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论文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论文

关于教育服务的条款对职业教育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而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也将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更重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使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责权明晰、精英选择(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其二,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通过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改革是动力,建设和管理要体现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推动改革,建设是基础,改革的成果要通过建设加以巩固,管理是保证,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此相适应,应建立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体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基于以上思考,我校重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尝试。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我校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一是完善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形成一个中心和一个委员会、即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课程、教材等专门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完善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教务处(部)及其所属科室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实体,系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教学管理的重心在学院。三是完善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由教学工作“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转为“教学全过程控制与检查”。四是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建立由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为主体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信息中心和学生工作信息中心,形成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网,形成反馈及时准确的校外教学信息网络。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在汉的7所教育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3.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我们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了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第三,构建学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对学院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我校逐步完善了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包含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状态评价、教学研究与改革评价、教学基本建设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我们注意统筹整合各类评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加以丰富、充实、完善。如2001年我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第三轮校级优质课程评估等四项评估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2、主要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3、改革目标

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改革论文

经过大量的翻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和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我归纳了以下几点。一、 评价首先要以人为本评价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评价要以赏识、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二、评价应简明、准确,让学生听得真切、听得明白,评价语应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语言要简洁明了,不冗长,不含糊,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个方面,更要讲得清清楚楚。三、评价应富于变化,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机智敏锐,收放自如,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师生间妙语连珠,精彩叠出,会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老师通过言语、表情、行动等,把朗读要求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是教师真诚的评价,注重了随机变化和创新,使学生兴趣高涨,反应积极,都期待自己的巨大潜能被发现。四、我认为评价还应幽默风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幽默评价,是指教师用诙谐的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很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积极性得以调动激发,对于那些“好”、 “挺棒的”、“很有道理”、“你还应该继续努力”等等一成不变的评价语言,自然学生也就麻木不仁了,就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必须要鲜活幽默。赞科夫说得好:“幽默是教学的第一助手。”课堂教学需要激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虽然激趣的办法多种多样,而教师的幽默化的评价语言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不露痕迹的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它不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估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下的课堂评价主体及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评价空间,使我们对学生有了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与考查,将学生作为一个个主体、完整发展的人,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议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 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进行各方面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②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坚持怎样的发展、发展为了谁等重大问题。回顾我国教育改革3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取得不少宝贵经验。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小学开始以高考为指挥棒,大力发展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学开始进行合并、升格、扩招,促进了发展,也出现了冒进和浮夸,以致现在的高等教育问题重重。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成功。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教育的科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理论指南和实践支撑。③

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

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定位,从以政治功能为主转向以人为本。30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虽然教育改革在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的本位功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由此可知,教育要立足于教人变好的维度,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

进一步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要使公平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将受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统筹起来考虑。其次,育人理念应加快转变。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淡化“官本位”思想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再次,深化教育改革,要注重教育开放。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我们深化教育改革,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成果。最后,要重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在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提供优良教育资源,提供就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对民办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各方面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深化教育改革最终是为了促进教育的良性、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制定和审视教育改革的思路、目标等。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教育改革的思路应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线,以提高教育和办学质量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既要注重学校数量的增加,更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由“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在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依据学生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科目和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干预,提高心理素养,使实践科目和课堂教学科目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大力关注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完善相关照理机制和资助体系,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城乡学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改革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教师是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师,有关教育和学校的改革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完善学校的医疗保障制度,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教师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生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良好风尚,提高教师的声誉、地位。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把学习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要将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效益协调起来,要将城乡区域教育、东中西部区域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要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其中已经明确说明了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对象和重点方向。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教育改革的连续性,避免改革大起大落,使改革保持活力和张力。我们要将教育改革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使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④

统筹兼顾,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符合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达地区与贫困边远地区、国家管理与地方管理、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才能使教育改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不断深化,也才能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③④鲁善坤:“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做爱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教育评价改革小论文

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是必需的、迫切的、必然的。但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层次的局限性、理论的欠缺性,多是在管理体制下进行的改革。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探讨》

【摘要】中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阶段,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体部分,它向受教育者提供基本的知识、能力、修养和价值观念,培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同时,它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对人的终身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是必需的、迫切的、必然的。但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层次的局限性、理论的欠缺性,多是在管理体制下进行的改革。本文根据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传统的教育体制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近年来,人们日益关注教育体制的改革。可是对于如何进行改革,却没有较好的策略和方法。因而本文根据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从而使教育改革的进行更为顺利。

1.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最基础的教育阶段。因此,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是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了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为教育改革带来了生机,为实现素质教育注入了活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了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1]。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为教学增加了新的空间,提高了知识的传递效率和水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周边事物,认知周边事物。在很大程度,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教育内部人事制度不完善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职员工,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中学里的教师,多半是属于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存在严重的地域限制[2]。久而久之,教师们的视野和知识面较为狭窄,教学理念落后。这种僵化的教育内部人事制度远远落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使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行受到一定的阻碍。

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应试教育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时间是无限的,只要学生坐在教室认真学习知识,就一定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为这个观点的束缚,很多学校节假日也不让学生休息,把整天的任务布置的满满的,让学生处于高度疲劳状态,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这种做法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违背了学生的意愿,有悖于客观规律,使学生处于逼迫的学习状态下,学习效果不显著。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得不到开阔,知识面得不到拓宽。

教育指导思想落后

现在有很多教师的指导思想落后,不了解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动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体育等相关教育。这偏离了教育培养的方向,脱离了社会实际情况。当前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注重主科的学习,根本不重视音乐、美术、自然常识等副科的学习。这是由于我国以往教学体制下学校或更大范围的考核只涉及语文与数学知识,而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也主要看这两科的成绩,因此导致其他学科的课时被占用,自然而然,其他教师也就不重视自己教的副科了。

教学管理理念陈旧

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一直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不科学、不合理、不利于教育目标和方向的做法司空见惯。总是以保守的、封闭的、排他的思维模式、管理方式来进行教育,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改革教育内部人事制度

目前这种僵化的人事制度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事制度必须进行改革[3]。这就要求领导和教师的有效流动制度化,因而要实行聘任制,使领导和教师流动有序。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学校内部要建立健全各种组织,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义,力争将失误降到最小,使决策具有代表性,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较好地符合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有效避免了决策的不合理性。

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

要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意愿,培养他们广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探索未知事物,增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4]。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亲近大自然,观察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事物与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改变指导思想

面对现在落后的应试教育,要进行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就必须改变教育中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取得一定的突破。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水平和修养,多接触学科的新方法、新动态、新流派,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地加以运用、创新、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等问题,集中主要力量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为了与素质教育同步,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传统的不合理不科学的限制,去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国情的管理模式[5]。同时,学校领导还应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让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创造性的工作上,熟悉教学法、新流派、新动向。领导应倡导并支持教师集体探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实现更佳效果,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要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就必须先改革教育内部的人事制度,使领导和教师的流动制度化,再者要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使学习效果更佳,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教育中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最后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有效落实前面所说的各项工作,才能使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顺利地进行,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鸿英.关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代性思考[J].理论园地,2010,12(09):123-124.

[2]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南出版社,2011,32(13):167-168.

[3]郭文安,陈东升著.国民素质建构与基础教育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2(15):201-202.

[4]金传宝.美国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题与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2,10(05):167-168.

[5]高延涛.关于新世纪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18(12):245-24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小学教育改革探讨论文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议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 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进行各方面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②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坚持怎样的发展、发展为了谁等重大问题。回顾我国教育改革3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取得不少宝贵经验。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小学开始以高考为指挥棒,大力发展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学开始进行合并、升格、扩招,促进了发展,也出现了冒进和浮夸,以致现在的高等教育问题重重。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成功。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教育的科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理论指南和实践支撑。③

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

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定位,从以政治功能为主转向以人为本。30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虽然教育改革在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的本位功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由此可知,教育要立足于教人变好的维度,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

进一步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要使公平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将受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统筹起来考虑。其次,育人理念应加快转变。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淡化“官本位”思想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再次,深化教育改革,要注重教育开放。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我们深化教育改革,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成果。最后,要重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在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提供优良教育资源,提供就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对民办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各方面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深化教育改革最终是为了促进教育的良性、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制定和审视教育改革的思路、目标等。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教育改革的思路应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线,以提高教育和办学质量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既要注重学校数量的增加,更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由“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在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依据学生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科目和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干预,提高心理素养,使实践科目和课堂教学科目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大力关注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完善相关照理机制和资助体系,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城乡学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改革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教师是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师,有关教育和学校的改革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完善学校的医疗保障制度,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教师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生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良好风尚,提高教师的声誉、地位。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把学习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要将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效益协调起来,要将城乡区域教育、东中西部区域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要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其中已经明确说明了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对象和重点方向。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教育改革的连续性,避免改革大起大落,使改革保持活力和张力。我们要将教育改革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使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④

统筹兼顾,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符合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达地区与贫困边远地区、国家管理与地方管理、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才能使教育改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不断深化,也才能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③④鲁善坤:“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责权明晰、精英选择(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其二,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通过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改革是动力,建设和管理要体现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推动改革,建设是基础,改革的成果要通过建设加以巩固,管理是保证,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此相适应,应建立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体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基于以上思考,我校重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尝试。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我校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一是完善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形成一个中心和一个委员会、即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课程、教材等专门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完善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教务处(部)及其所属科室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实体,系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教学管理的重心在学院。三是完善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由教学工作“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转为“教学全过程控制与检查”。四是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建立由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为主体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信息中心和学生工作信息中心,形成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网,形成反馈及时准确的校外教学信息网络。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在汉的7所教育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3.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我们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了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第三,构建学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对学院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我校逐步完善了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包含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状态评价、教学研究与改革评价、教学基本建设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我们注意统筹整合各类评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加以丰富、充实、完善。如2001年我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第三轮校级优质课程评估等四项评估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论文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责权明晰、精英选择(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其二,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通过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改革是动力,建设和管理要体现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推动改革,建设是基础,改革的成果要通过建设加以巩固,管理是保证,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此相适应,应建立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体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基于以上思考,我校重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尝试。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我校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一是完善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形成一个中心和一个委员会、即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课程、教材等专门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完善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教务处(部)及其所属科室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实体,系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教学管理的重心在学院。三是完善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由教学工作“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转为“教学全过程控制与检查”。四是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建立由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为主体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信息中心和学生工作信息中心,形成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网,形成反馈及时准确的校外教学信息网络。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在汉的7所教育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3.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我们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了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第三,构建学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对学院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我校逐步完善了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包含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状态评价、教学研究与改革评价、教学基本建设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我们注意统筹整合各类评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加以丰富、充实、完善。如2001年我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第三轮校级优质课程评估等四项评估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经过大量的翻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和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我归纳了以下几点。一、 评价首先要以人为本评价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评价要以赏识、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二、评价应简明、准确,让学生听得真切、听得明白,评价语应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语言要简洁明了,不冗长,不含糊,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个方面,更要讲得清清楚楚。三、评价应富于变化,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机智敏锐,收放自如,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师生间妙语连珠,精彩叠出,会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老师通过言语、表情、行动等,把朗读要求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是教师真诚的评价,注重了随机变化和创新,使学生兴趣高涨,反应积极,都期待自己的巨大潜能被发现。四、我认为评价还应幽默风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幽默评价,是指教师用诙谐的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很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积极性得以调动激发,对于那些“好”、 “挺棒的”、“很有道理”、“你还应该继续努力”等等一成不变的评价语言,自然学生也就麻木不仁了,就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必须要鲜活幽默。赞科夫说得好:“幽默是教学的第一助手。”课堂教学需要激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虽然激趣的办法多种多样,而教师的幽默化的评价语言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不露痕迹的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它不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估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下的课堂评价主体及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评价空间,使我们对学生有了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与考查,将学生作为一个个主体、完整发展的人,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我整理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逐步进入课堂,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有了新的变化。课堂教学变得开放,灵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机会,也相应增多,老师的主导性显示无尽的力量,改革教育方法,探索高效课堂的模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关注点,并成为教研的课题。

实施开放式高效课堂教学,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探求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变“畏学”“苦学”为“乐学”,“我要学”;成为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到学习数学过程是不断地发现,探求,总结,不断的创新,从学习的成功获得乐趣,实现成功,从中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这种模式的探索,是激活学生思维,充分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有效途径。同时,又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目前,学生的思想活跃,正处于形成各种兴趣的最佳时间。我们教师要抓住有效的时期,进行教育。然而,如今数学教学情况不令人满意,只有少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或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大部分学生走进了“苦学”的状态,身心疲惫,把数学学习当成苦任务去完成。其中,40%左右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对数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另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初中数学无用而直接放弃。这对数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极大,因此,解决好这种现状成为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

1、教学改革是发展只需。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急需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2、高效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精讲多练,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顺应时展的需要,更是教改提高教育质量的必须。

3、高效是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高效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应用各种方案,合理有效,快捷地掌握更多知识的教学方法。使知识的能量做到最大的释放。

本课题研究依据课堂教学依托社会环境,从数学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出发,针对我校的情况,引进新课标的基本理论,及当今的教育思想探求开展初中数学教育的方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互动,面向社会,向社会生活开放、拓宽数学教育途径,使学生在课堂中用数学,学数学,让学生喜爱数学,知道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教学是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个性特征,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不同,以教师为主导,学习为主体,交流合作为主要方式,课堂活动为支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加强课堂内容,获取更大的效益。也是我们研究课堂教学的力量源泉。

二、理论依据

1、基于优化教学理念:即在有效的时间取得最大化的效果,全面地孝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奠定了本课题研究依据。

2、有效的教学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教学有没有教学效率,是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最大的能量,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因而,有效教学理论成为本研究最直接的研究依据。

三、课题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

通过研究,增长教师的智慧,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数学教学上有所新的突破。

2、发展目标。

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终身受用。

四、课题内容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把握情况,注意取舍,做到让学生多讲一些,多做一些,更轻松一些,让学生学的更多一些。

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1、学生对数学的喜欢情况。

2、互助学习,以通俗的语言表述知识。

3、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引人生活中。

(二)案例法。

(三)文献法。

(四)行动研究法

六、研究成果

1、增强主体意识:

通过实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联系社会生活构建数学模型,参与,合作展示学生的能力,语言能力有极大的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从兴趣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习惯,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提升了教师的素养。

从枯燥的教学中,转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中,更灵活有效地解决难题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4、撰写一些案例,心得,论文,提炼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为今后的研究累积了丰富的素材。

论文《数学问题生活化》

案例:《应用题教学的对策》

七、研究过程

(一)从兴趣和能力着眼。

1、数学话题轻松,使学生对数学有需求感。

2、让快乐进入课堂,相信学生,共同进步。

3、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密切感,展示数学在生活中的美。

(二)合作讨论。

1、建立师生和谐关系。

2、让神奇的数学从生活体现。

3、记好课堂笔记。

(三)共同进步。

1、结对子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2、诊治错题,找出症结,引以为戒。

(四)师生的共同反思。

反思是教与学的力量源泉,是探索,总结,再探索,再总结的一个提升过程,逐步完善教学,而学生也逐步掌握知识的内涵,扩展其外延,并应用于生活实践。

八、课题研究反思与设想

1、结题不停止前进的步伐。

尽管我们这一课题按计划即将结题,但我们仍要坚持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巩固与推广并拓展。

2、主要问题和今后设想。

在整个研修中,还有一些未尽之事,但反映状况良好,今后继续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在学中研,研中学,多次反复的提升,增强信心,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选题依据

快乐教学方法已在教育部门开展了十多年了,这一思维方式基本上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由于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不足,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言生活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不断地创新。

然而,目前我校仍很匮乏,把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电子教学等误以为是语言生活化。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例如:教师的自身素养,学生学识的欠缺,生活范围的局限性等等。此外,加之中考的主导,教学评价的不足,造成了教改的不能深入。

新课标的变化,要求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学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方向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使语言的生活化能完全地融人到教学改革之中。在教学中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可使课堂产生融洽,合作,互敬的气氛,为营造良好的动力机制。故而,本课题组就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作了一些实践研究,探索出新的教学风格。

二、理论价值

语言生活化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可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因此,实践中产生新的做法和思想,可丰富教学理论的内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知识的重现,重现确认,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跟随时代的必需。是教育理论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数学语言生活化是联系知识、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开放性,提升了人们对教学中问题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表达出想要表达的事情,是教学主导与主体的体现。它应归交往行为的范例,可以丰富理论,起到活学活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三、实践意义

课堂教学的要点是要用语言来交流,言谈与倾听,沟通与合作。以师生心理世界开放为特性,以互动为方式,使师生之间心灵世界得以相遇,从而引发学生智慧火花,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性,教师的专业化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语言的生活化,不仅可以把知识引入社会实践,而且可以启发学生促进其积极思考,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对传统教学的深刻革命,同时也是给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找到适合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准确地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1、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及其应用范围。

2、对语言生活化程度的理解和表述。

3、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知识,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

4、对数学教学的辅助指导作用方法。

五、研究途径

1、收集资料法:查阅资料,了解知识的动态,借鉴有用的做法。

2、调查法:了解学生学习知识后的运用效果,并提出新方法。

3、行动研究法:分析实施中的问题,并不断地改进。

4、经验总结法:对课堂实践研究、分析、整理相应的方法。

六、进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

1、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

2、学习有关理论,落实课目。

3、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并了解其障碍,找出问题,写出报告。

4、为研究课题提供情况,找到研究的基点。

(二)实施阶段:

1、分析学生学习障碍,规划好“语言生活化”的实施方案。

2、边实践边改进,克服旧的教育理念的习惯思维,顺利开展研究。

3、整理可操作性资料,在教学中研究实践。

4、写出相关论文,写出结题报告。

七、研究能力

本课题聘请了我校数学组成员,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也有学校的教学中坚,县级优秀教学能力,等大力的支持。有编写学习资料的青年教师,他们教学成绩优异,获得社会的好评,所以我坚信本课题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八、实施方案

1、保证每周有1节课时间进行课堂实践研究。

2、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设计教学方案,做到灵活多变、生活化。

3、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化繁为易的感受。

4、研究过程中,请相关教师给予帮助,提出建议,及时改进。

5、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寻找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6、做好记录,总结经验和教训,产生研究成果,写出论文。

九、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知识与实践中生活的联系。

2、通过语言生活化,重设教学“场景”

(二)难点:

1、生活中教学知识的寻找

2、做好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平衡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学生敢于设问的场景

十、预期成果

(1)形成初中数学课堂中语言生活化得失的分析。

(2)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3)总结经验,促进教学,撰写论文。

(4)指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其得与失。

网上有的,去论文网

一、 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二、 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写好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再比如,“集中识字 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象是英语,是中学或者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后来我看了一下内容,知道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我想能不能改为“集中识字 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这里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有的也写问题提出背景的,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承担的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 实施方案 的“课题的提出”是这样写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呻吟,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新的学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学思想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众多来自各所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来将他们统一到一起,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学校没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没有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的制约,更适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参考总课题报告。(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何老师在《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方案里写的课题指导思想里的一段话:“这一课题研究要依据党中央和国家要求,依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依据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结合国情、市情和佛山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力求揭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实践服务”。另外,还有一份供大家参考一下,广东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和实验方案里面,课题指导思想这样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经济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和我省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出发,针对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验和理论研究,有效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教学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把广东建成教育强省作出贡献 ”。(五) 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1、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 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 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 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 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 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课题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如《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研究》,应先界定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是人格,什么是性格,性格形成的有关理论,性格与人格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是创造性人格,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何关系等。 研究内容的确定一是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二是从现状研究、归因研究、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几方面来确定。 现状研究是基础。 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是研究的重点。 如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其拟定的研究内容和重点为:⑴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⑵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分类。 ⑶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⑷ 研究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 ⑸ 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及操作方法。其中第(5)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这里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广东有个课题《小学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 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2、 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3、 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七)课题研究的方法1、本课题研究是否要设定子课题。 各子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形成课题系统。作为省、市级课题,最好设定子课题。形成全校的课题研究系统。2、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 要研究如何优化小学生个性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3、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4、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突出介绍行动研究法。(八)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举例:“适应素质教育的学校德育工作”分课题“爱国主义教育”(初中段)研究报告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校长张胜利为组长,吴大伟副校长为副组长,曾成彬、刘晓华、阳虹、胡艳为主研人员。团队会干部、初中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及初中各备课组长为参研人员的研究小组,研究人员在初中教师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确定研究对象:从研究的实效性出发,既注意中学教育的连续性又兼顾高、初中教育的阶段性特点,与分课题组的兄弟学校协商后,我们选择了初中三个年级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我们主要进行初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3、选择实验班:综合各种因素考虑,选择初2001级1班(先进班集体)和之班为研究实验班(班主任均为主研人员)。4、前测、分析和调研。在总课题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西北中学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表”并侧重在初中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我校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宏观认识,从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对过去我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标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手段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剖析,既总结了成功之处,又找出了研究的主攻方向。5、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一)1、构建一级目标: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分为“国家意识”、“国情乡情校情”、“民族意识”、“集体观念”、“历史文化”、“壮丽山河”六个方面的分项目标。2、构建二级目标:为实施一级目标,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出六个方面的一级目标在各年级段应完成的年段教育目标。3、设计教育内容:围绕教育目标,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及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等设计出实现二级目标的教育内容。4、选择教育方法、途径:本着科学、实效原则,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结合,围绕目标和教育内容分别选择出多种不同的方法、途径。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 (——)将构建的教育目标,设计的教育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分别在初中各年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作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整调、完善目标体系、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2、将前四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3、撰写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工作报告等。(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 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十一)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四、注意三点:1、要学会搜集和获取信息。在百度上,打入“研究方案”四字,搜集到10500篇相关内容。2、要多学习,多借鉴。3、创新。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集思广益开眼界(学习与借鉴)登高望远多创意(创新)

  • 索引序列
  •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论文
  • 教育评价改革论文
  • 教育评价改革小论文
  • 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论文
  •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