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川端康成的毕业论文

川端康成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川端康成的毕业论文

川端康成的作品有很多,我建议你可以阅读他的分阶段的作品,如下:川端康成初入文坛参与新感觉派文学运动的作品有:《感情的装饰》、《梅花的雄蕊》、《浅草红团》等。川端康成转向新心理主义时期写的《针、玻璃和雾》、《水晶幻想》等,在其中引入了乔伊斯的意识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且作者开始怀疑西方式小说对日本人合不合适。川端康成搞纯东洋主义文学作品时候,全盘接受以神、佛、儒为复合体的日本文化,以“心灵交感”的宗教式的思考与虚无色彩,写了《抒情歌》和《慰灵歌》。川端康成在整理自己两种极端对立的文学理路时期,吸收西方文学的心的感受性的基础上,运用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和传统技法,创作出了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这个作品几乎算是奠定了他的创作基础。除了这些,你还是可以阅读他的《雪国》、《古都》、《千只鹤》、《波千鸟》以及《山音》、《睡美人》这些作品都是川端先生的很好的作品,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雪国》和《古都》、愿你的论文写得成功,加油,努力。

这些选题你参考下:似合うより违う――志贺直哉の小说から私小说と心境小说についての比较 川端康成の作品『雪国』によると「物哀」について――日本の美意识の一面をたずねて 丑松は真の「眼醒めたる者」なのか――岛崎藤村の『破戒』の主人公の分析 辉いている双璧――「西游记」と「桃太郎」の长い伝承 敬语について――谦譲语の误用分析 日本人名に用いられる汉字の特徴 経済のグローバル化に直面する日本企业の対応 日本ゲーム产业二十年の発展と展望 日本のバブル経済へのアプローチ 日本的経営の课题と展望 日本企业の経営システムの歴史とその特色について 日本中小企业の発展 危机管理と日本人の意识改革 中国へ进出した日本企业――経営思想から见る松下电器产业の例 中日年金制度の违い 中日関系の歴史と未来 日本の南京大虐杀と広岛原爆についての态度比较――歴史态度から日本を见る 合则両利、闘则倶伤――21世纪の中日関系について 反日デモから见る中日の将来 50年代の女流文学から女性意识の転换を见る

日本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有二位,他们分别是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

一、获奖时间及理由

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川端康成1968年作品《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二、相关作品及经历

1、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毕业于东京大学,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在东京大学先是在英文系学习然后转入国文专业学习,在学习国文时他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艺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以及《睡美人》[1]  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2、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 (kenzaburo oe) 1935年1月31日生于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的一个著名武士家族。1947年入新制大濑中学。1954年入东京大学法国文学系学习,1959年毕业,毕业论文《关于萨特小说中的形象》。大学毕业后,曾访问过中国、东欧、西欧、苏联、美国等地。1960年加入青年日本之会。1974年当选为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大江健三郎在创作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影响,写作方法受现代主义影响。

1994年瑞典科学院因他“开辟了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学的新道路”而授予大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1994年10月15日,大江健三郎表示拒绝接受日本政府授予最高文化奖

1955年,学校报纸写的小说《火山》,获得二等银杏行道树奖。1957年,大江在东京大学上学期间发表小说《奇妙的工作》而步入文坛,同年还有《死者的挑剔》、《他人的脚》。成名作短篇小说《饲养》,作于1958年,曾获第39届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有“学生作家”之称。作品还有小说《青年的污名》(1959年)、《十七岁》(1961年)、《政治少年之死》(1961年)、《万延元年的足球》(小说)(1967年)、《个人的体验》(小说)(1964年)和《M/T与森林的奇怪故事》、《空中的怪物阿归》、《洪水淹没我的灵魂》(1973年);随笔《核时代之想像力》、《广岛笔记》、《冲绳笔记》等积极触及时代问题。

出版有《大江健三郎作品集》(全十二卷)。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和瑞典文。他的作品主要反映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1999年,推出长篇小说《大翻身》。

大江健三郎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在书中坦陈:“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大江健三郎。”

川端关于康成的毕业论文

雪国 伊豆的舞女千纸鹤古都睡美人一支胳膊湖

最起码诺贝尔三本都要读

《古都》《雪国》《千只鹤》吧

川端康成的作品有很多,我建议你可以阅读他的分阶段的作品,如下:川端康成初入文坛参与新感觉派文学运动的作品有:《感情的装饰》、《梅花的雄蕊》、《浅草红团》等。川端康成转向新心理主义时期写的《针、玻璃和雾》、《水晶幻想》等,在其中引入了乔伊斯的意识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且作者开始怀疑西方式小说对日本人合不合适。川端康成搞纯东洋主义文学作品时候,全盘接受以神、佛、儒为复合体的日本文化,以“心灵交感”的宗教式的思考与虚无色彩,写了《抒情歌》和《慰灵歌》。川端康成在整理自己两种极端对立的文学理路时期,吸收西方文学的心的感受性的基础上,运用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和传统技法,创作出了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这个作品几乎算是奠定了他的创作基础。除了这些,你还是可以阅读他的《雪国》、《古都》、《千只鹤》、《波千鸟》以及《山音》、《睡美人》这些作品都是川端先生的很好的作品,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雪国》和《古都》、愿你的论文写得成功,加油,努力。

川端康成雪国毕业论文

[摘 要]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以其精致细巧的表现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来分析作品传达的纯真感情是本文的目的。[关键词]质朴 孤寂 平等 纯真 信任《伊豆的舞女》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全文不到一万八千字,却以其精致细巧的表现力,展现给读者一副清新、质朴的画卷。本文结合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和文章所要表达的平等亲切的纯真感情,来探讨这部拥有超时空艺术魅力的作品。一、 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和执笔动机《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岁(1918年)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既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所以说到作品背景首先要从作者的身世开始入手。作者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在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后,16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去世。从小体弱多病的川端常年幽闭家中,心理十分的敏感和寂寞,而父母双亡, 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的“ 孤儿气质” 、“ 受恩惠者气质” 。这种性格以及它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在东京的喧嚣对比下显得愈发明显,为了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逃脱,作者踏上了伊豆的旅程。作者在途中被一名十四岁的舞女的纯真和美丽相貌所牵动, 不由自主地随同舞女等一行巡回演出的艺人, 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辗转到了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 才怀着依依之情, 告别了舞女。这其中的经历就是《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来源。而小说的发表是在距伊豆之行的8年后(1926年),其间作者经历了感情的挫折,并曾在1922年怀着“不堪忍受的自怜”心情重返伊豆,并在此创作了《汤岛的回忆》一篇未完成、也没发表的长篇写生文,并且以它为原型创作了《伊豆的舞女》和《少年》这两篇小说。这样一个有着“孤儿气质”的人,第一次来到一个没有负担和恩惠的地方,第一次得到舞女一行的平等相待, 尤其是得到舞女的赞誉, 便油然对她们产生了纯洁的感情。 同样, 社会地位低下、受人岐视和凌辱的艺人们遇到这样一位友善的年轻人, 以平等待已, 自然也感到了长久以来没有的亲切。两者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而对于感情纤细、忧郁的川端来说在经历了亲人的离去、感情的挫折后,寻找生活中的温暖和友谊就是创作的最主要的动机,从某种意义上看《伊豆的舞女》是作者在经历过情感挫折后去重新审视的美好回忆,这不仅是当时旅途的如实描写,也寄托了作者欲借舞女纯洁的感情来治愈他受伤心灵的愿望。二、平等亲切的纯真感情长久以来,很多人都把文中的“我”和舞女间的感情理解为一种朦胧的爱恋,我却认为这种感情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纯真友情。“我”虽然在现实中是一个有着“孤儿气质”的忧郁学生,但也是社会上受人尊敬的读书人。而艺人们则处处受到歧视。茶馆的老婆婆对我殷勤的说,“唉呀,少爷浑身都湿透啦。到这边来烤烤火吧,来呀,把衣服烤烤干。”而谈到艺人们的时候则是换作轻蔑的口气 “这种人嘛,少爷,谁知道他们住在哪儿呀。哪儿有客人留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了。有什么今天夜里一定的住处啊?”村庄前甚至竖起牌子乞丐与艺人不得入内。虽然在世人的眼中“我”和舞女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可是在“我”看来,“我”和舞女们虽然身份不同, 职业各异, 但彼此都有着类似的命运,都是受人怜悯和恩惠而生活的人,我们是“一类人”。所以“我”对他们的“不好奇、不轻视,完全忘掉他们是巡回演出的艺人”使他们感受到不寻常的好意,这种感情深深渗进了他们的心田,于是对“我”格外地尊敬。正处在情窦初开年龄的舞女,对“我”产生了朦胧的好感,一路上十分照顾“我”。如后来与“我”同行停下休息时,不顾自己身上的尘土“, 却冷不防地蹲在我跟前,替我抖了抖裤裙下摆”,“我”自是过意不去,下意识的后退“, 舞女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索性弯着身子给我掸去身上的尘土”,然后又“将挽起的衣服下摆放下”,让我坐在上面。看到路边有捆好的竹子,她又挑了最粗的一根于“我”做手杖……但其实对“我”照顾的何止舞女。当得知“我”愿与艺人同行时,荣吉的反映是“喜出望外”,在旅馆中也是长时间和“我”呆在一起,对于“我”的馈赠开始是坚决不收,后见“我”一片诚心,也不再推辞,待“我”走时特意买了柿子,四包敷岛牌香烟和熏牌清凉剂送给我。还特意说“因为我妹妹的名字叫薰子”, “在船上桔子不大好, 柿子对于晕船有好处,可以吃的”。千代子邀“我”共浴,以期可以为我搓背他们这种彼此同情与关怀, 是建筑在互相尊重人格的基础上, 也是建立在彼此平等、信任的关系上的。这种情谊是纯洁而高尚的。当然“我”对舞女还是有着与其他艺人不同的情谊,她是“我”要和艺人结伴而行的主要原因,她的行动也一直吸引着“我”的视线,可是这种感情更多的来源于舞女对“我”格外照顾和赞誉后我的一种感情回报和对舞女境遇的担心和同情,而同样, 受人岐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一位友善的年轻人, 以平等待已, 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可以说, 《伊豆的舞女》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作者的化身“ 我” 和舞女之间的情谊与同情。当然不可否认在最初的时候“我”对舞女有一些超越了“友谊”界限的想法,可是当我看到浴场里因为看到我而开心的赤身跑出来的裸女时“我眺望着她雪白的身子,它象一棵小桐树似的,伸长了双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净了身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嗤嗤笑出声来.她还是个孩子呢。是那么幼稚的孩子,当她发觉了我们,一阵高兴,就赤身裸体地跑到日光下来了,踮起脚尖,伸长了身子。我满心舒畅地笑个不停,头脑澄清得象刷洗过似的。微笑长时间挂在嘴边。”所有的答案都在这时揭晓了,我对舞女的感情不在“爱情”范畴内。以至于作者在故事发生了二十二年之后所写的长篇小说《少年》里, 进一步详尽回忆了他当时的心境,“我二十岁时, 同巡回演出艺人一起旅行的五六天, 充满了纯洁的感情, 分别的时候, 我落泪了。这未必仅仅是我对舞女的感伤。就是现在, 我也以一种无聊的心情回忆起舞女, 莫不是她情窦初开, 作为一个女人对我产生了淡淡的爱恋不过, 那时候, 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自幼就不象一般人, 我是在不幸和不自然的环境下成长的。因此, 我变成了一个顽固而扭曲了的人, 把胆怯的心锁在一个渺小的躯壳里, 感到优郁与苦恼。所以别人对我这样一个人表示好意时, 我就感激不尽了。”《伊豆的舞女》当之无愧地奠定了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学史上地位,作者带给我们的平实、恬淡 、纯净、清新的意境,在一代又一代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显示了其久远的艺术生命力。参考文献[1]川端康成著 叶渭渠译 《雪国·伊豆的舞女》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2]川端康成著 叶渭渠译《文学自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3]李翠霞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增刊001[4]张石《伊豆舞女》论外国问题研究1992,1[5]川端康成《少年》宝文馆丛书昭和54年版[6]福田清人 《川端康成》清水书院1982

《雪国》中的虚无思想深深地渗透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是“东方式”的虚无。尽管川康成初登文坛时,因对文坛现状不满,曾与横光利一等发起“新感觉运动”,试图以达达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派手法创造一种全新的感觉世界不重视日本文学传统,曾经“企图否定它,排除它。”但川端康成在中年后,越来越发现自己对“没有经历过西方式的的悲痛和苦恼,我在日本也没有见过西方式的虚无和颓废”。他开始向传统靠拢。在创作《雪国》时,为了写这个世界不存在的美,他只能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灵感。 川端的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引起褒贬不一的评论,然而他“高超的技巧”却是公认的。《雪国》具有代表性。他把西方现代派的某些创作手法和日本固有的文学传统结合起来,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还是情节结构方面,均能另辟蹊径,为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里要提及的是,川端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这种强烈的真实感超越了很多作家,甚至是巴尔扎克,而直逼列夫托尔斯泰,而作品的人物性格除了主角之外并不见得有多么突出的地方,所以一些批评家以为这是作品的败笔。要知道,一幅画,要有主体和背景,一篇文章也要分主次,次要人物的存在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在这点上,恰恰,川段处理的恰到好处,可见他对西方文学表现手法实质的深入把握,从这点上看,似乎可以把川段归为是“表现主义”的作家,因为他强调小说要表现感受,表现感觉,把感受融入诗一样的意境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川端继承日本古典文学重视人物心理刻画的传统,在细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他在《雪国》中巧妙运用自由联想这种独特的心理描写法,把叶子的形象放到岛村的脑海里去,让岛村在逻想中强化和美化叶子的形象,从而也就细腻地反映了岛村本人的性格和品质。 第二,在结构上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手法,突破时空的连贯性,主要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或作者创作的需求作为线索,展开叙述。《雪国》在总体上基本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在某些局部又通过岛村的自由联想展开故事和推动情节,从而适当地冲破了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形成内容上的一定跳跃。这就使作品避免了平铺直叙、显得呆板的毛病,从而使作品波澜起伏。 第三,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新感觉派”所主张的以纯粹的个人官能感觉作为出发点,依靠直觉来把握事物的特点。比如《雪国》结尾描写叶子在蚕房火灾中为救出孩子而献出生命的一段情节,依靠直觉写得既悲且美。在岛村眼里,火灾充满诗意:地上洁白的雪景,天上灿烂的银河,天地之间火花飞舞,而叶子美丽的身躯从楼上飘然落下……在岛村心目中,也可以说是在作者心目中叶子虽死犹生,她的死不过是“内在生命的变形以及那变迁的过程”。从艺术效果来看,这种描写似乎使叶子这个非现实美的幻影在作者的直觉中得到最后完成。《雪国》中的虚无思想深深地渗透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是“东方式”的虚无。尽管川康成初登文坛时,因对文坛现状不满,曾与横光利一等发起“新感觉运动”,试图以达达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派手法创造一种全新的感觉世界不重视日本文学传统,曾经“企图否定它,排除它。”但川端康成在中年后,越来越发现自己对“没有经历过西方式的的悲痛和苦恼,我在日本也没有见过西方式的虚无和颓废”。他开始向传统靠拢。在创作《雪国》时,为了写这个世界不存在的美,他只能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灵感。 川端的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引起褒贬不一的评论,然而他“高超的技巧”却是公认的。《雪国》具有代表性。他把西方现代派的某些创作手法和日本固有的文学传统结合起来,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还是情节结构方面,均能另辟蹊径,为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里要提及的是,川端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这种强烈的真实感超越了很多作家,甚至是巴尔扎克,而直逼列夫托尔斯泰,而作品的人物性格除了主角之外并不见得有多么突出的地方,所以一些批评家以为这是作品的败笔。要知道,一幅画,要有主体和背景,一篇文章也要分主次,次要人物的存在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在这点上,恰恰,川段处理的恰到好处,可见他对西方文学表现手法实质的深入把握,从这点上看,似乎可以把川段归为是“表现主义”的作家,因为他强调小说要表现感受,表现感觉,把感受融入诗一样的意境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川端继承日本古典文学重视人物心理刻画的传统,在细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他在《雪国》中巧妙运用自由联想这种独特的心理描写法,把叶子的形象放到岛村的脑海里去,让岛村在逻想中强化和美化叶子的形象,从而也就细腻地反映了岛村本人的性格和品质。 第二,在结构上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手法,突破时空的连贯性,主要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或作者创作的需求作为线索,展开叙述。《雪国》在总体上基本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在某些局部又通过岛村的自由联想展开故事和推动情节,从而适当地冲破了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形成内容上的一定跳跃。这就使作品避免了平铺直叙、显得呆板的毛病,从而使作品波澜起伏。 第三,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新感觉派”所主张的以纯粹的个人官能感觉作为出发点,依靠直觉来把握事物的特点。比如《雪国》结尾描写叶子在蚕房火灾中为救出孩子而献出生命的一段情节,依靠直觉写得既悲且美。在岛村眼里,火灾充满诗意:地上洁白的雪景,天上灿烂的银河,天地之间火花飞舞,而叶子美丽的身躯从楼上飘然落下……在岛村心目中,也可以说是在作者心目中叶子虽死犹生,她的死不过是“内在生命的变形以及那变迁的过程”。从艺术效果来看,这种描写似乎使叶子这个非现实美的幻影在作者的直觉中得到最后完成。《雪国》中的虚无思想深深地渗透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是“东方式”的虚无。尽管川康成初登文坛时,因对文坛现状不满,曾与横光利一等发起“新感觉运动”,试图以达达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派手法创造一种全新的感觉世界不重视日本文学传统,曾经“企图否定它,排除它。”但川端康成在中年后,越来越发现自己对“没有经历过西方式的的悲痛和苦恼,我在日本也没有见过西方式的虚无和颓废”。他开始向传统靠拢。在创作《雪国》时,为了写这个世界不存在的美,他只能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灵感。 川端的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引起褒贬不一的评论,然而他“高超的技巧”却是公认的。《雪国》具有代表性。他把西方现代派的某些创作手法和日本固有的文学传统结合起来,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还是情节结构方面,均能另辟蹊径,为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里要提及的是,川端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这种强烈的真实感超越了很多作家,甚至是巴尔扎克,而直逼列夫托尔斯泰,而作品的人物性格除了主角之外并不见得有多么突出的地方,所以一些批评家以为这是作品的败笔。要知道,一幅画,要有主体和背景,一篇文章也要分主次,次要人物的存在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在这点上,恰恰,川段处理的恰到好处,可见他对西方文学表现手法实质的深入把握,从这点上看,似乎可以把川段归为是“表现主义”的作家,因为他强调小说要表现感受,表现感觉,把感受融入诗一样的意境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川端继承日本古典文学重视人物心理刻画的传统,在细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他在《雪国》中巧妙运用自由联想这种独特的心理描写法,把叶子的形象放到岛村的脑海里去,让岛村在逻想中强化和美化叶子的形象,从而也就细腻地反映了岛村本人的性格和品质。 第二,在结构上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手法,突破时空的连贯性,主要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或作者创作的需求作为线索,展开叙述。《雪国》在总体上基本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在某些局部又通过岛村的自由联想展开故事和推动情节,从而适当地冲破了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形成内容上的一定跳跃。这就使作品避免了平铺直叙、显得呆板的毛病,从而使作品波澜起伏。 第三,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新感觉派”所主张的以纯粹的个人官能感觉作为出发点,依靠直觉来把握事物的特点。比如《雪国》结尾描写叶子在蚕房火灾中为救出孩子而献出生命的一段情节,依靠直觉写得既悲且美。在岛村眼里,火灾充满诗意:地上洁白的雪景,天上灿烂的银河,天地之间火花飞舞,而叶子美丽的身躯从楼上飘然落下……在岛村心目中,也可以说是在作者心目中叶子虽死犹生,她的死不过是“内在生命的变形以及那变迁的过程”。从艺术效果来看,这种描写似乎使叶子这个非现实美的幻影在作者的直觉中得到最后完成。

雪国の主人公と土地の芸者・驹子、その许婚者の妹・叶子の人间関系を描く。枕草子や和歌などの系谱にある日本的な美観を発现しているとされ、情景や心情の描写が特に高く评価されている。作品のストーリーはそのクライマックスに突然に终わるような印象であるが、作品の展开が美の顶点に达しその低下を予想させる直前を狙って话を终了させていると考えられている。登场人物 岛村 - 亲の遗产で无为な生活を送っている。舞踊の批评やフランス文学の翻訳などをしている「文笔家の端くれ」。妻子あり。 驹子 - 东京でお酌をしていて旦那に落籍されたが、まもなく旦那が亡くなり、故郷に戻る。岛村と初めて会った直后に芸者に出た。 叶子 - 踊りの师匠の娘で、驹子の许婚者(?)行男の妹。东京へ出て看护妇を目指したこともある。弟が国鉄に勤めている。 追记: 论文について何かあったら、相谈に乗ってください。 私のQQ283538145

川端康成议论文素材

大学时代崇拜鲁迅,那程度用“五体投地”一词绝不为过。徜徉于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世界,我懂得了是非学会了好恶,思想变得棱角分明、锋芒毕露。 但是,这似乎与传统的中庸之道格格不入。冷眼看世界或许有悖于所谓“大同世界”的运行规则。身边环境是人情社会,你必须改变自己去适应它。后来,渐渐觉醒了,发现生活中那些圆滑的人,人缘特别好,混得最吃香,在单位里俨然是评先评优的专业户。不要急,也别急!既然那扇为我出去的大门紧紧关闭,空气进不来,那我就打开另一扇窗吧。我相信那扇窗一定很耀眼。开门见山,开窗看天,我终于感受到云朵飘飞蓝天的快意!化理想为勇气,驾驭学习之舟,畅游于浩瀚的书海。哦,我终于找到了!虽然没有改变天性,但同样找到了我想要的一切——人情的靠近与人格的尊重。不敢说与时俱进,因为知识流动日新月异;不敢称青春依旧,因为丝丝白发爬满额头;不敢再只争朝夕,因为生命无需苛求太多。然而,我的秉性至今未改。喜欢另辟蹊径,在大门之外打开一扇窗,费尽周折也无怨无悔。打开一扇窗,用自我生存的独特方式,用生活赐予的所有条件,用莘莘学子的见识才干——假如你出身贫寒,读不起大学,请你参加自学考试吧,那是为你圆大学梦的一扇窗。透过自考那扇窗,你可以练就毅力、耐心和坚强。假如你失去工作,吃不起三餐,请你放下尊贵面子吧,那是使你生命萎缩的绊脚石。透过“放下”这扇窗,你可以找回实在、坦然和宁静。东方不亮西方亮。打开一扇窗,用你的智慧,把知识运用于实践;打开一扇窗,用你的执着,凭自信驾驭你的人生。朋友,当大门打不开的时候,让我们携手同行,一起打开那扇未曾打开的天窗,唱响同一首歌吧!2010年6月21日下午 【说明】我市今年中考作文二选一,其中命题作文题目是《打开一扇窗》。中考已全部结束,下午得了个空,顺笔写了此文,请各位多多指点。

在我生长的时代,如果人们谈到一个人说他爱做白日梦,那便是再糟糕不过的评价了。所以人们耻于做白日梦,更有不屑于这些梦想家的习惯,人们视这些梦想家为社会的蛀米虫,视那些白日梦为遥不可及华而不实的泡沫。而我想说的而偏偏与此背道而驰,生活中需要会做白日梦的人,他们恰恰能拯救被现实所抛弃的最重要的东西。首先,最可贵的一点会做白日梦的人一直守着梦想。谈到梦想这种东西,大部分的中国人是不明晰的,有的说什么是梦想,有的人则装出一副很懂这一词汇的样子,告诉我他的梦想是两年内买房三年内买车,五年内娶媳妇,我说得了吧,那才不是梦想,充其量只是一个目标罢了,中国人早已忘记了梦想,视一种华而不实糜烂的生活叫做梦想。69岁爱做白日梦的菲兹杰拉德,知道是什么是梦想。她从一个社会基层的超市收银员摇身变成了英国文学奖的获的者,这让人们很是吃惊,当人们询问她如何做到如此,老太太的回答却简短极了“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我在做超市收银员之前做过书店的理货员,也永远没忘记我想成为一名作家。”这才是我所说的梦想,它是由目标堆积而成的,即使你说你确信找到了梦想,也不要因为功成名就而遗忘了菲兹杰拉德的白日梦,一切在近期看来非常遥远并不是二年三年五年可以达到的梦想就都是白日梦罢了。梦想会指引一个人奋斗,是一个人心灵充实而不被糊涂的现实主义打垮,但那么远几个人会坚守梦想,于是出现了太多太多梦想成为歌手中的人去当了商人;梦想成为作家的人当了语文老师。会做白日梦的人却有一种坚持,他们傻却坚持可望不可即的事,即使人们讽刺了他们的梦想,即使所有的鲁迅都拿着锋利的笔写着孔乙己,他们的坚持总会有营造奇迹的一天,到那天所有人又回过头来惊讶赞叹视他们为励志达人,那不过是他们忘了如何做白日梦,忘了坚持一直守着白日梦罢了,人们抱怨自己未有成名成家,抱怨,生活与梦想背道而驰,那不妨做做白日梦。再者,会做白日梦的人有信仰,他们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他们知道什么污秽。他们在不断寻找一种理想的生活。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川端康成写的《伊豆的舞娘》。小舞女的这种身份卑贱随时会被社会中的各种人污染,而作者却把她写得如此干净,干净到仿佛山野里初开的百合花,又仿佛下雨天刚落下的一滴晨露。一切都太美好,一切都太虚假,生活中不会有任何一个舞女的妈妈如此正直的去捍卫一个纯洁的童话,不会有任何一个那个时代的学生不嫌弃游行艺人。总之,作者在做白日梦,他塑造了一个过于干净的世界,但正因为这样一个美好的塑造,现实中人们渴慕这样一个身份平等的世界,追寻着正义的舞女的妈妈,也想再见一次,在现实社会中再见一次被吞没的天真的小舞女。做白日梦的人在启发人们寻那样理想的世界,挽留他们从现实的黑暗中过来停一停,做白日梦的人还尚有良心,还尚懂得什么是美好的。他们的世界不犯罪,于是他们也不犯罪,没有人去打破白日梦,这便让人希望多一点,哪怕多一个人也好,难道你不想吗?不妨做做白日梦,让每个人都有信仰,明事理,也就没那么多奸邪的事发生,黑暗便会远离。最后一点,做白日梦的人乐观,不会被挫折打倒。在前不久的伦敦奥运会的乒乓球女单决赛上世界排名后第一的丁宁因为裁判的不公委屈的哭了,她说裁判影响她的发挥,她说从来没想过第一次奥运会会如此。然而在过后不久,男子乒乓球决赛结果也出来了,参加了奥运会三次的王皓仍然拿了银牌,十二年的努力未有成果,他却不哭,当了千年老二的他也不哭,还笑着说:实力还有差距,但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战胜他的。既然是裁判不公,那你自然有下一个四年以后,而现实主义的人不愿等待,他们也许想和未来对手会变强吗?未来我会遇到那样的裁判吗?没有人在此刻仍向王皓那样做白日梦吗?他幻想十二年之后还有, 四年,再然后还有四年,那又为什么要哭,为什么要像所有生活中遇到挫折的人一样。不妨做做白日梦,拥有一种乐观的心态生活也没必要让你哭泣。这便是你们所不屑的梦想家,那些做的白日梦的人,他们有着目前无比的困难的梦想,但他们有着你们这群现实压垮的人所没有的东西,他们坚持梦想,他们有信仰,他们乐观面对挫折,他们还在改变世界。不妨做做白日梦,因为此时我们面对的现实没了这些白日梦才是华而不实,才是腐化的泡沫。

《雪国》的主人公驹子经历了人间的沧桑,沦落风尘,但并没有湮没于纸醉金迷的世界,而是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以及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因而她对岛村的爱恋是不掺有任何杂念的,是纯真的,实际上是对朴素生活的依恋。但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作家写岛村把她的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做是“一种美的徒劳”。对驹子来说,她的不幸遭遇,扭曲了她的灵魂,自然形成了她复杂矛盾而畸形的性格:倔强、热情、纯真而又粗野、妖媚、邪俗。一方面,她认真地对待生活和感情,依然保持着乡村少女那种朴素、单纯的气质,内心里虽然隐忍着不幸的折磨,却抱有一种天真的意愿,企图要摆脱这种可诅咒的生活。另一方面,她毕竟是个艺妓,被迫充作有闲阶级的玩物,受人无情玩弄和践踏,弄得身心交瘁,疾病缠身乃至近乎发疯的程度,心理畸形变态,常常表露出烟花女子那种轻浮放荡的性格。她有时比较清醒,感到在人前卖笑的卑贱,力图摆脱这种不正常的生活状态,决心“正正经经地过日子”;有时又自我麻醉,明知同岛村的关系“不能持久”,却又想入非非地迷恋于他,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这种矛盾、变态的。心理特征,增强了驹子的形象内涵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相当准确的概括。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力求体现日本的传统美,《雪国》中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更重视传统美是属于心灵的力量,即“心”的表现,精神上的“余情美”。《雪国》接触到了生活的最深层面,同时又深化了精神上的“余情美”。他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以及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是有着这种精神主义的价值,决定了驹子等人物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它来探讨人生的感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家强作自我慰藉,以求超脱的心态。作家这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富有情趣韵味,同时与其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情感是深刻地联系在一起的。《雪国》在艺术上拓宽了《伊豆的舞女》所开辟的新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它是川端创作的成熟标志和艺术高峰。它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路。川端从事文学创作伊始,就富于探索精神。他在一生的创作道路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尝试,走过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习作之初,他的作品大都带有传统私小说的性质,多少留下自然主义痕迹,情调比较低沉、哀伤。新感觉派时期,他又全盘否定传统,盲目追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文体上或在内容上都很少找到日本传统的气质,但他并没有放弃艺术上的新追求,且不断总结经验,重又回归到对传统艺术进行探索。如果说,《伊豆的舞女》是在西方文学交流中所作的一次创造性的尝试;那么《雪国》则使两者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作家在《伊豆的舞女》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和风格的升华,它赋予作品更浓厚的日本色彩。其二,从此川端的创作无论从内容或从形式来说,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川端早期的作品,多半表现“孤儿的感情”和爱恋的失意,还不能说形成了自己的鲜明艺术性格。但他经过不断的艺术实践,不断丰富创作经验,他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创作个性得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鲜明的表现。他善于以抒情笔墨,刻划下层少女的性格和命运,并在抒情的画面中贯穿着对纯真爱情热烈的赞颂,对美与爱的理想表示朦胧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徒劳毫不掩饰的渲染;而且对人物心理刻划更加细腻和丰富,更加显示出作家饱含热情的创作个性。尽管在其后的创作中,川端的风格还有发展,但始终是与《伊豆的舞女》、《雪国》所形成的基本特色一脉相连,其作品的传统文学色调没有根本变化。川端出于对传统的切实的追求,写了《古都》(1961—1962),在京都的风俗画面上,展开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川端康成为了贯穿他创作《古都》的主导思想,借助了生活片断的景象,去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即追求一种日本美。所以全篇贯穿了写风物,它既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为人物的塑造和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条件。同时它也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描写了男女的爱情关系,但其主旨并不在铺展男女间的爱情波折,所以没有让他们发展成喜剧性的结合,也没有将他们推向悲剧性的分离,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风物之中,淡化了男女的爱情而突出其既定的宣扬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题旨。这正是《古都》的魅力所在。作者在《古都》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他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和体验也是比较深刻的,这正是战后生活的赐予。他通过姐妹之间、恋人之间的感情隔阂,甚至酿成人情冷暖和离别的痛苦,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着身份等级和门第殊隔,揭示了这一贫富差别和世俗偏见所形成的对立现实。作品的时代气息,还表现在作者以鲜明而简洁的笔触,展现了战后美军占领下的社会世相,比如传统文化面临危机,景物失去古都的情调,凡此种种的点染,都不是川端康成偶感而发,而是在战后的哀愁和美军占领日本的屈辱感的交错中写就的。当时,他对于战后的这种状态,一如既往地觉得悲哀,也不时慨叹,但没有化为愤怒,化为批判力量,所以也只能是一种交织着忧伤与失望的哀鸣,也许这仍然是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反应的一贯的独特方式。同时,小说里还流露了些许厌世的情绪和宿命的思想,不遗余力地宣扬“幸运是短暂的,而孤单却是永久的”。对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来说,《古都》所表现的自然美与人情美,以及保持着传统的气息,都具有特异的色彩。《千只鹤》运用象征的手法,突出茶具的客体物象,来反映人物主体的心理。川端在这里尽量利用茶室这个特殊的空间作为中,心的活动舞台,使所有出场人物都会聚于茶室,这不仅起到了介绍出场人物,以及便于展开故事情节的作用,而且可以借助茶具作为故事情节进展和人物心理流程的重要媒介,并赋予这些静止的东西以生命力,把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茶具写活了,这不能不算是艺术上的独具匠心的创造。如果说《千只鹤》用简笔法含蓄而朦胧地写到几个人物的近乎超越伦理的行为,那么《山音》则是着重写人物由于战争创伤而心理失衡,企图通过一种近于违背人伦的精神,来恢复心态的平衡,以及通过一个家庭内部结构的变化,来捕捉战后的社会变迁和国民的心理失衡。作家塑造的人物中,无论是信吾的家庭成员还是与这个家庭有关的几个人物,他们的性格都由于战争的残酷和战后的艰苦环境而被扭曲了。但作家对此也只是哀伤,而没有愤怒;只是呻吟,而没有反抗。准确地说,他是企图用虚无和绝望,用下意识的反应,乃至无意识的行动来作出对现实的反应。尽管如此,作品还是展示了战争造成一代人的精神麻木和颓废的图景,还是留下了战争的阴影的。如果离开战争和战后的具体环境,就很难理解《山音》的意义。从总体来说,川端康成写《千只鹤》和《山音》这两部作品的主要意图,似乎在于表现爱情与道德的冲突。他既写了自然的情爱,又为传统道德所苦,无法排解这种情感的矛盾,就不以传统道德来规范人物的行为,而超越传统道德的框架,从道德的反叛中寻找自己的道德标准来支撑爱情,以颓唐的表现来维系爱欲之情。这大概是由于作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不安的情绪困扰,企图将这种精神生活上的不安和性欲上的不安等同起来,才导致这种精神上的放荡吧。川端康成这几部晚期的代表作品,在表现人的生的主旋律的同时,也表现了生的变奏的一面。也就是说,他一方面深入挖掘人的感情的正常与反常,以及这种感情与人性演变相适应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渲染病态的性爱,或多或少染上了颓伤色彩。但又将这种颓伤编织在日本传统的物哀、风雅、幽玄和“好色”审美的文化网络中,作为川端文学和美学整体的构成部分,还是有其生活内涵和文学意义的。作为纯文学作家的川端康成还另辟新径,写作了一些介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问的中间小说,反映战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河边小镇的故事》、《风中之路》写出了战后时代变迁之中的男女的感情世界,以及他们或她们的现实的悲哀。《东京人》以一个家庭产生爱的龟裂故事,反映了战后东京人的爱的困惑与孤独。《彩虹几度》以京都的风俗和情韵为背景,用哀婉、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叙说了像彩虹那样虚幻而美丽的异母三姐妹的爱恋与生命的悲哀,尤其是展示了姐姐由于恋人死于战争而蒙受莫大的心灵创伤和扭曲的畸形心态。《少女开眼》则以盲女复明的故事为主线,牵出盲女姐妹坎坷的命运,反映了当时上层阶级对平民阶层的压抑、歧视和侮辱的现实。这类作品的内容大多是以战后为背景,在字里行间隐现了对战争和战后美军占领日本的现实的不满。比如《日兮月兮》写了战争给朝井一家造成夫妻离散、儿子战死的不幸,还写了在美军占领下,日本传统的茶道、传统的纺织工艺,以及传统的生活习惯失去了真正的精髓,感叹日本文化遗产失去了光彩,大大地动摇了战后日本人的心灵世界。作家面对这种状况,发出了“总不是味儿”的慨叹!《河边小镇的故事》通过青年店员这样一句话:“日本战败了,被占领了,可是燕子还是从南国飞回令人怀念的日本,没有变化。从外国来的家伙的态度,不也是没有变化吗?”作家以燕子喻人,并同美占领军对照,说明日本人怀乡的精神没有变,美军占领的态度没有变。他还巧妙地利用在战后的日本仍找到“龙塞”的情节,表明日本表面变化了,日本还是存在,日本还是不会灭亡,从中发现了在美军占领下潜藏在日本深处的真实,日本深处的古老文化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东京人》开首就对美国的原子弹政策,特别是对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以及战后投资十亿美元在冲绳修建核基地的政策加以抨击。还写了东京站前旅馆专辟外国人休息室,墙上悬挂着日本地图,却规定日本人不得入内,而年轻的美国大兵却可以夹带流着泪的日本女子大摇大摆地走进去,艺术地再现了日本山河横遭践踏,日本人民惨遭迫害的形象,作家对此不禁发出“真令人气愤!”的声音。归纳来说,川端文学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表现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融汇贯通日本式的写实主义和东方式的精神主义。二是传统的自然描写与现代的心理刻划的融合,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乔伊斯的意识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把自身与自然合一,把自然契入人物的意识流中,起到了“融合物我”的作用,从而表现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物感情世界。三是传统的工整性与意识流的飞跃性的融合,根据现代的深层心理学原理,扩大联想与回忆的范围,同时用传统的坚实、严谨和工整的结构加以制约,使两者保持和谐。这三者的融合使传统更加深化,从而形成其文学的基本特征。

她垂下帷幕,汹涌的涛声绝尘而去, 月光如下,浮出一片梦幻般的愁怅。看川端康成的书,是很优美的语言和干净的文字,如果但从语言上来看,很难看出是男士写的,有淡淡的忧郁和平静的语调,像散文诗话一样娓娓道来.故事的情节只是三谷和近子 雪子 等的关系,其中有很浓厚的日本茶道和道德准则,爱情在其中是虚无缥缈的,很难确定谁到底是真的爱谁,,我看其中的人,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是唯美的,甚至可以说是神圣的,在其中有朦胧的情感,把人物浮在一起,我看不清他们的道德在那里?他们的爱情是坚固的吗?只是忧伤,只是感觉平静,没有什么可以打乱你的生活,在其中,生和死,可以是微不足到的,没有什么可以搅乱你心中的湖面,就想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平静的水面,就是这个样子的 ,打乱你的真实生活,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 ,我们在一个又一个的事物中组成了整个世界,死,是解脱,所以川端康成选择了自杀,这样的人,在自己编造的世界里,刻意的寻找和游离,当他突然间在现实世界找不到,而在精神世界可以拥有时,死,是生的延续.我自己写的我的看法

川端康成论文的研究意义

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伊豆的舞女:选自《川端康成小说经典》,《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自1926年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尤其是日本的研究者作了很多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但从作者的人生观、作品的思想特征及表现风格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伊豆的舞女》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拟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的分析,来展现川端文学独特的“佛典”思想特征。

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 ,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1972年4月16日 ,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他的代表作有,《 招魂节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 至于身高吗,恐怕难找,我也帮不上忙呀

【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伊豆的舞女:选自《川端康成小说经典》,《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自1926年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尤其是日本的研究者作了很多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但从作者的人生观、作品的思想特征及表现风格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伊豆的舞女》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拟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的分析,来展现川端文学独特的“佛典”思想特征。 (一) 由于受佛教的宇宙观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显得既气势恢宏,又虚无缥缈。川端康成主张以佛教视野和宇宙宏观思考人生,却又对佛教的传统观念、感情因习不屑一顾。他主张把人生放大诠释却又避而不谈现实。如此等等,反映在文学中他主张表现手法的革新,即文学革命。也正是他的这种人生观、宇宙观与文学观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简称川端文学)的底流。这种底流首先表现在他的初期文学(1923年—1933年)的作品中。 川端康成的创作动力是来自人生的悲痛和寂寞,但川端康成并不想让读者在这种痛苦的气氛中窒息,而是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心,使之得到救助。他在《文学自传》中曾谈到:“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古典(佛典)的虚幻。”(注: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文学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他还曾就其文学本质论述说:“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注: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文学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川端康成如上所述的“东方古典(佛典)的虚幻”、“心灵”上根本不同的“虚无”等,是文学创作上的理想表现。具体地讲,就是心灵受到压抑、煎熬时产生的“博大”的“求助心”。(注:东山魁夷、吉村贞司著,叶谓渠译:《我的道路》,《世界文学》1988年第6期。)“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有的人本来就具有平等圆满的佛性。(注:石田一良:《日本思想史概论》,吉川弘文馆1986年版。)这一室町时代的禅宗大同思想基础上的自我解放,就是苦难、寂寞之心得到解脱的一种境界。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心,使之得到救助,这就是川端康成早期文学的思想特征,也即“佛典”文学思想。 川端文学思想特征的形成,首先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川端康成刚满2岁父亲即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7岁时祖母病故,后来他被寄养在姨妈家,在他10岁时姐姐也因病死去,15岁时祖父又病逝。这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使沦为孤儿的川端康成形成了所谓“孤儿的根性”。他曾在《文学自传》中剖析自己:“我自幼是个孤儿,受人照顾太多。许多人都宽恕过我,我自己也不曾对别人怀有恶意。”他还谈到:“我刚到东京时,我很爱看失火的场面。大地震后,我一连十天半月,天天都带着水和饼干,到处游逛灾后的遗迹,脸都晒黑了。……我想去的不是欧美,而是东方的灭亡的国家,或许我是个亡国奴。再没有什么人间的形象,比地震时逃亡者那源源不断的行列,更能刺激我的心。我迷恋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欣赏托尔斯泰。可能是由于我是个孤儿,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哀伤的、漂泊的思绪缠绵不断。”从川端康成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孤儿根性”使他的性格具有了“无怨无恨”的孩童般的稚朴、明亮的一面,又使他的性格具有了“亡国奴”般的痛苦和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同命相连等伤感、阴暗的一面。 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血肉相连般地融化在他的人生观及文学思想中。他在《文学自传》中写道:“早在十五年前,我脑子里就已构思了一部题为《东方之歌》的作品,又想把它写成天鹅之歌。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古典的虚幻。也许我没能写出来就死去,不过我一直想写它,只有这点我希望能够得到理解。”川端康成把“佛典”看作“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把它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是别具慧眼,有其自我认定的含义的。在佛教看来,“人生是苦的,人生是一切苦恼的总合。但当人们认识到佛教的真理,了悟人生的真谛,就会进入一种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入灭’或“涅pán@①”的光明前景和理想境界。”(注:杨曾文:《佛教的起源》,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版。)川端康成以此为自己的创作宗旨。这一创作宗旨指导下的川端文学,是带有明显的孤儿伤感禀性和为悲哀和寂寞的人生创造理想与生的力量的川端式“佛典”文学特征。 (二) 《伊豆的舞女》充分体现了川端式的“佛典”文学特征。日本学者伊藤整在评论《伊豆的舞女》时,曾有过精辟的阐述:“反复读一下《伊豆的舞女》可以随处发现这篇作品同川端今天的创作在脉搏上是相通的。可以说这相通之处在《伊豆的舞女》中只是处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不用说,读作品时,虽然在这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获得一次又一次真正的感动而深入了下去,但掩卷时获得的总的感动不是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获得的,而是构成这篇作品骨骼的情节和情景的甜蜜性,是青春的抒情。残忍的不回避的目光不漏过丑恶的全过程,在最后的目的地,一定要抓住纯洁和美。川端这一创作精神,游弋在贯穿始终的抒情气氛中,因而被深藏在作品的内部。”(注:伊藤整:《川端康成的艺术》,《文艺》1938年2月号。) 《伊豆的舞女》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其间,对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在青年学生的主观感觉、体验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印象系列:(1)中风老人的印象;(2)流浪艺人的印象;(3)茶店老板娘、旅店老板娘的印象;(4)孤儿及老奶奶的印象。这几个印象系列是由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及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老奶奶的可怜;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印象中又可分为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这苦难、悲哀的印象,同“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青年学生孤寂、忧郁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在青年学生的心灵的湖面上泛起了水花,使青年学生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升华。 第一次是因熏子的纯洁而产生的。青年学生在向茶店老板娘打听今晚那些艺人的住处时,老板娘“含有过于轻蔑的话语”使青年学生想到:“要是那样,就让那位舞女住到我的房间里来吧。”(注:《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学全集9·川端康成集》。)对于文章中的“我”即青年学生的遐想,有一些日本研究者认为这是“邪念”;也有的认为这是一种“超越了色情堂堂男子汉的正义感,即不含邪念的保护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二者兼而有之。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在青年学生的眼里,开始一直错把熏子看成是“成熟”的女子。当从舞女的无拘无束、无邪无欲的神态上,青年学生明白了她还是个未成熟的“孩子”时,脑子里澄净得好像被擦洗过一样,笑容久久停留在脸上。(注:《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学全集9·川端康成集》。)这里,作者把初恋的少女的纯洁视作一种人生理想来渲染的。 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及情感的升华,是青年学生和舞女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青年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青年学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因为人们寻常对流浪艺人是猎奇的、蔑视的。因此,这一寻常而又超乎寻常的“好意”换来的是舞女对青年学生的赞扬:“是个好人啊!”“这话语带有单纯而坦率的韵味,是天真自然是轻轻抛出的带有感情倾向的声音。”(注:《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学全集9·川端康成集》。)这赞扬使青年学生有了自我确认的信心:“连我也毫不做作地感到可以把自己叫作好人”。青年学生感觉体验到的环绕舞女的社会气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儿根性”的心灵底色本来就是悲哀的,因此形成了《伊豆的舞女》悲凉的基调。然而,在这种悲哀的氛围中,舞女和青年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都互相得到了慰藉,从而使两颗自卑的、灰暗的心变得自信、明亮了起来。这一心理变化,作者在《伊豆的舞女》的结尾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这时我的心情是美好的、空虚的。明天我将带着老奶奶到上野站去买前往水户的车票,这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事。我感到这一切全融为一体了。……我的头脑变成了一泓清澈的水,它一滴一滴溢了出来,最后什么也没留下——我心里快活得甜滋滋的。” 引文里出现的“空虚”、“头脑变成了一泓清澈的水”、“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等,实际上是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相互交流、相互抚慰而产生的和谐、幸福的一种理想境界。这也就是《伊豆的舞女》的主题的深层内涵。 川端的早期文学作品是立足于人生的悲哀和寂寞来构思的,其本质是通过“佛典”的幻想境界的创造给悲哀寂寞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他这一文学特征不是“超现实的形而上学的纯理念的”,而是主观自省(包括自救)和客观审视(主要是对被侮辱被损害人物的社会环境的揭示)的融合。在以哀伤颓废为基调这一点上,它的道德归向和理想闪烁是主题的核心。这大概就是诺贝文学奖授奖委员会称赞川端康成的作品“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的主要原因吧。【生平】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孤独的川端康成一边拒绝现实中的热量,一边在文字的世界里绘制着想象中热量,那个时候他开始阅读《源氏物语》,在他的一生中,这本书是另一个重大的影响,评价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语》。中学时,川端康成对于《源》还仅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体会到的感觉,他开始尝试自己写作。 16岁时,川端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内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康成的创作才华的端倪。可以看出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文学家。在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皈《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柩》,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在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 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描写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 川端发表了《招魂节一景》以后,由于恋爱的失意,特别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他感到幸福的幻灭,经常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汤岛,写了未定稿的《汤岛回忆》。此后他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心头的积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笔,为杂志写出短篇小说《林金花的忧郁》和《参加葬礼的名人》。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非常》、《南方的火》、《处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的事件为素材直接写就,有的则加以虚构化。川端这一阶段的创作,归纳起来,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描写自己的爱情波折,叙述自己失意的烦恼和哀怨。这些小说构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个鲜明的特征。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川端本人也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他积极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著名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和创作了《感情的装饰》、《春天的景色》、《浅草红团》等少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并无多大的建树,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后来他公开表明他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了。 1926年,除了发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也被拍成电影,获得赞誉的川端康成并没有停留不前,其写作风格从新感觉到新心理主义,又到意识流,1931年的《针、玻璃和雾》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的代表,接下来,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佛教空、无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开始写《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 1936年,川端康成因为对于战争的反抗而宣布停笔不写文艺时评类文章,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相关活动。 1940年,川端康成参与成立日本文学会。 1941年受关东军邀请访问中国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他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编辑了《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 1944年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 1947年,历经13年《雪国》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千只鹤》开始连载,195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学勋章。 1968年10月17日,凭借《雪国》、《千羽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二位后第三个获此奖项的东方人。当他在瑞典科学院领奖时朗诵了论文《美丽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这篇论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几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诗词,来抒发自己对于日本,日本这个民族的审美体验。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川端很受刺激,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创作作品】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节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 作者积极 健康的审美情趣 ,如《 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变态性爱为主题的作品,从《千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奇,在颓废的道路越走越远。他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 属模仿式的小说——《 针与玻璃与雾 》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雪国》起笔于1935年,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国侵华战争的阴云密布时期。在这时期,他们对日本国内加强统治,轰动一时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已被镇压下去,与之对立的新感觉派文学,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从另外一面受到影响。《雪国》这部作品的发表,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雪国》开始是以描写各个章节内容的短篇形式分别发表于各种刊物上的,后来随着形势更加险恶,从1937年以后即基本上停止发表。直至战后才又略加修改补充,出版最后完成本。主要原因大致是,它既未追随日本帝国侵略政策,歌颂侵略战争,也未像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的人》那样。正面批判和反对侵略战争,描写共产党员和工人阶级的斗争,它把背景设置在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并以那里的“五等艺妓”(实际上是妓女)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动。作家以富于抒情色彩的优美笔致,描绘年轻艺妓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用雪国独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诸如,列车行驶在皑皑雪原,夜幕开始降落,然而尚未将雪原全部覆盖起来,大地还留着一片模糊的白色。坐在火车上前往雪国去会驹子的岛村。正从车窗欣赏这蕴含着一种神秘感的黄昏美景,忽然一张同这衬景非常调和的影影绰绰的面孔和一双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引起他无上的美感,他仿佛被一种无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驹子陪岛村一夜温存之后,清晨时镜梳妆,红颜黑发,受到窗外白雪的烘托。岛村欣赏着,未免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恍惚。 川端对于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据说他写完一节之后,总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删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虽然颇为接近口头语言,但读来丝毫没有啰嗦之感。用语简明,描写准确,这又同他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观察细致,熟谙于心,有着重要的关系。 总之,川端的作品同其笔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一样,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本来,一个作家,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即便是唯美主义的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是世外的梦呓。这就是说,有时他们也会在现实社会发现比较接近真正的美的东西,如川端笔下的“伊豆舞女”同高中学生之间的纯洁的感情;然而,很多时候,由于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他们又会以丑为美。《雪国》摆脱那个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的现实,美化封建主义遗留下来的卖淫制度——雪国温泉旅馆“五等艺妓”同嫖客之间的厮混,这就不能令读者感到满意。即使日本帝国主义,由于《雪国》所表现的那种令人陶醉的男女关系会消磨所谓“国民的战斗意志”,对之也不表示欢迎。主要作品一览 《椿》 《十六岁日记》 《名人》 《高原》 《伊豆之旅》 《伊豆舞娘》(いずのおどりこ) 1926年,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浅草红团》 1929年~1930年 《水晶幻想》 1931年 《舞姫》 《雪国》(ゆきぐに) 1935年~1937年 《千只鹤》 1949年~1951年 《山之音》 1949年~1954年 《古都》(こと) 1961年~1962年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 索引序列
  • 川端康成的毕业论文
  • 川端关于康成的毕业论文
  • 川端康成雪国毕业论文
  • 川端康成议论文素材
  • 川端康成论文的研究意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