戏生活,也能够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总之,幼儿教育教学中,游戏教育模式的运用早已不新鲜,在当下幼儿游戏教育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游戏教育的重要应用价值与意义,充分掌握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游戏教育的基本特点,并探讨科学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为幼儿的学生与成长提供良好的游戏教学模式。 作者:薛褚亚 单位:张家港市德美幼儿园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教研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幼儿教育教研论文篇1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体会 语言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与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这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中,幼儿教师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它能够将深奥化为浅显,使抽象化为具体,同时还能化平淡为神奇,这样也就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孩子的求知欲,以是幼儿更加积极的学习,同时学习效果也会得到很好的回应。下面我将从幼儿语言教育的不足之处及在如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采取的措施出发,谈一谈在幼儿教育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体会。 1.当下幼儿语言教育的不足之处 现在许多幼儿园都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汉字的认读,而忽略了幼儿生活经验的体验。在选择语言方面的教育内容时,过分依赖教材,总是从教材中选择幼儿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学作品,却忽略了对语言本身价值的挖掘。许多幼儿园还存在将口语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割裂开的错误认识,忽视识字、写字和阅读教学,也将语言交往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搁置不管。再有就是幼儿园学习环境创设方面的缺憾,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幼儿园加大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却忽视了软环境的营造,许多教师对心理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没有做到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交流环境,从而导致了幼儿冷漠,不注意自己语言的学习,这样也就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孩子,让孩子大胆开口 初入幼儿园的孩子,因为环境陌生,周围的面孔也陌生,常常表现出焦虑,少言,哭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孩子表达自己无助于无奈的一种方式。消除了孩子的焦虑,也就间接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了贡献。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入园鼓励有二人的方式,帮助幼儿消除焦虑等种种不良情绪。比如:在孩子入园一开始,幼儿教师要经常看到孩子的优点,多多表扬孩子,因为孩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所以,在老师的影响下,孩子很快就会学会问老师"老师,早上好",或者问某位小朋友早上好,这样孩子刚入园时的紧张和拘谨感就慢慢消失了。当孩子习惯了幼儿园的环境之后,他们的各种良好习惯也就养成了,同时他们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了,从而也就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幼儿初入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对幼儿多多表扬与鼓励。 给孩子创设学习环境 当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之后,我们要尽量为孩子创设一个将普通话的环境,用规范的语言来刺激孩子,同时也要讲究说话的艺术,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促进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条件。比如,可以让幼儿学儿歌,学诗歌,讲故事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 游戏中言语能力的培养 儿童的天性是玩,而玩也是幼儿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游戏。在游戏中的幼儿最真实,他们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所见、所问、所听都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这样就给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选择分角色的游戏,让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在幼儿扮演每一个角色时,我们就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另外,角色的扮演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此外,一些可以学习语言的游戏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它可以再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前提下,实现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抓住机会教学 由于幼儿年龄小,交往是语言简单,而且动作要优于语言,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即使不会说,但他也会用动作表达。举例来说,一个幼儿在玩玩具,另一个孩子也想玩,他就会直接上前去抢,而不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这样就会引起冲突,是幼儿的行为受挫。所以教师可以教授孩子交往交际的能力,让每个孩子学会用语言沟通。比如在"过家家"这种小游戏中,同伴可以说谁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一起玩吧"等等,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争取家园合作,保持家园一致性 在幼儿教师的领导下,的确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个较好的效果,但家长的作用也还不容小觑的。中国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许多家长都是讲孩子安置到幼儿园中,自己却不去管孩子。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如若想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个很好的提高,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只让教师去教,让学校去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家长,也要时刻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只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身边的温暖,就可以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所以说,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全力配合,做到家园共教,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增加助力。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幼儿期这个敏感的阶段,一定要避免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各方面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 3.总结 在读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后,体会深刻。我认为,在幼儿时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识字的重要性相当,教师及家长朋友们,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时刻注意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可以畅所欲言,爱说话,并且爱说完整的话。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是全社会的责任,从教师开始,从家长开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我们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让孩子随意随心表达自己,从而提高全社会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育教研论文篇2 论幼儿教育中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的培养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善于与他人合作不仅是对成人的要求,同时也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应拥有的必需品质。由于大部分独生了女从小缺少伙伴,加之成人教育方式上过度的包办,造成幼儿被成人世界紧密地包围着,发展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精神,纠纷现象经常发生,他们交往实践少,经验缺乏,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得不到发展。而家长们大多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幼儿的智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却忽略了社会交往对幼儿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学会合作呢?作者认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幼儿学习具有较强的无意识性和模仿性,和任何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相比,幼儿都更容易受到外界感染,也更容易从环境中获得教育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效利用环境,依托创设合作的园所环境,积极营造合作氛围,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墙饰是幼儿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利用其变化多样、贴近幼儿等特点,通过墙饰来实现对幼儿产生直接的教育影响。主动地创设一些可以体现合作精神以及合作主题的墙饰,烘托幼儿园的合作氛围,进一步发挥墙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例如,可用拟人化的方法对介绍人体器官的知识类墙饰进行深入再造,让其真正成为会说话的墙,使幼儿不仅能够懂得每一器官各自有各自功能,同时懂得正是各个器官的密切配合才使每个人的身体保持了健康,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合作都是无处不在,让墙饰的教育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我们注意到,幼儿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是开始于共同的游戏和活动,通过共同玩耍相互熟悉并得到了交往经验。所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够自由地交流,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也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各类文艺节目,让幼儿们在欣赏之后展开讨论:“为什么这些演员们的表演能这么精彩”,经过讨论后使其真正明白:只有演员们相互配合并承担合作的责任才能完成。 二、科学组建与管理幼儿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然而,它需要教师前期精心的策划,也需要幼儿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通常说来,合作小组的规模并非是越大越好,因为小组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幼儿们有相对更强的能力来实现互动,也使教师的组织活动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当然,小组规模也绝非越小越好,如果我们希望幼儿可以从同伴互动中获益,我们就不应把小组人数仅仅局限在两人。如果教师第一次尝试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或是幼儿还没有参与小组活动的经验,建议教师应该首先使用2人小组,最好不应超过3人。如果小组人数较多,幼儿之间不但不能产生很好的互动,而且此起彼伏的幼儿冲突将使教师疲于应付。在有多次活动开展经验后,随着教师和幼儿经验的逐步丰富,教师就可以采取4人以上小组来进行活动了。如果幼儿在上小班的时候就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小组活动经验,在到了中班、大班时,他们就可以同时与更多的同伴产生互动。在大班时可让幼儿自由结伴二人一组进行“步调一致”游戏,或三人一组玩“套圈”游戏,幼儿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合作质量。 三、利用文学作品和言传身教进行合作教育 在很多儿童作品中均有关于合作的话题,而故事又是孩子们十分喜闻乐见的,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谦让、爱护关心同伴等优良品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比如:通过《金色的房子》可以教育幼儿只有大家一起玩才会更加快乐;通过《谁的本领大》可以使幼儿懂得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才能取长补短互相合作,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因为幼儿的形象思维比较丰富,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比如,在布置活动室时,多位教师们共同挂拉花、合作粘贴字画,可以让幼儿更加直接地感受合作的氛围,加深他们对合作的印象。 四、营造和创建幼儿合作机会 教师要想办法给幼儿创造提供和同伴合作的机会,使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在作画中可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分工合作,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如在“世界地球日”这样的节日中,可以让幼儿合作完成画画,引导他们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之在完成图画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游戏,如:套花瓶、抛网等器械;翻饼、夹球走、二人三足等游戏,增强幼儿合作意识,使其知道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同时,还有些体育游戏可分小组竞赛,如竹梯子、抛接球瓶的游戏,从中引导幼儿学会以强带弱,共同完成一项游戏,让幼儿感受到合作共同游戏的成功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给幼儿适时提供合作的机会,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幼儿教师要不断地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多引导其更多地参加集体性游戏,使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五、教师对幼儿鼓励和引导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呢。”“你们都想当船长,没人当水手,玩不成了,怎么办?”“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搭,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六、结束语 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让孩子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学会相互理解,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猜你喜欢: 1. 幼儿园教育教研论文 2. 幼儿教育论文2000字范文3篇 3.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4. 浅谈幼儿园教育论文 5. 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论文

  • 索引序列
  • 幼儿社会化行动研究论文
  • 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对策研究论文
  • 幼儿园行动研究案例论文
  • 幼儿矛盾冲突行动研究论文
  • 幼儿园的教育行动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