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论文研究出发点

论文研究出发点

发布时间:

论文研究出发点

实在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的话,可以试着找一些自己比较拿手的领域,这样写起来会方便一些,尽量选择有新意一些的论点。

首先排除论据法就是在正能量的基础上,找到所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还有就是通过精选材料产生论点。

我认为应该寻找相关的方面,从相关的方面可以很好的进行研究。

根据论文的方向回答。论文的出发点是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最后的落脚点是回答和解决某一个问题,一篇论文从始至终始终都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

论文提出研究观点

写作技巧的掌握很重要,写作指导对学生作文的完善和改进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一些拔尖的学生,更是有很大的益处,能给他们带来醍醐灌顶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供大家参阅。

议论文论点提取——提出论点的方法

议论文是通过论证的手段使人信服自己的观点,或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人觉得它可靠、可行,也可以通过反驳别人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使错误的认识得以澄清、纠正。我们常见的议论文的类型有一般性立论文、读后感、评论文、驳论文、驳立结合议论文、学科小论文以及杂文、小品文、随笔等。同时,议论文与其他说理性文章应该区分开来,如明理型叙事记叙文、事理性说明文、说理散文。

一、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分为两种类型:

(1)研究型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展示型结构

提出论点——分析论点——证明论点

二、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一)举例论证法

举例论证法:简称例证法,是根据需要例举一定的事实来证明观点正确的方法。事实要求充分、确凿、有代表根据性。举例论证法的作用: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引用论证法

引用论证法:简称引证法,是引用正确的科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认定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作用: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

(三)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法: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比喻论证法的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四)对比论证法:将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法的作用: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第一部分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

在考场作文中,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涉及到文章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问题。下面提供几种思路,供大家借鉴。

(一)开门见山法例1:人的情感需求呼唤我们拆除心墙。

例2:拆除心墙要讲究正确的方法。

(话题“拆除心墙”)这种开头的好处是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

除了用自己的话,还可以在作文开头直接引用一句名言警句或成语等,并且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例: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翻开中国的近代史,的确如此。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加强论述的权威性,先声夺人。

(二)材料归纳法主要指简单归纳法。材料既可是一个材料,也可是多个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表材料,可以是同类材料,也可以是正反材料。例: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的时候,给听讲的莘莘学子出了一道题:2+2=?一时间,全场寂静,满座哑然。其实,这本是一道连小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但听众们万料不到答案会如此简单,所以竟无一人作答。人们迷信权威,往往丧失自我主张,肩膀上要长着自己的脑袋,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想。

注意:从材料到论点的提出,一般有一个分析的过程。

(三)分析引入法

1.概念辨析法2.因果分析法

例: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知识,冷落和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书本知识,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的过程。因此,要使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正反分析法

正反分析的方法是:如果A,那么B;如果非A,那么非B。还有一种欲进先退法,即在议论与传统观点相对的观点时,为了不致引起读者的误解,文章开头先肯定传统观点(退),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进)。

4.相似联想法例: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洗礼,那么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以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豪杰,立一世伟业,那么舍我其谁、勇战八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四)修辞引入法

1.设问开篇法例:也许是大事引人注目的原因吧,一般地说,人们都十分重视大事而往往忽略了小事。小事是不是就可以轻视呢?我以为小事切不可小视。2.比喻导入法

例: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融在爱人的酒杯里,苦涩里也终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使轻轻挥下,也觉得伤痕累累。朋友,铁血的的男儿也有情,沙场的将士也有泪。感情支配着心灵,左右着灵魂,可是小心啊,切勿让它变幻了你评判的目光。

第二部分

围绕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

在议论文中,我们知道论点的提出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提出论点之后如何展开成文呢?这主要靠分论点的支撑了。当然,在中心论点之后还可以运用分析的手段(如概念辨析、对比分析、辩证分析)使论点更加具体,从而更好地提出分论点。

分论点有阐述式、证明式、补充式三种。阐述式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办”的论述。证明式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为什么”的论述,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补充式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或然性”的论述。至于分论点的设置顺序与议论文结构的关系,以后再谈。

练习示例:

以“坚持就是胜利”为中心论点,自选一个类型提出分论点。

可以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阐述式分论点:

1、坚持需要韧性。

2、坚持需要不坠之志。

3、坚持需要耐得住寂寞与孤独。

4、坚持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

这里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

第一,论点不能是比喻句,应该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材料作文有最佳立意,而开放式的命题或话题作文在立意上尽量不要人云亦云;

第三,论点不要空阔、虚大,不着边际;

第四,提出论点时要考虑到分论点及论据的展开与运用,否则,论点虽好却无话可写了,只能重复论述,文章展不开,劳而无功。

议论文开头写作方法

一.排比开头

如何用瞬间造就永恒

荆棘鸟用荆棘刺破自己的瞬间,造就了一种永恒——无比动听的歌声,一种永恒的美;飞蛾扑向火光燃烧自己的瞬间,也造就了一种永恒——对光明的追求,一种永恒的精神;

流星划过天空的那一瞬间,也造就了一种永恒——不屈于黑暗的行为,一种永恒的气概……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瞬间可以造就了永恒。

二.名言引入

为何真心付出会有好的回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讲这句话的时候往往是肯定这样一个道理: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三.设问开头

在等待中奋起

等待是什么?等待是起跑前的下蹲,是起跳前的弯曲。等待是姜太公的垂钓,是诸葛亮的躬耕南阳。等待是意志的锻炼和耐心的蓄积。等待是冰冻三尺排一日之寒。我们应该学会在等待中奋起

也许你很聪明,也很勤奋,但是你却没有成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没有机遇,或者你有机遇,但是没有抓住他

四.对比引入法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反之,那些懒惰昏庸的人,就难得成就事业。由此,我们可以说:勤则成事,惰则败业。

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立谏言者事业有成而名垂千古,拒忠言者祸国殃民而遗臭万年。

请以“人生的价值”为题,运用“对比引入法”写一则议论文的开头。

示例:

一位孔繁森,光芒四射,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伟大、光明、进步联系在一起。

一位王宝森,臭名昭着,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贪婪、黑暗、丑陋联系在一起。

两个人都走完了人生。但一个永存人间,一个早已被人唾弃。人生的价值,在两人的鲜明对比中,不是已经显现出来了吗?

请以“宽容”为话题,运用“引用名言法”写一则议论文的开头。

示例:“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实属至理名言。其实宽容别人,也就是宽容我们自己。给别人一些空间,你获得的将是一片蓝天。让我们拥有这片蓝天,拥有宽容吧!

五.事例引入法

马谡刚愎自用痛失街亭,关羽大意轻敌卒命荆州,历史用三个字简洁严正的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骄必败!

议论文结尾写作方法

常言道:“编筐织篓,全在收口。”议论文的结尾是伸延文意收束全文的关键,是对论点的充分显示和升华,也是衡量考生写作水平的标尺,就如编筐织篓的“收口”,十分关键。好的结尾必然使文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必然使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更加深刻、鲜明。因此,一定要尽力写好议论文的结尾,切不能掉以轻心。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办法。”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议论文的结尾呢?

【技法解说一】

名言警句式

名言警句是语言的精粹。善于在结尾处引用名言、俗语、格言、警句结尾,既能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又能借精彩助阵,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积淀,达成自我的精彩,让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

【技法解说二】

点题点旨式

用凝练、简洁的语句或重提文章标题,或点明文章主旨,使结尾文字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或卒章显志等方面的作用。学会在文章结尾处紧扣标题,点题点旨,笔下的文章就能避免文不对题的毛病。

【技法解说三】

呼吁号召式

写议论文的目的,总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好的议论文不仅对问题有关注,有思考,还有自己深刻的见解,或强烈咏叹,或呼吁号召,以促使人们自我超越,战胜困境。以呼吁号召的文字结尾,能有效剖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唤起读者共鸣,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彰显文章的现实意义。

【技法解说四】

警示劝诫式

议论文在议论某些现实问题的时候,为了达到警示、劝诫的作用,结尾处往往采用要么发出警示,要么进行劝诫的方式,旨在促使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确问题会导致的严重后果。语言真实、诚恳,能触动人心,有效地达成言说之目的。

【技法解说五】

总结全文式

总结全文式的结尾,其优势是能够有效捏合全文,将发散的内容集中起来,让人对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一目了然,对文旨有强调作用。此种结尾还能有效克服议论文散、杂、泛,乱的毛病,将漫无边际的思绪归拢起来,使文章观点鲜明,中心突出,简洁干脆。

【技法解说六】

照应开头式

一篇佳作,总是既重视思想与文采,又重视结构的匀称和谐。一篇议论文,结尾处如能巧妙照应开头,一呼一应,首尾圆恰,便能使文章读来气韵流畅。既能体现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能体现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

【技法解说七】

设问反诘式

设问反诘式这种结尾方式,采用的是诘问句子,或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留有思考余地。其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提醒读者对文章论及的问题作进一步思考,启发人心,有效地延展思想的长度,或拓展思维的深度。

【技法解说八】

修辞收束式

议论文是实用性文体,这决定了其基本表达方式为议论,要在全篇彰显文采,难度较大,若处理不当,会将议论文写成了抒情散文,有悖文体规范。但有些便在结尾处亮一亮文章的闪光点——有意识地借助修辞手法,达成语言的优美精彩。或以比喻作结,或以排比作结,或以对句作结,或以小诗作结,在文末给读者留下文采飞扬的印象。

【技法解说九】

巧妙留白式

文章结尾采用留白式,往往是留不尽之意在文字之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议论文的结尾巧妙运用留白之法,能够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思考、咀嚼和回味,文章则更显余味深长。

问题一:论文可行性怎么写 一、首先就是提出论题焦点 二、说明历史材料证明该论题有哪些关点被证明 三、提出你自己同意或是新的证点,并举证 四、还可能存在的问题所在,和你证点相驳的有哪些 五、将你提出的论点与相驳的所对比以证明你的有理 以上为可行性分析的几点,在然后就是格式排版和资料的引用 可行性分析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分析方法。可行性分析应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主要内容 1、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产品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和销售价格;研究产品的目标市场,分析市场占有率;研究确定市场,主要是产品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劣势,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并研究确定主要市场风险和风险程度。 2、对资源开发项目要深入研究确定资源的可利用量,资源的自然品质,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开发利用价值 3、深入进行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工程选址,工艺技术方案和主要设备方案,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环境影响问题,节能节水,项目建成投产及生产经营的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计划,所需投资进行详细估算,融资分析,财务分析,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综合评价等等。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是由浅到深、由粗到细、前后联接、反复优化的一个研究过程。前阶段研究是为后阶段更精确的研究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可行性研究要对所有的商务风险、技术风险和利润风险进行准确落实,如果经研究发现某个方面的缺陷,就应通过敏感性参数的揭示,找出主要风险原因,从市场营销、产品及规模、工艺技术、原料路线、设备方案以及公用辅助设施方案等方面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以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如果所有方案都经过反复优选,项目仍是不可行的,应在研究文件中说明理由。但应说明,研究结果即使是不可行的,这项研究仍然是有价值的,因为这避免了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除了以上所讲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外,我们在实际中还有一种与投资密切相关的研究,称为专题研究,主要是为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可行性研究)创造条件,研究和解决一些关键性或特定的一些问题,它是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和辅助。专题研究分类如下: a.产品市场研究:市场需求及价格的调查分析和预测,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以及预期的市场渗透、竞争情况的研究,产品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竞争对策研究等。 b.原料及投入物料的研究:包括基本原材料和投入物的当前及以后的来源及供应情况,以及价格趋势。 c.试验室和中间试验专题研究:需要进行的试验和试验程度,以确定某些原料或产品的适用性及其技术经济指标。 d.建厂地区和厂址研究:结合工业布局、区域经济、内外建设条件、生产物资供应条件等。对建厂地区和厂址进行研究选择。 e.规模经济研究:一般是作为工艺选择研究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的。当问题仅限于规模的经济性而不涉及复杂的多种工艺时,则此项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评估工厂规模经济性,在考虑可供选择的工艺技术、投资、成本、价格、效益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生产规模。 f.工艺选择研究:对各种可能的生产技术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特别是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时这种研究尤为必要。 g.设备选择......>> 问题二:论文中的结论,建议或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毕业生论文答辩 一、答辩流程 (一)简要叙述你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二)即兴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根据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提出专业理论或实务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和实务,研讨理论依据或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考察学生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 二、答辩准备 (一)学生自述需要准备的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说明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几千人做了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依据? 9、本文的优缺点? 10.论文有何创新之处? 11.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 12.本文提出见解的可行性? 13. 定稿交出之后,自己重读时发现的缺陷? 14.写作毕业论文时的体会? 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 (二)答辩过程中老师常提出的问题: 1、你的毕业论文采用了哪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方法? 2、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高度概括。 3、你选题的缘由是什么?研究具有何种现实指导意义? 4、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怎样在你的文中体现? 5、从反面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不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结果又会怎样? 6、论文的理论基础与主体框架存在何种关联?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7、质性研究与访谈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的区别? 8、经过你的研究,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有何正面或负面效果? 9、你的论文基础何种研究视角?是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视角? 10、论文研究的对象是个体还是群体?是点的研究还是面的研究? 11、研究的应然、实然、使然分别是什么? 12、论文中的结论、建议或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13、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可比性?研究框架是否符合论文规范(而不是写书的逻辑)! 三、答辩技巧 (一)自述与问题回答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 问题三:论文可行性怎么写 文嘛,所以主要是论题的关点,那么 一、首先就是提出论题焦点 二、说明历史材料证明该论题有哪些关点被证明 三、提出你自己同意或是新的证点,并举证 四、还可能存在的问题所在,和你证点相驳的有哪些 五、将你提出的论点与相驳的所对比以证明你的有理 以上为可行性分析的几点,在然后就是格式排版和资料的引用 一、[选题依据]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 这部分的写法于往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在要求上有明显不同。“学术史梳理”是对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研究的做系统的梳理,专家建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说明每个时段研究的注意内容、形成的主要观点、解决了哪些问题,主要学术贡献和存在的不足等;“研究动态”是指目前研究的状况,即目前研究的主要的学术流派、主要关注哪些问题,有什么观点,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学术的空白点,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等;“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实在上述梳理的基础上,说明您的研究的拟解决哪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您的研究能填补哪些方面的空白,或者在哪些方面对已有的研究起到补充和矫正的作用,进而说明您的研究“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这部分的文字量所占篇幅应该较大,不能过于简单,要仔细梳理。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框架、重点难点、主要目标等。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不只是说明您要研究什么,还要说明这个问题重要性,重要性主要指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论上的主要性,二是实践或者应用上的重要性。侧重于那个方面具体看您的研究侧重于那个方面,切忌不要写得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实践(应用)意义,无限拔高会影响可信性。足以让评审者认为确实有研究的必要。这部分要写的详细些,论证充分些,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很难有说服力。 “总体框架”既要有研究的基本构架,又要写的“有血有肉”,不能只是一个一个的标题。基本构架上要环环相扣,逻辑性强,内容上也要有上下的承接。形成结构严谨、内容充实的研究总体框架。这部分的写法和过去的“主要研究内容”很相似,但是多了对问题意识考察的内容,是论证材料的核心部分所占权重也最高。 三、[思路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等。 其中,特别要注意具体研究方法,不仅要说明使用的研究方法,还要说明在研究哪些具体问题时使用这些方法。与本研究无关的方法不要写,否则评委会认为您在研究方法论方面存在问题。 四、在格式方面请注意,一定要按照要求,请仔细对照检查。 申报材料中的内容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 一般说来,不按格式要求填写,评审专家会认为不认真。对评审结果会有很大影响!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 问题四:论文可行性怎么写 我是学工科的,我们的可行性分析是对技术的环境可行、经济可行、政策可行、技术可行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方案的可行或不可行。并作出总结。 问题五:论文开题报告的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如何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起萦绕于怀的,是在写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反复追问的 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 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 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 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 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 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 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 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 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 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 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 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 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 报道、 *** 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 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 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 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 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 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 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 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 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 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 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 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对象: *** 的叛乱者和决策 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 *** 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 2000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 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 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 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 问题六:论文引言部分的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前言是正文“章”之前的一章。前言的写作应该包括研究综述,提出自己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观点。 1.研究综述 写作毕业论文一定要有研究综述,也叫综述报告。研究综述是梳理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并且对这些研究作出评价。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 在我审阅的学位论文中,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简略,缺少分析评价。有的只是开列出了别人研究的论著,没有任何分析,以开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综述。有的研究综述占了整个论文的一半内容,以综述代替自己观点的论述。 2.研究观点 前言除了写作研究综述外,还要陈述自己的研究观点,自己在本论文中将要讨论什么问题,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对涉及论文观点的关键词作出界定,自己是在什么范围讨论这个问题,怎样使用这个观点。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别人看得明白。也避免了对讨论范围和关键词的歧义。 前言的内容要清楚明白,最好也有章节标题。 3.研究内容的总体描述 学位论文的分析方法,一般遵循两种程序,一是逻辑分析性程序:“分析―综合”,二是系统综合性程序:“综合――分析――综合”。我认为最好采用系统综合性程序,具有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作用。综合性程序的前一个“综合”是前言中,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综合体,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体描述。“分析”就是在综合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按照章节进行分观点的探讨,每一次分析的结果都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上。后一个“综合”就是在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研究,概括自己的论文观点。 因此,前言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还需要进一步从整体上阐述自己的研究内容,也就是对自己的论述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总体描述。这种总体描述相当于论文的摘要。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把握自己论文的论述观点和论述内容。也为下文进入第一章的论述做准备。也许有同学会说,我已经在论文摘要中谈了自己的研究内容,不必在前言中再谈论述内容。两者是不同的,前言属于学位论文的正文,在正文中应该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做一个综合描述。读者可以不看你的摘要,但是要看你的正文。如果你不在前言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做一个总体描述,你就错过了让读者了解你的论文总貌的一个机会,增加了读者了解你的论文观点的困难。你让读者一头雾水,半天找不到你的观点是什么。读者看不明白,也许就不愿意或者不耐烦看了。 问题七:开题报告中论文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可行性分析应该是,你将通过怎样的方法手段完成你的研究,所以,内容要有研究方法和步骤 问题八:要答辩了,不知道论文的基本观点和提出见解的可行性要答什么? 20分 你知道怎么写了忙 教教我 问题九:从制度方面浅谈法官与律师论文论点的可行性如何? 法官与律师 有的,要bang助?

水保论文出发点

我国水土保持工程发展十分迅速,但是水土保持工程质量一直为人们所探讨,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一直以来也为人们所担忧,尤其是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水土保持工程质量不高,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发展的时间不长,和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中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以及水土保持工程存在有别于其他工程的特殊性导致的。而且,西部地区在我国整体上来说是欠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管理各个方面都存在诸多缺陷,不能有效地实现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工程监理主要完成的是,管理水土保持工程的工程合同、根绝水土保持工程合同内容控制工程开展的节奏,和施工中的成本投入,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协调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单位之间的关系等任务。既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土保持中存在这么多的困难,那么,我们就得思考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1、转变思想水土保持工作本质上就是一项治理工作,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的治理,关键就是要转变治理的思想。首先是实现由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转变。充分利用水保工程在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中发挥的效益,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实施水保生态工程的认识,主动参与的工程建设中来,监督工程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良好的意见。。其次是实现了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就我省而言,贵州身处云贵高原,在广大的山区,坚持。坡水田林路。综合防治是一个不错的水土保持办法,这样可以建构起良序的径流调控体系,以工程措施促植物措施,以植物措施保工程措施,使各项水土保持防护措施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了治理一坡、成功一片、效益一方的目的。最后是实现了分散治理向规模推进转变。改过去的分散治理为集中连片治理, 由起初的村与村间流域连片治理,到乡域内流域连片治理。2、实现良好的管理制度实现良好的管理制度,对于水土保持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和验收制度这两个方面。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实行属地管辖和许可机关监督检查相结合方式。主要是做到对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各级部门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分工,权责明确,各部门单位相互协调。同时,做到开工前有水土保持方案、施工期间有水土保持监理和监测、工程竣工有水土保持专项验收。凡是没有办理水土保持竣工验收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将不受理主体工程验收。此外,严格执行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制度。加大对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多、水土流失量大的水利水电工程监理监测工作。实行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与水土保持监理同步制度。水土保持设施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提出质量评定意见,作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依据。3、社会的有效监督对于在水利工程中实现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社会的监督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社会要以国家《水土保持法》为监督的权力来源,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工作新理念。社会要甚至国家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推介作用,大力宣传新《水土保持法》,以及水土保持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群众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水土资源的责任和意识,实现水土保持工作由单纯治理向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转变,使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林权改革、生态工程效益开发等事业达到开发与治理协调、建设与管护同步的实效。总之,新闻媒介要大力宣扬,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地投身到水土保持工程中来。4、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由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而子系统也在互相作用的同时保持者互相输入、输出的关联,一旦部分子系统或元素产生了变动,整个系统都可能出现从优到劣的转变。要想构建起科学、完善又使用的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工作难度与复杂度都非常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往往需要经历两个步骤: 一是初步拟定,二是筛选确定。下面是具体流程:(1)初步拟定。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拟定时,一定要先系统性地分析配置方案。得到分析结果之后,再依照评价因素的逻辑关系,分层次进行细致、明确的分析。坚持整体最优原则,确保局部每个因素都与整体相适应,实现长远与近期、宏观与微观的综合考虑,最终将所有因素结合到一起,得到评价方案。接下来理清目标中各构成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分解,最终构建起具有完整性与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2)指标筛选。初步拟出评价指标体系后,应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以最终确定指标体系。筛选指标时,因为每一项原则都具备自身的特点,在认知上也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无法强制要求每项原则都坚持相同的衡量方式,遵守同样的精度。比如,完备性具有相对性,它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代表选择的指标应该最大限度地对区域发展的所有特征进行反映; 二是由评价的目的与精度而确定的指标数目。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生态评价工程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关系到社会、自然、景观等很多因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评价了水库大坝施工干扰区的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包含了对干扰区的原状生态、施工干扰后的现状生态、采取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作后的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预测等内容的评价。论文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属性,对其进行了模块划分,分成了社会进步、景观生态性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性,建立起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束语总之,强化在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加大保护现有植被的力度,努力增加植被覆盖率和光能利用率,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这对人们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人们要强化和恢复生态系统,提高环境质量,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建设优质高效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系统,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促使整个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保障生物群落所依赖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没有水和土,我们的美好生活,水土保持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举措,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故而,人们在实践中,尤其是在水利工程中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铁路建设项目方案比选的水土保持评析论文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在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中,必须对主体设计线路方案比选进行水土保持分析和评价。铁路选线选址直接影响到铁路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轻重;在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中,必须对线路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提出在水土保持方面最优的线路方案。目前常用的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分析指标多数为定性指标,未结合铁路建设项目特点及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目的采用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方面的定量评价指标或内容。本文对相关定量指标进行了探讨。

1.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基本要求

方案比选中所涉及的各比选方案应该均能满足工程的使用功能,符合设计目标;同时在工程选线选址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主体最新设计资料,从工程永久和临时征占地数量与类型、土石方开挖总量、损坏植被面积、破坏水土保持设施数量、可恢复程度等方面分析评价各方案的水土保持要素;要求尽量减少土石方开挖数量、永久征地和农业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占用数量,从水土保持角度,对主体设计各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分析评价结果,从水土保持角度给出明确的推荐方案。

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差异程度,一般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分别给出相应结论和建议:

1)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评价推荐方案与主体设计推荐方案一致时,可以给出“同意主体设计推荐方案”的结论。

2)当主体设计几个比选方案之间没有明显的水土保持差异,如水土保持评价各量化比较指标相差在110%以内,各有少量的优劣,且每个方案都不存在明显的水土保持制约因素时,但考虑到主体设计推荐方案可能还涉及城市规划、经济据点选择等其他多种比较因素,可以给出“各比选方案无明显的水土保持制约,同意主体设计推荐方案”的结论。

3)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评价的'推荐方案明显优于主体设计推荐方案,可区别以下两种情况分别提出建议和意见:

①采用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的推荐方案对主体设计选线选址不产生其他制约时,主体设计应按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的推荐方案重新论证其推荐方案,可给出“建议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重新论证和选定推荐方案”的意见。

②当采用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的推荐方案,在其他方面对主体工程存在无法避免的制约时,经各方面综合协调,很难采用水土保持推荐方案时,给出“鉴于工程建设其他方面存在无法避免的制约性因素限制,在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提高防护标准、加强治理和补偿措施的前提下,基本同意主体工程的推荐方案”的意见。

2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主要内容与指标

2. 1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内容

主体工程及比选方案的水土保持评价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主体工程选线选址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比较;

第二,各方案中征占地、土石方开挖、损坏植被和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等工程数量层面的比较; 第三,各方案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功能影响及可恢复程度等水土流失与恢复层面的比较。

其中,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分析评价要依据“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性文件中关于水土保持限制和约束性规定,从上述三个层次逐条进行分析评价,明确主体工程选线选址是否满足要求。对存在制约性因素又无法避让的,应提出相应措施,比如:提高防治标准或防治目标值、优化施工工艺、减少扰动面积或植被破坏面积。对于征占地、土石方开挖、损坏植被和破坏水保设施数量比较,以及各方案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功能影响及可恢复程度的比较分析,可根据其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2. 2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指标

水土保持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评价指标要与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评价密切相关;二是所选择的评价指标能尽量定量化,以便于对比分析;三是应根据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内容组成来确定评价指标。

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分析评价可从“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及“有关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规定”三个层面来明确各个方案是否存在制约性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措施和要求。各方案征占地、土石方开挖、损坏植被和破坏水保设施等内容,可以采用工程永久征地、临时占地、扰动地表面积、损坏植被数量、破坏水保设施面积、挖方数量、填方数量等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可恢复程度比较,可以用表征防护或复难度大的弃渣数量及扰动地表程度等指标进行评价,其中扰动地表程度可以通过单位占地面积土石方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单位占地面积土石方数量大意味着扰动地表程度也大。表征水土保持功能的因子主要包括土壤、植被及生物生产力,因此水土保持功能影响比较,可以依据各方案中征占植被及农用用地数量等指标进行评价。

3案例分析

3. 1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本次案例采用某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进行分析。该工程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和广东省西南部地区,线路自湘桂铁路某站引出,向东南方向途经广西的贵港、玉林,广东省的河唇、廉江、遂溪等城市,终至雷州半岛某市,线路全长318. 26 km,其中广西境内线路长约231. 3 km,广东省境内线路长约86. 96 km,共设23个车站。改造工程主要内容是对全线进行电气化,并对局部区段(长约97. 7 km)进行提速改造。

工程处于珠江流域,地形总趋势为北高南低,沿线海拔在40-150 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为22 0C,年平均降雨量800 mm ;沿线地带性土壤以赤红壤为主;现状植被以杉、松、楠居多;沿线区域土地利用以林地和农业用地为主;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

3. 2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

3. 2. 1方案说明

可行性研究阶段,主体设计提出了160 km / h改造方案,要求提速改造后该区段的旅行时间能缩短到50 min之内。主体设计在提速改造区段研究了局部提速改造和全线提速改造两个方案。局部提速改造方案是根据沿线地下地貌、曲线分布、桥隧分布等情况,在保留四个限速段的基础上对比较范围内其他区段进行提速改造,改造总长度为69. 2 km,占比较范围内线路总长度的 %。全线提速改造方案是对比较范围内不符合提速行车运营要求的所有线路进行提速改造,改造总长度93. 3 km,占比较范围内线路总长度的 %。

4结论与建议

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要体现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首先要从选线选址着手,做好主体设计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影响铁路选线选址的因素是多样的,在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中应采用各方案制约性因素、占地面积与类型、扰动地表程度、损坏植被数量、土石方数量、新增水土流失量、可能造成危害程度、可恢复程度及对水土保持功能影响程度等评价指标进行定量、有效的评价。根据上述评价结果,给出合理的推荐方案,必要时可从水土保持角度提出重新论证主体推荐方案或有条件同意主体设计推荐方案的建议。

上述分析评价中未考虑各个评价指标在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中所占的权重,建议必要时研究各评价指标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特性的影响权重,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评价指标的实际数量,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进行综合评判,其结果应更能反应实际情况。

拿一本水保方案改改

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出发点论文

从“事的革命”角度去研究,即立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彰显“事的科学”规定性。研究“生产方式”(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内部联系。

研究生产关系的“如何来”、“为什么”及“是什么”。

这就是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建立的正确理解。我们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为例,尤以第四节为剖解典型。马克思在那里给出的总标题下要集中研究的是“生产关系”。这是从百科对象中设法取出“学科对象”的典型例子,简洁地说,即从如何研究生产关系中提炼“研究对象”。于是,取出的这个“生产关系”既作为了“客观对象”,同时又成为了“特殊学科对象”(认识对象和分析对象),它整体受制于“总对象规定”。此架构在路径上凸显了研究工作的开放性。

参阅文章:

1.《导言》的革命:事的科学和研究对象的确立——兼析“科学抽象法”的反思问题

江汉论坛2015年第9期第9-16页

2.《资本论》在何种意蕴上是“史书”

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 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末,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1〕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应该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为了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达到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而概括出来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曾说,《形态》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释,“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2〕正是为了克服这一不足,马克思以后一直潜心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为此而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15年的研究,终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这一表述也就是理论界称为的“经典性表述”)比较《形态》和《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两次表述,其差异还是存在的:前者的出发点是批判旧哲学,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后者则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总结;前者侧重于对历史的现实基础的阐述,后者则侧重于对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显:都揭示出唯物史观的实质性内容,强调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要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认识历史及历史发展的结论;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源及物质因素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内容。从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言,我们以为,《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规定其基本内容,搭框架,而《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作深刻剖析,为其提供充实的论据。因而,二者都可谓“经典”。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最准确,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还需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尽管没能把唯物史观的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但它仍不失为“经典”。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3 〕从前面本文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马、恩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4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8 〔3〕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吴晓东,1956年生,上饶师专政法系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西方哲学概要》、副主编《毛泽东思想体系研究》。〕

写作背景和发表经过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导言》是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1859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马克思没有利用这篇《导言》,另写了一篇《序言》。他在《序言》中说:“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发表,1903年3月,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杂志上。 内容要点 马克思在《导言》中集中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他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孤立的个人出发研究物质生产和借研究“生产一般”把资产阶级生产说成是永恒的错误观点。提出了要社会地、历史地考察物质生产。他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马克思实际上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应是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 《导言》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仅仅限于描述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以及形而上学地割裂这四个环节内在联系的错误观点,阐述了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提出了生产对其他环节居于首位的原理。他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他并认为在一切有机整体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导言》中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浑沌的整体,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在思维中把这个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但是,当这种研究工作一旦完成,则行程必须倒转过来。在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必须从最简单的关系和规定,即从抽象出发,然后上升到具体。马克思也考察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所经历的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是经济学在它产生时期在历史上走过的道路。例如,十七世纪的经济学家总是从生动的整体,从人口,民族、国家、若干国家等等开始;但是他们最后总是从分析中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如分工、货币、价值等等”。这条道路在表面上似乎是正确的,而在实际上则不能说明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二条道路是十八世纪经济学家所走的道路。他们从劳动、分工、需要、交换价值等这些简单的东西上升到国家、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这样,各种经济学体系就出现了。马克思指出:“后一种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但是,马克思强调说:“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因此,完整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应当是: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正确方法。 《导言》的最后部分是一些提示要点和片断论述,指出了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论基础的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思想。

《导言》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仅仅限于描述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以及形而上学地割裂这四个环节内在联系的错误观点,阐述了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提出了生产对其他环节居于首位的原理。他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他并认为在一切有机整体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毕业论文的出发点

论文与研究的关系可以有两种:(1)因为研究出了成果,所以要写论文;(2)因为要写论文,所以不得不研究点什么。显然,前者系有感而发,所成在先,“方向”原本就有了,只有后者才存在确定论文研究方向的问题。为了发表论文而研究,有些像学生为了应试考出好名次而发奋,虽说因果倒置,但也决非一无是处。为了写论文的研究,方向可以指向尚无概括性论述的小领域,预期成果为综述性论文;也可以瞄准某个理论体系中的冷门方位(在理论或实践层面上有欠缺或不够深入),预期成果为创新性论文。无论哪个方向的确定,都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当前既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

一般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出现都有它的一定规律。首先,我们要掌握好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比如说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要会判断议论文中的内容,哪些是论据,哪些又和论点相关,还有就是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等。一般地,论点就在道理论证或引用的格言当中去找。

另外,我们还要了解议论文几种结构,并要学会判断我们所要分析的议论文是什么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总分总,分分总,总分分等等。那么,我们在判断议论文的论点时,就可以在议论文的总说的那一部分去找或去归纳就容易得多了。

还有就是,从大多数议论文的总体布局来看,作者为了行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总喜欢把中心论点放在文章的开头,这就叫开门见山,使文章的中心论点直接了当,很明了地出现在读者的视野里。然后,就是有些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结尾处,这叫以点明中心收尾,给人一气呵成的快感。

好了,说了这么多,也许大家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只要我们的基础扎实,明白一些议论文的文体常识和写作规律,那么,我们在找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或者解决其他问题时就很容易了。

自己可以从专业出发,然后和自己的老师讨论。这样才能找到好的论点。

国奖答辩时老师会提怎样的问题:

在毕业论文答辩时,本科生和研究生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截然不同的,一方面原因是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的要求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通常来说,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初级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行业高端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这就决定在毕业论文答辩时,老师所提问题的出发点会有明确的区分。

对于本科生来说,在毕业论文答辩的过程中,通常会面对三大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论文的出发点,其二是毕业论文的实践环节,其三是论文的数据和结论。论文的出发点通常是老师比较关心的问题,论文的出发点能够透露出两个重要的信息。

其一是论文的研究领域,其二是论文要解决哪些问题。对于毕业生来说,在答辩的过程中,要通过论文的出发点,引出自身论文研究的价值。

当老师对于论文出发点进行提问时,一定要做出充分且明确的解释,回答的重点在于论文本身的研究价值,要从多个维度进行陈述,尤其要重视行业应用场景的描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伙计,你是314哪位

  • 索引序列
  • 论文研究出发点
  • 论文提出研究观点
  • 水保论文出发点
  • 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出发点论文
  • 毕业论文的出发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