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对策研究论文

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对策研究论文

(一)有必要对学前儿童的各种社会退缩亚型的特点与成因进行更细致的探查从社会性游戏的发展而言,学前儿童需要经历独自游戏——旁观游戏——集体游戏的发展过程。因此,在确定学前儿童是否表现出社会退缩时,必须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同样是长时间的孤独游戏,在6岁是社会退缩,在3岁则可能是正常行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都把3—6岁视为一个同质阶段,这就可能混淆了社会退缩和正常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学前儿童的各种社会退缩亚型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更细致的探查。(二)应进一步研究不同亚型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在探讨社会退缩的不同亚型时,应该考虑性别维度。这方面虽已有一些研究发现,但很不充分,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探讨不同的亚型对男女儿童具有的不同意义,以及不同亚型在男女儿童中所经历的不同发展过程。另外,这些研究的样本基本来自欧美国家,由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还有必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退缩表现的差异。(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社会退缩的亚型目前已有三种社会退缩的亚型得到公认,但这并不是最后的结论。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重新探索社会退缩的不同亚型,同时考虑每个亚型内部的不同质性,进行更细致的分型。进一步揭示不同亚型的内在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四)干预应该融合于课程和教学以往的干预研究由于只是针对社会退缩行为本身,没有从儿童成长的环境去认识,干预和教育是分离的,因此,即使儿童在干预计划中取得了进步,如果生态环境不变,当他们回到原来的生态环境中就很容易故态复萌,依旧表现出社会退缩。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该研究和制定具有生态效度的、能够为教师所掌握的、融合于课程和教学的干预方案,力图达到标本兼治,将改善情境和提高交往能力相结合,实现预防和干预的统一。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原因:

1、先天适应能力差。这类儿童从小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接触人,若勉强去适应,适应过程很难而缓慢,平时也不爱活动,对新鲜的事情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好奇心,从不与陌生人交往。

2、后天抚养教育不当。有的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独自玩耍,不让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过分地照顾与迁就,就使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以致其采取逃避的方式,如拒绝上幼儿园。

对策:

1、家长应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想念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

2、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3、家长对孩子不要溺爱,以免养成过分的依赖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和教师的亲切和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

定义概述:

一个正常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了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这是正常的,是儿童正常的适应性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会对所处的环境逐渐适应,并在做游戏等活动中,主动发展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却很难适应新环境。

童年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仅有可能延续至成年,而且,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方式等。

幼儿的退缩行为,是指幼儿不主动与同伴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玩也不愿去陌生的环境,对陌生环境表现出害怕、胆怯等。退缩行为会阻碍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影响其社会化和认知的发展。来源于:冯洁育婴工作室幼儿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是:(1)气质。有些儿童的气质属于“行动缓慢型”,不够活泼,对新环境和新事物适应缓慢,表现为安静和退缩;有的儿童属于“困难型”,在新环境中反应迟缓。(2)家庭的过度保护和有限的交往范围。有研究发现,焦虑、退缩的儿童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好、成人过于溺爱的家庭。这类家庭深怕孩子受到外界的“伤害”,忽视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正常心理需求,导致孩子失去了许多探索的机会,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和无能为力,从而产生退缩行为。(3)成人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有的成人对孩子的胆怯、退缩十分焦急,采取了各种不适当的方法。 有的总怕孩子不与人交往,老是追问孩子为什么不与别人玩;有的成人会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总是说:“你看人家多大方啊,你呢,缩头缩脑的。”这些“好心”不但起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产生恐惧并力图退却。对孩子的退缩行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矫治,矫治的重点在于教育与改善环境。首先,对有退缩行为的幼儿,成人对孩子要温和、耐心,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约束,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常带孩子到公园、亲戚朋友家去,鼓励孩子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且,成人应以身作则,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外界环境或周围人群的排斥,不要让孩子从小就觉得外界环境可怕而对新环境产生畏惧心理。其次,对退缩的儿童,成人应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在幼儿园各类活动中,应多鼓励他们参与,对他们的行为多加赞扬。成人应多让孩子与活泼、大方的孩子在一起活动,用同伴的热情与快乐去感染孩子。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逐渐摆脱心理的“枷锁”,积极投入到同伴群体中去。对有严重退缩行为的幼儿,可以采用示范法和行为塑造法加以系统矫治。示范法是一种观察学习。成人在了解儿童退缩情况的基础上,和他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逐步采用图片、录像、现场模拟、参与模拟的方法给以引导、教育。可以给幼儿看一些小朋友们友好相处的图片、录像,听一些小朋友在一起游戏的故事。成人要特别指导幼儿注意小朋友们友好交往、集体玩耍的欢乐情景,让他感受积极的情绪体验。经过一段时间后转入现场模拟,让幼儿实地观看小朋友们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体验小朋友相互交往的快乐,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最后,成人带着幼儿逐步由简到繁分阶段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成人逐步退出,鼓励幼儿自己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样,幼儿就能逐步摆脱原先的退缩状况。行为塑造法是给有退缩行为的幼儿设定一个矫治目标,如在幼儿园能与全班小朋友一起玩;然后将目标分成若干小目标,如与小朋友坐在一起,和邻座小朋友打招呼,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直至与一组小朋友玩,与全班小朋友玩。每当幼儿完成一个小目标时,成人就给予奖励以强化,再提出新的小目标,这样不断进行下去,直至达到最后的矫治目标。

社会退缩行为研究现状论文

社会退缩的行为表现及应对策略社会退缩不能或不愿与同伴发起和进行有效的互动,缺少社交行为。表现为自我行动能力差、对物的兴趣大于对人的兴趣、交往策略欠缺、容易被拒绝等。这种独自状态给社会退缩儿童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须要采取完善自我能力结构、进行积极的行为矫正、加强社交策略培养、引导儿童融入交往环境、改善各种人际关系等应对策略,帮助退缩儿童积极融入社会。 关键词:社会退缩;行为表现;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陈红梅(1982-),女,佳木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22292 学术界对社会退缩的关注和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国外的学者Rubin、Asendorpf、Coplan、Hart等已经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作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他们倾向于把退缩行为界定为独自一人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的独处行为。我国学者陈会昌、郑淑杰、叶平枝、陈欣银等人也分别尝试对社会退缩儿童进行了研究。现在,虽然对社会退缩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学术界都不约而同地用“独自”“独处”等词语来描述社会退缩的行为,即社会退缩儿童不能或不愿与同伴发起和进行有效的互动,缺少社会交往行为。 一、社会退缩儿童的行为表现 (一)自我能力结构不完善,自我行动能力差 儿童自我能力包括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全面的感知、适度自控、及时决策、适当反应和准确反馈的能力和交往技巧、选择语言、显示表情、遵守规范的能力。[1] 退缩儿童的自我能力结构往往是不完备的。退缩儿童的自我认知常是否定或是消极的,自我评价低或过分自卑,从而不能对情境进行全面的感知、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控从而作出适当的反应。部分退缩儿童表现出感觉统合能力失调,严重地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导致其人际关系敏感或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出现障碍。[2]自我行动能力是指个体对自我进行的调解、管理、约束、控制等行为。社会退缩儿童由于受到负性自我认知的影响,自我价值感会降低,当面临时间、地点、人物都不断变化的社交情境时,他们一贯以“我不能”“我不会”来应对,逃避和退缩就成为了最终的选择。 (二)对物的兴趣大于对人的兴趣,喜欢独自地探索或旁观 大部分退缩儿童经常被老师或同伴描述为安静、孤独、沉默寡言、害羞等等,退缩儿童在社会交往环境中绝大多数时间是独自游戏或独自进行探究活动,似乎对物的兴趣要大于对人的兴趣。他们表现出较低的交往动机和较高的回避动机。还有一部分儿童既想参与又害怕参与同伴活动,受儿童的抑制性气质或者对负性评价的预期的因素影响,表现出在不同的交往情境中犹豫不决、胆小、拘谨、无所事事等行为。社会退缩儿童更喜欢远离集体而独自活动。在与他人交往时, 退缩儿童体验到更多的是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原因可能是他们不能对别人发出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解读和判断,他们不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所以对交往活动不感兴趣, 甚至会有焦躁、厌烦、冷漠等表现。 (三)交往策略欠缺,同伴接纳性低,容易被拒绝 有些退缩儿童主观上有参与同伴活动的意愿,但由于不会正确地使用交往策略而经常遭到拒绝,因此他们不得不独自行动。退缩儿童不能正确地运用发起、协调、让步、交换等交往策略。例如,当有儿童提出一个建议而退缩儿童不想参加时,他不会提出新的建议使活动继续下去,而是退出或直接否定。他们缺乏有效的协商策略,只考虑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顾及他人,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和退缩。久而久之,这部分儿童会受到同伴的排斥和孤立,他们不得不在同伴活动的情境中退出,或表现为独自一人的游戏与活动,或表现为机械的、频繁的身体运动。 二、社会退缩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退缩行为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退缩行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同伴接纳性低。近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同伴互动中,能有机会更好地认知自己和他人观点间的差异,儿童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能够促进其去自我中心或观点采择的发展。而毫无疑问,社会退缩行为会影响儿童的发展。陈欣银研究表明,儿童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与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关。退缩儿童的同伴关系不良会导致儿童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沮丧和学校适应不良等,会阻碍儿童的健康发展(HAWKER,2000)。社会退缩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孩被同伴评价为退缩行为的比女孩多。 SHEPARD研究发现在青春期, 害羞的男孩子具有较低的自尊, 与不害羞的同伴相比, 害羞的男孩在结婚、生子、立业等方面都会比较晚 [3]。 (二)儿童退缩行为影响其人格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发展 有研究指出同伴拒绝和忽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无论是主动退缩还是被动退缩的儿童都拥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缺乏有效的同伴交往和互动,更多的时间处于单独状态。有效的社会交往和同伴互动是自我形成的一个重要保障。退缩儿童在交往情境中经历了更多的否定和消极感受,对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多为负性认知与评价,与受欢迎儿童相比,退缩儿童表现出显著的孤独感和社会分离感(GAZELLE&LADD,2003),且这些消极的感受会持续到青春期早期。而这一时期是儿童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退缩儿童由于长期处于被排斥或孤独状态,他们会逐渐接受自己的社交地位,认为自己的能力就是差的,这种不正确的自我认知,导致消极的自我概念,并可能衍生出更多的问题行为。这些都会影响到儿童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对其产生的评价。 三、积极有效应对儿童退缩行为的策略 (一)完善自我能力结构,进行积极的行为矫正 退缩行为的形成是个体身心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长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多数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经过有效的行为训练可以建立起良好的行为模式,消退不良的行为模式。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两个关键性因素:社交技能和自我评价。这两个关键因素的获得就是人的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的整合,是个体在社会条件下连续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自我能力结构是儿童在教育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完善儿童的自我能力结构可以进一步扩展其社会化的心理空间。积极有效的行为矫正可以帮助退缩儿童增强自我调解、管理、约束、控制等能力。对不同类型的退缩儿童可以采用同伴配对法、社交技能训练等方式进行干预,对于年龄较低的儿童可以采用游戏干预法进行矫正。 (二)引导儿童融入交往环境,改变“单独”状态 同伴交往是儿童学习社交技能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已有众多研究证实,缺乏同伴交往是儿童成长中的危险因素。退缩儿童的“独自”一人的行为状态对其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改变单独状态是对退缩儿童进行干预的重要策略。退缩儿童对于社交场景的退出独自行为包括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根据退缩儿童不能和不愿与人交往的动机,可以选用不同的教育引导方法:对于主动退出的儿童加强其对于社交情境的全面感知和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对于被动退出的儿童主要加强交往策略的培养。借助游戏引导儿童融入交往情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游戏情境可以让儿童感受到自然、信任、放松、完全自由,在游戏进程中感知自己存在的状态和需要改进的方向,进而开始新的转变。引导儿童融入交往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耐心引导,逐渐带领退缩儿童走出单独状态。 (三)改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退缩儿童对自己的认知 改变退缩儿童的退缩行为须要儿童自身以及周围的教育者和同伴共同作出努力和改变。改变儿童的退缩行为不仅要改变儿童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知,还要改善退缩儿童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儿童的退缩行为,首先要提高对退缩儿童的关注,关注可以使其社会期望、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相应地会导致其行为动力的变化,以及对自身要求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关注须要退缩儿童的父母、教师及同伴都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调整,在生活、教育、游戏中把“独自”行动的退缩儿童带回到正常的交往活动当中来,给退缩儿童更多的交往机会和积极关注。其次还要改善退缩儿童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最大限度地给儿童以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也是儿童建立自信、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和融入社会的基础和源头。所以,退缩儿童的教育者在积极关注的基础上,还应该给儿童更多的接纳、包容、尊重和关爱,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5:277. [2]陈红梅,阎瑞华.农村留守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3(9) [3]EISENBERG,,,,ETAL.(1998).SHYNESS AND CHILDREN ,EMOTIONALITY ,REGULATION ,AND COPING: CONTEMPORANEOUS ,LONGITUDINAL ,AND ACROSS-CONTEXT RELATIONS ,CHILD DEVELOPMENT,69:767-790. 编辑/吕秀妍 论文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期转载注明来源:热门文章克格勃轰动世界的三大海外追杀行动请拔下玫瑰上的刺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探析于光远与孙历生的悲怆婚姻漫谈潘玉良裸体画的精神层面心理测试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历史录音的回味:潘寅林与《红色小提琴》贪官黄瑶“最省心情妇”:巨额分手费典当了儿子前途洪学智将军的夫人――张文传奇不伦孽情,13岁少女爱上继父从将军到扶贫引路人相关文章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高中校园暴力行为表现及对策分析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及应对策略幼儿礼仪行为表现的现状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地铁接触网的常见故障及应对策略正确应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出现的情感问题的策略大数据下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新形势下企业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浅析浅谈玉米春播注意事项及应对策略浅析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外语学习焦虑及应对策略研究浅谈学生个性差异及应对策略护理“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应对策略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应对策略探究校园网贷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刍议车辆设备管理的不足及应对策略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应对策略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社会性退缩行为是一种多见于低龄人或性格内向人的心里障碍现象,其特征为行为孤立、不合,态度冷淡、害羞,因为不能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合思想,从而使别人无法跟具有这种行为的人沟通交流,因此会被忽视和冷落,社会地位呈现边缘化,所以称为“社会性退缩”。具体来说,表现为孩子不爱通常的游戏,转而热衷于跟年龄不相称的个人活动和爱好,青少年则可能表现为语言表达障碍和莫名的忧郁。 建立和培养自信心是矫治社会性退缩的关键,如果是幼龄儿童,要鼓励他参加孩子的游戏,家长的教育中要更多地跟孩子交流,有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有差错也不能无原则地溺爱,总之要营造一种的氛围;如果是青少年,则应鼓励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培养业余爱好,内心有压力的时候要学会向朋友和家长倾诉,或采取其他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

● 行为抑制,是指在陌生情境(包括社会情境和非社会情境)下的害怕、胆小、谨慎、敏感等行为倾向,这是气质的特征表现。这个概念强调的是陌生情境,一般只用来形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在人生初期阶段的行为反应倾向。● 害羞,是指在陌生社会情境下表现出来抑制行为,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密切相关,说白一点就是害怕人。这个概念强调的是陌生社会环境。● 社会性孤独,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被同伴拒绝从而表现出的独处行为,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和小学特别常见,尤其是一些调皮捣蛋的男孩子经常会被孤立于群体之外。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同伴拒绝。● 社会退缩,泛指在陌生情境和熟悉情境中的独处行为,其范畴实际上包含了行为抑制、害羞和社会性孤独中的单独和孤独性。简而言之,社会退缩是指独自一人、不与他人交往的活动。请注意,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独处,而不管情境和场合,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害羞有很大区别。此外,社会退缩是个体主动将自己孤立于群体之外,而社会性孤独是个体被群体所孤立在外,二者也有着本质性区别。本文主要介绍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有关害羞这个话题将在下一期的文章中专门介绍。社会退缩行为有3种亚类型,分别为安静退缩(passive withdrawal)、活跃退缩(active withdrawal)和焦虑退缩(anxious withdrawal)。● 安静退缩,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儿童独自的、安静的探索活动和建构活动,通常是一种久坐不动的独处行为。安静退缩的孩子往往表现为对物比对人更加感兴趣,这会逐步发展为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对友谊的建立不感兴趣。● 活跃退缩,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儿童独自一人频繁的、机械的身体运动和功能游戏,以及独自一人的装扮游戏。活跃退缩的孩子实际上是非常愿意与人交往的,但可能因为采用了不恰当的友谊发起方式(例如重重地拍了别的孩子一下),从而遭到了同伴拒绝,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一个独自活动和游戏的方式。

幼儿运动退缩行为矫正研究论文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社会退缩的行为表现及应对策略社会退缩不能或不愿与同伴发起和进行有效的互动,缺少社交行为。表现为自我行动能力差、对物的兴趣大于对人的兴趣、交往策略欠缺、容易被拒绝等。这种独自状态给社会退缩儿童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须要采取完善自我能力结构、进行积极的行为矫正、加强社交策略培养、引导儿童融入交往环境、改善各种人际关系等应对策略,帮助退缩儿童积极融入社会。 关键词:社会退缩;行为表现;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陈红梅(1982-),女,佳木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22292 学术界对社会退缩的关注和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国外的学者Rubin、Asendorpf、Coplan、Hart等已经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作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他们倾向于把退缩行为界定为独自一人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的独处行为。我国学者陈会昌、郑淑杰、叶平枝、陈欣银等人也分别尝试对社会退缩儿童进行了研究。现在,虽然对社会退缩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学术界都不约而同地用“独自”“独处”等词语来描述社会退缩的行为,即社会退缩儿童不能或不愿与同伴发起和进行有效的互动,缺少社会交往行为。 一、社会退缩儿童的行为表现 (一)自我能力结构不完善,自我行动能力差 儿童自我能力包括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全面的感知、适度自控、及时决策、适当反应和准确反馈的能力和交往技巧、选择语言、显示表情、遵守规范的能力。[1] 退缩儿童的自我能力结构往往是不完备的。退缩儿童的自我认知常是否定或是消极的,自我评价低或过分自卑,从而不能对情境进行全面的感知、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控从而作出适当的反应。部分退缩儿童表现出感觉统合能力失调,严重地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导致其人际关系敏感或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出现障碍。[2]自我行动能力是指个体对自我进行的调解、管理、约束、控制等行为。社会退缩儿童由于受到负性自我认知的影响,自我价值感会降低,当面临时间、地点、人物都不断变化的社交情境时,他们一贯以“我不能”“我不会”来应对,逃避和退缩就成为了最终的选择。 (二)对物的兴趣大于对人的兴趣,喜欢独自地探索或旁观 大部分退缩儿童经常被老师或同伴描述为安静、孤独、沉默寡言、害羞等等,退缩儿童在社会交往环境中绝大多数时间是独自游戏或独自进行探究活动,似乎对物的兴趣要大于对人的兴趣。他们表现出较低的交往动机和较高的回避动机。还有一部分儿童既想参与又害怕参与同伴活动,受儿童的抑制性气质或者对负性评价的预期的因素影响,表现出在不同的交往情境中犹豫不决、胆小、拘谨、无所事事等行为。社会退缩儿童更喜欢远离集体而独自活动。在与他人交往时, 退缩儿童体验到更多的是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原因可能是他们不能对别人发出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解读和判断,他们不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所以对交往活动不感兴趣, 甚至会有焦躁、厌烦、冷漠等表现。 (三)交往策略欠缺,同伴接纳性低,容易被拒绝 有些退缩儿童主观上有参与同伴活动的意愿,但由于不会正确地使用交往策略而经常遭到拒绝,因此他们不得不独自行动。退缩儿童不能正确地运用发起、协调、让步、交换等交往策略。例如,当有儿童提出一个建议而退缩儿童不想参加时,他不会提出新的建议使活动继续下去,而是退出或直接否定。他们缺乏有效的协商策略,只考虑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顾及他人,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和退缩。久而久之,这部分儿童会受到同伴的排斥和孤立,他们不得不在同伴活动的情境中退出,或表现为独自一人的游戏与活动,或表现为机械的、频繁的身体运动。 二、社会退缩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退缩行为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退缩行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同伴接纳性低。近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同伴互动中,能有机会更好地认知自己和他人观点间的差异,儿童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能够促进其去自我中心或观点采择的发展。而毫无疑问,社会退缩行为会影响儿童的发展。陈欣银研究表明,儿童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与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关。退缩儿童的同伴关系不良会导致儿童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沮丧和学校适应不良等,会阻碍儿童的健康发展(HAWKER,2000)。社会退缩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孩被同伴评价为退缩行为的比女孩多。 SHEPARD研究发现在青春期, 害羞的男孩子具有较低的自尊, 与不害羞的同伴相比, 害羞的男孩在结婚、生子、立业等方面都会比较晚 [3]。 (二)儿童退缩行为影响其人格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发展 有研究指出同伴拒绝和忽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无论是主动退缩还是被动退缩的儿童都拥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缺乏有效的同伴交往和互动,更多的时间处于单独状态。有效的社会交往和同伴互动是自我形成的一个重要保障。退缩儿童在交往情境中经历了更多的否定和消极感受,对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多为负性认知与评价,与受欢迎儿童相比,退缩儿童表现出显著的孤独感和社会分离感(GAZELLE&LADD,2003),且这些消极的感受会持续到青春期早期。而这一时期是儿童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退缩儿童由于长期处于被排斥或孤独状态,他们会逐渐接受自己的社交地位,认为自己的能力就是差的,这种不正确的自我认知,导致消极的自我概念,并可能衍生出更多的问题行为。这些都会影响到儿童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对其产生的评价。 三、积极有效应对儿童退缩行为的策略 (一)完善自我能力结构,进行积极的行为矫正 退缩行为的形成是个体身心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长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多数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经过有效的行为训练可以建立起良好的行为模式,消退不良的行为模式。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两个关键性因素:社交技能和自我评价。这两个关键因素的获得就是人的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的整合,是个体在社会条件下连续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自我能力结构是儿童在教育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完善儿童的自我能力结构可以进一步扩展其社会化的心理空间。积极有效的行为矫正可以帮助退缩儿童增强自我调解、管理、约束、控制等能力。对不同类型的退缩儿童可以采用同伴配对法、社交技能训练等方式进行干预,对于年龄较低的儿童可以采用游戏干预法进行矫正。 (二)引导儿童融入交往环境,改变“单独”状态 同伴交往是儿童学习社交技能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已有众多研究证实,缺乏同伴交往是儿童成长中的危险因素。退缩儿童的“独自”一人的行为状态对其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改变单独状态是对退缩儿童进行干预的重要策略。退缩儿童对于社交场景的退出独自行为包括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根据退缩儿童不能和不愿与人交往的动机,可以选用不同的教育引导方法:对于主动退出的儿童加强其对于社交情境的全面感知和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对于被动退出的儿童主要加强交往策略的培养。借助游戏引导儿童融入交往情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游戏情境可以让儿童感受到自然、信任、放松、完全自由,在游戏进程中感知自己存在的状态和需要改进的方向,进而开始新的转变。引导儿童融入交往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耐心引导,逐渐带领退缩儿童走出单独状态。 (三)改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退缩儿童对自己的认知 改变退缩儿童的退缩行为须要儿童自身以及周围的教育者和同伴共同作出努力和改变。改变儿童的退缩行为不仅要改变儿童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知,还要改善退缩儿童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儿童的退缩行为,首先要提高对退缩儿童的关注,关注可以使其社会期望、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相应地会导致其行为动力的变化,以及对自身要求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关注须要退缩儿童的父母、教师及同伴都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调整,在生活、教育、游戏中把“独自”行动的退缩儿童带回到正常的交往活动当中来,给退缩儿童更多的交往机会和积极关注。其次还要改善退缩儿童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最大限度地给儿童以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也是儿童建立自信、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和融入社会的基础和源头。所以,退缩儿童的教育者在积极关注的基础上,还应该给儿童更多的接纳、包容、尊重和关爱,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5:277. [2]陈红梅,阎瑞华.农村留守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3(9) [3]EISENBERG,,,,ETAL.(1998).SHYNESS AND CHILDREN ,EMOTIONALITY ,REGULATION ,AND COPING: CONTEMPORANEOUS ,LONGITUDINAL ,AND ACROSS-CONTEXT RELATIONS ,CHILD DEVELOPMENT,69:767-790. 编辑/吕秀妍 论文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期转载注明来源:热门文章克格勃轰动世界的三大海外追杀行动请拔下玫瑰上的刺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探析于光远与孙历生的悲怆婚姻漫谈潘玉良裸体画的精神层面心理测试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历史录音的回味:潘寅林与《红色小提琴》贪官黄瑶“最省心情妇”:巨额分手费典当了儿子前途洪学智将军的夫人――张文传奇不伦孽情,13岁少女爱上继父从将军到扶贫引路人相关文章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高中校园暴力行为表现及对策分析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及应对策略幼儿礼仪行为表现的现状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地铁接触网的常见故障及应对策略正确应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出现的情感问题的策略大数据下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新形势下企业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浅析浅谈玉米春播注意事项及应对策略浅析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外语学习焦虑及应对策略研究浅谈学生个性差异及应对策略护理“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应对策略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应对策略探究校园网贷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刍议车辆设备管理的不足及应对策略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应对策略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病因主要分为内部、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自身生理基础、气质特征,以及社会认知(如有消极的社会自我知觉、社交策略匮乏、观点采择能力较差、社会交往归因不当等特点)。外部因素1.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过度控制、过度保护)、亲子关系,家庭角色分工都会影响幼儿的退缩行为。2.幼儿园及学校:不良的师幼关系,容易使退缩幼儿成为被忽视幼儿,进而使幼儿的退缩行为得到默认,加剧其退缩行为。而幼儿的退缩行为也成为其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的障碍。3.社会风气及文化背景:倾向内敛含蓄的文化,相较于西方奔放自由的文化更易出现退缩性行为。一、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孩子出现退缩行为背后重要的原因与缺乏社交技能有关,或许因为担心害怕、回避已经有的社交技能得不到正常的使用,鼓励孩子和同伴交往,一起做游戏,多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和集体活动,让孩子能够适应公共场所的各种活动,而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老师应该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的各种环境,和小伙伴建立一个和睦的人际关系。二、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相信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丢掉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杖,独立行走。三、鼓励孩子参与那些可以增强自信的一些活动,确定孩子擅长的活动,对孩子运用到活动当中的技巧表示赞赏鼓励,更多地参与到其中,家长应对儿童在社交当中出现的和群现象的奖励,逐渐地增加他们的这个社交活动,经过多次时间和家长的正确的一个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推测行为的这种儿童都能克服这种退缩行为,有一种开朗的性格。

● 行为抑制,是指在陌生情境(包括社会情境和非社会情境)下的害怕、胆小、谨慎、敏感等行为倾向,这是气质的特征表现。这个概念强调的是陌生情境,一般只用来形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在人生初期阶段的行为反应倾向。● 害羞,是指在陌生社会情境下表现出来抑制行为,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密切相关,说白一点就是害怕人。这个概念强调的是陌生社会环境。● 社会性孤独,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被同伴拒绝从而表现出的独处行为,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和小学特别常见,尤其是一些调皮捣蛋的男孩子经常会被孤立于群体之外。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同伴拒绝。● 社会退缩,泛指在陌生情境和熟悉情境中的独处行为,其范畴实际上包含了行为抑制、害羞和社会性孤独中的单独和孤独性。简而言之,社会退缩是指独自一人、不与他人交往的活动。请注意,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独处,而不管情境和场合,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害羞有很大区别。此外,社会退缩是个体主动将自己孤立于群体之外,而社会性孤独是个体被群体所孤立在外,二者也有着本质性区别。本文主要介绍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有关害羞这个话题将在下一期的文章中专门介绍。社会退缩行为有3种亚类型,分别为安静退缩(passive withdrawal)、活跃退缩(active withdrawal)和焦虑退缩(anxious withdrawal)。● 安静退缩,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儿童独自的、安静的探索活动和建构活动,通常是一种久坐不动的独处行为。安静退缩的孩子往往表现为对物比对人更加感兴趣,这会逐步发展为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对友谊的建立不感兴趣。● 活跃退缩,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儿童独自一人频繁的、机械的身体运动和功能游戏,以及独自一人的装扮游戏。活跃退缩的孩子实际上是非常愿意与人交往的,但可能因为采用了不恰当的友谊发起方式(例如重重地拍了别的孩子一下),从而遭到了同伴拒绝,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一个独自活动和游戏的方式。

幼儿社会化行动研究论文

《指南》社会领域论文

《指南》社会领域论文你会写了吗,一起去参考一下范文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为什么《指南》要把社会领域作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之一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最终也必然从一个“生物”的人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个性品质、行为风格,不仅直接影响一个人童年生活的幸福感,身心健康,知识、能力、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看待自己、对待别人,逐渐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逐渐内化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因此,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领域的学习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幼儿逐步学会共同生活,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包括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方面的个性品质。

二、为什么要把“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作为社会领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两个子领域

幼儿的社会化是在人际交往和对社会生活的主动适应中进行的。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只有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幼儿才可能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对人对己的正确认识与态度。同时,也只有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才可能了解社会行为规范并自觉遵守,体会到自己与所在群体的密切关系并形成归属感。因此,“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构成了社会领域中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分享着他人的信息,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也能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感受自己的主体性。幼儿在适应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逐步接受所在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所以,《指南》将“愿意交往”“友好相处”“自尊自信自主”“善待他人”四个目标归入“人际交往”这一子领域,将“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行为规范”“有初步的归属感”作为“社会适应”这一子领域的基本内涵。

对幼儿来说,每一次社会环境的改变都是一次挑战,也都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比如,在幼儿园中班的阅读区里,一位小朋友坐在椅子上安静地看书。另一位小朋友对看书的孩子说:“这本书是我带到幼儿园来的,我现在想看。”看书的孩子说:“这本书是我先拿到的,应该我先看。”……两位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地争执起来,最后书也被撕烂了。显然,拿图书的孩子沿袭了在家庭环境中的惯性思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图书拿到幼儿园,就是为了分享给大家阅读。幼儿只有认识到并理解这种变化,主动变换角色、调节行为,适应新的社会群体,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成人的教育引导,幼儿与伙伴交往和相处的经验会逐步得到积累,会逐步适应和感受到集体生活带来的乐趣。比如,在幼儿园阅读活动中,小班幼儿为独自、平行阅读,中班幼儿逐步过渡到共同阅读,而大班幼儿则发展到利用集体阅读的机会表现自我,乃至不断体会合作阅读的乐趣,不断尝试创新合作阅读的机会和方法。这些变化与幼儿自身交往与适应能力的提高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怎样更好地贯彻落实《指南》中社会领域目标的具体要求

1.深入理解、把握《指南》中目标的内涵

在《指南》颁布之初,曾有社会人士对有关条目发出过质疑:“4岁的孩子能否体验家长的辛苦?”“幼儿园的孩子是否能有归属感?”……其实,认真阅读《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不难发现,《指南》关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及其子目标的确定,重点是为了教师或家长把握教育要点和实质,明确社会领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点内容,使幼儿在感性的层面上积累属于这个年龄阶段能够感受和理解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上升到理性层面掌握条目中抽象的概念。

比如“社会适应”部分的目标3为“具有初步的归属感”。每个年龄段又有4个分目标。其中第3个目标是:“能说出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小区(乡镇、村)的名字。”“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可以看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经过进一步分解目标要求,表现出围绕一个中心,要求从幼儿自身的生活环境开始,从个人到集体,从家庭到幼儿园,从自己的居住地再到国家,逐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要求。幼儿的归属感,往往来自于他们对群体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在家庭这个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中,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会使幼儿对家庭产生一种归属感。若幼儿园能像家庭一样带给幼儿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和鼓励,他们自然也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归属感。

在一次送教下乡的活动中,支教教师问镇上大班的小朋友:“谁能告诉老师,你们是哪里人?”班里的小朋友用手指着地面爽快地回答:“这儿!”不难看出,孩子们明白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归属地,但因平时教师和家长缺乏教育的目标意识,导致孩子不能深入地理解并明确说出自己的所在地。因此,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要点和实质,善于将家庭、幼儿园及当地的各种情境和每一个活动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幼儿在点点滴滴的学习和感受中,了解社会常识性的知识,感受和体验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快乐。

2.注重幼儿在实践中的观察、感受、体验和理解

社会实践是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幼儿良好教育的完成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合作。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重点是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要重视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教育回归自然的环境、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在获得直接的经验的同时,逐渐懂得一定的道理,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获得社会性的发展。

我国现在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鲜有与同伴合作的环境,缺少与同伴相处的经历和经验,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如果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往往会使幼儿不自觉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这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在与同伴的相处中,不断学习与同伴交往、友好相处的要点和方法;在感受和体验中分享合作,养成自尊、自信、自主的态度,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人认为,社会领域的教学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就可以了,幼儿自然会懂得。这种想法其实是不切实际的。   如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娃娃家出现了小小的混乱:小伟把桌上好吃的东西全放在了地上,另三个孩子不满意地上前阻止,大家争抢起来。教师问原因,三个孩子抢着说:“老师,小伟把家里吃的东西全放在了地上。”小伟一脸委屈:“他们都不让我在桌上吃饭,我生气了!”教师看了看问:“你们是娃娃家里的谁?在干什么?”边上的孩子说:“我们是娃娃家的客人,她是妈妈,小伟是爸爸。我们在过生日。”教师问小伟:“是这样吗?”小伟点点头。“为什么不让他在桌子上吃饭?”教师问。“这张桌子只能坐三个人,我们这里正好。”孩子们解释道。教师笑着说:“餐桌比较小,只能坐三个人。小伟,家里来了客人,你觉得让谁先吃饭比较合适呢?”小伟想了想说:“客人。”“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你看现在家里这么乱,客人看到了多难为情啊。”小伟蹲下去,开始捡地上的餐具。“我们帮你一起捡吧。”其他三个孩子也加入了进来。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地上的餐具很快捡干净了。他们又开始了游戏……

可以看出,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也在经历和感受与他人相处、交往的过程,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要善于观察,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介入游戏,帮助幼儿从无意状态发展到有意注意,引导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相处,学习适应游戏规则,在适应游戏规则的同时,更好地促进相处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3.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领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伴随性和渗透性。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包含着重要的学习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中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身日常的态度、言行,因为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常常受到老师的态度和参与程度的影响。比如,幼儿所表现出的自尊、自信、自主的态度,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关爱、尊重并给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幼儿经常处在一种高压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中,就很难有自主的表现机会。幼儿自尊、自信的培养,并不完全依赖于教师单纯的说教,关键在于不断的成功所带来的感受和体验。一个惯于嘲讽和批评幼儿的教师,十分不利于幼儿养成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

其次,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教育。在入园、饮食、午休、活动等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包含着社会领域中幼儿应学习的重要内容: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能基本遵守规则、爱惜物品……比如,在幼儿园课间休息喝水的环节中,有些幼儿自控能力不强,常常会把饮水当成好玩的事情来做。教师要提醒幼儿:“喝水时不要拥挤,排好队一个一个地来,不要把水洒到别的小朋友身上和地上。”良好的常规不仅能保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对幼儿本身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环境,适应集体生活,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遵守班级活动秩序等。

教师要注重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幼儿的好习惯,提高生活和常规活动的教育性,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渗透,引导幼儿学习并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并通过长期的行为练习,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品德和行为规范习惯。

最后,教师要注重各种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是多种教育方式共存的,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也有多种。就教师所熟悉的常规教育活动、区角活动和游戏活动来说,应结合社会领域相关的学习内容,将常规性的社会常识教育、体验活动、常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等,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开展。

比如常规教育活动“我长大了”,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幼儿回顾自己在小班时的行为表现,感受自己的变化;通过实践活动,组织幼儿到小班帮助弟弟妹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或者邀请小班的弟弟妹妹来做客,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帮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以绘画的方式进一步展现、感受自己的变化;引导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和了解社会中不同的职业,和老师、朋友、家长一起,畅想将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自己有什么理想……

总之,学习和领会《指南》社会领域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把握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正确方向。在幼儿园工作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帮助幼儿获得简单的交往常识和技能,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建立和谐的我群关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他们将来长大成人,特别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试论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论文

【论文摘要】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内化社会文化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过社会化的人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进步的前提。本文将着重分析贫困小学的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将给学生社会化和社会整合等带来的恶劣影响。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儿童社会化;社会整合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过了四次修改,从1997年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改为2008年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修改后的《规范》虽然减少了条目,但内容得到了充实,新增添抵制有偿家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和终身学习等内容。但无论哪一次修改,“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这两条规范都没有大的变动。因为责任是遵守道德规范的根本所在,教师的特殊的职业特点又决定了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才能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教师不专注于培养人,而致力于评职称,调整工资等,学校忽视师德建设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将要描述的贫困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上述现象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一些山村地区的中小学的教师在爱岗敬业和仪容仪表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趴在讲台上,无精打采的授课;有的教师上课过程中一直照本宣科,不与学生交流互动,不管课堂纪律。毫无激情的`老师不仅无法感染自己,也无法感染学生。学生也心不在焉的趴在课桌上、坐姿懒散、注意力不集中、或聊天,或睡觉。这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甚至,有些教师把鞋拖了,屈膝坐在凳子上上课。这给学生带来了极坏的示范作用,很多学生也光脚上课,鞋子乱扔。

2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低水准对小学生社会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只是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在小学生身上发生的社会化主要是初始社会化,它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儿童要学习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对个人今后的整个社会化过程有决定意义。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一些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儿童在人学之后,教师是其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对小学生社会化的有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角度

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吐会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的“贫困文化论”认为,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诸如屈从意识、不愿意规划未来、怀疑权威等等。贫困小学的教师由于贫困而对人生理想淡漠,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一种负面的“贫困文化”,必然会在学生中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主要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贫困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对学生,特别是对穷人的后代产生影响,代代相传。从长远看,这将更不利于这些贫困小学脱贫,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将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始终难以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2从小学生人格发展角度

儿童在进入学校以后,学校便是其最主要的社会化场所,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学校和教师在儿童心目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和权威,儿童可能会忤逆家长的意见但害怕敢违反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的形象和态度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缺失,敷衍塞责,衣着不得体,举止不文明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坏的示范作用。这些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特别是有志于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也可能缺乏职业责任感、办事拖拉散漫、不注意个人仪容仪表。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小学生从小接受的这种对待工作的敷衍态度和较差的精神气质将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譬如,不注重细节、缺乏竞争力等会减少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

2.3从社会发展角度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如果教师自身不能很好的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就不能培养合格的学生,不能培养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长期以往,在日益注重人才竞争的国际社会中,将会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危害社会运行。

3针对贫困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现在全国上下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社会团结,社会整合。’但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公共道德对社会整合能力又有限,因此,行业内的整合是整个社会实现整合的关键。行业的整合建立在遵守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基础之上,教师行业作为影响个人的一生特殊的职业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迫在眉睫。针对本文分析的贫困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3.1教师加强自身责任意识

小学教师被人们称赞为“社会的园丁”,儿童启蒙教师。小学教师更应该认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意识到该职业的重大意义、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要让学生更加配合自己的工作,只有率先做出表率。孔子曾经说过“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身,如正人何?

3.2学校要重视师德建设,加强对师德建设的监督管理

只有教师爱岗敬业,学校才能得到社会认可,继续发展。学校应该定期举办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大力开展师德实践活动,如“教学竞赛”、“教学观摩”、师德标兵评选等;强化考核制度,不定期视察,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教育、处分,严重的取消教师资格。同时,提高教师行业的准入标准,许多贫困小学的教师文化水准有待极大改善,很多教师甚至是初中毕业,只会用方言授课。

3.3国家加大对贫困小学的资助

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差距过大会淡化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完善中小学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减少教师身兼数职,维持家计的现状,使教师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国家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其实是人力资本的培养,一个国家只有人才素质得到提高,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研究幼儿行为论文

你的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01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论文摘要】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重要,好的习惯将会使人受用一生。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幼儿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我们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最佳时期。坏毛病难改,习惯成自然。论文着重分析了幼儿各种不良习惯如:生活、环境、行为、卫生、情感、作息、劳动等一系列习惯的原因,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论文分为七大观点来进行论述,总体而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釆用科学的、适宜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养成,在幼儿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苏联教育家马卡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现状怎样?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幼儿园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接触,发现现在幼儿的体魄很健壮,头脑聪明,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存在不少。在卫生习惯上,有乱扔纸屑、不爱惜东西的,有饭前、便后不洗手的;在生活习惯上,有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有爱睡懒觉不按时到园的;在饮食习惯上,有偏食、挑食、不爱惜粮食的;在道德行为习惯上,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意搞破坏的,不遵守纪律的,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物品,看见喜欢的物品就想占为已有的,任性、不友爱同伴、不尊敬长辈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家长的意识问题。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现在都是第二代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但在幼儿时期怎样去培养教育孩子呢?很多家长却违背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观点。一提到培养和教育,家长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能认多少汉字,能背多少唐诗,会几十以内的加减法;如何培养孩子绘画、舞蹈、乐器等爱好的兴趣;至于幼儿有没有良好的品质、生活、卫生、行为习惯就很少去注意。更没有花时间去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认为这些是小事,大了自然会慢慢改变;二是祖辈的过于娇宠、纵容、迁就、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形成过多的依赖、任性、霸道、等不良行为习惯,反而使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受挫折、不敢尝试、生活自理能力差;三是幼儿园教师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培养与教育,认为有专职保育员的管理,不必去多费口舌。教师和这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往往在交往初始阶段就建立起不良的师幼关系,这种关系会对幼儿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会进一步对师幼关系恶化。教师作为教育者,应主动引导幼儿发展,而不应为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所牵制。因此,教师应增强发展性反应意思,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特征的幼儿要有耐心、有恒心,并且要经常对自己与班级的幼儿关系进行反思。其实幼儿教师不仅要教授学前五大类基础的认知,还要对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照料、看护,例如:饮食、睡眠、盥洗、卫生、疾病预防、安全等。相对于读书写算而言,这无疑都是我们的基础工作。这些生活上不良行为习惯看似小事,但在幼儿期如不及时的纠正、正确引导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我稍有收获。一、细心观察,正面引导,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幼儿的一些不良好的行为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师要细心观察,正面引导。例如,我班上的保育员会每隔两三天会折好一叠厚厚的卫生纸方便幼儿用,而有一段时间,天天要准备一叠纸,我觉得奇怪。无意中被我发现了纸快速用完的秘密,原来是班上一名叫××的小朋友的"杰作",她每次除自己用纸外,还把纸装在口袋和书包里。发现这个秘密后,我不露声色,在上课时我就说:"我们班上的卫生纸宝宝长了翅膀,它会飞走,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口袋里,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书包里,飞走的纸宝宝它找不到家了,那个小朋友会帮助纸宝宝的,把它送回家。"课后我就把小朋友带到户外活动,返回教室时,纸悄然返回。于是我让全班小朋友用掌声庆祝纸宝宝回家,同时也教育全班小朋友分清自己和他人物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更不能带回家。经过这件事,被××小朋友带回家的磁性图钉也在一朵小红花的鼓励下,在老师和小朋友都未注意的时候回到了黑板上。许多幼儿丢失的铅笔、橡皮、玩具、书籍也都物归原主了。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利的一面,因而,从小培养其生活、学习、交往的能力非常必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每一个班级中总有几个特别调皮、不善交往,甚至有破坏性行为的孩子。如果不尽早对这些孩子进行干预指导,他们会逐渐形成不良的性格,成为问题儿童,以至将来生存困难、处处碰壁不能适应社会。 新《纲要》强调:“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为此,我对我们小班存在问题的幼儿朋朋进行家访、跟踪观察、分析、个别指导等工作,以此促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描述 1 晨间,老师发画册给幼儿讲故事,朋朋根本没有翻书,把书卷起来当话筒玩,惹得旁边几个孩子也跟他模仿,偶尔翻到走迷宫的那一页,指指画画。该收书了,他把书交给小桌长阳阳,突然抬脚踢了阳阳的胳膊。阳阳疼得哭起来,我责问他“为什么踢阳阳?”他却回答说: “我踢老虎的!”书上走迷宫那一页的确有老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2 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车,他想要,上去就抢,王浩生气地叫喊、哭起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赶紧说“对不起”。火车拿在手上才征求人家的意见:“借给我,好不好?”在他搭积木时,连续三、四次出现这样的行为。 3 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妈妈的游戏,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平时有玩具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分析诊断 朋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懂交往规则,有打人、抢东西之类的攻击性行为,不被同伴接纳。 我们通过家访、对孩子的观察分析,了解到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1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妈妈在家生活。爸爸偶尔回家后教育孩子时,也是非打即骂,朋朋非常怕爸爸。奶奶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教这教那,但管不住,有时急了也动手打他。这样,到幼儿园后,老师给他讲道理、说服教育,很难发挥作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2 不懂交往的规则 向别人借东西要主动协商请求,征得别人同意后方可借用。朋朋不懂这样的交往规则,不懂协商也不会协商。 3 自制力差,认知与行为脱节 朋朋情绪冲动,调皮好动,容易产生一些破坏性、攻击性的行为,自制力差。当同伴生气、愤怒时,他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连声说对不起,却不把东西还给人家以改正自己的行为,发生认知和行为脱节的现象。 4 缺少交往的机会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负面行为,不被同伴接纳,缺少互动的机会,更加不能获得交往的经验,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指导方法 1 与家长沟通,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 今天幼儿园活动安排画热带鱼,朋朋奶奶看到先来的小朋友在画画,便催促朋朋快点画。朋朋东看看西瞧瞧并没有动手,奶奶有点急了,举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吓哭了。我赶紧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对朋朋说: “赶快画好了我们去玩球。”朋朋一边抽泣一边画。奶奶看孩子画好了才放心。我与她谈心,告诉她孩子的不良表现,可能就是他们平时教育方式不正确,严格要求不一定非要动手打,奶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悔不已。我对她说“如果你当着那么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没面子,你要多了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 利用同伴及班集体的力量对朋朋实施影响。 通过教师引导、同伴约束、家长说服帮助等,强化朋朋认识到“不能打人”,控制不良行为。 今天第一节集体活动,老师让小朋友把竖排由竖排调为四横排。阳阳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来,朋朋本来应坐在她们中间,他把椅子搬过去,向我报告说不好坐了。我要求她们让开空档,给朋朋坐。她们怎么也不肯,都说朋朋打人。看来他们对朋朋还有成见,有所戒备,我借机教育朋朋说: “你还打人吗?” “不打了!”朋朋直摇头。 “他不打人,你们给他一次机会!”阳阳和欣怡还是不做声。 “今天旱上,朋朋还帮助发接送卡的,给他一次机会吧!”我及时举例让她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 “如果你再打人,他们真的不让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 朋朋终于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较争气,整个数学活动,一直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一点都不要老师提醒,还主动举手到黑板前做作业,我特地给他机会,他果真做对了,我带领小朋友送掌声表扬他。朋朋激动得脸都红了。 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教师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当同伴排斥孩子时,教师及时帮助,引导他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让孩子处在理解、宽容和谐的同伴关系中;教师创造并抓住教学契机,给朋朋表现的机会,使大家看到他的进步,用语言表扬或掌声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激励孩子的学习,树立他的威信,让其他孩子愿意和他交往,同样受到感染和鼓舞。 3 顺势利导,在实际活动中指导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交往。 (1)强化认识,预防为先,规则约束,适时引导。 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活动材料,尽量避免争抢之类的破坏性行为。为了防止幼儿的争抢,我给班上增加了几箱积木,搭积木之前我先强调,大家一起玩,谁抢就取消他的游戏资格。 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起搭积木,搭出各种各样好玩的车子。朋朋走在活动室里转来转去,盯着人家的东西看,我问他想不想借辆玩一玩?他回答说“想!”我趁他动手抢之前提醒:“先问人家好不好?别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还给人家,要说谢谢!” 我先带朋朋向练练借一辆吊车,指导他说:“把你的吊车借我玩一下好吗?我玩一会儿就还给你!”练练愉快地说“好的!”我又让朋朋说“谢谢!” 朋朋很开心地玩了一会儿。为了巩固练习交往,我建议他把车子还给练练,再去向阳阳借赛车,他更开心了,借到之后还和阳阳两人一块玩。 活动之前,明确交代规则,进行约束。活动中洞察孩子的心机表现,在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前,适时引导,学习商量征求别人意见,在借玩具、搭积木等实际活动情境中练习,巩固交往行为,体验成功,积累交往经验。 (2)利用相关性促进幼儿的学习、交往。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中能力较强,表现主动、积极,受到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成功的学习、交往相互促进。我们利用这种相关性,如朋朋当小老师指导伙伴订正作业,一方面促进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增强交往能力。 (3)利用孩子喜爱的游戏、操作活动培养自制力,促进交往合作。 朋朋非常喜欢游戏和操作活动,发放材料时我们经常要求他坚持一分钟,在活动中鼓励他耐心完成作业,培养自制力。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中扮演喜爱的人物、动物,丰富语言表达,加强交往合作。指导效果 经过我们几位老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两个多月之后,朋朋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他看到小朋友打闹时,他会说:“打人家,眼睛会红!(意思是会把人家眼睛打伤)把人家打伤了,要送人家去医院!”“打人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到了,他主动去扶起来,帮助檫眼泪,安慰伙伴。在一日活动中基本没有攻击人的现象。 朋朋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学习进步明显,好几次做数学作业,完成速度都在班级前几名,手工作品多次参加展出。 他会与老师小朋友商量、征求意见“老师,我也想搭积木。”、“分给我一些积木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呼啦圈好吗?”等等。 他主动要求当值日生,发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图书等,小朋友们越来越喜欢和他一起玩。 反思 1 本研究主要关注幼儿的交往表现。我们的预期目标是存在交往问题的孩子能尽快趋于正常,到中班基本能和其他幼儿一样遵守常见的规则,妥善解决问题,与同伴友好交往。目前,朋朋也喜欢表现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希望受到关注、肯定和夸奖,小朋友不再排斥他。但他在集体生活中规则意识还要增强,有时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督促,处于他助到自助的过渡期。我们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他的点滴进步都让我们对他充满期待和信心。同时,需要我们用更多的爱心、耐心以及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帮助和等待。 2 朋朋的不良行为还有反复的现象。偶尔有拉别人衣服、摸辫子等骚扰行为。假期返校刚开始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我们还发现孩子身上有伤痕,及时与孩子谈话,了解到家长有时还有暴力或体罚的过激行为,导致朋朋产生了逆反心理,表现出对立情绪。我们与家长做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指导他们统一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保证幼儿园有效的做法向家庭延伸,同时要求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一对一的优势,更有效的指导帮助孩子。 3 朋朋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他在玩玩具、玩沙、搭积木、做游戏、玩打击乐器等活动中特别专注,我们有针对性的安排,让他参加到喜爱的活动中,少有空闲去攻击别人,减少破坏的机会。

网上应该是可以检索到好多这样的论文吧~你看下(教育进展 )、(创新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等等这样的期刊参考下那些已经发表的论文~对你写论文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 索引序列
  • 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对策研究论文
  • 社会退缩行为研究现状论文
  • 幼儿运动退缩行为矫正研究论文
  • 幼儿社会化行动研究论文
  • 研究幼儿行为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