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王慧敏光明日报总编辑

王慧敏光明日报总编辑

发布时间:

王慧敏光明日报总编辑

正省长、正部长级别1、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都是正部长、正省长级别待遇。2、属于高级领导干部级别。

日报社属于事业单位,日报社全名为人民日报社。《人民日报》为中国第一大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2019年5月,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荣获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2019年8月,王慧敏任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总编辑。更多关于日报社是什么类型的单位,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和中共中央的新闻机构。正部级单位,总编辑是为正部级干部。

光明日报总编辑张

1982-1992年在光明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主任记者、记者部主任助理、作品版主编。1993年任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1995年9月调入作家出版社任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1997年4月任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2001年11月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2003年12月22日,挂帅中国作家出版集团,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张胜友是一位优秀的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同时,还是中国出版界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93年他出任光明日报出版社老总,在一年内还清360万元外债,向报社上缴利润80万元。1995年9月他调任作家出版社社长,仅一个月,作家出版社的月图书发行码洋从39万元跃升至276万元。一年后发行码洋即从1200万元达到3859万元。2001年则飙升亿元,经济总量相当于改革前的14倍,甚至曾经有一个月份控制中国文学畅销书市场的2/3份额。他从一个记者、作家的角色转换成一位出版家后,不负众望,连年把作家出版社的业绩推向高峰。张胜友的改革思路很新潮,甚至将足球赛制引进单位的人事改革中来,他先将优秀编辑组成甲A队,被优化组合下来的则组成甲B队,鼓励甲B冲A。为了给编辑人员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他打破按文学门类划分编辑室的传统做法,把它们变成相应并列的编辑室,允许编辑放手开发各个文学门类的图书,这样既便于公平竞争,又可以使编辑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他的带领下,作家出版社涌现出了一大批贴近市场、具有“双效”的优秀图书,得了10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图书奖项,包括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以及茅盾文学奖。2003年12月22日,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获准成立的第一家大型专业性文学出版集团。

1、何炅

何炅从1997年开始主持的《快乐大本营》到现在都是非常火爆的一档综艺节目,一个连续播了21年的综艺也给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了,现在没有一档综艺能像《快乐大本营》这样有耐心和创造性的给人们带来快乐了。

2、杨澜

唯一可以和何炅一较高下的应该是杨澜了,杨澜真是巾帼英雄,谁说女子不如男,说的应该就是她,离开央视的杨澜也有了自己的商业世界,家庭和生活兼顾,而且口碑也不错,财富值也有,不输何炅。

3、陈鲁豫

1993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去了央视,但是1996年离开了央视进入凤凰卫视,后来凤凰卫视为她量身打造了访谈类节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2017年开始担任东南卫视《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第二季主持人和总监制。

说起央视离职主持人,也许你会想到李咏、崔永元、沈冰、白燕升等,他们曾都是央视名嘴,外界对他们的评价都非常高。他们的离职有各种不为人知的原因,也有各自的理想和抱负。然而,还有很多在央视工作的人,他们都是最牛央视离职主持人,现在,两个成了亿万富翁,一个当了市委书记。

和晶,1969年生于新疆,也许这个名字有点陌生,可在十几年前却是家喻户晓。一开始她是在上海电视台从事主持人工作,凭借《有话大家说》这一个栏目曾获得过“金话筒”的银奖,后来主持的《实话实说》非常受观众的欢迎,但由于家庭原因,不得不离开这个大受欢迎的节目,被调入做幕后工作,自从2012她和央视的合同到期后,她再也没有续约,选择下海经商。在幕后工作的那几年,她学习了很多文化产业的项目,于是离职之后就创办了个人文化传媒公司,但谁也想不到,短短两三年时间,她就把一家传媒公司成功转型成科技公司,而她就是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一跃成为了亿万富翁。如今她创办的“一度蜜”,市场估值5个亿!

说到杨澜,大家肯定很熟悉了,她的记者名声,早已远播海外。其实,杨澜在央视工作只有4年。她真正开始崭露头角是在留学深造回来后成为凤凰卫视的记者,走遍了全球,采访了数不清的大人物。她不光是一名主持人,同时她还是一位媒体人,还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有她一手创办的阳光媒体获得巨大的成功,她在主持生涯的成就也不容小观,曾获得过“金话筒奖”,由他主持的《杨澜访谈》最为人熟知,直到2014年,就已经采访过全球超过7百位知名人士,所有杨澜在全球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由于打开了知名度,累积了众多人脉,杨澜开始自己创业,丰满的见识和阅历,让杨澜看到了很多商机。她在1999年独自创立了阳光文化影视公司,如今的她坐拥70亿巨资,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之一。

提到张政,可能新生代的一辈不太熟悉,但是对老一辈的人来讲,对他是非常熟悉了,1966年生于黑龙江,1987年加入央视的大家庭里,前后在央视里服务了14年,不过,在2004年的时候,张政升了官,成了中国广播艺术团的团长。之后,前途一发不可收拾。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表现,他开启了疯狂的晋升模式,从一个小小的主持人,成为贵州省黔西南州委书记,成就了一番大事业。2009年至2017年,张政干了8年正厅级市委书记。6月份,升为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离开央视,并非刻意的离职,也许他的梦想就是要当上市委书记。

你可以翻开他的履历表,你就能得到答案。一个博士去了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这就是最好的答案,从新疆到贵州十万大山深处,就是一个普通官员普通的博士型官员,把这些做完了,也能在60岁以前爬到省部级干部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光明日报社是中央直属事业单位,由中宣部管理,所以,光明日报的副总编辑是副部级的。

1982年7月在光明日报社工作;1984年2月任光明日报总编室第二版副主编;198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助理;1989年3月任光明日报总编室副主任;1993年2月任光明日报记者部副主任;1994年3月任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199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助理;1998年任光明日报编委;2000年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个人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 《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选入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 评赏梁衡的散文《夏感》 《夏感》选自《梁衡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 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渲泄吧;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 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 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阙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 *** 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的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 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 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更令人由衷叹服。 《夏感》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二 《夏感》一开始,作者这样写道:“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在这里,朴实得有点稚拙的“一锅冷水”的比喻,新鲜的活脱脱的“密密厚发”的拟人,巧妙精当的“黛色长墙”的词汇选择,作者仿佛在进行俯视式扫描一般,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夏景的宏观。 而“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则宛然上述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 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 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 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 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 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 这一笔点染,不仅恰到好处也恰如锦上添花。 正如前面蝉鸣的烘托体现为一种声与色的交融一样,这儿的点染则体现为一种色与香的谐和。 如果说,前面的烘托是一种氛围的点化,那么这儿的点染则是一种情致的昭示——昭示生活的丰腴和饱满。 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 从这里,作者又仿佛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一段议论,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 这一段议论,对前面之意蕴致力点,是发生,是拓进,是引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 那么,这种质性意味着什么?作者很快就一语道破了。 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 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三 梁衡同志赞美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 这是何方之夏?显然,作者的注目点是非常明确的。 在那段精妙的议论后,他这样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里,作者的视角好象在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 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 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 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 一句话,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丰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 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 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梁衡同志的这一段文字,精雕细刻,丰姿绰约,作者之惨淡用心昭然,同时也是对福楼拜的“一词说”的生动实践。 这段文字,不仅构成全文意境的有力依托,而且也成为以金色为基调的夏的主体形象的丰满和强化。 审视作者所描绘的一切,我们恐怕很难想到那稻谷飘香的锦绣江南,也恐怕很难想到那牧草连云的苍茫塞外。 我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应该是那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了——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以及那横踞冀鲁豫的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 是的,正是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并多年驻节于斯。 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四 当然,《夏感》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让自己的视角渐次由表层进入肌里,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人。 夏日里生命在交替,夏日里作物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机制,但不可不论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间后,它多半已成了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之意志的对象化,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 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 “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 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 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 那么,作品的艺术濡染力如何强化呢?梁衡同志所运用的妙着是——细节。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几个细节,与上述快割快打快追肥浇水之类在叙述特色上一脉相承,构成了该段文字恬淡平实的整体风格。 这几个细节,乍一看似乎有点司空见惯,品嚼再三,就象使人感到它独有的韵味。 “听听窗纸”,“看看窗外”,在夏的紧张旋律的侧写,是夏的快节奏,也是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 它,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 在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用“看似平常最奇崛”来形容它,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 可以说,如果换一个其他细节取而代之,作品的魅力就会大大削弱。 有趣的是,梁衡同志的《夏感》,全文正好六百六十六字。 这在今天,恐怕是难得的短文了。 然而,梁衡同志却凭借这为数不多的文字,构筑起如此精美的世界。 它,使我们想到玲珑的雅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 过去评价散文之美,有所谓“人生宝、智慧宝、美丽宝”一说,而“六六”,在我们民族习惯中,向有和顺、如意、吉祥之意谐意。 《夏感》正是这样一篇三宝兼具蕴藉着和顺、如意、吉祥美好的意愿! 《夏感》选自《梁衡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光明日报总编辑演讲

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1978年。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同时,这场讨论也拉开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序幕。

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文章的主要作者、时年43岁的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回忆,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发表的一篇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

1977年7月底,胡福明的妻子因病住院,在病榻前陪床的几天里,胡福明一气呵成完成了近八千字的初稿,题目就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9月初,胡福明把文章寄给了向他约稿的《光明日报》理论部编辑王强华。

此后,文章又经过多人多轮的修改和审定,在发表前,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在标题中加入了“唯一”二字,这篇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文章,就此诞生。

简单的说就是1966~1976年的文革以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错案进行平反,然而,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为了反对这个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韩小蕙女士是《光明日报》资深记者、高级编辑、著名作家。尽管她的这个“身份”是新闻界、文学界众所周知的,我仍然要在文章开头标明,因为我希望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可能对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的人们都能够认识她,了解她,感知她,热爱她——在多少人忘却崇高,鄙视信仰,失去追求时,韩小蕙以她柔弱的双肩、手中的笔,始终坚持职业操守,坚持文人的良知,坚持人生真善美情怀。而且贵在“始终”,这是多么难得啊!不久前,韩小蕙获得了第六届韬奋新闻奖,这是她获得了众多文学奖项后,新闻界又给予她的肯定和崇高荣誉,她是当之无愧的!(一) 新中国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讲演者美国国会图书馆是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那里是书籍的宝库,是知识的圣殿,集中了无数人类的智慧的精华,她不仅是美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各国知识界文化人向往的地方。不要说在那发表演讲,即便是浏览一番、一睹她的丰采,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中美两国已经建交多年,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和频繁,但在 2003年9月20日之前,还没有一个中国人站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讲坛。台湾被联合国逐出后,在政治上难与大陆抗衡,就极力打出“文化牌”,多次妄图挤进该馆,但他们一次次碰壁,一次次空叹。2003年9月20日,中国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的“空白”被一位女性打破了——她就是作家和记者韩小蕙。这一天,由韩小蕙主编的《美国新生活方式丛书》经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后,被邀请进入美国国会图书馆举行首发式。这是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美欧以及全世界的汉字出版物首次进入该馆举行的活动,实现了华人零的突破。作为中国新闻出版界第一人,韩小蕙向听众发表了题为《且听他们的慷慨悲歌》的演讲。演讲获得极大成功。在20分钟的时间里,在那金碧辉煌的大厅,回荡着韩小蕙舒缓而有节奏感的声音,传递着亲切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她借助文学的感染力,从世界大家庭讲到中美关系,从华人登陆美国150年的奋斗史,讲到中国的迅速发展,从个人、家庭的生活,讲到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与互动,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当最后一句“谢谢大家!”刚一结束,全场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听众们原以为来自中国大陆的编辑只会讲官话、套话,只会讲毫无个人色彩的“外交辞令”,没想到通篇演讲如此文学而个性化,具有如此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令他们惊奇和感动!演讲一结束,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李化伟博士就走上讲台,激动地说:“我现在知道谁是老师了!”中国大使馆公使街参赞刘川生说:“讲演实在是太好了!感谢你为中国大陆争了光!我们多年跟台湾当局斗争,他们在政治上斗不过我们,就老是打文化牌,也拼命想往这里挤。现在,我们终于战胜了他们。”回国后,韩小蕙《且听他们的慷慨悲歌》讲演词在《光明日报》发表后,迅速被《美文》、《散文选刊》以及美国华人爱国刊物《彼岸》等多家报刊转载,被中国散文学会向会员推荐,还被选入《2003年中国散文精选》一书,在新闻界和文学界产生极大反响,认为这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同时又视角独特,富有文采,具有打动人心的美学魅力,既能让美国读者接受,又不失我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立场。(二) “文荟”聚集起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学人“文荟”是光明日报的文学副刊,1991年创办,后来取代了该报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东风”副刊。多年来一直由韩小蕙担任主编。其间,人手不够时,就她一个人干,既是主编,也是编辑。在全国数不清的大小报纸中,栏目繁多,内容眼花缭乱,但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越来越难有文学副刊的立足之地,文学越来越被冷落在一边。在屈指可数的几家文学副刊中,“文荟”是迄今仍然最活跃、最“文学”的副刊之一,早己成为作家、学者和仍然热爱文学的人们喜爱的版面,是他们展示新作、一吐心声的阵地,是他们须臾难离的精神家园。为了做一个称职的副刊编辑,不辱光明日报的地位和影响,韩小蕙真是殚精竭虑甚至可说是在玩命。副刊发表的文体以散文为主,韩小蕙过去钟情小说创作,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她是很想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但为了适应版面需要,取得与作家们对话的地位与资格,为了约到和编发一流的作品,她放弃了个人的小说创作,开始写起散文。这是她的初衷,孰料,日后却成就了一位卓有成就的散文家。要有稿件就要有“资源”,韩小蕙从“一无所有”做起,她采访了北京乃至全国上千位知名作家学者,并熟读他们的作品,逐步使自己成了一部活的“当代作家词典”。韩小蕙对待每一篇稿件都像对自己的文章一样字斟句酌,直至达到最满意的程度。著名随笔大家谷林先生曾有一篇《乱翻书》,韩小蕙给改成了《闲翻书》,一“乱”一“闲”,浮躁之气顿清,作者大喜,专门致信感谢,称她为“一字师”。韩小蕙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想方设法扩大散文作者队伍。著名作家李国文原来只写小说,韩小蕙拉他写了第一篇散文《卖书记》,竟使他放弃小说转向散文,成为今日的随笔大家。为此李国文先生戏说“是韩小蕙教我的散文”,“我是被韩小蕙培养的散文新星”。韩小蕙利用“文荟”这块阵地,创意、设计了一系列活动,都取得了骄人成绩。除行业报纸外,她在全国大报副刊最早推出“人类与自然”环保栏目。她曾发起“永久的悔”无奖征文活动,发动全国的学者巨擘们拿起这把触及灵魂的钥匙,打开了久锁的心扉。韩小蕙至今记得,她给季羡林先生的约稿信寄出3天以后就接到了厚厚的四千多字的稿件,题目就叫“赋得永久的悔”。面对当时就已是八十几岁老人一天之内写下的宝贵文字,韩小蕙感动不已;季先生随稿件信笺“出到人心里去了” 的夸赞,更给了她极大鼓舞。后来季羡林先生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就用了这文章题目作为书名。从此,季老与韩小蕙建立了不可动摇的信任与友谊。老人是全国各家媒体都在追踪的大师,他的稿件实在是难得。但只要是韩小蕙约稿,季羡林先生总是会给她写。多少年来,不少人难以理解韩小蕙有什么“魔力”——能随心所欲地“指挥”大师和名家写稿,能想要谁的稿有谁的稿,想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要?他们哪里知道,韩小蕙背后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这种“回报”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她所做的一切感动了“上帝”!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同志曾在一次工作会上说:“我不知道光明日报的韩小蕙是男同志还是女同志?建议大家去看看她办的副刊,研究一下她的经验。”而韩小蕙自己总结说:“我把当编辑看成是修筑金字塔 ——基座是人生,需要用吃苦耐劳、敬业献身的砖石结结实实地垒砌,此以人品取胜;中腰是文学,需要借助缪斯女神邀八方神圣共同打制,此以情商取胜;塔顶是哲学,需要修炼大智慧才能到达凌绝之顶,此以天分取胜。成功的编辑=7分实干+2分才能+1分天分”。韩小蕙的总结是真诚的,正是这一切,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臧克家、周汝昌、冯亦代、叶君健、冯至、荒煤、吴冠中、李国文、王蒙、邵燕祥、陆文夫、林斤澜、汪曾祺、叶楠、从维熙、贾平凹、韩少功、张抗抗、唐敏、刘心武、张洁、陈祖芬……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才团结在她的周围,成为她的铁杆支持者,为“文荟”增色,为“文荟”壮威,由此形成了“文荟”在全国报纸副刊中的地位!(三) 用“心”写作,在新闻和文学中驰骋韩小蕙是个尽心竭力的好编辑,但她内心深处是期望当个社会时政记者,以更好地实现她的人生目标:“我要求自己在文章中,力求跳出小我,获得一个大我的人类意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己的倾吐表达出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只是微尘一粒,毫不足道,他的价值在于:哪怕只拥有一点萤光,也尽可能地去照亮别人!”韩小蕙毕竟是文化记者,她的目光更多地关注文坛,一再写出引领文坛局势的重头新闻。1990年,当纪实文学方兴未艾,“地摊文学”如火如荼,她就从种种现象中观察到散文潮正在悄悄涌动,最早发现了散文创作升温的态势,写出长篇综述《太阳对着散文微笑》,向世人预言“90年代将是散文的年代”,该文为文学界、出版界传递了信息,直接推动了全国散文创作和出版热潮。以后每年一篇,韩小蕙对散文创作进行理论性述评,以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的独特写法论述她的发现,逐渐成为散文界的风向标。上个世纪末,她发表了长篇理论力作《中国散文的八个问题》,再次震动文坛,最终荣获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韩小蕙的散文研究和报道被写入多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这在新闻人中是十分罕见的。韩小蕙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关注着文化环境,以犀利的笔锋涤荡着污浊。针对文学的低俗化,她最早写出《女性隐私文学悄然涌动》和《文学呼唤崇高》;针对一些作家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她顶住压力,屡次大声疾呼现实主义创作回归;针对全国纷纷削减文学副刊,她及时诘问《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清瘦》,此文受到中宣部重视,后委托新华社召开行业会议专题研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韩小蕙在干好编辑、记者工作之余,开始了至今已持续20年的散文创作。她将对人生的体验,心灵的感悟,命运的思考,历史的审视,社会的批判,都统统化作了散文语言,凝聚在一篇篇散文中,她的《悠悠心会》、《有话对你说》、《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问书》、《在兵马俑前的沉思》、《苏州街涅盘 》、《蒲甘落日》、《钻石并不恒久》……一篇篇有影响、被读者所喜爱的散文相继问世,不少作品被收入各种选刊、年度选本和各种散文选本,散文辞典,成为当代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韩小蕙的散文成就得到了文学界的尊重,她的文学地位也得到公认。“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奖”一共只评了包括张洁、铁凝在内的30人,只有3位散文家获奖,韩小蕙是其中之一。“冰心散文理论奖”8名获奖者中7人是男性、大学教授、评论家,韩小蕙又是仅有的1名女性散文家。多部《中国当代散文史》为她开辟了专门章节,给以很高评价。臧克家、季羡林、张中行、王蒙、张洁、贾平凹,张颐武等学者、作家都以不同的方式给韩小蕙以很高的评价和赞誉。如今,韩小蕙已出版了45部文学书籍,基本都是散文集,她是中国作家协会资格审查专家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长年特聘《中国散文年度选》主编,还有其他社会职务。韩小蕙始终保持着朴素健康开朗的心境,面对荣誉、地位、利益和各种诱惑,她看得淡如风影。她惟一看重的是手中的笔,透过那笔锋,流出的是她的责任,她的良知,她的道义,她的智慧,她挥洒自如地舞动着新闻和文学双刃剑,呼唤着真善美,鞭挞着假恶丑。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人心如何幻化,潮起潮落时,站在潮头有永远直面人生的韩小蕙!(四) 柔弱的外表包裹着一颗坚强的灵魂这些年来,韩小蕙一面是在新闻和文学领域纵横驰骋,一面是她的人生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旅程,经受过精神的、肉体的煎熬。对于一位感情十分丰富敏感的知识女性而言,这就更为残酷!韩小蕙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由于精神的高下、思想的距离、追求的差异,不能不产生裂痕,在难以修补的情况下,她不得已选择分手。十几年前,一处房子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福利分房”时代,纵使你腰缠万贯,如果“单位”无房,也难觅栖身之地。但韩小蕙把房子留给了前夫。她领着幼女在深冬的寒风中挤进了父母家!这种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年轻妈妈还带着一个女儿!这需要怎样的大度,怎样的牺牲,怎样的坚强才能做到!每次我读韩小蕙当年写下的《无家可归》,都为她当年的处境而心酸,也会对她心怀的宽广而敬佩: “我拉着女儿的小手,在大街上流浪……我惟一的要求就是一套房子……女儿张开小手,搂住我的脖子,乖乖地靠在她的‘家’上,有我在,她就感到安全,感到温暖,感到甜蜜,感到幸福。我就是她的房子,可以为她遮风挡雨,可以为她除去病灾,可以为她赶走黑暗的压迫和坏人的欺辱,可以为她创造一个人文意义上最温馨的家,可我们的家在哪呢?还有比房子更重要的精神家园!”这就是韩小蕙!这些年,她独自把女儿培养成人,当年随妈妈“流浪”的小女,如今在英国著名学府深造。面对女儿今天的“辉煌”,一个曾经“无家可归”的单身女人,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啊!2000年夏,一场大病突然降临到韩小蕙头上,这不啻晴天霹雳!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时全被打乱。但她很快镇定下来,冷静梳理自己的思绪,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这场灾难,积极配合治疗,很快迈过了鬼门关。她仅仅休息了半年,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依如过去,一是一,二是二,一点不马虎,从没产生过很多人大病后的“顿悟”。但她毕竟是患过大病的人,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复元的情况下就上班,一次竟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办公室,她爬起后,面对大家的关切,依然是“没事,没事” 。2003年“非典”时期,她又一次面临生死的考验。中医、西医都给她开了3个月的假条,警告她不可出门:“你是免疫力低下者,白血球又偏低,要是感染上必死无疑!”可是当她听说年轻编辑不来了,副刊面临停刊的命运时,就冒着“死了就死了”的决心,戴着口罩,骑自行车上班,一个人做两个人的工作。还千方百计组织抗非典的一线报告文学和诗歌,一如既往地美化版面,使主管副刊的副总编辑大受感动,特意在大样上批示:“这不是凑合的版面,版式也是精心设计的”。回望韩小蕙走过的道路,每一步都是坚实和令人感动的,文坛因为有了她,多了一份绚烂的色彩,多了一份骄傲的资本,多了一份人生的范例!

蔡顺华,笔名东方牧,著名演讲家、演讲活动家、中国六大演讲家之一、散文作家;中国演讲协会副会长、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口才教育中心演讲教授,多所著名高校客座教授,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全国演讲大赛评委,中国当代演讲事业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春晖》杂志执行主编,《演讲与口才》杂志原常务副主编。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7月31日登上《光明日报》全国优秀知识分子光荣榜,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国家人民教师奖章。

光明日报总编辑张震

如果从中医学角度定义气功:气功是通过调神的自我锻炼,使自身气机变得协调的锻炼方法。 随着科学的向前发展,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有关知识来认识气功,这将更加深化我们对气功实质的认识。 如果从现代行为医学的角度看,气功锻炼是对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性行为进行学习训练,最终以条件反射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 如果从气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学过程看的话,可将气功定义为:主要是通过使用自我暗示为核心的手段,促使意识进入到自我催眠状态,通过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调整心身平衡,达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锻炼方法。 我们也可将上述认识概括成一句话:气功是一种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疗法。心身疗法的种类很多,气功区别于其它众多自我心身疗法的重要之处是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中国人所独有的,以中医理论内容“调神”为核心指导的实践活动。气功的历史可以上溯五千年以上或更久远,它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古代人把这种锻炼方法不叫气功,而称之为导引、按跷、吐纳等。如《黄帝内经•素问》记载:“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以避寒,阴居以避暑。”以动静两种方式抵御寒暑和养生疗病。《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于而滞著,骨瑟缩而不达,作舞以宣导之。”说明古代的气功、导引、舞蹈、体育并未分科。 《黄帝内经》记载:“中央者,地平以湿,地所有生万物也众,民杂食而不劳,其病多萎厥寒热,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从中央出也。”说明气功发源于中原的黄河流域。由于考古学的发展,许多气功文物相继发现,如青海省大通县出土仰韶时期的舞彩纹陶盆,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导引图,还有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等,都是珍贵的气功文物。 文献所见到的气功一词,最早是晋代道士许逊写的《净明宗教录》,其中有气功阐微一词。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少林秘诀》和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武术汇宗》中都提到气功一词,但指的都是武术锻炼方法。在1929年张学良将军为张庆霖编著的《练气行功秘诀》写的序文也提到:“气功大而御敌兴邦,小而强身健体,养生医病……”1934年杭州祥林医院出版的董浩著《肺痨病特殊疗法•气功疗法》和1938年上海出版的公溥气功治疗院的《气功治验录》两书中,气功一词开始与医疗保健联系在一起,由于是内部印刷,影响极小。这时的气功以调息、调意和站桩为主。 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基本分两大类,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类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古代则根据功法不同,分别称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坐禅或内功等。其特点是通过练功者的主观努力对自己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的锻炼,以达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丹道与气功 很多人是从气功开始认识丹道的,但是丹道和气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应该说气功这个名字并不好,太宽泛了,什么都可以塞进去。而且现在的大多数气功层次太低,用的意念太多,很容易出偏或者出现别的问题。气功,可以说是丹道的基础阶段。因为丹道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气神。而气功一般是病人或者身体不好的人练得,目的是追求健康。网上流传很广的小周天功和真气运行法,便是丹道的筑基法变形过来的,充其量只是气通周天,甚至是更低级的意通周天,算不上真正的小周天。 气功是50年代刘贵珍创造的一个名词,他在<气功疗法实践>写到:“‘气功’这个词概括了静坐、吐呐、导引、内功等修练方法。”“古代流传下来的导引法、内养功、吐呐法、内功、深呼吸、静坐呼吸养生法等,虽然名称不同,均属于气功之前身。”也就是说气功历史只有几十年,它是现代人根据中国古代传统养生功、丹道创编的。往往是患病的人东练一种功西练一种功把身体练好,他就创编出一种功法来。俗话是: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是炼气在人体内,加强人体的血液循环及震荡人体气机强筋壮骨的动静训炼及刚柔训练。是必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及人体的顺应自然的气机开合规律进行系列的导引活动。凡是这类健体活动,可以配合各类仪器进行数据跟踪,指标分析。其功用及宗旨即是:活气,活血,增强体能。起到增强体内的免疫能力及抵抗能力,也可以说,防外御能力。等等,最后达延年益寿的好处。就气功而言。任何熟悉了解人体经络,脏腑气机循环规则的人,换句话说,熟通中医理论基础的人都可进入指导及编排气功修炼方法。比喻:炼站桩,炼导引。炼太极,练硬功等等。都是一系列促进身体健康的运动。但有的气功运动,也必须老师亲临指导。以防气行偏差 气功的缺点: 第一、气功的功境层次是停留在大小周天。 气功功法很多,绝大多数气功功法是不讲究周天的,比如气功功法开创者刘贵珍的内养功就没有周天说。另外讲究周天的功法把通周天视为最高境界,“周天通百病除”,这是气功界流行说法。 由于气功的功法多数是根据自身病患练成显效或康复创编出来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因为病状各异,身体阴阳各人不同。就使到气功爱好见功法就练,气功练了几十种病患却不见有好。另外一些是为了赚钱获利根据流行功法、丹道下手练精化气方法、释家初禅、儒家养生法汇编成。没有深层次的内景修炼操作方法,反而用道教、佛教唯心论的无限量功能来武装自己。把物质性的练功治病变成意识无量功能,最后被邪教所利用,毁了整个业界。 第二、 气功重功能轻修性 在气功界里,看重的是功能训练。这样就产生很强的功利性,后来气功变成一种赚钱工具,就形成功能挂帅了。重功能轻修性的后果是什么?容易使人走火入魔。在气功热时很多气功爱好者把命练掉,也很多名家英年早逝,把神经练成精神病,把本来不太坏身体给练坏了。严重的被邪教所惑自杀自焚,与当局作对,企图获取政治资本。很多人练几日十几日就去手感探病、测病、发外气帮人治病,遥感、遥视,把刚刚练出的一些气给消耗掉。外人没帮着反害了自己,这是重功能的体现。 为什么要修性功?性功:性情、道德品质、世界观、认知、行为所有意识方面的修炼。在练出气得充满境界,如果性情不纯粹,道德不涵养,世界观不改变,认知不规矩,行为不依循。气就会助动这些作为的,比如性情张扬、轻狂、自大,它会助强这些性情的。性情暴戾、道德败坏、世界观杂乱、认知蛮强、行为乖张,心就难虚静。心不寂静,体内的气就会散乱。最常出现的是睡眠中体内气会乱冲乱突、冲奔不堪。有些人还把内气汹涌澎湃当功境高深,用意加以引导,这样气会攻心令人猝死的。 性功命功是相辅相承的,没有性功,心不恬静,气不生焉。没有命功,气不出来,心难寂静。 第三、 气功的理论基础缺失 气功是兼备道、释、儒、医、武,很多气功功法介绍都是综合这些门科总结出来的。不过要统一某些学科,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几代人努力才能有成果。宋朝王重阳就一生致力于道、释、儒三合一的推广应用,结果没有成功。他的徒弟邱处机就另创纯道教的龙门派,全真教现在没有了,道教龙门派现在仍流行就是证明。道、释、儒、医、武有相通,理论也互相兼并,内涵和功用都不同的。气功是从这些学科兴起的一门健身疗病的功法,它只兴盛了20多年,为什么兴盛那么短?就是它的理论基础太薄,特别是它没有功能测量标准,就容易被些心怀叵测的人利用。那些利用气功的理论缺失和功力衡量标准而大吹特吹,无限上纲地吹嘘气功的功能,大搞个人崇拜,建派造神。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些气功有志之士以身作实验进行科学探索,取得一些科学数据。由于这些科学实验只是肤表的,没有突破“气”的原理。这种科学实验活动又为气功所利用,披上科学外衣进行。 气功的解释1 气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呐、导引、行气、服气、炼丹、修道、坐禅等等。在古书记载中很少有“气功”二字,偶尔出现“气功”的提法,亦无完整的解释。直到20世纪50年代,刘贵珍在《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写到:“‘气’这个字,在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一般认为“气功”二字从此被确定和传播开来。国外有些资料将气功译为“深呼吸锻炼法”,国内有些工具书也如是照搬,显然是未认识到气功的真谛,实际上气功锻炼包括呼吸、体势、意念三类手段,每一类手段又有多种锻炼方法,深呼吸只是众多呼吸锻炼方法中的一种。可见,将气功的定义解释为“深呼吸锻炼方法”,是过于片面了。 如果从中医学角度定义气功:气功是通过调神的自我锻炼,使自身气机变得协调的锻炼方法。 随着科学的向前发展,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有关知识来认识气功,这将更加深化我们对气功实质的认识。 如果从现代行为医学的角度看,气功锻炼是对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性行为进行学习训练,最终以条件反射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 如果从气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学过程看的话,可将气功定义为:主要是通过使用自我暗示为核心的手段,促使意识进入到自我催眠状态,通过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调整心身平衡,达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锻炼方法。 我们也可将上述认识概括成一句话:气功是一种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疗法。心身疗法的种类很多,气功区别于其它众多自我心身疗法的重要之处是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中国人所独有的,以中医理论内容“调神”为核心指导的实践活动。 气功的解释2 气功这门学问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气功一词首见于晋朝许逊的《灵剑子》一书,此处气功虽有练气、修德之意,但尚未作为专用名词使用。至清末《少林拳术秘诀》一书 的《气功阐微》中才明确提出气功一词。直至1953年刘贵珍把自己的功法定名为“气功疗法”,后又建立气功疗养院,并著有《气功疗法实践》等书,气功一词才广泛应用并为广大群众所熟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气功已发展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一门特殊学问。 何谓气功,目前已有数十家为之规范定义,虽各有道理和根据,但未有为众人所公认者。智能气功科学本着气功定义的内涵必须是各家气功实质的集中表现,将气功一词定义如下:“气功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调心、调身、调息是其外延),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该定义指出了气功的理论基础——整体生命观,包括宇宙大自然是一整体、人本身是一整体、人和大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天人合一),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各家气功共同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气功的特殊锻炼方法——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的锻炼,即意念活动集中、专一并和自己的生命活动结合到一起,这是气功锻炼区别于其它锻炼方法的根本实质,是气功定义的灵魂;明确了气功锻炼的目的——改造、完美、提高自己的生命功能,脱离自然本能的束缚,进入自觉智能的自由王国;指明了气功是运用功法完美自己身心、提高自己生命功能的实践——气功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气功锻炼的过程是运用气功科学的功理、功法来重新塑造、升华自我的实践过程。该定义概括了气功的全部内涵,是完整的、符合现代科学规范要求的科学定义。 气功的解释3 气功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原始的气功没有名称,以后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的“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而散见于历代名家著作中的静坐、坐忘、禅定、胎息、行气、服气、调气、周天、内丹等也都属于气功的内容。至于“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一书,即使这是后世托名之作,那么最晚也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以后才出现的《中山玉柜服气经》记载:“气功妙篇,气术之道略同……”,但在内涵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不完全一致。现在所通用的气功,则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之后才逐渐得到推广的。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逐渐总结而形成的。气功疗法与体育疗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可以包括体育疗法,但体育疗法却代替不了气功疗法。肢体运动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也是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以调心为核心。内练与外练是结合的,应以内练为主。气功之气是指“内气”、“真气”,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气功疗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至少它是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综合。 气功疗法包含心理疗法,但是与心理疗法有区别。心理疗法一般是指医生用语言、表情、姿势、态度等,对觉醒状态下的病人进行说理、暗示治疗;或用一些特殊的诱导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种表面上有些类似于睡眠的催眠状态,再对呈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进行暗示治疗。故病人始终是被动的。而气功疗法的特点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病人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自我锻炼从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气功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气功作为一门科学,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与教义,只从教徒的修炼实践中提取科学的内涵。这反映在道藏、佛经中也记载了不少古代气功的资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论,也常为练功者所借鉴。 内容 气功内容广泛,主要有调身(姿势)、调心(意念和松静)、调息(呼吸)、自我按摩和肢体活动等。气功功法繁多,有以练呼吸为主的吐纳功,以练静为主的静功,以练站桩为主的站桩功,以练动静结合为主的动功,以练意念导引为主的导引功,也有以自我按摩为主的保健按摩等。中国气功流派很多 ,一般分为医、儒、道、释、武术五大派别,每个派别又分为若干个小流派。医家气功主要以防治疾病,保健强身为目的。儒家气功主要以修身养气为目的。道家气功主要以身心兼顾、性命同修、清静无为为目的。释家气功主要以练心为目的,要求精神解脱,其中又分两派,一派叫做八定,强调四大皆空,一派叫做参禅,强调修身养性,普渡众生。武术气功主要以锻炼身体、防身和提高击技为目的。各派气功尽管方法各异,但总以练意、练气为主。气功从形态上可分为静气功和动气功两类。静气功采取卧、坐、站等外表上静的姿势,运用精神内守和调整呼吸的方法,着重练身体内部,所以也称为内气功。动气功是采取意和气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如走式气功、太极棒气功、自我按摩等,因为它有动作表现于外,所以又称为外气功。 一、 名 词 解 释 1、周天:道家的周天有小周天与大周天之分。小周天路线是任督两脉;大周天路线是人身24经脉与奇经全通。仅仅是感觉到气在身体内运行,称之为经络周天;内视到经络、穴位及内光、内景,才能说真正是周天路线通了,这称之为丹道周天。丹道周天是道家的正途,由此可开发出人体潜能,并最终觉悟到“炁”的真谛。 2、内视:练功者将思维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内部,直到能“看”到各种图像,称为内视,医家称之为“返观”,俗称“开天目”。内视得好的还可以看到身外的景象。 3、静功:练功者用各自的办法,排除多种念头,将思维集中于一念,并尽量将此一念定下来。定得好的甚至将此一念也除去了。所有这些过程均称为“静功”。静功中“定”到一定程度,就能出现“内视”、幻听、直觉等诸多人体功能。 4、盘坐:这是静功中常用的姿势,有三种。散盘——两脚交叉在双腿下而坐;单盘——一脚放在另一只脚的上面而坐;双盘——两脚交叉搁在双腿上而坐。 5、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印堂和玉枕穴的连线与卤门下垂线的交汇处,又称天目、天目穴、泥丸宫。 中丹田——双乳连线的中点往胸内部的中间。下丹田——脐下3寸往腹内进去的中间。而功夫达到相当程度,则“全身无处不丹田”。 6、天门:俗称卤门,是道家元神出处。 7、天顶:即百会穴。 8、意念:即识神,即后天思维、后天意识、显意识,简称思维、意识。 9、性:即“神”、“元神”,即先天思维、先天意识、潜意识、下意识。道家认为上丹田是元神之居所。 10、命:即“元精”、先天之精;如果和“气”、“神”连用,则可简称为“精”。道家认为下丹田是生储元精之所。 11、玄关:由后天思维进入先天思维(玄)的一刹那。因为进入先天思维很难,又是内功修炼过程中极关键的一步,因此前辈练功家将这个“一刹那”喻为一道极难逾越的关口。玄关打开,人体潜在的一些先天功能就可被开发出来。 12、丹:练功者玄关窍始开,即可内视到身体内有如日如月、如珠如籽的图形,此图形即是内丹,一般称为“丹”,释家称为“舍利子”、“菩提子”。 13、清修:练功者锻炼自身的“精气神”,即是清修。如果与异性交换“精气神”,不进行性接触,也属清修,不过这是清修里的“双修”。 14、性命双修:练功者独自先后或同时修练本身的“性”(神)与“命”(精)。 15、内外双修:内——指精、气、神,外——指身体,内外的锻炼同时进行。 16、男女双修:男女练功者内功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性的接触来练“精气神”。此种练法只在夫妻之间进行。 作用和疗效 中国古代气功从一开始就用于治病和健身。气功所以能够治病,主要是因为它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及心血管系统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异常反应有纠正作用,对腹腔器官有一种按摩作用,对自身生理机能可起到自我控制作用等。练功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排除情绪的干扰,让人体的生理、生化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气功中的放松、入静和呼吸可缓解大脑皮层对整体的应急性反应准备,为机体的休息、修复和调整提供有利条件,亦即可清除“七情”对机体的扰乱,降低机体对外部环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减弱“六欲”的危害;经过缓慢调整,使整体耗能减少,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姿势(调身) 姿势自然放松,是顺利进行气功呼吸和诱导精神松静的先决条件。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姿势本身也起着一定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姿势有平坐、自由盘膝、单盘膝、仰卧、侧卧、站式、走式等。 入静(调心) 入静是指一种稳定的安静状态 ,无杂念,集中意念于一点,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减弱,进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即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常用的入静方法有五种:①意守法。②随息法。③数息法。④默念法。⑤听息法。以上五种调心入静法初练时可从意守法开始,逐渐过渡到随息法或听息法,或始终练一种,可因人而异。 呼吸(调息) 呼吸是气功疗法的重要环节 。通过锻炼,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最后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呼吸方法常用的有8种:①自然呼吸法。②顺呼吸法。③逆呼吸法。④停闭呼吸法。⑤鼻吸口呼法。⑥气通任督脉呼吸法。⑦潜呼吸法。⑧真息法。练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则指导下逐步做到深长、细匀、缓慢,切不可急于求成。 要领 气功功法不同,其特点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要求是:松静自然、意气相随、练养结合、动静结合、循序渐进、因人因病而异、持之以恒、生活有节。上述要求,大多适用于各种气功,练功者具体练某种功时,还要参照该种气功的具体要求。一般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热、各种急性病及急性传染病的人不宜练气功。 把后天空气与先天元气合成一股浩然正气的功夫;对生命过程实行自我调节、自我锻炼、健身长寿的科学。古代称谓很杂乱,有吐纳、导引、炼丹、玄功、静功、定功、性功、内功,以及修道、坐禅、内养功和养身功等。“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朝许逊《净明宗教录》,其中有“气功阐微”记载。解放前董浩著《肺痨病特殊疗养法 气功疗法》及中华书局《少林拳秘诀》等书中,都提到过“气功”之词。但是,直到1953年刘贵珍等编著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才对气功作了完整的解释,气功作为正式名词开始确定和流行起来。 一般认为,气功在商朝时即已产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气功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道、儒、医各家都研究生命运动的规律,提出自己的主张。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哲学中关于宇宙以及人的生命理论和我国古代性命之学相结合,佛教传统的修持方法和我国古代气功的修身养性相结合,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气功科学的发展。 一般而言,气功可分两种,即养气与炼气。养气就是道家静坐功夫,把气运在丹田,使之凝聚不散,不让身外景物诱导而外泄。炼气乃以运行为主。如拳术家在练拳时要用臂力,就把气运到臂上;用腰力,就把气运到腰上;假如四肢百胲都用力时,就把气运到全身。气有呼吸的区别,呼为阳,吸为阴;呼为动,吸为静;呼为刚,吸为柔。要把阴阳、刚柔、动静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它的作用。气要运行时,不可逆走,贵当顺行。如顺行的话,不但脏腑会舒畅,并可快慢自如;倘若逆运的话,内部各脏腑就要受到伤害,一些习练者练岔气致伤致残者时有所见。 古代气功一般划分为儒、医、道、释、武术五大派。儒家气功以“修身养气”为目的;医家气功以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为宗旨;道家气功讲究“身心兼修”、“性命双修”等;佛家气功要求“炼心”以求精神解脱,其中入定派强调“四大皆空”,参禅派强调“修身养性”、“普渡众生”;武术气功主要为了锻炼身体和提高技艺。近年来,有人依据气功功法的特点,将古代气功归纳为静功与动功,并划分为吐纳、禅定、存想、周天、导引五大派。吐纳派强调呼吸锻炼为主;禅定派强调意念锻炼为主,要求思想内联,静坐凝心,采取一些不复杂的方法来集中意念,一般的静坐均属这一派;存想派也强调意念锻炼为主,但要求用一种想象幻视到莫种事物;周天派强调在思想内联的基础上意气相依,推动内气感觉沿自己体内的任、督脉等经络路线周流,也称为内丹派;导引派强调以动功为主,特点是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或作为自我按摩。 气功的研究 1955年,刘贵珍的气功著作翻译成日、英、印尼等语,他的气功概念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引起了第一次全国性气功高潮,陈毅、林伯渠、谢觉哉等领导人也进行了练功或题词。1978年,上海的顾涵森女士在《自然杂志》发表了多篇研究报道,宣称找到了气功“外气”的电磁波、微粒流、静电等物理证据。次年,四川省发现了唐雨的耳朵认字的特异功能。这两个事件引起了研究气功热潮。1980年代中期,严新医师与清华大学陆祖荫、李升平等合作做出了气功外气影响分子结构的实验。在《自然杂志》、《生物物理学报》发表。在《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被广泛转载。气功协会会长张震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贝时璋等在确认研究报告可靠性的情况下,对该报告进行了推荐。中国中医研究院在1983年成立了气功研究室,1986年建立了气功学硕士学位。 气功原理与特异功能 气功和特异功能现象存不存在?是科学还是迷信?目前的科学能不能作为评判标准? 与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类似,气功受到很多的质疑,相信的、反对的人都不少。但不管是相信和反对,都需要根据事实和实践。现有的科学理论仍有不少现象不能解释,它仍不是一个完全的理论。因而我们只能用它来分析,而不能用它作为武器来肯定和否定未知现象。肯定的人需要尽量提出证据,而反对是人既然要反对,就应该亲自去进行实践和验证。 在我们已知的领域,虚假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未知领域,因为难以鉴别,虚假的现象则可能会更多。因而我们不能因为发现了一些虚假的证据便断然持否定态度,但却只要发展了一个确切的证据,便可说明其真实性。 对于气功也有这种态度。我本人为了验证中国传统思想,也曾广泛地研究过不少的气功功法(因没有师傅,怕走火入魔),自觉理解了气功原理后,便开始练习道家周天功法。练习的第七天周田开始发热,不久便有一股热气流从督脉冲向着头顶,感受到诸如印堂跳动、脑中麻雀唱蝉鸣、廉泉涌出纯香汁液等众多感觉,均与功法所述一致,并曾在不经意间,手指轻轻地点破了窗户玻璃。正因为经过了亲身的实践,我肯定气功和特异功能的存在。 科学目前对气功没有恰当的解释,即使有些解释也局限于科学的思维方法。其实,气功需要基于中国传统的系统整体思想来理解。 一、气功原理 气功的“气”即非气体的“气”,也非单纯的人体精微物质,而是相对于形体而言,是形体功能及功能性物质的系统性的整体。 气功的种类和功法很多。但无论是何种功法,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的训练,增强和平衡人体或人体某些部分的系统功能。因而,恰当的功法训练对人体产生系统性的良性作用,不恰当的功法训练则可能只是使人体某些系统性功能得到平衡和增强,但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平衡却有破坏作用。只有了解了气功和气功修炼原理,气功才是有益的,才能称为人体生命工程。

他自己也把自己当神仙,什么发功灭东北森林大火,用意念拦截核弹,隔着楼给邓稼先发功治病,结果都是忽悠,他连自己的近视眼都治不好,还能治疗绝症,走火入魔,脑子进水才会信他的,当然有些利益群体,靠这个大师吃饭的也会“信”。

功效是有的,不过没有那么神奇罢了,他们治病的疗效主要在于,以气功为引,开发了学员的潜意识,让人们在潜意识里相信气功的神奇,所以说,越相信气功和练得越勤快的,效果就好一些。大家都知道,关于意识这方面的研究是很深的一门学问,现在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研究的科学还不是很透彻,所以也不能说他是。他现在在美国,也收了很多弟子。在国内有个邪教也是以发功治病的名义,散播邪说,殃及了池鱼,把气功也连累了,所以练习的人少了许多。严新也是一个普通人,不能把他当圣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早期的气功治疗方法确实有些作用,所以他才出的名,后来媒体炒作的太厉害,当治疗效果不尽人意的时候,人们就觉得严新是个欺世盗名之徒了。以下是严新的个人资料:严新(1950年—),四川江油人,著名医师、气功师。严新1961年小学毕业后就读于江油一中和江油高中,毕业后进入绵阳卫校“”班学医两半,回江油东安乡担任医生。1971年底至1974年8月在江油县卫生防疫站当医生。1974年9月入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绵阳中医学校任教,担任中医内科、妇科、基础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并担任班主任。1982年调到重庆中医研究所从事临床工作,应用常规中西医手段和气功为病人进行治疗,并在一些病例取得堪称神奇的疗效。1984年,《四川工人日报》记者对严新进行了采访报道。1985年,《体育爱好者》、《气功与科学》等杂志先后报道了严新。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严新开始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等机构的陆祖荫、李升平等研究者合作进行了一系列气功科学实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实验包括从广州发放“外气”改变了位于北京清华大学实验室内的水等物质的分子结构。气功协会会长张震寰将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贝时璋等在确认研究报告可靠性的情况下,对该报告进行了推荐。实验论文在《自然杂志》、《生物物理学报》上发表,在《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广泛报道。严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在中国具有很大的影响,他首创了气功带功报告这一方式使得数千、万人同时在开阔的场地进行练功,并使部分人产生自称奇特的生理反应。90年代末严新气功成为中国首批获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注册的气功功法。从90年起,严新主要活动在美国、加拿大等地,进行了一系列气功生命科学试验。国际上传播严新气功的主要组织有国际严新生命科技学会。严新流传的著述包括《练功八十字》等。严新现在已经逃往美国。现在,我们对于严新的争议可以趋于统一了:严新气功是个。严新在离开中国前,于上海做过一个“带功报告”。上海人比较实际,让前几排全是瘫痪病人。严新将了很多,发了很多功,但没有一个瘫痪病人站起来,反而有一个心脏病人发作了。严新还说,他能控制导弹的运行。可是,当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时,他为什么不发功控制导弹的运行方向?严新气功是不可信的。气功确实有健身养生的作用,但超出了这个范畴就是不可信的。

我相信严新,他是有过人之功夫的!我曾练功出事,住院时给大师写了封信,他把信交给了张振寰先生看,先生把信又给了北少林内劲一指禅的第三代传人王书林先生,因为我是练这个热身操时出的事,回信让我去北京,王先生给我亲自调,他说调不好给我另请高人,一定给我治好!我当时身上连一点气力都没有,吃饭靠人喂,说两句话都累的发抖,哪能去北京?我也没气力写回信了。过了有十天左右,我正在打能量合剂,忽然特别想看一下天空,我一直不敢看天看地,但那一刻不看就不行,仿佛谁命令我这样做,我在病床上躺着,扭过头看了一眼天空,就马上转回头,突然觉得什么东西从头顶进入腹内,并在肚子里飞快转动!完全是一团火球在肚子里面燃烧,而且在不断膨胀,我大惊,这是什么东西呀?把我肚子药烧坏啦!我大叫救命的同时,心想你是什么东西呀,顺着我的大腿走吧!大夫和护士听到我的喊叫都跑过来啦,问我怎么了,我语无伦次的说“我肚子可烧字还没说出来,发现自己肚子一点都不烧了!医生说我练气功练的神经了,说哪有什么气功?谁看见了......第二天宝鸡气协的师傅来医院看我,听我讲发生的事,一个劲地责怪我傻丫头,说是哪个大师和我有缘,给我发个能量!还是你要加个意念让定住不要转不要烧,即会不转不烧,慢慢结丹,你的元气补上病自会好!他们说这是练功人求之不得的事呀!后来我想,一定是严新大师发来的能量,我的信中有我的名字地址及医院的名字,并附一张我的照片。他在没有我的音信之时,为我发送能量,却因我的无知而失去。我感谢严新大师的慈悲和关爱,他有佛菩萨一样的心肠,谁误解他,谁在我心里都不是好人,哪怕全世界的人都不信严新大师,而我,永远对大师的恩德感激不尽没齿不忘!我对我的话负责,我曾把这些都写在我的QQ空间里,谁若有质疑,可和我直接对话,我绝不允许一些人对严新大师有侮辱性和猜测性的言辞!

  • 索引序列
  • 王慧敏光明日报总编辑
  • 光明日报总编辑张
  •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 光明日报总编辑演讲
  • 光明日报总编辑张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