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例研究论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例研究论文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的特征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目前地球正处于其形成以来的重大危机之中。人类所造成的环境变化已经影响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使人类自己及其后代的生存处于危机之中。最近150年来,人类已经消耗了地球已知石油储量的40%;人工利用了超过50%的地表,超过50%的淡水;人为固氮量超过了全部陆地生态系统的天然固氮量,由于温室气体剧增导致气温升高;海洋及海岸带生态环境剧变,湿地缩减,50%红树林消失,22%的海洋渔场过度采获或已经枯竭,44%处于采获极限。地球现在处于一种与以前任何时期都不可比拟的紧张状态,蕴含着科学界尚未搞清但正在形成的危机,并可能导致因资源环境问题而爆发的政治、军事冲突。这需要全人类及各国政府一致努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防范和消除地球危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我国是世界上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调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还在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而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我国探明可利用的煤炭总储量接近1900亿吨,人均探明煤炭储量吨。专家认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煤炭年产量达到20亿吨是一个极限。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在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天然气占%,这就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长期难以改变。据专家分析,煤炭供需缺口到2010年是亿吨,到2020年将是亿吨。煤炭需求的增长与生产的增长形成巨大反差,我国煤炭有效供给已不能在正常情况下支撑发展的需要,支撑超常发展更是勉为其难。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日益感受到资源和能源短缺的压力,电荒、水荒、油荒接踵而至,给经济发展带来日益紧张的压力,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然而,与之成为鲜明对照的是?熏目前的社会风气,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意识严重缺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比比皆是。而且普遍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节约是小气,以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该讲阔气,讲派头。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好传统、好风气,在一些人头脑里.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整个社会每年浪费的物资相当惊人。生活上如此,生产经营上能好吗?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必须建设节约型政府。原因在于:其一,各级政府机关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因此建设节约型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二,政府是民众的领头羊,因此它必须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各级政府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一些政府部门的节能现状和节约意识实在令人堪忧。根据最近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人均耗能量、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门)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至20%,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世界头号耗能大国--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看来,政府部门的节能潜力还相当大,政府没有理由不在节能方面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在发达国家,政府在要求企业、公众提高节能意识,开发使用节能产品的同时,率先在政府机构中开展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行动,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并推动了全社会的节能工作。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年能源消费量约占美国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3%。为了推动节能工作,美国在1991年至1998年期间,共发布了10份行政令和2份总统备忘录,要求政府机构加强节能工作。“12902号”行政令还进一步要求各个政府机构2005年节能30%。白宫制订的节能计划要求政府公共设施购置和使用高效节能产品。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美国政府每年节约了两亿多美元的能源费用支出。日本政府资源能源厅每年财政预算的四成用于节能和新能源工作,并推行“领跑者”政策,规定有一定规模、耗电每年在一定数量之上的政府机关有义务报告能源的使用量,提出节能措施等。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能源消耗标准,没有建立有效的能源体制报告制度,没有节能考核奖惩制度,节能工作基础薄弱。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机构、专门的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也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成为节能监督工作的盲区。因此,政府部门公务员要强化节约意识,认真对待节能问题,树立“浪费就是腐败”的节约观。同时,要从制度上消灭政府机构的节能盲区。首先,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严格、细致的“绿色采购”制度,通过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等方式,在公共建筑、交通、高耗能产品等重点领域设置强制标准,增强执法力度;其次,要把定额管理等技术手段应用于政府行为中,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并把政府机构节能责任纳入各工作岗位职责和日常管理的考核之中。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广大民众。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必备的素质。对个人来说,厉行节约是一种良好习惯,更是一种文明行为;对社会来说,厉行节约则是一种文化,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日常生活中杜绝浪费之举人人可为,可以节约之处俯拾即是。淋浴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洗一次澡可以节约60升水;每个家庭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可以节省大量的石油消耗;回收1吨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还可以节约造纸能源,减少水污染;采用节能光源,照明用电量将下降60%;如果把国内现有的亿台冰箱全部换成节电冰箱,每年可节电亿千瓦时,相当于半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如此看来,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紧握着珍贵的“资源”,掌握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命脉”。集腋成裘,滴水成河,如果13亿人口真正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所带来的资源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这是我们国家走向强盛的强力支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一千古名训我们要永远铭刻在心。这些你找找吧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资源节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节约意识(观念)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认识基础上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 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型政府、资源节约型社会团体、资源节约型军队、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家庭等。其中,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指既追求企业生产成本节约又兼顾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节约,既考虑企业自身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考虑当前利益又兼顾长远利益,能使企业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达到最大值,使企业生产成本和社会因企业生产而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的企业。 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制度是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关道德规范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体制是资源节约型制度的实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包括资源节约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等。 资源节约型机制。它是资源节约型制度、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资源节约型机制是一个大系统,它通过资源节约型管理系统来具体运作。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资源探测管理系统、资源开采管理系统、资源加工管理系统、资源运输管理系统、资源消耗预警系统、资源使用监测管理系统和资源节约调控系统。其中,资源探测管理系统是对我国现存资源总量进行科学摸底,探明实有存量,为资源长远开采制订科学合理规划提供依据的系统;资源开采管理系统是对资源开采制订科学的中长期规划,并依据规划,以最低成本、最大效益进行资源开采的系统;资源加工管理系统是采用先进加工技术,以最低加工成本、最高综合利用率加工资源的系统;资源运输管理系统是以最低的运输成本、最低的运输损耗、最快捷的运输方式运送货物的运输组织和管理网络的系统;资源消耗预警系统是由资源探测信号、价格信号、供给信号、需求信号、运输信号和环境污染信号等形成的,能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预警资源消耗程度的系统;资源使用监测管理系统是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使用资源的数量进行日常监督、测算和反馈的系统;资源节约调控系统是由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组成的,能调节和减少资源使用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有机调控系统。 资源节约型体系。资源节约型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产业为标准划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重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体系,规划科学、设计优良、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建设体系,节水、节地、节时、节能的“二高一优”节约型农业体系,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节约型运输体系,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节约型生活服务体系;另一类是战略资源节约型体系,即有关战略资源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节约整体。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途径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其中要着重考虑建设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如,目前不合理的水价是阻碍水资源基础产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水价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使与水相关产业的经营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同时,水价体系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水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 完善产权制度。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既应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优化自然资源配置,节约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又应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人们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积极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用技术,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目前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节油代油、洁净煤和节电、节水技术。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绿色能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此,应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制订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开发和利用规划。重点编制节电、节水、节油、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中长期规划,为工业节水、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墙体材料革新、散装水泥和环保产业发展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用以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加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技术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 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环境资源、粮食资源、水资源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反对浪费的法律法规,为惩罚严重破坏环境资源者和严重浪费资源者提供法律依据;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种产权权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产品质量和市场交易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坑蒙拐以及制假售假行为,规范市场交易,减少资源损失。

专家谈中国物资再生产业概况(主讲嘉宾: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刘强副会长)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我受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的委托,就中国物资再生产业的情况向大家做一个报告。我国的废旧物资回收工作,就是我们的通常讲的再生资源,这个工作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1954年4月28日,经邓小平同志批准,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成立了废旧物资回收局,从此我国的废旧物资这个行业正式宣告诞生。目前我国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业,我们统计一下大约有八万家左右。回收加工的工厂有六千余家。回收的网点约有20万个。从业人员达到近千万人。这其中绝大部分是从事个体和是民营的回收,承担了整个再生资源市场的80%的回收量。首先我把整个这个行业的概况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十一五期间主要回收的废旧物资的总量为为四亿吨。年平均回收量在八千万吨左右。年均的增长率在12%以上。主要的废旧物资回收总值超过了6500亿员,年均增长率超过了20%。在这其中,废钢铁废有色金属有较大的进口量。上述主要的废料约为亿吨,年均的进口量为2450万吨。年均的增幅超过了20%以上。其中进口的废钢铁4530万吨,年均增长超过了5%,后三年超过了15%。肥有色金属年均增长率18%,废塑料年增长率超过了20%。增长的速度很快,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到2005年,特别是今年以后增长速度非常快。    第二个是国内回收与利用的情况。回收方面,中国的国内回收系统表现为是多部门的一个纵向的管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当时主要以国营的物资系统,商业集体所有制收购系统组成的两大系统。还有一部分是自发的一些工业企业自己组织了回收性的辅助性单位。但是不不占主流。可以说回收的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当时回收行业作为特种行业进行管理的。需要有特殊行业的许可证,需要具有一定资质的要求。八十年代后期,原有的回收系统,由于所依托的上级主管部职能的转换,部分回收企业逐步结体。加上市场的开放,大批的私营企业的涌入,运作成本相对勃起,比较低廉,效率也更高,这些企业开始出现。多部门的纵向垂直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对广泛开展废旧物资回收系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起到了积极和推动的作用。但是对回收物资的利用,作为一个体制、行业来讲,多部门林立,各自独立,既不能形成整体的规模优势,也形不成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全面保护。这是旧体制下的特征之一。    特征之二是城市地区的回收工作所涉及的市政、环保、卫生、城管等众多行政单位的直接或间接的管理,包括审批、监督、检查及回收全过程或分段式的管理,有许多行政单位建立了归口管理公司,如环卫的单位,市政的城管单位,都在各自分工的管辖中开展回收物资的回收,进行回收物资的经营。上述这种情况既存在管理职能上的交*与扯皮,不利于回收利用,节约挖潜的有效运行。    还有一种模式是多层次进行废旧物资的经营。经审批和报废的机器设备,基本上按三种方式进行处理。一是由国家和省市安全处理,定点单位分类回收。第二种由自己的独立网点进行回收利用,还有行业期间企业之间交相关企业回收利用。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承包形式,包括集体、个体、民营的合资的经营机制,由于废旧物资行业市场非常的薄弱,相关法规标准制定的落后,出现了交易管理混乱,人员素质偏低,相关污染严重等问题。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社会,社会友好型社会,全国各地全部行动起来,把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起来,缓解新兴产业,已经建立一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示范园区,起到带动的作用。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已经着手建立科学的回收体系工作。在原有的落后市场弊端之后,将迎来科学的利用回收资源的时期。    中国的回收资源利用在近几年才也明显的进步,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中基本都是低水平的。另外污染环境的事件多次被媒体反复的暴光,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很大。经营环境恶劣,很多企业对进一步发展,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很低,也抑制了企业的成长。由于再生资源回收方面享有一定的条件,而利用条件并不等于同等的环境,行业形象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在有活力的私营企业中反映行列。由于对资源的二次回收存在浪费,比如个体成立的回收点就存在以下情况,以手工劳动以桌坊式加工为主,以露天作业开放式管理为主,劳动强度大,缺乏基本的安全卫生条件。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排放有害废水、废气,废酸为代价。进行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的产品加工,市场交易混乱,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以城市郊区或者城乡交界处为基础,建立回收拆解加工点,给城市的环保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加大的整治力度,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普遍提高,国家倡导环境建设鼓励于是再生资源产业,业内的部分企业初步完成的原始积累。一批管理好,设备先进的企业开始规模化经营,在一些地区形成了专业园区。再生资源行业开始显露勃勃生机。比如上海的兴革铝业,江苏的顺达铝业等等,不仅规模大,而且环保设施先进,市场采购和销售稳定,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的建设方面,天津子涯环保企业等在节约、节能降耗、提高保护等方面都做出了表率。    第三是废料的国际采购有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全国的废料采购有三分之一在中国。每天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在收集废料进行贸易加工和处理的中国人。反映出中国本身的大规模的回收期到来前,中国对资源的需求。中国的采购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采购的品种除了一些规定的不能进口的品种中,主要集中在废钢,废塑料、废纸。近三年进口塑料的幅度较大,超过了20%。    废钢铁,十一五期间年均产出的废钢铁回收利用率达到90%。2004年我国粗钢产量的利用废钢量比重为,低于国外的利用废钢比率。炼钢利用的废钢量为3300万吨,废钢利用的比率为19%,从国内回收的废钢铁之外,每年还需要大量的废钢量。废钢的来源还有汽车拆解业,目前全国有367家从事报废汽车拆解的企业。从业人员有40多之多。2005年汽车保有量约1500万辆。由于国内报废的船只少,主要依*进口,近几年我国购进废船1500万左右。再生有色金属产量2004年达到了320万吨。占同期有色金属总量的22%,回收利用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铜原料的60%,铝原料的50%,铅原料的40%都要依*进口。废铝产生量占消费量的26%,废铅的产生量占消费量的40%。另外废纸在我国的市场对废纸产品的需求量也是不断的扩展,增长很快。消费量由1990年1430万吨,增加到1999年3000万吨。预计2005年将达到5800万吨,2020年将接近一亿吨,废纸进口的依存度是所有进口当中最高的。近年来由于消费需求的迅猛增长,废纸已经成为造纸原料中具有重要替代作用的资源,促使废纸回收量有了新的增长,回收利用率也有显著的提高。年均达32%,2010年到38%。我国所用废纸原料多以国外进口废纸为主,主要原因是国内回收难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同时回收的废纸分类粗糙,好坏复杂,非物资分类较高,影响了纸的品质。美国是最大纸的出口国。非电子类的产品,我国是电子产品和家电生产与消费大国,据调查统计,2005年电冰箱、电视机空调器洗衣机电脑等五种主要家电和电子产品社会的保有量共计亿台,其中大多是在80世纪中后期进入大众的家庭。按正常的使用计算,这些产品早已处在报废的时期。这些电子产品的数量综合报废为7000—8000万台。搞好电子废弃物的利用,进行无害化的处理,分离出来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一个就是行业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扶植政策不配套,需要科学的制定行业有关的规定。第二个是原有的政策有过时之嫌,很多政策陈旧。第三个行业资源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进步。第四是企业技术设备的改造还需要国家给予政策的支持。    最后是一些建议,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坚持循环经济原则对于回收公司和网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管理的信息化,服务的优质化,渠道的多样化,市场的有序化,产权的多元化,运行联动化的方式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加强立法、健全法制,我国已建立环境保护法,固定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水污染环境法,矿产资源法,节约能源法,政府采购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在自然与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回收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政策落实到位,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和落实进步政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收费机制,淘汰脏乱差的小作坊,小企业,企业再生资源走向体制发展的道路,依*科技不断向前,不断创新。科学技术是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化进程的推动力,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看还是相对滞后。特别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加工生产的工艺技术水平一直在低水平上重复。所以要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必须采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技术,进行系统集成的创新。推广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企业,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化的进程,在废金属回收利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及废家电产品的回收利用,通过试点探索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的运行规律,为再生资源产业化水平方向提供经验,为延伸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谢谢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废品网|做全球最专业的再生资源网站我们的价值观:掘每一份价值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资源节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节约意识(观念)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认识基础上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 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型政府、资源节约型社会团体、资源节约型军队、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家庭等。其中,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指既追求企业生产成本节约又兼顾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节约,既考虑企业自身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考虑当前利益又兼顾长远利益,能使企业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达到最大值,使企业生产成本和社会因企业生产而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的企业。 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制度是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关道德规范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体制是资源节约型制度的实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包括资源节约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等。 资源节约型机制。它是资源节约型制度、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资源节约型机制是一个大系统,它通过资源节约型管理系统来具体运作。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资源探测管理系统、资源开采管理系统、资源加工管理系统、资源运输管理系统、资源消耗预警系统、资源使用监测管理系统和资源节约调控系统。其中,资源探测管理系统是对我国现存资源总量进行科学摸底,探明实有存量,为资源长远开采制订科学合理规划提供依据的系统;资源开采管理系统是对资源开采制订科学的中长期规划,并依据规划,以最低成本、最大效益进行资源开采的系统;资源加工管理系统是采用先进加工技术,以最低加工成本、最高综合利用率加工资源的系统;资源运输管理系统是以最低的运输成本、最低的运输损耗、最快捷的运输方式运送货物的运输组织和管理网络的系统;资源消耗预警系统是由资源探测信号、价格信号、供给信号、需求信号、运输信号和环境污染信号等形成的,能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预警资源消耗程度的系统;资源使用监测管理系统是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使用资源的数量进行日常监督、测算和反馈的系统;资源节约调控系统是由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组成的,能调节和减少资源使用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有机调控系统。 资源节约型体系。资源节约型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产业为标准划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重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体系,规划科学、设计优良、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建设体系,节水、节地、节时、节能的“二高一优”节约型农业体系,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节约型运输体系,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节约型生活服务体系;另一类是战略资源节约型体系,即有关战略资源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节约整体。

资源利用研究论文

镍冶金渣资源化利用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镍冶金渣作为重要的二次资源,含有铁、镍、铜等有价金属。随着镍需求量的增大,排放的镍渣也越来越多,若不能得到合理利用,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污染环境。本文对镍冶金渣资源化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讨论了进一步资源化的方向。

关键词:镍冶金渣;资源化;有价金属;建筑材料

随着我国对有色金属需求量增大,每年有色冶金渣的数量不断增长,这些冶炼弃渣由于未得到合理利用,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对环境有着潜在的威胁,从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有色冶金渣的资源化利用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世界上镍资源消费最大的国家,每生产1t镍约排除6~16t渣,仅金川集团的镍冶金渣堆存量多达4000万t,每年还新增约200万t[1-3]。镍渣的组成因其矿石种类和冶炼工艺不同而变化较大。以金川镍闪速炉渣的物相组成为例,主要由铁氧化物、硅氧化物、钙和镁的氧化物组成,渣中含有约40%的铁元素,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有色金属元素镍、铜、钴;铁主要以铁橄榄石形式存在,橄榄石间充填的非晶态玻璃质并且机械夹杂着大颗粒镍硫[4]。镍渣的处理已经成为镍冶炼过程的重要工序,如何正确有效的回收再利用这些二次资源,使得镍冶炼过程顺畅,解决排渣占地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镍冶金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问题。本文对目前镍渣资源化利用进行综述,再利用的主要研究包括:有价金属的提取,用作填充材料,制作微晶玻璃,生产建材等[5-7]。

1、镍渣资源化利用现状

有价金属提取

倪文[8]等利用以焦炭为还原剂的熔融还原法提取闪速炉水淬镍渣中的有价铁,探讨了不同碱度,不同还原温度,不同还原时间对提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100g渣配加、和焦炭,熔融温度为1500℃,还原时间为180min,铁的还原率达。王爽[9]等将镍渣、氧化钙和焦粉制备成含碳球团进行深度还原回收有价金属铁、镍和铜,结果表明碱度对有价金属的回收率有影响,适当提高碱度可以促进金属相生长,改变形态结构有利于后续分离,碱度过高会使金属相中产生杂质,当碱度确定为时,铁、铜、镍的回收率分别为、、;镍渣中的铁经深度还原后以金属铁的形式存在,镍和铜主要与铁以固溶体形式存在。卢雪峰[10]等利用自制小型直流电弧炉对镍渣进行硅钙合金回收,以焦炭和为还原剂,控制镍渣、生石灰及还原剂的比例,可以获得相应的的硅钙合金。肖景波[11]等对镍渣进行铁、镍、镁回收,实验过程将镍渣破碎后的粉末进行酸浸,向酸浸液中加入氧化剂与pH控制剂生成铁沉淀物,分离后与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铁溶液,精制后采用氧化沉淀法获得高纯铁沉淀物;沉铁溶液加入硫化物生成硫化镍沉淀,经分离、洗涤、干燥制得镍精矿;提镍溶液加入助剂LN除杂,得到精制硫酸镁溶液与氨水反应制得氢氧化镁产品。

生产充填材料

镍渣被用于井下填充材料技术相对成熟,既解决了镍渣的资源化问题,又可以降低填充成本,减少水泥的消耗,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目前水淬渣用作充填材料关键在于对活性渣进行激发,激发方式分为机械激发和化学激发。传统的机械激发采用普通机械球磨进行物理细化,高能球磨可以使矿渣迅速细化,增加比表面积,增大水化反应面提高物料的物理化学活性。镍渣经过高能球磨处理后,抗压强度会显著提高。化学激发利用激发剂与矿渣的化学反应生成具有水硬胶凝性能的物质来提高矿渣的活性,激发剂多采用硫酸盐类、碳酸盐类等。杨志强[12]等采用机械活化和化学活化两种方式进行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机械活化镍渣、脱硫石膏、电石渣、水泥熟料的最佳比表面积分别为620,200,200,300m2/kg,化学活化以脱硫石膏和电石渣为主,硫酸钠和水泥熟料为辅,前两者比例相同各占总量5%时,镍渣充填体强度最高;加入3%的硫酸钠和2%的水泥熟料可以提高激发效果;外加的PC高效减水剂,配置胶砂比为1∶4,料浆浓度为79%的充填浆料完全满足矿山对充填体的强度要求,可以替代水泥应用于金川矿山交接充填采矿。高术杰[13]等利用水淬二次镍渣制备矿山充填材料,利用脱硫石膏和电石渣等物质激发生成大量水化产物,产生较高充填强度。并且水淬镍渣充填料的'流动度好于水泥充填料的流动度。结果表明,脱硫膏与电石渣比为1∶1混合再与少量硫酸钠及水泥熟料配置复合激发剂,具有较好地激发效果。

制作高附加值玻璃

微晶玻璃和泡沫玻璃均数高附加值玻璃,微晶玻璃具有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比陶瓷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泡沫玻璃具有不燃烧、不变形、热学性能稳定、力学强度较高且易加工的优点。王亚利[14]等对镍渣熔融炼铁剩余熔渣制备微晶玻璃进行了研究。提铁二次渣经过均化→澄清→浇注→晶化→退火→研磨→抛光制备出符合建筑装饰国家标准的微晶玻璃,确定了最优原料比。冯桢哲[15]等以镍渣和废玻璃为主要原料,添加碳酸钠作为发泡剂,烧制出泡沫玻璃。探讨了碳酸钠添加量、发泡温度、保温时间对泡沫玻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要原料镍渣和废玻璃分别为20%和80%,外加5%~7%的碳酸钠发泡剂、2%的硼酸为稳泡剂和2%的硼砂为助溶剂,在870℃下恒温1h,可以制备出总气孔率为,抗折强度高达的镍渣基泡沫玻璃。

生产建材

镍渣的主要成分是SiO2、Al2O3、Fe2O3,利用镍渣生产硅酸盐水泥可以部分替代黏土和铁粉,减少能源消耗。镍渣中存在的少量镍、铜、钴等元素对降低熟料的液相最低共熔点和黏度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改善其易烧性,有利于熟料矿物的形成。吴阳[16]等用镍渣替代铁粉制备道路硅酸盐水泥,通过合理配料制备出以C3S,C2S和C4AF为主要矿物的道路硅酸盐水泥熟料,其强度、矿物组成、安全性等性能符合国标要求;最佳条件为镍渣掺杂量(质量分数)10%,煅烧温度1370℃。王顺祥[17]等探讨了镍渣不同细度和不同掺杂量对硅酸盐水泥水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镍渣的掺量增加,使得水泥浆体凝结时间延长,水化反应放热减少,硬化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讲师;相反,随着镍渣细度的提高可以改善上述影响,并且有利于硬化水泥浆体的结构致密化。镍渣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和集料使用,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并且镍渣结构致密且金属含量较高,含有大量的橄榄石,使得镍渣硬度高,从而使掺入镍渣后的混凝土耐磨度提高。李浩[18]等研究了镍渣砂掺量对混凝土耐磨性的影响,当镍渣粉、粉煤灰、镍渣砂同时掺入混凝土中,掺量分别为10%、10%、40%时,混凝土的耐磨性最好。丁天庭[19]等基于镍渣的掺量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进行研究,当镍渣掺量为20%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大,当镍渣掺量为50%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小。

2、发展趋势

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紧缺,产业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矿产资源现状来看,镍渣中含有的主体金属是铁,应该以提铁为主进行资源化利用,不但可以缓解我国铁矿石资源压力,而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又可增加企业效益。提铁后的二次渣还可以用来制备微晶玻璃,充填材料等建筑材料,镍渣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结语

镍渣作为重要的二次资源,含有铁、镍、钴、铜等有价元素,单纯提取有价金属经济性有限,并且存在二次渣的废弃问题;单纯做非金属资源处理造成对有价金属元素的浪费;因此,将有价金属提取后的二次渣进行非金属资源处理更有利于达到镍渣的高效化和生态化利用。

参考文献

[1]张燕云.熔融氧化法富集镍渣中铁资源的热力学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8.

[2]李国洲,张燕云,马泳波,等.镍冶金渣综合利用现状[J].中国冶金,2017,27(8):1-5.

[3]李小明,沈苗,王翀,等.镍渣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材料导报,2017,31(5):100-105.

[4]刘晓民,杨书航,张晓亮,等.金川镍渣的工艺矿物性质分析[J].矿产综合利用,2018(1):82-85.

[5]谢庚.金川镍渣多组分综合利用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6]郭亚光,朱荣,裴忠冶,等.镍渣熔融还原提铁动力学[J].中国有色冶金,2017,46(5):75-80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模式,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培育、以及小学科学课程教材的选编与利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课堂设施的建设、小学科学课堂的师资力量的思考与实践,建立了新课改后符合当代小学生特点,支持新课改的进程,贯彻落实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的政策,促进小学科学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资源开发;资源利用

一、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多种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价值在于教学者的开发与应用。通过教学课程中,课程所围绕的中心要素而展开教学模式上的总结,小学科学课程资源都要开发模式是有迹可循的。根据开发者的不同,有专家主持开发模式(学科课程需求—专家主持开发—师生利用资源)、教师主导开发模式(课程教学需求—教师主导开发—学生消费资源)和学生主体开发模式(教学内容需求—学生主体开发—学生共享资源);根据资源的特点及需求的不同,有满足需求开发模式(学生需求—资源调查—遴选优化—资源利用)、弥补缺陷开发模式(资源调查—诊断缺陷—资源创新—资源利用)和突出优势开发模式(资源普查—提炼优势—校本课程—资源利用)等。这些模式的构建有效引领和指导了一线教师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二、小学科学教师资源培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执教者,我们将这部分人群称为小学科学教师。小学科学教师资源是实施小学科学课程的首要条件,小学科学教师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者、鉴别者、实践者、教学经验的总结者。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中具备这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教材,二是教师。而小学科学教师具备了素材资源与条件资源的双重属性。故此,小学科学教师是小学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小学生在小学科学过程中所汲取着知识范围、知识深度、知识框架的完整度。好的教师能将学生的整体素养带到平均水平以上。

尤其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灵的生长发育阶段,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迫在眉睫。小学的教师不仅是小学生成才的教师,更是引导小学生人生第一步的导师。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都是小学科学教师资源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当将小学科学教师资源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小学科学教师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原动力,教师应在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根据根据小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教师要以能力、需求、经验和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提升科学课程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力争成为科学教学的研究者、促进者、建设者,让小学科学教学走向专业化。

三、小学科学教材自主开发与利用

小学科学教材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是指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中传授学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的一切材料。小学科学教材包括:教科书、练习题、讲义、知识框架图、阅读材料、提纲、参考书、多媒体影像等,本课题所说的小学教学材料主要是指教科书。小学科学教科书是由小学科学专业的课程专家、优秀的一线教师共同编写完成的。

自主开发科学校本教材是新课改后对科学教师提出的又一新要求。这种要求不仅需要科学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更需要教师髙超的文字表达能力。对于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提出了“五性”原则,即教材定位符合办学理念,体现发展性;内容选择了解学生需求,体现适应性;过程设计发挥教师特长,体现主体性;版面形式学生喜闻乐见,体现趣味性;教材使用注重分层指导,体现功能性。四、小学科学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不仅需要小学科学教师资源的软件力量,更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建成。小学科学实验室是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第一阵地,是小学生在校园学习小学科学、构建知识框架、总结学习实践经验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硬件设施对小学生学习小学科学促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简单化向复杂化过度,科学知识的认识会随着学生的年级逐层加深。故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建设小学科学实验室,是帮助学生思维具象化的最佳途径。

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必须遵循六大原则:科学性原则(指实验室区域的划分、设施的安置要按科学规范进行,实验室的内容涉及广泛、学科交叉,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领域)、严谨性原则(指实验室内张贴的名人画像、格言警句、操作规范图片等要体现严肃认真、活泼健康的氛围)、趣味性原则(指实验室陈列的实物、模型、标本要醒目,展示学生的成果等要有趣味)、互动性原则(指学生采用小组活动方式,每小组共享一个实验操作台,便于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同时师生可以共同使用一个更大的实验台)、实用性原则(指实验室内产品的配备和工具、仪器、材料的摆放要实用,符合学生探究的需求,管理方便,开放时间长)和安全性原则(指水和电的分离,给、排水系统一律设置在教室周边,安装安全电源系统。防火、防毒、防伤的“三防”措施及应急处置办法缺一不可)。

资源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让这些资源有机组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科学课程值得系统地研究;再如如何构建一种学校、社区、社会的联动机制促使社区、社会主动提供资源满足学校科学课程所需,学校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直接服务社区、社会,如此形成学校、社区、社会的良性互动循环,非常值得研究;再如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作为最富时代气息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本课题研究中虽有所涉猎,但还很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值得深人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课程标准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夏永庚,周扬.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余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J] .教学与管理,2008,(3).

[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 .全球教育展望,2001,(8)

浅谈水污染的影响与防治 有人说,地球的颜色是绿色的,她孕育着生命,预示着人类的诞生和未来。我说,她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母亲,她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子子孙孙。她的确很大,幅员辽阔,但不是无边无际;她的确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远;她的确很富,资源广博,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的污染更为突出。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可笑又悲哀的故事,一辆拖拉机在葛洲坝水库因没油而熄火,司机看见水库里成片浮油的水,便用水桶舀起浮油灌入油箱,拖拉机竟突突地开走了。由此可见,我国水污染的严重性,我市位于九龙江下游亚热带季风区,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10年前,走出家门几步就可以挑到饮用水,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污染却日益严重,如今我市大部分河水已不能饮用,个别河流连供洗涤之用都不能,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只能靠自来水厂供应,一度水一块五毛钱,个别地方还超过二块钱,水污染已向人们敲响详尽。 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缺水量约为1000万吨/天左右。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 面对“滴水贵如油”的水资源,而人类对它的浪费和污染却是令人痛心的:据统计,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达到4000亿立方米,使万亿立方米水体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径流总量的14%以上。 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 人体的50%到60%的重量是水份,儿童体内水份多达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而这3%淡水中,可直接饮用只有。所以说,水是人类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 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当水中的有害物质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就会产生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各种废气物和放射性物质等。 水污源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工的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 死亡有机污染 它来源于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造纸污水、农业污水及都市垃圾。死亡有机质能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气,危及鱼类的生存;还能导致水中缺氧,致使需要氧气的微生物死亡。而正是这些需氧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维持着河流、小溪的自我净化能力。它们死亡的后果是:河流和溪流发黑、变臭,毒素积累,伤害人畜。 有机和无机化学药品污染 这些化学药品来源于化工厂、药厂、造纸厂、印染厂和制革厂的废水,以及建筑装修、干洗行业、化学洗剂、农用杀虫剂、除草剂等。 绝大部分有机 品会积累在水生生物体内,致使人食用后中毒。被有机化学药品污染的水难以得到净化,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 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 工业废水,是工业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业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 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 世界上仅城市地区一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就多达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将污染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水体。 大量的污染物首先排入河流,造成内陆水域污染。80年代初我国对万公里的河段进行调查,水污染不能灌溉的约占,水质合乎饮水标准仅占14%。湖泊和海湾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就连地下水也难逃此劫。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水水中的一些巨毒物质可在几分钟使人畜死亡。最危险的是镉,铅等金属物质,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 污染的水对人体的影响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人体中70%—80%是水分,因此长期饮用不良的水质,而导致体质不佳抵抗力自然减弱,则百病发生乃必然,再者长期累积之污染物到达身体无法承受时,再高明的医生、再有效的药物恐怕也难奏效,所以“水是百药之王”的说法一点都不假。 常见的饮用水水质项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铅: 对肾脏、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儿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证实 镉: 对肾脏有急性之伤害 砷: 对皮肤、神经系统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证实 汞: 对人体的伤害极大,伤害主要器官为肾脏、中枢神经系统 硒: 高浓度会危害肌肉及神经系统 亚硝酸盐: 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婴儿的影响最为明显(蓝婴症),具致癌性 总三卤甲烷: 以氯仿对健康的影响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发生的是膀光癌 三氯乙烯(有机物): 吸入过多会降低中枢神经、心脏功能,长期暴露对肝脏有害 四氯化碳(有机物): 对人体健康有广泛影响,具致癌性,对肝脏、肾脏功影响极大 近年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针对1971-1994年间由水所引起的疾病进行一项调查,在740件案例中,其中因原生动物所引起共148件,共有448,486人因而致病,是所有原因中最高者。研究发现,原生动物种类中以隐孢子虫及梨形鞭毛虫二种需要特别注意,最常出现在游憩风景区及畜牧养殖地区,其中又以养猪、养鸭二种最多。统计也显示,23年内所造成的死亡病例共89件,而原生动物造成的死亡案例高达70件。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世界上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每年有15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与饮用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由于饮用水而得病或由于缺水而死亡。 水污染不但危机人类,也给渔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使鱼虾死亡,还干扰鱼类繁殖,渔产量和质量大大下降。污水还污染农田和农作物,使农业减产。水污染还造成其他环境的下降,影响人们的游览,娱乐和休养。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对人类极其重要,而污染又是这样厉害。因此我们更应该预防和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并利用好水。 对于污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 资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 1. 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显然,资金支持是污染治理重要的条件之一,没有资金,一切治理措施就无法实施。 2. 政府的支持是后盾 城市水系污染治理涉及面很广,不但涉及到居民,还涉及到外地人员,涉及到部队系统,涉及到少数民族,也会涉及到权利持有者的利益。因此,单靠水利部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即使再加上环保部门,力量依然是苍白无力的。需要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市政府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没有一个强大政府的支持,许多强制性措施就难以行得通。 3. 污染治理需要法制 法律法规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准绳,应制定保护城市水环境的地方性法律,让水系管理部门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这样一些事情做起来会容易一些。 (二)工程保障措施 1. 必须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生活污水是水系最严重的污染源,将生活污水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另外,由于雨水管经常被用作排污管,所以实施污/雨分流也是重要措施。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水则可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污水可以通过河道排放。 2. 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一般来说,城镇新建居民区都有完备的下水道系统,都实施了污/雨分流。但是,老平房区房屋破旧,多数没有下水道系统,而且污/雨不分,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不管从污染治理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都需要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三)市政管理措施 1. 加强城市卫生综合管理 加强城镇的综合卫生管理,使街面保持干净,减少因风吹、雨水等因素将脏物带入河流。对自由市场、餐馆、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对建设工地卫生实行严格监督,对产生污染的路边小生意、洗车点或进行环境改造、或取缔。 2. 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 鉴于环卫部门职工向河道倾倒所收集的垃圾、大粪的情况客观存在,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要求职工遵守规矩,教育职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不守规矩、擅自污染环境的职工给与相应的处罚。 3. 合理布置垃圾处理站点、公共厕所 应健全垃圾处理站点网络(尤其是公共场所),让人们垃圾有处可弃,减少因无垃圾站(箱)而导致的垃圾随意丢弃。应在沿河设置一些公共厕所,让在外活动的人们感到方便,减少因为没有厕所而将河沿当厕所的现象。 4. 拆除一切造成污染的违章建筑 对一切形成污染的沿河餐馆、水上游乐厅等应取缔。 (四)水资源调控措施 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 水资源不足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质就会恶化。应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节约水源又保护水环境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 (五)公众参与措施 1. 让公众参与河道环境管理 河道管理部门应建立与沿线居民的沟通渠道,定期访问居民,公布举报电话,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对污染源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也可以实行“门前三包”等措施,目的是充分发挥群众保护水环境的巨大热情,对水环境实行有效的监督和保护。 2. 搞好大众教育 对大众加强保护水质的教育,沿河树立一些警示牌,呼吁人们注意保护水质。另外,新闻媒体继续对大众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然而在此过程当中有几方面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或未能有效执行: 首先,治理水污染的过程中要避免将水环境整治工作同行政强制措施完全等同起来。应该在整治的过程中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排污单位的内部积极性,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和综合治理成为企业主动的自发的自愿的行为。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行政强制执行的费用,而且可以减少以至杜绝企业弄虚作假、追求形式上的达标和保留实质上的污染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有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有效性。在通常意义上的引进经济激励措施、奖励达标先进单位、为其提供政策优惠的做法之外,是否可以将水环境治理与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市场开发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停产、关闭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的同时创立和新建于环境保护有利的新企业新市场,使水环境整治工作同社会经济其它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环保工作不再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只是一味的否定,而是肯定与否定相结合。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工业走向环境健康化是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利用将在不久的未来占据巨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时机,争取利用后进优势,在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获得经济的更大发展。 其次,水污染的治理过程中还应避免将水污染防治与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等同起来。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到70%的农业大国,且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美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环保主义者蕾切尔•卡逊在上个世纪60年代所关注的农业污染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当我们对于我国大多数流域污染情况寻根求源的时候都会发现干流和支流沿岸的农药化肥及其它农业废弃物肆意地向水体抛弃是构成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往往正是这些不经任何处理就排向江河湖海的大量农业污染物在很大程度上须对水体的毒化问题负责。然而在水环境治理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几乎看不见有关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举措,更没有像“零点行动”那样富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治污行为发生。当然并不否定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与农业污染控制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15小”企业的治理一定范围内断绝了农业污染物的来源,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还远远不够;也并不否认农业的面源污染较之工业企业通常情况下的点源污染而言,控制的难度大得多,甚至近乎不可操作,然而不能因为该问题解决起来有极大困难而视其不存在。这样只能造成对农业污染的默认,从而使问题扩大化。 水污染治理过程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它任何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这就要求在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这一点在淮河治理过程当中已经获得重要的实践经验,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其次,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因而将水环境整治与水权概念的开发相结合,明确水资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的方针 ,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促进水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水的滋养下生存和繁衍,今后也将同样依赖于水资源而继续存在和发展。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不可以水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因为那将造成人类无法承受的恶果,并最终导致一切人类文明化为乌有。如果说过去的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无知导致的,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逐渐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说已经造成的水污染及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我们疏于管理的结果,那么今天,我们已经在水环境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说已经完成的治理工作在遏制水环境恶化方面起到了可喜的积极作用,那么今后的工作将更加艰巨和繁重,需要更完善的立法支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更持久的全方位投入。水环境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懈地坚持治理工作,已取得的成绩激励我们更有信心地将治理工作开展下去。 水污染治理比防洪、抗旱难度更大,因为洪水的发生在时间上偶然性、在地域上有局限性,而水污染则是每时每地都存在。洪水、干旱是天灾,面对天灾,人类更能团结一致,更能吃苦耐劳,更能相互帮助,更能激起一股热情,1998年长江大水就是一个例证。水污染是人祸,是人引起的,治污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会涉及到社会中的方方面。 总之:节水从点滴做起!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产权论纲》王占国,孙伟花.李成龙.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石莹,赵昊鲁著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赵德馨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效率、公平与产权》[美]詹姆斯.E.米德著,施仁译《南德的中心地》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美国城市发展模式》王旭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和谐社会:制度的基础性作用》,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公共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5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6年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一九五六年六月三十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公布)1961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一九六一年三月广州中央工作会议通过)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关于本市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办发[2010]1号《奉贤县志》《奉贤续志》《奉贤统计年鉴》《奉贤年鉴》深圳启动土地改革试点 [1]奉贤土地置换试点工作总结[2]《和谐社会:制度的基础性作用》,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3]《奉贤县志》土地志[4]《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赵德馨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5]《奉贤县志》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提出了“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十分重要。一、土地资源的经济特点1、开发利用的可选择性。土地都有固定的地理位置,虽不可移动,但对它的使用却是可选择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同样的用途可选择不同区位的地块。第二,同一块土地可用于多种用途的选择。2、土地的使用成本是机会成本。因为土地资源有多种用途,但在一定时期,一块土地只能用于一种用途,因此体现出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即同一块土地若因用于一种用途而放弃另一种用途,可能获得较大收益,也可能得不偿失。因此,在使用土地资源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决策。3、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是综合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在内。土地除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赋予土地的新的特性的总和。人类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会受到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会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以,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是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内的一种综合效益。二、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对策1、减轻土地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在人口与土地这一对特殊的矛盾中,人类必须主动调节自身繁衍的速度和规模,依据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约束自身土地利用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做到:(1)在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使人口增长速率降幅增大,切实、有效地控制人口总量增长。(2)积极进行劳务输出。外出务工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增加;同时,农民还可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既能提高农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农村封闭的社会环境向开放、良性循环的方向演变。(3)提高人口素质。①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力度,特别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②加强“资源与环境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同时,注重提高农民的农技知识水平和技能,为农民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为提高农民

提高效率论文范文例文

所谓管理,应该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社会活动。无论哪种管理活动,都必须通过一定管理理论的指导;而任何管理理论,又总是受到一定管理思想的制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行政管理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根据动机合理设置目标

动机,是心理学的概念,是行为的直接原因。人的行为是动机引起的,并且都是指向一定目标的。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引发、加强推动和导向的作用,它驱使一个人的行为走向既定的目标。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了解职工的需求,还要根据职工的需求,适时地树立起有价值的目标来激发职工的动机。高校管理者在为职工设置目标时,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目标必须与需要和动机结合,它既是鼓舞人心的奋斗方向,又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物。因此心理学通常把目标称为“诱因”。第二,无论设置个人目标或团体目标,要让职工本人参与。参与程度越深,义务感也越强。若上级为其设立目标,就会认为不是自己的目标,从而减低诱发力量。第三,科学性。目标高度适中,因人而异。我们必须为行政人员设置恰当的目标,既要符合和谐、高效执行学校各项职能的总目标,又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工作性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让职工认为通过努力自己有能力去达到目标,即个体主观上的期望值很高,就会有信心,有决心,就能激发出强大的力量;反之,如果目标过高,可望不可即,或目标过低,唾手可得,都不足以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第四,阶段性。采取“少吃多餐”、“引人入胜”、“逐步推进”的战术,因为总目标往往显得太大、太遥远,而分阶段目标容易达到,这种成就感能催人奋进,激发职工的活力。第五,可变性。目标设立后,往往由于情势的变化会使它变得过易或过难,这时应该适当地加以调整。

二、运用目标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目标管理,是一种有名的管理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管理上的激励技术,也是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之一。目标管理是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论述“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时认为,一个总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计划周密、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他提出,让每个职工根据总目标的要求,自己制定个人目标,并努力达到个人目标,就能使总目标的实现更有把握,每个职工因此就为组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达到这个目的,他还主张,在目标管理的实施阶段和成果评价阶段,应做到充分信任职工,实行权力下放和民主协商,使职工进行自我管理,独立自主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此外,成果的考核、评价和奖励也必须严格按照每个职工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以进一步激励每个职工的工作热情,发挥每个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管理如果能很好地运用在高校管理中,就能提高行政效率。其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行目标管理。让每个职工既了解组织的总目标,又掌握团体和个人的分目标,形成目标的一致性。第二,实行参与制。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员。有与职位相应的权利,明确责任。实行民主式的管理,在组织和制度上保证职工有参与管理的机会。使每个人都明确在实现总目标中自己应负的责任,让他们在工作中实行自我管理,独立自主地实现个人目标。第三,加强领导和管理,主要是指加强与下级的意见交流以及进行必要的指导,领导者布置工作时,只对下级交代任务,明确要求;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法,由下级考虑拟定,这样就能极大地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目标的全面实现。第四,目标的实施者必须严格按照“目标实施计划表”上的要求来进行工作。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目标实施阶段,使得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能有条不紊地、忙而不乱地开展工作,从而保证完成预期的各项目标值。实践证明,“目标实施计划表”编制得越细,保证措施越具体、明确,工作的主动性就越强,实施的过程就越顺利,取得的目标效果也就越好。第五,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使个人获得“合理程度”的满足,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使职工具有组织优越感和个人成就感。第六,信息及时反馈。让每个职工及时了解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个人的工作成果。建立良好的意见沟通渠道。

三、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最重要的是处理“人”的问题,通过研究管理心理学,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让员工充分了解学校行政管理高效、统一、和谐运作的总目标,并根据这个总目标自主制定个人目标,使每个人都明确在实现总目标中自己应负的责任,独立自主完成各自的任务;此外,成果的考核、评价和奖励也必须严格按照每个员工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实际成果的大小来进行。这样就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一、电子校务对高校行政管理发展的意义

(一)电子校务建设对高校行政管理内部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电子高校建设是直接指向高校管理自身,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高校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因此,实施高校管理信息化,就会导致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使高校行政管理职能变得简单,随着我国高校各方面不断的发展,电子校务对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随着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的变化,电子校务的发展也会影响高校行政组织结构的设置,使高校行政机构设置简化从而达到在机构设置上的管理出新。电子校务的发展会节约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减少高校管理的成本,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二)电子校务对高校行政管理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

电子校务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实现高校管理与师生员工之间的交流,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服务。通过发展电子校务和高校行政管理出新,可以增强高校管理的透明度以及实现师生员工的知情权。通过校务公开,以便于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对高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另外,由于电子校务对高校行政管理发展的积极作用,可以在高校与师生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交流,有利于缓解矛盾,消除误解,促进高校稳定。

(三)电子校务建设对提高高校综合竞争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加强高校信息化和电子校务建设,又是参与高校之间竞争的需要,也只有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快速提高高校综合竞争能力。通过电子校务建设,可以实现在高校行政管理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加速高校信息化过程,从而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二、电子校务对高校行政管理发展的思考

(一)电子校务推动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的发展

高校行政职能的发展,是高校行政管理发展的重要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校规模的扩大,对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的发展和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行政管理职能包括管制职能、服务职能和发展职能,为了实现高校行政职能的转变,实施电子校务是重要途径。电子校务能促进高校行政职能转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电子校务促使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由管制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的更新和转变是高校行政管理职能是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方式。“服务型”学校行政管理体系是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或管理者平等地对待教师和学生,爱护、尊重和关心师生;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做到公正、透明和公开,最终达到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办公质量和效率、简化程序的目的;建立与社区、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反馈和合作机制;体现大学精神,重视教职员工对高校管理与决策的参与,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科研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心身健康全面的发展,使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电子校务的建立是使管制变为服务的必然,电子校务的特点就是服务师生,方便师生。高校应以建设电子校务为契机,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服务职能。较高服务水平的高校应有以下特征:师生在学校行政部门办事,可以轻松的得到办事结果;师生通过电子校务系统不费太多精力方便地获取信息;师生应获得学校行政部门的全程服务;师生不需进入学校行政部门,即可以通过网上办公等。第二,电子校务促使高校行政管理职能公开化。随着电子校务的发展,高校行政管理职能越来越网络化,可以逐步实现网络办公,即把高校行政管理职能搬到网络上。高校行政职能的网络化,不仅使高校行政职能公开化,而且相应地精简了高校行政职能。在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下,一般用纸质办公,大量的业务工作需要领导批示。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批示的内容可能意思不明确或不清楚,就导致制定政策的透明度低下。同时办事效率低下和规范性差,出错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电子校务使得工作业务流程清晰,通过网上办公分清业务工作的责任人和明确了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减少了行政部门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各部门之间有功必争,有过必推的现象。第三,电子校务促使高校行政环境发展。因为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行政管理中把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从而为行政效能的提高提供技术基础。高校管理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就会要求高校行政职能的变化,特别是高校行政管理职能发展方面。

(二)电子校务激发高校行政决策科学化

电子校务有利于提高高校的行政决策科学性。高校行政决策是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在处理学校行政事务时,为了达到预订的目标,根据一定情况和条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握大量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做出决定。行政管理活动有行政领导、协调、沟通、控制、决策等功能,但是,在这些功能中,行政决策是最重要的,主导性的一项功能。高校行政决策是学校行政活动的先导,一切行政管理过程和行政行为都离不开行政决策。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目标能否实现;行政决策水平如何,会影响到行政管理工作是否有生机和活力。“决策科学化”是一个有着明确内涵的概念,它要求决策过程必须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程序,广泛发扬民主,大量收集信息,充分研究论证,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静态的典型研究与动态的系统分析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决策精度[4]。最初,高校行政决策是经验决策,高校管理者是根据个人或具体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做出的决定。经验是只对过去的事务的认识和理解,不宜用于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已不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因此,在进行高校行政决策活动时必须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子校务系统促使高校行政领导者做出科学决策,能提供有价值和高质量的信息。传统的办公通过人工纸质完成,容易出错,规范性差,透明度低,还存在重复劳动,从而造成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集成,难以协调和沟通,不能为高校领导者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证据。而电子校务减少了中间环节,使信息传递迅速、简单,节省了大量的跑腿时间,使得行政办公人员能集中精力,紧密围绕事件本身开展信息收集工作,为决策者及时提供准确详实的信息,有利于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做出最正确的判断。特别是在对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前在网上公布或公示,让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经过反复充分酝酿,最后做出相对科学的决策。同时,电子校务对信息进行综合和加工,去伪存真,当高校制定政策和履行职能时,会上传和启用相关信息数据,使高校行政管理者正确行动、科学判断和理性决策,全面为师生服务。

(三)电子校务推动高校行政组织结构设置规范化

电子校务建设促使高校行政组织结构设置更加规范化。电子校务的发展使传统高校行政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影响着组织行为。传统的高校行政组织结构模式是学校自上而下划分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以至于部分管理者只能掌握少量的信息。这种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成反比例关系,即管理幅度宽,则管理层次少,反之亦然。传统高校管理层级之间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其内部是不自主的,相对封闭的,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可能失真。电子高校区别于传统高校,它运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基于网络构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模式,从而形成矩阵式组织结构。在传统的直线职能制基础上,根据产品或任务的要求,横向上设立若干个产品或任务部门,项目部门通过抽调职能部门的资源,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特定任务的组织结构形式,由于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类似矩阵的形式,因此这样的组织结构称为矩阵式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便于信息横向传递和交流,改变了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了多形式、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管理模式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发布的信息不仅从上向下传递,还在同一层级的行政管理和工作人员之间传递。这样,高层管理者以及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及时获得信息。在传统高校向电子高校转变中,需充分运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络建立一个虚实结合、功能强大、安全可靠和容量大的电子校务管理信息系统,让师生及社会了解学校机构设置、职能和办事流程。随着高校电子校务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学校通过网络与师生进行互动,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调整高校的行政行为,促进高校的行政效率。电子校务的建立对高校组织结构规范化表现在:促使行政组织结构的调整。它打破传统高校的分层结构和集中管理,减少了高校管理层次,改善臃肿的组织结构,实现高校行政管理从金字塔结构模式向矩阵式组织结构发展,提高了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速度和工作效率。

三、结语

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要事为先,重要紧迫的事情要立刻去做,在精力充沛的时候以及黄金时间阶段进行高强度学习,适合做难题、限时训练、背书等。疲倦时可以整理错题、归纳总结、做计划等。既紧急又重要的事情要立刻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要做好计划,但也必须尽快保质保量去完成。对于紧急却不重要的事情,虽然也要安排先做,但是要心中有底线,不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做。事有轻重缓急,重要的事情才是学习的重心所在。在学习时间安排上,精力充沛时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这时要抓住学习的黄金时间段,突破一些难度较大的学科及难题。此时适合学习数学、理综等科目,可以集中精力做会一些难题,或者进行专题学习与复习。在自己处于疲惫的状态时,可以做语文练习、总结学习经验、制定学习计划,完成一些简单的抄写性任务等。对于背诵语文课文与英语单词,可以选择零散的时间,也可以选择相对集中的时间去完成,主要依据个人习惯而定。提高学习效率不要给自己限定学习环境与条件,只要想学习随时都可以进入学习状态,高效率的学习最怕拖、也怕各种借口。相对安静的环境能让我们学习少受外界干扰,但是保证高效学习的决定因素还是自律。

政务信息资源利用案例研究论文

我国政务系统的信息化工作,经过近年来的规划和建设已初具规模,硬件、网络、系统软件、安全策略已上水平,应用软件基本能适应需求的发展,制度建设和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加快完善,公务人员和公民的信息化意识日渐增强,形势喜人,但有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投入年年递增,可为什么总有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呢?即为何投入产出比不尽如人意呢? 我个人以为,从表象上讲,实实在在的有份量、成体系的应用较少。从深层次上看,目前社会基础性信息,有规划、上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工作,相对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道理很简单,天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无法汇成溪流。搞政务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不足,必将严重制约着应用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更谈不上为电子政务服务。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信息资源的建设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因为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经济步入全球化、一体化。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其地位已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政务信息是社会整体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而且也有条件先行一步,如何搞好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呢?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和对业内现状的分析,总结成败,浅析如下: 一、抓住契机做足文章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的认识和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而政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对传统办公手段的更新,更是对现有思想方法、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流程的变革,其中既有突破又有创新,这就需要有规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这一切必须有赖于观念的更新和相关政策的指导与推动,为此,两办于2002、2003年分别以17、27号文转发了有关部门的意见,2004年底,两办又下发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继17、27号文之后又一重大举措。文件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具体任务,以及开展好此项工作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环节、问题和解决办法做了深刻分析和阐述,求真务实、可操作性极强。据国信办参与起草的同志讲,历时一年半,十几次易稿,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战线上的同志们,一定要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学深悟透,领会精神,分解任务,用好政策,做足文章,开拓创新,落到实处。 二、深入调研摸清需求 实践经验证明,信息化建设,只有不断满足不同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才会出效益、有亮点,业内人士一贯提倡并遵循的“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建设原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需求不能靠拍脑门,而是靠对应用的深入了解和正确理解以及科学地梳理。具体地讲,是要通过对所在部门业务流程和决策方式以及实施过程的调研和分析才能获取,是一个凝练、升华的过程。记得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同志多次强调:“搞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同志们,要注意捕捉需求”。我认为其精华就在于“捕捉”二字。不难理解,捕捉是个主动的行为,不是一味地被动等待,而是走出去,向领导、向机关、向基层、向公众了解需求。捕捉是需要智慧的,其过程需要动脑筋、想办法、多思考、勤总结、有创新。实际上做好需求调研,在我们政务部门还是有基础、有传统的,因为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历练,各级政务机关大都拥有了一支既懂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只要领导重视,正确引导,科学组织,深入调研,转变观念,提出合格、务实的需求报告和解决方案是不成问题的。值得一提的是,摸清需求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任何一家信息系统集成商或软件开发单位均不能替代的,原则上是要以我为主来完成。切记,要甘当主角,此事绝无捷径可言。 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新瓶装旧酒”,即走用新技术模拟老做法的“简单置换”之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甚至会劳而无功、劳民伤财。正确的做法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科技产品和技术,优化办公环境,武装工作人员,提升全员信息化素质,加快已有和新生资源的数字化、实时化、增值化进程,从而优质、高效地服务于领导决策,服务于社会,为此,就要求我们在政务信息的深加工、巧“淬取”、促共享上下真功夫。 四、技术协调双轮驱动 凡谈及信息化建设,常常有个误解,总以为这是一个属于技术范畴的工作,由技术处(室)抓起来就可以了,而且只要资金到位,设施齐备,就会水到渠成。实践证明,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政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观念更新、业务重组、体制变革、标准设定、人员培训、规划设计、资金筹措、数据管理、制度跟进、行政立法等一系列的问题。应当承认,科技含量高是这项工作的特色,但不是全部。必须看到,建设中面临的许多新问题涉及的层次深,只能经由高层决策、行政协调才能奏效。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技术和协调齐抓共举,双轮驱动,也就是说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协调要贯穿始终,技术要与时俱进,在精力的投入上应是三七开,即三分技术,七分协调。认识到这点十分重要,可免走一些弯路,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开发利用巧做安排 数据是信息资源的载体,即数字化的文档,其特点是依靠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针对不同需求,可对海量信息进行快捷地处理,从而提高机关办文、办会、办事的效率和满足领导决策以及社会的需求。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同一个物流链,如果想让它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转起来,必须处理好“货、车、路、规则、机制、利用”六大关键环节。就电子政务而言,我建议按以下思路进行操作: (一)货。即信息资源的组织。统计资料表明,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70%都掌控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同时政府系统内的共享信息更是集中存储在上述单位,这是政务信息的源头所在。但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这些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比例低,依法可供公众和政务机关公开和共享的数据资源较为匮乏。为扭转这种局面,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快政务信息资源从纸介质向磁介质的转换,即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欠账多的部门,可本着工作先易后难,时间先近后远的原则,逐步推进;二是优先抓好基础性数据库的建设,如人口、地理空间、企业、政务文献(文件、资料、法律、法规),因为这类数据的共享需求强烈,增值效益最佳;三是加快立法,以法行政,变数据为部门所有被动地提供,为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主动服务,逐步消灭信息孤岛,为开放和共享创造条件。 (二)车。即支撑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交换、增值的软件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系统中,各节点的此类软件一定要统一,以确保畅通。 (三)路。即政务信息传输的网络平台。这个平台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政务内网、政务外网、政府门户(因特网)的两网一门户的架构来建设,并严格按照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因特网逻辑隔离的原则进行界定和剥离,同时强化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修好路,架好桥。 (四)规则。即标准与管理。有了数据资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可共享、外部(对公众)能公开,就要解决好数据格式和网络传输协议的标准化,并尽早开发适用的应用目录服务软件,同时建立和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务信息数据资源的按需、有序流转。 (五)机制。即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效运行的保障体系。换言之,就是日常运行和发展经费的合理筹措。实践证明,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建成后,没有一个好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必备资金的保障,是难以为继的,更谈不上发展。资金是一个敏感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要取之有道,即有道理、有渠道。但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于发布或索取公共政务信息时发生的费用,一种是政务系统内成员间信息共享所发生的费用。前者应逐步走信息内容产业化,即有偿服务的路子,向受益者或单位收取;后者以财政列支为主(指财政直接负担的政务机关),辅以收取成本费用(指非财政负担的企、事业单位)。 (六)利用。即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利用是采集、存储、加工、开发信息资源的目的和归宿。利用可刺激引导开发,深度开发可促进利用,二者相辅相成。开发应先行,先有量的积累,再求质的飞跃;开发要有的放矢,瞄准应用的需求发展方向,不要急功近利,特别要注意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政务信息上下功夫;开发不要忘了宣传自己的成果,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要适时地向外界发布资源信息和宣传成功的利用案例,以引起社会的关注,拉动需求,发展自己。利用是对信息资源的再释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社会信息化的需要,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早抓早受益。中办有关文件的下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机不可失。要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先导,求真务实抓好应用,选好突破口,用好行政和技术这两个轮子,逐级、逐项做好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现如今,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信息资源的获取、竞争与掌握占有成为现代国家之间实力竞争的一部分,所以作为行使着国家管理重要职能的政府,它的信息化就成为国家发展信息化的重要方面之一。加强政府信息管理制度:有利于政府决策制定的科学民主性与决策执行的有效性;更新与改进政府信息管理设备、技术,能使政府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利于政府机构的变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行政务公开,有助于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政府信息管理是实现政府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 政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 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089—02

正文

信息、物质、能源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项基本资源。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也实现了跨时空的发展,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逐渐向不同的领域覆盖,信息资源已经与人力资源一样成为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具有潜力的一种战略性可再生开发资源。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就的重要助力和关键因素。信息的掌握和占有也成为现代国家之间实力竞争中与人力资源并驾齐驱的重要部分之一,即谁能及时快速尽可能地占有更有效的信息资源并加以合理应用到管理中,谁就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优势,就能够拥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便可以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而也就此出现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而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资源生产者、拥有者、处理者和使用者,掌握着全社会信息资源中价值更大、质量更好和可信度更高的信息,不可否认它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对完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确保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意义。

一、政府信息资源及政府信息管理的内涵

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所有活动所涉及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它包括信息内容资源以及收集、处理、传输、发布、使用、储存信息内容的技术、设备、网络和人力等资源[1]。根据政府信息资源我们能够简单地判定出政府信息管理就是政府对于所采集处理,利用交换的信息或数据资源进行管理的活动。但在复杂的政府事务中,政府信息管理相比要更加复杂多样,受到多元因素影响,因而我们进一步得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协调和控制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系列活动,将政府信息资源活动中的各项要素(包括信息、设备、机构、技术、人员、资金等)作为管理对象[1],从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经济、人文等方面去综合管理政府信息资源,以保证政府信息资源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

二、我国政府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起步早,技术手段先进相比,纵观我国当前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不难发现,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背景下,才开始发展政府信息化管理工作。到今天才三十多年的时间,在信息的采集、处理、利用、交换等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

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人们的意识和观念落后,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信息互不沟通。如各地建立的119,110,120,122等应急指挥中心,共享意识落后,基本上是分散调度所属资源,缺乏强有力的协调运作机制,不能有效整合,信息无法互通互联,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无法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

再如政府信息公开不够。2005年发生在哈尔滨市的水事件,市政府于停水的次日上午才发布第一次停水公告,是一种信息公开不及时的表现。对于这类危机事件,应该在出现之时就及时地向公众公开信息,为应对危机首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避免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民众恐慌心理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另外在事件中,政府公告回避了停水原因,检修停水时间“约为”四天的说法也很容易引起市民对停水原因的猜测,导致市民对政府的威信产生怀疑,造成谣传。这种不及时与不透明的信息不公开行为,是导致政府危机处理延时的重要原因[2]。所以说,政府在进行社会管理与服务时如果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公开,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无法将问题控制在最合适的范围内。

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中,政府等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的第一原则就是及时快速的对信息进行处理与公开,所以在危机事件中公众对于政府的信息公开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的汶川地震、2009年的钓鱼执法、2010年“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和广西桂平市“311”水上交通事故、温州动车事故,2011年日本海啸引起的福岛核电站泄漏造成的购盐恐慌等突发事件,其中所蕴含的信息内容对公众的公开程度无不影响着政府危机管理的水平。正是由于突发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普遍性、危害性、复杂性等特征,如果政府不能够及时主动的将信息公开,与新闻媒体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和提供准确的事态进展情况,就会使公众很容易听信来自各种渠道的谣言与流言,并且立刻陷入恐慌,甚至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我们说政府信息管理的好坏对于政府的行政能力与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政府信息管理的意义与作用需要我们正视。

三、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实践告诉我们: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围绕政府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它以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核心,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信息政策法规作为保障,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关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对于提升政府信息资源价值,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

1、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有利于政府决策制定的科学民主性与决策执行的有效性,促进行政的高效运转,有利于行政机关内部信息的交流沟通以及信息的有效传递,并能够使得政府快速准确地掌控大量的外部信息以及公众的反馈意见与建议同时对此进行开发和利用,发挥政府在社会中的正外部性,提升政府信息资源价值,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为政府的快速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科学民主地制定行政决策,同时它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强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因为信息的收集和掌握的多少对于决策的制定阶段起着不容忽视的意义,信息掌握的越详细,在做出决策和计划的时候,考虑的相应也会更多,也越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和在执行阶段的有效性。2、加强政府信息管理,更新与改进政府信息管理设备、技术,能使政府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高效地管理信息。能够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中,因信息不畅导致的重复建设、盲目决策,造成巨大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和由于信息处理手段落后、造成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闲置问题。减轻政府内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工作量,节约人、财、物,降低管理成本,节约政府开支,有利于精简机构。政府还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的发布,引导市场竞争向规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政府机构的变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当前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完善调控能力、宏观运行能力和服务管理能力,促使政府事务公开、高效、透明、廉洁和共享,有利于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和阳光型政府,廉洁政府,有利于我国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迈进。例如今年上海自贸区开展的“一站式”服务,政府通过互联网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各种办事服务和审批服务通过网络技术,提供一个协同办公的环境,在网上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电子采购与招标服务、电子税务服务、电子证照办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服务,逐步实现了政府行政审批等项事务的网上办理,建立并拓展便民、利民的电子政务体系,较好地吸引辖区外的新客户和企业伙伴接入,促进经济贸易区和全球联结的发展。

4、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实行政务公开,有助于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密切政府与民众的联系,保障公民知情权,激励公民参与权力监督,抑制在传统行政方式中容易滋生的公权力滥用现象,改善政府的公众形象,转变政府的传统管理职能,积极发挥政府在社会中的服务职能,同时能促使政府工作人员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廉洁自律,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公开行政和透明行政。比如,这两年各级地方政府建设的官方的网站,使得民众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政府的政策同时积极建言献策,实行公民的监督权,特别是一些政府官方微博等的普及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为反腐反贪提供了有力的渠道,所以保持政府与公众、中央和地方之间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对于营造良好的官民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政府信息管理是实现政府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信息资源中心”,政府管理国家的过程就是搜集信息、加工处理、科学决策的过程。政府职能的正确履行依赖于适时准确的信息。政府信息化无疑对政府搜集处理信息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对政府管理乃至整个社会地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在政府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我们还必须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的`需求,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达到“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需求满足程度”,“人类绝大多数成员共同平等地享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服务”。

四、我国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方法

我国目前虽然采取了电子政务,开通政府官方的网站,但是政府在信息的公开,收集,处理等方面明显的存在不足,如政府的网站上大多公布的都是职能介绍,法规政策文件,公告指南等常规内容,并且信息的更新速度比较慢,好多都是两三年以前的信息或者其信息的内容多为大肆宣传政府功绩而民众的意见专栏多成为摆设。

所以,为了保证政府服务与管理职能的实现,保证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政府行政的高效运转,根据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和政府行使公共职能的要求,我国在加强信息管理方面可以根据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而采取多种手段:首先,可以成立专门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于来自网络、民间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并及时向上级以及下属部门进行反馈和传递;其次,可以加强政府与民间的非官方思想库的合作以及发挥专家、官方思想库的作用,充分调动民间的力量和资源,鼓舞他们的积极参与性,适当的放权给非政府组织,有利于政府掌握到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源;再次,按照统一规划标准、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保障安全的原则,建立国家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全国性的联网,打破各级政府机构之间和机构内部之间存在的信息流阻碍,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尽量不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第四,加强制定和建设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电子政务有关的法律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政策作为支持,并且开发此方面的人力资源作为技术储备,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的建设,广泛地收集且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以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实现政府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塑造一个科学、民主、透明、高效的政府。

参考文献:

[1]杨志芳。信息管理基础[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62。

[2]肖莎。中外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的比较与启示[J]。管理视野,2009(7):27—28。

[3]张文凯。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去搜一篇啊``要不就自己写``搜的怕老师不过关

  • 索引序列
  •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例研究论文
  • 资源利用研究论文
  •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提高效率论文范文例文
  • 政务信息资源利用案例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