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楚辞连绵词的论文答辩

楚辞连绵词的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楚辞连绵词的论文答辩

1?课文简说。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1?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

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举例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建议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

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4?拓展阅读:《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5?课文中要求写的字有三个比较容易出错,要格外注意,根据书写的实际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有两个多音字要指导学生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6?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课课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的提示,目的是提示教师此次综合性学习应从本课教学开始,把综合性学习贯穿全组学习的始终。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去发现、搜集精妙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美好! 组织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明确任务与方法,落实小组分工与活动安排等。可以根据学习提示,自主确定某一活动方式:如,搜集熟语、短文;搜集提示语和广告词,写广告词;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并演一演等。

其次,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交流、召集小组长汇报活动进程,与课文学习有机结合,适时小结等方法,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活动心态。

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结合语文课。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章》

争友:诤友,直言规劝的朋友

令名:好名声

一个人身边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就会始终享有好名声。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投分:意气相投

切磨:互相切磋琢磨

箴规:彼此规谏劝戒

交意气相投的朋友,互相切磋,彼此规劝。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道,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谅:诚实

便辟:逢迎谄媚

善柔:当面奉承

便佞:善于花言巧语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有益。同阿谀奉承、当面逢迎背后诋毁、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

《杨亿巧对》译文:

寇准在中书省。和同事们嬉戏做对子,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水底中的太阳是天空中的太阳)”没有谁能对初,恰好杨亿来报告事情,因为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眼睛里面的人是面前的人)”旁边的人都称这是好对子。

《杨亿巧对》原文: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扩展资料:

(1)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2)中书:即中书省。寇准当时担任宰相。

(3)杨大年:即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4)请:邀请。

(5)会:适逢,恰巧。

(6)白事:职务

(7)因:于是,就。

(8)戏:以。。为戏

(9)为:是。

(10)白:报告。

(11)因:就。

(12)应声:紧接着对方刚停下的声音。

(13)一:全,满。

(14)坐:在座的(人)。

对“对子”。对子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组成对子的两个词或两联字数必须相同,而意思相对。

如“黑”对“白”,“天”与“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杨亿巧对

推命对

[宋]王安石

【原文】

吴里处士有善推命知贵贱祸福者,或俾予问之,予辞焉。他日复以请,予对曰:“夫贵若贱,天所为也。贤不肖,吾所为也。吾所为者,吾能知之;天所为者,吾独懵乎哉?吾贤欤?可以位公卿欤?则万钟之禄固有焉。不幸而贫且贱,则时也。吾不贤欤?不可以位公卿欤?则箪食豆羹无歉焉。若幸而富且贵,则咎也。此吾知之无疑,奚率于彼者哉?且祸与福,君子置诸外焉。君子居必仁,行必义,反仁义而福,君子不有也。由仁义而祸,君子不屑也。是故文王拘羑里,孔子畏于匡,彼圣人之智,岂不能脱祸患哉?盖道 之存焉耳。”

曰:“子以为贵若贱,天所为也,然世贤而贱,不肖而贵者,亦天所为欤?”曰:“非也,人不能合于天耳。夫天之生斯人也,使贤者治不贤,故贤者宜贵,不贤者宜贱,天之道也。择而行之者,人之谓也。天人之道合,则贤者贵,不肖者贱。天人之道悖,则贤者贱,而不肖者贵也。天人之道悖合相半,则贤不肖或贵或贱。尧舜之世,元凯用而四凶殛,是天人之道合也。桀纣之世,飞廉进而三仁退,是天人之道悖也。汉魏而下,贤不肖或贵或贱,是天人之 道悖合相半也。盖天之命一,而人之时不能率合焉。故君子修身以俟命,守道以任时,贵贱祸福之来,不能沮也。子不力于仁义以信其中,而屑屑焉甘意于诞谩虚怪之说,不以溺哉!”

【译文】

吴地有一位处士善于算命了解认人的贵贱祸福,有人让我问他这一类的问题,我拒绝了。后来又那同样的问题请我问,我回答说:“身份的尊贵或卑贱,是上天所做的事情。贤能与不才,才是我所能做的事情。我所能做的事情,我才能知道;上天所做的事情,难道惟独我才无知吗?我贤能吗?我的贤德足以位居公卿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享受万钟的俸禄是本应有的。如果不幸贫穷而且卑贱,这是时运啊。我不够贤能吗?我的贤德不足以位居公卿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享受一箪食一豆羹的待遇也不少啊。如果有幸富足而且尊贵,这就是罪过了啊。这些无疑才是我能知道的,怎么可能与其他的事情一样呢?再说,灾祸与福佑是君子置之度外的东西。君子平时一定行仁,做事一定取义,违反仁义而取得福佑,君子不会占有的。由于行仁义而得到灾祸,君子也不担心。所以周文王曾经被囚禁在羑里,孔子曾经被困在匡地,(但他们最终都脱离了困境),那圣人的智慧,难道不能使他们脱离惑患吗?这大概是因为大道在起作用啊。”

那人反问说:“您以为身份的尊贵或卑贱,是上天所做的事情,然而世上那些有贤德却出身卑贱的人,和不才却出身尊贵的人,也是上天所安排的事情吗?”我回答说:“不是,这只是人做的没能够与天所安排的相一致罢了。上天正下我们这些人来,让贤能的人治理不贤之人,所以贤能的人应当身份尊贵,不贤之人应当身份卑贱,这是天道。做出选择来行事,这是所谓的“人道”(即尽人事)。如果“天道”与“人道”相一致,那么就会出现贤能的人身份尊贵,不贤之人身份卑贱的局面;如果“天道”与“人道”相背离,那么就会出现贤能的人身份卑贱,不贤之人身份尊贵的局面;如果“天道”与“人道”相背离与相一致各占一半,那么就会出现贤能的人和不贤之人或者身份尊贵或者身份卑贱的局面。尧舜的时代,元凯被重用而四凶被诛杀,这是“天道”与“人道”相一致。桀纣的时代,飞廉被进用而三仁被贬退,这是“天道”与“人道”相背离。汉魏以来,贤能的人和不贤之人或者身份尊贵或者身份卑贱,“天道”与“人道”相背离与相一致各占一半。上天所安排的命数是一定的不变的,而人之时运可能不会与之完全相一致。所以君子修养身心来等待天命,坚守“天道”来接受时运,尊贵卑贱祸患福佑的到来,人力不能阻止。您不致力于修养仁义而信守仁义,却追逐忙碌乐意于如此荒诞不经的说法,不也太受拘限了吗!”

——原创自译。

1.原文:

有客至,主人具蔬菜,客不悦。主人谢曰:“家贫市远,不能得肉耳。”

客曰:“请杀我所乘之骡而食之。”

主人曰:“君何以归?”

客指阶前之鸡曰:“我借君之鸡乘之而归。”

译文:

有客人来访,主人只准备了蔬菜招待客人,客人很不高兴。主人道歉说:“因为家里没钱集市又远,所以没有肉招待您。”

客人回答:“那么请把我骑来的骡子杀掉吃吧。”

主人说:“那您怎么回去呢?”

客人指着台阶前的鸡说:“我借您家的鸡骑着回家。”

2.原文:

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译文:

以前蜀侯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想讨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涧十分险峻,军队没有路可以过去。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贵重的东西放在牛后,称为“牛粪”,并把它送给蜀国(引诱他们)。蜀侯贪图宝物,于是挖平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个大力士去迎接金牛(财宝)。秦帅带着大军随后就到了蜀国。蜀侯灭国死了君主为天下人耻笑,是因为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暸大的利益啊!

3.原文: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②。一裨将阵回③,中流矢④,深入膜内⑤,延使治⑥。乃持并州剪⑦,剪去矢管⑧,跪而请谢⑨。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⑩。”医曰:“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⑾。”

译文:有一个医生,自称擅长外科医术。一个偏将在战场上回来,被乱箭射伤了,箭深入肉里,请医生叫来让他治疗。这个医生手里拿了一把大剪子,把露在身体外面的箭身剪掉,便跪着请求奖赏。偏将说:“箭头还在身体里需要尽快治疗啊。”医生说:“我只做外科的事(箭头在肉里面,是内科的事情),不要拿这个来怪罪我。”

4.[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前言 《穿井得人》属于初中必学文言文,对今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其中涉及到多个重要方面,要求读者们必须认真阅读,积极理解,透彻的了解文中意思。

来自

穿井得人 选自《吕氏春秋集释》秦相国吕不韦组织其门客编写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经常要一个人到外面打水。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于是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人。”有听说并传开这件事的人说:“丁家的人打了一口井,发现了一个人。”宋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宋国国君派遣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姓丁的人回答说:“是打井后得了一个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在井中发现一个人。”

注释

1:溉汲——打水洗涤。溉:音gài,浇灌。汲:音jí,从井里打水。

2:居---停留

2:及——到了……的时候。

3: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4: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5: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6:使——劳动力。

7:吾——我家。

8:于——向;在

9:对——回答

10:不若:不如。

11:穿:凿通。

12: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

13:令:命令

14: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启示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1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

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 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 之上。

2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驽马有逸 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

」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 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

「全子好声名,似汝南 樊子昭。」 3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 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劭亦安其言。 4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

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 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5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 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 6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宀是),荀靖方陈谌,荀爽方陈 纪,荀□(或彡)方陈群,荀觊方陈泰。

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 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危页)方陈王戎,裴邈方王玄。 7冀州刺史杨准二子乔与髦,俱总角为成器。

准与裴□(危页)、乐广友善,遣见之。 □(危页)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谓准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

」广性清淳,爱髦之 有神检,谓准曰:「乔自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儿之优劣,乃裴、乐之优 劣。

」论者评之,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乐言为得。然并为后出之俊。

8刘令言始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解明,乐彦辅我所敬,张茂先我所不 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长。」 9王夷甫云:「闾丘冲优于满奋、郝隆。

此三人并是高才,冲最先达。」 10王夷甫以王东海比乐令,故王中郎作碑云:「当时标榜,为乐广之俪。

」 11庾中郎与王平子雁行。 12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

后度江左,不能复尔,王叹曰: 「不知我进,伯仁退?」 13会稽虞□(马斐),元皇时与桓宣武同侠,其人有才理胜望。王丞相尝谓□(马 斐)曰:「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马斐)未 达而丧。

14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郗鉴?」周曰:「鉴方臣,如有功夫。」复问郗,郗 曰:「周觊比臣,有国士门风。

」 15王大将军下,庾公问:「闻卿有四友,何者是?」答曰:「君家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彦国。阿平故当最劣。

」庾曰:「似未肯劣。」庾又问:「何者居其右?」王 曰:「自有人。

」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左右蹑公,公乃止。

16人问王丞相:「周侯何如和峤?」答曰:「长舆嵯蘖(峨?)。」 17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 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 18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曰颍、曰敞。时论以颍比邓伯道,敞比温忠武,议郎、祭酒者 也。

19明帝问周侯:「论者以卿比郗鉴,云何?」周曰:「陛下不须牵□(岂页)比。」 20王丞相云:「顷下论以我比安期、千里。

亦推此二人;唯共推太尉,此君特秀。」 21宋□(礻韦)曾为王大将军妾,后属谢镇西。

镇西问□(礻韦):「我何如王?」 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耳。」镇西妖冶故也。

22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庾元规?」对曰:「萧条方外,亮不如臣;从容廊 庙,臣不如亮。」 23王丞相辟王蓝田为掾,庾公问丞相:「蓝田何似?」王曰:「真独简贵,不减父 祖,然旷澹处,故当不如尔。

」 24卞望之云:「郗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大修计 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25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

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 26王丞相云:「见谢仁祖,恒令人得上。

」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 馨。」 不好意思,没有译文。

可以说无数!

古诗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古文类:《千家诗》《诗经》《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

《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 *** 语》《幽梦影》

《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趣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

历史类:《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

其中《文心雕龙》和《龙文鞭影》是教导后人如何行文下笔的,对古文的研究很有帮助。《对联》和《格言联璧》则更像是古文语法。

另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杨氏之子》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的这两句诗道出了他对于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深刻认识。 我国是一个诗歌古国,古诗词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重视古诗词。 诗词是语言艺术,中国古诗词更是充分发挥了中国汉语文字的特点,把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创造了世界上独一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诗词。我们知道,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是口头的,文字是书面记载的语言符号。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分为表音和表意两大类。表音文字仅仅是语音的符号,例如西方的英语、法语等,它用ABC等符号表示,本身没有意义。而表意则不仅是语音的符号,它还包含了语言的含义。 我国的汉语则是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例如“文化”这两个字:            甲骨文的“文”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解释此字的本义: 其原意是人身上的花纹,古人有纹身的习俗,故其像是一个人站着,胸前有交叉的花纹。所以本义是人身的花纹,引申出去,天上的花纹是日月星辰,为天文;大地的花纹是山川河流;河流的花纹是水波,这些看得见的后来加上了绞丝旁,变成“纹”。人文则是人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精神的、物质的。 “化”是一个象形兼会意字,《说文解字》解释此字本义: “文化”两字连起来,就是人类用自己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来教育、改变人类自己,这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化”含义基本相同。  再如“诗”:    《毛诗序》说: 诗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诗的本质特征,它是人思想情感的表露。所以,中国汉字本身就是意蕴深厚的文化。汉字的含义非常丰富,由其本义出发,又有其引申义、比喻义,每一个含义字典上称为“义项”,有的字的义项多达几十项。 汉字不仅本身包含多种含义,而且形式上都是四方块字,每个字有不同的形状,具有美的形象,用书法表示出来,又是艺术的珍品。构成诗,具有整齐、协调的形式美。 汉字又有不同的读音。从其音来讲,有四声五音,富有音乐美和韵律美。古人又把汉语的四声归为“平”与“仄”(上、去、入)两大类,并运用到生活和写作的各个方面,从而构成抑扬顿挫、富有变化、美妙动听的语音。如果不注意平仄搭配,读起来就缺乏变化,显得单调,有时甚至很拗口。我们很多成语就是如此。如:成语“山青水秀”(平平仄仄),“语重心长”(仄仄平平),“江山可改,本性难移”(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唐以后将这一规律用至诗词中,形成诗词的格律,构成抑扬顿挫的变化。 诗歌又须押韵,也称协韵或叶(也读协)韵,这是诗歌的重要标志,古人把不押韵的称散文,押韵的诗等称韵文。押韵是同韵母的字在相应位置上重复出现(一般是逢双句的末尾)。在相应位置上重复出现的同韵母字,称为韵脚。第一个韵脚的出现,称为起韵。一首诗的后面几句的韵脚要跟随起韵的韵脚,选择同韵部的字作为韵脚,这就是押韵。诗歌押韵体现其音乐性,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前后贯穿、铿锵和谐的音乐感。    “双声”是指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珍珠”、“参差”、 “踟蹰”、“犹豫”、“沦落”、“凄清”、“凄戚”,“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等。“叠韵”是指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窈窕”、“彷徨”、“徘徊”、“光芒”、“贪婪”、“刚强”等。“叠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双声、叠韵、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语音的音乐性。双声、叠韵等连绵词在《诗经》、《楚辞》及古诗中经常可以见到。杜甫有首《宿府》的七律,                        这是杜甫流落四川时所写,在秋天深夜忧虑国家和个人家事,回顾自己的行迹遭遇,写下此诗,表达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诗中用了许多双声、叠韵词,增加了此诗的感染力,仿佛能听到诗人的叹息声。其中“清秋”、“永夜”、“荏苒”为双声词,“幕府”、“独宿”、“江城”、“月色”、“风尘”、“萧条”、“伶俜”、“栖息”为叠韵词。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被人称为是运用叠词最为成功的一首词: 这是李清照在金兵占领她的家乡后逃难到南方所作。金兵的入侵,使北宋王朝灭亡,国家遭难,百姓遭殃。李清照也经历了丈夫早逝、收藏的金石藏品散失、一个人孤零零地流落在江南的遭遇和痛苦。这首词表达了她晚年的这种生活和精神状态。一开头14个叠词,被人誉为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且分别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寻寻觅觅”,是指她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恍惚、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她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安定的生活,失去多年收藏的心血,失去了一切,失去了精神支柱。“冷冷清清”是指环境。“凄凄惨惨切切”是指由不幸的遭遇引发的一种心理状态,整天处于悲伤愁绪之中。整个一首词,充满了感伤。全词通过白描手法,其中18个叠字,更增添了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 从字的意义来说,一个字又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多义、近义、同义等,从而构成了诗歌的丰富性(表层义、深层义、多层义、不确定性)。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落到江南一带(长江以南)碰到李龟年时所写的诗。李龟年是唐朝宫廷乐师,善于弹奏歌唱,为皇帝、王公贵戚、权贵演奏歌唱,深得唐明皇的赏识,每次歌罢能得到成千上万的赏赐,家中富有,建有豪华住宅。但是“安史之乱”后,一切化为乌有,流落江南,卖唱度生。杜甫见此,深有感触,从此事感慨大唐帝国的衰落,写下此诗。杜甫诗非常讲究语言的运用,首两句对仗,回忆当初经常见到李龟年时是在唐明皇弟弟岐王、唐明皇的宠臣宫中监崔涤的府上,为这些权贵演唱。 这里的“寻常”对“几度”,都是数量词,古代八尺为一“寻”,八寻为一“常”。充分利用汉字的多义,巧妙借用成对。后两句写在江南的春天美好风景中,碰到流落卖唱乞讨的李龟年,而他自己也漂泊流落。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穷的思索和回味。 正由于汉语多义的特点,给古诗词带来了多种理解。读古诗词,首先弄清它字面上的表层意义,再分析它的深层意义或者比喻、象征意义,再挖掘是否还有多种理解的意义,一首诗能达到这样的地步,诗词艺术的魅力也由此产生。 中国汉字十分丰富,同一个事物,往往有许多不同的词来表达,意义上有大小、轻重、雅俗等细微的区别,这为写诗提供了方便,可以挑选最合适、如果是格律诗则符合平仄的要求。比如用眼睛看,有瞧、视、瞥、眯、瞄、瞪、窥、望、瞻、盯、睹等等,使用时可以挑选,使表达精确。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据说原来第一句为“红军不怕长征难”,但“长”是个平声字,根据格律要求,这里应该是个仄声字,就改成了“远”,“远征”与“长征”意义相近,又符合了平仄要求。又据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句原来为“金沙浪拍云崖暖”,而前面已有“五岭逶迤腾细浪”,“浪”字重复了,于是改成了“水”,水与浪字都是仄声字,主要是不重复。《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谈到《诗经》中语言特点时说: 正因为汉语的丰富性,使古诗词的表达如此精确,如此贴切,如此优美。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闻一多、梁实秋、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提出诗歌须“三美”的主张,就是要学习古诗词,充分发挥汉字的特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了新诗,以胡适、郭沫若为代表,虽然他们都有成功之作,但胡适的有些新诗浅显,缺乏韵味;郭沫若的有些新诗散文化,缺乏韵味。针对这种情况,新月派提出“三美”, 音乐美主要是指诗的语言要有节奏韵律,要押韵,朗诵吟唱时能抑扬顿挫有音乐之美;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语言要形象、生动,注意辞藻的精炼、优美,读来使人能身临其境;建筑美主要是指诗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方块文字的特点,构成比较整齐或参差的句式与章节,犹如建筑一样给人视觉上以整齐、均匀之美。古诗词充分体现出这“三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说是新诗“三美”的代表。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写好诗词要精心组织好语言。我们常用的三四千个汉字,经过诗人的精心巧妙排列组合,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优美诗篇。但是这种组合排列不是随意的组合,鲁迅先生《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曾经讽刺过一些冬烘先生的作诗: 自说意思,是儿妇折花为钗,虽然俏丽,但恐儿子因而废读;下联较费解,是他的哥哥折了花来,没有花瓶,就插在瓦罐里,以嗅花香。他嫂嫂为防微杜渐起见,竟用棒子连花和罐子一起打坏了。这算是对冬烘先生的嘲笑。 写作诗词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千百年来,古今诗人凭借几千个汉字,创作出了千千万万的诗歌,一不留神或有意无意间,就会落入前人诗词窠臼,写出似曾相识的诗句。但是诗词创作又离开不了这些常见的生活和语言,这就需要创新,于平常中见新奇,于熟悉处见陌生。 何为“熟悉”?是指诗词写作所使用的材料与表现的语言载体是大家都熟悉的,大家面对的是同样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使用同样的语言。何为“陌生”?是指诗人利用大家熟悉的语言、使用大家熟悉的生活材料,独特的构思,独特的使用自己的话语系统,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既在人们意料之中又能出人意外的诗词作品。 要达到“熟悉”与“陌生”的统一,就要建立起自己的话语系统, 所谓 “自己的话语系统”,是指带有个人色彩的语言和使用特色,不人云亦云,不用“套话”。美学家朱光潜《咬文嚼字》中批评过这样的现象: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人生来又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对于如何避免走进前人窠臼这个问题,古代人也经常碰到。清末诗人樊增祥为《天放楼诗集》所作序中说:或又谓:“诗为古人说尽,不必复作。”此又无知妄论也。世运递嬗,光景日新而日奇,诗境即因之而生。今吾所读之书,多古人所未读;所见之事,皆古人所未见。但有古人之才之笔,而以彼未读、未见之书与事一一撷其英而纪其实,吾未见今不逮于古之所云也。另一位更有名的“宋诗派”首领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也提到:字皆人人能识之字,句皆人人能造之句,及积字成句,积句成韵,积韵成章,遂无前人已言之意、已写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写之景。      这就是说诗人要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如何构建自己的话语系统? 前人评论辛弃疾的词:“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笔力之峭。”(吴衡照《莲子居词话》)现代语言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语言积累,“聚合”在大脑中,当在特定的 “语境”下使用时,便会会聚起来,供你选择,然后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律“组合”成不同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其中的基础是“积累”。这也是“熟悉”与“陌生”的统一。而积累语言的途径是书本和生活。 不少人喜欢写诗,但不去大量阅读前人的优秀诗篇,希望走“捷径”。实际上,大诗人也是学习各家而成就的,诚如杜甫所说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古人的许多名句、名篇大多可看出这种学习借鉴创新的痕迹。如被人誉为“名句”的王勃《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两句,就是从庾信《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及沈约《宋书·良吏传》中“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晴与晚节并茂”中学习借鉴而成。再如广为人知的陆游《游山西村》一诗:                          从整体构思结构来看,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相似:          而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名句,我们也可从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及王安石《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中看到影子。三是要善于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提炼别样的意境。同为咏柳,唐代贺知章的笔下的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胜剪刀。”宋代曾巩笔下的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借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南宋杨万里笔下的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贺知章借杨柳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曾巩借柳讽刺那些仗势欺人的权臣,杨万里写出柳条的可爱,各有新意。唐诗的重形象,宋诗的重理趣,也在三首小诗中体现出来,要写好诗歌,要写出新意,关键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其主要途径一是多读前人佳作,多积累(思想、知识、技巧等),而一切积累的载体是语言,所以,实际也就是积累语言,这是写好诗歌的根本;其次是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体味生活,体味社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诗人的境界须有诗人的素质,而诗人与常人的区别就在于诗人能面对社会生活“能感之”与“能写之”。“能感之”即是凭着诗人特有的敏感从人人常见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感受引发出诗意,“能写之”即是指诗人又须能把感受到的诗意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好多人有了感受难以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所谓“书到用时方很少”,就是指语言积累的不足。我在嘉兴老年大学教古诗词有好多年了,不少人急于就成,一上来就要写诗,我就告诉他们读读宋代吴可的《学诗诗》:        古城扬州大鹏扶摇文学社是个诗才济济的诗词爱好者团体,《延黄风骚》是他们的诗词作品集子,欣赏着这些诗作,如行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群主小董要我为这个集子写几句话,盛情难却,翻出旧文,略加修改,愿与大家共勉。                                              2020年7月13日 禺农(冷侬君),著名军旅诗人。 丁兆松 王世浩  陈和明 徐润群  曹瑞海  李玉强 董正元  徐坤庆  张正祥 张孝良  李梅芳  孙  琴  仇国安 孙广林 顾林泉  朱  琳  王国霞  陈井马 黄伟红  肖  月  叶  野    寒  冰  付宝琴  唐广才任羽皋  刘金龙  曾  林    张光友  李  丹  杨晓平郑慕天  马  超  李维先    杨  博  吕  语  黄林红孙  荣  白增志  李学成    彭  丹  宋世瑞  石治平娄义华  冯  涛  刘俊新    刘仁平  武建华  冯常桂  董晓武  李建勋  王玉林    贾玉友  吴继忠  刘小保  王玉清  傅  礌  和国连    王  力  罗飞驰  廖锦正  胡诗英  王钦荣  孙  军    佘以松  孙  杰  许双玲          庞乐民  任燕鸿  邵美玲    梁俪匀  何运平  贺  娟 吉  硕  吴立峰    智坚和尚…………赵鲁白系文笔者敝余也。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悲叹回风摇落着蕙草,凋谢众芳,心中愁思郁结而黯然神伤。 物有微而陨性(shēng)兮,声有隐而先倡。 蕙草异常美好,却被摧残生机,风声有时隐微,那是狂飘震荡的先唱。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jì)志介而不忘! 我为何追思先贤彭咸?是慕求其志行操守而念念不忘。 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 遭遇万变,其中情由岂能遮盖?虚伪做作又怎能保持久长。 悲回风,回风是大风,旋风,屈原一直以香草美人自比,被大风摇晃着的香草,纷乱没有定形,漂泊的人生写照。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chá)比而不芳。 鸟兽鸣叫呼号它们的同类,鲜草与枯草聚合一处,而芳华难觅。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众鱼修饰鳞甲,而自以为殊异,蛟龙却自隐其文采,而引身遁迹。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chǎi)幽而独芳。 苦荼甜荠不在一块田里生长,兰草芷草深处幽谷也能独含清香。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思慕先贤的德行永远美善,虽然历尽许多世代,也愿与其相近相比。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cháng)羊。 远大的志向所达到的高度,爱怜那悠悠的浮云,而与之徘徊飘忽于天际。 介眇(miǎo)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耿介抱着远大志向感于世事,所赋之诗,就是我要表白的心迹。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思幕先贤的胸襟独与众人迥异,我折取芳椒在室,思度何以自处自励。 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屡屡悲慨哽咽连声叹息,独自隐居伏处思绪满怀。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涕泪交流真是十分凄凉,思量着难以入睡直到天亮。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过尽了漫漫的长夜,留着的这点悲哀仍不消亡。 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醒来后从容地周游四方,姑且以逍遥自在自我支持。 在如此孤独的境遇里屈原支撑到了65岁,也是具有强大的内心,只是伴随着渗入骨髓的悲哀半生。 我读楚辞多是看他所表达的意思,对他的文采写的不多,只是觉得他这样华彩的文章,我真的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读原文就好了。日后我打算每篇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写个总结文。楚辞的内核是精神,文采是形式,而这形式屈原已经登峰造极,赏析人谁还有能力超过他呢。 伤太息之愍怜兮,气于邑(yì)而不可止。 伤怀自怜而长长地喟叹,不能止息胸中郁悒的怨气。 糺(jiū)思心以为纕(xiāng)兮,编愁苦以为膺。 纠合忧思之心作为佩带,编结愁苦之情作为背心。 折若木以弊光兮,随飘风之所仍。 折下若华之木遮蔽日光,任随飘风乱吹循着各种路径。 存彷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存在的事物迷迷糊糊辨不清,但思及君国,不免寸心跳动,犹如沸汤。 抚佩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抚持玉佩和衣襟,而压抑自己的心志,独在惘惘失意中走向无垠的远方。 岁曶(hū)曶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岁月匆匆有如水流,老年也缓缓地将要到来。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将至矣。离骚里的句子。 薠(fán)蘅(héng)槁而节离兮,芳以歇而不比。 白薠杜蘅枯槁而节节断离,芬芳鲜花已消歇不再并开。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 自悯幽思缠绵而不可抑止,表白这些哀伤之言,既无聊赖,又于事无济。 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宁愿忽然死去从流而亡,也不忍心再作此常愁之态。 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孤独的人悲叹着拭去泪水,被放逐的人受贬谪不能返回。 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 谁能想起忧患而不痛苦?我愿使彭咸的遗则发扬昭著。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 登上石山向远处瞭望,道路渺渺辽远,而又幽静沉寂。 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进入光影声响都无回应之地,听闻、省视、思索一无所获。 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愁思郁郁没有一点快乐,居处总戚戚悲凉不能自解。 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 心中有所束缚挣扎不开,血气缭绕自我纠缠打结。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 静穆时渺渺没有边际,苍莽处茫茫没有形态。 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 声音虽然隐微细弱,却能互相感应,事物虽然本质纯粹,有时却不起作用。 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 遐想漫漫邈远,难以测其极边,思绪缥缈绵绵,不能系结,难以切断。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 愁思悄悄,常陷悲哀之中,神魂飞翔于冥冥之境,也并无快乐可言。 凌大波而流风兮,讬彭咸之所居。 乘凌大波之上,顺风飘流前行,彭咸所居之处,我愿依托相从。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ní)之标颠。 登上岩石高高的陡峭河岸,处于雌霓副虹的高颠。 据青冥而摅(shū)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依凭着青天舒展一道彩虹,又倏忽地向上抚摸青天。 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将浓浓成团的露水吸饮,又将那雾雾散落的浓霜漱含。 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 我依倚着生风的地穴而自行休息,忽然翻身醒转,不禁对故国眷恋缠绵。 冯昆仑以澄雾兮,隐渂山以清江。 凭靠着昆仑山下视云雾,依傍着岷山看清江流。 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 害怕急流中水石撞击之声,听着涛声汹汹的怒吼。 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 心思纷纷乱乱没有规律,精神迷迷惘惘没有头绪。 这一句倒是很像去年的自己,方寸大乱,没有头绪,自我否定,提不起精神的自己。 轧(zhá)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 波涛互相倾压难以趋从,连绵起伏奔流着哪儿停住?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心如飘浮翻飞一上一下,像两翼在左右摇动拍击。 氾潏(yù)潏其前后兮,伴张驰之信期。 像泛滥的大水前后奔涌,伴随着潮水的定期涨落而起伏波澜。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观看那火焰与烟气相因而生,窥察那云朵与雨滴所以集积。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悲慨霜与雪一起降下,听着潮水波浪震激。 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 我借着光与影来来往往,使用棘刺做成的弯鞭驾御。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去寻求介子推隐居之地,再见一见伯夷放逐之处。 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 心里惆怅不已忧思难除,意志坚决哪儿也不会去。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悐(tì)悐。 煞尾:我怨恨往昔的希望和理想化为尘泥,悼惜未来的国家命运而忧惧惕惕。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浮行于长江、淮水而投入大海,我愿追随子胥而顺适己意。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眺望大河中的沙洲水渚,悲伤申徒狄的高尚事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 屡屡劝谏君王而不被听从,抱着重石自沉又有何益。 心絓(guà)结而不解兮,思蹇(jiǎn)产而不释。 心中牵挂萦结而不能舒放愁怀,忧思郁塞屈曲而无法宽解自己。 九章,到此结束。其实九章真的和离骚上半部分重合颇多,读一次郁闷一遍,剩下最后一篇神作天问。

楚辞连绵词相关论文研究现状

语言特点:

《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离骚》中出现了不少“言对”,即工巧的对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出现了一些“事对”,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对:“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但是这类句子在屈原作品中仅占少数,参差错落的句子占着绝对的优势。从节奏效果看,《诗经》倾向于整齐匀称,屈原的作品倾向于参差错落。一般来说,《诗经》中的诗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节奏;《离骚》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节奏。“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调易杂”。《离骚》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灵活多变的自由体,“折繁简之衷,居文质之要”,语言节奏自有独到的妙处。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加与减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离骚》与《诗经》的区别在于,当上下两句有可能形成对偶的时候,《离骚》有意识地变换词语的结构形式,使之具有错落之美,如“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蜿蜿”与“委蛇”是叠音词与连绵词相对,“掩涕”与“浪浪”是词组与叠音词相对,对应的词语或词组结构发生变化,是为了使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离骚》“乎”和“于”的用法,很能说明屈原有意追求错落的特点。“《离骚》语法,凡二句中连用介词‘于’‘乎’时,必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胥其例也。”

《离骚》大量使用双音实义二字结构,大量使用连绵词:耿介、謇謇、冉冉、郁邑、岌岌、菲菲、歔欷、逍遥、相羊、周流、啾啾,等等。双声、叠韵、重言,错杂相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调美。

“兮”字在屈原的作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离骚》中即普遍使用。“兮”字并非《楚辞》所独有,在北方文学中也较早地、大量地使用,“十国风”中除《秦风》外,十四国风中都有“兮”字出现,而且多达236次。《诗经》中的“兮”字一般是用在句末,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兮”字的典型句式;还有用在句中的句子,如“宽兮绰兮”、“伯兮朅兮”,但是这样的用法相对来说只占少数。到屈原的作品,“兮”字用得更为广泛,而且有比较严格的规律性,用“兮”虽然不是屈原作品的特长,但是用得奇特、富有创造性并因此成为屈原作品语言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屈原划时代的创造。从《离骚》来看,两句用一“兮”字,用在奇句末尾,这种用法对调整诗歌节奏起着很大作用。“兮”本来是个语助词,许慎说:“兮,语所稽也”,段玉裁说:“语于此而少驻也,此与‘哉,言之间也’相似”。从屈原作品使用的情况看,“兮”都是语气助词,如果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于语气词“呵”。郭沫若、闻一多认为“呵”是“兮”字的本音。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凡今本《老子》的“兮”都写作“呵”,证明郭、闻二位先生的推断是有根据的。如此“兮”字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情感、延长音节、调整节奏,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风赋宋玉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赋

先秦 宋玉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帏,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惨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王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篾,啖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译文

楚襄王在兰台宫游玩,由宋玉景差陪同。一阵风飒飒吹来,楚襄王就敞开衣襟迎着吹来的清风说:“这风好爽快呵!这是我与百姓共同享受的吗?”宋玉回答道:“这只是大王享受的风,百姓怎么能与王共同享受它呢!”

楚襄王说。“风是天地间流动的空气,它普遍而畅通无阻地吹送过来,不分贵贱高下,都能吹到。现在你却认为只有我才能享受它,难道有什么理由吗?”宋玉答道。“我听老师说,枳树弯曲多叉,就容易招引鸟来作窝。有空洞的地方,风就会吹过来。由于所依托的环境条件不同,风的气势也就不同了。”

楚襄王问道:“那风,最初是从哪里生成的呢?”宋玉答道:“风在大地上生成的,从青翠小草尖上兴起,逐渐扩展到山谷,在大山洞口怒吼,沿着大山坳,在松柏林下狂舞。疾风往来不定,形成撞击物体的声音;风势迅疾飘扬,犹如怒火飞腾,风声如雷,风势交错相杂。飞砂走石,大风摧树折木,冲击森林原野。等蓟风势逐渐平息下来,风力微弱,四面散开,只能透进小孔,摇动门栓了。风定尘息之后,景物显得鲜明灿烂,微风渐渐向四面飘散。所以使人感到清凉舒畅的雄风,就飘动升降,凌越高高的城墙,进入深深的王宫。它吹动花草,散发香气,在桂树和椒树之间往来回旋,在疾流的水徊上缓缓飞翔。于是风吹拂水上的荷花,掠过蕙草,分开秦蘅,吹平新夷,覆盖在初生的草木之上,它急剧回旋冲击山陵,致使各种芳草香花凋零殆尽。然后风就在院子里徘徊,向北吹进宫室,上升到丝织的帷帐里,进入深邃的内室,这才成为大王的风了。所以那种风吹到人身上,其情状简直凄凉寒冷得很,清凉的冷风使人为之感叹。清清凉凉的,既能治病,又可解酒,使人耳聪目明,身心安宁,这就是所说的唯大王所有的雄风呀!”

楚襄王说。“你对这件事解说论述得太好了!那么老百姓的风,是不是也可以说给我听听呢?”宋玉回答说:“老百姓的风是从冷落偏僻的小巷中忽然刮起来的,扬起的尘土,烦躁愤懑地回旋盘转,冲击空隙,侵入门户。刮起尘沙,吹散灰堆,搅起污秽肮脏的东西,扬起腐烂的垃圾,歪歪斜斜逼近用破瓮口做的窗户,一直吹到百姓住的草屋里。所以那种风吹到人身上,其情状简直令人心烦意乱,忧郁苦闷,受到闷热之气,得了湿病,使人内心愁昔,生病发烧。风吹到嘴唇上就生唇疮,吹刭眼睛上就使得眼睛红肿,受风得病后使人嘴巴抽搐,咬牙吮咂大叫,陷于半死不活状态。这就是所讲的老百姓的雌风呀。”

注释

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周赧王十七年至五十二年(前—前)在位。

兰台之宫:朝廷收藏典籍收罗文士之所,也为楚王冶游之处,在郢都以东,汉北云梦之西。

景差:楚大夫,《汉书·古今人表》做“景磋”。“差”为“磋”之省借。

侍:站立左右侍候,这里指随从。

飒:风声。

披襟:敞开衣襟。

当之:迎着风。当,对着,面对。

寡人:古代君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庶人:众人,指人民。

共:指共同享有。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独:唯独,只是。

安:疑问代词,怎么。

得:得以,能够。

溥:通“普”,普遍。

畅:畅通。

枳:一种落叶小乔木,也称枸橘,枝条弯曲,有刺。

句(gōu):弯曲。

来:招致。

巢:用作动词,筑巢。

空穴来风:有洞穴的地方就有风进来。空穴,连绵词,即孔穴。

其:指“鸟巢”和“风”。

托:依靠,凭借。

然:如此,这样。

殊:异,不同。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始:开始,最初。

安:怎样。

青苹(pín)之末:即青苹的叶尖。苹,蕨类植物,多年生浅水草本。亦称“四叶菜”,“田字草”。

侵淫:渐渐进入。

溪谷:山谷。

盛怒:暴怒,形容风势猛烈。

囊(náng):洞穴。

缘:沿着。

泰山:大山。泰:通“太”。

阿(ē):山曲。

飘忽:往来不定的样子,此处形容风很大。

淜滂(péng pāng):大风吹打物体发出的声音。

激飏(yáng):鼓动疾飞。

熛(biāo)怒:形容风势猛如烈火。熛,火势飞扬。

耾耾(hóng hóng):风声。

雷声:言风声如雷。

回穴:风向不定,疾速回荡。

错迕(wǔ):盘旋错杂貌。

蹶(jué)石:摇动山石,飞沙走石。蹶,撼动。

伐木:摧断树木。

梢(shāo)杀林莽(mǎng):摧毁树林和野草。梢杀,指毁伤草木。莽,草丛。

被丽披离:皆连绵词,四散的样子。

冲孔:冲进孔穴。

动楗(jiàn):吹动门闩。楗,门闩。

眴(xuàn)焕粲烂:皆连绵词,色彩鲜明光华灿烂的样子。

离散转移:形容微风向四处飘散的样子。

飘举:飘飞飘动的意思。

升降:偏义复词,“升”意。

乘凌:上升。乘,升。

高城:高大的城垣。

深宫:深邃的宫苑。

邸(dǐ):通“抵”,触。

华:同“花”。

振:摇动振荡。

桂:桂树,一种香木。

椒(jiāo):花椒,一种香木。

翱翔:形容风像鸟一样在空中翱翔回旋。

激水:激荡的流水,犹言急水。

芙蓉之精:芙蓉的花朵。精,通“菁”,即华(花)。

猎:通“躐”,践踏,此处为吹掠之意。

蕙(huì):香草名,和兰草同类。

离:经历。《史记·苏秦列传》张守节《正义》:“离,历也。”

秦蘅:本产于秦地(今天水一带)的一种杜衡。

概:古代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器具,此处为吹平意。

新夷:即“辛夷”,又名“留夷”,一种香草。

被:覆盖,此处为掠过之意。

荑(tí)杨:初生的杨树。

回穴冲陵:回旋于洞穴之中,冲激于陵陆之上。冲,冲撞。陵,通“凌”,侵犯。

萧条众芳:使各种香花香草凋零衰败。萧条在此处用为动词。

倘佯(cháng yáng):犹“徘徊”。

中庭:庭院之中。一说即位置居中的庭院。

玉堂:玉饰的殿堂,亦为殿堂的美称。

跻(jī):上升,登上。

罗帏(wéi):用丝罗织成的帷幔。

洞房:指宫殿中深邃的内室。洞,深。

中(zhòng)人状:指风吹到人身上的样子。中,吹中,吹到。状,状况,情形。

直:特意,特别。

憯(cǎn)凄:凄凉悲痛的样子。

惏栗:寒冷的样子。

增:通“层”,重复,反复。

欷(xī):唏嘘。本是叹息或叹息声,这里是说在酷热的天气,遇到一阵清凉的风吹来,不禁爽快地舒了一口气。

清清泠(líng)泠:清凉的样子。

愈病:治好病。

析酲(chéng):解酒。酲,病酒,酒后困倦眩晕的状态。

发明耳目:使耳目清明。发,开。明,使之明亮。

宁体便人:使身体安宁舒适。

论事:分析事理。

岂:通“其”,表示期望。

塕(wěng)然:风忽然而起的样子。

穷巷:偏僻小巷。

堀(kū)堁(kè):风吹起灰尘。堀,冲起。堁,尘埃。

勃郁:抑郁不平。

烦冤:烦躁愤懑。

袭:入。

沙堁:沙尘,沙土。

死灰:冷却的灰烬。

骇:惊起。此处为搅动之意。

溷(hùn)浊:指污秽肮脏之物。溷,通“混”。

腐馀(yú):腐烂的垃圾。

邪薄:指风从旁侵入。邪,通“斜”。薄,迫近。

瓮牖(wèng yǒu):在土墙上挖一个圆孔镶入破瓮做成的窗户。瓮,一种圆底圆口的陶制器。牖,窗户。

室庐:指庶人所居住的简陋小屋。庐,草屋。

憞(dùn)溷:烦乱。

郁邑:忧闷。

殴温致湿:驱来温湿之气,使人得湿病。殴,通“驱”。

中心:即心中。

惨怛(dá):悲惨忧伤。怛,痛苦。

造热:得热病。

中唇:吹到人的嘴唇上。

胗(zhěn):唇上生的疮。

得目为蔑:吹进眼里就得眼病。

啗齰嗽获(dàn zé sòu huò):中风后口动的样子。啗,吃。齰,咬。嗽,嚼。嗽,吸吮。获,大叫。

死生不卒:不死不活。此言中风后的状态。生,活下来,指病愈。卒,通“猝”,仓卒,比较快地。

赏析

风没有生命,本无雄雌之分,但王宫空气清新,贫民窟空气恶浊,这乃是事实。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对风的感知不同,生动、形象、逼真地描述了“雄风”与“雌风”的截然不同,反映了帝王与贫民生活的天壤之别。前者骄奢淫逸,后者凄惨悲凉。寓讽刺于描述之中,意在言外。

帝王幽居深宫,生存环境优越,肆虐的狂风进了高城深宫,早已化为清凉治病的和风;而生活在穷巷贫窟的庶民生存环境恶劣,没有防护实施,狂风肆意侵凌,无奈的遭受着风的凄苦。正如文中指出“枳勾来巢,空穴来风,所托者然也,则风气也殊焉。”因为生存条件的不同,所以对风的感受也就不同,风带给帝王的是享受,带给贫民的是灾难。不管宋玉是插科打诨,逗帝王开心,还是暗藏讽谏,风带给不同条件的人的祸福感受是客观存在的。

文章从开头到“臣闻於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为第一段。这段通过引起“雄风”和“雌风”论辩的背景,提出风气带给人不同感受的论点。

第二段论述了风的形成、起源以及由弱到强、由强衰弱直至进入深宫化为清风四处飘散吸取万物精华而后带给帝王享受的过程。肆虐的狂风在入城前飘散为清风乘越高墙入於深宫,摇动华叶,徘徊香木之间,寻取其幽香;临池采芙蓉芳香;出水掠蕙草浓香;劈开秦衡,摆动新夷掠取清香,披开荑杨收取嫩香,然后带着五香的新鲜徜徉中庭,北上玉宫,又通过层层帷幕进入深宫。这段描写颇为生动,像是描写一个殷情而又谨慎的君王侍臣,小心的调制着君王需求的和风。这里对风的描写暗喻了帝王贪欲的神圣特权,以及臣民伺候帝王的恭敬与虔诚。帝王得到的不像是自然的风,而是精心调制的服务。这风带给帝王的享受,好像是一付神药,这种轻松与愉悦像是病愈酒醒,耳聪目明,舒服至极,使得帝王不由的感叹“好痛快!”这就是帝王享受的雄风。这也是对帝王的生活侧面写照,揭示了帝王生活的奢求与贪欲。

第三段论述了庶人的风。突然起於闭塞的巷道中,扬起沙尘,像愤怒的冤魂恶鬼叫嚣着冲孔袭门。光这来势,就让人感觉这风对于贫民不怀好意的侵犯是何等的嚣张可怕啊!继而卷起沙粒,吹起死灰,搅起污秽肮脏的垃圾,扬起腐臭的气味,斜插进破瓮做的'窗户,直冲茅庐。这阴风在贫窟里肆意妄为,使得贫民头昏胸闷,伤心劳神,疲软无力,继而发烧生病,吹到嘴上生口疮,吹到眼上害红眼病,进而嘴巴抽搐吮动,咿呀叫喊,说不出话来,得了中风病。这就是庶人的雌风。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深切感受的庶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庶民生存的艰难与痛苦。

通过帝王的雄风与贫民的雌风,我们深切感受到同在一片蓝天下的生命是如此的不平等。这不平等的根源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人权的肆意践踏。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造成雄风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享受,而雌风带来的是欲哭无泪的灾殃。

创作背景

楚襄王不思振作、与杀父仇人握手言欢,国势虽然日趋式微,可是作为国君的襄王却沉湎于骄奢淫佚的生活中。他带着侍臣们到处游赏,或登高唐之台,或游云梦之浦。襄王如此追求享受而置国家衰败于不顾,身为侍臣的宋玉感到忧虑,于是便借风为题,写了这篇赋。

拓展内容: 《风赋》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文意理解。初读的印象甚至会认为这不过是文学侍臣插科打诨,逗君王一乐而已,风就是风,有什么雌雄之分,文学侍臣借机抖抖机灵,拍拍马屁,打打秋风罢了。再读发现话中有话,弦外有音,言于此,而意于彼,这风之所至,实在是两重世界。再联系写作背景,联系楚襄王与宋玉的为人,就能看出这君王与侍臣间的对话都隐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活动,君王的骄奢之情,侍臣的拳拳之心便跃然纸上,让人眼睛一亮,心灵为之震颤。有鉴于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二、教学难点:本文教学难点是字词艰深。一篇短短课文加注音的生字就有三十多个,还有大量用于描写风的生词,在文言中尚且不多见,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就相去更远。正因为这些,这篇课文没有背诵的要求。但熟读仍然是重要的。教学中要通过多读,突破此难点,以突出文意教学的重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出示核心探究题。

《风赋》曾被人认为只是一篇游戏之作,甚至认为仅仅是文学侍臣们仰承君王鼻息,玩一些小聪明,尽阿谀之能事而已。对此观点你认为如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依据,说说你对这篇辞赋的评价。

为了便于学生讨论,除要在网络中搜索作者简况、背景材料等外,还可搜索以下关于宋玉的研究资料,当然探究的重点是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段话。(见“课文说明”)

(2)“宋玉若非王胄,岂敢以‘玉’为名?”“在先秦,玉是王权的象征。以玉和玉的别名命名的人,莫不是王子或显贵。”(彭德《宋玉生平考》,《东南文化》1992年第6期)

(3)“我们知道宋玉本是出身卑微的一个‘贫士’,他在楚怀王宫廷做过‘小臣’。他和楚襄王的关系比较密切,是襄王的‘文学侍从’之一。”(余冠英《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宋玉“不愧是屈原的好弟子。……他决不是一个谄媚取容的人。”(郑振铎《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文艺报》1953年第10期)

(5)宋玉“热心于利禄……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关于宋玉》,《新建设》1955年2月号)

(6)“从流传下来的记载和对宋玉作品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宋玉是一位有较高创作才能的,然而在政治上又是郁郁不得志的古代文学家,他以自己的文学活动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汤漳平《楚辞论析》)

至于对课文的评价,可鼓励学生就课文某一点,例如对比照应,隐喻谲谏,巧妙构思等谈看法,不求面面俱到。

作为研讨的成果,教师安排学生改写《风赋》为现代汉语,在改写中要把同学们分析的文章特点体现出来,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改写前可按板书疏理课文结构)

最后进行“迁移”训练: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苏轼也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但宋玉却认为风也有大王雄风,庶人雌风之别,他在自然之风中融入了社会内容。现代人也由风而引申出“党风”“民风”“行风”“师风”“学风”等等,请以“风”为话题,写一提纲,在课堂上作即席发言。

二、板书设计

赋楚王游兰台,宋玉等陪侍——交代故事的发生

大王之风庶人安得共之楚王披襟迎风,提出问题

宋玉认为大王之风庶人不可共之

楚王生疑

宋玉认为风之不同在于环境

大王之雄风楚王问风如何生成

宋玉介绍风由

生而息的过程发生

散布

增强

减弱

止息风本无差别

风入深宫,上玉堂,成为大王之风

此风给大王带来的好处

庶人之雌风楚王很满意,又问庶人之风

风起穷巷,入瓮牖,成为庶人之风

此风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你现在看到觉得它们不符合双声叠韵,是因为你是按现代汉语的发音来看的。判断是不是双声叠韵要按古音。前一组在古代声母分别相同,后一组在古代韵母分同韵。这是语音发展变化的结果! 1、容:以母 与:以母 2、憔:从母 悴:从母 3、滑:见母(音) 稽:见母 4、蟋:心母 蟀:心母(但是也有人认为不是双声,蟋为心母,蟀为生母) 5、窈:幽部 纠:幽部 6、芣:之部 苢:之部 7、仓:阳部 庚:阳部

组成连绵词的两个字之间一般都具有或双声、或迭韵的语音关系,只有少数因辗转变化而不再是双声、迭韵,但仍可间接求得两字之间的语音联络: 双声联绵词如“犹豫”、“憔悴”、“踌躇”、“仓卒”、“流连”等。 迭韵联绵词如“从容”、“烂漫”、“迷阳”等。

双声关系,就是组成该词的两个字声母相同。据此,这组词中的饥馑 (jījǐn)、踌躇(chóuchú)是双声关系,它们的声母分别是j、ch。 叠韵关系,就是组成该词的两个字韵母相同。据此,这组词中的窈窕(yǎotiǎo)、望洋( wàngyáng)、匍匐(púfú)是叠韵关系,它们的韵母分别是iao、ang、u。 狼狈、扶摇、仓廪三个词,既不是双声关系,也不是叠韵关系。

古代汉语 【作 者】王力主编 【版商】 北京市:华书局 , 一 【ISBN号】漆-一0一-000吧二-漆 【主题词】汉语-古代 部阅读图书馆文献传递 【参考文献格式】王力主编. 古代汉语 第一册. 北京市:华书局, 一. 《古代汉语》王力 华书局 目录 王力 简介 -------------------------------------------------------------------------------- ◇绪论 ◇古汉语通论()查字典辞书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异同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通论(四)词本义引申义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构造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 ◇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古汉语通论(十)词类用 ◇古汉语通论(十二)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语气词;词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用韵 ◇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古音通假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注解()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注解()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识()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识(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识(三)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识(四) ◇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文体及其特点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构()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构()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 ◇古汉语通论(二十八)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词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 ◇第单元 文选(左传) ◇第二单元 文选(战策) ◇第三单元 文选(论语) ◇第四单元 文选(孟) ◇第五单元 文选(墨) ◇第六单元 文选(诗经) ◇第七单元 文选(楚辞) ◇第八单元 文选(史记) ◇第九单元 文选(贾谊) ◇第十单元 文选(韩愈) ◇第十单元 文选(沈约) ◇第十二单元 文选(贾谊) ◇第十三单元 文选(两汉乐府民歌) ◇唐宋五言古体诗 ◇第十四单元 文选(词) ◇韵章质夫杨花词[一] ◇曲· 令 ◇用词() 陆0字 ◇用词(二) 陆二字 ◇用词(三) 陆5字 ◇用词(四) 陆5字 ◇用词(五) 陆三字 ◇用词(六) 陆陆字 ◇用词(七) 漆一字 ◇用词(八) 9三字 ◇用词(九) 9一字 ◇用词(十) 95字 ◇用词(十) 吧9字 ◇用词(十二) 吧吧字 ◇用词(十三) 9陆字 ◇用词(十四) 吧二字 ◇〔附录〕简化字与繁体字照表 ◇〔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 ◇〔附录三〕古韵部及用字归部表 ◇〔附录四〕古声母用字归类表 ◇〔附录五〕词谱 ◇〔附录六〕曲 谱 ◇〔附录七〕曲韵用字表 ◇〔附录八〕用词音序检字总表 ◇(〔附录九〕用词笔画检字总表 ◇编记 书籍 助字辨略 祝

语音上双声叠韵侧重于这类词声母韵母的特点,双声词是声母相同或相似的双音节词,叠韵词是韵母相同或相似的双音节词。 词汇上的双声叠韵侧重于这类词在词义上的特点,即这类词往往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不能拆开用,不能分开解,是一个语素构成的连绵词。

1、关于“双声” 关于“双声”,前人认为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反切”上字相同,必为双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 2、关于“叠韵” 关于“叠韵”,按照前人的说法,“反切”之下一字与所切之字相同,必为叠韵。用现代语言解释,汉语拼音的韵母与用此韵母拼音所得的字,就是叠韵。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赠田九判官司梁丘》中的“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其中“嫖姚”二字,它们便构成了叠韵。 在诗、对中的示例: ①双声对双声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这是白居易一首七律中的颔联。寥落liaoluo:稀疏,冷落,寂寞。流离liuli:流转离散。 ②叠韵对叠韵 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明湖摇翠,桨声欸乃壮诗情。 这是湖北武昌东湖可竹轩对联。婆娑posuo:盘旋舞蹈的样子。欸乃ainai:象声词指摇橹声。 ③双声对叠韵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这是唐代杜甫七律《宿府》颈联。荏苒renran: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萧条xiaotiao:寂寞,冷落,荒凉,凋零,不兴旺。 ④非双声叠韵对非双声叠韵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是唐代李商隐七律《锦瑟》颈联。蝴蝶hudie和杜鹃dujuan都不是双声叠韵。 ⑤双声叠韵对非双声叠韵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这是顾复初撰的成都望江楼对联。苍茫cangmang:辽远迷茫,没有边际。浩渺haomiao:广阔无边。苍茫是叠韵,浩渺不是双声也不是叠韵;有些连绵词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例如:辗转zhanzn、缱绻qianquan、氤氲yinyun、玲珑linglong。:

叠韵连绵词:逍遥 双声连绵词:荒忽、栗烈 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 连绵词不能就字面来进行解释,如“仿佛”不能解释为“模仿佛爷”。 连绵词分双声连绵词、叠韵连绵词、非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音四种。 同韵的连绵词是叠韵连绵词,如:逍遥、倥偬、从容、盘桓、潺湲、崔嵬、 峥蝾、徘徊、荡漾、汹涌、咆哮、彷徨、憧憬 声母相同的连绵词是双声连绵词,如:仿佛、荒忽、栗烈、伶俐、鸳鸯、仓猝、荏苒 而缤纷(bīn fēn)是双声兼叠韵连绵词。因为in、en是同一个韵的。

孟子两章读后感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声母古今演变有一些规律,可以帮助判断双声与否,如: 1、古无轻唇音。即古代没有声母f,现代读f的字在古代读b或p。那么f和b、p可构成双声,如“缤纷”在古代是双声。 2、古无舌上音。即古代没有zh、ch、sh这几个声母,它们在古代读如d或t。故翘舌音与d、t在古代可能构成双声。 3、喻三归匣,喻四归定。即一部分零声母[y]的字归入h,一部分归入d或t。 关于语音演变十分复杂,还有一些规律就不一一说了。最好的办法是查需要判断的两个字的古音,如果它们是同一声纽(即声母),当然就是双声了。如果你没学过古汉语,可能不知什么是古代的声母,这个说来就话长了。 古代的声母,可查“三十六字母”。要查某一个字的古音,可查“东方语言学网”上的相关内容。

1、 双声词举例:“淋漓、匍匐、踌躇、犹豫、流利、 慷慨、吩咐、崎岖” 等。上述双音节词的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叫双声词,它们的特点是都不能拆开来单独理解和使用。如“ 淋”和“漓” 各自都不包含有“淋漓” 的意思;谁也无法解释什么是“ 踌”,什么是“躇”,等。 2、 叠韵词举例:崔嵬、 峥蝾、徘徊、荡漾、汹涌、咆哮、彷徨、憧憬” 等。上述双音节词的两个字韵一样,叫叠韵词。《诗经》中的双生叠韵词如“雎鸠”,“窈窕” “辗转”,“踊跃”等。

楚辞的研究论文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湘夫人十《楚辞九歌》组诗之一 描写相恋者的思慕,想象中的共同生活的美景合未能相遇的惆怅心情,热烈的追求和期盼终归失败的主题反映了诗人的精神痛苦。 特色 1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起构成美妙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2 章法上,回环跌宕,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例如:意淫中的二人相会,极力渲染相会之处的淫荡。赋) 3 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 4 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笔触细致而含蓄 5 本诗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悠远,既有民歌风情却也不失精炼典雅,“兮”的运用使句式活泼,增强了节奏感。

《〈诗话丛林校注〉简说》(第二作者),《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1期。《论韩国汉诗文献的整理研究》(第一作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1期。《古代朝鲜文人名号的特点》(第二作者),载《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第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韩国诗话丛编〉诗话作者及成书时间补正》,载《东亚视域中的汉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36种韩国诗话与中国典籍之关系》,载《东方文化与文学研究辑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箕雅诗人名字汉义解诂》,(第二作者),载《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第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韩国汉诗对中国诗歌借鉴与创新的几种形式》,载《东北亚语言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民族出版社2011年。《〈箕雅〉引经考》,《文学遗产》2009年4期。《读詹福瑞〈不求甚解〉》(第二作者),《文学评论》2009年4期。《诗经中贞节受孕母题在历史中的流变》,载《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88年。《杜甫议降公主借回纥申说》(第二作者),《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3期。《论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引进》(第二作者),《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4期。《“擢德塞性”考辨》,《南开学报》1994年3期。《论屈原的历史意识》,载《楚辞研究论文集》,文津出版社1990年。《〈史记·乐书〉错简发覆举隅》,《文献》1986年3期。

楚辞的风俗研究论文

屈原开创“楚辞”创作,先秦“楚辞”的流传,至汉初的搜集、西汉末刘向最终将辑录成《楚辞》,经历了一段比较漫长的过程。

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挤陷害,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

屈原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爱国的行动,反倒都成了罪过。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风调激楚,是屈原楚辞风格。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扩展资料

《楚辞》较早就流传海外,特别是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儒学—中华文化圈”。至1581年(万历九年),利玛窦来华,东方文明遂远播重洋,《楚辞》逐渐进入西方人的视野,1840年鸦片战争后,欧美世界开始广泛注意《楚辞》。

据粗略统计,17至18世纪由传教士以拉丁文翻译的中国典籍达数百种,其中包括《楚辞》。迄20世纪中,相继出现英、法、德、意、等文字的楚辞,屈原作品全部有西译,其中以《离骚》为最多,甚至同一语种有不止一个译本。 [8]  [62]

在1984年出版的《楚辞研究集成:楚辞资料海外编》中,便选编较有代表性的日本、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匈牙利等海外研究楚辞的专著和论文20种,且仅仅为“一小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湘夫人十《楚辞九歌》组诗之一 描写相恋者的思慕,想象中的共同生活的美景合未能相遇的惆怅心情,热烈的追求和期盼终归失败的主题反映了诗人的精神痛苦。 特色 1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起构成美妙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2 章法上,回环跌宕,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例如:意淫中的二人相会,极力渲染相会之处的淫荡。赋) 3 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 4 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笔触细致而含蓄 5 本诗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悠远,既有民歌风情却也不失精炼典雅,“兮”的运用使句式活泼,增强了节奏感。

1.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的文化。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首先,发达而又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孕育着伟大的诗人,它是楚辞产生的土壤。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代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当中原地区的正统经典把古代遗留下来的美丽神话一概加以“历史化”时,地处南方的楚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瑰丽的神话;《汉书》就说,“楚人信巫鬼而重淫祀”。这样的风俗,在神话传说的保存和流传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楚辞《九歌》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其中就可以看出楚地的风俗是如何富有神话的意味和色彩。在《离骚》、《天问》、《招魂》等诗篇中,神话素材经过屈原的精心结撰,都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同时,神话传说扩大了诗人驰骋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屈原创作的内容,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楚国山川佳丽,物产丰富,楚国人民,特别爱好音乐舞蹈;而巫风的盛行,更推动了音乐舞蹈的发展。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也说明,楚国人民比中原列国人民更为能歌善舞。这也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创作。王国维就认为《九歌》是后世戏剧的萌芽;闻一多更改写《九歌》为歌舞剧。同时,自然风光不仅陶冶了诗人的性情、丰富了诗人的想象,而且还提供了诗人借以抒情的素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说:“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这确实是屈原得天独厚的地方。 其次,中原地区传统的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与屈原和楚辞的产生也有密切关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多方面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艺术手法上,它大量运用比、兴,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在南北文化的交流中,《诗经》给楚辞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楚辞中的比兴手法和面向现实的精神,显然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谋臣智士积极奔波,在统治者中寻找“知音”;而列 国 君主也愿意倾听他们的游说之辞。这一时代特色,使士所写的说理散文,词章宏丽,感情激越,富有说服力。为了更有说服力,这些散文也大量运用比喻、寓言,使文章更为曲折、生动。百家争鸣及其相应的散文发展,也给屈原的创作以很大的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在屈原作品中更有鲜明的反映。由于这种种原因,所以对屈原来说,象《诗经》那种简单的文体和质朴的语言,似乎已不能充分表达他的思想、抒发他的感情了。因此,他便以楚国民歌为基础,并提炼诸子散文的语言融入诗歌,开创了楚辞这一崭新的形式,在诗坛上开辟了一代新风。2.《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资料参考:①豆丁网论文论楚辞的由来 ②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一):总集

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的文化。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首先,发达而又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孕育着伟大的诗人,它是楚辞产生的土壤。神话传说扩大了诗人驰骋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屈原创作的内容,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楚国山川佳丽,物产丰富,楚国人民,特别爱好音乐舞蹈;而巫风的盛行,更推动了音乐舞蹈的发展。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也说明,楚国人民比中原列国人民更为能歌善舞。这也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创作。 其次,中原地区传统的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与屈原和楚辞的产生也有密切关系。《在南北文化的交流中,《诗经》给楚辞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楚辞中的比兴手法和面向现实的精神,显然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谋臣智士积极奔波,在统治者中寻找“知音”;而列 国 君主也愿意倾听他们的游说之辞。这一时代特色,使士所写的说理散文,词章宏丽,感情激越,富有说服力。为了更有说服力,这些散文也大量运用比喻、寓言,使文章更为曲折、生动。百家争鸣及其相应的散文发展,也给屈原的创作以很大的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在屈原作品中更有鲜明的反映。由于这种种原因,所以对屈原来说,象《诗经》那种简单的文体和质朴的语言,似乎已不能充分表达他的思想、抒发他的感情了。因此,他便以楚国民歌为基础,并提炼诸子散文的语言融入诗歌,开创了楚辞这一崭新的形式,在诗坛上开辟了一代新风。2.《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日语论文答辩连接词

论文应该学校老师会通知你们的,你应该看看学校的要求,一般需要十分钟左右,8000字左右,但是老师不太看,会让你们事先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纲要,你把那个背了,就可以了,学校的答辩应该不太难。别紧张,看别人说什么你们就说什么就可以了。

开头:~~学院~~学科の~~と申します。私の论文のテーマは~~です。これからは、论文の内容について绍介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と思います。结尾:以上です。ご清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注意不要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因为用ました的话会让老师觉得你答完辩就跟他拜拜了~~不礼貌。用ます的话会让对方觉得在此之后还会相互来往的感觉。不用注意太多~~~答辩大部分就是走个形式,老师不会跟你较真的~~老师提题目的时候,即使不会也不要傻站着,随便说点和论文相关的也可以,老师不会指望你说出多深奥,多专业的话的~~~~别太紧张~~~~

论文(ろんぶん)の口头试问(こうとうしもん)

字数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得说5-10分钟吧~~至少~~说说你论文写的是什么就行了~~~一般都要求做PPT,就是你要说的东西的大纲~~开头就说:~~学院~~学科の~~と申します。私の论文のテーマは~~です。これからは、论文の内容について绍介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と思います。结尾说:以上です。ご清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注意不要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因为用ました的话会让老师觉得你答完辩就跟他拜拜了~~不礼貌。用ます的话会让对方觉得在此之后还会相互来往的感觉。不用注意太多~~~答辩大部分就是走个形式,老师不会跟你较真的~~老师提题目的时候,即使不会也不要傻站着,随便说点什么也可以,老师不会指望你说出多深奥,多专业的话的~~~~别太紧张~~~~我月初刚答完~~~~只要不跟老师较劲都能过~~~~

  • 索引序列
  • 楚辞连绵词的论文答辩
  • 楚辞连绵词相关论文研究现状
  • 楚辞的研究论文
  • 楚辞的风俗研究论文
  • 日语论文答辩连接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