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李沧东导演论文研究

李沧东导演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李沧东导演论文研究

可以说,真挚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文学性较强,始终是萦绕在李沧东电影中的主要风格特色。他擅于刻画处于极端情境下的人物,擅于设置极端化的情境,讲究剧作结构与技巧。

1954年出生在韩国大邱的李沧东,可能是黑泽明、深作欣二等日本黄金一代之后最好的亚洲导演。《绿鱼》(1997)是李沧东名满天下的“绿色三部曲”的第一部。在这部处女作中,大兵哥英雄救美被痛扁、违章车追着警车满街跑等反抒情、反英雄的叙事方式,给欢快、浅薄的韩流注入了清新、锐猛的活力。

其实看《薄荷糖》的时候印象还不是很深刻,看完了他的《密阳》和《绿洲》之后,越发觉得李沧东一直在拷问信仰问题。 对于李沧东导演的作品,我看的就这三部。其中《绿洲》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因为在拷问宗教信仰的同时,这一部更多的聚焦于主角人物的感情戏本身,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曾经在上一堂电影课的时候,老师对于李沧东的一句点评让我记忆犹新。他说李沧东是韩国电影的老大哥,如果和张艺谋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相比,他是韩国电影的十个“张艺谋”。 我很喜欢的另一位韩国导演金基德说:“在韩国,我是第三号,姜帝圭排第二,李沧东排第一。”电影大师戴锦华也称他是亚洲最优秀的导演,世界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足以看出李沧东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的认可度。 踽踽独行的时代 关于文艺作品,反映时代车辙才会经得起岁月沉淀成为经典,李沧东显然做到了。他格外喜欢鲁迅的作品,也钟爱批判现实主义,他的电影践行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却没有完全复制鲁迅的辛辣讽刺风格。他怀着对历史的思考与敬意在二十多年的电影生涯中导演编剧了六部长片,宁缺毋滥,每一部都含着冷峻的目光对时代的弊病进行反思,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韩国许多电影都描写人性在黑色生活之下产生的复仇反击,而他偏偏像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在商业片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反其道而行之,以一抹诗意为韩国电影市场添加明媚的一笔。他在公正地探讨生活如何把一个人逼上绝路,如何毁灭人的一生。《薄荷糖》是探讨“毁灭”的代表作。独特的倒叙叙事带观众一次次回溯到从前。如果把倒着的七次回溯变成顺叙,这就讲述的是中年男人金永浩一步步被时代的痕迹逼上绝路,最终迎着呼啸的火车自尽的故事。但巧妙地七次回溯,让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一次次梳理时间线,追根溯源研究主人公绝望的来源。他就像是风中的浮萍,被时代洪流高举又狠狠摔下,无法控制自己的走向。其中不乏许多细节,影片刚开始我们会发现男主人公有点跛脚,追溯回去的时候,我们才会猛然醒悟,这是光州事件那场战争莫名其妙地让他挨了一枪,给他留下的痕迹。他的脚被子弹伤了,后来战争虽然远去,但痕迹依旧存在。就像他整个人的性情和命运都和时代风云息息相关。《薄荷糖》除了对时代的批判,也在反省着人物本身耽于玩乐和堕落的姿态。 每个电影作品都带着导演自身的基因。经历惨绝人寰的光州事件,以及被政府剥削的童年,这些都成为李沧东的影子,紧紧跟随他,让他对于历史的动荡更迭的认知比常人更加深刻。 在《密阳》里他大胆地质疑人的信仰,对宗教的探讨达到了巅峰。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成为基督教徒,一次次念叨着原谅杀害自己孩子的杀人犯。 在见到杀人犯的时候,杀人犯却云淡风轻地说“感谢上帝已经原谅我了,我一直都过得很不错”,丝毫没有悔恨之意。 后来,她一次次挑战宗教的权威,对上帝进行反抗,甚至色诱牧师想要找到心理认同。从信仰宗教到反抗宗教,她敢于直面痛苦,万万不能假笑欺自己,说是上帝爱着我们,可最爱自己的人就在身边。影片也在用这种醒悟把结局变得温馨。 李沧东是一个很清醒的导演,他用这种方式在探讨人类价值观的选择,这种时代与个人反思的紧密结合,一定是值得留下来反复回味的。 儒雅:甜与苦的平衡 如果说朴赞郁是一位暴怒反击又爱自嘲的多米诺骨牌玩家,李沧东更像是看破人间沧桑用讲故事的方式徐徐地向小孩子展露时代脉搏的慈祥老爷爷。他的电影风格委婉含蓄,带着柔和的诗意,却讲述每个人的悲伤之事,带着锋芒。他电影中的儒雅气质很吸引我,和金基德隐晦禅意的朦胧诗的感觉不同,他的诗行又绚丽又儒雅。或许和他出生在贫苦家庭和作家出身有相当大的关联,他保持着对生活的平常心态,身上总是带着知识分子的平静和对底层群众的关怀。所以可以说是“作家电影”的代表,他的电影都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完整思想。这种儒雅和温柔最体现在绿色三部曲中我最喜欢的《绿洲》。在我心中,这部关于爱情的片子可以和《泰坦尼克号》比肩。《绿洲》讲述文素丽扮演的脑瘫女人和一个薛景求扮演的出狱男人洪忠都的爱情故事。见面即强奸的戏码让我被震撼到,并不是因为李沧东用情节的大尺度去吸引到观众的眼球,反而他把这段激情戏拍得极为克制悲伤,没有刻意美化,而是客观表现丑陋——或许一个面部扭曲的脑瘫女人在性方面就是缺失的,所以她手足无措。我可以感受到韩恭洙长久被家人冷落产生的对爱情或是情欲的向往,初次见面被侵犯的委屈,以及自己是弱势群体无法反抗的无奈甚至放弃挣扎的情感。这是他儒雅的影片气质不让人感受到虚假的原因,他把底层人物的内心展露,而不是刻意追求伤痕文学的独白或者烟酒之类来营造的矫情气氛。 按道理,见面即强奸的戏码会让我们讨厌洪忠都,心疼韩恭洙,但李沧东可以扭转局面,让我们惊艳于这两个普通人的爱情。几次男主跳脱开凛冽现实与幻想无缝连接的超现实片段无疑是全片最浪漫儒雅的展现。在地铁上和在家里跳舞的两场戏简直刻在了DNA里。洪忠都的目光落到地铁上对面坐着的一对嘻笑打闹的小情侣,而恭洙却身患病痛连站立都是问题,长镜头又移回来,恭洙站起来,面部扭曲被甜甜的笑取而代之,她用水瓶敲了一下洪忠都的头。接着下一秒镜头把我们拉回现实,依然是她扭曲的面容,不禁感受到现实和理想对比之下刺骨的凉。 以及在小小的屋子里,洪忠都幻想出一个明媚的世界,印度女人和小孩牵着一头象和他们一起跳舞,满屋子都落满了花瓣,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吻。但洪忠都也只是在脑海里美化了这个逼仄的环境,因为人的认知有限,他们也无法逃离现实的桎梏。 当幻想突然掉进万丈深渊,李沧东以小小的甜味去衬托周围的冷落揶揄指指点点,这就是儒雅当中藏着的锋芒。儒雅,不是事事迁就,而是清醒地宣扬美好,含蓄地表达痛苦。这世界很大,我们只要小小的爱。 《绿洲》:感动我好久的全家福在我看来,诗意和儒雅是不同的概念,儒雅是整个人的气质,又苦痛又浪漫,带给作品的加成,而诗意是蕴含着宏大的〔生命〕主题,以及叙事方式下一些意象与手法的使用。 2018年的《燃烧》,很难想象,犯罪电影竟然不乏诗意,在以血腥暴力取胜的韩国电影中独树一帜。 令无数观众流连忘返的,是夕阳黄昏下的海美的绝美舞蹈。海美裸露上身,剪影式的逆光拍摄极为唯美,却渐渐和黑暗融为一体,当一个人卸掉身上的修饰,应该归为何处。李沧东用这段舞蹈大胆地抒发角色的迷茫内核和一种虚无主义,当然也归于时代背景下,青年所产生的不知何去何从的状态。 关于他叙事中的诗性最好的探讨必须要提到《诗》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一个65岁的女人美子在生活细密的苦痛之下,用写诗的方式来寻找救赎,她在枯竭的现实里寻找零星的诗意,甚至看着路边的野花会出神好半天,最后美子的结局运用留白的方式,但之前她的帽子被风吹入水中,结尾处溺水自尽女孩的凝视,带给观众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我们也隐隐猜出了她的选择。这部片子也不同于其他电影运用大量的人工音乐,而是运用自然音,对白也大量减少,更显出一份宁静和隐忍,让我们感受到美子内心未经雕琢的美丽,和李沧东对女性视角的独特把握。《绿鱼》中,末东杀完人之后第一时间坐在废墟上给脑瘫哥哥打了电话回忆童年的绿鱼,可哥哥无法回应。结尾李沧东刻意回避描绘末东家人脱离贫困的过程,只表现阳光下一家人过上了想过的生活,这种留白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家人对于末东死亡的麻木和忽视。杀鸡更是触目惊心,那只鸡被家人和社会联合绞杀,奋力挣扎却被脑瘫哥哥捉住,递给黑帮老大。统治者活的好好的,底层人民永远为他们服务,这份意象的运用把讽刺做到极致。 包括红色的布飞来盖在了头上,红色作为欲望的代表色,象征蒙蔽双眼,让人窒息的爱情。 列车也是在他电影中意象的常客,常常作为人生转折的寓意在《薄荷糖》《诗》中出现。李沧东说,他是乱世里捧着花的独行,所以他总是在结尾给人以希望,就像一系列电影的名字一样,《绿洲》,《绿鱼》,《薄荷糖》,《诗》,《密阳》……绿洲是洪忠都越狱在大树上摇摇欲坠减去的枝丫,那是韩恭洙夜夜害怕的影子。绿鱼是澄澈的童年回忆。薄荷糖是平时最不起眼的,我们不曾关注的糖果。诗是美子暮年追求的热爱,密阳——最后一个镜头,秘密的阳光落了满地。我想,希望就是诗意的另一个名字吧!如果我们还有笔,还可以写诗,积压的情绪就不会没有归宿。关于迷雾,最具有精彩表现的是《燃烧》。关于这部片子,观众对真相的探讨说纷纭,有太多暗示和深意藏在镜头下和对白里。 走廊尽头的一头牛和“喜爱做饭”与不会流泪的反社会人格让观众思考到“献祭”。结尾钟秀的裸体,让我联想到上文所提到的海美的裸体舞蹈。钟秀因为想要全身而退,想要在一片血泊之中保留自己的纯净,海美的裸体是想要自由自在,褪去一身沉重,追求人生的意义,或许钟秀在最后也理解了海美的裸体吧,他们两个在某种意义上裸体的含义相同。海美就是一个在边缘的没有得到爱的女孩,所以钟秀是她的光。最后的长镜头震撼无比,“本”被刀捅却拥抱钟秀,第一层含义是自己解脱,本是空虚的无所事事的人,只有烧仓房才会获得快乐。其次,就是把自己的罪恶把自己的血溅到钟秀身上的快感,本来本应该是罪恶的源头喜欢烧仓房,但却传染给钟秀,包括吸大麻烟这件事,和最后钟秀烧掉本的车和尸体,更像是一种继承。 除此以外,《密阳》中也没有对小女孩的罪行大肆描绘,而是让观众通过细节对影片多一层思考,体会那层宽容救赎之意。 所有的所有,都在隐晦又清楚地表达着导演的深意,隐晦是因为他并没有直白地用台词讲出他想要表达的,清楚是因为观众并不会觉得他在刻意寻求一种模棱两可和艺术性的剑走偏锋,而只会把它理解成一场大雾,去探求真相,在探求的过程中,也就不断地在思考人性,思考人生归于何处。他在大众的审美里在铸造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思想性。 这就是我喜欢得一塌糊涂的韩国导演李沧东。希望我们都可以把日子过成诗。

导演研究生论文

娱乐圈中有很多明星

不仅颜值爆表 学历还很高

甚至有些并非是和

表演、音乐等相关的专业

有很多是理工科学霸

看来娱乐圈真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

现在盘点下这些娱乐圈的学霸们

1.王力宏

学历: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 双学位硕士

王力宏的音乐才华大家有目共睹,擅长小提琴、钢琴、爵士鼓、长笛等十多种乐器,作词谱曲样样精通。

他的学历就他的音乐作品一样,同样让人刮目相看。王力宏获得美国威廉姆斯学院学士学位后又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获得双学位硕士。

而且王力宏拥有帅气逼人的外型,这就是传说中“上帝的宠儿”吧!

2.赵薇  学历:北京电影学院 导演系硕士

赵薇当年凭借《还珠格格》开创了内地偶像的时代,到现在她饰演的小燕子在国人心目中仍是不可磨灭的经典。

赵薇当年以全校第一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后又考进北电的导演系深造,导演系研究生毕业论文更获北影导演系有史以来的最高分。

赵薇的处女导演作《致我们逝去的青春》获得七亿票房,华华丽丽地转身变成“赵导”了。

3.林志玲

学历:多伦多伦大学  西洋美术史和经济学

一提到林志玲,很多人就会想到她有着天使般的外表、魔鬼般的身材,高情商的形象,却不知她竟有多伦多大学西洋美术史和经济学双主修学位的成绩。

志玲姐姐嗲嗲的声音现身各种时装秀这些表面现象,让人不免对她的学历感到意外,不过似乎又在意料之中——出道后的她在大场合言行举止优雅大方、得体自然,极有涵养,想来不会是学识平庸之辈。

4.何炅  学历:北京外国语大学 阿拉伯语系

大家都知道何老师不仅是主持人,还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的老师。何老师读书的时候成绩也是特别好,从湖南师范大学附中保送入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

何老师超高的智商和丰富的学识也为他赢得了业内很多人的尊敬。而且何老师也是暖男一枚,从他的主持中就可以看出来,相信没有人不喜欢暖暖的何老师。

5.孙燕姿

学历:南洋理工大学  行销系

孙燕姿自出道以来因清澈嘹亮的嗓音以及直接、耿直的个性深受大众喜爱。她的歌也为听众所喜欢,《开始懂了》、《我怀念的》、《逆光》等歌曲都是KTV必点曲目。

她还是位高学历的才女,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行销系,她所就读的商科在亚洲是数一数二。 孙燕姿 从未在媒体炫耀自己,低调一直是她的个性。

6.莫文蔚  学历:伦敦大学 意大利文学

歌后莫文蔚出身于书香世家,是影视歌三栖明星,一直以其独特的气质在娱乐圈占据很高的位置。

作为英国伦敦大学高材生的Karen,曾是第一届香港十大杰出学生,掌握多门外语及乐器,影视歌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7.侯佩岑

学历:美国南加州大学 大众传媒系

秀丽端庄的侯佩岑被称为“台湾第一美女主播”,最初凭主播新闻成名,随后也经常主持节目及晚会典礼。

很多人熟悉她的可能是因为周杰伦,但侯佩岑也是位学历很高的才女哦,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大众传媒系的侯佩岑凭借 甜美的微笑和知礼才深为自己聚敛了大量人气。

8.赵又廷

学历: 加 拿大维多利亚大学  社会科学系经济专业

前一段时间以“整容般的演技”俘获众多少女心的“姑父”最近很火哇,凭借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他曾因为颜值不够高、造型辣眼睛而被部分网友吐槽“不适合演夜华”,在剧刚开播时,他的扮相依然备受质疑。但开播后赵又廷的表现令网友大呼“惊喜”,并表示赵又廷就是心目中的夜华。

因为一部戏火了赵又廷,可能大家还不知道赵又廷的高学历,他毕业于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 ,是加拿大排名前三的大学,厉害了word“姑父”!

9.张钧甯

学历: 国立中央大学    产业经济研究所法律组硕士班

说起张钧甯可能有些小伙伴不知道她是谁?她是 电视剧《少年四大名捕》中的楚离陌、《最美的时光》中的苏蔓、《武媚娘传奇》中的徐慧。

其实张钧甯是名符其实的学霸,她先是就读国立台北大学历史系,大二转入法律系,后来考上国立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法律组硕士班!

她是怎么进入演艺圈的呢?其实是一次逛街偶然填写的问卷带她走上了演艺道路,看来人生处处充满了偶然。

10.江一燕

学历:北京电影学院   表演系

江一燕当年高考的时候,她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复习文化课,就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有史以来的最高分考进北京电影学院表演本科班!这爆发力果然叹为观止!

被大家称为“爱心爬行者”的江一燕一直低调坚持七年的支教,多年来,她每年都会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前往山区进行公益支教,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吃一样的饭菜,住一样的木板床,认真地去每一个孩子的家里去探访,了解到这些留守儿童真正的需求。

11.吴彦祖

学历: 美 国俄勒冈大学   建筑学系

吴彦祖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大学建筑学系。俄勒冈大学是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著名的公立大学之一,在2015年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大学排名中,俄勒冈大学名列全美第105名。

没想到我们帅到没有朋友的吴彦祖居然还是工科学霸,在校期间还获得 建筑副修奖学金,后来被杨凡导演相中开始了演艺生涯。

12.林依晨

学历: 伦敦大学   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硕士学位

说起林依晨,大家都知道她情商超高,而且人缘好,零绯闻。生活中的林依晨低调随性,按自己的节奏生活,是大家心目中的“高品质明星”。

她毕业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韩文系,后来她又去英国游学,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并取得硕士学位。

13 .梁咏琪

学历: 香港理工大学  设计系

梁咏琪是香港乐坛天后,梁咏琪除了唱歌外,也曾作曲和作词。她亦擅长美术设计与插画,曾为台北悠游卡设计卡面图案,也担任过九龙湾德福广场短期的美术顾问。

不仅长得美,还多才多艺,这还让人怎么活?

14.李健

学历:清华大学  电子工程系

李健的音乐才华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歌声听起来像 一个低吟浅唱的“音乐诗人”,声音清澈并散发着原野的绿色清香,在他淡雅柔和的声调中,又不乏一种现代的美感。

深处繁华都市的人们都向往着麦田、原野,向往着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所以李健的歌声才如此吸引人吧。

15.孙铱

学历:北京电影学院  表演系

孙铱去年刚从本科毕业, 之后以研究生的身份继续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 她成绩优异,连年获学院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是不折不扣的学霸 级美女!

还是学生的她已经在不少电视剧中露脸了。2014年孙铱与张国立、闫妮等合作主演了个人首部电视剧《爱的追踪》。

在由贾乃亮和李小璐等主演的悬疑喜剧《煮妇神探》中,孙铱扮演一位温柔善良却意外卷入谋杀案的千金小姐赵柔。

2017年,在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由张嘉译等主演的电视剧《白鹿原》中 孙铱出演剧中“白鹿精灵”白灵一角。

清新灵动、笑容甜美可人的她在《白鹿原》中会怎么诠释“白鹿精灵”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白鹿原上走,大剧安徽有!”由刘进执导,张嘉译、何冰、秦海璐、刘佩琦、雷佳音、翟天临、李沁、姬他、董洁等主演的鸿篇巨制《白鹿原》,安徽卫视“海豚第一剧场”即将全球首播。记得关注哦!

娱乐圈的学霸还有哪些呢?

写周星驰!!!!!!!!写一个天生的喜剧天才为了自己的理想沦为文艺片的奴隶一个天生的演员为了自己的导演梦放弃观众和搭档其实我超级喜欢他,但是他现在这样。。。让我很失望啊

可以写武侠电影,中国特有片种~~

沧浪亭研究论文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 吴隽宇 肖 艺摘 要: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景妙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的“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教派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其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据《史记·孝武本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这种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园的方式来摹拟东海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数量众多,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己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入世和进取精神。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和条件。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深化。无独有偶,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勃兴于这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在艺术上提出了“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夫艺术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衰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一次失去平衡,这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结 语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自然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 灵感 之源,对其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 文化 的捷径。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又会有这样的特色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欢迎阅读!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沧浪亭, 历史 最为悠久。全园布局, 自然 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宛如自然风景。 沧浪亭园外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围廊的漏窗,是沧浪亭的一大特色。细雨中的沧浪亭,更有一番风味。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园林中最古老的,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见此处“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即以四万贯钱买下,傍水造亭曰“沧浪”。欧阳修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贯”脍炙人口,历代皆有题咏。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迅抚张树声复兴沧浪亭,重建明道堂、五百名贤祠,使苏州历代前贤的名字和 事迹 永垂史册. 如今的沧浪亭已由原来的水边西移在山上,为一方形石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亭额“沧浪亭”三字为清代学者俞樾所书。西北石柱上镌有 对联 “清风名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三面环水,园因水而活,进门朝东即面水轩,轩内对联一副“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道出了当时主人的愉快生活。 沧浪亭假山的东麓有亭曰闲吟亭,内置乾隆十二年御笔刻石,记载了江南当时遭受飓风灾害的情景,但亭名‘闲吟“显然与此不妥。 从闲吟亭循廊南行,有一小巧的建筑,名闻妙香室,室外植梅十数株,室内布置典雅,为主人读书处。室名取自杜甫“灯影照无眠,心清闻妙香”。宁静之夜,在此静心读书,香气沁脾,俗念顿消. 看山楼在沧浪亭最南处,楼共三层,,楼下湖石崚峋,底层为印心石屋,四字为清道光皇帝所书。楼四周植有各类名竹二十多种。 沿竹林小道西行,便见一座以竹命名的小轩翠玲珑,取自苏舜钦“秋色入林红黯淡,月光穿行翠玲珑”。室内布置简洁明了,家具均以竹节纹饰。室内对联一副“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 苏州沧浪亭简介 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为宋代诗人苏子美所筑。沧浪亭造园艺术不同寻常,未进园门,已是绿水回环,垂柳迎风。凭栏依岸,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为主,山上古木参天,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南面的明道堂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五百名贤祠中嵌有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五百多个人物平雕石像。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占地面积公倾。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4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苏,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水萦洄,遂以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亭曰“沧浪亭”。后园几经荒废。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改移沧浪亭于土阜之上,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融园内外景为一体,园外水面宽广,自西向东,环绕园周之一半后向南流去。水流澄澈,鱼戏莲叶之间,夏日莲花盛开,一水皆香。水上有曲桥斜渡,桥头有“沧浪胜迹”坊耸立,坊两侧沿池北岸, 种植 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休息观景。沧浪亭的面积约16亩,布局以假山为中心,简洁幽静,落落大方。沧浪亭在假山东首最高处,亭为方形,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建筑古朴,亭的结构形式与整个园林气氛非常协调。 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廊壁置花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既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水池、长廊、假山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沧浪亭花窗样式颇多,据说全园有108式,分布在园内各条走廊上。图案花纹,变化多端,构作精巧,是苏州园林花窗的典型。园中有景点明道堂、见山楼、清香馆。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其地初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诗人苏舜钦(子美)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园址,傍水构亭名“沧浪”,取《孟子.离娄》和《楚辞》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作《沧浪亭记》。自号“沧浪翁”。南宋时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人称韩园。元延祐年间僧宗敬在其遗址建妙隐庵。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苏州知府胡缵宗于妙隐庵建韩蕲王祠。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僧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作《沧浪亭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江苏巡抚王新命建苏公(舜钦)祠。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江苏巡抚宋荦寻访遗迹,复构沧浪亭于山上,并筑观鱼处、自胜轩、步碕廊等,道光年间,增建五百名贤祠,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 沧浪亭面积约亩,为苏州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耸。山上幽竹纤纤、古木森森,山顶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沧浪石亭。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廊中砌有花窗漏阁,穿行廊上,可见山水隐隐迢迢。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与明道堂东西相对的是五百名贤祠。园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楼,看山楼北面是翠玲珑馆,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园以清幽古朴见长,富有山林野趣。池水萦回,古亭翼然,轩榭复廊,古树名木,内外融为一体,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 传说 到过沧浪亭的人都知道,在沧浪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环游世界网 全世界的网上 旅游 宫殿 乾隆皇帝南巡,路过苏州,住在沧浪亭。有一天,皇帝吃完晚饭,觉得寂寞无聊,便想寻个消遣。他听说苏州的说书很有名气,唱得动听,说得入情,有声有色,非常有趣,于是,传下旨意,要听说书。 苏州城内有个说书的名角叫王周士,名气响彻江浙。苏州知府亲自去请王周士,还特别关照他,在皇上面前,多为他美言几句。 到了沧浪亭,乾隆皇帝正等得不耐烦,要他马上开书。王周士不动声色,慢吞吞地说:“万岁坐在明烛边上,难道不知道四周一片漆黑?小人在黑暗里弹唱动作,万岁如何看见?” 乾隆听了,虽觉得话里带刺,但也有几分道理。只好面带尴尬,命左右赐王周士明烛一根,好令他快快开书。王周士手捧三弦,站立在那里,仍旧怕不响。皇上不禁生起气来,问“何故还不开书?”王周士不卑不亢:“启禀万岁,小人说书虽是小道,但只能坐下,立着不能说书!” 乾隆没听过苏州说书,不知道有这样的规矩。虎起了面孔,粗声粗气地说道:“赐座!”内侍马上去搬座位,心里却犯嘀咕:皇帝面前一等大官,也不敢坐着说话。眼前这个说书的,居然讨到了金凳,心里着实不服气。 王周士可不顾这些,大模大样地坐下来。把三弦一拔,“叮叮铛铛”的声音,既像百鸟朝凤,又像金 鼓齐鸣。乾隆听得是眉开眼笑。 王周士最拿手的是《白蛇传》。于是就挑了最精彩的一个片断说起来。说到 端午 节白娘娘怎样误吃雄黄酒,怎样现出了原形吓死许仙,真是讲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乾隆听得津津有味,点头晃脑,脱口喊出“好”字。 王周士字正腔圆,越说精神越足,一直说到白娘娘盗仙草,回到苏州,救活了许仙,方才落回。王周士把三弦一放,讲一声“明日请早”! 这种好书,乾隆哪肯罢休。他连连摆手,“寡人兴致正浓,岂能扫兴?”内侍上前禀报:“皇上,已 是五更天了。”乾隆不得已,吩咐内待,将王周士留宿在沧浪亭。 乾隆皇帝听书听得如醉如痴,神魂颠倒,一天也不能断,成了一个道地的书迷。后来,他要回京,这样的好书又舍不下,就命王周士随驾进京,外加赐七品冠戴。 王周士到了紫禁城,住在皇宫里,真所谓平步青云。吃的顺口,穿的舒坦,住的宽敞,连走路的地面都是软乎乎、滑溜溜的。 可是,这么惬意的日子,王周士反而过不惯。他觉得关在皇宫里弹唱,就像一只身陷金丝笼的百灵鸟,唱不出新歌,伸不开翅膀。所以,他找机会借口生病,禀明皇上,又回到了苏州。这正应了王周士说过 的话:“我们唱书,总想把书唱好,该怎样总是怎样呀!” 不仅是苏州的说书,沧浪亭更是以自己的特色吸引了乾隆皇帝。人微言轻宋代园林艺术的代表,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在造园艺术上,不落凡响,别具一格。 浅析沧浪亭漏窗艺术特色 一、苏州的 地理 环境和人文环境 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与北方园林的显著不同就在于它的精巧和雅致。而北方园林更多地表现出的是恢宏的气势和富丽的面貌。这其中造园用地的限制和随势制宜的思想促成了江南园林特征的形成。 苏州是一座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发展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城部分至今仍基本保留了建城时的原始面貌。历史的发展中这座城市基本上是与繁华和富庶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和商业并重的城市。这些因素养成了此方水土人的优越的心理条件,并形成了苏州人闲逸、恬淡、安祥的文化气质。其典雅精致的园林古镇民居、清新秀美的太湖人文风光滋养出苏州一方独具韵味的江南文化——技艺精湛的丝绸 刺绣 精品、温软婉转的吴歌昆曲评弹、意境悠远的吴门 书法 绘画 和缜密细腻的吴地经史诗文等文化形态。 苏州的园林文化正是在这种文化中滋 养生 成,苏州古典园林是封建士人审美情趣的外在物化,苏州的园林文化直接的来源就是吴文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无为不争的文化心理在这里有了很大的继承。 苏州园林中的格局是以院落为基本单位的,院落的形成也是依照自然的地形因地制宜,由于园址的选择是在城市的内部,空间和地点都受到客观的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因此如何能够在原有的地址上发挥优势,避免空间的局促和狭小是苏州园林的园主在一开始就必须面对的问题。长期积累下来的建造 经验 让建造者有了可以借鉴的依据,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他们理想中的园林。 二、沧浪亭园名的由来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园林景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位于苏州市城南的沧浪亭是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胜迹”坊耸立西部水岸端,坊侧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阴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休息观景。 沧浪亭最初为北宋诗人苏舜钦(1008-1048)初建,苏舜钦少年慷慨有大志,然由于 政治 上的斗争,被以“监守自盗”的罪名革职为民,于是带着郁愤之气于翌年移居苏州,偶然发现郡学东侧的空阔荒地,于是就购置来建园。取意《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并自号“沧浪翁”, 生活恬淡自适。濯缨濯足,进退自如,遂成为文人士大夫艳羡的处世哲学。后园主屡易,南宋为韩世忠拥有。元代为僧寺,明代该名“大云庵”。清康熙重修,名多取自苏舜钦的诗句。清同治重建,轩榭馆亭多用旧名,遂成现状。 沧浪亭最具特色的就是“借景”。园外一泓葑溪水,让园内的景物看起来似隔非隔,远远望去,埼上林木森森,深远空灵,具有古朴清旷的风格特征。而园里园外这道似隔非隔的溪水的作用就构成了苏舜钦精神上的一道屏障,起到了“隔尘”,“隔凡”的作用。这种以水代替园林高墙的做法,是他的独创,使得隔岸的景色更增添诗的意境。 三、开门见山的文学意境 沧浪亭的门开在园的北面,有一道石桥与外界相连,下有一湾池水,清晨和夕暮中烟水弥漫,景物朦胧,让人仿佛置身于烟波浩渺的湖岸边,而园中景物又仿佛是岛上的仙境。而这正是江南园林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苏州是国内城市中河道最多的城市,苏州园林又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沧浪亭进门即可见山,而这符合宋人的 山水画 理,正所谓“开门见山”,山上古木郁葱,藤萝蔓挂,箬竹丛生,间以桂花、腊梅等。用黄石包土垒成的山高耸,山上建造有沧浪亭,亭的檐角翼然,似仙鹤震翅欲飞。山的南部和西部围有复廊,并配有亭榭,山体高下陡峭,小径曲折变化,极富野趣。 沧浪亭原来是在山南曲廊的最高处的北埼上,前竹后水,后人清康熙年间重建时,为感皇帝恩泽,将亭移至土山之巅,淡化了沧浪亭的政治色彩。亭上对联云:“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句,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过苏州》诗。 四、文化之美 中国的园林历来就是文人寄托精神情感的载体,从建园之初的场地的选择,到建筑的布局分割和景点的设置,无不和文人所求的画理有关,即文人的山水画。山水画经过隋唐的发展,到了我国的宋代,绘画的理论和做画的用笔方法已经成熟,由于宋人在审美上崇尚天趣和自然,因此宋代的山水画达到我国古代山水画的一个新的水平。 在山水画的理论方面,中国的文化是把儒家、道家、道教和佛教一起来尊崇,因此我们能够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看到几者的并置,而这在世界上的其它文化中是很少见的。佛教传到中国后,和儒家文化结合,出现了佛教的禅宗。强调人的内心的体悟,宣称不一定出家,人人都可以通过内心的修炼而达到修成佛的目的。如沧浪亭中的“印心石屋”,所谓“衣以表信,法乃印心。” 成熟的中国山水园林都有主题,园林中各个景点围绕主题而展开。山南有有“明道堂”,它是整座园林的主体建筑,庄严宏伟,为文人讲学之所,在假山古木的掩映下更显肃穆的气氛。堂名取自苏舜钦的《沧浪亭记》:“观听无邪则道已明”。 苏舜钦所明白的道就是离开充斥着沉浮得失的官场后所悟人生之道。 而这里就体现了老庄尊崇的天道,即纯粹的自然之道。认为天道无为,人性应与天道同化,万物皆应顺应自然,惟有自然的率性才是天道的本质。人应该从自然山水美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把自然的美与主体的“自喻适志”逍遥无为相联系,是把自然作为“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表现来看待的。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是由自然所唤起的一种超越了人世间的烦恼痛苦的自由感。① 而这正是园主内心的真实感受,体现出沧浪亭超尘脱俗、操守高洁的园林主题。 中国山水园林是山水诗、山水画的物化形态,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更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具有文学内涵的园林命名,富有文采韵致的景观题名,以文学家高人雅事所置景观。如庄子的濠上观鱼、濮水 钓鱼 。② 山的北面建有复廊,沿廊西行即可见到一个临池靠山的四面厅,作为复廊衔接的转折和收头,周遭古树虬枝,面水而立,因此名为“面水轩”,临窗下瞰,一池碧水波光荡漾。 复廊的东端,有半亭与复廊连为一体,下空悬。称为“濠上观”,亭所立水面最为开阔,凭栏而坐,为观鱼的最佳地点,俗称“钓鱼台”。取庄惠濠梁观鱼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对尊位持竿不顾的 典故 。亭内有苏舜钦《沧浪亭记》全文。 苏舜钦有《沧浪观鱼》诗:“瑟瑟清波见戏鳞,浮沉追逐巧相亲。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 明道堂之南小轩三间,为“瑶华境界”,作为戏台,原为“梅亭”。南有茂竹掩映,北为大型天井,东西两侧为长廊,北端为明道堂,庭内宽敞,植有松柏和玉兰,两侧长廊和明道堂可做观戏用。 五、廊与窗 南方苏州园林的特点就是精巧、雅致,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巧妙多变的窗格形态,可谓变化多端、异彩纷呈,让你感受到江南苏州园林的精巧的韵味,窗景的借用,使得园林中的景致变化丰富,通过迂回盘旋的廊的变化,让人身出其间感受到移步换景、层层迭迭的感觉,路线的曲折多变让人回味无穷。 廊 廊为园林的基本木构架制,分隔庭院,连接厅楼,遮风挡雨,调节游园的路线,变化园林的景物,从形状上看,有直廊、曲廊、环廊、回廊等;从功能上看,有楼廊、桥廊、水廊、爬山廊、叠落廊、暖廊等。廊的变化,丰富多姿,因地制宜,增添园林的气氛。闲庭信步花还在,一园春色两园分。 苏州怡园为东西两院,中有复廊隔开,廊中曲直结合,略作蜿蜒,通过漏窗变化,两面借景,步移景迁,上覆灰瓦卷棚,遮雨隔日,以做到“随形而弯,依势而曲”、“通花渡壑,蜿蜒无尽”的效果。实有“山水滋,老庄退;径路绝,风云通”的感慨。如苏州怡园的复廊。③ 廊窗 廊窗是指园林中廊上的花窗,廊窗不仅能够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同时对于园内的景物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和衬托作用,苏州园林的色彩是沉稳而素雅的,色彩主要是黑色、白色和青灰色,在园林中营造出沉静的气氛,同时由于空间的狭小,容易让人产生呆板的感觉,而廊窗对此有很好的调剂作用。 清风吹过,透过半遮半透的廊窗,摇曳的竹枝和斑驳的光影让我们感受到动静结合的美,动的元素让园林内的静谧的气氛表现的更加的强烈,而廊窗也加深了园内景致的深度。 苏州园林中的廊窗的形制可谓变化纷呈、结构和线条精致而优美。光是苏州沧浪亭就有廊窗近百种,当我们观赏廊上的花窗,它好象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映衬在白墙青瓦之间,与墙上的花草树木的光影仿佛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画。 廊窗的形制 廊窗的形制是多种多样,有规矩形的,如方形、圆形、六边菱形、十字花形;还有异形的,如梅花形、海棠花形、树叶形、扇形、曲边菱形、房屋形、水波形、葵花形、石榴形、簪花形等不一而足。如此变化莫测的造型为我国江南园林所独有。难怪日本的专家说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艺术创造能力无人能比。 六、借景之美 园林中有很多处景致是通过借用来完成的,沧浪亭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园中的“翠玲珑”,掩映在竹林中的翠玲珑呈曲尺形,三间房屋相连,取苏舜钦的“秋色入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诗意。从室内望去满目流翠,绿意顿生,脾肺之中仿佛满是清凉。室内摆有一琴案,上置古琴,墙上有清书圣何绍基的竹对:“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风吹竹叶,如长笛吹,流水淙淙,似琴弦奏鸣,一派天籁。 七、门洞之美 计成在《园治》中有:“门窗磨空,制式时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谓林园遵雅。工精虽专瓦作,调度犹在得人,触景生奇,含情多致,轻纱环碧,弱柳窥青。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修篁弄影,疑来隔水笙簧。佳境宜收,俗尘安到。”④ 园林中的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自成一体,增加了园林的情趣,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常见的门形有圆形和方形,也有异样的形式,需与环境结合,才能够具有妙笔生花,画龙点睛的效果。如狮子林中的探幽花门,呈海棠花瓣形,温雅可人。素墙花门,古木新翠,花庭闲风,碧楼清影,本身就成为风景。如五百名贤祠东月洞门有“周规”和“折矩”砖额,取自“礼记·玉篇”,意谓名贤皆往返有规,进退有矩。而月洞门和墙边的芭蕉、竹篱、灌木仿佛组成了一幅恬静、闲逸的宋人工笔 花鸟画 。沧浪亭中门洞的形制主要有圆形、贝叶形、葫芦形、汉宝瓶形、执圭形、剑环形、六方形、八方形、梅花形、花觚形等形式。 八、云墙、铺地之美 俗语:文如看山不喜平。而游园读景,常常需要感受到别出心裁的景致,云墙为隔离园景的必备,往往园内园外,一墙之隔而景色迥异。云墙以高垣架瓦,犹如龙鳞片片,逶迤盘桓,上下飞舞变幻。⑤ 而墙上树影婆娑,动静相宜,风生化形。 《园治》中云:“园林砌路,堆小乱石砌如榴子者,坚固而雅致,曲折高卑,从山摄壑,惟斯如一。”铺地是对园林的路径、地面的一种基本装饰。用碎石、片瓦、鹅卵石、条砖等材料,花饰任意,图案变化,能够做到“长砌多般乱石,中庭或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的铺砌效果,可获得视觉的丰富感受。⑥ 铺地成为花径,陋处顿生幽香。“路径寻常,阶除脱俗。莲生袜底,步出个中来;翠拾林深,春从何处是。”也是这个意思。⑦ 结尾 沧浪亭之美,在于它清逸、脱俗。一砖一石、一花一草都仿佛浸润了园主的品性和情操。园林如其人,它体现出了园主的性情 爱好 与审美情趣,品格的高低就全仰仗园林主人的对于人文山水画的领会及其诗词文学的素养。沧浪亭虽无拙政园的开敞、气派,也无留园亭台楼馆的鳞次栉比,风清花媚。但沧浪亭古木参天,绿竹摇风,林木苍郁,幽径曲折,高筑四望,借景园外,以郊野山水为衬托,秀色遥遥,自然闲雅,气质古朴。开苏州古典园林造园之滥觞。 猜你喜欢: 1. 潍坊十笏园导游词 2. 关于苏州园林调研报告 3. 苏州园林沧浪亭导游词 4.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

最近刚写了一篇关于沧浪亭的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下面借截取了论文的其中一部分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融园内外景为一体,园外水面宽广,自西向东,环绕园周之一 半后向南流去。水流澄澈,鱼戏莲叶之间,夏日莲花盛开,一水皆香。水上有曲桥斜渡,桥 头有“沧浪胜迹”坊耸立,坊两侧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休息观景。其造园特点及布局特色分析如下:一、叠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沧浪亭进门即可见山,而这符合宋人的山水画理,正所谓“开门见山”,山上古木郁葱,藤萝 蔓挂,并配有亭榭,山体高下陡峭,小径曲折变化,极富野趣。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耸。山上幽竹纤纤、古木森森,山顶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沧浪石亭。二、理水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园外一泓溪水,让园内的景物看起来似隔非隔,远远望去,山上林木森森,深远空灵,具有古朴清旷的风格特征。而园里园外这道似隔非隔的溪水 的作用就构成了苏舜钦精神上的一道屏障,起到了“隔尘”,“隔凡”的作用。这种以水代替园林高墙的做法,是他的独创,使得隔岸的景色更增添诗的意境。三、建筑整座园林向园外之水敞开, 巧妙在于一条复廊在沧浪亭引水入园的开放式构造中, 起到了极 其重要的“借景”和“分隔”的作用,似有貌似又无的复廊两端是面水轩、观鱼亭,它是复廊外 廊的两头结点,整组建筑蜿蜒于临水叠石之上,繁茂的老树新枝绿荫浓密伸向园外。凭栏依岸,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复廊 蜿蜒如带,一面是水,一面是山,交相掩映,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在 这样的一条走廊中,那时的造园人别出心栽地将其一隔为二,但隔墙中开有许多漏窗,使得 园外的水景和园内的假山亭阁有机地联系起来, 园外的水景可以看到沧浪亭的明显有别于苏 州其它古典园林的特色, 它打破高墙围绕自成封闭的格局, 以临水的建筑群将园内园外的山 水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苏州园林中成为唯一的开放式园林特色。四、植物沧浪亭内植物丰富,根据建筑类型,地势,景点所要表达的意境作了精心的搭 配和设计。 春天碧桃垂柳相映,一派生机盎然,夏日出水芙蓉,点点娇荷美不胜收,待秋季便可 有留的残荷听雨声之境,更有茂林幽竹烘托曲径通幽之感,漏窗外有雨打芭蕉等,总之园内 每一处植物造景都有它独特的韵味,每一个季节漫步园中都有景可赏。沧浪亭之美, 在于它清逸、 脱俗。 一砖一石、 一花一草都仿佛浸润了园主的品性和情操。其虽无拙政园的开敞、气派,也无留园亭台楼阁的鳞次栉比,风清花媚。但沧浪亭古木参天,绿竹摇风,林木苍郁,幽径曲折,高筑四望, 借景园外,以郊野山水为衬托,秀色遥遥,自然闲雅,气质古朴。开苏州古典园林造园之典范。

研究导演的论文范文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学术是探索自然、社会等客观实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分化,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动力,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表演学术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表演的分寸感

摘要:真实与自然是舞台表演的根本灵魂,这无关话剧的内容,也无关话剧的表演手法。一个脱离了真实和自然的舞台话剧哪怕有再好的演员,再好的剧本,其灵魂依旧是空洞的,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而真实与自然具体体现在表演的分寸把握上。本文分析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话剧;表演;分寸感

0引言

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人就是人,他们是普通、正常,没有扭捏作态,也不会装腔作势[1]。这在话剧表演上就体现为分寸感,正常、普通的去表演,通过真实而自然的肢体和语言的表达,传递出话剧中心的灵魂思想,给予观众以“是的,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我看过的就是这样的)”的感觉。分寸感的控制和掌握可以有效提升话剧表演的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但是表演的分寸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去把握这个分寸,这是积极值得我们研究的。

1话剧表演中的分寸感

所谓的分寸感其实可以解释为一个字:度,是指在表演中通过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肢体、和语言表达出真实而自然的人物形象[2]。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度,这表现为人们常说的临界点,一旦某一事物超过了自身的临界点,必然发现质的变化,转而形成另外一种事物。人们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指这种情况。话剧表演中也存在这种度的要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寸感,这就要求话剧表演中,人物外在形象、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以及人物表情符合观众的潜在审美期待,究其实质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物的常情。

2表演分寸的依据

莎士比亚认为表演分寸的依据就是: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认为表演的分寸就是“自然的常道”。也就是说所谓的表演分寸依据就是要符合日常的生活、生产常情,符合所表现人物角色的社会地位以及人物个性情况。在进行表演分寸把握时,需积极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里状况以及其行为状况,做到真实而自然,这就是表演分寸的依据。笔者在观看话剧《贺方军》时,其中一个场景让笔者感悟最深:贺方军身患绝症,斜靠在沙发上,忍着身体的剧烈疼苦,但是为了不让女儿担心。他故作轻松,面带笑容的鼓励女儿要自立、要坚强,要求女儿好好的生活。在该话剧中贺方军的饰演者将人物贺方军当时的心里状况和肢体状况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了,其分寸控制得完美无缺。表演者眼神刚毅、深沉,眼角闪现着对亲人和世间的留念,他伸出小指与女儿拉钩许愿的场景感动了无数观众。在该话剧表演中,贺方军的表演者将贺方军的硬汉形象和儿女情长表现了淋漓尽致,其在分寸上的把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一个小小的拉钩动作,真实而自然的再现了贺方军对女儿的难舍难分的感情。

3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

审美的需求

话剧表演最终是服务于观众,没有观众的话剧表演只能称为自娱自乐。观众作为话剧的审美者,自身有一定的美学理解能力。是以,在表演时,表演者如何在观众已有审美基础上传递话剧的美学思想,这是表演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成功的话剧,必先要了解话剧所面对观众的美学情趣和理解能力等问题,再对话剧中实际的表演进行适度的控制和调整,掌握分寸感,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意味着迎合,话剧必然是要传递积极、先进的美学理念,必然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表演者要把握美学格调与迎合观众的分寸感。

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的需求

话剧表演来源于生活而又经过了艺术的创作,其涉及到忠于生活和创作加工两个问题。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通过一定的分寸感把握,可以有效的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每一部话剧作品都是来源于相关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故事,但是要保证话剧作品的艺术性和格调,必然要进行艺术的加工创作。另外,如果话剧只是简单的重复一遍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现实故事,那么表演者就只能称为艺匠,而不能称为艺术家了。话剧在表演时,需要考虑舞台、灯光、服饰、人物、现场气氛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作品来源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如何再加入这些元素的情况下依旧忠于原来的故事思想,成为话剧表演者的重要思考方向。在实际表演时,表演者需通过合理的舞台布局、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还原原故事思想,并通过这些动作和语言增强原故事的艺术格调,从而保证两者的协调统一。只有通过两者之间度的把握、分寸感的掌握,才能完美的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

4表演分寸感的把握措施分析

表演者需拥有较高的表演素养

话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表演素养,对相关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较强,可以较好的利用音乐、场景以及人物背景进行表演。话剧表演者不但要求一定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求表演者掌握相关的舞蹈、音乐知识,尤其是要求掌握较高的舞蹈知识。传统的话剧表演一般都会夹杂一部分舞蹈表演。除了这些必备的基础素养要求外,表演者还需具有较强的节奏控制能力,通过自身的节奏掌握能力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观众的共鸣。

立足事实,不做作

有人说过:表演舞台上永远不要去夸大真实的要求,也不要去夸大虚假的作用。话剧表演中要想提高自身的分寸感,就虚立足在事实上,不做作。在实际的表演中,表演者要立足于事实,再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阐述,保证话剧表演的美学格调。在艺术加工时,要把握一个度,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放大,不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认为表演脱离了实际生活。一个表演者如果过分的去夸大,就会显得做作,但是过分的谨慎又会导致情感无法准确传递。是以,表演中虚立足于事实。

重视细节

观众是敏锐的,尤其是在话剧高潮内容时,表演者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能让观众产不一样的感觉。表演者在进行高潮部分的表演时,需严格把握分寸,每一个细节动作都需经过反复的揣摩。话剧表演者在表演前需积极对人物、社会背景、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将自身代入人物形象中,掌握人物心里、动作、习惯的每一个细节。在潜意识里构造一个人物形象,并将这个人物形象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4]。例如在话剧《世纪风流》在塑造某开发区的主任这一人物时,表演者就将细节表现得妙到颠毫。该开发区主任面对社会诱惑时,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但是又小心谨慎。表演者在进行受贿那一场戏安排时,设计极其精妙。该表演者通过将一杯咖啡打翻,然后假作公文包被打湿,对着送贿人打开,然后转身假作整理身上水迹,让送贿人直接将金钱放入包中。巧妙的将受贿过程展现出来了,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完美的呈现出来了。可以说,该表演者在动作设计和语言表述上的分寸控制妙到巅峰,是一场极其成功的戏。

5结语

表演是一个将真实生活通过艺术加工而传递高于生活格调的艺术行为。如何掌握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分寸,成为表演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要求表演者具有加强的表演素养,并且对整体表演节奏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加强不做作,不谨慎,从细节上进行控制。表演者还需扩展日常生活阅历,通过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总结相关生活、表演经验,提高自身对表演的度和分寸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露.是薛涛.又不是薛涛《浣花吟》中饰演薛涛的体会[J].中国戏剧,2010(06).

[2] 吴戈.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舞台创造? 从导演艺术家查明哲说起[J].中国戏剧,2011(06).

[3] 王亚兵.怀梆名家赵玉清的唱腔特色[J].中国戏剧,2013(06).

浅谈相声的表演

摘 要:“包袱”即笑料,是相声的基础,包袱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相声表演的好坏。包袱构成的种类大致有夸张、曲解、重复、矛盾、否定、误会、假借、对照等,如何抖好包袱,成为相声表演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相声 表演 “包袱”

相声艺术自诞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的艺术手段、生动的语言风貌和幽默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它是一门优秀的民族艺术,是曲艺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相声的表演是以幽默的语言为主、夸张的动作为辅,通过诙谐、优美的演绎来征服观众。演员若不能发挥作品的潜在功能,表演缺乏魅力,光指望“活保人”,即使作品再好,成功也只是纸上谈兵,这就说明相声艺术的表演要求非常高。“包袱”即笑料,是相声的基础,包袱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相声表演的好坏。包袱构成的种类大致有夸张、曲解、重复、矛盾、否定、误会、假借、对照等,如何抖好包袱成为相声表演的关键之一。

一、抖包袱要掌握“寸”劲儿

抖响一个包袱要掌握“顿”的技巧。“顿”就是停顿,也叫“寸”,就是控制好节奏,“寸”住了劲儿,特别是到了包袱口。抖包袱就相当于运动员三级跳远,量好距离,起跑,踏板准确,发力起跳。因此“顿”的位置要恰到好处,停顿时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就抻了,少了就抢了,“顿”得好,才有劲头,才有力度,包袱才会抖得响,也就做到了相声演员常说的“寸住了”。相声名家高笑林先生曾经说过:“抖包袱靠的是寸劲儿,哪里该寸,心中要有数,早了晚了都不行。”如他表演的相声《夫妻之间》的一段:

甲:俗话说得好,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顿)比裤腿儿深

乙:嗨,那叫百日夫妻比海深

甲:大海有底,裤腿儿(顿)没底啊

乙:嘿

这一段里,百日夫妻,情理之中的下文是比海深,而演员甲的一“顿”,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意料之外的“比裤腿儿深”,包袱抖得干净利索。再如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先生表演的相声《训徒》的一段:

甲:我问你,世界上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

乙:太简单了,告诉你记住了,先有的鸡后有的蛋

甲:哦,先有的鸡,那鸡打哪来的

乙:蛋孵的

甲:蛋谁下的

乙:鸡啊

甲:鸡打哪来的

乙:蛋孵的

甲:蛋谁下的

乙:鸡啊

甲:鸡打哪来的

乙:蛋孵的

甲:蛋谁下的

乙:(顿)你下的

这一顿,顿出了演员乙自己先前回答问题的草率,又被演员甲不断追问的无奈,抖包袱时“寸”住了,自然包袱也就抖响了,而且是嘎嘣脆的效果。

二、抖包袱要简洁有力

相声的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要短小精炼。虽然是铺平垫稳,三翻四抖,但在构成包袱的语言时,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到了包袱口时,句子的前后都不可随意添字,否则,前面的铺平垫稳都是白费,包袱抖不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表演就不成功。如李金斗先生表演的相声《新夜行记》中的一段:

甲:车跑起来了,往后一看是浓烟滚滚啊

乙:好嘛

甲:坏了,再找我媳妇找不着了

乙:哪去了

甲:让烟给当上了,等烟散了,回头一看,好嘛

乙:怎么了

甲:我媳妇变非洲娘儿们了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想形容汽车的尾气黑烟特别厉害、特别多,把自己媳妇的脸都给熏黑了,非洲人的肤色是黑色的。包袱设计得合情合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但如果最后一句演员甲说“我的媳妇脸给熏得,都变成非洲的娘儿们了”字数多了,说得过于具体、明白了,但是在相声的表演中,这样处理,包袱就响不了,相声演员常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挡包袱”。 “我媳妇变非洲娘儿们了”字数少,也能说明问题,又不挡包袱,观众明白就行了。表演中还有一种情况,如相声《天仙配》的一段:

甲:我扮演董永

乙:我扮演七仙女

甲:你这模样像七仙女吗

乙:我摆个姿势就像了,(亮身段)你看我像不像七仙女

甲:七仙女你不像

乙:那我像

甲:三仙姑

演员乙的“那我像”和演员甲的“三仙姑”都是三个字,上下对应,简洁有力,如果多加字,就像有一堵墙,自己给自己设了障碍。也有在包袱后面加字的,这样也影响表演,这叫“带尾巴”,在表演中会觉得有累赘。所以相声前辈们常说,“到了包袱口,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说明的,坚决不用两个字”。

三、“相”与语的配合

表演相声要靠“相”来配合语言。相声演员管这叫“使相”,“相”主要指面部表情,也包括手势、形体动作,有声有相才能声情并茂。相声一词的字面解释,也有这一层含义吧。面部表情主要靠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情感觉对了,语言情绪和语气就会自然到位。手势运用的得体,会使语言表达形象、真实,能吸引观众视线,观众注意看你了,才会认真听你。形体动作的设计,要根据你所表演的人物,抓住个性和特色,要符合人物的性别、年龄和身份。形体动作要体现神态,形似和神似并存才是完美的。由于表演需要,有时形体动作会有些夸张,但也要掌握分寸,不能过分,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说“宁不够,绝不过”。面部表情、手势和形体动作都是辅助语言表演的,应该成为一个整体,要有连贯性。

以上是我对相声表演一些简单的理解和总结。人们谈到相声,常挂嘴边的就是“相声讲究说学逗唱”,相声发展到现在,也有人总结为“说学逗唱演”,但我个人觉得,说学逗唱这四门都包括在演里,说学逗唱里面也都有演的存在,它们相辅相成,说学逗唱是从相声表演的形式上分类的,从表演技巧上可以分为故事型、贯口型、争辩型、学唱型、文字型、模仿型和批讲型。相声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跳进跳出”,一会儿在人物里,一会儿又变成你自己,一个人不断、迅速地转变角色,根据作品的需要,有时一张嘴就是带着人物的。这种特殊的表演,看似简单,实际需要演员深厚的功力和对生活的细致和感悟。相声的表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这也会丰富相声艺术的表现手段,使相声艺术更有生命力。

表演,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是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表演艺术类论文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表演的分寸感

摘要:真实与自然是舞台表演的根本灵魂,这无关话剧的内容,也无关话剧的表演手法。一个脱离了真实和自然的舞台话剧哪怕有再好的演员,再好的剧本,其灵魂依旧是空洞的,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而真实与自然具体体现在表演的分寸把握上。本文分析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话剧;表演;分寸感

0引言

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人就是人,他们是普通、正常,没有扭捏作态,也不会装腔作势[1]。这在话剧表演上就体现为分寸感,正常、普通的去表演,通过真实而自然的肢体和语言的表达,传递出话剧中心的灵魂思想,给予观众以“是的,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我看过的就是这样的)”的感觉。分寸感的控制和掌握可以有效提升话剧表演的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但是表演的分寸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去把握这个分寸,这是积极值得我们研究的。

1话剧表演中的分寸感

所谓的分寸感其实可以解释为一个字:度,是指在表演中通过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肢体、和语言表达出真实而自然的人物形象[2]。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度,这表现为人们常说的临界点,一旦某一事物超过了自身的临界点,必然发现质的变化,转而形成另外一种事物。人们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指这种情况。话剧表演中也存在这种度的要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寸感,这就要求话剧表演中,人物外在形象、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以及人物表情符合观众的潜在审美期待,究其实质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物的常情。

2表演分寸的依据

莎士比亚认为表演分寸的依据就是: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认为表演的分寸就是“自然的常道”。也就是说所谓的表演分寸依据就是要符合日常的生活、生产常情,符合所表现人物角色的社会地位以及人物个性情况。在进行表演分寸把握时,需积极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里状况以及其行为状况,做到真实而自然,这就是表演分寸的依据。笔者在观看话剧《贺方军》时,其中一个场景让笔者感悟最深:贺方军身患绝症,斜靠在沙发上,忍着身体的剧烈疼苦,但是为了不让女儿担心。他故作轻松,面带笑容的鼓励女儿要自立、要坚强,要求女儿好好的生活。在该话剧中贺方军的饰演者将人物贺方军当时的心里状况和肢体状况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了,其分寸控制得完美无缺。表演者眼神刚毅、深沉,眼角闪现着对亲人和世间的留念,他伸出小指与女儿拉钩许愿的场景感动了无数观众。在该话剧表演中,贺方军的表演者将贺方军的硬汉形象和儿女情长表现了淋漓尽致,其在分寸上的把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一个小小的拉钩动作,真实而自然的再现了贺方军对女儿的难舍难分的感情。

3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

审美的需求

话剧表演最终是服务于观众,没有观众的话剧表演只能称为自娱自乐。观众作为话剧的审美者,自身有一定的美学理解能力。是以,在表演时,表演者如何在观众已有审美基础上传递话剧的美学思想,这是表演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成功的话剧,必先要了解话剧所面对观众的美学情趣和理解能力等问题,再对话剧中实际的表演进行适度的控制和调整,掌握分寸感,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意味着迎合,话剧必然是要传递积极、先进的美学理念,必然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表演者要把握美学格调与迎合观众的分寸感。

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的需求

话剧表演来源于生活而又经过了艺术的创作,其涉及到忠于生活和创作加工两个问题。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通过一定的分寸感把握,可以有效的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每一部话剧作品都是来源于相关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故事,但是要保证话剧作品的艺术性和格调,必然要进行艺术的加工创作。另外,如果话剧只是简单的重复一遍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现实故事,那么表演者就只能称为艺匠,而不能称为艺术家了。话剧在表演时,需要考虑舞台、灯光、服饰、人物、现场气氛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作品来源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如何再加入这些元素的情况下依旧忠于原来的故事思想,成为话剧表演者的重要思考方向。在实际表演时,表演者需通过合理的舞台布局、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还原原故事思想,并通过这些动作和语言增强原故事的艺术格调,从而保证两者的协调统一。只有通过两者之间度的把握、分寸感的掌握,才能完美的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

4表演分寸感的把握措施分析

表演者需拥有较高的表演素养

话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表演素养,对相关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较强,可以较好的利用音乐、场景以及人物背景进行表演。话剧表演者不但要求一定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求表演者掌握相关的舞蹈、音乐知识,尤其是要求掌握较高的舞蹈知识。传统的话剧表演一般都会夹杂一部分舞蹈表演。除了这些必备的基础素养要求外,表演者还需具有较强的节奏控制能力,通过自身的节奏掌握能力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观众的共鸣。

立足事实,不做作

有人说过:表演舞台上永远不要去夸大真实的要求,也不要去夸大虚假的作用。话剧表演中要想提高自身的分寸感,就虚立足在事实上,不做作。在实际的表演中,表演者要立足于事实,再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阐述,保证话剧表演的美学格调。在艺术加工时,要把握一个度,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放大,不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认为表演脱离了实际生活。一个表演者如果过分的去夸大,就会显得做作,但是过分的谨慎又会导致情感无法准确传递。是以,表演中虚立足于事实。

重视细节

观众是敏锐的,尤其是在话剧高潮内容时,表演者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能让观众产不一样的感觉。表演者在进行高潮部分的表演时,需严格把握分寸,每一个细节动作都需经过反复的揣摩。话剧表演者在表演前需积极对人物、社会背景、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将自身代入人物形象中,掌握人物心里、动作、习惯的每一个细节。在潜意识里构造一个人物形象,并将这个人物形象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4]。例如在话剧《世纪风流》在塑造某开发区的主任这一人物时,表演者就将细节表现得妙到颠毫。该开发区主任面对社会诱惑时,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但是又小心谨慎。表演者在进行受贿那一场戏安排时,设计极其精妙。该表演者通过将一杯咖啡打翻,然后假作公文包被打湿,对着送贿人打开,然后转身假作整理身上水迹,让送贿人直接将金钱放入包中。巧妙的将受贿过程展现出来了,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完美的呈现出来了。可以说,该表演者在动作设计和语言表述上的分寸控制妙到巅峰,是一场极其成功的戏。

5结语

表演是一个将真实生活通过艺术加工而传递高于生活格调的艺术行为。如何掌握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分寸,成为表演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要求表演者具有加强的表演素养,并且对整体表演节奏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加强不做作,不谨慎,从细节上进行控制。表演者还需扩展日常生活阅历,通过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总结相关生活、表演经验,提高自身对表演的度和分寸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露.是薛涛.又不是薛涛《浣花吟》中饰演薛涛的体会[J].中国戏剧,2010(06).

[2] 吴戈.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舞台创造? 从导演艺术家查明哲说起[J].中国戏剧,2011(06).

[3] 王亚兵.怀梆名家赵玉清的唱腔特色[J].中国戏剧,2013(06).

作者简介:陈刚(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教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表演艺术类论文范文

研究导演的论文题目

多媒体技术论文 论文做为多媒体专业的学生,掌握Photoshop,精通Photoshop是最大的优势,对于接触尚少的我,也只能谈谈自己的浅见而已。Photoshop是ADOBE公司旗下最为出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Adobe公司成立于1982年,是美国最大的个人电脑软件公司之一。Photoshop应用范围之广让我们惊叹,在图像、图形、文字、视频、出版等方面都有很广的应用。从功能上看,Photoshop可分为图像编辑、图像合成、校色调色及特效制作部分。图像编辑是图像处理的基础,可以对图像做各种变换如放大、缩小、旋转、倾斜、镜象、透视等。也可进行复制、去除斑点、修补、修饰图像的残损等。这在婚纱摄影、人像处理制作中有非常大的用场,去除人像上不满意的部分,进行美化加工,得到让人非常满意的效果。图像合成则是将几幅图像通过图层操作、工具应用合成完整的、传达明确意义的图像,这是美术设计的必经之路。Photoshop提供的绘图工具让外来图像与创意很好地融合,成为可能使图像的合成天衣无缝。 校色调色是Photoshop中深具威力的功能之一,可方便快捷地对图像的颜色进行明暗、色编的调整和校正,也可在不同颜色进行切换以满足图像在不同领域如网页设计、印刷、多媒体等方面应用。 特效制作在Photoshop中主要由滤镜、通道及工具综合应用完成。包括图像的特效创意和特效字的制作,如油画、浮雕、石膏画、素描等常用的传统美术技巧都可藉由Photoshop特效完成。而各种特效字的制作更是很多美术设计师热衷于Photoshop的研究的原因。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Photoshop软件也在不断更新着,了解它的更新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最新的设备才能做出更加完美的作品。目前最新版本为 cs3。Adobe Photoshop CS3 Extended 是电影、视频和多媒体领域的专业人士, 使用 3D 和动画的图形和 Web 设计人员, 以及工程和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的理想选择。呈现 3D 图像并将它合并到 2D 复合图像中。轻松编辑视频图层上的动画图形, 让时间停下来。以及使用测量、计数和可视化工具, 探查您的图像。Photoshop是一个神奇的软件,它能让丑变美,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也许你会说那不是脱离了显示吗,但是让美的事物永远在我们不是很好吗?也需要知道你对美又是如何理解的,并非perfect即美。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观,制作出你我心中美的、想做的作品。是不是对它心动了呢?以下要为您介绍的Photoshop技巧虽不敢保证您掌握了就一定会成为高手,但却是成为高手的必由之路,如果你想成为高手中的一个,还是看看的为好。至少它可以保证让你的操作更简单一些。注:以下方法对MAC同样有效,只不过是Ctrl键要换成Command键,Alt键要换成Option键。 1、图形的复制 不管使用何种工具,只须将图形选择后,同时按住Alt和Ctrl键,用鼠标左键按住图形拖动即可。如图形在拖动前未被选择,则将复制出相同的图层。 2、图形的微移 有时因图形太小等原因,用鼠标进行微小移动操作很不方便,这时只要选中移动工具,按下键盘上的上下左右方向键,即可令图形自如移动。 3、图层移动技巧 要把当前的选中图层往上移,只要按下Ctrl键后,再按下“]”键,就可以把当前的图层往上移动;按下Ctrl键后,再按下“[”键,就可以把当前的图层往下移动。 4、快速查看Photoshop的处理效果 在使用Photoshop时,如果要查看对选择区处理后的效果,就要去掉选择,我们可以利用Photoshop的隐藏选择办法,但是比较麻烦。其实,你只要按上键盘上的Win键,就可以看到图片处理后的效果了。当你再按Win键时,又会回到选择状态了。 5、精确裁减图像 裁切工具大家都一定用过,这种情况你也一定遇到过:在你调整裁切框、而裁切框又比较接近图像边界的时候,裁减框会自动地贴到图像的边上,令你无法精确裁切图像。不过只要在调整裁切框的时候按下“Ctrl”键,那么裁切框就会服服帖帖,让你精确裁切。 6、改变上一笔的透明度 你可以改变绘图(包括用毛笔,铅笔,喷枪,橡皮画的东西)的透明度。首先,画上一笔,然后在滤镜菜单下面的会出现“退去X”(X取决于你刚在的那笔是用哪个工具),点击它,出现“退去"菜单,现在你就可以改变你上一笔的透明度了。 7、多层选择技巧 我们需要多层选择时,可以先用选择工具选定文件中的区域,拉制出一个选择虚框;然后按住“Alt”键,当光标变成一个右下角带一小“-”的大“+”号时(这表示减少被选择的区域或像素),在第一个框的里面拉出第二个框;而后按住“Shift”键,当光标变为一个右下角带一小“+”的大“+”号时,再在第二个框的里面拉出第三个选择框,这样二者轮流使用,即可进行多层选择了。其实用这种方法也可以选择不规则对象,自己去体会吧。 8、与填色有关的技巧 按“Shift+Backspace”键可直接用Fill(填充)对话框。 按“Alt+Backspace(Delete)”键可填前景颜色,按“Ctrl+Backspace(Delete)”键可填背景颜色。 在使用自由变形(Layer >Free Transform)功能时,按 Ctrl 键并拖动某一控制点可以进行随意变形的调整;“Shift+Ctrl”键并拖动某一控制点可以进行倾斜调整;按 Alt 键并拖动某一控制点可以进行对称调整;按“Shift+Ctrl+Alt”键并拖动某一控制点可以进行透视效果的调整。 9、玩转放大镜 放大镜是Photoshop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看看我们可以在放大镜上玩出些什么花样: ①同时按住Ctrl和Alt加“+”或“-”可让画框与画面同时缩放。②按Ctrl+“+”或“-”可以放大或缩小图像。③在Hand工具上双击鼠标可以使图像匹配窗口的大小显示。④ctrl+Alt[数字键0]”或双击放大镜可使画面以100%的比例显示大小。⑤空格加Ctrl快速调出放大镜,再加Alt变成缩小镜。注意顺序,搞不好,输入法就会跑出来捣乱了。⑥其实除了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缩小图像之外,还有一个很好的替代品,就是Navigator上的放大缩小按钮,或者直接拉动中间的小三角调整图像的大小也不错。 10、多次复制对象当我们要复制文件中的选择对象时,要使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命令。复制一次,你也许觉不出麻烦,但要多次复制,一次一次的点击就相当不便了。这时你可以先用选择工具选定对象,而后点击移动工具,再按住“Alt”键不放,当光标变成一黑一白重叠在一起的两箭头时,拖动鼠标到所需位置即可。若要多次复制,只要重复地松放鼠标就行了。看完这些感觉怎么样呢,Photoshop是一个实用软件,相信我,它能创造奇迹!我希望每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能通过它去开启自己的白领人生。

影视中服饰设计的发展多媒体中的视觉效果发展

矩框里的艺术 潘多拉的魔盒—从《红辣椒》看女性题材动画 关于当今日本人民精神状态和社会矛盾对动漫产业的影响与中国的比较以及我们文化救赎的责任—宅男VS流氓无产者 滴水成渊 积土成山—逐格摆拍动画探索 凡 中 见 奇—谈FLASH动画的特点与价值 动画的介质—论动画是否属于电影的一种类型片 论动画中的虚拟世界 友情、正义、热血、爱、歌声、奇迹!!燃烧吧!!沸腾的灵魂!!!!—热血动画的选材和制作 直觉的“保鲜”—谈直觉在动画创作里的实现 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剪纸动画—短片《童年的城堡》制作过程 当幻想成就现实—论真人与动画结合电影的魅力 触动心灵的沟通—论动画片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中国现代动画中的“民族化”泛滥与缺失 用Flash制作具有游戏性的动画 商业动画的策划与执行 —我的动画学习与制作之路 影视创作后期的艺术性 民族文化传统与动画表现形式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动画片中超现实成分之现实依据的思考 三维电脑数字技术在电影动画领域的应用 论动画影片和游戏中的概念设计 角色动画的视觉传达-论pose的设计 用歌声舞蹈去传情叙事—浅谈歌舞在动画片中的运用 动漫的价值---关于动漫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潜在价值研究 关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问题的思考 动画片中成人题材和感情的表现 牛顿背后的苹果树---浅析场景对故事剧情的推动力量 舞台的搭建——关于动画场景的构图对动画的影响力探索研究 由笑到思,由视听必备到神形兼备—探寻动画电影架构 论三维特殊材质的具体表现—铜铁等 声音与感情—论动画片中角色配音的重要性 美国与日本动画人物造型设计特征的变化 反反动画—如何用“烂动画”做一部好作品 浅谈《变形金刚—人文关怀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 探求适合中国市场的动画制作手段—透过日本动画史探索适合我国的动画技术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与数字动画的结合—皮影形式的FLASH动画 中国动画片的美术风格 角色塑造与角色真相的反差——角色刻画在商业动画中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中国动漫的困惑与生机 烘焙动画——论动画短片《烘焙时光》的创作 童真世界——浅谈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动画中的应用 粘土时光——论粘土动画特有的表现方式 神话传说——中国动画的源泉 动画电影时空交错的探索与方法 ——银幕分割叙事手法的表现形式 动画产业与电视媒介 论动画中艺术与商业的交集空间 动画造型设计——动画造型中的重要元素 创作有生命力的魅力动画——论动画片中细节的重要性 网络动画新形式促进中国动画发展的可行性探索 <疯影>动画电影研究——探讨动画电影导演如何寻找一条充分表达个性的道路 为动画剧本注入商机 艺术动画短片中的听觉艺术——论听觉艺术在艺术动画短片中重要地位 论动画的后期制作与技术应用—后期在影片艺术创作与制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非主流动画电影艺术形态魅力与其现实意义 当代动画电影的类型化 定格动画中角色的材质和骨架研究 论动画电影中光的设计——解析动画电影场景中的布光 动画片中的音乐及其情感表现 试论场景设计与动画片剧情发展的关系 浅谈动画角色造型设计 艺术动画在学习研究中的优势

盲山 盲井的导演 李扬 你可以先看看这两部电影我觉得不错

  • 索引序列
  • 李沧东导演论文研究
  • 导演研究生论文
  • 沧浪亭研究论文
  • 研究导演的论文范文
  • 研究导演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