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子虚赋研究论文

子虚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子虚赋研究论文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 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上林赋》和《子虚赋》是姊妹篇。《子虚赋》写于梁孝王门下,《上林赋》写于武帝朝廷之上,是司马相如最著名的作品。《上林赋》以夸耀的笔调描写了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汉天子游猎的盛大规模,歌颂了统一王朝的声威和气势。《子虚赋》通过楚国之子虚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及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以至云梦不过是其后花园之小小一角。乌有先生不服,便以齐之大海名山、异方殊类,傲视子虚。总的来看都是张扬大国风采、帝王气象。

第一种说法:

按照一般的认知,汉赋的黄金时代,是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这三朝。这也是西汉国力最盛,相应也是政治与社会风气最昂扬、最浮夸的时代。

汉武帝朝最有名的汉赋作者,是司马相如。《汉书·司马相如传》说,司马相如写了一篇《子虚赋》,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叫子虚的人,他从楚国出使到齐国,见到齐王后,齐王问起楚国与楚王的情况,子虚便描述了一场楚王狩猎的盛况。即楚国境内有七座大湖,楚王到中的一座,也就是云梦泽去打猎的情形。这篇文章极尽夸张华丽之能事地描述了云梦泽的诡奇环境,周围丰富的动植物,以及打猎过程中的刺激和趣味等。而齐国的乌有先生不服,他以齐国其的大海名山等回应子虚的描述。

汉武帝读到了这篇《子虚赋》,大为羡慕文中所描写的狩猎场景。刚好服侍在一旁的狗监,赶紧对皇帝说:“写《子虚赋》的这个人,我认识啊!”于是,靠着狗监的牵线,司马相如得以见到汉武帝。见了汉武帝,司马相如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汉武帝提起《子虚赋》,司马相如立即自信地说:“《子虚赋》不算什么,那只是形容诸侯打猎的情形,天子打猎的情形当然比这还要盛大、豪华。”于是,他又写了《上林赋》。

于是推出这样的论断:

《上林赋》开头承接了《子虚赋》的内容,所以《子虚赋》为先,《上林赋》为后,《上林赋》被称为《子虚赋》的姊妹篇。

第二种说法:

有学者认为,《天子游猎赋》是西汉司马相如的天才之作,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遗憾的是,《天子游猎赋》几乎不为文学史研究者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子虚赋》和《上林赋》。一般认为,是《昭明文选》把游猎赋分成《子虚》《上林》二赋,其实这个错误从魏晋之际就开始了。其中最著名的辨析文章是刊载在1989年09期《学术月刊》上,全秋菊著述的《〈子虚赋〉〈上林赋〉辨正》。

《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有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作品描绘了上林苑宏大的规模,进而描写天子率众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作者在赋中倾注了昂扬的气势,构造了具有恢宏巨丽之美的文学意象。此赋是表现盛世王朝气象的第一篇鸿文。《子虚赋》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游梁时所作,有着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子虚赋》作于司马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时在汉景帝年间,其主题是以这一时期以虚静为君的道家思想为指向的,但是景帝不好辞赋并没有得到景帝的赏识。却为后来的汉武帝所赏识。此赋写楚国之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乌有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及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以至云梦不过是其后花园之小小一角。乌有不服,便以齐国之大海名山、异方殊类,傲视子虚。其主要意义是通过这种夸张声势的描写,表现了汉一代王朝的强大声势和雄伟气魄。此赋极铺张扬厉之能事,词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标志着汉大赋的完全成熟。它与《上林赋》构成姊妹篇,都是汉代汉族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作品。

阿房宫赋研究论文

上学的时候,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杜牧《阿房宫赋》结构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房宫赋

唐代: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结构层次分析:

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前部分铺排描写,后部分议论开掘。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模。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译文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的树木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从骊山之北构筑宫殿,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修到秦京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波荡漾地流入宫墙。五步一栋楼,十步一座阁。走廊宽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集,屋角互相对峙。盘旋地、曲折地,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彩色斑斓,(人们看了要诧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同一座宫里,气候竟会如此不同。

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和公主们,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日夜献歌奏乐,成了秦宫里的宫女。(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绿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原来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如雷霆般的声音响起使人骤然吃惊,是皇上的宫车驰过;听那车声渐远,也不知驶到哪儿去了。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可是有许多宫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还未见到皇帝。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玉,搜求的珍奇,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来,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旦夕之间国家灭亡,珠宝都被运进阿房宫。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起侧梁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线还要多;栏杆纵横,比天下的城郭还多;嘈杂的器乐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却越来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秦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

散句分析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像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像勾心,飞檐高耸像斗角。

重点考察:钩心斗角。钩心斗角此成语出自于此散文。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复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暖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凉。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氛冷暖却截然不同。

(4)明星荧荧......杳不知其所之也:(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重点:(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自读提示

《阿房宫赋》选自杜牧《樊川文集》。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作者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所以这篇赋是借古讽时,即借秦始皇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当朝皇帝唐敬宗大修宫室。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第一段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第二段写宫廷生活的奢靡、腐朽。这两段又是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写得条理井然。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带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第三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其统治;第四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指当时统治者)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历史的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层次很清楚。

赋这种形式,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本文完全具备这些特点。

本文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充满了激情,语言精美,富于文采;有时骈散兼行,于整齐中有变化;有时比喻贴切,生动形象;有时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充畅。

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

分析:《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后因平卢.成德节度使借口“以兵匠助修东都”想趁机夺取洛阳,才作罢。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本文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重蹈覆辙。但是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更改。两年后,王死,半个世纪后,黄巢起义后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本文的立意

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描写分析

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感染力

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描写阿房宫的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修辞手法

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的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思想感情

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言简意丰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首句作用

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蜀山的树木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从骊山之北构筑宫殿,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修到秦京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波荡漾地流入宫墙。五步一栋楼,十步一座阁。走廊宽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宫室高低屋角,像钩一样联结,飞檐彼此相向,又像在争斗。盘旋地、曲折地,密接如蜂房,回旋如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彩色斑斓,(人们看了要诧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同一座宫里,气候竟会如此不同。 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和公主们,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日夜献歌奏乐,成了秦宫里的宫女。(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绿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原来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皇帝的宫车驰过,声如雷霆,使人骤然吃惊;听那车声渐远,也不知驰到哪儿去了。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 皇帝能亲自驾临。可是有许多宫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还未见到皇帝。 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玉,搜求的珍奇,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来,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占有了,统统运进了阿房宫。在这里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个人的心。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阿房宫中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人民)身上的衣服还要多;栏杆纵横,比天下的城郭还多;嘈杂的器乐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这个独夫,却越来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人民,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还能灭掉秦国呢?秦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了。

《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 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 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阿房宫赋》赏析【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历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元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早年颇有抱负,主张削平藩镇,抗击吐蕃、回纥的侵扰,加强国防,以拯救日趋衰败的唐王朝,晚年渐趋保守消极。杜牧诗文兼擅,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题解】阿房宫赋,读ē páng gōng fù。这里“房”的读音为páng,为旧读音。本文选自杜牧的《樊川文集》。阿房宫是秦始皇时所建,未竣工而秦亡。赋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极力形容阿房宫的壮丽和宫廷生活的奢侈荒淫,进而指出秦朝不惜民力,只知穷搜民财,终于亡国。意在借秦之喻,谏当朝帝王,讽谕唐代统治者(唐敬宗)借鉴历史教训。辞藻华美,语言流畅,结尾含蓄有味。事实上,依据当代现有考古证据,历史上的阿房宫根本没有建完。而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里面的描述,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赏析】(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分析:《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二)本文的结构层次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四)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分析;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五)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描写阿房宫的的艺术感染力。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六)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七)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八)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九)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十)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课文翻译: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对庾信骈赋的研究论文

问候朋友。我想:生活的经验,非常大的和诗。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鱼和水...... 腊八节快乐。祝你好运。

庾信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过很多诗词歌赋,而且庾信代表作也有很多。在了解其作品之前,我们应该先谈谈其人,庾信是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入宫给太子讲读,到了十九岁就开始担任东宫抄写博士,当时他和他的父亲均在东宫,其受到的恩宠是无人能及的,好景不长,就在台城失陷以后,庾信逃往江陵,被湘东王封为御史中丞。到了承圣三年,庾信出使西魏,自此以后,庾信也被留在了长安。

庾信画像

可以说,庾信代表作跟他个人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出使西魏之前他擅长宫体诗,诗的风格大都言辞精美,色情作品较多,内容空洞,基本也都是一些阿谀奉承之作,像《咏舞》还有《奉和示内人》,除了这些作品以外,流传下来的还有一些写景之句,比如: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出自《奉和山池》》,从这一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庾信是一个很善于观察的人,描写的相当细致。他的代表作还有六言诗《舞媚娘》,这首应该也是写作与南朝时期,诗中描写了一个爱美的少女珍惜青春年少的情怀,看似伤感,读起来却不失活泼的调皮,朗朗上口。

庾信出使以后留在了长安,屈节与敌国,这对于庾信来说,内心是极其痛苦的,因此,其写作风格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很深刻的反应了他的后期生活与感情,把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对现在这种痛不欲生的生活描写的相当丰富。庾信代表作保留至今的有《庾开府集》。

庾信是南北朝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骈文家和辞赋家。庾信辞赋特点是融贯南北文学的精华。他的作品是南北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的重点之作。早期作品与晚期作品有所不同,这也与他生平经历有关的。

庾信写作像

庾信辞赋特点应该是分两个阶段的,在南方时,他的作品大都是宫廷性的,他早年作品是宫体文学的代表。而后期的作品大都以骈赋为主,并且他把骈赋推向了最高峰。虽然庾信辞赋对北方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庾信辞赋特点也被历代评论者所评议,自隋代开始,再到唐代,直至清代,都有许多文人墨客对他的辞赋提出异议。

庾信祖籍南阳新野,他所在的时代动荡不羁。他亲身经历了梁朝由繁盛至衰弱,而后被灭的全过程。从宫廷华丽的生活,到动荡的四处奔波,又亲眼所见自己的国家被灭,这样的经历不可能不对一个有着良好文学修养的才子所遗摒弃,为此庾信辞赋特点多变也是理所当然的。

庾信自青年时期凭借着父亲庾肩吾的地位,和自己出彩的文才,加上聪明过人的智慧,可以出入宫禁,并且有着独霸文坛的声誉,可以说他的早期作品是以快乐为题材的。然而时局动荡,他所亲身经历的亡国之痛无人能知,后羁留北方,被帝王所重用。自此他的文学辞赋也有所变化,从他的辞赋中可以看出他对故国的深沉怀念,也显示出了他无比的沉痛心情。

01 北朝文学概况 北方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文化典籍损失殆尽,文人惨遭流离与杀戮,几乎出现了文化的荒漠。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拔珪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399年,珪称帝,即魏道武帝。北方至此稍定。423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佛貌)即位,相继灭夏燕,北掠诸国,统一了北方。至495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代政策, 为北朝文学的第一阶段。 此期的十六国时期,社会极不安定,无暇文治。北魏建立后,其文化远远落后中原地区,又因此产生了出于自卑而对汉文化的排斥、猜忌。 贺狄干出使后秦,在长安学习汉文化,“举止风流,有似儒者”,回魏后道武帝不悦,借故杀之。 在这种情况下,汉人对北魏政权的议论,被认为是看不起北魏,继而被当权者认为是说他们没有文化,所以很多文人被杀。 十六国时,较有名的作家有前秦王嘉(《拾遗记》)、前后秦的苏惠、符融等。 02 第二阶段,从孝文帝迁都洛阳(495 )开始,至分裂为东、西魏(534 )以后。 孝文帝喜爱汉文化,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提倡创作,这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北朝君臣聚会,已有各赋七言诗的记载,此期的前期,以模拟南朝为主,至后期,一代作家已成长起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代表人物即“北地三才”。 所谓北地三才,是温子升、邢邵、魏收。 温子升 (495—546),字鹏举,自言太原人,以文著名。北魏济阴王元晖业称:“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 梁武帝见其文,称:“再植、陆机受生于北土。”(《北史·文苑传》),擅骈文。 他的作品,《韩陵山寺碑》广受称道。诗融南北风格,清婉而开朗。如《捣衣》、《敦煌乐歌》、《浮州乐调》等。 邢劭 (496—?)字子才。河间(今河北雄县州镇人)。 魏收 (506—572)字伯起,前者以诗见长,学沈约,后者擅文,学任昉。二人曾互相贬讥。 03 第三阶段为东魏西魏被北齐、北周取代前后至隋灭陈,此期南方由于侯景之乱,萧琛、诸葛颖、颜之堆等文人至北齐。 此后,庾信、王褒至西魏,带来南方的文学技巧,北方文人纷纷效仿,而他们也改变文风,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创作水平。同时,卢思道、曹道衡等隋代著名文人也崭露头角。北朝文学此时已融南北之风,在成就上超过北方。后来这些人进入隋朝,成了隋朝时代的文化名人。 南北朝之文风差异很大。这是因为,北方重儒学,尚实用理性,北朝由于分裂,这种差异就更大了。南方耽于声色享乐。北方接近少数民族,在北朝又由少数民族统治,养成豪迈尚武的性格。 北方自然条件与南方的不同,故文风质朴,粗犷豪放,而不似南方的清丽、细腻、纤小。北方实用文体较发达,散文成就突出;重实用、尚儒学,强调复古。 苏绰、魏收等都要求改革文风。斥华靡、雕琢、宫体诗不被北方人接受与学习。南方情歌也不被北人欣赏。据《郑文公碑》载:郑羲刘宋末使南朝,回答孔道均“哀楚有余而雅正不足,其细已甚,其能久乎?” 郑羲出使南朝,人家问他南方的音乐好不好,他说太柔弱,是亡国之音。 又《颜氏家训》载,北人不喜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和萧绎“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认为过于婉柔小巧。 04 庾信的简单生平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 庾信是南朝最有名的文学家。 庾信早年是侍从文人,与江南其他氏族成员无异,“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廊庙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颜氏家训·涉务》),这时他的思想境界狭隘,不堪一能。 后历经丧乱,思想有所变化,他体验了人生的忧患,经常沉迷于思乡之情,对南朝君臣的行径有所反思。 庾信由南入北,其所为在南朝氏族中是普遍的现象。他们不忠于一姓,无特操,不能与汉、宋时士大夫相提并论。后人对其行为不必苛责,但也不必为之避护、辩解。因为那时的,时代风尚如此而已。 历史上很多人批评他(这类的人)没有气节,这是没有必要的。结合当时的时代来看,那个时候,个人保命要紧。在南北朝那时候,朝代变换频繁,一个人一生当中可能经历过好几个朝代,他们没有终于一家一姓的感情,没有什么理想,不讲操守。 于是,庾信也是这样。他后期感情沉痛,主要是出于乡关之思,和思想中的华夷之辩。 他的后期作品,对北方风土及文化不习惯及对南朝士族及自己早年行为的反思、痛悔,主要不是出于“失节”的道德忏悔,而更多的一种社会人生感悟的结果。 05 庾信在文学中上的地位 庾信早年是个宫体诗人,他当时的作品内容空洞,风格华靡,但技巧已相当成熟。流落北方后,由于个人生遭的变化,还有对早年生活的追悔,他的创作风格一变而沉郁、苍凉。 作品的内容除了乡关之思,还有乱离的现实以及对早年生活的追悔。“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这些话概括了庾信后期创作的特点。 在体裁方面,他诗、赋、文皆工;在风格和技巧方面,他融南北文学之长,至后期而臻于老成,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同类创作的最高成就。庾信把南方的文学技巧带到了北方,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和,推动了北方的文学创作。庾信的作品也为唐代作家树立了典范,受到他们的推崇与模仿。 所以说,庾信是南北朝集大成的作家。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很受庾信的影响。 06 庾信的诗 庾信在南朝的诗以宫体为主,但也一些清新之作。他善于描摹景物,锤炼辞藻,谐调声色,代表作有《奉和山池》、《寻周处士弘让》等。后期的诗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这组作品形式上学习阮籍的《咏怀》,主要抒发庾信羁留北方后思念故园的感情。 它们以庾信早期形成的纯熟技巧,融入深沉的人生感受,风格浓郁苍凉,清新老成。 这首诗把身处异国的孤独、苦闷渲染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是写的自己的感觉。黄河向东流,流到华山,就被它挡到了去路。明知返乡已经不可能,但心愿始终不能放下,表达了复杂而沉痛的心情。 这种诗对偶工整,音韵和谐,辞彩华丽。诗中巧用典故,蕴藉而深沉。但也时露宫体诗的痕迹。 这首诗对北方的风光景物和军事活动描写十分生动,具有浓厚的边塞诗的特点。诗中运用典故,以汉朝的故事来表现当时北方的情况,非常贴切。 庾信对诗体的发展也有贡献。他有《寄王琳》等五十余首五言四句小诗,对五言绝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又有《秋夜望单于雁飞》等诗,已是唐人七绝的雏形。 07 庾信的赋和文 诗以咏怀为代表,庾信在南朝时就以赋见称。他的《春赋》融入较多的七言诗句,风格清新绮丽。到北方后,环境的变化,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有《小园赋》、《枯树赋》、《哀江南赋》等名篇。今存八篇,都是骈赋。 《小园赋》: 《小园赋》是抒情小赋,赋中先写长安住宅小园的简陋、荒芜,以衬托内心的孤独、悲凉;然后又写小园也有休闲养性之妙,但一切都无法使枯木死灰般的心灵重现生机,连花草鱼鸟也无法常乐忘忧。由此更回顾家庭历史,抒写乡关之思。 全赋虽用骈偶,但语句又自然流利,赋中多用白描手法,用典也自然贴切,使人不觉,尤精于炼字炼句,清新而隽永。 《枯树赋》: 《枯树赋》假托殷仲文对庭中枯树发表感慨,写出了国破家亡、羁旅异乡的悲痛和愁思,感情跌宕起伏,风格沉郁顿挫。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是一篇史诗性的作品。作者在赋中先自叙家世,写自己的祖先的家世和生平。接着写侯景之乱发生前梁朝的承平状况、统治者的享乐生活以及自己所受到的荣宠;然后,写侯景之乱中梁朝君臣的表现,揭露了他们的腐朽、昏聩与阴险、贪残,描写了社会各阶层所遭受的苦难,特别是北方军队大肆掳掠,驱赶梁朝臣民北归的情景。 整个作品规模宏大,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再现了梁朝的兴衰史,特别是对历史做了沉痛的反思,内容极其浓厚。赋中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对偶工整,多用典故,但由于其纪实性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体验,使人并无雕琢造作之感,反而在纷披的文采和浏亮的音节中显示出沉郁苍凉的骨气。 这篇赋在赋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庾信骈文的成就以《哀江南赋序》为代表。这篇序抒写亡国破家之痛,交代作赋的原因。文中层层用典,句句对偶,带有很多语气词,造成感慨淋漓,一唱三叹的效果,与赋文有珠联璧合之妙。庾信又有《拟连珠》四十四首,内容与《哀江南赋》相似。 另外,庾信在北朝写了大量应用文字,有碑、铭、书、赞之类,都是骈体文,但其中一些作品颇具文采。南朝人本来对碑铭不重视,庾信的这些作品,也是对此类文体的发展。 特别是他在原来是辞藻华丽、对偶工整、典故繁复、文风老成的特点之上,又增加了北方的清刚遒劲之气,体现了融合南北文风的特点。 08 另一个同期的作家王褒 北朝另一个有所成就的作家是由南入北的王褒。王褒字子渊,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梁元帝时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梁元帝降西魏,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周时官至内史中大夫。 王褒的诗风接近谢朓和何逊,较为浅显清新,用典不多。他入北朝后安于当地的生活,“忘其羁诱焉”(《周书·王褒传》)。其诗虽有乡关之思,但缺少庾信的沉痛与遒劲。 诗中写北方的景色和旅途中的哀愁,开头化用《楚辞·湘夫人》成句,但又浑成无迹。全诗境界开阔,风格苍劲,在富于北方的景物中融入了浓郁的乡愁。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南北朝时期大文学家,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人称“庾开府”。庾信奉梁元帝名出使北朝被留,不得回归,文风萧瑟哀戚,也感染北方雄浑豪迈之气,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生平先世在周代曾为掌庾官(管理仓库之官),故以庾为姓。八世祖庾滔随晋室南渡,官至散骑常侍,家于江陵。伯父庾于陵,梁太子洗马,为昭明太子掌文翰。祖父庾易,累辟官不就。父庾肩吾,梁太子中庶子、度支尚书,赠散骑常侍、中书令。庾信少有文学,十五岁时任昭明太子侍读,十九岁时与徐陵被选为简文帝文德省学士,随父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禁宫,为文绮艳,称“徐庾体”。侯景之乱爆发,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防守朱雀航,因贼人皆挂铁制面具,竟率众出奔江陵,后辅佐梁元帝。曾奉命出使西魏。西魏攻陷江陵,被俘虏到了长安。授官洛州刺史[1]。陈朝与北周通好后,许多寓流士子王克、殷不害等得以还乡,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南回。北周天和四年,北周武帝作北周象戏并与大臣共同编写《象经》,由王褒作《象戏经序》、庾信作《进象经赋表》、《象戏赋》。评价庾信的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庾的辞赋与徐陵一起被称为“徐庾体”,代表作有《哀江南赋》、《枯树赋》等。庾的诗歌,则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有《庾子山集》传世。史评其写作风格“绮艳”,杜甫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张溥《庾开府集》题辞称:“后羁长安,臣于宇文,陈帝通好请还,终留不遣。虽周宗好士,滕赵赏音,筑宫虚馆,交齐布素。而南冠、西河,旅人发叹,乡关之思,仅寄于江南一赋,其视徐孝穆之得返旧都,奚啻李都尉之望苏属国哉。”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成语“凌云健笔”一词由此而来。

虚拟经营研究论文

几个章节分开写都行。比如什么是核心能力,如何确定核心能力和战略目标如何围绕这个发展战略制定管理模式人才招聘 人力资源管理 薪资制度 培训制度 团队发展 个人与企业的协调供应商 客户 投资 技术 各个层面有的分析了。

Virtual operators in the role of SME development Virtual operators are independent from the manufacturers, customers, competitors or even peer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as a temporary organization, to achieve the shared technology, cost-sharing and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for the purpose. Since the 1990s, virtual operators tide sweeping across the world. Some larg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such as IBM, Dell, GE, Compaq, Ford, Nike, Philips, China's Chunlan, Little Swan, TCL, Tsingtao, Haier, and other enterprises, are using virtual operating low-cost access to external resources .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virtual operators, not only for large enterprises to create a new business concept and mode of operation, mor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MEs to build a new platform. First, the emergence of virtual operato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world economy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On the one hand, people according to their production, work and life needs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the variety of products and specifications, color and style, and other aspects of divers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the request for more and shorter delivery time, reasonable prices and demand Its economy can withstand Phase adapt to the other hand, business people face uncertainty and the diversity of individual needs and the ever-changing market, to seek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ust have a high degree of flexibility and rapid response capability. Modern enterprises to simplify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lat was able to produce knowledge, technology, capital, raw materials, markets and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together in virtual operators. Virtual operators are independent from the manufacturers, customers, competitors or even peer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as a temporary organization, to achieve the shared technology, cost-sharing and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for the purpose. Virtual operators to change between life-and-death winning or losing enterprises (Win-Los), a benefit-sharing, risk sharing and win-win (Win-Win), by integrating the various members of the core capabilities and resources in management, technology, Resources have a unique competitive edge, through the sharing of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customers, the aim of achieving a win-win situation. Virtual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1, cooperative competition Virtual Management is built on the common goal of cooperation on competition in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age, cooperation more important than competition. Virtual general business from a core business and several members of enterprises,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products, able to rely on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enterprises of resources, with different strengths to the enterprise through integrated into a sing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link the dynamic Union, to jointly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he market, joint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s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s to rely on technology,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space and therefore can be on a global scale in many options to select partners to ensure tha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to achieve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complementarity and effective cooperation. And the speed is of great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Union will virtual enterprise as the market and product changes and adjustments, in general could be dissolved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Virtual Enterprise restraint mechanism of this cooperation is the common goal of competition. 2, dynamic Virtual operators can dynamically integrate and use of resources, to maintain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Virtual operators to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enterprises and the members of all aspects of the technical staff are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thus better maintain technology leadership. Virtual enterprises not only to provide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customers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provide the real problems behind the "solution." The traditional large organizations often provide the same product, to the neglect of the same product for different customers value the differences. The virtual enterprise customers are able to start with such differences, all the participants to customers integrated provide a complete solution. Virtual enterprises to new concepts and produc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ensitivity of the request, in a targeted manner on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or have already developed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n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guarantee of the leading technology. 3, Flat organizations Flat network organizations to make changes in the market environment for rapid response. As a highly develop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greatly changed their intern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he role of middle management, virtual enterprises through social coordination and contractual relations, outsourcing non-core parts, components and certification of quality reliability, mak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business Flat organizations and information. Reduction of the middle level, so that decision-making closer to the implementation layer, so that virtual enterprises face a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to address market and customer needs,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process re-understanding and organizations, obtained from recycling newborn. Can readily grasp the business strategy and product direction of the transfer adjustmen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eam of the re-constituted, the dynamic evolution, the environment changes to make rapid response.

★★★博士教育网--- 计算机论文--新形势下邮...新形势下邮政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博士教育网——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站 各位网友,如果此篇文章不能满足您...新形势下邮政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辽宁省铁岭市邮政局 周国英 一、经营战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邮政企业市场化... 44K 2006-5-20 - 百度快照 ★★★博士教育网--- 述职述廉报告--在公司领...认真组织实施“4+1”企业发展战略,全面展开“五项战略性工作”,深入开展“五学三创”思想政治工作主题活动,扎实有效地落实“16156”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推动了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维护了大局的稳定和职工队伍的稳定,在公司改革... 19K 2006-7-17 - 百度快照 ★★★博士教育网--- 市场营销论文--企业新业...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以产品和市场作为业务计划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总体经营对策略起概括的作用。 西方企业从...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类型,国外还有不少提法,如密集性发展战略、一体化发展战略、多样化发展战略等。 免责声明... 13K 2006-9-22 - 百度快照 ★★★博士教育网--- 保险论文--试论新生财产......很快陷入发展是亏损不发展也是亏损的两难境地,最后只能是把放慢发展步伐作为修正企业发展战略缺陷的一种权宜之计。专业化发展战略为新生企业分支机构布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新生企业可以根据遴选的产业集中度、产业重心转移趋向... 45K 2006-7-24 - 百度快照 ★★★博士教育网--- 国民经济论文--中国城市...管理力包括城市、城市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开放力包括城市内部各要素、城市与区域内外(包括国内外)联系的程度。 2.基础设施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是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城市基础结构系统,是指城市可利用的... 58K 2006-5-19 - 百度快照 ★★★博士教育网--- 财政论文--财务管理与成...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类产品的性能、质量相差无几,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则是价格,而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则是成本,因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成本管理控制目标必须... 30K 2006-9-9 - 百度快照 ★★★博士教育网--- - ERP ---企业ERP实施...●决策管理方面:决策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并赢得市场竞争的管理活动。企业至少在三个方面需要科学研究、正确处理和快速反应,即:市场出现波动时或遇竞争对手时的价格调整,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无法准确地把握每个产品的动态成本数据是很难... 27K 2006-9-20 - 百度快照 虚拟经营——新时代企业发展的成功之道 虚拟经营方式由于顺应、体现了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故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虚拟经营大获成功。这给我们考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了以下四点原则的启示: 1.“不求大,但求强”——不要片面追求规模大,而要努力... 22K 2006-7-27 - 百度快照 ★★★博士教育网--- 知识管理--从科技下乡看......他们需要一些具体能指导他们怎么可以更快完成本职工作的技巧,而不是怎么去修改流程或者企业发展战略等高层面的东西。这些知识都需要是实质显性的,拿来就能用的。而实质隐性知识的共享更多的应该归入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人才培养的一... 13K 2006-9-18 - 百度快照

关于赋赋论文范文写作

赋是同诗、词、曲并列的一种特殊文体,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赋必押韵赋既然是诗与文的结合体,亦诗亦文,在体制上要求必须押韵;不押韵就不能称为赋。不过,赋的押韵不像诗那么严格,无须一韵到底,也可以平仄兼押。归纳起来,有四点。首先,可以换韵。一般说来,赋的篇幅较长,几百字,几千字,甚至上万字,这就无法一韵到底,须中途变换。有的大赋,换韵竟达几十次,乃至上百次。像左思的《三都赋》、庾信的《哀江南赋》,都换几十次。其次,适应段落。赋的换韵,往往与内容段落相一致,有些赋家则用换韵来表示段落,提示内容。如江淹的《别赋》,许多段是一韵到底的,换韵则另起一段。再如15年前,云南周善甫老先生写了一篇《春城赋》,题下标明以“春城无处不飞花”为韵,全文七段,每一段一韵,中间不换,极有风韵。其次,隔句相押。赋的押韵,灵活多样。有的一句一押,有的隔句一押,有的三四句或四五句一押,并没有严格规定。不过,最基本的是隔句相押,和《诗经》、《楚辞》的手法是相近的。2.讲究对仗对仗,是赋讲究文采的一种表现。赋如果没有对仗,和散文又有什么区别?追根溯源,赋中最早使用对仗的,是西汉王褒的《洞箫赋》。嗣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均有较为精工的对仗。到了魏晋,赋中使用偶句越来越多,如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左思的《三都赋》,也用了大量的骈偶句,为洛阳纸贵增加了砝码。陆机的《文赋》,由于对仗工整,又富于变化,使作品更加典雅与精美。到了南北朝,因为出现了骈赋,作品中的偶句倍增,有的作品更是一骈到底。像沈约的《丽人赋》、谢庄的《月赋》、吴均的《八公山赋》,江淹的《恨赋》,都号称名篇,以对仗工美而受人赞扬。特别是庾信的《哀江南赋》,三千三百余言,除开头或过渡有少量散句之外,全文都是对仗,而且形式多样,巧于变化,令人叹为观止。唐代继承六朝遗风,凡作赋皆有对句。就连李商隐只有八句32字的咏物小作《虱赋》,居然还有四句对仗,“亦气而孕,亦卵而成”;“回臭而多,跖香而绝”。3.铺张扬厉赋作为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铺张扬厉,即在描绘事物时,多用夸饰手法,极力渲染,以张大其事,从而引起注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如司马相如、扬雄的一些大赋,像《上林赋》、《长杨赋》都通过繁多的景物描写,渲染出汉代京都苑囿的空前盛况和帝王田猎的奢靡豪华。前面在讲赋的对仗时,所引曹植《洛神赋》中的那一段,则是写人物运用铺陈手法取得成功的典型范例,大家不妨推敲推敲。这里,再引两段《木兰诗》中的例子,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铺张扬厉的写作手法。《木兰诗》在写到木兰替父从军做准备时有这样几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而写到木兰荣归时又有这样几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看,这就是展开描写,这就是铺张扬厉。诗尚如此,何况于赋?4.追求辞采在诸多文体中,像诗歌、散文、小说等,赋是最讲究辞采,追求文雅,善用典故的,古代是这样,当代也是这样。为其如此,赋是比较难写的。在洋洋赋海大观园中,有多少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佳作流传于世,供人欣赏?像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谢庄的《月赋》,王勃的《腾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哪一篇不文采飞扬,才情横溢?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庾信的《哀江南赋》,它辞采富瞻,熔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仅用典就有一百多处,而且灵活多样,巧于变化,可谓空前绝后,无人比肩。而当代作品,《光明日报》“百城赋”所刊发的近五十多篇赋中,写得最富于文采的是《烟台赋》,情景交融,洋洋洒洒,堪称“铺采摛文,体物与志”的精品,大家不妨找来看看,必将受益非浅。

从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年间到隋朝统一中国之前( 196-589 ), 期间约四百年,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是一个战乱和分裂的年代,朝代更替频繁,统治集团互相倾轧,争权夺利。战争、饥馑、瘟疫等,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性命。 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争而遭杀戮,如孔融、嵇康、陆机、潘岳、谢灵运、鲍照等。这些反映到文学中,作家们往往感慨人生的短促、命运的无常。因为社会的动荡不宁,儒家的正统思想有所动摇,玄学与佛学思想盛行,学术文化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思想环境中发展。 辞赋创作沿着东汉末年的赋风继续前进,随着经学的衰微,人性的觉 醒,抒情小赋得以迅速繁衍,呈现出一派生机。这时赋家在题材内容上表现出无限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广阔性,他们把视线从宫廷转向社会生活和自然美景,注重抒写心灵世界。在艺术形式上’此时的赋大都篇幅较短,注重对偶与音律,由此形成骈赋创作的主流。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在五言诗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形成了共同的时代风格即“建安风骨”。他的辞赋创作,主要以四六言的骈偶句抒情小赋为主,显得工整精致。 王粲,字仲宣,才高而貌丑,年少时去拜访蔡邕,恰逢蔡府宾客盈门,蔡邕知道王粲来访,急忙出迎以至于连鞋子都穿倒了。蔡邕对王粲如此敬重,是因为欣赏他的才华。王粲十七岁时因避乱,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可是因为王粲长得矮小,其貌不扬,刘表不喜,多年不加重用。王粲感到时光流逝,十分忧伤,登城抒发自己的忧思,写下了千古名赋《登楼赋》,赋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为写景抒情的线索,把登楼眺望之景与思归不得的忧思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曹植,字子建,天资颖慧,博学多才,得到父亲曹操的宠爱,几乎被 立为嗣子,但因他任性放荡,不拘小节,逐渐失宠。曹丕登上帝位后,对他多加猜忌、迫害。曹植在其封地都受到监视,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终抑郁而死。曹植今存赋六十多篇,题材广泛,不少赋作富有深意,或针砭时弊,或疏泄悲愤,或追求自由。曹植赋中最有特色者,还是那些物言志的咏物赋。如《白鹤赋》《蝉赋》《鹞雀赋》等。《鹞雀赋》似一则寓言,曹植以生动通俗的语言,通过鹞雀与麻雀的对话,表达出对弱小者的同情之心。曹植最为人称道的、影响深远的当属《洛神赋》,赋写曹植从京师返回封地途中,经过洛水,与洛水女神相知、相恋,到最后因人神殊途而不得不分离的爱情故事,其中对洛水女神容貌姿态的描写尤为细腻传神。此赋以爱情的失败象征君臣遇合的政治理想的幻灭。集团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司马氏家族用以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名教,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虚伪性,所以首先觉醒的魏晋士人明确标榜“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内心的情感。这一时期的文学,又分为正始文学和太康文学。 魏自曹丕以后,司马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司马氏家族用以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名教,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虚伪性,所以首先觉醒的魏晋士人明确标榜“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内心的情感。这一时期的文学,又分为正始文学和太康文学。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其中又以阮、嵇两人更突出。 阮籍的诗文多表达其身处脸恶政治环境中的内心苦闷及愤世嫉俗的情感,但大多隐晦曲折。《猕猴赋》借对猕猴的具体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上那些人面兽心之徒的丑陋嘴脸。《大人先生传》塑造了一个超脱现实、神游天地之外的大人,其实就是作者形象的化身。表面游仙,实际上是作者内心的满腔忧愤无处疏泄而不得不向仙界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首阳山赋》是一首寄寓深刻的吊古之作。 嵇康的《琴赋》在艺术上较有特色,赋对琴声的各种曲调变化的描绘能曲尽其妙。向秀的《思旧赋》是向秀从京师归来途经嵇康旧居,听到笛声,感而作此赋。表达对故友的怀念,故友是遭迫害而死的,但作者没有直接道出,而是用李斯被赵高诬陷而处死的典故,来隐喻其对现实政治的抗议。西晋太康时期的文学,有两个突出的特征:1、以抒情为主。2、崇尚文采。代表赋家有张华、潘岳、陆机等。张华《鹪鹩赋》,以微不足道的鹪鹩与那些举足冲天的苍鹰等进行比较,说明有用之才遭害而无用之才安处之意。 陆机,在当时文坛甚有名气,天才秀逸,辞藻宏丽。作赋三十多篇,咏物赋有《白云赋》《漏刻赋》《羽扇赋》等,描绘精细,文辞清丽。陆机尤擅抒情小赋,或行怀述志.或思亲怀乡,或伤逝悼亡。《愍思赋》写对亡姊的悼念。《叹逝赋》伤悼已故的亲友,其中充满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悲伤的人生情绪,往往成为陆机抒情小赋的基调。 潘岳作赋讲究文辞的华美,来摹写客观物象和抒发主观感情。《秋兴赋》先描绘秋日萧瑟零落的景象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无常之感,最后抒发自己欲摆脱官场束缚、归隐山林的情怀。《西征赋》历叙征行之处所见所闻,表达怀古伤今之慨。《怀旧赋》《悼亡赋》《闲居赋》等都写得情深意切,感人至深。成公绥作的《天地赋》第一次把天地当作赋的描写对象,《大河赋》第一次对黄河进行正面的颂扬。公元316年西晋王朝覆灭,偏安于江南的东晋王朝开始。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使东晋的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情趣发生改变,他们规避世俗,喜谈玄虚,这直接影响到恬淡清虚文风的形成。这一时期辞赋作品中仍有慷慨不平之音。郭璞的《江赋》,用散体大赋那种铺张扬厉的手法对江海这类气象博大的事物进行描绘,局面宏大雄伟。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为后世所称道,赋作以游历为线索,把对天台山景物的描绘与玄理佛教思想合而为一。他本人对此赋也颇为得意,赋写成后,对他的友人范荣期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作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赋作共三篇(《归去来兮辞》《闲情赋》《感士不遇赋》),在赋坛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归去来兮辞》表达其归隐田园的愿望及在田园生活中怡然自得的心情。《感士不遇赋》抒发的却是志士不遇的悲愤。《闲情赋》似有深意,不仅表达其对爱情的追求,更在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晋宋之际文风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变平淡为绮丽,在尚文风气的影响下,宋代作家辈出,辞赋留存的有谢灵运、颜延之、谢庄、鲍照等人。谢灵运,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其赋也颇可一观,《撰征赋》写作者于东晋义熙十二年奉命至彭城慰劳刘裕的途中所见所感,其手法颇似前代潘岳的《西征赋》。《山居赋》借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寄托其怡情山水的闲逸情趣。谢庄《月赋》,假托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来谋篇,清空的月色与遥远的悲伤之情相融合,构成清冷惆怅的氛围。古人言其“只写月夜之情,非为赋月也”,确为精到之论。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鲍照的赋感慨沉悲,清丽中见风华。最突出者当推《芜城赋》,赋以芜城(广陵,今扬州)昔日的繁华兴盛与今日的衰败荒芜进行对比,抚今追昔,悲愤满怀,让人产生无限的悲伤和惆怅。齐梁陈时期的统治者爱好文学,形成了宫廷文学集团。文学创作多局限于宫廷闺房和个人的狭小天地里,文风趋向轻靡而缺乏气骨。但他们在形式方面对中国文学作出了极大贡献,主要体现为追求语言的华美,精工的对偶和和谐的音律。这时期的代表赋家赋作有沈约的《丽人赋》,谢脁的《游后园赋》《临楚江赋》。江淹(江郎才尽的典故)存有辞赋数十篇,其中最为人所称颂的是《别赋》和《恨赋》。《恨赋》从恨极处着笔,后依次写帝王之恨、去国之恨、屈死之恨,最后将不同命运的人的死都归结到“恨”字上。《别赋》就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统摄全篇,然后再特写富贵别,任侠别、从军别、绝国别、夫妇别、学道别等种种人生之别,最后以难写别情结尾。江淹将恨与别两种普遍的人类情感,细腻深刻地加以描写,引起了后世人们强烈的思想共鸣,无怪乎经久不衰、脍炙人口。 融合南北文风,集南北朝辞赋之大成,取得辞赋创作突出成就的当推庚信。庚信本仕于梁,后出使西魏,正值梁朝灭亡,只好羁留于西魏;北周代魏后,又仕北周。庚信的赋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仕北以前,多写宫廷生活趣昧,如《春赋》《灯赋》《镜赋》《对烛赋》等;仕北以后,着重表现的是国破家亡之痛和故国乡关之思,文风也由前期的华艳轻巧转变为后期的遒劲悲凉,如《枯树赋》《小园赋》《竹杖赋》。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哀江南赋》,被认为是中国赋史上最优秀的篇章,叙述了他的家世背景及其前半生的经历与感受,着重追叙了侯景之乱、梁元帝偏安一隅、与西魏的战争以及陈霸先篡位等一系列导致梁朝衰亡的史实。在这一系列的追叙中作者用自己的眼睛来捕捉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的社会心理,哀悼故国 ,从更高的层面把握历史精神。

赋的格式 一些文章中也略及赋的体制问题。比如《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辞赋家的传,汉代刘向、刘歆的《七略》中的《诗赋略》。那裏能涉及到一些。至於具体的关於赋的论文,可参阅班固《两都赋序》: 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於郊庙。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臯、王襃、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於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且夫道有夷隆,学有粗密,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故臯陶歌虞,奚斯颂鲁,同见采於孔氏,列於诗书,其义一也。稽之上古则如彼,考之汉室又如此。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瞍赋”。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途,实相枝干。故刘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结言扌豆韵,词自己作,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於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播其风,王扬骋其势,臯朔已下,品物毕图。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既履端於倡序,亦归余於总乱。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写送文势。按《那》之卒章,闵马称乱,故知殷人辑颂,楚人理赋,斯并鸿裁之寰域,雅文之枢辖也。至於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夸谈,实始淫丽。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鸟》,致辨於情理;子渊《洞箫》,穷变於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及仲宣靡密,发篇必遒;伟长博通,时逢壮采;太冲安仁,策勋於鸿规;士衡子安,底绩於流制,景纯绮巧,缛理有余;彦伯梗概,情韵不匮:亦魏、晋之赋首也。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於雕虫,贻诮於雾縠者也。赞曰∶赋自诗出,分歧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抑滞必扬,言旷无隘。风归丽则,辞翦荑稗。-------------------------------------------------- 赋 作者:陶秋英 文章来源:论坛作品 更新时间:2004-05-24 文体名。“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左传》里多有某人赋某篇的记载。“赋”是诵说的意思,不指文体。《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也是指这个涵义。《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有“六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之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据郑玄的注解,“赋”是铺的意思,即“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也不指文体。不过《诗经》中铺陈言志的手法,对于赋体的形成是有影响的。所以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其中分别铺写了云、蚕、礼、知、箴五种事物,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但是,赋作为文学体制,则可追溯到楚辞。战国中期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篇章,当时并不曾以赋题称,到西汉刘向、刘歆领校秘阁图书时,为屈原编集,始称之为“屈原赋”25篇,《汉书·艺文志》予以著录,同时还著录有“宋玉赋”16篇、“唐勒赋”4篇。楚辞与赋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后代文体分类常以辞赋合称,并认屈原为辞赋之祖。但楚辞与汉以后的正宗大赋在精神和体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后人也有将辞与赋加以区分的。要而言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就是赋的渊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诗经》里只有很简要的景物描写,到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中,写景的成分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汉代大赋更多模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地罗列各种珍禽奇兽、名花异木、虫鱼水族、车旗仪仗,名目繁多。所以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鲜明地区划了两种文体在表现内容上的不同。然而,赋在侧重“体物”的同时,也注意到“写志”,这与“诗言志”的传统又是一致的。《汉书·艺文志》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魏晋间皇甫谧《三都赋序》也说:“至于战国,王道陵迟,风雅寝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可见辞赋的起源也是同讽谏述志相联系的。汉代大赋中铺张摹写物态的趋势虽发展到极点,“劝百而讽一”,但结尾仍不无讽谏之义。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史记·司马相如传赞》也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这是对赋体在内容方面的要求。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文”的意思。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这是赋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赋体(辞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骚赋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后世模仿楚辞的作品。其特点在于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声调绵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韵。它还不象汉以后的赋那样注重铺陈事物,也没有形成很固定的体制。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汉赋的特点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章法上多采用问难对答的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诗的气息大为减弱。骈赋也叫俳赋,孕育于汉魏之际,而流行于两晋南北朝。它是汉赋的变体,所谓“三国两晋,征引俳词;宋齐梁陈,加以四六,则古赋之变矣”(《汉文典》)。骈赋的特点,一是骈四俪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成,句式整齐;二是丽藻雅辞,络绎奔会,写得花团锦簇;三是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换而转韵,格式较为固定;四是逐渐讲求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失去了汉赋的宏廓气象。总的说来,骈赋由于注重形式华美,趋向绮丽,辞藻益茂,而体格渐卑,内容上的意义相对地削弱了。到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赋列入国家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叫做律赋。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如王□《沛父老留汉高祖赋》,限用“愿止前驱得申深意”八字为韵,即全篇分八段,各段依次分用此八韵中的字押韵。这样矫揉造作的作品,显然已失去了文学的真实生命,而作为利禄之途的敲门砖,其形式却一直沿袭至清末。与此同时,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

诗词曲赋,四大文体,比较而言,赋是最难写的。刘勰说:“以赋观诗,较若纷至沓来,气猛势恶。故才弱者只能为诗,不能为赋。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过于诗。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赋是文的一种,在今天与散文等古文一样,因为其倾向于实用而被现代文所代替,所以逐渐消失;而诗词则有相对多一点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反而能勃兴。 汉赋是赋体的正宗,今天就是要学习写作,可能也只能参考不好取法。典型汉赋的基本特征,应该有二,一是骈句,二是对答。赋中的骈句,应以四六为主,通常的结构是前四后六,除去语助词,用五七言就有点象好多诗加起来的感觉,反而为文不得,应该不可取。我认为在写作上注意这些要点,同时照顾一下韵脚,就行了。赋是韵文中的一种,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写作原则就是必须押韵。赋的押韵方式可句句押韵,也可隔一句或隔两句押韵;隔三句以上押韵的赋就比较少见,因为这样读起来也不好听。虽然赋对平仄要求没有很硬性的规定,但作者在遣词造句时,使平仄错落有致,所以一般人读这篇赋的时候,通过对文中描写的场景的想像,再加上错落有致的读音,很容易带出一种离情别绪,使听者感受到淡淡的哀愁。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诗词典赋的魅力跟读音也是分不开的。

  • 索引序列
  • 子虚赋研究论文
  • 阿房宫赋研究论文
  • 对庾信骈赋的研究论文
  • 虚拟经营研究论文
  • 关于赋赋论文范文写作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