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教育评价改革论文

教育评价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

教育评价改革论文

经过大量的翻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和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我归纳了以下几点。一、 评价首先要以人为本评价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评价要以赏识、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二、评价应简明、准确,让学生听得真切、听得明白,评价语应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语言要简洁明了,不冗长,不含糊,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个方面,更要讲得清清楚楚。三、评价应富于变化,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机智敏锐,收放自如,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师生间妙语连珠,精彩叠出,会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老师通过言语、表情、行动等,把朗读要求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是教师真诚的评价,注重了随机变化和创新,使学生兴趣高涨,反应积极,都期待自己的巨大潜能被发现。四、我认为评价还应幽默风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幽默评价,是指教师用诙谐的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很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积极性得以调动激发,对于那些“好”、 “挺棒的”、“很有道理”、“你还应该继续努力”等等一成不变的评价语言,自然学生也就麻木不仁了,就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必须要鲜活幽默。赞科夫说得好:“幽默是教学的第一助手。”课堂教学需要激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虽然激趣的办法多种多样,而教师的幽默化的评价语言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不露痕迹的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它不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估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下的课堂评价主体及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评价空间,使我们对学生有了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与考查,将学生作为一个个主体、完整发展的人,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议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 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进行各方面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②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坚持怎样的发展、发展为了谁等重大问题。回顾我国教育改革3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取得不少宝贵经验。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小学开始以高考为指挥棒,大力发展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学开始进行合并、升格、扩招,促进了发展,也出现了冒进和浮夸,以致现在的高等教育问题重重。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成功。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教育的科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理论指南和实践支撑。③

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

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定位,从以政治功能为主转向以人为本。30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虽然教育改革在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的本位功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由此可知,教育要立足于教人变好的维度,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

进一步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要使公平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将受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统筹起来考虑。其次,育人理念应加快转变。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淡化“官本位”思想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再次,深化教育改革,要注重教育开放。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我们深化教育改革,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成果。最后,要重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在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提供优良教育资源,提供就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对民办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各方面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深化教育改革最终是为了促进教育的良性、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制定和审视教育改革的思路、目标等。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教育改革的思路应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线,以提高教育和办学质量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既要注重学校数量的增加,更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由“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在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依据学生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科目和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干预,提高心理素养,使实践科目和课堂教学科目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大力关注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完善相关照理机制和资助体系,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城乡学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改革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教师是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师,有关教育和学校的改革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完善学校的医疗保障制度,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教师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生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良好风尚,提高教师的声誉、地位。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把学习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要将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效益协调起来,要将城乡区域教育、东中西部区域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要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其中已经明确说明了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对象和重点方向。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教育改革的连续性,避免改革大起大落,使改革保持活力和张力。我们要将教育改革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使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④

统筹兼顾,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符合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达地区与贫困边远地区、国家管理与地方管理、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才能使教育改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不断深化,也才能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③④鲁善坤:“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做爱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教育评价改革小论文

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是必需的、迫切的、必然的。但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层次的局限性、理论的欠缺性,多是在管理体制下进行的改革。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探讨》

【摘要】中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阶段,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体部分,它向受教育者提供基本的知识、能力、修养和价值观念,培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同时,它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对人的终身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是必需的、迫切的、必然的。但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层次的局限性、理论的欠缺性,多是在管理体制下进行的改革。本文根据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传统的教育体制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近年来,人们日益关注教育体制的改革。可是对于如何进行改革,却没有较好的策略和方法。因而本文根据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从而使教育改革的进行更为顺利。

1.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最基础的教育阶段。因此,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是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了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为教育改革带来了生机,为实现素质教育注入了活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了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1]。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为教学增加了新的空间,提高了知识的传递效率和水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周边事物,认知周边事物。在很大程度,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教育内部人事制度不完善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职员工,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中学里的教师,多半是属于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存在严重的地域限制[2]。久而久之,教师们的视野和知识面较为狭窄,教学理念落后。这种僵化的教育内部人事制度远远落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使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行受到一定的阻碍。

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应试教育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时间是无限的,只要学生坐在教室认真学习知识,就一定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为这个观点的束缚,很多学校节假日也不让学生休息,把整天的任务布置的满满的,让学生处于高度疲劳状态,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这种做法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违背了学生的意愿,有悖于客观规律,使学生处于逼迫的学习状态下,学习效果不显著。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得不到开阔,知识面得不到拓宽。

教育指导思想落后

现在有很多教师的指导思想落后,不了解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动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体育等相关教育。这偏离了教育培养的方向,脱离了社会实际情况。当前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注重主科的学习,根本不重视音乐、美术、自然常识等副科的学习。这是由于我国以往教学体制下学校或更大范围的考核只涉及语文与数学知识,而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也主要看这两科的成绩,因此导致其他学科的课时被占用,自然而然,其他教师也就不重视自己教的副科了。

教学管理理念陈旧

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一直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不科学、不合理、不利于教育目标和方向的做法司空见惯。总是以保守的、封闭的、排他的思维模式、管理方式来进行教育,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改革教育内部人事制度

目前这种僵化的人事制度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事制度必须进行改革[3]。这就要求领导和教师的有效流动制度化,因而要实行聘任制,使领导和教师流动有序。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学校内部要建立健全各种组织,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义,力争将失误降到最小,使决策具有代表性,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较好地符合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有效避免了决策的不合理性。

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

要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意愿,培养他们广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探索未知事物,增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4]。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亲近大自然,观察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事物与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改变指导思想

面对现在落后的应试教育,要进行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就必须改变教育中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取得一定的突破。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水平和修养,多接触学科的新方法、新动态、新流派,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地加以运用、创新、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等问题,集中主要力量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为了与素质教育同步,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传统的不合理不科学的限制,去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国情的管理模式[5]。同时,学校领导还应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让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创造性的工作上,熟悉教学法、新流派、新动向。领导应倡导并支持教师集体探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实现更佳效果,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要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就必须先改革教育内部的人事制度,使领导和教师的流动制度化,再者要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使学习效果更佳,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教育中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最后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有效落实前面所说的各项工作,才能使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顺利地进行,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鸿英.关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代性思考[J].理论园地,2010,12(09):123-124.

[2]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南出版社,2011,32(13):167-168.

[3]郭文安,陈东升著.国民素质建构与基础教育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2(15):201-202.

[4]金传宝.美国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题与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2,10(05):167-168.

[5]高延涛.关于新世纪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18(12):245-24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小学教育改革探讨论文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议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 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进行各方面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②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坚持怎样的发展、发展为了谁等重大问题。回顾我国教育改革3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取得不少宝贵经验。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小学开始以高考为指挥棒,大力发展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学开始进行合并、升格、扩招,促进了发展,也出现了冒进和浮夸,以致现在的高等教育问题重重。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成功。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教育的科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理论指南和实践支撑。③

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

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定位,从以政治功能为主转向以人为本。30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虽然教育改革在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的本位功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由此可知,教育要立足于教人变好的维度,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

进一步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要使公平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将受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统筹起来考虑。其次,育人理念应加快转变。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淡化“官本位”思想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再次,深化教育改革,要注重教育开放。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我们深化教育改革,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成果。最后,要重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在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提供优良教育资源,提供就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对民办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各方面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深化教育改革最终是为了促进教育的良性、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制定和审视教育改革的思路、目标等。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教育改革的思路应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线,以提高教育和办学质量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既要注重学校数量的增加,更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由“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在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依据学生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科目和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干预,提高心理素养,使实践科目和课堂教学科目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大力关注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完善相关照理机制和资助体系,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城乡学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改革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教师是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师,有关教育和学校的改革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完善学校的医疗保障制度,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教师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生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良好风尚,提高教师的声誉、地位。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把学习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要将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效益协调起来,要将城乡区域教育、东中西部区域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要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其中已经明确说明了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对象和重点方向。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教育改革的连续性,避免改革大起大落,使改革保持活力和张力。我们要将教育改革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使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④

统筹兼顾,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符合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达地区与贫困边远地区、国家管理与地方管理、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才能使教育改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不断深化,也才能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③④鲁善坤:“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责权明晰、精英选择(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其二,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通过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改革是动力,建设和管理要体现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推动改革,建设是基础,改革的成果要通过建设加以巩固,管理是保证,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此相适应,应建立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体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基于以上思考,我校重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尝试。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我校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一是完善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形成一个中心和一个委员会、即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课程、教材等专门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完善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教务处(部)及其所属科室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实体,系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教学管理的重心在学院。三是完善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由教学工作“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转为“教学全过程控制与检查”。四是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建立由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为主体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信息中心和学生工作信息中心,形成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网,形成反馈及时准确的校外教学信息网络。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在汉的7所教育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3.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我们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了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第三,构建学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对学院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我校逐步完善了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包含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状态评价、教学研究与改革评价、教学基本建设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我们注意统筹整合各类评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加以丰富、充实、完善。如2001年我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第三轮校级优质课程评估等四项评估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论文

关于教育服务的条款对职业教育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而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也将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更重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使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责权明晰、精英选择(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其二,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通过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改革是动力,建设和管理要体现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推动改革,建设是基础,改革的成果要通过建设加以巩固,管理是保证,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此相适应,应建立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体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基于以上思考,我校重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尝试。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我校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一是完善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形成一个中心和一个委员会、即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课程、教材等专门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完善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教务处(部)及其所属科室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实体,系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教学管理的重心在学院。三是完善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由教学工作“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转为“教学全过程控制与检查”。四是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建立由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为主体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信息中心和学生工作信息中心,形成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网,形成反馈及时准确的校外教学信息网络。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在汉的7所教育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3.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我们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了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第三,构建学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对学院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我校逐步完善了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包含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状态评价、教学研究与改革评价、教学基本建设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我们注意统筹整合各类评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加以丰富、充实、完善。如2001年我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第三轮校级优质课程评估等四项评估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2、主要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3、改革目标

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论文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责权明晰、精英选择(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其二,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通过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改革是动力,建设和管理要体现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推动改革,建设是基础,改革的成果要通过建设加以巩固,管理是保证,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此相适应,应建立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体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基于以上思考,我校重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尝试。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我校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一是完善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形成一个中心和一个委员会、即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课程、教材等专门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完善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教务处(部)及其所属科室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实体,系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教学管理的重心在学院。三是完善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由教学工作“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转为“教学全过程控制与检查”。四是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建立由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为主体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信息中心和学生工作信息中心,形成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网,形成反馈及时准确的校外教学信息网络。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在汉的7所教育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3.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我们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了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第三,构建学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对学院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我校逐步完善了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包含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状态评价、教学研究与改革评价、教学基本建设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我们注意统筹整合各类评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加以丰富、充实、完善。如2001年我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第三轮校级优质课程评估等四项评估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经过大量的翻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和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我归纳了以下几点。一、 评价首先要以人为本评价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评价要以赏识、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二、评价应简明、准确,让学生听得真切、听得明白,评价语应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语言要简洁明了,不冗长,不含糊,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个方面,更要讲得清清楚楚。三、评价应富于变化,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机智敏锐,收放自如,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师生间妙语连珠,精彩叠出,会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老师通过言语、表情、行动等,把朗读要求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是教师真诚的评价,注重了随机变化和创新,使学生兴趣高涨,反应积极,都期待自己的巨大潜能被发现。四、我认为评价还应幽默风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幽默评价,是指教师用诙谐的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很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积极性得以调动激发,对于那些“好”、 “挺棒的”、“很有道理”、“你还应该继续努力”等等一成不变的评价语言,自然学生也就麻木不仁了,就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必须要鲜活幽默。赞科夫说得好:“幽默是教学的第一助手。”课堂教学需要激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虽然激趣的办法多种多样,而教师的幽默化的评价语言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不露痕迹的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它不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估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下的课堂评价主体及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评价空间,使我们对学生有了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与考查,将学生作为一个个主体、完整发展的人,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

新时代教育治理评价改革研究论文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方案》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案》确定的改革目标为: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_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其中,《方案》对幼儿园教育工作主要做出如下要求:完善幼儿园评价。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将各类幼儿园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以及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重视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重要内容。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浅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 管理手段 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

论文摘 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针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怎样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教育理论及管理手段的改革

管理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管理水平、理念、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下根据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分析教学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 校本管理论。“校本”就是学校本位,学校相对教育部门而言,回归学校本位,是管理学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校本管理理论设计到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办学机制等问题。

2、 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对即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的人进行管理,实现发展人、培养人的目标。

3、权变领导论。综合以上管理理论,可以现代管理理念是通过对人管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使人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二)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在社会互联网络已经非常普及,融入我们到生活和生产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中的学校,在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与作为人主体的人的世界互相融合交织,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校园存在形式,教育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要追求“实质管理”。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所想、所感、需求,引导和排除他们心中障碍,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二、管理制度的改革

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更突出“人文性”特征,功能是:公正、激励、创新、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人”。

(一)高校管理要体现高校现代的发展要求。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公正性,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三、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性人才必定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已刻不容缓。

(一)找出现存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分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弱等。

(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促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提高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能力。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自学能力。要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时间,这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个条件。不仅在时间上留给学生自学时间,此外还应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例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建设等。

3、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4、课程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所以,高校课程改革具体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人文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现代信息课程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其不利方面。在教学中应使用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启发式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摸清学生学习特点,不断改进、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避免灌输式,采取指导启发式。启发式不是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中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的对象确定,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三)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拖延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

总之,在当今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各种改革方法及措施付诸实践,相信我国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对于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各国中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袁旭东、论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7,(05)

[2]杨德传、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探索[j]、管理观察,2009,(02)

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是必需的、迫切的、必然的。但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层次的局限性、理论的欠缺性,多是在管理体制下进行的改革。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探讨》

【摘要】中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阶段,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体部分,它向受教育者提供基本的知识、能力、修养和价值观念,培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同时,它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对人的终身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是必需的、迫切的、必然的。但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层次的局限性、理论的欠缺性,多是在管理体制下进行的改革。本文根据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传统的教育体制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近年来,人们日益关注教育体制的改革。可是对于如何进行改革,却没有较好的策略和方法。因而本文根据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从而使教育改革的进行更为顺利。

1.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最基础的教育阶段。因此,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是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了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为教育改革带来了生机,为实现素质教育注入了活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了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1]。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为教学增加了新的空间,提高了知识的传递效率和水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周边事物,认知周边事物。在很大程度,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教育内部人事制度不完善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职员工,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中学里的教师,多半是属于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存在严重的地域限制[2]。久而久之,教师们的视野和知识面较为狭窄,教学理念落后。这种僵化的教育内部人事制度远远落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使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行受到一定的阻碍。

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应试教育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时间是无限的,只要学生坐在教室认真学习知识,就一定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为这个观点的束缚,很多学校节假日也不让学生休息,把整天的任务布置的满满的,让学生处于高度疲劳状态,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这种做法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违背了学生的意愿,有悖于客观规律,使学生处于逼迫的学习状态下,学习效果不显著。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得不到开阔,知识面得不到拓宽。

教育指导思想落后

现在有很多教师的指导思想落后,不了解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动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体育等相关教育。这偏离了教育培养的方向,脱离了社会实际情况。当前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注重主科的学习,根本不重视音乐、美术、自然常识等副科的学习。这是由于我国以往教学体制下学校或更大范围的考核只涉及语文与数学知识,而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也主要看这两科的成绩,因此导致其他学科的课时被占用,自然而然,其他教师也就不重视自己教的副科了。

教学管理理念陈旧

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一直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不科学、不合理、不利于教育目标和方向的做法司空见惯。总是以保守的、封闭的、排他的思维模式、管理方式来进行教育,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改革教育内部人事制度

目前这种僵化的人事制度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事制度必须进行改革[3]。这就要求领导和教师的有效流动制度化,因而要实行聘任制,使领导和教师流动有序。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学校内部要建立健全各种组织,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义,力争将失误降到最小,使决策具有代表性,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较好地符合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有效避免了决策的不合理性。

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

要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意愿,培养他们广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探索未知事物,增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4]。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亲近大自然,观察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事物与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改变指导思想

面对现在落后的应试教育,要进行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就必须改变教育中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取得一定的突破。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水平和修养,多接触学科的新方法、新动态、新流派,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地加以运用、创新、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等问题,集中主要力量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为了与素质教育同步,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传统的不合理不科学的限制,去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国情的管理模式[5]。同时,学校领导还应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让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创造性的工作上,熟悉教学法、新流派、新动向。领导应倡导并支持教师集体探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实现更佳效果,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要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就必须先改革教育内部的人事制度,使领导和教师的流动制度化,再者要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使学习效果更佳,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教育中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最后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有效落实前面所说的各项工作,才能使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顺利地进行,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鸿英.关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代性思考[J].理论园地,2010,12(09):123-124.

[2]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南出版社,2011,32(13):167-168.

[3]郭文安,陈东升著.国民素质建构与基础教育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2(15):201-202.

[4]金传宝.美国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题与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2,10(05):167-168.

[5]高延涛.关于新世纪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18(12):245-24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小学教育改革探讨论文

  • 索引序列
  • 教育评价改革论文
  • 教育评价改革小论文
  •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论文
  • 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论文
  • 新时代教育治理评价改革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