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安阳方言研究论文

安阳方言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安阳方言研究论文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老表话、江右语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ȵ。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安阳话是安阳地区所通行的口语。安阳话属晋语-邯新片-获济小片,不属于中原官话,保留了古老的“入声”。安阳话是晋语的一种,能听懂河南话(中原官话)的人不一定能听懂安阳话,语速快了,甚至河南中原官话地区的人也很难听懂安阳话。安阳话里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安阳话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方言文化。

先搜集方言,占有基本素材.然后根据材料的蕴含,结合自己的所长,选择有关方言的一个方面来写.如方言溯源、方言演变、方言的分类、方言蕴含的文化、从方言看生活变迁、方言中的精华与糟粕……还可以写农谚与生产、气象谚语与天气等等.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我这儿有很多地方方言的论文,随便一篇就可以吗?

河南南阳方言研究论文

很多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南阳小朋友,都有使用汉语语音代替英语语音的习惯。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在学习英语之前首先学会了汉语,汉语的发音对他们来说很熟悉,因为天天都在说,所以对于有些相似的发音,使用汉语的发音方式比使用英语的发音方式要容易多了。这也可以说是受到“省力”或者“经济”原则的影响,就是我们在发音的时候,怎么省事怎么来。这就造成所谓“发音不准”,因为南阳方言中的语音没有普通话中的语音丰富,这种现象对于操南阳方言的孩子来说相当普遍,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显的尤其突出。下面从“元音”和“辅音”两个方面分析南阳方言对于英语发音的影响。因为这里有的音标符号打不出来,有的音只有通过单词读音举例说明。一,“元音”方面的影响如果你把“元音”发错,听你说话的人会觉得很迷惑,因为听不懂。举个汉语中的例子,如果把词语“沙子”中的元音发错,比如发成了“刷子”,错得太远了吧?如果说成句子,更离谱了,比如‘他眼睛里可进不得“刷子” ’---谁的眼睛里也进不得。再比如去杂货店买刷子,进门说:“我要买沙子 。”那老板只好说:“沙子这里怎有的卖,您得去沙场。”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举这个例子,是想让大家知道“元音”对语言的重要性,也许说汉语大家不会犯这样荒唐的错误,那您说英语的时候,会不会把“元音”发错呢?比如“bike”和“back”,“leg”和“lag”“kite”和“cat”这几对词,有的学生就是无法区分,教很多遍还是读的一样,这和南阳方言的发音习惯关系密切。1. 英语中的 /ai/ (ice一词的第一个音)我们南阳人发/ai/的时候相当俭省,听起来很像英语中的元音 /e/(egg一词的第一个音)。(1).首先,直接把英语中的 /ai/ 发成 /e/,如把单词bike, like, nine, mine, kite的音读成了/bek/, /lek/, /nen/, /ket/, 让听者认为读的是这几个词:BEK,LEK,NEN,ket 。和上面那几个单词是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造成这样的发音错误的原因,就是方言说的时间太久,对发音习惯影响太重,特别是年龄稍大的学生,纠正发音很困难。所以,我们平时还是讲普通话,也要鼓励孩子讲普通话,随时随地都要坚持,因为普通话中的语音,比方言中的语音丰富的多。(2).另外,本来该发/e/或者/�0�3/的地方却发成了/ai/ ,比如把这几个单词:leg, beg, set, met, pat, cat 分别读成了:/laig/, /baig/, site, might, /pait/, kite。同样会让听者不知所云。这种错误造成的原因是,学生觉得/e,�0�3/这样的音是方言中的音,发出来当然不好的,而这俩音在汉语普通话中该发成ai, 那就读ai吧!谁知道英语语音中本来就有这样的音,学生产生这样的发音错误,很多情况下不是故意的,而是习惯上的,就是下意识的觉得这样对,其实错了。2. 英语中的/?/,(a book 中字母 a 的发音)南阳西南县市的方言中,这个音发颚化相当重,甚至有摩擦产生,所谓颚化就是说在发音的时候,发音部位在向上颚靠近。举个例子,方言中,在发汉语中的“鹅”时,发音部位在上颚的中部,舌体紧张而且抬起。而在普通话中这个音是个元音,没有摩擦,舌体放松,舌位较低。汉语中的“e”很接近英语语音/?/, 而操南阳西南地区的方言的学生,就很自然的用方言的发音习惯来发这个音,尤其是这个音处于一个音节或者单词的开端时,如:again, ago, a dog等。避免此错误的方法很简单,发音时舌头放松,不要抬起舌体。3. 英语中的/?:/,单词 or 的发音,horse 中 OR 的发音。因为这个音是个圆唇元音,发音的时候要唇部突出而收圆。很多南阳的学生在发音的时候,很随意的发成汉语拼音中的 ao,导致很多发音错误。比如有的学生在说“morning”一词时,听起来好象是“毛宁” ,而 horse往往读成了 house。产生这样的错误的原因,除了不细心、太随意之外,还有方言的影响。因为在南阳方言中,“好”往往被读做“ho”(汉语拼音)。学生在发音的时候,觉得这个音是方言中才存在的音,应该发成“ao”,谁知道英语中本来就有此音。另外一种错误,是把ao发为o,例如把house读成horse, 因为在南阳方言中,“好”往往被读做“ho”(汉语拼音)。这种错误在教学中没有上面一种多见。4. 英语中的/?/, dog 一词中字母 O 的发音。5. 由于和第3点同样的原因,在boy, joy, oil, boil等词语中, 也存在这样发音错误。 例如,把 boy 读成了“包诶”, 把 joy 读成了“叫诶”。二, 辅音方面和普通话相比,南阳方言中j, q , x, 往往是“尖音”(就是发音部位在舌尖),汉语拼音中的 q 和 j 在普通话中的发音部位本来应该在舌面,但在我们的方言中却在舌头的尖端。 举写例子吧,我们南阳人说“请、切、瞧、求、钱、亲、七、掐、趣、强”和“加、酒、节、浆、减、叫、聚、集、景、紧”以及“西、夏、秀、想、行、先、谢谢、小、许”这些字时,发音开始时(就是音 j, q, x )是靠气流在舌尖和下牙之间的摩擦产生的,而汉语普通话中的音j, q , x 是靠气流在舌面和上颚之间的摩擦产生,所以都是舌面音。1. 英语中的/d?/,jeep 中字母 j 发的音, 被有的学生发成了“舌尖音”。2. 英语中的/t?/, chair 中字母 ch 的发音, 被有的学生发成了“舌尖音”。这两个音是比较典型的受南阳方言影响严重的音, 在辅音方面还有受汉语发音习惯影响, 特别是受到汉语拼音“呼读音”的影响产生的发音错误,其特征就是发音的时候拖拉长腔,详见博文《英语语音下》中的讲述。

河南话中的“俺”和“恁”与其他地区(除河南外)所表达的意思不同。河南话中的“俺”只代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的意思,不代指第一人称单数“我”;河南话中的“恁”只代表第二人称复数“你们”的意思,不代指第二人称单数“你”。但近来电视上或者很多模仿河南话的人经常错用“俺”“恁”来代指“我”“你”,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河南方言表示数词的“一个”(河南话连读:yuò),经常被错误解释为“一”,“一个”与“一”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前者表示数量,后者表示顺序。河南话中表示“一”的依然是“一”(读音:yí),表示“一个”的才是“一个”(河南话连读:yuò)。究其原因,汉语中的“个”本音是“guuo”(读音类似于“过”,今粤语、客家话、大部分官话区仍读此音),而河南话中连音现象严重(这个不难发现),于是就把“一个”两个字连读了,成了今天的“yuò”,而表示“两个”的是“俩”(河南话读音:liā),表示“三个”的是“仨”(河南话读音:sá) 河南省内晋语区只有晋语邯新片,包括安阳市、安阳县、汤阴县、林州市、鹤壁市县城(市区多为郑开片河南方言)、淇县、新乡市、辉县市、卫辉市、获嘉县、焦作市郊区、修武县、武陟县、博爱县、温县、沁阳市、济源市等这些靠近太行山区一带。鹤壁市市区因建市后涌入大量的中牟县,荥阳等地移民,是现代 豫北五市里唯一存在郑开片口音的地域。该区方言最明显的特点是保留中古汉语的入声调,和大量的“圪头词”。一般有五个声调:阴平(如“三”),阳平(如“人”),上声(如“五”、“九”),去声(如“四”)入声(如“一”、“六”、“七”、“八”、“十”)入声保留有喉塞音的韵尾,例如安阳县方言的“一”读为[j??]“十”读为[s??]“八”读为[bo?]等。 中原官话本身包含15个小片,有兖菏片、邢邯片、徐淮片、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陇中片、南疆片,其中河南境内的有兖菏片、郑开片、安新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汾河片8片。其在河南省内分布如下:1、兖菏片河南省:范县、台前县。2郑开片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开封县、封丘县、荥阳市、荥阳县、兰考县、民权县、杞县、通许县、中牟县、尉氏县、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鄢陵县3、洛嵩片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巩义市、登封市、偃师市、孟州市、孟津县、伊川县、新安县、宜阳县、渑池县、洛宁县、三门峡市、义马市、栾川县、卢氏县。4、南鲁片河南省:南阳市、鲁山县、长葛市、临颍县、郾城县、许昌市、许昌县、平顶山市、舞钢市、襄城县、郏县、禹州市、汝州市、汝阳县、宝丰县、叶县、舞阳县、西平县、遂平县、方城县、南召县、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社旗县、泌阳县、唐河县、邓州市、新野县。5、漯项片河南省:漯河市、项城市、扶沟县、西华县、周口市、淮阳县、商水县、上蔡县、汝南县、驻马店市、确山县、正阳县、平舆县、新蔡县。6、商阜片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太康县、宁陵县、柘城县、虞城县、鹿邑县、夏邑县、永城市、郸城县、沈丘县;7、汾河片河南省:灵宝市、陕县8、安新片河南省:安阳市市区、安阳县部分、内黄县、滑县、南乐县、清丰县、浚县、卫辉市、新乡县、长垣县、原阳县另外,一般意义上,人们也会认为,临近河南的一些讲中原官话的省份的一些地区的方言,也被认为是“河南话”,例如,河北省南部的大名县、山东省西南部与河南接壤的县市、安徽省淮河以北亳州、阜阳等地、陕西省宝鸡、安康市白河县,除西安道北的河南话外,近代河南的移民往往在异乡仍保留自己的方言,如南水北调工程初期从河南淅川移民到湖北柴湖的河南人,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移民还是讲着河南话,如果以语言和文化认同来区分人群,他们无疑成为湖北籍的“河南人”。

呼鞋顶儿---囟门眼粘毛---睫毛胳牢肢儿--腋窝叠肚--直肠膊牢盖儿-膝盖耳根儿--耳朵后座子---屁股、臀部裸持股--脚踝骨倒签皮---手指甲上方的倒刺皮壳廊子--胸腔肋巴---肋骨捶头--拳头鼻饹馇--鼻屎耳似-耳屎浓鼻沆---一直流鼻涕圪蹴--蹲解大手、屙屎-拉屎小手-撒尿喝汤---吃晚饭蒸面条--卤面肚摩脐儿--肚脐毛尾---体毛小虫儿----扁桃体 贼星:流星;铁掀,铁锹;冷子:冰雹;屎布:尿布;呈子:状子;洋油:煤油;坑:池塘;门面:商店铺子;胰子:香皂;大氅:棉大衣;后园:厕(chai)所;布袋:容量为50千克以上的长袋子;碓古舀儿:石臼;电把:手电筒;袼败:用细麻和面糊制成的做鞋底的原料;粿子:糕点的通称;黄香:松香;马扎儿:小凳子;末子:碎土,碎屑;灶火:厨房;瘴子:雾;蒸馍:馒头;油馍:油条。朴(po三声):椅子;三轮儿:三轮摩托车在以上我们对南阳方言的举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南阳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南阳在历史上的地位,决定了南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错综复杂的关系。南阳方言词汇丰富多彩,表情达意准确生动,是南阳历史、文化、民俗的活化石,极富表现力。有许多南阳方言词在古书中就能找到。如“不识厌儿”(不知足,贪得无厌的意思),从《左传》中即可找到。如《左传》隐公元年:“(祭仲)对曰:姜氏何厌之有?”厌,就是足的意思,本句话的意思是姜氏有什么可以感到满足的?即姜氏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南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稍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同实异名、同名异实、义项交叉三种情况。 同实异名:同一种客观事项或对象,南阳方言与别的地方的说法存在着不同。例如,薯:红薯(南阳)、白薯(北京)、红苕(四川)、蕃薯(广东)、地瓜(山东)等。南阳、北京、四川着眼于薯的颜色,故分别叫做红薯、白薯、红苕。广东着眼于薯的来源,故有蕃薯之称。山东着眼于薯生长的地方及其形状,故称其为地瓜。 同名异实:在南阳方言与别的地方话语比较中,同一名词概括反映的客观事物不同的情形是存在的。例如,“炒面”一词,在南阳方言中指炒熟的面粉,而在其他一些地方则指面条的一种做法,大致相当于炒面条。炒面——炒熟的面粉,常常是南阳民间远行所不可缺少的干粮,至今还流行着这么一句歇后语:“刮大风喃炒面——张不开嘴。”该歇后语的意思是不好意思开口、难为情或有口难辩。此语到外地人耳中则可能产生不理解:刮大风照样可以吃炒面,有什么张不开嘴的?岂不知这个炒面不是炒面条,而是指炒的面粉。把面粉炒成黄褐色,香气四溢,色香味俱全,便于贮藏和携带。但由于是粉状,食用时,出口气就可能吹得炒面飞扬,更不用说刮着大风吃炒面了,所以才会有此说。再如油馍,南阳民间一般是指把面团加油盐后烙成的圆饼,多用未发酵的面做成。这是旧时南阳民间广泛食用的一种食品,因为当时民众生活比较艰苦,来客人时,没有现成的白面馒头,只好临时和面,因来不及发酵,所以多用死面。而现在城市称做油条的食品,油炸,发面,条状,在南阳民间亦叫油馍,虽然二者因制作方法和制作材料不同而在南阳民间不会混淆,这说明南阳方言有同名异实这一特征存在。 在南阳方言中义项交叉的现象也普通存在。与普通话相比,有些方言词义项多,除了具有普通话词语所有的义项之外,还有另外的义项。有些方言词义项少,普通话有若干个义项,而方言词只有其中部分义项。例如,甜,它除了具有“像糖或蜜的味道,幸福舒适”的义项外,还有一个与“咸”相对的义项:盐含量少。南阳民间若有人说这饭太甜了,不是指糖放得多了,而是指盐放得太少了。 南阳方言中还有些特别的词语,在其他地方的词语中是没有可直接对释的,同为南阳方言中的某些词汇包含着很强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例如,南阳方言中的“没腔”一词,普通话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词语可进行对释,只能解释为“没意思”、“尴尬”等。但这种解释又失去了南阳方言“没腔”的口气、语调、情味等。又如南阳方言“喃”,其含义可解释为吃,但它还包含着“贪婪地、大口地、豪爽地、潇洒地吃”的含义,有着吃者对食物的兴趣、吃时神态、说话者对吃者的或怜或嗔,或喜或讥的感情评价。 “瓦”在南阳方言中,除了名词表示用陶土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动词表示盖瓦之类的工作活动之外,还表示跑的姿势,“他瓦着腰跑”,身体前倾,腿脚也极力朝前,腰部微曲,其状如瓦的形体。它可以和其他词如“开”组合在一起成为“瓦开”一词。“瓦开”既指跑的形象神态,又指跑的速度,透露出跑者的神态、速度、形象等信息。普通话中就没有与此相对应的解释。该方言广泛存在于南阳地区的西部邓州、淅川等地。“老掌柜”也是南阳民间广泛使用的一个词,它表示对父亲的称呼,但不是当面称,而是背地称,多流行于城区。“掌柜”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旧时称商店老板或总管商店事务的人。”老掌柜一词的风行也再一次印证了前文所述南阳民间具有经商的传统。商风盛,店铺自然就多,商家子女背地称父亲为“老掌柜”便顺理成章了。一般人的子女或有想成为商人富贵家庭的愿望,或人云亦云,被商家同化,也沿用了这一称呼。“老掌柜”这个背称,有父亲的含义,也有自豪的情感,但无父亲的书面语体意义。这个方言词的通行范围以及通行的阶层也有一定的局限。这个词在普通话中是没有合适词汇与之对释的。“就窝儿”也是南阳方言中使用得较多的一个词汇,它具有“顺便”、“直接”和“马上”的含义。例如,“如果你来南阳,就窝儿(顺便)到卧龙岗玩玩。”又如,“他一接到通知,就窝儿(马上)去报道了。”在普通话中是没有“就窝儿”这个词的。 南阳方言词汇是一个宝库,我们要研究整理南阳方言,为南阳民俗文化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应有的贡献。 除广泛使用的词汇外,以上部分词语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不同,且很多已经变更。现在的南阳人(很多青少年都使用普通话,说南阳话也不知道那么多词汇)更多的是保留了读音,而大量使用普通话标准词汇。油馍youmò,油条youtiào又有什么区别呢,都被人们使用说出,重要的是乡土乡音还在。

地方方言语言研究论文范文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古属吴越之地,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吴中起兵,自立西楚霸王,在今湖城中心建 “项王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乌程县”。西汉初年,湖州在吴王刘濞封地之内。三国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置“吴兴郡”。至南朝,吴兴郡辖地包括今湖州全境及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等县。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以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为湖州名称之始。此后湖州一直是当时浙北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先后置湖州路、湖州府。同样,作为吴方言的一个重要的分区,湖州方言在吴方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作为毗邻南太湖的湖畔城市。吴语区太湖片苕溪小片的湖州方言有有着其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点。本文试以实例和比较的方式,仅从语汇方面介绍部分湖州地区方言的独有特色。(一)湖州方言语汇中的浓厚水乡色彩作为太湖边的水乡城市,湖州有着十分浓厚的水文化,在古代湖州便有着“水晶宫”的美誉。作为太湖平原的农耕区,在此处混合了渔猎文化,因而使得湖州方言呈现出十分浓厚的水乡色彩。这种影响,十分鲜明地从语汇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许多的语汇,在湖州有着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说法,例如虾,这种在东部地区比较常见的小型水产,几乎不分种类被各地称为“虾”而没有任何变化(仅仅在杭州地区会被称为“虾儿”,口气稍微软化)。但在湖州,对于虾,一直都是使用一个独特的称谓:“弯簪”。外地人初来湖州,一般都对“弯簪”这个词极不理解,很难与虾进行联系。事实上,对于很早就将虾列入食用品的湖州人,这主要是取其在烧煮后身体弯蜷的特点而赋予的名称。是一种长期水乡生活的总结与传承。与之类似的,湖州方言对鱼类的分类细致,很多鱼都会在湖州有自己特别的叫法。例如将鳜鱼称为“花鲫鱼”,将鲢鱼细分为花鲢和青鲢等等,都是长期和鱼类接触的水乡人民对于水产的一种具体而朴实的分类。对于太湖边的湖州,水是相当司空见惯的,因而虽然没有临海,湖州人对于水,却是表现出特殊的大气。太湖是全国第三大淡水湖,其主要的两条来水河流均经过湖州流入太湖。对于供养如此巨大的湖泊的河流,他们的名字却十分不起眼。湖州人谦逊地称他们为东苕溪与西苕溪。以至于人们几乎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能向无垠的太湖确保供水的。同样的理由,见惯了太湖的湖州人在面对杭州西湖或者北京后海的时候经常发出这样的惊讶:“各么顶都散个宕么(这最多算个池塘么)”。湖州人就是如此,把人家的湖叫塘,把人家的塘叫水坑潭。生来见多了水,一出口就有大气派。这也难怪,除了大海,湖州人大约是不会在水面前失色太多的,如徐迟先生描绘他的故乡南浔(湖州下的一镇)时写到的:在这个水晶晶的地方,一切都是水晶晶的。(二)湖州方言中朴素而形象的语汇表达虽然很多的语汇在湖州方言中的表达与其他语言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要理解他们却并不是太难的事情。这就要归功于湖州方言的朴素与形象了。湖州方言有大量的语汇来自于对声音的模仿与表现。例如,对于火柴和划炮(一种小型的鞭炮),湖州人将点燃它们的动词特别地定义为“闭”。而不是其他地区那样统称“划”,而“闭”又仅仅特指这两种动作,不可泛用。原来,这个词模仿的是在划火柴时在滑动摩擦点燃火柴时的那种声音。而这个微妙的声音被用来专指划火柴,因为划其他的东西并没有这样的声音产生。蝉在很多地方称知了,而在湖州被叫做“洋斯塔”,这也是一种细致的拟声,在湖州人看来,这个词,要比“知了”更加准确地表现那种酷暑中令人烦躁的声音。和其他地区一样,湖州人也会把事物用于对人的状态的描摹当中,只是这其中有很多地域特色。例如湖州人会将人傻呆呆地或者反应迟钝的样子称为“木头鸭”或者“癌塘仆”,前者是一种江南常见的鸭,平时就是傻傻的样子,而后者是一种生活于水底层的大型鱼,湖州人就认为它“傻傻地趴在池塘底”。“白板”则是以麻将里的白板比喻什么也不知道的外行。不过这样的描摹多是贬义,但不严重,确是很有情趣的表达。有的语汇在湖州专门是表现人精神状态的,而他的外部表现,就成了写他状态的最好材料。比如“醉醺醺”用于醉酒者,既有醉的本质,又有醺醺的酒气;“嘿哒哒”用于表现人的急迫,直接展现急切的人那种急促呼吸的样子。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另外有些语汇则以指示的方式表达其含义。例如在湖州方言中,男人和女人有称“南宁噶”和“逆宁噶”。用普通话就是“男人家”和“女人家”。上午和下午在湖州方言中表达为“上半天”和“下半天”。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的理解产生了困难,一时无法明白,就称之“的弗转”,即转不过弯来。这样的指示,也正符合传播学里用符号表达含义的要求。(三)湖州方言中的文言古语沉淀作为浙江北部重要的城市,湖州在历史上,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自唐至清末,湖州境内举进士第1530人,其中状元16人。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杜牧、苏轼、吴承恩、归有光等著名文人在此任职。在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里,到处都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湖州的方言中也是如此。湖州方言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大量出现的古文言语汇。而且这些语汇至今依然被广泛使用着。首先是代词。湖州地区的方言中,代词是最具文言色彩的,它基本完全保留了文言的用词方式。在湖州,至今依然用“吾”来指代自己,用“尔”指代对方,用“其”指代第三人称的事物,甚至依然用“伊”来指代女性。当然,在吴语中这几个字的读法并不和普通话完全一致,需要听者分析。尤其“其”“伊”在湖州方言里发音几乎一样,如果不懂其差别,将很难识别。其次是一些名词,在湖州依旧有许多古文言词汇在使用,例如以“廿”表示二十,以“镬子”表示锅子,“镬糍”表示锅巴,用“铜钿”表示钱。更多的动词与日常用语都有很深的文言色彩,例如“汰”在湖州方言依然使用而不是用“洗”,藏东西则是“囥”东西,湖州人会把脏这个词很自然的说成“龌龊”,而那句中国人经典的“吃了吗”的问候,在湖州则依然保持着它在文言文时的状态:“食既了伐?”。湖州人依然要每天“着”衣“着”裤而不是穿它们。遇到需要否定的东西,湖州人却从不说“不”,“弗”这个似乎是只有在古文里能见的词汇却在湖州人的生活里依然活跃,“弗要”、“弗是”、“弗好”、“弗晓得”……湖州方言还保留了完整的入声韵系统,那些普通话读来无韵的诗词,在湖州人读来都是琅琅上口,“特别急促”这样的四个压入声韵的词,就是最好的例证。湖州有许多四字短语,虽没有收为成语,却可以用一个典故表达一种极其恰当的情形,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个发音为“哇里哇咕”的似乎是日语词汇的短语,正字写做“滑履坏瓜”,不是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避嫌好习惯吗?好啊,你不纳履,鞋子滑了,踢坏了人家的瓜,你自己看着办吧。这样微妙的情景,生活里也可以遇到,却没有任何现代汉语可以如“滑履坏瓜”一样传神地表现它来。另外就是这句只有湖州才有的告别语了。“百坦”,既是指希望对方一路顺风,也是希望对方可以心平气和,事事坦然面对。难怪许多人认为湖州是个养老休闲的好去处,这样“百坦”的生活态度,不正是修养心灵所需要的么?(四)变化的湖州方言语汇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被用于生活,湖州作为东部发达城市,在清代就引进了许多西方的东西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一切,又被湖州方言,以变化记录下来。“洋木头”大概是湖州人第一次见到进口火柴是给的名称,那时的国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个西洋木棍就能点火,虽然这早已不再神秘,这个名字却依旧流传。“水门汀”则是懂英文的知识分子早年的翻译,只是没有人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湖州人依然这样叫水泥,就好象他们第一次见到的时候一样。“电火”就是电灯,朴素形象。而其他诸如“洋火”、“洋钉”、“洋片”这样的名词则表明了他们的来源皆是进口。大抵因为进口的东西都是比较先进的,湖州人索性把“洋”当成了形容词。一个人自我感觉很好,得意洋洋的样子,在湖州就是“洋”。以上介绍和总结的只是湖州方言中很少部分具有特色的语汇,还有很大的缺陷与遗漏,而湖州方言在发音,吐字,遣词造句等等方面还有起独特的一面。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湖州深厚的方言文化 。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我这儿有很多地方方言的论文,随便一篇就可以吗?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老表话、江右语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ȵ。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研究地方方言的论文

衡阳方言特点:生动摘要:衡阳方言在湘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们通过了解衡阳方言形容词的组合特点和句法功能,在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中,认识衡阳方言形容词的语言事实和语言规律。关键词:普方比较;形容词;方言一、关于衡阳方言的研究衡阳因地处南岳衡山的南面而得名,它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地处东经111°32′16″~113°16′32″。北纬26°07′05″~27°28′24″,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除部分山地海拔1000米以上外,大部分为岗峦起伏的丘陵地,总面积1,531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894,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44%,湘江纵贯全境,纳祁水、春陵水、耒水、蒸水、沫水等一级支流水21条。衡阳是湘南的中心,向来与省会长沙和西北部的常德在地理位置上和经济文化上互成鼎足之势。衡阳人使用的方言,主要有湘语和赣语,邳耒阳话、常宁话属赣语区,其它属湘语区。其中祁东话属娄邵片,市区、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属长益片。作为长益片,其主要特征是古全浊声母基本清化,逢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都不送气,虽然同属长益片,衡山、衡东话在语音上与市区、衡阳、衡南话不同,一般人所说的衡阳话,指的是以衡阳城区为中心的包括衡阳县和衡南县在内的方言。衡阳方言在湘语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对衡阳方言的研究论著,最早有李永明的《衡阳方言》(1986),这部专著对衡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都进行了论述,语音部分从各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在语音变化方面提出音素和音节的同化、增加、缩减等现象;在比较音韵方面,从衡阳话出发同古音、北京话比较,又反过来从古音、北京话出发同衡阳话比较。词汇部分搜集了不少方言特殊词语,使词汇本身就如同一部方言小词典。语法部分没有作全面系统的论述,但充分注意到了方言语法特点,在和普通话作比较中,主要从词法、名法、虚词和部分实词的用法三大部分来分析。对衡阳方言进行专门的语法研究,主要有彭兰玉的《衡阳方言语法研究》(2002)。其论著主要探讨衡阳方言的语法特点,其主要内容有二个方面:一是共时语法系统的描写,包括语缀、状态词、代词、介词、语气词、体貌表达、程度表达、疑问句等。这些描写反映出衡阳方言语法系统中词类、句法等方面的基本特点。二是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研究,主要从语言发展的角度,通过与汉语史料以及其他相关方言的纵横比较,来认识语言事实,反映了衡阳方言受周边方言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发展和创新。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在衡阳方言词类系统中,形容词是较为活跃的一类词。我们知道,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和定语,但它也可以充当句中的任一成分,谓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宾语位置都可出现形容词。我们从形容词的句法功能角度出发,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二大类,比较衡阳方言形容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形容词的区别,有助于加深对衡阳方言语言事实和语言规律的认识。二、性质形容词的差异性(一)衡阳方言性质形容词的组合特点与句法功能 衡阳方言性质形容词的基本组合特点是:①能前加“很”、“蛮”、“特”等表示程度;②能前加“不”表示否定。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如:“活(机灵)、倯(庸愚)、懒、蠢、痞、妖(指女性作风不正派)、吊(顽皮)、恶、车(风骚)、怪、壮、朦濮糊)”等等,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如:“歪孽(调皮)、餍气(贪婪)、辣毒、稳当、暖烘(暖和)、打眼(显眼)、活趟、麻溜(利索)、拐场(糟糕)、崭劲(刻苦)、神棒(有精神)、包相(人长得好看)、划得来(合算)”等等。衡阳方言性质形容词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几乎能充当所有的句法成分,但其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书面语大量使用修饰语,所以形容词被广泛作为定语;在口语中,因为句子简单,很少用修饰语,所以形容词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二)性质形容词程度表达的差异性1、后附式的表达形式普通话前加的“很”,可以用“得”提到谓词后,作为后附成分,如:“好得很、坏得很、大得很、小得很”,几乎所有的性质形容词都可以这样。单音节可以这样,双音节也可以。如:“清楚得很、干巴得很、肥胖得很、弯曲得很、正直得很、公道得很、正派得很、狡猾得很、空洞得很”,衡阳话也可以这样说,但这种说法极少,是方言引进和融合了普通话或外区词语。普通话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其形象化或具有性质特征的修饰语,除前头加上程度副词“很”、“极”、“最”、“特”、“更”、“稍”、“略”、“多”、“多么”、“比较”、“相当”、“非常”等等组成偏正结构词组之外,还可以后附。如:“光溜溜、光秃秃、香喷喷、冷冰冰、瘦丁丁、红艳艳、黄橙橙、灰蒙蒙、绿油油、热辣辣、静悄悄、空荡荡、深幽幽、轻飘飘、慢腾腾、软绵绵、湿漉漉、乱糟糟、肥胖胖、恶狠狠”等,这些都是不用“得”带起,而直接后附的。象这种情况,衡阳土话是没有的。如果有,是受外来影响,把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区的词语引进来,不是本地词汇。2、“副词前加式”的表达形式衡阳话有不少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可以加上多种多样的副词性前加成分,成为偏正结构词组,这和普通话无异。如:好:蛮好猛好最好特好坏:好坏蛮坏很坏最坏特坏难:好难蛮难很难最难特难易:易得但“易”一般只说“易得”,即相当于普通话的“容易”,而不说“好易”、“很易”、“最易”、“特易”等等。这些偏正结构词组,尽管所用的副词性前加成分不尽相同,但语法结构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三、状态形容词差异性(一)衡阳方言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特点及句法功能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特点与性质形容词相比较而言,有三个方面的区别:①不能前加“很”,如:不说“很铁紧、很皱巴巴”;②不能与“不”组合,如:不说“不雪白、不妖里妖气”;③与名词组合时一般都要加“咯”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少数的可以不加“咯”,如“铁紧咯手”、“宝里宝气咯人”。衡阳方言状态形容词形式上按构成音节的多少,可以分为BA式、AABB式、ABB式、AXAY式等。它们的句法功能不尽相同。BA式如:铁紧、梆老、雪白、共黄、亲甜、拍抱、绷紧等,其句法功能总的来说有:可进行ABAB式重叠;不受程度副词修饰;除“飞快”等外,大部分不能作状语;必须加“咯”才能作定语;重叠式加“咯”可以作谓语,原形可以在主谓谓语句中作小谓语。AABB式如:臭臭刮刮、勒勒刮刮、偷偷摸摸等,其句法功能与“形容词+词缀”式状态形容词相同: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必须加“咯”才能作定语、谓语和状语。ABB式如:皱巴巴、苦滴滴、辣唆唆等,其句法功能是多样的,但不论作什么成分它后面都必须出现“咯”,相当于普通话的“的”或“地”。BBA式:拍拍满、墨墨黑、雪雪白等,其句法功能在于作谓语、补语,但不能象BA那样做定语。AXAY式如:蠢里蠢气、妖里妖气、宝里宝气等。其句法功能是:可以自由地作谓语;加“咯”作定语,只能修饰“样子”;很少作补语,作补语时表示变化结果;还可以作“有点”的宾语。(二)状态形容词结构意义的差异性在衡阳方言状态形容词的四种形式中,我们发现,BA式状态形容词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与普通话在结构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BA式第一音节的不同语素来进行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比较。1、第一音节是可独立的名词性语素如:笔直、雪白、秧嫩、冰冷、板酽、墨黑等。象这一类词,普通话里也有一些。如:蜡黄、雪白、冰冷、冰凉。但普通话的这些词和衡阳话这一类词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最根本的不同是,普通话的这些形容词虽也含有某些“很”的意思,但主要侧重于形象化和性质特征方面,有的第一音节就完没有“很”的意思;而衡阳话这类形容词的第一音节,不管是否具有形象性和性质特征,都含有“很”的意思,而且主要侧重于“很”的意思。尽管两者有些词字面完全相同,如“笔直”、“雪白”、“冰冷”,说起来含义完全一致,但衡阳话这些词第二个音节极少单说,除非在“直不直?”“白不白?”的格式里,一般都和别的词素结合在一起说。2、第一音节是形容词性的语素如:寡绿、精酸、死懒、焦干、瘪淡、凄臭等。这类词普通话也有。如:死硬、碧绿、闷热、绯红、清凉等。普通话这些词,除了“死硬”是偏正结构外,其余均可看成并列结构的双音节词。因为“绯”也是“红”,“碧”也是“绿”,象“闷热”、“清凉”这类词,它们所表达的,已经不光是“热”、“凉”或“很热”、“很凉”的意思了。而衡阳话这类形容词则均为偏正结构,且第一音节含有“很”的意思。3、第一音节是动词性的语素如:飞恶、通亮、绷脆、拉扁、喷香、包粉等。这类词普通话也有。如:透亮、刺痛、逼真、赶快等。普通话的这些词第一音节多半是本义或引申意义,没有虚化。而衡阳方言中这类形容词显然不是动宾关系,而是偏正结构,不能扩展,第一音节不管能否独立,基本都已虚化。总的来说,衡阳话BA式状态形容词中的第一个音节,除了那些有色、香、味或具体形象、性质特征者,其余象“飞红”的“飞”,“寡绿”的“寡”,“拉扁”的“拉”,“袅清”的“袅”,“死涩”的“死”,“稀乱”的“稀”,“绷硬”的“绷”,“眯痒”的“眯”,“捞松”的“捞”,“瘪淡”的“瘪”,“凄臭”的“凄”,“包粉”的“包”,“拍满”的“拍”……等等,都已虚化了,已不具备它本来的意义,而只表示一个“很”的意思,真可谓是琳琅满目,品类繁多了。但这些都表示“很”义的字,是不可以跟普通话中的“很”字一样,随便与什么形容词搭配的,衡阳方言中这些字谁跟谁搭配,都是受习惯规定的,不能乱套。如我们可以说“寡绿”、“寡蓝”,但不能说“寡青”,“青”只能说“袅青”。四、结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反映了语言的多样性,我国语言(或语言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汉语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各汉语方言的共同参与,和谐发展。衡阳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语言形式丰富多彩,是衡阳地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载体,从形容词角度看普通话与衡阳方言的差异性,只是我们对衡阳方言的一个单点性研究,如何从自身语言发展、语言融合和语言使用等方面来认识衡阳方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古代2000年官方方言是洛阳读书音,到南京形成金陵雅言六朝隋唐宋国语,明朝清朝中华民国国语南京官话,普通话是满族方言

留住方言,文化立根方言在时代的冲击下踉跄前行,早已衣不蔽体。那些在历史回荡着的声音,有些渐渐远去,甚至不复存在,也带走了承载其中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光辉。方言保护亟不可待,一寸乡愁还需留住。留住方言,文化立根。一方水土一片记忆,一声乡音一份联结,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心灵安全的归属,奔波再久乡音一响,那就是到家了。这种声音是那样的美,总会让人热泪盈眶,熙熙攘攘的一群人在喉咙震动爆破的那刻已经成了老乡。孕育于同一片土地,声音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方言是乡的灵魂,寄居着文化,是人文和历史的载体。不论是秦腔的撕吼还是越剧里的吴语,都用独特的方言美感定义了一片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性格特点。方言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和最佳代言。那些埋藏于地下的文字破译需要方言,古代历史的解读需要方言,诗词韵律的判断需要方言。这声音啊,捣破黄龙直击文化的心脏。中华文化在方言的传动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更是百花绽放博大精深。山山水水下的文化多样性就是在方言的温床中得以孕育发展。令人担忧的是现如今很多方言像是失宠的妃子一样在挣扎着哭泣着。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有些方言甚至已经消失。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在电视台、广播等媒体中都不见方言的影子。在普通话的挤压之下,方言不见天日。中国城镇化也在快速地进行着,普通话渐渐地成为了各地的生活用语,方言使用频率大大下降。而且为了提高教育,很多家长主动放弃教小孩方言,普通话从娃娃抓起,更是雪上加霜。再者很多人对方言的认识不足,忽略了方言的文化内涵和在文化多元方面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片面地认为方言有碍文化交流阻断文化发展,对方言排斥激烈态度悲观。叹!最令人心痛的是美好的东西被慢慢地撕毁。方言在夹缝中亟待救援,行动刻不容缓。政府应要引起重视,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也要认识到方言是地域特征的浓缩,而不是打出一句“人人都讲普通话,文明社会你我他”就万事大吉,建立方言博物馆,开展方言艺术表演等等都是可行之举,近年来大火的声音影像记录也要提上日程。学者的也要重视方言的研究,充分挖掘方言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提高方言地位。而作为个人,要把传承故乡的声音作为责任和使命,应该以会一口流利的方言而自豪。留住方言,文化立根。那故乡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有底气地说:生于斯,长于斯,我是这儿的人。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我这儿有很多地方方言的论文,随便一篇就可以吗?

方言类论文研究方法

方言研究的方向非常多,大致来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本体调查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可以做方言类型比较研究,比如语音的类型、词汇的类型、语法的类型。比如考察汉语方言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分布状况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方言分区和类型的问题。等等。常规的有XX方言语音研究、XX方言词汇研究、XX方言语法研究。具体来说,以XX方言词汇研究为例,可以做XX方言亲属称谓研究,可以做XX方言特征词研究等等。

期以来方言研究侧重语音而忽略词汇、语法之偏向被逐渐扭转过来,研究方法的主流从一般的记录描写转入探索各种方言现象的规律。本论文选择马卜江村方言的几个语法现象(马卜江村方言的七个句式,马卜江村方言的动态助词,马卜江村方言形容词构形法)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1)本方言是笔者母语,较容易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特别有利于加强方言研究的薄弱环节——语法的研究。(2)湘方言(本方言属老湘语)是汉语在地域上由北向南发展的第二站。(3)本方言语言现象丰富。本文研究方法是,在描写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方言比较和语言理论分析。此论文对汉语史的整体把握,方言的比较,普通语言学理论的探讨,本地方言的词典、地方志的编纂,以及对湖南人学习普通话等方面都有所帮助。 本方言有七种句式值得注意。本方言的处置句,补语句,双宾句,比较句,被动句这五种句式值得注意的特点分别是:(1)在处置句中,介词位于宾语前和位于宾语后两种句式使用频率差不多,甚至可以将介宾结构中的宾语提至句首,而介词却保留在原来的位置。(2)对于带有补语的句子来说,下面三对句式分别为同义句式:a、“动+宾+补”与“动+补+宾”;b、“动+宾+补”与“动+宾+动+补”;c、“动+定+宾”与“动+宾+动+补”。(3)双宾句中,指向间接宾语的介词“起”[(?)‘i]与普通话的介词“给”有同有异;双宾句的“动+直接宾语+间接宾语”与“动+直接宾语+动+间接宾语”为同义句式。(4)比较句中,差比句中的虚词[·ti]与平比句中的虚词[(?)]较为特殊。(5)本方言与普通话被动句的区别是:本方言中施动者不出现的被动句,不能有表示被动的介词,而普通话却能有(也可以没有)。 本方言中的“重复”、“隔离反复”这两种语言现象也值得注意。虽然本方言的“重复”与词法中的构形法的重叠,以及与普通话中修辞手法的连续反复有相似之处,但从反复的方式、次数及其表达的语法意义来看,“重复”与“重叠”,“连续反复”是不相同的。本方言“隔离反复”的句式与语法意义是特定的、单一的,与构形法的“重叠”,修辞手法的“隔离反复”差别更大。笔者认为本方言的“重复”与“隔离反复”都属于句法范畴,因而将其视作两种句式。隔离反复的三种具体形式是:(1)“b是ab,但…“;(2)“ab是ab,但…”(3)“a是ab,但…”。 本方言动态助词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将本方言与湖南省的长沙话,双峰话,安乡方言,怀化方言,广东省的连平话(属客家话)等方言的动态助词进行对比,可以为方言比较,原始方言拟测,方言地图,语音变异,词汇扩散等方面 的研究提供参考。从动态助词“倒”与“啦”的关系,可以探讨离散式音变。连续式 音变,以及词汇扩散等理论的得失。研究“咕哩”等完成态动态助词在紧缩复句中 的具体运聊可以看出在具体语言中,句子形式和它表达的句法意义之间的搭配 情况。 马h江方言形容词的构形法分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种,其主要方法是重叠和附 -加,而且它们经常结合使用:构形法各具体形式之间有着大致的分工。构形法中 ’4 的词缀b有些仅表语法义,有些则兼表语法义和词汇义;词缀“哩”是后加式的标 志,它是由句法单位演变为词法单位的;词缀卜tgi*则是由词汇单位演变为语法 单位,和它搭配的形容词的性质必须是令人喜爱的。从形容词构形法的各形式在 语言中的运用实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做主语*语、宾语、定语卞语时(不可 以做状语)龌体情况。

湖北省西南部方言与川渝方言的异同

  • 索引序列
  • 安阳方言研究论文
  • 河南南阳方言研究论文
  • 地方方言语言研究论文范文
  • 研究地方方言的论文
  • 方言类论文研究方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