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关于舆论监督研究的论文

关于舆论监督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舆论监督研究的论文

社会保障伦理思想研究作为正在崛起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存在问题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存在问题论文篇1 浅析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摘要】社会新闻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的生活调味剂,然而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新闻的发展有些偏离了发展的轨道,低俗化的趋势渐渐扩大,社会新闻应有的功能正在被削弱,本文从掌握好报道题材的度、把握好报道形式的度、掌握好社会新闻娱乐化的度、把握好报道时机的度四个方面分析社会新闻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新闻;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社会新闻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的生活调味剂,有了这支调味剂人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信息资源,使自己日常交往中获得较大的交往空间,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给人们的行为以指导。 但是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新闻的发展有些偏离了发展的轨道,低俗化的趋势渐渐扩大,社会新闻应有的功能正在被削弱,社会新闻如何健康的发展,成为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成为媒体重视的问题。 一、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报道中充斥了大量猎奇夸大的报道,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后果。夸张猎奇的报道媒体单纯为了吸引受众,而没有顾及社会影响的报道。 第二,对于许多犯罪和暴力的场面进行细致的描写,进行大肆渲染,营造了一种偏离真实社会环境甚远的媒介“拟态环境”,造成了社会成员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生活在不安全的社会环境之中。 第三,有些社会新闻的报道时机不恰当,社会新闻虽然以日常的社会生活为主,但同样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影响,所以报道的时机不恰当同样不能起到引导受众认知的作用,反而会产生与此相悖的结果。 第四,报道题材多是些不痛不痒的事情,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社会新闻有很大的受众市场,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受众接受社会新闻是因为社会新闻可以给他们带来知识、趣味。若题材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能给受众带来新鲜的事物,就不会在受众中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新闻存在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二、社会新闻的发展对策 1、掌握好报道题材的度 社会新闻的选材要贴近生活,贴近受众,要报道百姓身边的事,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但不是鸡毛蒜皮的事都搬到新闻报道中,这样的新闻没有什么意义,不能给受众以启发和指导,同时还会使受众认为新闻报道是索然无味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失掉受众。社会新闻要善于跟踪社会的热点、难点,并且要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这则新闻故事要有它的道德准则,对于“英雄式”人物的报道曾是社会的报道热点,这些报道更是包含了道德的因素,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 2、把握好报道形式的度 竞争的激烈使社会新闻的内容日趋庸俗化,黄色新闻、犯罪事件、暴力事件的报道占据了许多版面。报道的形式也配合这样的报道内容,标题采用多种形式加以突出,同时多种不适宜的词汇也出现在了报道的标题中。对报道内容的描写更是采用了细节化的描写,在描写许多暴力的场面时更是事无巨细,这样做很可能给一些人提供模仿的范本,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对一些青少年的影响更甚。 因此,把握好报道形式的度对新闻报道很重要,新闻的报道形式可以出体现一个媒体的风格,也就是其自身的特色,有自己的特色本身也是吸引受众的一个砝码。对于社会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可以采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喜闻乐见并不等于肆意夸大和渲染,要站在受众的角度上,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抓住受众的心理,分析受众最可能的接受形式,而不一定要运用刺激人们视觉感官的字眼。 3、掌握好社会新闻娱乐化的度 社会新闻娱乐化程度把握的恰当可以吸引受众阅读新闻故事,同时还有可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凤凰卫视的著名主持人梁东说过:“娱乐的表达逼近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也可以给人带来思考,而思考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但社会新闻娱乐化并不等于娱乐新闻,社会新闻娱乐化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方面,尽管有的社会新闻能够产生一定的娱乐效应,然而娱乐化程度把握不好,就会使新闻故事走向庸俗,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娱乐化的程度不仅表现在新闻故事的表达方面,还表现在对新闻故事的选取的“量”上。当一期版面上社会新闻的娱乐化的量超过一定的限度,会降低媒体自身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使在媒体自身的形象方面打个折扣。随着网络的发展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当一个媒体的新闻信息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时,受众自然会选择别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对一件事情受众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他们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娱乐化的社会新闻,他们需要有更多的知识性蕴含在里面,媒体不能再把受众看作是只知道追求娱乐的一群人。 4、把握报道时机的度 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有它的原因,但任何事物的出现并不是都是符合时宜的,社会新闻虽然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日常事物,但对于它的报道也要讲究时机,时机不对就不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而且有可能使新闻变成虚假新闻。新闻讲求实效性,但时效性也要和现实性相结合,要做到有抢有压,这样才能使社会新闻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而不会因为错误的报道时机产生了不利的社会影响。要做到把握好时机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分析社会环境,要符合社会的主流,能够使社会稳定发展。 三、结论 有一句话是“过犹不及”,在哲学中也将求对事物“度”的把握,因为超过一定的限度,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好事也许就会变成坏事。社会新闻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在各个方面把握新闻故事的度。因此,在社会新闻的发展过程中,要克服社会新闻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把握好度,使社会新闻健康发展,也使受众能到从中收获知识、得到乐趣、受到启发,获得多社会环境的正确认知。 【参考文献】 [1] 王浩, 金鑫. 深度:社会新闻不可缺少的本质[J]. 新闻传播, 2007,6. 社会存在问题论文篇2 试析我国社会监督存在的问题 摘要:社会监督在我国的作用越来越强,但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社会监督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提出更好的完善方式。 关键词:社会监督;公民监督;新闻舆论监督 行政执法是推进依法行政的主要环节。目前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对执法环节行政权力的行使缺乏有效的监督。在中国,政治权力系统内部的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即政党监督和国家监督;政治权力系统外部的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即社会监督,它包括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利益集团监督、新闻舆论监督。随着人民群众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的增强,以及行政执法公开性、透明度的提高,社会监督的作用会越来越强,但目前我国对行政执法的社会监督仍不尽如人意。 一、社会监督力度不够 1.公民监督意识淡薄,公民监督制度不完善 公民监督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申诉等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实施的一种监督。显然,它是一种非国家性质的监督,不具有严格的法律形式,也不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后果。但是,这种监督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国家机关及有关国家监督机关、司法机关的注意,从而导致带强制性监督手段的运行。公民监督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是整个监督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基础,也是人民民主的体现。公民监督有利于推动民主监督,保证国家机关在决策及决策执行中的正确性方面起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防止权力腐败和确立社会公正。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不是一个完全的法治社会,还有相当多的人治现象存在,并且封建思想残余,公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当权者打击报复现象屡见不鲜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公民要么无监督意识,要么监督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督,致使权力滥用现象十分严重。他们有的不想监督,不愿监督。如部分公民知道自己有监督政府的权利,也明白应该对其监督,但受到一种所谓“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及各种封建思想的影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消极态度。有的则不敢监督,不会监督。 有些公民由于畏惧当权者的权势,怕打击报复,怕惹祸上身,不敢监督,害怕监督。真正的公民监督意识应该具有大无畏的精神――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或国家、集体的权益,敢于直面当权者,敢于揭露其罪行。因此,我国应当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严惩腐败,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尽管我国公民监督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公民监督意识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监督,这必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此外,公民监督意识的淡薄与我国公民监督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有很大关系。公民监督作为众多监督类型的一种,有其特殊的优越性,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本途径是使其制度化、法律化。当前我国公民监督法制存在的问题有公民监督专门法的缺失,程序法的缺失,行政监察员制度的不完善,公民监督权利保障制度不完善等。这些法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公民监督的实效,从而影响公民监督意识的增强。我国目前已确立了信访制度、举报制度、批评建议控告及申诉制度,对实现公民的民主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社团监督疲软甚至缺失,利益集团监督不到位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政治组织和人民团体在社会监督中的作用,使之成为真正代表特定社会阶层的特殊利益对国家机关活动进行强有力监督的政治组织和团体。但是,多年来由于党政不分,导致了社会政治组织和人民团体的相对独立性的减弱,造成了社会团体的总体监督功能的退化。它们更多地注重如何保持与执政党及政府行为的一致性,而不注重代表特定阶层的特殊利益,其监督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从现实状况看,利益团体之间、利益团体与政府之间合作程度较高,社会性、非政治性特征明显,对政府和执政党的依赖性较强。这两个特征造成了我国利益集团监督的不到位。 这是因为我国利益集团进行有效监督的社会政治环境尚不具备。利益集团利益表达的对象是政府,希望通过表达本团体利益要求来影响政府的政策,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该集团的利益实现,并在利益诉求中监督政府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中是否公正、公平。 我国的政治结构正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转变,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能够容纳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并在政治决策中进行利益平衡的政治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因而利益集团自身所具有的监督功能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的利益集团一开始就被列入政府建制,成为政府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具有内生型的依赖性和妥协性的特点,因而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意识比较薄弱,其监督功能只有在其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时候才能有效发挥。 因此,我国应加强和改善党对社团和利益集团的领导,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优化社团的结构,使社团有效实现利益表达和聚合;提高社团监督和利益集团的法律地位,调整社团监督和利益集团的内容和形式,加大他们的监督力度。 3.新闻舆论监督制约过多,效力发挥不够 在我国,新闻传媒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应该顾全大局,弘扬主旋律,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但是,这也使大多数传媒,在对某些负面东西进行报道时,往往不够大胆,不够及时,不够完整,其舆论作用,给执法机关带来的影响和压力也就十分有限。而且,新闻舆论监督制约因素过多,首先是行政干预过多。较为重大的批评、揭露、监督等事项,都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批,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难以起到社会监督的先导作用。 其次是新闻舆论监督立法严重滞后。我国在新闻领域的立法相对滞后,对新闻实践中的种种行为和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这既使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依据,又使得一些记者在舆论监督中受到打击报复,监督主体不能有效地实行舆论监督。从现状来看,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发展较快,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监督机制中的地位正逐步上升,但是要仍要对新闻舆论监督进行完善。首先要寻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其次,要建立完备、合理的新闻法律制度。加快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的立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具体地规定舆论的监督权、审稿权、批评权和采访、报道程序、方法以及侵权责任等,以此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增强新闻舆论监督权威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更好保障新闻舆论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监督渠道不畅 当公民采取正常渠道进行监督时,如果渠道不畅通,即无处进行申诉、控告、检举或者所反映的问题未能及时给予答复或进行处理,这种监督就会转入非正常渠道,如在政府门前静坐、阻断交通等,就是这种非正常渠道的外在表现形式。监督渠道的不畅会严重挫伤公民监督的积极性,不利于公民监督意识的增强。有些群众因个人问题,到同级或越级上访,往往得不到认真受理,或受理了又不及时处理,致使他们失去监督信心。由于群众监督少,给行政执法部门造成的压力也就很小。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和部门,表面上看举报箱、举报电话、信访渠道、领导干部接待日等制度样样齐备,但举报箱几个月乃至半年不开启,信访部门压信、丢信更是常事。信访是我国人民群众民意表达的一种最为普遍的方法,但实践中却存在庞大的群众信访量与少数立案解决的矛盾。而且信访权力的有限性、效率的低下性与群众获取救济的热望有较大差距。 我国合法的权利救济机制很少,信访几乎成为权利救济的主要渠道,但由于我国信访部门不是一个专门的机构,更不是司法机关,而是在各级国家机关内部设立的一个部门,缺乏对职能部门的约束力,且与司法监督等其它监督形式协调性差,脱节现象严重。信访部门处理问题的手段只是受理并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并不保证问题的解决,其权力的有限性与效率的低下性显而易见。而信访效率的低下性必然造成大量群众权利救济得不到实现。因此,为了畅通监督渠道,应当用法律制度明确社会监督的职能;强化干部队伍的监督,改善人事任免工作机制;) 强化公民监督同人大监督的结合,建立人大监专员制度;保障信访渠道畅通,成立专门部门处理信访案件。 三、政府行为透明度低 社会监督的前提条件是增强政务活动的透明度,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也是防止腐败的有效手段。因此这要求政务公开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展开,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务公开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政府行政的运行机制来看: 1.至今还没有一套相对完善而有效的政务公开条例和财产申报制度; 2.政务公开的操作性程序仍没有确立。虽然公开方式繁多,但没有统一的规定,缺乏统一的内容和标准,权利主体不能明确知晓权力机关针对什么内容、会以何种方式去公开,而不能快速地了解自己想了解的信息资料; 3.政府行为透明度低,且越到上层透明度越低; 4.公开内容流于表面化、形式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政务公开的多为行政结果,而非行政行为过程;二是直接关系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审批、行政收费缺乏透明度;三是某些公开只起装饰作用,无实质内容。 如公布的很多都是大家可以信手拈来的信息,即使有用,也只是对政府部门有利,服务范围小,而普通公民还是被排斥在外。很多机构进行信息公开其实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仅仅是表面工作形式。另外内容陈旧,特别是政府的网络工程,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旧信息在上面。所以,在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制度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仅仅依靠主体机关的自觉性去公开有关的政务信息,不仅内容很难齐全完整,而且所公开的政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也都无法得到保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应当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及建立健全与政务公开相适应的责任追究制度等,才能排除我国政务公开中存在的困难,推动其向更深更广的层次继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社会监督还存在许多缺陷,社会主义理论所阐述的人民民主权利与人民民主权利的实际行使,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监督的机制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社会监督的功能没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甚至有时呈现失监、虚监、弱监状态。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我国社会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陆亚娜 江苏社会科学 2007年第二期 [2]《论公民监督意识》李红梅 曹军 李曼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27卷第一期 [3]《我国政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张勇刚 长沙大学学报 2008年7月猜你喜欢: 1. 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论文 2. 社会不公平现象论文 3. 关于社会问题的论文 4. 当今社会现象论文 5. 浅谈社会道德现象论文

一、网络谣言的传播类型与危害一是利用一些网民的猎奇心理,哗众取宠。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开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一些网民的求新、求异和求奇的心理特点。谣言制造者就是抓住网民的猎奇心理,把一些道听途说或杜撰的消息编造成故事和花边新闻,靠出位博眼球。不在乎骂声一片,他们要的就是争议,因为有争议才有关注,有争议才有传播力和影响力,最终造成各种谣言充斥网络的不堪局面。二是利用一些网民的仇视心理,宣泄私愤。在现实中,有些人本身就有仇富、仇官的心理,当他们一看到或听到某些和富人或和官员有关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事件和问题时,就紧紧抓住不放,并不惜将事件扭曲放大,然后后搬到网络上,来求得更多带有负面情绪网民的共鸣。他们通过网络谣言的参与、传播而趁机宣泄自身的负面情绪、表达不满,使网络成为其个人诋毁他人的“暴力工具”。三是利用一些网民的同情心理,谋取利益。以“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推手”为代表的“网络黑社会”,他们思路清晰,业务纯熟,从接受订单,到分析网民心理,按照愤青、仇富、同情弱者等因素制作网帖,雇用“水军”密集发帖,形成集束效应,极尽诋毁、诽谤之能事。他们为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还专门成立了“删帖公司”,明码标价,只要给出足够的价钱,基本能“搞定”所有网站的负面帖子。他们的作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控制舆论,左右法院判决。网络谣言危害极大,小而言之,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应对一是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切实实施政府信息公开。依法建立健全网络传播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严惩网络谣言的传播者特别是恶意造谣者。同时,政府部门要注重对相关信息的及时公开,不断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高度重视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是网络谣言控制的基本方略。在网络谣言和舆论出现时不能惊慌失措,先冷静观察处理,然后抓准时机,主动介入,发布权威性、有公信力的声音进行反击。积极利用自媒体的影响力,化“危”为“机”,将自媒体舆论监督作为发现问题的“源头”和改进工作的“帮手”,有效扭转被动局面,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二是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搞好政民互动工作。生活在自媒体时代,领导干部要首先懂技术,会操作,能交流。只有这样才会通过互联网听取公众诉求,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快速将网络谣言遏制在萌芽状态。因此,目前学习、研究自媒体已是每一个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和“常修课”。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懂得了网络技术就能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就增加了一项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另一方面,要和网民平等互动地开展交流。通过在线交流,培育网络形象,争做网络舆论领袖。惟其如此,才能直面微博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并用微速度回应公众关注和关切,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矛盾根源,以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态度解读事实,揭示真相,寻求理解,共同担当,使网络谣言没有生存空间。三是要加强公民道德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教育。一是要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法律、新闻和道德方面的要求,通过大众传媒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是要动员和组织政府、学校、媒体、社区等多方力量,指导公民理性认识并积极享用自媒体传播信息快捷的便利,教给公民认识、分析、运用和监察媒介的能力。能够辨析和抵制网络谣言,不偏信、不盲从、不乱传,科学质疑、积极探寻真相。最终让公民认识到,每个人既是网络的参与者,又是网络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守七条底线,拒绝网络谣言,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媒介审判”的原初法律涵义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裁判”(trial by news paper)。它的历史沿革是西方国家的法律审判实行大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如果大众传媒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或涉案的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和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允。 典型的案例是:上个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的“谢帕德案件”。1954年6月4日美国的一个外科医生谢帕德(SamSheppard)被指控谋杀自己的妻子的凶手。由于当时在事发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线索,使得案情无法开展。但是,民众和媒体的合理想象认定谢帕德医生是杀死其妻子的凶手。媒体为了炒作的需要,不断制造新闻,以此来刺激受众情绪,致使法院最终裁定谢帕德医生有罪。作为无辜的受害者谢帕德医生每年上诉,一直上诉了十二年,屡次被法院驳回。直到1965年,美国最高法院接受谢帕德医生的请求,重新审判,被判无罪。 我国学者魏永征认为,“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媒介审判”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2009年5月7日发生的“杭州飙车案” 成为网络热点,在舆论与司法处于是非的泥潭中痛苦交锋中,许多新闻传播学者再次把眼光投向“媒介审判”现象。近些年来,在我国,无论是新闻传播界还是法律界的教授或学者都对“媒介审判”现象比较关注。笔者就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在中国知网对“媒介审判”关键字进行全年跨库检索,时间从1998年到2008年,采取等距抽样的方法,时间跨度为2年,结果如图1—1。从图中可以看出,关于“媒介审判”现象的研究就目前而言,仍然是个热门话题,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由于“媒介审判”现象是个新生的事物,许多学者对此的研究仅仅以个案作为研究切入点,很少从一个宏观角度对我国近些年来发生的“媒介审判”现象的流变进行详细的梳理。学者魏永征曾经在他的《新闻传播法教程》里有过这方面的梳理,不过,只是一笔带过,略显粗糙。本论文在充分调查文献的基础上,以“时间”为经度和以“媒体功能”为纬度进行立体性扫描,以期更深度地理解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的流变过程。一、媒体本位功能缺失时期中的“媒介审判”现象自新中国成立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媒体主要作为党的宣传工具,其传播方式基本上以“说教”和“灌输”为主。过多的强调媒体的宣传作用消弭了媒体的本位功能,即媒体以传播信息为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一些政府官员和司法部门将媒体当作自己的传声筒,纯粹将媒体看作自己管理的工具,往往给媒体行政指令,先由报纸定性和预演,然后司法介入审判的做法更是成了惯例。媒体在这样长期的思维范式下,难免出现代替司法进行审判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反右扩大化”和“文革”时期表现最为突出。当时的情形是新闻媒介已经演变为阶级斗争工具和专政工具的工具,新闻媒介可以凌驾于司法之上,直接宣布他人罪名,实行“专政”。“新闻审判”可谓登峰造极。 媒体特别是中央级媒体以社论的方式,来营造“不杀”或“不判”不足以平民愤的舆论攻势的情况,许多案件最后的结果都依赖于中央级媒体确定的基调,案件的走向和涉案当事人的命运也多由媒体决定。在此期间,典型的“媒介审判”案例有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是由最初的文艺思想的批判转化为对敌斗争的政治运动。媒体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它不该扮演的角色,出现了代替司法而“先行审判”的现象。当时报纸以“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为标题公布了胡风和他的朋友之间通信摘编,判定胡风和其他有关人员都是反革命分子,然后才是对他们实行逮捕,而对他们的正式判决则是在十年以后。 比如《人民日报》从1955年5月18日开始到7月初,每天都以半版或一版的篇幅发表“揭露”和批判文章。该报的专栏标题,先是“提高警惕,揭露胡风”,后改为“揭露和谴责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罪行”,进而改为“坚决彻底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最后改为“坚决肃清胡风集团的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一些文章标题带有严重的“审判”色彩,比如有:《这是个革命同反革命的斗争》、《不是作家,是阴谋家》、《胡风是最阴险的阶级敌人》、《胡风——反革命的灰色蛇》、《披着人皮的豺狼》、《胡风,你的主子是谁?》、《胡风是蒋介石的忠臣肖子》、《胡风是人民的死敌》、《我们决不能容忍》、《讨伐胡风》、《严惩胡风》等。二、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复兴时期的“媒介审判”现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媒体的本位意识开始觉醒,及时报道信息成了媒体生存的法宝。与此同时,媒体融入市场的改革也逐渐走人正规。由于我国处于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初期,我们的法制建设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情况大量存在,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便凸现出来。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时事评论节目《焦点访谈》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媒体舆论监督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焦点访谈》节目创办之时,适逢我国“二五”普法工作正进入关键性的后半阶段,很自然,节目关注的主要议题是涉及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当然,司法不公、司法腐败凸现,这是广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主要问题。

哈哈,我知道你是谁!!!

有关舆论监督的论文题目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如何定题目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三)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四)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以下题目仅供参考: 1. 试论大众传播受众权利的保护2. 试论“媒介殖民主义”3. 我们为什么喜欢上网4. 浅论网络传播环境净化策略5. 大众传播受众价值的再认识6. 民营网吧生存状况思考7. 试论网络时代的贫富差距8. 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9. 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保障状况及思考10. 由我国大众传播现状引发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再认识11. 受众行为对大众传播的作用12. 我国大众传播内容与社会道德教化的冲突及思考13. 试论网络传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14. 论我国大众传播工作者的素质15. 试论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并存状况下大众传播效果16. 从蔡智恒网上小说看网络小说17. 从《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看路遥18.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19. 试论余华的《活着》 20. 试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21. 大众传媒与“少年作家”诞生与生长22. 试论小说与其改编的电视剧间的互动关系23. 试论受众对传媒的需求24. 试析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25. 试论手机对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26. 试析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的保障状况27. 试论传播媒介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28. 媒介为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世界29. 职业记者的危机——互联网络、手机对记者职业的影响30. 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31. 试析“易中天现象”32. 浅析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的选题策略33. 试论新闻的经济监督职能34. 试论新闻的法制监督职能35.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36. 美学与新闻(具体题目同学自定)37. 美学研究(具体题目自定)38. 文艺理论研究(具体题目自定)39. 从“富士康”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素质40. 试论在权力和资本影响下的新闻现状41.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42.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二 1. 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2. 新闻传播中保障知情权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3. 新闻侵权诉讼的应诉对策研究4. 新闻侵权诉讼的防范与对策研究5. “新闻审判”的中西比较6. 论新闻侵权案审判中“公共利益”原则的适用7. 对舆论监督引发新闻侵权纠纷的实质分析8. 论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采访权的保障作用9. 论新闻媒体对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作用10. 试论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11. 论报道自由、评论自由与“新闻审判之界限12. 论传播权利的保障和救济13. 对电视法制节目未来走向的思考14. 如何克服电视法制节目的负面效应15. 虚假广告的治理与媒体的责任16. 电视名牌栏目的广告效应分析17. 虚假广告治理的对策研究18. 电视法制栏目的个案分析(选择某一法制栏目,如“拍案说法”或“今日说法”,进行分析)19. 论“新闻审判”产生的根源20. 论“新闻的真实”与“法律的真实”21. 对新闻侵权案件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思考22. 论表达自由的限制23. 论保障知情权与表达自由的实现24. 论法制新闻报道的价值选择25.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法治的价值26. 论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平衡27. 论司法与传媒的良性互动28.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权利29. 新闻自由的法律界限30. 舆论监督中的法律问题研究31. 论新闻媒体侵权的责任豁免32. 宪法司法化与新闻自由权利的保障33. 论新闻法制与党对新闻的领导34. 政府官员的名誉权与舆论监督35. 舆论监督中“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问题36. 对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审判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分析37. 论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38. 论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39. 论广告传播对社会流行的影响40. 广告对传统的性别偏见的固化作用41. 对广告新闻化的思考42. 盲目的偶像追捧与媒体的社会责任43. 从传媒的影响力看“超级女声现象”44. 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视角看“超级女声现象”45. “超女热”对文化的冲击及其分析——从“超级女声”到“梦想中国” 三1. 报纸版面设计趋势分析2. “厚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3. “厚报”的产生与发展4.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新崛起5. 论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6. 论报纸的形态及变化7. 中英新闻标题比较8. 论编辑思维9. 对美国“新闻自由”的解析10. 论新闻图片的作用11. 论报纸头版的新功能12. 论新闻标题的特点13. 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比较14. 论报纸的新闻语言特色15. 论传统报纸的走向16. 论编辑的素质要求17. 《重庆时报》的版面分析18. 论新闻策划19. 论报纸副刊的变化及作用20. 报纸专栏分析21. 论报纸评论的特点与作用22. 论新闻编辑的创造性劳动23. 论报纸编辑的隐性劳动24. 论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25. 论新闻编辑人才的培养26. 论编辑处理与舆论传播导向27. 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28. 对新闻编辑学学科建设的思考29. 论编辑的人文情怀30. 论毛泽东的编辑思想31. 都市报的“同质化”分析32. 论新闻的世俗化33. 对当前新闻教育的思考34. 论网络媒体中编辑的角色变化35. 新闻的“软化”现象思辨36. 论媒介品牌的建立及注意的问题37. 论传媒的影响力38. 论传媒的公信力39. 论传媒的涵化功能40. 解读施拉姆的“受众信息选择公式”41. 网络时代的新闻编辑思维42. 论新闻编辑的境界43. 论新闻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44. 论民生新闻报道现状45. 论精确新闻报道46. 论调查性新闻报道47. 论媒介素养48. 新闻评论现状分析49. 论新闻编辑理念50. 电视产业的困境解析51. 报业生存现状分析52. 论媒介产品走向媒介商品的变化53. 论新媒体变革编辑方式54. 论新媒体变革传播方式55. 论新媒体变革传统媒体56. 论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走向57. 论传媒整合发展58. 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59. 论网络新闻编辑策划60. 从美国成立新媒体部队看美国对信息自由流动的威胁 四1. 简论新闻的意识形态性质2. 新闻“真实”的本质探寻3. 新闻语言特征论4. 论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即从“三个代表”的角度来讨论“新时期新闻”的特点)5. 试论新闻与哲学的关系6. 试论新闻与道德的关系7. 试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8. (从生活中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试论新闻的社会作用9. 新时期“新闻种类”的再认识10. 重新认识新闻与生活的关系——针对目前新闻界存在的“等新闻”现象感言11. 新闻风格论12. 新闻的民族特点初探13. 新闻与文学的关系14. 现代中国新闻流派初探15. 新闻美学的理性探讨和认知16. 从“接受”的角度来谈新闻的写作17. 新闻“阅读”的心理机制探寻18. 从“普利策”奖看中西新闻意识的不同19. 再论新闻批评的性质和任务20. 关于新闻评论性质的再认识21. 新闻中的美学规则22. 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的模铸23. 可视性新闻与语言性新闻未来的展望24. 如何正确地认识新闻的“工具”作用25. 新闻价值论26. 论大众传播中的个性风格27. 论新闻自由与自由新闻 ——关于网络媒体现状的思考28. 论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29. 关于当今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思考30. 应当正确地开展新闻批评——关于中国新闻批评现状的思考31. 论新闻中的人道主义精神32. 关于新闻的经济价值的思考——从中国资讯业的繁荣看新闻价值的另一极33. 新闻学与传播学现实关系的正确认知34. 大众传播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35. 中西方传播理念之异同36. 现代传播学论37. 试论新闻的政治监督职能38. 试论新闻的经济监督职能39. 试论新闻的法制监督职能40.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41. 美学与新闻(具体题目同学自定)42. 美学研究(具体题目自定)43. 文艺理论研究(具体题目自定)44. 从“富士康”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素质45. 试论在权力和资本影响下的新闻现状46.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47.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五1. 传播效果浅论2. 略论传播效果的提高3. 传播效果评价4. 博客管理初探5. 中西采访技巧比较6. 中西新闻价值观比较7. 中西电视谈话节目比较8.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9. 外国电视节目的借鉴与改进10.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风格比较11. 广告的文化策略12. 电视广告的现状与发展13. 中国电视广告20年概论14. 广告创意论15. 广告的理性诉求与感性诉求16. 新闻写作的创意17.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焦虑18. 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19. 从突然公司事件看记者的社会责任感20. 新闻出版“气功热”反思21. 民生新闻与社会和谐22. 浅论突发事件报道23. 社会和谐与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24.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新闻25. 科学发展观与新闻传播26. 社会和谐与社会新闻27. 新闻报道与社会和谐28. 隐性采访浅论29. 独家报道浅论30. 都市报的现状与发展31. 中外动漫产生比较32. 动漫创新初探33. 法制新闻中的隐性采访34. 新闻采访中的新闻侵权行为35. 批评报道与新闻侵权36. 科学发展观与科技新闻报道37.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新闻38. 浅论网络传播39. 网络传播与社会和谐40. 短信传播浅论41. 新闻媒体传播比较 您的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据学术堂了解,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选题众多,但核心的要求有这么几点:(1)可借鉴性,以便于换汤不换药,博采众长,搞好自己的论文。知网上有现成的论文可借鉴,单数量不可以太多,否则会被怀疑抄袭;也不能太少,不然浪费时间去选题和整理宏观思路还被老师否定,如你的题目太大不易写深入而 pass 掉。(2)紧跟热词,最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会让论文显得很有新意,但最好也是有依葫芦画瓢的参考对象。(3)贴合案例,理论型文章对数学模型和软件仿真能力要求极高,故必须贴合案例,以便于换汤不换药,快速写好论文。(4)结构完整,选题最好能结合学科理论知识和模型,注重问题导向和数学语言的应用,不然论文口水话连篇;但切记炫技,整高大上的题目,应用复杂的数学模型,不顾是否能收集到个案实证资料和工作量的多寡。(5)字数相仿,不要本科、硕士论文选博士论文做参考,因为博士细节过多论证更充分,没宏观驾驭能力的人控制不好章节字数,会多写一两万字。

新闻学的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0字,应以最恰当、最简洁的词语反映出新闻学论文的主旨。下面我将为你推荐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一) 1. 中原摄影与中原 文化 2. 广告 摄影表现的难点与攻克途径 3. 广告摄影与新闻摄影异同 4. 论灾害报道的社会功能 5. “虚拟世界”与媒介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6. 英文报刊的特点分析(或相关研究) 7. 解读虚假广告现象 8. 古文基本功与新闻学子的发展“后劲” 9. 呼唤绿色收视率 10. 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11. 谈采访中提问的技能与技巧 12. 旅游广告策划 13. 招商广告策划 14. 服务广告策划 15. 汽车广告策划 16. 地产广告策划 17. 化妆品广告策划 18. 饮品广告策划 19. 食品广告策划 20. 服装广告策划 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二) 1. 论隐性采访的优势 2. 传媒中健康资讯对女性的负面影响 3. 广告创意中的幽默表达 4. 广告中的“性”诉求 5. 访谈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及走向 6. “假日报纸”新闻误区浅探 7. 论科技新闻报道的贴近性 8. 论广电从业者的角色错位 9. 中外言论写作风格比较 10. 社会阶层与广告、产品定位 11. 路透社成功运作之探析 12. 新闻集团媒体经营之探析 13. 权威信息来源初探 14. 谈“问题竞争谋者胜” 15. 消费角色与广告策略 16. 消费者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中广告的作用 17. 信息时代的公众媒体素养 18. 浅谈学习型媒体的建构 19. 学习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20. 对报纸版面设计趋势的观察与思考 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三) 1. 节目主持人的的文化素质问题研究 2. 节目主持人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3. 我国主持人的优势及劣势 4. 节目主持人与主持人节目的问题研究 5. 发展主持人节目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6. 我国节目主持人素质的现状及发展的方向 7. 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8. 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比较问题研究 9. 当代广播传媒中发展新闻广播的重要意义 10. 广播传播中的文化问题研究 11. 我国广播节目和传播特色及未来趋势 12. 广播节目编辑艺术的探讨 13. 试论当代广播媒介中广播节目现代及发展变化 14. 试论广播宣传的“符号”特色 15. 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 16. 论主持人在名牌栏目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17. 《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比较研究 18. 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探析 19. 电视新闻隐性采访 方法 的运用 20. 天下风云—报人——XXX的记者生涯 21. 采访中的情感因素探究 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四) 1. 报纸新闻的语言要求 2. 新闻标题 3. 晚报“早”出现象 4. 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 5. 都市类报纸的“价格战” 6. 都市新闻的叙事 7. 报纸的扩版 8. 版面编排 9. 新闻策划 10. 深度报道 11. 经济新闻 12. 法制新闻 13. 新闻时评 14. 报纸广告 15. 记者的职业道德 16. 媒体的社会责任 17. 报纸的新闻舆论监督 18. 隐性采访 19. 新闻摄影 20. 虚假新闻 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五) 1、我国新闻队伍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和复位 2、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3、邓小平新闻思想研究 4、刘少奇新闻思想对当代新闻改革的启示 5、中国最近十年的新闻改革 6、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 7、我国当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症结所在 8、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 9、论都市报新闻与党委机关报新闻的区别 10、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11、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12、论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3、汶川地震报道研究 14、新闻类博客研究 15、发展新闻广播必要性的现实意义 16、邹韬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探讨 17、中西新闻评论风格之比较 18、后奥运时代的央视体育报道 19、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策略研究 20、网络新闻标题与传播效果研究 猜你喜欢: 1. 有关新闻学论文题目参考 2. 新闻学论文题目参考目录 3. 新闻系毕业论文题目 4. 传播学论文选题参考题目

唔。。新闻专业的么1、我国新闻队伍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和复位2、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3、邓小平新闻思想研究4、刘少奇新闻思想对当代新闻改革的启示5、中国最近十年的新闻改革6、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7、我国当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症结所在8、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9、论都市报新闻与党委机关报新闻的区别10、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11、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2、论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13、汶川地震报道研究14、新闻类博客研究15、发展新闻广播必要性的现实意义16、邹韬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探讨17、中西新闻评论风格之比较18、后奥运时代的央视体育报道19、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策略研究20、网络新闻标题与传播效果研究21、论新传播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22、新传播时代媒体对个人空间的侵蚀23、浅析如何避免新闻策划中的炒作行为24、新农村频道如何办出特色25、我国报纸奥运报道策划研究26、突发性事件报道策划研究27、探索会议新闻的创新之道——两会报道策划创新研究28、网络新闻标题特色研究29、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30、“装嫩”时尚与广告表现31、中国元素回归与广告表现32、企业公益时代的广告策略研究33、农村市场的广告传播研究34、试析广告的创意表现35、城市媒体的创意与开发36、西方媒体的虚假报道与媒体自律37、跨国传媒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运营分析38、国际传媒与国际传播(相关内容)39、新闻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从学生的角度谈起40、<鲁豫有约>与<杨谰访谈录>比较研究41、专栏时评的现状和问题42、古今民谣的时评性43、乐府诗的新闻性44、新闻发现力的历史性思考45、媒体报道与地区形象的塑造46、论记者的角色定位47、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48、新闻摄影实践的困惑与解惑思考49、大学新闻专业的摄影教育之我见50、新闻影像传播价值探讨51、中原报刊新闻图片运用现代现状与改进对策52、图片新闻与电视新闻关系探讨53、新闻摄影“视觉语言化”的难点与攻克途径54、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探讨55、新闻的故事化问题研究56、新闻报道平衡的思维断想57、古诗文基本共与新闻写作58、以人为本——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9、新时期典型报道研究60、论都市报崛起对中国报业的影响61、论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的拓展与深化62、转型期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研究63、试论经济报道的社会视角64、现代报纸新闻策划浅论65、试论现场短新闻66、试论体验式报道67、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68、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69、新闻文体创新与发展研究70、试论新闻中的数字运用71、突发性事件报道研究72、报纸专副刊报道研究73、解释性报道初深74、党报新闻标题研究75、晚报新闻标题研究76、晚报与都市报竞争的“双赢”之策77、我国转型时期的都市报研究78、郑州报业市场现状调查与思考79、新闻采访中的“拆墙”艺术80、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困境和理性思考81、新闻娱乐化成因刍议82、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83、都市报民生新闻发展走向探析84、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变革85、试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86、党报新闻写作改革研究87、主流媒体的品牌建设探析88、教育类新闻报道的问题与改进89、试论大学报的内容创新90、网络新闻报道研究91、大公报新闻报道研究92、通讯的报道创新——以《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为例93、试论娱乐类“八卦新闻”94、《南方周末》的报道特色95、报网互动中的新闻报道创新96、地市报的改革出路研究97、论新闻媒体“正面报道”为主98、广告新媒介研究99、广告劝服与认知失谐理论100、新闻报道“三贴近”的基本路向研究101、改进和加强农村报道研究102、“新闻民工”的成因和对策研究103、《环球时报》的报道特色研究104、浅析时政类新闻周刊的内容竞争策略105、“政治家办报”的现代启示106、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07、当前弱势群体传播的渠道分析108、党报引导舆论现状及方法109、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110、古诗词意境与新闻美感111、古典文学修养与新闻语言112、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古诗词经典语句在新闻标题中的改造性运用113、古代杂文的新闻性114、论社会新闻的“软”与“硬”115、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116、穆青新闻主张研究117、穆青新闻实践118、试论散文笔法在新闻文体中的运用119、手机媒体的组织传播功能120、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121、手机短息与社会公共安全122、探究现代政治广告123、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分析124、试论电视栏目策划的成功要素125、试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及特点126、以情动人,寓情于理——高卷入商品的情感诉求127、试论都市报言论特色128、人民网BBS言论选题特征分析129、人民日报“论坛评论”特征分析130、CBS新闻时事栏目《六十分钟》研究131、真实的力量——论调查性新闻的功能132、节目主持人的的文化素质问题研究133、节目主持人的现状及未来趋势134、我国主持人的优势及劣势135、节目主持人与主持人节目的问题研究136、发展主持人节目的优越性和必要性137、我国节目主持人素质的现状及发展的方向138、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139、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比较问题研究140、当代广播传媒中发展新闻广播的重要意义141、广播传播中的文化问题研究142、我国广播节目和传播特色及未来趋势143、广播节目编辑艺术的探讨144、试论当代广播媒介中广播节目现代及发展变化145、试论广播宣传的“符号”特色146、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147、论主持人在名牌栏目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148、《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比较研究149、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探析150、电视新闻隐性采访方法的运用151、天下风云—报人——XXX的记者生涯152、采访中的情感因素探究153、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154、同质化背景下的差异化采写155、论隐性采访的优势156、传媒中健康资讯对女性的负面影响157、广告创意中的幽默表达158、广告中的“性”诉求159、访谈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及走向160、“假日报纸”新闻误区浅探161、论科技新闻报道的贴近性162、论广电从业者的角色错位163、中外言论写作风格比较164、社会阶层与广告、产品定位165、路透社成功运作之探析166、新闻集团媒体经营之探析167、权威信息来源初探168、谈“问题竞争谋者胜”169、消费角色与广告策略170、消费者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中广告的作用171、信息时代的公众媒体素养172、浅谈学习型媒体的建构173、学习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174、对报纸版面设计趋势的观察与思考175、论热点难点报道的策划意识176、中原摄影与中原文化177、广告摄影表现的难点与攻克途径178、广告摄影与新闻摄影异同179、论灾害报道的社会功能180、“虚拟世界”与媒介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181、英文报刊的特点分析(或相关研究)182、解读虚假广告现象183、古文基本功与新闻学子的发展“后劲”184、呼唤绿色收视率185、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186、谈采访中提问的技能与技巧187、旅游广告策划188、招商广告策划189、服务广告策划190、汽车广告策划191、地产广告策划192、化妆品广告策划193、饮品广告策划194、食品广告策划195、服装广告策划196、电器广告策划197、传媒广告策划198、政府广告策划199、公益广告策划与创作200、商业企业广告策划201、通信服务企业广告策划202、通信工具广告策划203、媒体策划204、餐饮广告策划205、宾馆酒店广告策划206、产品上市广告策划207、市场拓展广告策划208、医疗广告策划209、烟草广告策划210、高校形象策划要多看看网上相关的资料,对人文关怀有深刻的理解,你写的模糊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你没有搜集够足够的资料,对这个概念还理解不透彻所造成的。既然写人文关怀就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讲一下目前的现状,应怎样改革,怎样在新闻中体现,还有关于人文关怀的争论。思路要清晰,多用逻辑思维,毕业论文要体现逻辑性和平实的语言。加油咯,祝你一切顺利。

监督研究论文

监督学的小论文如下:

内监督严格地说来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过程,是在党内组织内部范围内,依靠党自身的力量实行的自我约束和完善,强调的是通过党自身的力量解决自身的问题。党内监督就其政治含义而言,它是一种预防的机制,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加强党内监督是反腐倡廉的关键环节。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政党的党内监督,关系到执政权力的正确行使,人民的根本和人心向背,党的阶段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不断巩固。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很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集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虽然党内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在党内监督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领导缺乏党内平等的民主意识,自持位高权重,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只许自己监督别人,不许别人监督自己。而腐败现象又恰恰发生在这些领导干部的身上。

二是监督不了。一些领导干部往往是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集一身,“党的领导”变成“个人领导”,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三是无力监督。现行的纪检监察机关是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作为上级监督下级容易,而下级监督上级就很难。就出现人们常说的上级监督下级太远,下级监督上级太难,同级监督太软,法纪监督太晚,舆论监督太泛的现象。极易造成失监、失察、失真的现象,甚至出现所谓的监督“真空区域”。

四是监督渠道不畅。如在一些部门办事公开透明度不高,权力运作、重大事项决策、干部选拔等工作公开性不强,公开范围不广泛,干部群众获取信息还存在不对称问题,致使在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方面受到限制。

写小论文的注意事项:

确定题目:论文题目可以从专业知识中来,也可以从时政热点中来,平常多看书、多积累、多思考,便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或大或小,都可以成为论文选题的一个方向。同时,根据自身兴趣加以甄别、优选,然后确定一个合适的论文题目。要精炼论文题目,使得一看题目就很具吸引力。

细列提纲:确定题目后,要全面收集资料,最好是通过中国知网下载一些与所写论文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章;要花点时间精读文献,即便是在确定论文题目时,心中已有提纲,也必须再去阅读一些相关文献,这是列好提纲的基础,也是后面撰写论文的必要积累和热身。

我国原有的市场监督管理,是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的一项职能进行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开始重视了市场监督管理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从市场监督管理的某项职能出发或是对某类市场的监督管理进行专门研究,很少有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秩序保证的角度进行总体性研究。 目前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监督管理一般规律和总体性的研究难以深入。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主管部门的原有职责,发展演变为分别负责对某市场监督管理。由于行政管理体制而导致只局限于分类市场的研究,而缺乏对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监督管理一般规律的研究,缺乏对我国市场监督管理总体性的研究。 难题之二,如何对我国市场监督管理总体性的研究。与经济主管部门在市场监督管理上的职责衔接。国务院三定方案规定,市场监督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总要职责之一,明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市场执法机关;而各个行政主管部门又代表国家行使对其所负责的该类市场的监督管理。在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统一、高效的市场监督管理系统,是改革实践提出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本项目研究将努力探索市场监督管理各项职能的内在联系和监督管理各类市场的一般规律,提出我国市场监督管理系统的新构想。本项目将着重研究:我国市场监督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市场市场监督管理发展趋势研究;市场监督管理的科学内涵及主要构成要素;市场监督管理微观基础研究;商品市场监督管理研究;生产要素市场监督管理研究。 此项研究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市场监督管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我国市场监督管理的研究,不仅对于培育市场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可以对市场监督机构设置及管理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此项研究预计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我国市场监督管理一般规律及总体研究伤;市场监督管理科学内涵的研究;统一、高效的市场监督管理系统的新构想。

浅析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研究论文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企业的管理方面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推进了审计和会计的迅速发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内部的审计和会计监督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紧密的联系,内部审计作用于会计监督,可以有效地减少会计监督的成本,同时还可以使会计监督的作用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在对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

就内部审计的定义来看,其属于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主要监督的方式就是通过审计、纠改和监督来使得被审计的组织的经济运营是符合规范的。在审计的过程中一般主要就是审计监察工作,在依照一定标准的情况下来对特定的组织和单位进行审计来判断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内部审计的出发点不是单纯为了审计监察,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运行效率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由此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不仅只是组织或者单位的监督者,还是企业发展的咨询者,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来源于企业内部。一般来讲,内部审计是由单位或企业的领导直接负责的。

内部审计在过程中应当保证其独立性。同时对于审计的依据,要牢牢的依靠国家的法律法规来独立进行对单位或部门的经济运营审计,以此来保证国家的利益。但是我们应当看见,因为内部审计部门仍属于单位的一个部门,即使其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但是由于其人员归属于单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特别是在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将受到挑战。

二、会计监督的相关内容

会计监督工作的内容主要是第三方的会计机构,利用授权的权利来对经济主体进行一种针对经济活动的长期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经济监督。会计监督分为两方面,重点是对单位的经济运行进行监督,其次是对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监督。

会计监督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合理性,会计监督具有合理性是因为其主要的运作依据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会计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违法违规的现象,会计监督要起到监督提醒和制止的`义务。同时,会计监督也要能够保证信息能够真实准确的及时送达,对于不合规定的要求,可以不予实行。

二、及时性,会计监督具有及时性,这是因为会计人员在对单位的经济运营做监督和核算的时候,往往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通知通过纠正问题来避免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这是其他的监督方面所不能做到的。

三、综合性,会计的工作是长期和持续的,贯穿了整个企业的运行流程。同时会计监督又是全面的,从经济活动的制定和运行,从资金和资源的安排到利润的分成,会计监督始终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相比其他监督方式而言,会计监督可以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的发展需要会计监督,物价的核计需要会计监督,税收的征收同样需要会计监督,由此可见,会计监督具有综合性。四、双重性,会计监督具有双重性是因为在会计监督的过程中,会计监督人员往往也是作为经济活动运行的一部分,因此其同时具有参与者和监督者的双重身份。

三、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联系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都具有监督职能。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作为同一类的监督体系的一分子。虽然两者在职能方面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其职能的目标和作用对象是相同的,既通过监督和审查来巩固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的稳定性,保证单位的财务安全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两者的工作内容有相近的地方。这两者监督的都是经济运行中的资金活动。内部审计按照制度来决定,分为定期审计和随机审计,主要的方式是通过对账目的核查来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会计监督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融合在日常工作里的。所以,两者的工作内容具有相似性。

最后,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是互为基础的。内部审计活动的内容是对单位所有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核查,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会计等财务活动的核查。同时如果会计核算不是准确和及时的,那么内部审计就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同时内部审计也是财务部门做好会计工作的一种工具。所以说,对于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而言,其实护卫基础的。

(二)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区别

首先,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的业务内容和地位的不同。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专门建立了单位内部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依据法律法规来对单位的财务运营和经济消息进行审计核查。但是内部审计不对财务负责,也不参与日常的核算,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部门。会计监督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监督和核算。这就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实际上就是审计者和审计对象的关系。

其次,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的监督对象不同。内部审计的对象涉及了方方面面,其独立于单位的经济活动之外,包括了会计监督的监督。而会计监督主要的监督对象是日常的经济工作。

最后,监督的方式不同。审计监督其实质上来说是一种间接的监督,有相应的监督流程和计划。主要依据本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情况和领导的意愿来制定审计计划。一般内部的审计过程第一步一般是听取领导的介绍,然后查阅资料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并要对审计的结果提出改善的意见,最后出具一份由领导批准而下发的审计报告,并要求审计单位执行。而会计监督主要就是通过日常的会计工作,对不合规定的收支票据等进行监督,属于一种直接监督。

行政权力舆论监督论文答辩

不说别的,你的题目就是错误的观点,服务型政府是伪命题,现在是最新的政治课题是主导型政府,请跟进一下。

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 我提供思路和框架。

行政管理 毕业 设计(论文)工作是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论文答辩工作是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评价。我精心推荐的一些行政管理论文答辩问题与答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行政管理论文答辩问题与答案 1、你的毕业论文采用了哪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 方法 ? 本文通过学术论文的方式进行,主要是通过对书籍、报刊的阅览与浏览网站寻找大量相关材料及信息,综合整理,系统分析,并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以及分析手段,对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借鉴国内外先进模式以及 经验 ,对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提炼,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和提升方法。 2、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高度概括。 旅游产业已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3、你选题的缘由是什么?研究具有何种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4、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怎样在你的文中体现? 现状分析、提出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5、从反面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不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结果又会怎样? 阻碍旅游产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放缓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6、论文的理论基础与主体框架存在何种关联?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为论文的主体框架提供理论依据。框架直接反应理论的理论概念。 主要理论基础: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第三产业经济学。 7、质性研究与访谈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的区别? 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是质性数据,质性方法与量化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质性方法对研究现实问题和理论建构的作用与意义。 8、经过你的研究,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有何正面或负面效果? 首先我必须正面诠释我的论文性质,作为一篇本科学士毕业论文,我确实用心完成了我的学习任务,但如果一旦将论文的框架与概论进行实际运用,它还是浅显、不成熟的。其结果也就有可能成为理论性上的成功或实际运用上的短板,但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份微薄的补充。 正面:通过社会调查和资料查阅,分析现状,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负面:理论性过强,实际运用性有待于商榷,实际操作需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旅游产业点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9、你的论文基础何种研究视角?是管理学、 教育 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视角? 社会角度。社会素材与产业数据的收集来源社会。 10、论文研究的对象是个体还是群体?是点的研究还是面的研究? 在社会大产业面前属于旅游产业的个体研究,但在这个点的集合上又是面的研究,涉及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综合因素及利弊端。 12、论文中的结论、建议或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具有。虽然相对于专家性的研究、指导具有一定的不足,但根据资料查阅和社会调研,所得结论和提出的建议及策略在配合当地实际情况及各界力量努力的基础上还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13、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可比性?研究框架是否符合论文规范(而不是写书的逻辑)! 具有。不同行业间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符合。 14、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1、论文写作的角度进行选择:我是一名平度人,平度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情况我比较了解,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我也在其发展过程中看到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能帮助我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为家乡略尽微薄之力。并以此完成教学任务。 2、个人的原因进行选择:我的从业规划是以后在旅游的相关产业就业,最后进行自主创业,本篇论文的写作能够加强我对该行业的理解与认识。垒实就业基础。 15、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意义: 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 目的: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16、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7、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8、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景区联合的多地同步开发优惠旅游。如:齐鲁旅游年票。包含的景点多达几十上百个,根据游客的自主选择进行参观旅行。 首先合理:品牌景点带动起步景点的发展, 广告 宣传,提高知名度,同步发展。商榷之处:因为品牌景点价格的优惠造成旅游人口承载力压力加大,而起步景点反而相对削弱了竞争力不进反退。对游客而言,因为年票上景点的造势,去起步景点之后心理落差比较大,消费者与相关旅游地失去双赢的效果。 处理:发扬优势,去其糟粕。针对劣势提出解决对策,如起步景点在加强宣传的同时,重视自身软硬件的开发力度,提升自身实力。 19、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旅游产业延伸品的发展现状、问题、解决。如旅游点衣食住行产业的品牌延伸(某某景点大饭店、某某景点交通运输、某某景点品牌服饰)。 20、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景点的联合营销。景区联合的多地同步开发优惠旅游。如:齐鲁旅游年票。包含的景点多达几十上百个,根据游客的自主选择进行参观旅行。 首先合理:品牌景点带动起步景点的发展,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同步发展。商榷之处:因为品牌景点价格的优惠造成旅游人口承载力压力加大,而起步景点反而相对削弱了竞争力不进反退。对游客而言,因为年票上景点的造势,去起步景点之后心理落差比较大,消费者与相关旅游地失去双赢的效果。 处理:发扬优势,去其糟粕。针对劣势提出解决对策,如起步景点在加强宣传的同时,重视自身软硬件的开发力度,提升自身实力。 21、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22、论文和系统有哪些不足之处? 论文的资料引用相似度检测问题,引用,却有限制,有自己的论点,但难以保证与其他文献完全不同。导致论文创新点不够没明确。 23、论文有何创新之处? 我在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分析分的写作过程中为四大部分。包括平度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为平度市旅游产业的市场发展开拓创新营销手段,以此来推进平度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论文逻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其中创新之处在于第二大部分的旅游产业对平度市地域发展的影响,分为利弊两方面,在两个大方向下,又从平度实地经济、 文化 、环境进行利弊的剖析和对比,为下文的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对策做好充分的铺垫,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社会可行性和操作性。 行政管理论文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 [摘要]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在当前政务工作任务量多,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切实提高政府工作的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效率 所谓行政管理效率,就是在圆满完成行政机关的使命与任务的基础上,投入的工作量与获得的工作效果之比。行政管理效率应该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是功效与价值的统一。行政管理效率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适应人的需要和特点,顾及社会因素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而获得最佳管理效果。行政效率是政府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它既是行政管理的目标,也是衡量政府职能的尺度,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效率的行政管理能够创造有序的内部环境,为单位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繁荣。那么,如何在当前政务工作任务量多,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切实提高政府工作的行政管理效率呢?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作出以下探讨。 一、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任何一个行政管理低效的政府决不是一个合格的、能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前提就是管理理念的更新。 在旧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形成的旧观念和行为方式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制约了行政管理的效率的提高,为了政府机关的健康良性发展,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陈旧的、不利于工作的观念。 首先,要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以往有很多行政管理干部,忽视行政 管理知识 的系统学习,想当然地认为行政管理就是简单的“人管人”,这也就是行政管理效率难以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毕竟摈弃这种错误观念,而要树立科学的行政管理理念,以规范化、步骤化、人性化的方式重视行政管理干部的培养和行政管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脑,促进工作的实效的提升。 第二,将现代 企业管理 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政府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具有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对于改革政府行政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仿效作用。 20世纪末以来,用企业管理理念改造政府服务行政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实践内容。 第三,树立管理为中心服务的理念,树立高效务实的工作态度,把行政管理的工作重点瞄准为发展经济、稳定社会这个中心任务上,做好一系列的辅助工作,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行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着力点,加强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作为工作的先导,合理运用各种现代管理知识、方法,切实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创新管理机制和改革管理体制 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以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也为此一直在调整管理机制、改革管理体制。“十六”大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当前的改革中,我国行政管理的机制,正在由过去的产品经济型,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型。表现在:管理的体制从集权向较为分权转变;管理的职能从一统到底向宏观控制转变;管理的方式从内部向外部转变;管理的方向从目标性向兼顾行为性转变;管理手段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如此的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有利于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充分发挥政府行政管理的指导性、引导性职能,全面提升行政管理水平。 首先,要积极促成政府内部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政府内部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保证。在企业某些部门之间,由于权责不明确,又缺乏良好的沟通协调,工作上不是相互支持,而是互相掣肘,在部门之间利益有差别,甚至会互相顶牛、僵持,造成工作推诿扯皮、拖拉延误。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办事效率,工作质量从一个方面说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要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下,政府的行政决策机制的转变目标为政治上和谐执政、经济上和谐发展、文化上和谐进步、提供公共服务和谐一致。因此,要借鉴现代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创建民主形成决策程序和制度,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保证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此外,可以建立刚性的决策责任机制――问责机制。问责机制不强化,难免“问责”成“休假”,故必须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落实到位,从而有利于管理层次的明晰和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三、加强行政管理队伍的素养 建立一支高效、公正的行政管理队伍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又一重要途径。 第一,要加强领导的管理素养和管理水平,提升领导艺术。(1)提高决策艺术。科学化、民主化是领导行政决策的目标,领导必须统观全局,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洞悉事物的发展本质,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结果,运筹帷幄,从而产生驱动力及提升组织绩效。(2)提高组织艺术。领导者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组织力量为目标而奋斗,以提升组织运作的凝聚力,全面提高行政效能。(3)提高思辨艺术。作为领导者,不仅要不断学习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亦要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掌握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论知识。(4)提高自身魅力。领导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素养和优秀的政治修养,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迎难而上、不屈不饶的工作精神,从而带领团队开展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行政的有效管理。 第二,要提高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养。(1)要加强行政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行政人员既要“讲政治”,也要“学知识”,在正确意识形态的领导下,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为人民办实事,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2)要建立激励、约束用人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合理使用人才,把具有不同能力结构的人放在与之适应的岗位上,扬具长远其短,发挥最佳效能。 参考文献: [1]徐双敏.行政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邹东升.行政管理效率的理念创新与品质提升[J].求实,2004,(s1). [3]理雨.论两种行政管理机制的本质区别[J].探索, 1987,(3). [4]于秀琴.和谐社会下行政决策机制的转变[J].山东社会科,2006,(3). 猜你喜欢: 1. 行政管理论文3000字 2. 行政管理论文3000字左右 3. 最新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4.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参考范文 5. 有关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行政复议第三人答辩状是一种专业的法律文书,大家可以参考这份行政复议第三人答辩状范文,了解答辩状的书写方法!

行 政 复 议 答 辩 书【1】

答辩人:史志亭,男,汉族,57岁,原襄垣县安监局驻矿安监员,现住襄垣县古韩镇北关村,电话:7221898

被答辩人:襄垣县煤管局

法定代表人:刘生荣,职务局长

因被答辩人不服长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劳社工伤(2009)695号工伤认定书,向你室申请行政复议,作为该案中的第三人,现答辩如下;

长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劳社工伤(2009)695号工伤认定决定书,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依据《行政复议法》第28条第一项依法应予以维持。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三项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这种情形是对工作原因的扩大解释。

实质上,遭受暴力等意外伤害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工作原因,但是劳动者受到的暴力等伤害必须要与工作有关。

在本案,被答辩人在复议申请书中称:“2006年2月19日上午9时许,第三人史志亭(答辩人)与原在同一单位上班的候立山在襄垣县上庄煤矿安监站办公室因琐事发生口角,后……并致……史志亭胸部受伤,……该案由一、二审后已执结。

被答辩人对答辩人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内受到暴力伤害未予以否认,在工伤认定中这三个要件成立。

匆容置疑。

只有是否是“因履行工作职责”这一个要件是否成立,成为本行政复议案件的实质性焦点。

被答辩人称:“由该案卷宗材料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第三人史志亭与侯立山确是因为个人琐事发生争执并相互撕打,并非工作原因与人发生口角,本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第十四条(三)项……情况”。

是不是这种情况,要用证据说话,不能以被答辩人自己的主观臆造说了算。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这里不妨考查一下被答辩人在工伤认定的举证期内举证的一审襄垣县人民法院(2007)襄刑初字第4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和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长刑终字第082号判决书。

二审结论是维持一审判决,在一审判决书第三页第十一行有如此表述“本院认为,被告人侯立山与被害人史志亭均在同一单位工作,双方因工作缘故发生口角,继尔相互撕打”。

由此不难界定“答辩人是因工作缘故人身才受到伤害。

这是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法律事实。

退一步讲,答辩人与侯立山同一单位,均居住在县城,离工作单位上庄煤矿数十公里,若两人为琐事为什么要到大老远的工作单位理论,何必不在各自的居住地而舍近求远去争执呢?

不论是事理推断,还是人民法院生效文书确认,答辩人“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已由被答辩人所举证的一审法院判决所认定,不管被答辩人以多少案卷材料来企图推翻,在撤销一审法院判决之前,谁都无法改变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所确认的法律事实。

事实胜于雄辨,答辩人因履行工作职责,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受到暴力伤害,客观存在而且被法律认定,完全符合工伤认定要件,被答辩人要求撤销长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答辩人的工伤认定决定,显然缺乏之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此 致

长治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答辩人:史志亭

二XXX年十一月十二日

行政答辩状(成功案例)【2】

答辩人:***,男,住*******

一、原告起诉时,已过诉讼时效。

原告所诉东集用子(xxxx)字第xxxx号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登记标号为xxxxx,该土地登记在答辩人名下。

该土地使用权由答辩人申请,相关行政部门在xxxx年3月15日依法予以登记审批。

原告20xx年7月18日提交起诉状,已超过最长20年的诉讼时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二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答辩人的宅基地未侵占原告的宅基地,而是原告的`部分房屋建造在答辩人的宅基地上,侵占了答辩人的宅基地。

从区政府提交的证据可以看出,答辩人的土地登记编号为xxxxx,原告的土地登记编号为xxxxx,两块土地相临,界址清楚,答辩人土地在原告土地东边。

原告的xxxx号土地申请书上明确注明地上物是房屋5间,土地面积13米*米。

原告的日房字第xxxxxx号房产证平面图上显示土地面积为26米*米。

原告的房产所占的土地面积是原告土地证面积的2倍,恰好是原告和第三人的土地面积之和,原告的房产不但使用了自己的宅基地,而且侵占了第三人的全部宅基地。

三、答辩人土地登记申请书上的签名是真实的,土地权属来源明确,地上附着物权属明确,经过了相关行政部门的依法审批。

根据《土地登记规则》第6条:土地登记依照下列程序进行1、土地登记申请2、地籍调查3、权属审核4、注册登记5、颁发或更换土地证书。

其中没有需要村委会盖章批准的要求。

行政机关作出的土地行政登记行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符合法定程序,使用法律法规正确。

综上,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答辩人:***

20xx年8月5日

行政复议答辩状【3】

答辩人:长子县国土资源局

法定代表人:刘征南, 职务: 局长

被答辩人:索福太,男,63岁,系丹朱镇泊里村人。

答辩人因被答辩人农村宅基地纠纷一案,现提出以下答辩意见:

答辩人作出的长子国土资发【2014】第116号行政处理决定书(下称《处理决定书》),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处罚适当,依法应予维持,理由如下:

1、《处理决定书》认定事实清楚。

2008年4月索福太村中旧宅向南扩建院墙3米,6月翻建房屋时向北移米,孙素林向国土局举报索福太违法超占建房,国土局依法于2008年7月24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停工,随后索福太持续建房,直至2010年9月索福太住房建至两层,准备封顶,孙素林用砖块四面围堵,才阻止其建房。

2011年,长子县人民法院拆除了索福太向南扩建的3米院墙。

2012年6月,经丹朱镇人民政府协调,孙素林将砖块挪开,索福太开始建房并封顶,但索福太准备修建院墙,孙素林以索福太建房影响其出路同行上访,索福太以无法圈建院墙为由上访,后县、乡、村均对双方纠纷进行过多次调解并于2013年6月由丹朱镇政府与县国土局再次为双方调解并出具调解协议书,索福太同意息诉罢访。

2、《处理决定书》适用法律正确。

答辩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16条“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之规定,于2014年10月10日向被答辩人作出长子国土资发【2014】第116号国土资源处理决定书,并依法送达被答辩人,故针对被答辩人的提出的复议请求,答辩人适用上述法律准确。

3、关于被答辩人提出的第二条复议请求,答辩人与丹朱镇人民政府以及被答辩人签订过一份《关于对泊里村村民索福太贫困救助的协议》中第六条明确写明了生活救助费到位后,索福太应自行恢复生产生活,息诉罢访。

现协议中救助索福太恢复生产生活的费用柒万元已经一次性支付给被答辩人,被答辩人在诉讼请求中提及的长子国土资发【2014】第116号文件处理决定是其认可并同意的,故被答辩人要求撤销决定中的1、2、3、4条毫无根据。

综上,答辩人作出的长子国土资罚发【2014】第116号行政处理决定书,在认定事实上十分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无误,对其处理客观适当,故应依法维持《处理决定书》。

此致

长治市国土资源局

答辩人:

二〇XX年十月二十七日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问题研究论文

加强会计监督与应对金融危机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连续曝光,使人们更加关注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强化会计监督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阐述了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必要性,通过对会计监督施行的现状及其弱化原因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职能的途径和对策。关键词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必要性一、加强会计监督职能的必要性会计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监督职能,对于改善单位经营治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有非同平常的意义。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监督职能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第一,有效实现单位经营方针和目标的需要。会计监督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金、成本、利润等价值指标,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控制与指导调节,以此促进单位改善经营治理,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第二,保护单位各项资产安全和完整的需要。会计监督职能通过对资产的控制,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防止贪污、盗窃现象的发生;通过定期的财产清查,确定各项资产的实存数和账面数,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和责任,从而加强对资产的保护,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第三,保证单位财务活动合法性的需要。会计工作是一切财务收支的“关口”,一切财务收支活动只有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程序后,才能得以认可和实现,并在会计上进行真实、完整的反映。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便是真正起到“把关守口”的作用,财务收支中的任何违法违纪问题都会得到有效的制止和纠正,从而保证单位各项财务活动的合法性。第四,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需要。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越来越严重,2006年审计署组织力量对1290家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发现会计表严重失真的企业占68%,各类违纪问题金额达1000多亿元,上市公司中也出现了严重的会计造假事件。会计信息失真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因此,加强会计监督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第五,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活而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制度答应的范围内进行。只有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规范会计行为,打击违法犯罪,才能促进有序竞争和有效配置资源,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既然会计监督职能在改善经营治理、保护资产完整、控制财务收支、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近年来会计监督职能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二、我国会计监督施行的现状会计监督职能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生活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阶段也还存在着不足。目前,社会上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治理的正常进行。比如,在2007年3月财政部公布的对159家企业2006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表明,抽查的159户企业中147户资产不实,157户利润额不真,这严重阻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进行。这些问题的发生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三、会计监督弱化原因的分析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前几年发生的“琼民源”事件,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严重损害了公众股东的利益,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对其直接责任人进行制裁,使得会计监督形同虚设。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很多企业将审计监督等同于会计监督,而事实上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它侧重于事后监督,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同一经济事项的监督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假如会计监督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企业治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我国企业内部治理和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没有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内部控制的缺失和缺陷难逃其咎。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一般来说,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因此前些年我国会计人员奇缺,而现阶段,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定能力弱,自我治理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四、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会计监督的功能是指会计监督对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经营的作用。从宏观上来讲,合理地利用会计监督,可以促进社会经济运行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排除社会经济运行中不必要的阻力,也能推进廉政建设,节约使用资金,使社会经济运行更加秩序化,并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从微观上讲,通过有效地履行会计监督,至少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有利于企业经济活动更加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约束财产所有者、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行为;有利于企业节约开支,提高经营效益。由此可见,会计监督权利的履行对国家和企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健全会计监督法律保障体系,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准则,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楚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强化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强化完善内部监督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可以看作是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工作方面的具体规定,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治理,就需要相应的内部控制。这就要求各单位依法建立严格的会计核算程序,提出可操作性强的防错纠弊的内部控制办法。此外,企业还应当对参与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的各部门制定互相控制、互相监督措施,建立违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追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切实执行。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治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财务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一大批人员加入到会计队伍中来,使会计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但就其个人素质,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另外,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会计方面所涉及的学科和内容不断增加,需要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进行培训,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加大职能部门监督力度国家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等职能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了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税务监督是政府部门对各企业会计工作监督的主要手段,财务会计资料是其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假如税务监督的职能到位,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财政监督应当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对象。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秩序,财政部门作为治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当承担起治理和监督的职责。加强和规范社会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社会监督应该以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为主。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是一种外部监督,使得会计监督不再仅是依靠企业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约束进行,而是成为一种有社会独立审计中介机构和政府官员参加的有保障的制度,也使得这种监督得以长期卓有成效地维持下去。通过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审计,可以规范会计秩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纠正会计信息差错,提高会计信息信誉,促进企业内部治理水平的提高。新闻媒体监督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监督形式。由于新闻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具有导向作用,所以能够对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在我国,新闻媒体监督日渐成熟,许多会计造假事件就是由新闻媒体揭露出来的,体现了媒体监督的威力。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信息传递所带来的便利优势,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全方位地实施会计监督。综上所述,会计监督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企业对过去经营状态的终结,也是企业对现阶段经营发展的一种促进力量,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在各项投资中取得最大效益的保证。企业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才能在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取得成功。

论文关键词:会计监督;责任主体;社会审计监督论文摘要:加强会计监督,对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单位要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做好会计监督工作。会计监督是指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行。加强会计监督,不仅可以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由于会计监督弱化,致使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弄虚作假、违规违纪,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因此各单位要强化会计监督职能,作好会计监督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会计监督必须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财政经济法律、法规是进行经济工作的规范,是经济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如《经济法》、《证券法》等,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的会计人员片面理解厂长经理负责制,认为领导说怎么办自己就怎么办;有些单位领导人认为自己对单位的一切工作负责,会计监督也是“我怎么说,你们就怎么办”,等等。这些认识在当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是导致会计监督普遍弱化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在广泛宣传《会计法》关于会计监督规定的同时,对不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干扰、阻挠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的行为,要依法予以追究责任,扭转会计监督弱化的不正常现象。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不力,问题还在于我国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单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应当“遵循利益至上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心”,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职能可以弱化,甚至放弃。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是与《会计法》、《规范》的要求相违背的。各单位追求其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应当的,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必须置于合法这一大前提之下。合法的经济活动是产生经济利益的前提。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不能削弱会计监督,而且要加强包括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监督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会计监督。三、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在我国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是负责人,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之或者找个替罪羔羊,减轻自己的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作为单位领导人是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对本单位,包括会计工作在内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负有责任。单位领导人要对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负有责任。要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监督工作能否按规定进行。这样就加强了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四、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和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他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所以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会计监督是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重要责任,必须严格认真地履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多样,会计监督变得异常艰巨。会计人员要履行好会计监督职责,就要认真掌握财经法律、法规、制度,以便准确地判断出各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的界限,不断提高会计监督水平。五、加强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构筑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共同构成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三者缺一不可。由于国家监督是依法对各单位进行强制性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是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所进行的监督,上述两种监督形式及其结果得到法律认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公正性,因此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地保证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并可弥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种种不足,或者说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是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一种再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加强,可以推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充分开展;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进行,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进行提供了重要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拥有了更广泛、更全面的自主权。权力没有监督和制约就会产生腐败,权力越大,就更需要制约,理财权力越大,就更需要会计监督。因此,强化会计监督,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造假现象的有力挑战,也是防止和发现会计造假的有力措施。同时,它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水平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周丽君.浅议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7).[2]霍卫红.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会计监督职能[J].财务会计,2001,(5).[3]肖广英.浅析“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J].财务会计,2001,(3).[4]白岚.新“会计法”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意义[J].财务会计,2001,(4).[5]李军.从“不做假帐”谈会计监督[J].财会研究,2001,(10).[6]王尚礼.完善财务制度加强监督职能[J].财会研究,2001,(4).[7]顾建平.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J].财会研究,2001,(10).

可以到财考、网社区找找,看看有没有需要的资料。

  • 索引序列
  • 关于舆论监督研究的论文
  • 有关舆论监督的论文题目
  • 监督研究论文
  • 行政权力舆论监督论文答辩
  •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问题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