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怎么样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怎么样

发布时间: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怎么样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吧,是三者最好的

现在大部分期刊都上期刊网,即使增刊也上的。不上网的期刊,建议别发了。呵呵。如果有有一点帮助,请及时采纳。

山东省行政学院学报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完善组织激励机制的启示摘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完善组织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从科学设置组织薪酬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的职务晋升制度、鼓励组织成员参与管理、建设和谐的组织文化等方面入手,加强组织的激励机制建设。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组织;激励机制 组织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激励理论认为,组织对其成员合理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决定着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发挥程度。需求是行为产生的起点,也是激励的着力点。因此,建立完善的、有效的组织激励机制,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涵 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将人的多种需求由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并阐明了它们的内在联系。 1.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它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也是最低层次的、最不可或缺的需求。 2.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是人类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方面的需求; 3.情感需求。情感需求包括友爱的需求和归属的需求,人们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信任、接纳、友爱,在感情上有所归属,这类需求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4.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受人尊重。自尊是指要求有独立、自由、成就感和自豪感等;受人尊重是指要求名誉、地位、威望,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赏识等。 5.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个人能力发挥的最大化和理想抱负的实现。即人需要把自己的潜在才能充分表现发挥出来,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也是需求层次理论的思想核心。 二、需求层次理论对完善组织激励机制的启示 马斯洛认为,以上五个层次的需求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在高层次的需求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求必须要得到适当的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一次系统阐述人类的需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动态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从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基本驱动力。没有需求就没有动机和行为,社会就会失去长足发展的支撑力。(2)需求具有层次性。由于受经济条件、文化环境、受教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3)最高层次的需求是精神需求,即人的终极需求。精神需求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一理论对加强组织激励机制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1.科学设置组织薪酬体系。对于组织成员来说,薪酬是满足生理需求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薪酬激励是一种复杂的激励方式,它不仅仅是物质激励,还隐含着成就的激励、地位的激励等精神方面的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组织成员的成就感。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薪酬动态调配机制,在薪酬结构当中,适当提高激励性薪酬的份额和比例,把成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与其工作实绩挂钩,使组织的薪酬体系能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组织成员可能会遭遇生、老、病、死、失业等人生中各种风险,仅靠自身和家庭力量来保障,能力极其有限。因此,组织要为其成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面临风险的组织成员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满足他们的安全需要,使其能够放心、安心、尽心地投入工作中。这样,成员的工作效率必然大大提高,组织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得以消除,维护了组织内部的和谐。同时也为社会消除了不稳定因素,维护了社会和谐。 3.建立合理的职务晋升制度。职务晋升是对组织成员的最大激励,职务晋升制度在激励机制建设中居于关键地位,是满足组织成员职业发展要求的切实保障。在建立晋升制度问题上,要敢于打破旧的用人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比如参考借鉴竞争上岗的做法,引入竞争机制等,要拓宽用人视野,扩大民主,让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如果说增加组织成员的工资待遇是提供物质基础,满足其利益追求,那么职务晋升则能满足组织成员的政治需求,并使其在追求私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公共利益,有利于培养组织成员的“危机”意识,对提高工作效率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鼓励组织成员参与管理。要扩大组织成员参与管理的渠道,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其参与管理,这是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增强归属感、认同感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满足组织成员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让组织成员参与部分决策和管理过程;授权他们直接处理顾客需要;对因提出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予以奖励;实行一定的授权激励,等等。让他们拥有较大的自主空间,使其在感受信任和尊重的同时,产生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进而更主动、更积极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5.建设和谐的组织文化。组织存在效率不高、效益不高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和谐的组织文化,缺乏以组织文化为核心的凝聚力。组织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弘扬正气,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成员树立高度的社会使命感,营造出为实现其使命而努力工作的良好氛围,促使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行为取向与组织目标不断靠近,最终实现契合。 参考文献: [1]董玲 陈闽红: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1期(总第73期). [2]严乐: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对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启示[J].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第11期. [3]刘敏: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人力资源战略[J].大众科技.2005年第12期.(总第86期). [4]张茜琳 张彦波:企业核心员工无“薪”激励的策略[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6期(总第79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行为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需要层次理论相当于半程马拉松。他说的是拿得起,人生更需要放得下。面临生存,我们拿得起的太少。面对死亡我们放不下的太多。这就是人生的烦恼。

自然垄断问题一直是受人们关注的问题。自然垄断又称资源性垄断或公用事业,是指并非由于人为地限制进入,而是由于“自然”的技术的原因而形成的垄断。自然垄断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必须由一家厂商提供某种产品的全部产销量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普遍需求的市场状态,通常表现为国家或政府顺应经济规律的要求立法保护或政府投资经营,但其形成的机制是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要求。自然垄断行业范围不尽相同,但一般指自来水、热水、煤气、天然气、电信、电力、邮政、铁路及电视、广播等行业的企业。基于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长期以来,许多国家都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严格的管制。但随着管制的弊病出现、可竞争理论的出现及自然垄断行业的边界变化,现今各国都在进行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改革,纷纷引入竞争。本文将从理论上讨论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的自然垄断行业管制的改革进程及问题。� 一、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和竞争机制:理论分析� (一)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的必要性� 自然垄断行业具有以下的经济技术特征:一是具有规模经济。二是具有独占性。三是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资本的沉淀性强。四是自然垄断行业具有很强的准公共品属性。五是自然垄断行业具有公益性。六是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经济特征要求政府必须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管制。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性质决定需要政府管制。自然垄断性行业是不宜进行竞争的,如果在自然垄断领域引入竞争,那将是不经济的,竞争只会导致较高的生产经营成本和资源的浪费。在市场消费空间有限情况下,为了防止这些行业被私人垄断后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避免重复浪费,这些行业应由国家经营或由国家对私人生产进行管制。� 第二,自然垄断行业的规模经济性也要求政府管制。因为自然垄断产业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所以,如果把某种产品全部交给一家垄断企业来生产,对全社会来说总成本最小。如果多家企业进入、相互竞争,可能出现输送网络和其他设施的重复投资现象,并且由于无法达到一定的产出规模而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导致资源的浪费现象。而且自然垄断行业存在大量的沉淀成本,在成本弱增的产出范围内,为了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也应该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所以需要政府干预,只允许一家企业从事生产,其他厂商不得进入。而通常的做法是,政府赋予特定企业以垄断经营权,从制度上确保垄断供应,并对其价格和服务进行管制。这是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管制的原意。� 第三,自然垄断理论中的定价矛盾要求政府出面。不同于其他竞争性产业,自然垄断行业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在无政府管制的自由市场条件下,如不进行适当管制,垄断企业会倾向于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将价格定在高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上,以便获得垄断利润。而根据微观经济理论,只有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资源才实现了最有效率的配置。但是,由于自然垄断产业是属于成本递减行业,如果按边际成本定价,此时的价格低于平均成本,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就是自然垄断理论中的定价矛盾。该矛盾使得政府必须出面进行价格管制。� (二)对自然垄断行业管制的质疑� 尽管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管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从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各国反对管制的呼声日益高涨,由此促成了放松管制的运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发展。可竞争市场指的是由于存在潜在竞争者,市场在位者就不能够取得垄断利润,所以可竞争市场的定价和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这样,要保证经济效率,政府就要放松进入管制。� 2、异质产品的竞争和产业间的替代竞争。在自然垄断行业,一般一个企业就构成一个行业,同类产品之间没有竞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之间的替代性和竞争性愈益明显,如铁路、公路以及航空运输行业之间的竞争,这就要求政府放松对这些行业的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 3、政府管制失灵。政府管制的目的是要纠正市场失灵,但由于政府本身也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加之政府管制所要求得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存在一个博弈过程,容易产生管制者被“俘虏”的危险,为避免出现这一现象,需要保持庞大的政府部门,这也意味着经济效率的降低,所以,客观上必然要求放松管制。� 4、技术变迁使原来的自然垄断行业变成竞争性行业。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使得原来的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失去了自然垄断的特点。比如电信行业,由于光纤的使用,导致了其固定资本投资沉淀性的下降,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从而不再属于原来意义上的自然垄断行业。� 5、经济全球化要求放松管制。经济全球化要求全世界的人、财、物都能充分流动,但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却制约着这些资源的流动,这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这在客观上也要求进一步放松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 (三)管制与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关系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政府管制有放松管制、进行管制改革的迫切性。但要注意的是,放松管制并不等于不要管制。放松式管制并非采取全部取消的形式,而是主张政府采用较少的限制或减轻企业负担的干预方法以实现管制的目标。取消管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第一,自然垄断企业的双重目标出现矛盾局面。一方面,自然垄断行业多具有普遍服务性特征,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需求弹性很小。这决定了该类行业应将公益性目标摆到一定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如果缺乏适当管制,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垄断企业会倾向于制定垄断高价,掠夺消费者。适度的管制有助于自然垄断企业履行普遍服务义务,并抑制垄断暴利。� 第二,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危害消费者。在自然垄断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相对于垄断生产者,消费者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地位,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根本无法自由选择。如不适当管制,垄断者很难有动力向消费者发送真实的信息。� 第三,市场经济秩序条件缺失造成混乱。市场经济是通过充分竞争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机制的有效性暗含了一个必要前提,那就是竞争的秩序。如完全取消管制,可能出现的是垄断欺市的秩序、特权经商的秩序。为了营造公平交易的秩序,管制是必要的,尤其在自然垄断领域,毫无管制只会导致“黑色秩序”。� 第四,在某些行业放松管制后,由于缺乏对该行业的调控管理,会出现过度竞争现象。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市场集中度过高,固然会窒息产业内的竞争,降低产业绩效,但是如果市场集中度过低,也会导致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使企业规模小型化、分散化,无法获取规模经济的利益,最终也会降低产业组织的市场绩效。例如,放松进入管制促进了航空运输企业的迅速增加,但是由于权力进入市场带来的盲目发展,我国航空公司的机队规模普遍偏小,飞机利用率低。全国近30家航空运输公司完成的总周转量不及国外有些大型航空公司的一半,过度竞争导致了员工素质低下和管理滑坡、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 第五,管制仍然需要在网络型产业中存在,而且在自然垄断领域、竞争领域和互联互通领域都需要发挥作用。首先,网络的某些部分的自然垄断性并未消失;其次,即使在自然垄断性消失的领域,由于原有在位者拥有干线网络,形成了强烈的在位者优势,使得在竞争的法律障碍消除之后,竞争也未必能够引入;第三,在原来就具有竞争性的领域,由于原有垄断者在多年的一体化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实力、经验和信息,使得在垂直分离之后,原有在位者相对于新进入者仍具有战略优势,可以采取诸如掠夺性定价等手段遏制进入。� 第六,各国管制改革实践证明,管制对于促进竞争的作用必不可少,主要表现为:限制价格、帮助新企业进入以产生充分的竞争、监督互联互通、实行质量管制、拆分垄断和重构市场以及减少企业投资的风险。� 总之,市场与政府都各自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难以互相替代,管制与放松管制始终是一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动态过程,关键在于应当建立一种有效合理的管制机制,而不是否定管制。因此,在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同时也不能放弃管制,而是要改变管制方式。一方面,加快对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的放松管制。区分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把自然垄断性业务从其它业务中独立出来,政府继续对其进行管制;而对于大量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则应允许多家企业进入并使其展开竞争性经营。根据这两种业务的性质和特点,区分实行不同的管制或放松管制政策,以实现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相兼容的有效竞争,提高这些行业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由过去的以价格和进入管制为重点转变为以激励性管制为重点,由重经济性管制向兼顾效率,公平的社会性管制与经济性管制并重转变,由信奉生产者主权向尊重和着力保护消费者主权转变。� 二、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进程、存在的问题:以电信、电力为例� 长期以来,我国对自然垄断行业在市场准入、价格和投资等方面都实行了严格的控制政策。近几年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我国逐步在电信、电力等自然垄断行业放松了控制,产生了一些良好的效果。1978年以前,我国电信网的运营与基本网上服务合二为一,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1980年开始,原邮电部放松了价格控制,允许市话企业收取电话安装初装费及在长话、电报等业务上收取附加费,并允许地方政府参与电信投资,对解决投资不足和调动企业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1994年7月由当时的电子部、电力部、铁道部三家发起组建的“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十亿元,标志着我国政府放松了对邮电行业准入的控制,逐渐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吉通、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多家电信企业竞争的格局。� 我国电力行业的管制放松主要体现在允许外资、地方政府等多方参与到电厂建设上来。1985年国家改革了电力工业投资和办电体制,变中央独家办电为多家办电,广泛筹集资金兴办电力,先后成立华能集团公司、新力能源公司等办电企业。1987年,国务院向电力工作提出“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点”的改革方针。1995年初,为了方便对外融资,国家成立了中国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并在香港设立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为了更好地使中国电力建设和管理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国家决定在成立了中国国家电力公司的基础上,撤销电力部,有关职能由国家经贸委行使,中国电力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对电力调运进行安排,并监管跨地区电力运输。� 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缓解了我国电力供应短缺的情况。改革实践证明,放松管制、引入竞争对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制度变迁的轨迹可以看出,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决定了管制在中国意味着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双控制,放松管制意味着双放开:第一,放开市场,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机制;第二,放开企业,允许企业进入受控制行业,业务放开,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两个放开,都是以引入竞争为激励手段的。管制放松的过程也就是引入竞争的过程。市场竞争、管制两股力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应当可以形成良性市场结构,引导良性企业行为,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绩效。� 但是,由于长期高度集权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我国自然垄断行业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管制放松后,这些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导致官僚作风、效率低下并出现了不正当竞争现象;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甚至利用垄断地位,进行乱收费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背后是高成本、高浪费,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 一是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结合,导致管制机构不中立、不公正,从政企不分到政企同盟。在我国,政府几乎拥有全部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行业(如城市供水、供电、燃气、公交、地铁、邮政、电信、广播、电视、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等),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参与不仅范围广而且程度很深,行业主管部门既是裁判员,也是球员,即既是控制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行业行政性垄断的特征非常明显。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即使引入竞争,竞争机制也不可能有效发挥作用。解决政企不分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形式上的政企分开并不能排除政企同盟现象的存在。在既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实现的政企分开,行业管制者同时又是行业主管部门,甚至是原有企业的老板,管制者与企业之间这种在“父子”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天然利益同盟对正在建立过程中的政府管制及其效果的影响是致命的。第一,既是行政部门又兼行业主管的管制者难以真正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平等对待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新的市场进入者或非国有企业很可能受到歧视;第二,这种政企同盟一旦形成,便完全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置消费者利益和新进入企业集团的合法权益于不顾;第三,管制者在滥用其行政职权的同时,造成了这些受管制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是被管制企业实力悬殊,市场竞争不充分。自然垄断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原市场占有企业在资源、规模和市场方面具有新的市场进入者不可比拟的优势。以“中国联通”进入市场后对电信行业的影响为例,根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联通”进入之初的市场影响力仅为2%,这就说明中国电信行业内的市场竞争行为是非常不充分的。� 三是管制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规避问题管制是政府对企业施加的一些约束和限制。在管制框架内企业可以自由活动,但是无权改变活动的外部规则,因此管制政策的法律效力、执行的公正权威性,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目前一些地区或部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规避行为屡禁不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利益刺激有关当事人采取不正当行为,另一方面也与法律制度不健全、管制机构自身无权威有很大关系,这种现状不除,即使有好的管制政策也难以导致好的管制效应。� 三、我国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改革的政策建议� 在上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以几个方面入手:� 1、防止从政企不分到政企同盟是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关键。要促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政府管理体制上进行重大改革,也就是要改革政企合一的体制,打破管制机构与被管制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管制机构能够超然地行使经济性管制职能。这不仅要改变政企合一的现状,而且要从体制上避免出现政企同盟现象,割断控制机构与被控制企业的利益关系,使控制机构能够超然地行使经济性控制职能,成为竞争性经营的组织者和监督者,从而提高管制的效率。鉴于我国长期的政企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要打破现有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利害关系比较困难,因此建议撤销现有的各行业主管部门,重新建立新的监督管理机构。这些新的监管机构在组织上必须完全独立于原来的各行业主管部门,以便切断其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其能够公正地履行监管职能;此外,这些监管机构还要独立于政策制定部门。从体制上看,建立独立监管机构,实现政企分离,使企业商业化运营已成为自然垄断产业规制体制进一步改革的重要内容。� 2、有效竞争是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目标导向。有效竞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理想状态。有效竞争的实质是垄断和竞争的合理搭配问题,对于自然垄断产业来说,除垄断和竞争,还有管制在起调节作用。管制是介于垄断和竞争之间的手段。有效竞争的理想状态是通过垄断、竞争和管制三者协调配合、共同作用来实现的。实现有效竞争,首先应该区分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自然垄断性业务主要是指那些固定网络性操作业务,如电力、煤气、自来水供应产业中的线路、管道等输送网络业务,电信产业中的有线通信网络业务和铁路运输中的铁轨网络业务。其他领域的业务则属于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对于那些具有基础连接网络的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仍需要实行政府控制,由特许企业垄断经营,但需引入激励性管制方式,同时也可运用竞争机制,如允许参股、特许经营、投标经营方式等,以刺激垄断企业提高效率;对于其他的非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应放松控制,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多家企业进入并开展竞争经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3、法律制度是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准则。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要求。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建立政府管制体制的法律框架,作为自然垄断行业政府改革的准则。美国在1977、1978年分别颁布了《航空货运放松管制法》和《航空客运放松管制法》,进行改革立法。日本1986年通过《国有铁路改革法》,1987年将国有铁路改组为七个股份公司。英国80年代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重大政府管制体制改革,在改革前颁布了《电信法》、《电力法》、《铁路法》和《煤气法》。根据法律框架进行改革,其层次构成非常清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小。目前我国亟待立法的有电讯法、航空法,铁路法、电力法及各地区市政公用行业的地方性法规也亟待按照“入世”的要求进行修改。� 4、扩大市场竞争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是有效途径。扩大多种经济成分规模,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的进入,能够缓解自然垄断行业资金短缺、投资不足的局面,有利于加快市场竞争主体的培育。民间资本的进入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在自然垄断行业建立竞争机制、投资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这是经济发达国家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基本经验。� 5、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是一个重要手段。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监管与自律相结合,防止在网络型企业中出现新的“网霸”网络垄断是自然垄断企业不良行为的根源。在改革中以“网运分离”、“上下分开”等方式将基础网络剥离出来,在政府管制的范围内独立经营,是多数网络型企业的改革模式。目前我国尚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很多,一旦管制失效,这种网络型企业很可能会利用其网络的垄断地位通过不规范的经济行为追求超额利润,成为新的“网霸”。加强由网络上下游企业共同参加的行业协会的作用,用行业自律作为政府监管的补充,有助于预防“网霸”问题的出现。� 总之,自然垄断是一种现象,不仅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同样存在,只是它的范围和特征会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所管制与竞争的问题也总是存在的。本文着眼于当前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但这些更多地体现的是原则性和思路,作为具体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付光新:《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研究》,载《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杨 艳:《对自然垄断理论的评价与再认识》,载《经济科学》,2002年第2期。 3、王廷惠:《自然垄断边界变化 与政府管制的调整》,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4、王学庆、王广利:《发达国家电信业由垄断走向竞争的政策措施及启示》,载《中国物价》,1998年第3期。� 5、于良春、胡雅梅:《管制、放松管制与中国电信改革》,载《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4期。

腾X是垃圾,对吧??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怎样检索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不错。《山东财经大学学报》是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山东省社科类优秀期刊,“金融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2000年6月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文期刊网”,2002年加入“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2006年1月加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CEPS)”、“龙源期刊网”、“书生数字期刊”等多家电子期刊及数据库。

1.报纸 现代教育导报 音体美报2.杂志 山东教育 现代教育 当代教育科学 现代企业教育 山东外语教学 幼儿园 当代小学生 红蕾 中学时光 现代语文 成长先锋 老年教育 中学时代 小葵花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政法论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社会科学 理论学刊 东岳论丛 山东经济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齐鲁学刊 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 文史哲 烟台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山东省团校学报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法学论坛 德州学院学报 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鲁东大学学报 孔子研究 管子学刊 蒲松龄研究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周易研究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 中国成人教育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科版)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山东省广播电视学校学报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潍坊学院学报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中国儒学年鉴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 泰山学院学报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枣庄学院学报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菏泽学院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滨州学院学报

关于零售营销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以下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零售营销的参考文献,希望大家喜欢!

[1]. Michael Morris,Minet Schinde hutte,Jeffrey Allen.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6)

[2]. Thomas W. Malone,Peter Weill. Do some business models perform better than others[J].MIT SloanWorking Paper, 2006(5)

[3]. . Ostenwalder,Y. Pigneur,and . Tucci .Clarifying business of the modles:origins,present,andfuture of the concept[J]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5(15)

[4]. 张兵.传统零售企业的战略转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0

[5]. 毕红毅,孙明岳.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

[6]. 李嶙屹.电子商务环境下苏宁电器战略转型的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7]. 张向阳.我国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网上零售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2012

[8]. 汪孔文.互联网环境下零售商业模式创新[D].福建:华伦大学,2011

[9]. Martin V. Deise.电子商务管理者指南从战术到战略[M].黄京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Ravi Kalakota,Andrew B Whinston.电子商务管理指南[M].陈雪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宋倩,王能.互联网条件下国内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电子商务,2013

[12].Zhang Shansha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Online Retailing of and [D].Liaoning:LiaoNing,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1

[13].姚远.我国大型网上零售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1

[14].沈瑞山.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市场营销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4,18(3)

[15].陈捷.传统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初探[J].电子商务,2010,(6)

[16].刘苗.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发展策略分析[J].我国商贸,2010,(20)

[17].张秋蓉.试论企业电子商务的风险控制[J].云南则一贸学院学报,2001,(S2)

[18].Amit R,Zott 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 Journa1,2001,(22)

[19].张喜征,傅荣,胡湘云,胡南相.网络营销中的信任传递模式与策略分析[J].商业研究,2006,(9)

[20].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1].高世宁.典型零售企业盈利模式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03)

[22].戚安邦.项目评估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3].Viktor Mayer-SchSnberger,Kenneth Cukier.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4].2013 年度我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杭州:我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

[25].李雨妇.家电连锁产业的行业集中度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2(20)

[26].袁峰,宿恺.电子商务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研究[J].物流科技,2004(6)

[27].黄敏学.电子商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8].章佳元.传统零售企业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研究:以苏宁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2013

[29].程光.我国大型百货业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2

[30].Efraim Turban,David King.电子商务:管理视角(原书第 5 版)[M].严建援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拓展:大数据论文参考文献

[1] 陈杰. 本地文件系统数据更新模式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2] 刘洋. 层次混合存储系统中缓存和预取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3] 李怀阳. 进化存储系统数据组织模式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 邓勇强,朱光喜,刘文明. LDPC码的.低复杂度译码算法研究[J]. 计算机科学. 2006(07)

[5] 陆承涛. 存储系统性能管理问题的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6] 罗东健. 大规模存储系统高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7] 王健宗. 云存储服务质量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8] 余雪里. 金属氧化物pn异质结对光电响应与气体敏感特性的作用[D].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9] 王玮. 基于内容关联密钥的视频版权保护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10] 韩林. 云存储移动终端的固态缓存系统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11] 田宽. 宫内节育器用Cu/LDPE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12] 聂雪军. 内容感知存储系统中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13] 王鹏.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应用于存储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14] 刁莹. 用数学建模方法评价存储系统性能[D].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

[15] 符青云. 面向大规模流媒体服务的高性能存储系统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 2009

[16] 王玉林. 多节点容错存储系统的数据与缓存组织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 2010

[17] 田敬. 对等存储系统中的数据可用性与安全性研究[D]. 北京大学 2007

[18] 傅颖勋,罗圣美,舒继武. 安全云存储系统与关键技术综述[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01)

[19] 杨黎.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多孔膜材料气敏过程中的导电行为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20] 聂雪军. 内容感知存储系统中信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21] 周可,张江陵,冯丹. Cache对磁盘阵列性能的影响[J]. 电子学报. 2003(09)

[22] Liping Xiang,Yinlong Xu,John C. S. Lui,Qian Chang,Yubiao Pan,Runhui Li. A Hybrid Approach to Failed Disk Recovery Using RAID-6 Codes[J]. ACM Transactions on Storage (TOS) . 2011 (3)

[23] Liping Xiang,Yinlong Xu,John . Lui,Qian Chang. Optimal recovery of single disk failure in RDP code storage systems[J]. ACM SIGMETRIC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view . 2010 (1)

[24] Bianca Schroeder,Garth A. Gibson. Understanding disk failure rates[J]. ACM Transactions on Storage (TOS) . 2007 (3)

[25] Lakshmi N. Bairavasundaram,Garth R. Goodson,Shankar Pasupathy,Jiri Schindler. An analysis of latent sector errors in disk drives[J]. ACM SIGMETRIC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view . 2007 (1)

[26] 任劲,谢长生,李为. iSCSI协议及其Linux下的实现[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3(07)

2] 凌文豪.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挑战及对策[J]. 求索. 2009(10) [3] 李衡,周一.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12) [4] 郑少春.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5] 王亚柯.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 学术界. 2008(03) [6] 师振华.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对策[J]. 经济问题. 2008(07) [7] 孙祁祥,朱俊生. 人口转变、老龄化及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 财贸经济. 2008(04) [8] 张文学.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3(16) [9] 张运刚. 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1] 杨颖新.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效应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10(04) [2] 郑少春.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3] 师振华.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对策[J]. 经济问题. 2008(07) [4] 孟庆平.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7(03) [5] 郝向东.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的思考[J]. 特区经济. 2013(01) [6] 史维良. 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证分析[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13(08) [7] 成海霞. 走出人口老龄化的困境——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劳动保障. 2013(08) [8] 朱卫东,姚建平.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未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J]. 经纪人学报. 2013(02) [9] 张运刚. 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1] 杨颖新.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效应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10(04) [2] 李晓霞,郝国喜. 上海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偿还[J]. 中国集体经济. 2010(06) [3] 郑少春.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4] 郑少春.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J].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3) [5] 刘雄英,黄纯波.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12) [6] 班茂盛,朱连忠. 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7] 马斌,程贯平,刘文军. 广东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养老保险对策[J]. 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2) [8] 王金安. 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陷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07) [9] 宋科凡.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筹款模式选择[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主编

你好,我是2002年学的大专函授,专业工业企业管理,国家是否承认此学历

这学校地址在哪里?

我是这个学校98年获证的 现单位需学历认证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吧,是三者最好的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发表

沪深300指数是沪深证券交易所于2005年4月8日联合发布的反映A股市场整体走势的指数。沪深300指数编制目标是反映中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概貌和运行状况,并能够作为投资业绩的评价标准,为指数化投资和指数衍生产品创新提供基础条件。沪深300指数,简称:沪深300;是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China Securities Index Co., Ltd)编制,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25日,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出资发起设立的一家专业从事证券指数及指数衍生产品开发服务的公司。 沪深300指数是沪深证券交易所于2005年4月8日联合发布的反映A股市场整体走势的指数。沪深300指数编制目标是反映中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概貌和运行状况,并能够作为投资业绩的评价标准,为指数化投资和指数衍生产品创新提供基础条件。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成立后,沪深证券交易所将沪深300指数的经营管理及相关权益转移至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同时计算并发布沪深300的价格指数和全收益指数,其中价格指数实时发布,全收益指数每日收盘后在中证指数公司网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发布。 沪深300指数市场走势沪深300指数样本覆盖了沪深市场70%左右的市值,具有良好的市场代表性和可投资性。截止到2006年8月31日,已有2只指数基金使用沪深300指数作为投资标的,有10只基金使用沪深300指数作为业绩衡量基准。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已授权中银国际英国保诚资产管理公司使用沪深300指数开发境外ETF,以及路透资讯利用沪深300指数开发路透中国年金指数。它的推出,丰富了市场现有的指数体系,增加了一项用于观察市场走势的指标,也进一步为指数投资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十分有利于投资者全面把握我国股票市场总体运行状况。 一、沪深300指数是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期,基点为1000点,其计算是以调整股本为权重,采用派许加权综合价格指数公式进行计算。其中,调整股本根据分级靠档方法获得。 二、凡有成份股分红派息,指数不予调整,任其自然回落。 三、沪深300指数会对成分股进行定期调整,其调整原则为: 1、指数成份股原则上每半年调整一次,一般为1月初和7月初实施调整,调整方案提前两周公布。 2、 每次调整的比例不超过10%。样本调整设置缓冲区,排名在240名内的新样本优先进入,排名在360名之前的老样本优先保留。 3、 最近一次财务报告亏损的股票原则上不进入新选样本,除非该股票影响指数的代表性。 由于沪深300指数覆盖了沪深两个证券市场,具有很好的总体市场代表性,因此在我国股指期货标的指数选择上呼声最高,很有可能成为中国股指期货的标的物。 指数代码: 沪市000300 深市399300。 沪深300指数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日,基日点位1000点。 沪深300指数是由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中选取300只A股作为样本,其中沪市有179只,深市121只。 样本选择标准为规模大、流动性好的股票。 沪深300指数样本覆盖了沪深市场六成左右的市值,具有良好的市场代表性。编辑本段诞生过程 1998年启动——2001年上交所首先研究方案——证监会协调沪深交易所共同开发——2003年达成共识——细节设计——2005年4月8日正式推出。编辑本段沪深300指数问答 沪深证券交易所指数工作小组有关负责人就4月8日正式发布的沪深300指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沪深300指数问:为何要发布沪深300指数? 答:沪深两个市场各自均有独立的综合指数和成份指数,这些指数在投资者中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市场缺乏反映沪深市场整体走势的跨市场指数。沪深300指数的推出切合了市场需求,适应了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为市场增加了一项用于观察市场走势的指标,也进一步为市场产品创新提供了条件。 问:与沪深市场现有指数相比,沪深300指数有何特点? 答:现在市场中的股票指数,无论是综合指数,还是成份股指数,只是分别表征了两个市场各自的行情走势,都不具有反映沪深两个市场整体走势的能力。沪深300指数则是反映沪深两个市场整体走势的“晴雨表”。指数样本选自沪深两个证券市场,覆盖了大部分流通市值。成份股为市场中市场代表性好,流动性高,交易活跃的主流投资股票,能够反映市场主流投资的收益情况。 问:沪深300指数的市场代表性如何? 答:沪深300指数的市场代表性表现在市值覆盖率高、与现有市场指数相关性高、样本股集中了市场中大量优质股票等方面。 沪深300指数样本覆盖了沪深市场六成左右的市值,具有良好的市场代表性。截至2005年3月末,指数总市值21817亿元,占沪深市场比例达,流通市值5934亿元,占沪深市场比例达。 指数试运行结果显示,沪深300指数走势强于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并且沪深300指数与上证180指数及深证100指数之间的相关性高,日相关系数分别达到和,表明沪深300指数能够充分代表沪深市场股价变动情况。 在沪深300指数的样本股选取上,剔除了ST股票、股价波动异常或者有重大违规行为的公司股票,集中了一批质地较好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净利润总额占市场净利润总额的比例达到,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低于市场整体水平,是市场中主流投资的目标。因此,沪深300指数能够反映沪深市场主流投资的动向。 问:沪深300指数采用了哪些指数编制方面的技术? 答:沪深300指数在编制方面主要采用了目前流行的分级靠档技术和缓冲区技术。分级靠档技术的采用可以使在样本公司股本发生微小变动时保持用于指数计算的样本公司股本数的稳定,可以降低股本变动频繁带来跟踪投资成本,便于投资者进行跟踪投资。同样,缓冲区技术的采用使每次指数样本定期调整的幅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使指数能够保持良好的连续性。样本股调整幅度的降低可以降低投资者跟踪投资指数的成本。 问:与市场中其它跨市场指数相比,沪深300指数有什么优势? 答:其一,沪深证券交易所在指数编制和发布方面拥有丰富的历史经验,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推出了国内市场上最早的指数。沪深300指数是在进一步借鉴国际指数编制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 其二,沪深证券交易所拥有关于上市公司及市场交易主体第一手的监管信息,在样本选取上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严格筛选股票,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样本股票的风险。 其三,沪深300指数通过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卫星行情系统进行实时发布,这是交易所以外的其它指数编制机构无法获得的技术条件。此外,交易所积极支持利用沪深300指数进行的指数产品创新,以形成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创新产品。 问:沪深300指数对广大投资者有何益处? 答:沪深300指数具有作为表征市场股票价格波动情况的价格揭示功能,是反映市场整体走势的又一重要指标。这一指数推出后,为投资者提供了衡量自己证券投资收益情况的基本尺度。在此基础上,市场中将会推出以沪深300指数为跟踪目标的指数基金产品,这将为中小投资者提供分散化投资的通道,也扩大了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阵容。 问:沪深300指数推出后会立即推出股指期货吗? 答:股票指数是股票指数期货的基础,但沪深300指数的推出并不意味着立即会推出股指期货。从国际经验来看,指数期货的推出需要选择具有一定历史的指数作为标的,沪深300指数还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市场检验。另外,股指期货的推出还需要特定的市场环境和适合的时机。因此不能够将沪深300指数的推出与推出股指期货简单地联系在一起。 问:沪深300指数推出的历程如何? 答:沪深证券交易所早在1998年开始就着手进行跨市场指数的研究工作,同期市场中多个中介机构也对跨市场指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此期间,沪深证券交易所都成立了研究跨市场指数的专门小组,对国内外主要指数的编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借鉴,经历了两年多时间,初步形成了结合国内市场的特点的跨市场指数编制思路。 2001年至2003年中期,沪深证券交易所就指数编制方案、指数计算与发布、指数的管理等方面问题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达成了联合编制和发布沪深300指数的共识。 其后,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了编制跨市场指数的指数联合工作小组,着手进行跨市场指数的设计工作。指数工作小组在结合双方指数编制经验的基础上,就指数选样规则、样本调整方法、计算方法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比较和论证,最终在共同努力下,设计完成了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的沪深300指数。 在此期间,指数工作小组还就指数计算和发布的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于2004年初开始进行指数试运行。2004年以来,由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进行每半年轮流担当主计算方和主发布方,指数样本也按照每半年一次调整的原则进行了2次样本调整。现在,推出沪深300指数的时机已经成熟,沪深证券交易所联合向市场正式推出沪深300指数。 问:如何获得沪深300指数的使用授权? 答:沪深300指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共同推出的指数,是双方共同拥有的成果。机构投资者如需对沪深300指数进行商业运用,需要取得沪深证券交易所的认可,经签署授权协议后使用。交易所积极支持以沪深300指数为基础的指数产品开发,并努力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指数产品发展的空间。编辑本段编制方法 沪深300指数的编制目标是反映中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概貌和运行状况,并能够作为投资业绩的评价标准,为指数化投资及指数衍生产品创新提供基础条件。 指数成份股的选样空间:上市交易时间超过一个季度,除非该股票上市以来日均A股总市值在全部沪深A股中排在前30位;非ST、*ST股票,非暂停上市股票;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最近一年无重大违法违规事件、财务报告无重大问题;股票价格无明显的异常波动或市场操纵;剔除其他经专家认定不能进入指数的股票。选样标准为选取规模大、流动性好的股票作为样本股。 沪深300指数的选样方法是对样本空间股票在最近一年(新股为上市以来)的日均成交金额由高到低排名,剔除排名后50%的股票,然后对剩余股票按照日均总市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名,选取排名在前300名的股票作为样本股。 沪深300指数依据样本稳定性和动态跟踪相结合的原则,每半年调整一次成份股,每次调整比例一般不超过10%。样本调整设置缓冲区,排名在240名内的新样本优先进入,排名在360名之前的老样本优先保留。当样本股公司退市时,自退市日起,从指数样本中剔除,由过去最近一次指数定期调整时的候选样本中排名最高的尚未调入指数的股票替代。 指数以调整股本为权重,采用派许加权综合价格指数公式进行计算。其中,调整股本根据分级靠档方法获得。例如,某股票流通股比例(流通股本/总股本)为7%,低于20%,则采用流通股本为权数;某股票流通比例为35%,落在区间(30,40)内,对应的加权比例为40%,则将总股本的40%作为权数。

你好,我是2002年学的大专函授,专业工业企业管理,国家是否承认此学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行为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需要层次理论相当于半程马拉松。他说的是拿得起,人生更需要放得下。面临生存,我们拿得起的太少。面对死亡我们放不下的太多。这就是人生的烦恼。

我是这个学校98年获证的 现单位需学历认证

  • 索引序列
  •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怎么样
  • 山东省行政学院学报
  •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怎样检索
  •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主编
  •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