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信用政策管理研究论文

信用政策管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信用政策管理研究论文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盈利,否则企业将无法生存。从采购、生产和销售,到财务控制,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着这个最终目标有序进行的。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贯穿于整个业务的始终。信用管理的作用和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即“增加有效销售,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下面,根据我在两家公司的经验,谈谈如何进行企业信用管理。 案例1.包装纸业公司的信用管理 该公司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客户绝大多数是外商投资生产性企业。但是,该公司的盈利水平较低。 为了提高盈利水平,该公司建立了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公司要求信用部门扮演一个控制的角色,重点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帮助公司控制坏帐,缩短应收帐款回收期。 针对当时公司的实际状况,我为公司制定了一套信用管理办法,包括: 1:适合公司现状的较为保守的信用政策。确保公司的低风险要求。 2 .自行开发的电脑支持系统。易于系统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3.严格的催帐程序。控制应收帐款的延期及坏帐发生,缩短DSO,减少坏帐损失。 4.每周一次收款会议制度。检讨逾期货款的原因,商定逾期款催收方案。 5.明确的坏帐界定,及坏帐考核规定。促使销售人员重视收款工作。 在这一系列信用管理措施中,最重要的是信用政策。一个好的信用政策能够帮助公司获得最大的利益,但一个不好的信用政策也可能导致公司亏损甚至倒闭。 为了能恰当地制订公司的信用政策,我参加了咨询公司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在专家的协助下,制订了一套信用等级评估方法。 利用这一方法,为每一个客户计算风险系数,并以此为依据,从高到低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分别给予不同的信用等级,再根据信用等级给予不同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上述对客户进行风险等级评定的基础是详实的客户信用资料。为此,我挑选资深的信用咨询公司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在此基础上,重点客户每半年评估一次,并及时调整信用额度和信用期。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公司可以保留好客户,淘汰不良客户,确保了客户群的高质量。 有了良好的信用政策,还必须有有力的跟踪措施。请大家牢记一个观念:“在很多情况下,客户的付款习惯是你自己培养形成的。”这说明,应收帐款的日常监控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掌握了它,您的工作将轻松有序得多,公司也会因您专业的管理而提高效益。为此,我建立了每周一次的收款例会制度。事实证明,这是控制应收帐款逾期的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它能督促销售人员及时去客户那里收款。 通过这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方式,我们做到了在销售增长率符合公司要求的前提下,连续4年公司没有一笔坏帐发生。同时,应收帐款资金周转天数也从长达60多天,缩短到40多天。缩短了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基本达到了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要求。 公司的信用管理方式得到了某些信用咨询机构的充分肯定,他们甚至把公司的应收帐款的催收程序,写进了他们的培训教材中。 案例2:雅芳公司的信用管理。 雅芳原来是一家采用直销方式的化妆品公司。98年4月国家禁止传销和直销,公司的销售方式因此转型为批发零售。被动转型后的雅芳销售额一落千丈,市场迅速萎缩。 面对现状,公司研究了一系列的销售策略,期望在短期内回升销售额,夺回失去的市常在销售上,雅芳采取多渠道销售方式,包括在全国范围内的商场专柜、雅芳专卖店、推销员等等。 面对竞争,各种渠道的销售都需要采取信用销售的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雅芳在全国各地有数千家雅芳专卖店,占雅芳业务总量一半以上。这些专卖店都属个体经营性质。在目前中国个人信用体制尚是一片空白的环境下,要对如此规模的个体经营者进行信用销售,对公司来讲实在是一种非常冒险的尝试。 但是,公司要提升销售额,就必须要采用信用销售的方式,这是公司既定的策略。作为公司一名信用管理人员,我的工作职责是制定适合的信用政策,建立一支好的信用管理队伍,促进公司销售顺利进行,确保公司资金安全使用。 面对如此不同的客户群,我不可能采用以往的经验去管理。在此情况下,我只能一方面请教专业咨询公司,专门学习“个体经营者信用评估方法”。但有了方法,你还无法得到客户的信用方面的信息。因此,另一方面我还请教银行个人消费品信贷的做法。但面对如此面广量大的专卖店和推销员,银行那套严格得近乎苛求的贷款条件、长时间的繁复的贷款审核程序和抵押手续,对企业来讲显然是不适合的。 要帮助公司在短期内迅速提升销售目标的信用政策只能是开放型的。但特定的销售对象又是高风险的群体。一不小心,会造成公司很大的风险,那样非但不能达到公司的目标,反而会使公司雪上加霜。因此,制定一个适当的信用政策对雅芳来讲是尤其重要的。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我只能边学习,边摸索地去制定一套适合雅芳的特别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我明确公司信用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在短期内迅速提升销售,同时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其次,分析客户群与雅芳的特定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个信用条件从严到宽,信用额度从低到高的一个逐步渐进的信用政策。并且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性的对各地分公司进行信用政策问题调查访问,从中发现问题,及时修订政策,使政策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符合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之后,在政策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再制定坏帐考核办法,以逐步加强公司信用管理力度。 第三,由于雅芳是由一个全球的直销公司转型而来,以赊销为主的零售观念还很薄弱。因此,除了制定公司信用政策的重点工作之外,还需要对公司员工进行观念上的培训。在制定公司信用政策和程序的同时,我们邀请了咨询公司先对公司管理高层进行信用管理培训,以加强公司管理高层对中国信用环境的认识和对公司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视。在信用政策实施以前,又对全国所有分公司的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大规模的培训,以确保公司所有管理人员了解一定的信用知识,掌握公司信用政策和程序。 专业的培训、政策实施前的充分的宣传和沟通为日后的信用管理打好了坚实的基矗从雅芳2年来信用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公司销售连年保持高速的增长,99年销售比98年几何增长了一倍。2000年公司的销售更是在99年的基础上增长了49%。更令人惊喜的是2年来,公司的坏帐只有10多万而已。完全达到了公司所期望的目标。 可以说,我很幸运能够有机会在不同行业做信用管理,与不同客户打交道,使我在信用管理方面得到了不同的经验与体会。 总结这些年来从事信用管理的经验,我认为做好企业信用管理的关键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公司目标一致的信用政策与程序。包括适当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方法、专业的应收帐款收款程序和合理的应收帐款考核制度。 2、有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电脑支持系统。可支持信用等级评估,完整的应收帐款帐龄、销售数据和信用分析报表。 3、严格的应收帐款日常跟踪管理和定期召开帐款会议。 4、足够的专业机构的培训与客户信用调查信息。可提供你对客户的风险系数的判断。千万不要因为节约一点点成本拒绝专业公司的培训和信用风险调查,而忽视了公司未来的风险。 上述几点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去形容:信用政策起关键作用,系统支持是信用管理的基础,日常管理和会议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专业培训和专业机构的信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险指导。

全球征信发展历史简析

世界上最早期的征信机构创建于1803年的英国伦敦,随后美、法、德、日等国先后也相继快速发展起来。我国最早创设的征信机构是1932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中国银行、浙江实业银行联合设立中华征信所,但在相当长的时期由于战乱等种种原因我国征信业一度中断。目前全球最发达的征信业主要集中在美欧等发达国家,近年来新西兰、新加坡和韩国等也发展较快。

全球征信行业发展特征

全球征信行业发展与世界经济繁荣程度密切相关,贸易数量大幅增加促使征信行业发展,在最新行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监管体系、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民众信用意识的提高。

全球征信行业发展模式比较

纵观全球各国征信行业发展历程,大体有三种发展模式:公共征信系统、私营征信系统以及介于公营和私营之间的征信系统(如会员制系统),这三种模式因出资人不同,发展态势各有特点。

私营征信机构具有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且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后生存下来的都是增值产品开发能力强,能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具有较强的定价权;公营的征信机构由于缺少营利动机,在缺乏出资人监督的情况下缺少创新压力,一般只提供基础的征信产品,增值产品开发能力和供应能力相对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也相对较弱,但是公立征信机构下政府对数据掌控较严格,金融信息安全有保障;会员制征信机构兼具私营征信机构产权明晰特点和公立征信机构非营利性特征,征信机构需要围绕出资人需要,开发增值产品以满足其需求,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会员制征信机构的数据掌控机制比私营征信机构可靠,且以非营利为目的,其定价较为合理。

全球征信行业技术应用情况

随着全球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技术快速进步对于征信行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智能算法、数据可视化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这类技术应用在数据源处理、数据储存、数据管理、征信应用支持等链条环节。

全球征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征信行业有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产品多元化的趋势,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监管方面也随之加强。

征信市场的研究论文篇三 《我国征信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用市场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已逐步走向成熟,征信体系初见成效,且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形成。但由于传统的信用观念影响,政府、银行、企业、个人对征信市场的标准化发展在认识上重视不一,操作上“摸石头过河”,因此,我国的征信供给市场不规范,征信需求市场不成熟,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为推动征信体系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对征信供需两大市场进行基础性的培育和规范。 关键词:信用;征信市场;征信体系 我国征信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逐渐壮大,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信用中介机构仍然处于步履艰难的窘境。究其根源在于全社会缺乏信用观念与政府缺乏信用法制而伴生的整个市场的征信产品供给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如企业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普遍淡薄、社会其他主体大多缺乏利用信用产品来保护经济交往中利益的意识。特别是在结束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我们还是习惯于操作政府信用需求,不自觉地导致政府信用需求挤出企业特别是个人的信用需求。其表现就是企业离不开银行贷款、银行个人储蓄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淡化政府信用需求,稳定企业信用需求,启动个人信用需求,从而推动征信机构、征信产品、征信从业人员快速健康发展,就成为建设社会征信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课题分析了征信供需市场的培育与完善和两大市场的协调与管理问题,以期对我国征信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有限的参考。 一、征信供给市场的培育与完善 (一)我国征信供给市场现状分析 1.征信机构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征信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一些私营征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已建成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成为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同时,也是我国征信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它在全国范围内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了一套全面的、综合的信用档案,连接了所有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截至2006年12月,已为460多万户贷款企业和近5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4800多万自然人拥有信贷记录,收录的企业和个人贷款余额占全国相应贷款余额的90%左右。 私营征信机构主要是指经征信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专门从事征信业务活动的企业法人,即狭义上的征信机构。目前我国私营征信类公司的总体规模普遍较小,几家规模比较大的征信公司,如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等,其年营业收入也仅有几千万元的水平。目前我国征信机构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信用征集和调查公司正处于探索阶段;资信评估机构发育缓慢;信用担保机构存在较大的风险;资产评估机构公信力度较低。 2.征信产品的供给状况。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资本征信产品、企业征信产品、个人征信产品品种较少、普及率低。 首先,各金融机构之间还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同一企业各金融机构内部评级结果差距很大,同一企业在不同金融机构常常具有不同的信用等级,这种评级结果在金融机构之间互不认可,不具有可比性,使得企业的真实信用状况难以准确判断。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描述造成了征信体系建设中各系统间互联互通困难,对数据加载整合造成了很大障碍,降低了征信系统的数据质量,影响了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信用报告无法全面和客观反映被征信主体的信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征信产品供给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普遍单薄。2006年11月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支行对渭南市县级金融征信系统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渭南市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只能反映客户在信贷方面的内容,数据的采集也只是与金融部门有信贷业务关系的客户群,因而很难独立成为征信产品。 同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更新也比较慢,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核实。在调查中中国人民银行延安市宜川县支行和定西市安定区支行都承认,一些县人民银行仅仅通过年审完成数据库的信息更新,企业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无法核实。渭南中心支行的工作人员认为,目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质量难以保证,部分信息更新与企业变化脱节,不能及时反映企业财务、资产等情况。如渭南市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企业财务状况的数据一般是在办理贷款卡、发生信贷业务以及每年4至6月贷款卡集中年审时进行登记的,大多数企业每次相隔的年审时间为一年,而企业财务的变化却是频繁的,这使得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的财务数据与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有较大偏差。 再次,商业性的私营征信机构采集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由于信息公开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而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信息公开的相关法规,征信机构采集信息难度大、成本高,严重阻碍了征信机构业务的开展和产品的普及,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法规,强制性规定掌握征信数据的各机构和企业必须向社会公开有关征信数据,并严格控制信息公开的种类、传播范围和准确性,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从业人员的管理状况。 征信人员是征信事业的关键,征信报告初级资料的搜集、报告的撰写、公司印象的产生及公司利润的来源均依赖于征信员的认真工作。因此征信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的优劣自然也会影响征信品质的好坏。 征信工作的本质是以现有的数据探求事物真相,预测未来趋势。技术范围颇为广泛,涵盖会计、统计、经济、货银、企管、国贸、税务、市场、行销、商事法及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征信工作已形成一种专业工作,不仅初入门者需要训练培养,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科技日益发达,征信技能不断更新,征信从业人员须不断接受新信息,高效完成工作。而我国征信机构从业人员较少,人数最多的公司也仅有几百人,通常为几十人,有的征信公司仅有几个人,而且这些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不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更少。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征信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征信供给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1.征信机构的专业化。 我国的征信机构应该以国际性征信机构为标准进行完善。如,益百利(Experian)和艾可飞(Equifax),这两个跨国公司都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 ,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并异地备份,数据每月进行更新。两个公司对于信息数据的处理在技术上是自动完成的,以防止人工干预出现错误,防止违法使用个人客户信息。两大公司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加工处理,为金融机构和零售商有偿提供信用产品及服务,主要是提供信用报告。 同时,利用对数据的深加工,帮助金融机构和零售商更深入地了解客户和开发有利润潜力的客户,进行目标营销;利用其先进的信用评分技术,帮助金融机构和零售商快速处理客户申请、准确决策;利用其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提供特定服务,向外进行技术扩张。再如,美国的信用局,专门从事个人信用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量化分析、制作和售后服务,形成了个人信用产品的一条龙服务。我国的征信机构也应该就信用信息的收集、信用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即:建立起信用资料的收集和登记、信用数据的加工处理和信用评估、信用产品销售使用的系统工程。 2.征信产品的标准化。 征信标准化建设是征信业高效率发展的平台。征信标准化的目的是促进信用信息跨部门、跨行业共享,规范征信业务活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因此,涉及信用信息采集、使用以及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如涉及企业身份登记及个人身份认证、信贷、企业信用、产品质量、社会保障、公积金、纳税、法院执行、通信缴费、学历等信息的机构以及信用调查、信用评级等征信机构。 2006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包括征信数据元标准在内的5个标准,其中征信数据元标准为系列标准,包括《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及《征信数据元企业征信数据元》,人民银行2006年11月21日发布的是该系列标准其中的两项。《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是指导性标准,结合征信业务特点,对征信数据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征信数据元的表示规范以及特定属性的设计规则和方法进行规定,明确了征信数据元的动态维护管理机制,为指导征信机构或其他相关信用信息报送或使用机构编制征信数据元目录提供了统一的方法和指南。《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按照《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个人征信市场所涉及的基础性、通用性数据元的定义、计量单位、表示等18个属性进行了统一规定。并且,为发挥征信业标准化建设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健康发展的作用,人民银行优先开展了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的制定工作。 为进一步实现征信业的国际化、标准化,《征信数据元企业征信数据元》等国际性标准应逐步出台。主要涉及:数据元及代码标准、数据包格式标准、信用数据交换统一接口标准、分布式自治数据库统一检索技术指导标准、分布式应用服务访问指导规范、征信数据交换质量过程管理规范、征信数据安全过程管理指导规范等。另外,鉴于国内可能出现较多地方性征信系统的实际情况,应制定征信系统建设指导白皮书,指导各征信系统的建设,从而保证各系统可以有效地与其他征信系统衔接。 3.从业人员的现代化。 社会各界委托征信机构提供征信资料,主要是希望透过征信机构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以其专业知识及作业方法,对企业及个人往来客户经调查分析后,提出评鉴意见,作为信用管理的依据。且专业征信机构因处于第三者立场,对委托征信及被征信公司均无任何利害关系,所搜集到的资料能客观公正地分析,使企业交易更有保障。而信用的探讨、分析与评估判断,则依赖征信工作人员求真、求专之精神、敏锐的警觉性及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与熟练技术的应用与丰富经验之配合。至于如何巧妙运用,与征信工作人员的素养关系重大。因此,征信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且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征信人员应该通过职业培训分为初级征信人员与中、高级征信人员。初级征信人员必须达到高级商业学校程度,或大专程度(曾修习会计、商业、工商管理等有关课程者)。目前的征信工作人员必须进行训练,训练的方式,应该除了由征信事业或企业内部的主管对员工集体教育及个别辅导、工作会议研讨、举办企业内部演讲会等的内部训练以外,外部训练也十分必要,包括国内、外院校进修及其他外部训练机构,或选派优秀人员赴先进国家同业考察、研习业务等。 针对初级征信人员,应由专门负责单位编列年度训练计划,适度为员工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前程发展计划,定期有系统地培育员工,提高其实务处理能力,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品质。相对地,针对中、高级征信人员的训练,则以不定期训练为主,可视业务需要随时调整、训练或派赴训练机构训练,增强其对社会关系错综变化的应变能力,提升其经营理念层次。 二、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一)企业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1.企业征信需求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推动企业广泛使用信用产品没有足够的引导,更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征信需求拉动不够,因此,我国企业信用仅在大城市大企业有所发展,相当部分的中小城市及中小企业信用能力还不强,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无从谈起。根据国外的经验,经济发达程度与征信成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发达对征信的依赖程度就越大,而征信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国际上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企业信用的巨大潜力才会被发掘出来。2005年我国GDP刚刚超过18亿元,人均1400美元,远远低于该标准线。 另外,企业对征信的作用认知程度较低也是企业征信需求市场得不到较好发展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间接融资几乎垄断了企业的资金融通市场。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主体是国家,企业贷款靠关系、走后门、凭计划,企业的信用意识缺失。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贷款比例极低,更是缺乏信用意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银行风险的暴露,金融监管的加强,银行体制的改革,使得企业的信用意识有所加强,但被信用机构征集信用的正确理念并没有树立起来。对征信机构缺乏了解,对征信公司的调查报告将成为企业开拓新客户、提供信用额度的重要衡量指标认识不够。相反,由于一些企业信用程度低,即会把征信报告当作“黑名单”,对征信持消极态度。这也是各国征信业发展的历史足迹。如,上世纪初日本的征信业,企业对于早期的信用调查普遍持警惕、排斥、拒绝态度,其中不乏将调查员拒之门外、侮辱谩骂等行为,表现出社会整体的不信任感。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在今天,经过无数次市场洗礼,企业已普遍认同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其作为参与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态度转为谨慎警惕、理解和配合。一些企业甚至希望接受信用调查,以便通过征信公司的信用调查网络,向客户、金融机构展现自身良好的资信状况,开拓潜在客户,获得优惠贷款。而国内企业对自身的信用信息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 2.企业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各类企业都在大力倡导正确的信用理念,但信用信息规范的管理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企业自身的信用信息规范的管理机制既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不可或缺的前提。从西方征信体系完善的国家来看,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一般都建立了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征信制度既能服务于企业赊销业务的发展,也有利于企业信用信息的管理。从而可以充实与完善社会征信体系。这种制度一般要求企业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制定信用政策,对每一笔赊销业务进行前期、中期、后期管理。 但是,建立企业内部征信制度,首先要有相应的法律支持。我国在有关征信法规制定中要考虑为企业内部征信发展提供法律环境。资料是企业内部征信关键环节。法律应当授予企业方便、快捷地获得赊销对象信用信息的权利,并划定较宽松的资料收集范围;应当允许企业从政府部门、专业征信机构获取其债务人的信息;应规定债务人承担提供虚假信息的责任。 另外,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立。针对社会信用意识差,传统观念强的状况,政府应采取试点、树立典型,介绍经验,开动宣传舆论机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加快建立起内部征信制度。 (二)个人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1.个人征信需求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个人信用利用程度不高。个人信用消费仅在大中城市有所发展,相当部分的中小城市个人信用消费能力还不强,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无从谈起。目前,除了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部分省会城市经济较发达外,我国大多地区经济水平较落后,尚不具备大范围发展个人信用的经济条件。 第二,政府对个人信用征信的引导与规范不够导致个人征信的有效需求不足。1999-2000年,我国相继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的规定》等法规,但这些法规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差,更没有对较为关键的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传播进行规范。此外,我国的个人破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账户制度等相关 政策法规 尚未出台,影响了个人征信制度的建立。 第三,传统观念直接影响个人信用征信的有效需求。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居民“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尽管在一些大中城市,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已突破了“零信用”记录,但大多数人仍然对个人贷款持谨慎态度,而储蓄率却高达39%。并且个人还持有相当数量的国库券、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这些都是重要的个人信用资源。理论上说,18万多亿元的个人信用资产足以产生巨大的个人信贷需求,促进消费信贷的增长,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个人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约为2%-3%,在个人信贷业务发展较好的上海也仅有10%,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30%的比例。庞大的个人信用资源被长期闲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个人信用资料不全导致个人征信的有效需求不足。目前我国居民能够提供的个人信用文件主要有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人事档案和个人财产证明(如存款凭证、实物财产和其他个人财产证明等)。前三种文件仅能说明个人的自然状况,第四种虽然与经济有关,但它仅提供了某一时点个人存款余额和实物资产情况,并不反映个人收入多少、来源及可靠性,也不反映个人债权、债务状况及守信状况。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和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个人收支和债权债务没有完整系统的记录,个人信用评价的基础数据资料十分缺乏。另外,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记录进行系统的收集记载,普通居民普遍缺乏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用档案一片空白,个人征信成为“空中楼阁”。 第五,个人信用资料的分割封锁降低了个人征信的有效需求。目前,我国居民的个人信用信息“原材料”,要么掌握在公安、法院、人事、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政府相关的部门中,要么掌握在银行、公用事业单位、通信、保险等非政府机构,处于极端分散的状态。同时,这些部门和机构的信用数据档案系统相互封闭,条块分割情况严重,制约了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步伐。 2.个人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 首先,发挥政府部门作用,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推动个人信用信息的建设。当前,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状况都不是很理想,单独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个人信用信息建设是行不通的,必须重视和依靠政府支持,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和监督管理方面的优势,推动个人信用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其有效需求。 其次,营造个人信用信息的法律环境,提高对社会公众隐私权的保护。借鉴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等,制定类似的法律,全面保护个人隐私权。该法律应包括以下内容: (1)保护被征信者的知情权,即征信必须取得被征信者同意; (2)合法性,即征信必须符合法定程序,以合法手段取得; (3)客观性和时效性,即信息的收集应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客观、公正的描述;被征信者有权消除错误的、过时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保密性,即信息服务对象必须是根据法定的或约定的事由使用信息资料,不得随意向第三者泄密; (5)对征信中侵害个人隐私的行为进行追究和惩处。 再次,立足全民,培育良好的诚实守信社会风尚。个人信用征信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参与,要做好信用知识普及工作,加强全民道德教育,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信用知识,要注重个人信用的培育。良好的个人信用是一种经济资源,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信用已经成为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第二身份证”。个人信用的培育重在日积月累。日常生活中将不用的钱及时存入银行、使用银行卡刷卡消费、按时归还贷款、避免信用卡恶意透支、按时交纳各种税费等等,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用评分,有利于个人信用的培育。 为使我国征信市场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大力培育征信供需市场的同时,必须努力解决征信的法律法规问题、征信市场监管问题、行业自律不足问题等,实现征信市场的快速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1. 金融诚信论文 2. 关于市场与金融的3000字论文 3. 关于市场经济诚信论文 4. 关于个人信用管理论文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产物。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使用信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故而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市场的信用危机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国有企业“三角债”、“债务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因为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常常不一致,这是导致应收账款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和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从广义上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资,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应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应收账款赊销有良好前景时,应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否则不应赊销。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交易。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企业信用管理薄弱造成了企业之间信用交易比重小、应收账款坏账多、周期长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要不要信用交易。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是其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种信用手段的运用就会越多,这是必然结果。所以,企业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采用信用交易。从微观角度看,我国企业应当认清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内的企业要走出去,谁更有竞争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而赊销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信用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应当继续存在而且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其次,如何认识信用交易引发的应收账款问题。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没有成型,企业势必会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第二,从企业自身看,其信用管理有漏洞。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客户管理和信用政策管理。越是外部环境不乐观,企业越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调查表明约有51%的企业根本没有听说过企业信用管理,而有系统、完善信用管理职能的非外资企业只有不到。对比国外,美国六七时年代,也经历过企业信用危机,后来通过信用管理,才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西方调查机构最近一次的调查表明,赊销与信用管理在企业十几项管理中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之重。 (二)没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确定了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信用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进而,企业按其政策对客户信用进行管理。企业是采取宽松的信用政策,还是紧缩的信用政策,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确定。总之,企业都应制定与其适应的信用政策,包括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 1、确定合适的信用期间。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时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也将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当然,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销售,可以适当放宽信用期限。信用期限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它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限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所抵消,甚至得不偿失,造成总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确定信用期间。 2、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政策。企业在制定客户信用标准时,应事先评估该顾客赖账的可能性,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5C”系统进行评估。所谓“5C”系统是指评估客户信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品质指客户的信用度,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的付款纪录,看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付款及其他与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企业应及时了解客户的流动资产质量及其变现能力。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或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指标。销售部门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整,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对其尚可使用的信用额度。抵押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被用作担保的资产,它对于初次交易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首先并不知其底细和信用状况。为了稳重起见,往往要求客户提供资产抵押作为补偿。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付能力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了解顾客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客户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平均收账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客户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信用期间和折扣率,如1/50,但折扣表示普遍采用如2/10、1/20、n/30,“/”号前表示可以享受的价格优惠,“/”号后数字表示付款期限。如销售货款原始价为1000元,2/10表示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则只需支付980元;同理,1/20表示在20天内付款,则只需支付990元;n/30表示付款最后期限为30天,但此时则无优惠。现今折扣政策规定了一定的付款期限,所以它必须与信用期间配合使用。没有明确信用期间的现金折扣是难于管理的,也没有现实意义。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现金折扣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即指价格折扣所造成的损失。当企业给予客户某种现金折扣时,应根据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孰高孰低原则,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应给予现金折扣;否则,应放弃给予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应收账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民信用体系的建立,而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生存以及赊销手段的运用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企业只有从自身找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企业应当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国际形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行业的特点、不同销售地区的特点、企业在运行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客户的特点偏好等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信用管理政策。 其次,信用管理是同企业销售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念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检验的标准是信用管理带来的收益和成本配比后收益最大,用公式概括可以表示:△收益=△销售收入-△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应收账款被占用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代价。当然,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对公式进行调整补充,并把企业的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暴露了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不足,这是我国企业未来需要着重加强的环节,也是解决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企业信用政策的研究论文

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先进的管理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促进剂。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诸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信用管理是规范评价约束单位、个人道德行为及履约能力的一门管理科学,信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防范、控制、解决企业内部、外部的信用风险。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不仅能促进企业其它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能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遗憾的是国内绝大数企业没有意识到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信用交易面广、量大、复杂,对信用活动的管理便成为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企业内部信用建设方面可谓一片空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的今天,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虽开始起步,但其基础仍较脆弱。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认真总结现有经验,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推动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显得十分紧迫。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企业信用管理是针对信用销售的管理,具体讲是指企业通过制订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与信用销售有关的部门.以完成对信用销售中从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到回收应收账款的各交易环节的管理。信用销售俗称赊销,所以信用管理又可以称为赊销管理。此外信用管理也称为风险管理,这是由于在信用管理当中,企业要解决的全部问题是其如何规避风险、化解风险以及如何在风险条件下安全运作。二、进行企业信用管理的必要性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来自很多方面,赊销是很多企业扩大销售、应对竞争的一种选择。当企业运用赊销方式后,企业管理中要加入很多新的内容,如客户的选择、交易规模的控制和账款的追收等等。同时,企业面临的交易风险也更大,怎样在扩大销售的同时降低风险,也是企业必须予以有效解决的问题。这些工作仅仅靠企业原有销售部门的力量和旧的管理思路是很难做好的。建立一个新的部门来对赊销的全过程负责,包括在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在技术上支持销售部门,成为赊销顺利推进的必需。而包括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等在内的其他职能部门也都需要对原有的工作程序和内容甚至是管理目标做相应地调整,来适应新的销售方式对管理的要求。这些都是企业信用管理所要涉及的。没有新的管理思路的确定、没有新的管理程序的设计和管理职能的重新分配,也即没有科学的信用管理,企业的赊销目标很可能会被与之惧来的更大风险给抵消,或者过于加大销售成本,造成总体利润的降低。在现代社会中,只要企业采用赊销的交易方式,信用管理就是必不可少的职能部门,不论是它是普通的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还是金融和外贸行业。美国的信用管理专家说,在目前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美国,一个员工数超过200人的企业,如果没有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是难以想象的,这个企业必然走向失败。三、现代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是以其相互信任为基础的投资、融资活动。对于企业来讲,信用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用来融资、理财、配置资源等。企业利用借贷关系,一方面,通过对企业销售和服务的客户授予其一定的信用额度和期限,以实现产品销售和服务的预支: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的供应商承诺在将来某一确定时间内付款而预先获取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企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动力。但是,随着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扩大,给交易双方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就是信用风险。当授信人(债权人)授信不当或受信人(债务人)回避自已的偿债责任时,风险就发生了。如果企业只是想利用信用达到某一方面的利益,而忽视全局、长远利益,那么企业的信用风险就会加大。为了控制这种风险,任何现代企业既需要有全社会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更需要企业自身有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企业才能长期、稳定、高速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建立在执行和完成国家计划基础上,生产由国家指令安排,产品由政府统收统支,生产所需资金由财政无偿划泼。企业纯粹是一个生产加工的机器,没有经营自主权,也不作为独立的交易主体存在于市场。因此,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有无信用以及信用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基本不受影响。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行为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企业关什么、生产多少,以市场需求而定,所需资金也由企业自筹。在这种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决定其市场交易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企业信用。企业有无信用及信用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企业信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一些大企业的迅速崛起,都证明了这一点。诚实守信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声誉长期积累下来、就是无形资产,构成为企业重要的新的资本形态,并蕴含于企业文化内涵之中,支撑着企业和产品的崇高品位。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扩大市场占有,提高销售额,加强竞争力,大量采用了赊销方式。这一方面促进了企业销售,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应收账款逾期难收的问题,以至于应收账款逾期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比例居高不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应收账款逾期率一般不高于10%,而 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这一比率高达60%左右。逾期应收账款有可能转化为呆账、坏账,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盈利水平。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企业每年因信用管理缺陷,造成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平均占到销售收入的14%,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只有3%,一个销售额10亿元的企业,我国的企业比西方企业就多支绌无效成本1亿多元,信用管理水平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入世后的竞争力,从而更本上影响了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信用管理水平,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我国广大企业降低无效运作成本的关键,对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型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收账款逾期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表面上看市场环境不良、客户缺少诚信所致,其实,其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制度缺陷。据调查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企业,其坏账占销售额的比率为3%左右,而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企业,这一比率达8%以上。这是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简单地采取以赊销方式来打开市场,扩大销售,而没有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相应地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所造成的。其主要表现在:(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薄弱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但必须加以规范管理,才能为企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增大企业信用风险,造成企业信用危机。为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务必要增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有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才会产生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就缺乏这种观念。首先,企业于市场竞争压力,往往以优惠的赊销条件,吸引客户,扩大市场,增加销售,导致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而又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致使逾期应收账款率大幅攀升。其次,一些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只注重销售业绩和账面利润,不注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尤其是资金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应收账款逾期过多,使企业信用风险过大。再次,企业经营中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由于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缺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淡漠,在经营中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忽视企业信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最后企业经营中绩评价一当。许多企业在营销中将业绩评价只与销售业绩挂钩,不与信用管理业绩挂钩,促使销售部门重销售而轻收账。(二)缺少科学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由于信用管理主体企业中缺乏信用管理制度,授信不当造成应收账款失控、不敢授信造成交易和市场规模缩小、越权授信导致合约不能怍履行以及受信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便频繁发生。(三)企业各管理部门职能交叉、信息不畅通目前,企业销售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主要涉及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但这两个部门职能交叉,应收账款管理被人为地割裂为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造成对应收账款控制的责任不清楚,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同时,销售业务员与客户的实际接触较多,但由于与财务部门信息不畅通,对客户还款记录和欠款情况了解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销售人员往往不知道何时和采用什么方式去收款。(四)对客户资信资料缺乏管理,信用决策和信用控制缺乏信用信息支持我国企业很少建立客户咨信管理制度,客户的大量资料只是零散地分布在企业各职能部门,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企业的信用决策和控制无法得到相应的信息。企业未建立系统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无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的判断,同时对将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也缺乏了解,没有科学确定授信额度,以便将企业信用风险限定在一定程度之内。发生逾期应收账款后,又不能及时采用适当的收款政策将损失降到最小。(五)缺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专业人才一般来讲,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专业性很强,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信用管理人员,目前我国企业很少有这类专业性人才。加之,企业管理阶层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所需资金不能及时满足,致使许多信用管理工作滞后。为了企业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有效的防控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可信度.知名度积累无形资产,建立一整套的信用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通过企业明确信用部门的职责,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给企业增加一道“风险防火墙”从而有效的防范信用风险。

征信市场的研究论文篇三 《我国征信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用市场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已逐步走向成熟,征信体系初见成效,且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形成。但由于传统的信用观念影响,政府、银行、企业、个人对征信市场的标准化发展在认识上重视不一,操作上“摸石头过河”,因此,我国的征信供给市场不规范,征信需求市场不成熟,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为推动征信体系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对征信供需两大市场进行基础性的培育和规范。 关键词:信用;征信市场;征信体系 我国征信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逐渐壮大,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信用中介机构仍然处于步履艰难的窘境。究其根源在于全社会缺乏信用观念与政府缺乏信用法制而伴生的整个市场的征信产品供给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如企业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普遍淡薄、社会其他主体大多缺乏利用信用产品来保护经济交往中利益的意识。特别是在结束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我们还是习惯于操作政府信用需求,不自觉地导致政府信用需求挤出企业特别是个人的信用需求。其表现就是企业离不开银行贷款、银行个人储蓄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淡化政府信用需求,稳定企业信用需求,启动个人信用需求,从而推动征信机构、征信产品、征信从业人员快速健康发展,就成为建设社会征信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课题分析了征信供需市场的培育与完善和两大市场的协调与管理问题,以期对我国征信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有限的参考。 一、征信供给市场的培育与完善 (一)我国征信供给市场现状分析 1.征信机构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征信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一些私营征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已建成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成为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同时,也是我国征信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它在全国范围内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了一套全面的、综合的信用档案,连接了所有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截至2006年12月,已为460多万户贷款企业和近5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4800多万自然人拥有信贷记录,收录的企业和个人贷款余额占全国相应贷款余额的90%左右。 私营征信机构主要是指经征信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专门从事征信业务活动的企业法人,即狭义上的征信机构。目前我国私营征信类公司的总体规模普遍较小,几家规模比较大的征信公司,如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等,其年营业收入也仅有几千万元的水平。目前我国征信机构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信用征集和调查公司正处于探索阶段;资信评估机构发育缓慢;信用担保机构存在较大的风险;资产评估机构公信力度较低。 2.征信产品的供给状况。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资本征信产品、企业征信产品、个人征信产品品种较少、普及率低。 首先,各金融机构之间还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同一企业各金融机构内部评级结果差距很大,同一企业在不同金融机构常常具有不同的信用等级,这种评级结果在金融机构之间互不认可,不具有可比性,使得企业的真实信用状况难以准确判断。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描述造成了征信体系建设中各系统间互联互通困难,对数据加载整合造成了很大障碍,降低了征信系统的数据质量,影响了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信用报告无法全面和客观反映被征信主体的信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征信产品供给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普遍单薄。2006年11月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支行对渭南市县级金融征信系统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渭南市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只能反映客户在信贷方面的内容,数据的采集也只是与金融部门有信贷业务关系的客户群,因而很难独立成为征信产品。 同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更新也比较慢,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核实。在调查中中国人民银行延安市宜川县支行和定西市安定区支行都承认,一些县人民银行仅仅通过年审完成数据库的信息更新,企业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无法核实。渭南中心支行的工作人员认为,目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质量难以保证,部分信息更新与企业变化脱节,不能及时反映企业财务、资产等情况。如渭南市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企业财务状况的数据一般是在办理贷款卡、发生信贷业务以及每年4至6月贷款卡集中年审时进行登记的,大多数企业每次相隔的年审时间为一年,而企业财务的变化却是频繁的,这使得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的财务数据与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有较大偏差。 再次,商业性的私营征信机构采集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由于信息公开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而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信息公开的相关法规,征信机构采集信息难度大、成本高,严重阻碍了征信机构业务的开展和产品的普及,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法规,强制性规定掌握征信数据的各机构和企业必须向社会公开有关征信数据,并严格控制信息公开的种类、传播范围和准确性,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从业人员的管理状况。 征信人员是征信事业的关键,征信报告初级资料的搜集、报告的撰写、公司印象的产生及公司利润的来源均依赖于征信员的认真工作。因此征信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的优劣自然也会影响征信品质的好坏。 征信工作的本质是以现有的数据探求事物真相,预测未来趋势。技术范围颇为广泛,涵盖会计、统计、经济、货银、企管、国贸、税务、市场、行销、商事法及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征信工作已形成一种专业工作,不仅初入门者需要训练培养,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科技日益发达,征信技能不断更新,征信从业人员须不断接受新信息,高效完成工作。而我国征信机构从业人员较少,人数最多的公司也仅有几百人,通常为几十人,有的征信公司仅有几个人,而且这些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不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更少。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征信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征信供给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1.征信机构的专业化。 我国的征信机构应该以国际性征信机构为标准进行完善。如,益百利(Experian)和艾可飞(Equifax),这两个跨国公司都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 ,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并异地备份,数据每月进行更新。两个公司对于信息数据的处理在技术上是自动完成的,以防止人工干预出现错误,防止违法使用个人客户信息。两大公司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加工处理,为金融机构和零售商有偿提供信用产品及服务,主要是提供信用报告。 同时,利用对数据的深加工,帮助金融机构和零售商更深入地了解客户和开发有利润潜力的客户,进行目标营销;利用其先进的信用评分技术,帮助金融机构和零售商快速处理客户申请、准确决策;利用其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提供特定服务,向外进行技术扩张。再如,美国的信用局,专门从事个人信用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量化分析、制作和售后服务,形成了个人信用产品的一条龙服务。我国的征信机构也应该就信用信息的收集、信用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即:建立起信用资料的收集和登记、信用数据的加工处理和信用评估、信用产品销售使用的系统工程。 2.征信产品的标准化。 征信标准化建设是征信业高效率发展的平台。征信标准化的目的是促进信用信息跨部门、跨行业共享,规范征信业务活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因此,涉及信用信息采集、使用以及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如涉及企业身份登记及个人身份认证、信贷、企业信用、产品质量、社会保障、公积金、纳税、法院执行、通信缴费、学历等信息的机构以及信用调查、信用评级等征信机构。 2006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包括征信数据元标准在内的5个标准,其中征信数据元标准为系列标准,包括《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及《征信数据元企业征信数据元》,人民银行2006年11月21日发布的是该系列标准其中的两项。《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是指导性标准,结合征信业务特点,对征信数据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征信数据元的表示规范以及特定属性的设计规则和方法进行规定,明确了征信数据元的动态维护管理机制,为指导征信机构或其他相关信用信息报送或使用机构编制征信数据元目录提供了统一的方法和指南。《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按照《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个人征信市场所涉及的基础性、通用性数据元的定义、计量单位、表示等18个属性进行了统一规定。并且,为发挥征信业标准化建设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健康发展的作用,人民银行优先开展了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的制定工作。 为进一步实现征信业的国际化、标准化,《征信数据元企业征信数据元》等国际性标准应逐步出台。主要涉及:数据元及代码标准、数据包格式标准、信用数据交换统一接口标准、分布式自治数据库统一检索技术指导标准、分布式应用服务访问指导规范、征信数据交换质量过程管理规范、征信数据安全过程管理指导规范等。另外,鉴于国内可能出现较多地方性征信系统的实际情况,应制定征信系统建设指导白皮书,指导各征信系统的建设,从而保证各系统可以有效地与其他征信系统衔接。 3.从业人员的现代化。 社会各界委托征信机构提供征信资料,主要是希望透过征信机构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以其专业知识及作业方法,对企业及个人往来客户经调查分析后,提出评鉴意见,作为信用管理的依据。且专业征信机构因处于第三者立场,对委托征信及被征信公司均无任何利害关系,所搜集到的资料能客观公正地分析,使企业交易更有保障。而信用的探讨、分析与评估判断,则依赖征信工作人员求真、求专之精神、敏锐的警觉性及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与熟练技术的应用与丰富经验之配合。至于如何巧妙运用,与征信工作人员的素养关系重大。因此,征信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且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征信人员应该通过职业培训分为初级征信人员与中、高级征信人员。初级征信人员必须达到高级商业学校程度,或大专程度(曾修习会计、商业、工商管理等有关课程者)。目前的征信工作人员必须进行训练,训练的方式,应该除了由征信事业或企业内部的主管对员工集体教育及个别辅导、工作会议研讨、举办企业内部演讲会等的内部训练以外,外部训练也十分必要,包括国内、外院校进修及其他外部训练机构,或选派优秀人员赴先进国家同业考察、研习业务等。 针对初级征信人员,应由专门负责单位编列年度训练计划,适度为员工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前程发展计划,定期有系统地培育员工,提高其实务处理能力,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品质。相对地,针对中、高级征信人员的训练,则以不定期训练为主,可视业务需要随时调整、训练或派赴训练机构训练,增强其对社会关系错综变化的应变能力,提升其经营理念层次。 二、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一)企业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1.企业征信需求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推动企业广泛使用信用产品没有足够的引导,更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征信需求拉动不够,因此,我国企业信用仅在大城市大企业有所发展,相当部分的中小城市及中小企业信用能力还不强,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无从谈起。根据国外的经验,经济发达程度与征信成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发达对征信的依赖程度就越大,而征信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国际上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企业信用的巨大潜力才会被发掘出来。2005年我国GDP刚刚超过18亿元,人均1400美元,远远低于该标准线。 另外,企业对征信的作用认知程度较低也是企业征信需求市场得不到较好发展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间接融资几乎垄断了企业的资金融通市场。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主体是国家,企业贷款靠关系、走后门、凭计划,企业的信用意识缺失。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贷款比例极低,更是缺乏信用意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银行风险的暴露,金融监管的加强,银行体制的改革,使得企业的信用意识有所加强,但被信用机构征集信用的正确理念并没有树立起来。对征信机构缺乏了解,对征信公司的调查报告将成为企业开拓新客户、提供信用额度的重要衡量指标认识不够。相反,由于一些企业信用程度低,即会把征信报告当作“黑名单”,对征信持消极态度。这也是各国征信业发展的历史足迹。如,上世纪初日本的征信业,企业对于早期的信用调查普遍持警惕、排斥、拒绝态度,其中不乏将调查员拒之门外、侮辱谩骂等行为,表现出社会整体的不信任感。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在今天,经过无数次市场洗礼,企业已普遍认同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其作为参与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态度转为谨慎警惕、理解和配合。一些企业甚至希望接受信用调查,以便通过征信公司的信用调查网络,向客户、金融机构展现自身良好的资信状况,开拓潜在客户,获得优惠贷款。而国内企业对自身的信用信息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 2.企业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各类企业都在大力倡导正确的信用理念,但信用信息规范的管理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企业自身的信用信息规范的管理机制既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不可或缺的前提。从西方征信体系完善的国家来看,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一般都建立了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征信制度既能服务于企业赊销业务的发展,也有利于企业信用信息的管理。从而可以充实与完善社会征信体系。这种制度一般要求企业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制定信用政策,对每一笔赊销业务进行前期、中期、后期管理。 但是,建立企业内部征信制度,首先要有相应的法律支持。我国在有关征信法规制定中要考虑为企业内部征信发展提供法律环境。资料是企业内部征信关键环节。法律应当授予企业方便、快捷地获得赊销对象信用信息的权利,并划定较宽松的资料收集范围;应当允许企业从政府部门、专业征信机构获取其债务人的信息;应规定债务人承担提供虚假信息的责任。 另外,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立。针对社会信用意识差,传统观念强的状况,政府应采取试点、树立典型,介绍经验,开动宣传舆论机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加快建立起内部征信制度。 (二)个人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1.个人征信需求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个人信用利用程度不高。个人信用消费仅在大中城市有所发展,相当部分的中小城市个人信用消费能力还不强,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无从谈起。目前,除了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部分省会城市经济较发达外,我国大多地区经济水平较落后,尚不具备大范围发展个人信用的经济条件。 第二,政府对个人信用征信的引导与规范不够导致个人征信的有效需求不足。1999-2000年,我国相继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的规定》等法规,但这些法规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差,更没有对较为关键的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传播进行规范。此外,我国的个人破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账户制度等相关 政策法规 尚未出台,影响了个人征信制度的建立。 第三,传统观念直接影响个人信用征信的有效需求。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居民“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尽管在一些大中城市,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已突破了“零信用”记录,但大多数人仍然对个人贷款持谨慎态度,而储蓄率却高达39%。并且个人还持有相当数量的国库券、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这些都是重要的个人信用资源。理论上说,18万多亿元的个人信用资产足以产生巨大的个人信贷需求,促进消费信贷的增长,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个人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约为2%-3%,在个人信贷业务发展较好的上海也仅有10%,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30%的比例。庞大的个人信用资源被长期闲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个人信用资料不全导致个人征信的有效需求不足。目前我国居民能够提供的个人信用文件主要有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人事档案和个人财产证明(如存款凭证、实物财产和其他个人财产证明等)。前三种文件仅能说明个人的自然状况,第四种虽然与经济有关,但它仅提供了某一时点个人存款余额和实物资产情况,并不反映个人收入多少、来源及可靠性,也不反映个人债权、债务状况及守信状况。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和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个人收支和债权债务没有完整系统的记录,个人信用评价的基础数据资料十分缺乏。另外,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记录进行系统的收集记载,普通居民普遍缺乏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用档案一片空白,个人征信成为“空中楼阁”。 第五,个人信用资料的分割封锁降低了个人征信的有效需求。目前,我国居民的个人信用信息“原材料”,要么掌握在公安、法院、人事、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政府相关的部门中,要么掌握在银行、公用事业单位、通信、保险等非政府机构,处于极端分散的状态。同时,这些部门和机构的信用数据档案系统相互封闭,条块分割情况严重,制约了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步伐。 2.个人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 首先,发挥政府部门作用,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推动个人信用信息的建设。当前,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状况都不是很理想,单独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个人信用信息建设是行不通的,必须重视和依靠政府支持,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和监督管理方面的优势,推动个人信用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其有效需求。 其次,营造个人信用信息的法律环境,提高对社会公众隐私权的保护。借鉴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等,制定类似的法律,全面保护个人隐私权。该法律应包括以下内容: (1)保护被征信者的知情权,即征信必须取得被征信者同意; (2)合法性,即征信必须符合法定程序,以合法手段取得; (3)客观性和时效性,即信息的收集应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客观、公正的描述;被征信者有权消除错误的、过时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保密性,即信息服务对象必须是根据法定的或约定的事由使用信息资料,不得随意向第三者泄密; (5)对征信中侵害个人隐私的行为进行追究和惩处。 再次,立足全民,培育良好的诚实守信社会风尚。个人信用征信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参与,要做好信用知识普及工作,加强全民道德教育,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信用知识,要注重个人信用的培育。良好的个人信用是一种经济资源,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信用已经成为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第二身份证”。个人信用的培育重在日积月累。日常生活中将不用的钱及时存入银行、使用银行卡刷卡消费、按时归还贷款、避免信用卡恶意透支、按时交纳各种税费等等,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用评分,有利于个人信用的培育。 为使我国征信市场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大力培育征信供需市场的同时,必须努力解决征信的法律法规问题、征信市场监管问题、行业自律不足问题等,实现征信市场的快速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1. 金融诚信论文 2. 关于市场与金融的3000字论文 3. 关于市场经济诚信论文 4. 关于个人信用管理论文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盈利,否则企业将无法生存。从采购、生产和销售,到财务控制,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着这个最终目标有序进行的。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贯穿于整个业务的始终。信用管理的作用和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即“增加有效销售,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下面,根据我在两家公司的经验,谈谈如何进行企业信用管理。 案例1.包装纸业公司的信用管理 该公司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客户绝大多数是外商投资生产性企业。但是,该公司的盈利水平较低。 为了提高盈利水平,该公司建立了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公司要求信用部门扮演一个控制的角色,重点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帮助公司控制坏帐,缩短应收帐款回收期。 针对当时公司的实际状况,我为公司制定了一套信用管理办法,包括: 1:适合公司现状的较为保守的信用政策。确保公司的低风险要求。 2 .自行开发的电脑支持系统。易于系统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3.严格的催帐程序。控制应收帐款的延期及坏帐发生,缩短DSO,减少坏帐损失。 4.每周一次收款会议制度。检讨逾期货款的原因,商定逾期款催收方案。 5.明确的坏帐界定,及坏帐考核规定。促使销售人员重视收款工作。 在这一系列信用管理措施中,最重要的是信用政策。一个好的信用政策能够帮助公司获得最大的利益,但一个不好的信用政策也可能导致公司亏损甚至倒闭。 为了能恰当地制订公司的信用政策,我参加了咨询公司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在专家的协助下,制订了一套信用等级评估方法。 利用这一方法,为每一个客户计算风险系数,并以此为依据,从高到低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分别给予不同的信用等级,再根据信用等级给予不同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上述对客户进行风险等级评定的基础是详实的客户信用资料。为此,我挑选资深的信用咨询公司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在此基础上,重点客户每半年评估一次,并及时调整信用额度和信用期。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公司可以保留好客户,淘汰不良客户,确保了客户群的高质量。 有了良好的信用政策,还必须有有力的跟踪措施。请大家牢记一个观念:“在很多情况下,客户的付款习惯是你自己培养形成的。”这说明,应收帐款的日常监控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掌握了它,您的工作将轻松有序得多,公司也会因您专业的管理而提高效益。为此,我建立了每周一次的收款例会制度。事实证明,这是控制应收帐款逾期的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它能督促销售人员及时去客户那里收款。 通过这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方式,我们做到了在销售增长率符合公司要求的前提下,连续4年公司没有一笔坏帐发生。同时,应收帐款资金周转天数也从长达60多天,缩短到40多天。缩短了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基本达到了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要求。 公司的信用管理方式得到了某些信用咨询机构的充分肯定,他们甚至把公司的应收帐款的催收程序,写进了他们的培训教材中。 案例2:雅芳公司的信用管理。 雅芳原来是一家采用直销方式的化妆品公司。98年4月国家禁止传销和直销,公司的销售方式因此转型为批发零售。被动转型后的雅芳销售额一落千丈,市场迅速萎缩。 面对现状,公司研究了一系列的销售策略,期望在短期内回升销售额,夺回失去的市常在销售上,雅芳采取多渠道销售方式,包括在全国范围内的商场专柜、雅芳专卖店、推销员等等。 面对竞争,各种渠道的销售都需要采取信用销售的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雅芳在全国各地有数千家雅芳专卖店,占雅芳业务总量一半以上。这些专卖店都属个体经营性质。在目前中国个人信用体制尚是一片空白的环境下,要对如此规模的个体经营者进行信用销售,对公司来讲实在是一种非常冒险的尝试。 但是,公司要提升销售额,就必须要采用信用销售的方式,这是公司既定的策略。作为公司一名信用管理人员,我的工作职责是制定适合的信用政策,建立一支好的信用管理队伍,促进公司销售顺利进行,确保公司资金安全使用。 面对如此不同的客户群,我不可能采用以往的经验去管理。在此情况下,我只能一方面请教专业咨询公司,专门学习“个体经营者信用评估方法”。但有了方法,你还无法得到客户的信用方面的信息。因此,另一方面我还请教银行个人消费品信贷的做法。但面对如此面广量大的专卖店和推销员,银行那套严格得近乎苛求的贷款条件、长时间的繁复的贷款审核程序和抵押手续,对企业来讲显然是不适合的。 要帮助公司在短期内迅速提升销售目标的信用政策只能是开放型的。但特定的销售对象又是高风险的群体。一不小心,会造成公司很大的风险,那样非但不能达到公司的目标,反而会使公司雪上加霜。因此,制定一个适当的信用政策对雅芳来讲是尤其重要的。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我只能边学习,边摸索地去制定一套适合雅芳的特别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我明确公司信用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在短期内迅速提升销售,同时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其次,分析客户群与雅芳的特定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个信用条件从严到宽,信用额度从低到高的一个逐步渐进的信用政策。并且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性的对各地分公司进行信用政策问题调查访问,从中发现问题,及时修订政策,使政策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符合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之后,在政策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再制定坏帐考核办法,以逐步加强公司信用管理力度。 第三,由于雅芳是由一个全球的直销公司转型而来,以赊销为主的零售观念还很薄弱。因此,除了制定公司信用政策的重点工作之外,还需要对公司员工进行观念上的培训。在制定公司信用政策和程序的同时,我们邀请了咨询公司先对公司管理高层进行信用管理培训,以加强公司管理高层对中国信用环境的认识和对公司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视。在信用政策实施以前,又对全国所有分公司的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大规模的培训,以确保公司所有管理人员了解一定的信用知识,掌握公司信用政策和程序。 专业的培训、政策实施前的充分的宣传和沟通为日后的信用管理打好了坚实的基矗从雅芳2年来信用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公司销售连年保持高速的增长,99年销售比98年几何增长了一倍。2000年公司的销售更是在99年的基础上增长了49%。更令人惊喜的是2年来,公司的坏帐只有10多万而已。完全达到了公司所期望的目标。 可以说,我很幸运能够有机会在不同行业做信用管理,与不同客户打交道,使我在信用管理方面得到了不同的经验与体会。 总结这些年来从事信用管理的经验,我认为做好企业信用管理的关键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公司目标一致的信用政策与程序。包括适当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方法、专业的应收帐款收款程序和合理的应收帐款考核制度。 2、有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电脑支持系统。可支持信用等级评估,完整的应收帐款帐龄、销售数据和信用分析报表。 3、严格的应收帐款日常跟踪管理和定期召开帐款会议。 4、足够的专业机构的培训与客户信用调查信息。可提供你对客户的风险系数的判断。千万不要因为节约一点点成本拒绝专业公司的培训和信用风险调查,而忽视了公司未来的风险。 上述几点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去形容:信用政策起关键作用,系统支持是信用管理的基础,日常管理和会议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专业培训和专业机构的信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险指导。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产物。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使用信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故而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市场的信用危机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国有企业“三角债”、“债务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因为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常常不一致,这是导致应收账款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和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从广义上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资,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应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应收账款赊销有良好前景时,应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否则不应赊销。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交易。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企业信用管理薄弱造成了企业之间信用交易比重小、应收账款坏账多、周期长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要不要信用交易。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是其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种信用手段的运用就会越多,这是必然结果。所以,企业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采用信用交易。从微观角度看,我国企业应当认清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内的企业要走出去,谁更有竞争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而赊销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信用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应当继续存在而且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其次,如何认识信用交易引发的应收账款问题。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没有成型,企业势必会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第二,从企业自身看,其信用管理有漏洞。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客户管理和信用政策管理。越是外部环境不乐观,企业越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调查表明约有51%的企业根本没有听说过企业信用管理,而有系统、完善信用管理职能的非外资企业只有不到。对比国外,美国六七时年代,也经历过企业信用危机,后来通过信用管理,才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西方调查机构最近一次的调查表明,赊销与信用管理在企业十几项管理中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之重。 (二)没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确定了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信用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进而,企业按其政策对客户信用进行管理。企业是采取宽松的信用政策,还是紧缩的信用政策,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确定。总之,企业都应制定与其适应的信用政策,包括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 1、确定合适的信用期间。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时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也将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当然,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销售,可以适当放宽信用期限。信用期限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它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限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所抵消,甚至得不偿失,造成总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确定信用期间。 2、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政策。企业在制定客户信用标准时,应事先评估该顾客赖账的可能性,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5C”系统进行评估。所谓“5C”系统是指评估客户信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品质指客户的信用度,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的付款纪录,看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付款及其他与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企业应及时了解客户的流动资产质量及其变现能力。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或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指标。销售部门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整,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对其尚可使用的信用额度。抵押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被用作担保的资产,它对于初次交易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首先并不知其底细和信用状况。为了稳重起见,往往要求客户提供资产抵押作为补偿。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付能力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了解顾客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客户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平均收账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客户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信用期间和折扣率,如1/50,但折扣表示普遍采用如2/10、1/20、n/30,“/”号前表示可以享受的价格优惠,“/”号后数字表示付款期限。如销售货款原始价为1000元,2/10表示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则只需支付980元;同理,1/20表示在20天内付款,则只需支付990元;n/30表示付款最后期限为30天,但此时则无优惠。现今折扣政策规定了一定的付款期限,所以它必须与信用期间配合使用。没有明确信用期间的现金折扣是难于管理的,也没有现实意义。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现金折扣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即指价格折扣所造成的损失。当企业给予客户某种现金折扣时,应根据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孰高孰低原则,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应给予现金折扣;否则,应放弃给予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应收账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民信用体系的建立,而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生存以及赊销手段的运用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企业只有从自身找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企业应当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国际形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行业的特点、不同销售地区的特点、企业在运行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客户的特点偏好等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信用管理政策。 其次,信用管理是同企业销售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念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检验的标准是信用管理带来的收益和成本配比后收益最大,用公式概括可以表示:△收益=△销售收入-△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应收账款被占用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代价。当然,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对公式进行调整补充,并把企业的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暴露了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不足,这是我国企业未来需要着重加强的环节,也是解决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企业信用政策问题研究论文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产物。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使用信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故而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市场的信用危机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国有企业“三角债”、“债务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因为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常常不一致,这是导致应收账款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和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从广义上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资,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应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应收账款赊销有良好前景时,应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否则不应赊销。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交易。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企业信用管理薄弱造成了企业之间信用交易比重小、应收账款坏账多、周期长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要不要信用交易。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是其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种信用手段的运用就会越多,这是必然结果。所以,企业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采用信用交易。从微观角度看,我国企业应当认清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内的企业要走出去,谁更有竞争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而赊销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信用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应当继续存在而且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其次,如何认识信用交易引发的应收账款问题。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没有成型,企业势必会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第二,从企业自身看,其信用管理有漏洞。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客户管理和信用政策管理。越是外部环境不乐观,企业越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调查表明约有51%的企业根本没有听说过企业信用管理,而有系统、完善信用管理职能的非外资企业只有不到。对比国外,美国六七时年代,也经历过企业信用危机,后来通过信用管理,才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西方调查机构最近一次的调查表明,赊销与信用管理在企业十几项管理中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之重。 (二)没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确定了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信用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进而,企业按其政策对客户信用进行管理。企业是采取宽松的信用政策,还是紧缩的信用政策,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确定。总之,企业都应制定与其适应的信用政策,包括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 1、确定合适的信用期间。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时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也将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当然,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销售,可以适当放宽信用期限。信用期限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它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限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所抵消,甚至得不偿失,造成总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确定信用期间。 2、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政策。企业在制定客户信用标准时,应事先评估该顾客赖账的可能性,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5C”系统进行评估。所谓“5C”系统是指评估客户信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品质指客户的信用度,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的付款纪录,看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付款及其他与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企业应及时了解客户的流动资产质量及其变现能力。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或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指标。销售部门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整,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对其尚可使用的信用额度。抵押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被用作担保的资产,它对于初次交易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首先并不知其底细和信用状况。为了稳重起见,往往要求客户提供资产抵押作为补偿。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付能力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了解顾客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客户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平均收账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客户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信用期间和折扣率,如1/50,但折扣表示普遍采用如2/10、1/20、n/30,“/”号前表示可以享受的价格优惠,“/”号后数字表示付款期限。如销售货款原始价为1000元,2/10表示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则只需支付980元;同理,1/20表示在20天内付款,则只需支付990元;n/30表示付款最后期限为30天,但此时则无优惠。现今折扣政策规定了一定的付款期限,所以它必须与信用期间配合使用。没有明确信用期间的现金折扣是难于管理的,也没有现实意义。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现金折扣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即指价格折扣所造成的损失。当企业给予客户某种现金折扣时,应根据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孰高孰低原则,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应给予现金折扣;否则,应放弃给予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应收账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民信用体系的建立,而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生存以及赊销手段的运用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企业只有从自身找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企业应当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国际形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行业的特点、不同销售地区的特点、企业在运行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客户的特点偏好等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信用管理政策。 其次,信用管理是同企业销售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念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检验的标准是信用管理带来的收益和成本配比后收益最大,用公式概括可以表示:△收益=△销售收入-△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应收账款被占用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代价。当然,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对公式进行调整补充,并把企业的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暴露了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不足,这是我国企业未来需要着重加强的环节,也是解决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记得采纳啊

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先进的管理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促进剂。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诸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信用管理是规范评价约束单位、个人道德行为及履约能力的一门管理科学,信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防范、控制、解决企业内部、外部的信用风险。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不仅能促进企业其它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能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遗憾的是国内绝大数企业没有意识到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信用交易面广、量大、复杂,对信用活动的管理便成为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企业内部信用建设方面可谓一片空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的今天,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虽开始起步,但其基础仍较脆弱。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认真总结现有经验,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推动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显得十分紧迫。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企业信用管理是针对信用销售的管理,具体讲是指企业通过制订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与信用销售有关的部门.以完成对信用销售中从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到回收应收账款的各交易环节的管理。信用销售俗称赊销,所以信用管理又可以称为赊销管理。此外信用管理也称为风险管理,这是由于在信用管理当中,企业要解决的全部问题是其如何规避风险、化解风险以及如何在风险条件下安全运作。二、进行企业信用管理的必要性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来自很多方面,赊销是很多企业扩大销售、应对竞争的一种选择。当企业运用赊销方式后,企业管理中要加入很多新的内容,如客户的选择、交易规模的控制和账款的追收等等。同时,企业面临的交易风险也更大,怎样在扩大销售的同时降低风险,也是企业必须予以有效解决的问题。这些工作仅仅靠企业原有销售部门的力量和旧的管理思路是很难做好的。建立一个新的部门来对赊销的全过程负责,包括在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在技术上支持销售部门,成为赊销顺利推进的必需。而包括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等在内的其他职能部门也都需要对原有的工作程序和内容甚至是管理目标做相应地调整,来适应新的销售方式对管理的要求。这些都是企业信用管理所要涉及的。没有新的管理思路的确定、没有新的管理程序的设计和管理职能的重新分配,也即没有科学的信用管理,企业的赊销目标很可能会被与之惧来的更大风险给抵消,或者过于加大销售成本,造成总体利润的降低。在现代社会中,只要企业采用赊销的交易方式,信用管理就是必不可少的职能部门,不论是它是普通的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还是金融和外贸行业。美国的信用管理专家说,在目前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美国,一个员工数超过200人的企业,如果没有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是难以想象的,这个企业必然走向失败。三、现代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是以其相互信任为基础的投资、融资活动。对于企业来讲,信用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用来融资、理财、配置资源等。企业利用借贷关系,一方面,通过对企业销售和服务的客户授予其一定的信用额度和期限,以实现产品销售和服务的预支: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的供应商承诺在将来某一确定时间内付款而预先获取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企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动力。但是,随着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扩大,给交易双方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就是信用风险。当授信人(债权人)授信不当或受信人(债务人)回避自已的偿债责任时,风险就发生了。如果企业只是想利用信用达到某一方面的利益,而忽视全局、长远利益,那么企业的信用风险就会加大。为了控制这种风险,任何现代企业既需要有全社会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更需要企业自身有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企业才能长期、稳定、高速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建立在执行和完成国家计划基础上,生产由国家指令安排,产品由政府统收统支,生产所需资金由财政无偿划泼。企业纯粹是一个生产加工的机器,没有经营自主权,也不作为独立的交易主体存在于市场。因此,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有无信用以及信用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基本不受影响。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行为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企业关什么、生产多少,以市场需求而定,所需资金也由企业自筹。在这种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决定其市场交易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企业信用。企业有无信用及信用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企业信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一些大企业的迅速崛起,都证明了这一点。诚实守信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声誉长期积累下来、就是无形资产,构成为企业重要的新的资本形态,并蕴含于企业文化内涵之中,支撑着企业和产品的崇高品位。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扩大市场占有,提高销售额,加强竞争力,大量采用了赊销方式。这一方面促进了企业销售,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应收账款逾期难收的问题,以至于应收账款逾期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比例居高不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应收账款逾期率一般不高于10%,而 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这一比率高达60%左右。逾期应收账款有可能转化为呆账、坏账,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盈利水平。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企业每年因信用管理缺陷,造成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平均占到销售收入的14%,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只有3%,一个销售额10亿元的企业,我国的企业比西方企业就多支绌无效成本1亿多元,信用管理水平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入世后的竞争力,从而更本上影响了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信用管理水平,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我国广大企业降低无效运作成本的关键,对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型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收账款逾期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表面上看市场环境不良、客户缺少诚信所致,其实,其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制度缺陷。据调查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企业,其坏账占销售额的比率为3%左右,而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企业,这一比率达8%以上。这是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简单地采取以赊销方式来打开市场,扩大销售,而没有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相应地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所造成的。其主要表现在:(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薄弱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但必须加以规范管理,才能为企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增大企业信用风险,造成企业信用危机。为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务必要增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有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才会产生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就缺乏这种观念。首先,企业于市场竞争压力,往往以优惠的赊销条件,吸引客户,扩大市场,增加销售,导致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而又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致使逾期应收账款率大幅攀升。其次,一些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只注重销售业绩和账面利润,不注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尤其是资金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应收账款逾期过多,使企业信用风险过大。再次,企业经营中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由于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缺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淡漠,在经营中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忽视企业信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最后企业经营中绩评价一当。许多企业在营销中将业绩评价只与销售业绩挂钩,不与信用管理业绩挂钩,促使销售部门重销售而轻收账。(二)缺少科学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由于信用管理主体企业中缺乏信用管理制度,授信不当造成应收账款失控、不敢授信造成交易和市场规模缩小、越权授信导致合约不能怍履行以及受信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便频繁发生。(三)企业各管理部门职能交叉、信息不畅通目前,企业销售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主要涉及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但这两个部门职能交叉,应收账款管理被人为地割裂为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造成对应收账款控制的责任不清楚,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同时,销售业务员与客户的实际接触较多,但由于与财务部门信息不畅通,对客户还款记录和欠款情况了解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销售人员往往不知道何时和采用什么方式去收款。(四)对客户资信资料缺乏管理,信用决策和信用控制缺乏信用信息支持我国企业很少建立客户咨信管理制度,客户的大量资料只是零散地分布在企业各职能部门,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企业的信用决策和控制无法得到相应的信息。企业未建立系统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无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的判断,同时对将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也缺乏了解,没有科学确定授信额度,以便将企业信用风险限定在一定程度之内。发生逾期应收账款后,又不能及时采用适当的收款政策将损失降到最小。(五)缺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专业人才一般来讲,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专业性很强,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信用管理人员,目前我国企业很少有这类专业性人才。加之,企业管理阶层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所需资金不能及时满足,致使许多信用管理工作滞后。为了企业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有效的防控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可信度.知名度积累无形资产,建立一整套的信用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通过企业明确信用部门的职责,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给企业增加一道“风险防火墙”从而有效的防范信用风险。

快速消费品企业信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快速消费品企业信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随着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快速消费品企业对信用风险及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本文介绍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快速消费品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对快速消费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企业信用;快速消费品;信用风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信用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广大学者专家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就是信用危机,并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信用交易的信用经济。企业通过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信用形象以及信用风险防范能力,保障经营现金正常流入,进而保持企业信用经济稳定运行。

一、信用管理在快速消费品企业中的重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各类快速消费品市场迅速增长,使得快速消费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超市、便利店以及大卖场等零售渠道的扩张进一步推动了快速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各企业都希望在快速消费品市场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往往会采取赊账销售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信用额度和信用账期。但是由于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客户具有覆盖面广、数量多、销售渠道多样化的特点,需要针对不同性质的客户提供不同程度的信用,对于企业信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快速消费品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

快速消费品行业多采用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对应收账款赊销的审批严格控制,还有助于款项的及时回收,减少坏账死账。目前我国快速消费品企业的信用管理有待完善,部分企业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企业坏账较多,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缺乏信用风险管理。

目前,部分快速消费品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企业对于客户的经营状况、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国家政策不清楚,从而错误地估计了客户的信用等级,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三)员工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中,部分企业信用额度的控制权主要是在销售部门中,而销售人员的绩效与销售目标直接挂钩,这就导致销售人员为了增加销售业绩,盲目地给予客户过大的信用额度,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容易产生坏账,增加企业经营风险。此外,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明确,审批流程不规范,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不利于企业的风险管控。

三、快速消费品企业加强信用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客户资信管理。

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客户具有数量多、层次多、渠道多等特点,对客户资信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都会发生细微的变化,需要企业对客户信用实时更新,以应对异常情况下的风险管理。完善的客户资信管理系统,需要将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汇总,包括:客户的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身份证、开户行证明等。另外,还需要对客户的付款习惯、对账记录以及重大事件等进行记录,并更新到客户档案中,有助于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此外,还可以通过司法部门和媒体机构等获得客户资信方面的内容,对于一些风险较高的客户也可以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其进行调查,并将报告存档。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客户全面的信用信息,能够极大地降低企业赊销风险,减少坏账,提升企业利益。

(二)健全授信业务管理体系。

部分快速消费品企业中销售部门掌握着信用额度的分配,容易发生销售人员为了完成销售目标,盲目分配信用额度给客户,使得企业在运行活动中,存在了较大的漏洞,容易造成企业经济损失。一是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建立健全信用额度申请和审批流程,通过规范的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限,进而有效降低信用额度发放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实践中,信用管理部门经理可以由财务经理兼任。在实际信用额度审批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额度制定不同的审批权限,例如:信用额度在10万以内的,可以直接由区域经理和信用管理部门经理审批,并在财务部门进行备案,审批流程要控制在2个工作日之内;而对于信用额度在10万元以上的,则应由区域经理审批,再由信用管理部门经理审批,再由财务负责人和总经理审批,审批流程应控制在5个工作日内。同信用额度审批流程相类似,信用天数也应结合客户的资信信息进行审批工作。二是快速消费品企业要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对于信用金额较大或信用天数较长的,要求客户提供相应的抵押担保,抵押物一般为房产。由法务部门或第三方专业人员对客户提供的房产价值进行评估,然后在评估额的60%~80%内给予信用额度。三是企业应定期回顾客户信用情况,对于出现经营不正常的客户,或抵押物价值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或取消客户的信用额度。

(三)建立往来款项跟踪系统。

信用额度的授予最终会转化为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收回直接影响企业信用销售活动所带来的.利润。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是快速消费品企业信用管理成功的重要一环。为了便于往来款项的管理,企业应建立信息化系统,从订单开始,通过信用管理模块进行信用额度和信用天数分配管理,对订单进行管控,跟踪应收账款生成、发票开具情况以及款项回收等,从而实现对往来款的跟踪管理。

企业要建立应收款对账制度,定期与客户进行对账工作,特别是信用客户应要求每月对账。对账单由财务部门进行编制,客户核对后签字确认,并及时返回企业。财务部门回收后整理归档,客户未返回或客户反映余额不符的反馈给销售部门跟进处理。如果应收款发生了诉讼纠纷,对账单是一项有效证据。

(四)加强员工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客户出现拖欠、赖账以及破产等风险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和稳定发展。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客户拖欠货款现象普遍存在,使得销售或财务等员工习以为常,认为其是一种正常现象,没有意识到客户拖欠货款所带来的隐性损失。另外,客户赖账和破产现象的发生是销售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具体表现,是销售人员为了达到销售目标,而忽视了赊销风险,所造成的后果。

提升员工风险意识一是通过培训宣贯的方式,使员工深入了解信用风险的来源和危害。二是传授员工如何识别、如何评估以及如何应对信用风险,从而降低赊销信用所带来的风险。三是将风险意识转化为风险文化,成为员工工作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准则。四是针对不同员工的职能和层级,制定不同侧重点的培训,有助于员工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对于应收账款金额较大的企业,可以将应收账款的收回设为销售人员的考核KPI,以增加销售人员的关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用管理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需要健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在业务开展之初,先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再进行业务管理,分配相应的信用额度和天数,使用房产的抵押担保降低风险,最后是要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跟踪工作,实现全程信用管理。此外,强化企业员工信用风险意识培养工作,使员工具备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以及风险预防等技能,再建立相应的风险考核制度,能够对员工风险控制成效进行考核,有助于员工固化风险意识,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五、参考文献

[1]韩敬薇.浅析嘉和源食品有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8,9:54-55.

[2]温宗良,吴晓黎,周永务,等.部分交易信用下易逝品动态库存控制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17,26(3):592-598.

[3]黄宇.浅议快速消费品类企业往来款项的管理[J].中国经贸,2014,8:234-235.

[4]涂志云,汪涛.科学构建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J].消费经济,2006,22(4):38-41.

信息管理论文政务信息化研究

可以从(数据挖掘)的角度下笔开始写~

(五)网络安全问题有待解决政府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由于使用人员众多,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又千差万别,安全漏洞很多,而要设计出万无一失的安全网络又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之电脑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破坏等诸多原因,网络安全隐患将日益增多。况且由于“电子政府”只认数据不认人,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电脑罪犯就可能通过修改程序和规则在网上窃取到政府的部分权力,也可以通过将敏感数据密码化的有效技术方法,进行政治和刑事犯罪活动,给国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三、政府应制定适合国情的上网策略(一)网上过分自由的民主需要法制规范和制约把“电子政府”的建设和网上民主发展纳入法制轨道,这既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又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和信息自由权是公民的一项至为重要的权利,政府不得干预宪法赋予公民个人的政治和社会自由,而又要确保每个公民享用最大可能的自由,这就需要制定相关的信息法,对网上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真正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当然,政府也必须守法,其网上权力、职能和行为都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严格限制,这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二)要充分认识信息资源的战略意义,制订有效的信息策略第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信息政策来调整国家信息活动并指导和推动整个信息活动发展。第二,鉴于信息政策不具备强制力的属性,必须实现信息政策的法律化,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信息法。第三,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网上大量的过剩信息中筛选出有用信息,过滤净无用信息和剔除掉有害信息,并使信息资源加工增值,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第四,一般政府上网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承担对信息产业的引导责任,鉴于目前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可实行信息的免费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策略,对于不同的信息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如免费提供福利性服务,对公共事务性的服务实行有偿服务。此外,还要重视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化建设。(三)要预先研究和制定上网安全策略,排除网络安全隐患制定政府上网安全策略是政府上网的关键,这既是在网上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也是维护我国政权性质,占领网上政治阵地的需要。第一,要在保护国家机密的前提下,事先安排好应上网职能的内容及其上网的途经和方法。第二,要树立政府上网的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重视网上工作的程序规范和控制体系建设。第三,把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与进行严格和科学的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对于一些事关国家机密的权限和数据,还要辅以人工认证,对技术无法解决的网络安全问题,要努力寻求在制度上和法律上来解决,采取法律或政策上的应对策略。(四)要实现政府体制和职能的转变上网使政府面临的公共管理环境发生了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政府职能的改变,它要求政府随着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对与信息社会不相适应的官僚型行政体制进行结构性变革,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求得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政府的权力和职能适当,才能限制政府从事本该由社会、公民或市场自我服务和管理的具体事务,才能使政府真正做好制定法律规范,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性设施的本职工作。(五)必须加强公务员培训和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并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有效政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不仅要求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而且还要求政府有足够的执行能力和贯彻能力。”[2]只有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政府的能力才能够增强,“电子政府”的效益才能得到发挥。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亚太经合会电信部长会议的开幕演讲中曾指出:“任何一个亚洲经济体,如果因为眼前的危机(指陷于金融风暴),忽略或延误资讯科技的发展,无法对资讯科技的发展做好准备,那么它不论在政治或经济力量上,都将因此延误而付出昂贵的代价。”有鉴于此,政府必须对预先研究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上网策略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当然,上网策略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政府上网带来的各种新变化作出适时的反应和调整。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20年最新选题,供大家进行参考:1、BC环境下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因素分析2、ERP环境下企业营销业务流程重组研究与实践3、ERP实施风险评价实证研究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第三方支付问题研究5、电子商务环境下团购的优势与风险分析6、国内团购网站的发展策略研究7、基于用户需求导向的我国BC电子商务网站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8、如何提高ERP产品服务质量的研究9、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网商发展现状分析10、银行业电子商务水平研究

论文参考题目1《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双语教学网站2DV视频图像存储格式与压缩技术3Office2003操作试题自动评分系统4WebServices技术及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应用5Web图像检索关键技术6便民在线系统7车辆理赔系统8道路交通灯指示调度算法9电子商务的风险与防范10电子商务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影响11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分析1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探究13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环节的分析与研究14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15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探讨16电子政务系统—论坛17高档住宅区网上虚拟看房选房系统18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9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学院版)的设计与实现20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网站)(学院版)的设计与实现21个性化定制报纸网站的设计与实现22公司事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3公文流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4管理信息系统与社会市场经济适应性研究25论文辅导老师,企鹅或者扣扣:五衣衣七久吧七久叁26基于ASPNET的网上在线考试系统分析设计27基于B/S模式的会计信息系统28基于B/S模式的企业进存销系统开发29基于B/S模式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开发30基于RSS的智能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31基于web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系统32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的实现33基于高校科研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34家庭理财系统扣扣:五衣衣七久吧七久叁35兼职中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36简述电子商务应用37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38类似校内网的设计与实现39某一物流公司的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40企业信息资源价值的形成机制41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分析42浅谈客户关系管理中数据挖掘的应用43浅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应用44浅谈网络安全45浅谈我国企业实施ERP的风险与规避政策46浅谈我国网上购物发展前景47设计一个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网上销售系统48售楼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49税收管理信息化研究50搜索引擎的探讨及其应用51图书租阅管理信息系统52图像特征提取与识别技术53论文辅导老师,企鹅或者扣扣:五衣衣七久吧七久叁54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研究55网络发展对电子商务的影响56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57网络教务信息平台的分析与比较58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59网络投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60网络银行的风险与防范61网络游戏成瘾原因及其对策研究62网络游戏盈利模式探讨63网上开店系统64网上纳税系统65网上在线考试系统设计66网上招聘系统67我国网络广告的发展和完善68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SAAS研究69无线局域技术WIMAX的应用与研究70无线局域网的研究与应用71无线局域网技术和应用72现代网络安全的探讨73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模式探讨74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比较研究75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76星级酒店宾馆VIP贵宾服务系统77虚拟企业运作模式浅析78学分制模式下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79学术会议论文审稿分配算法80学术会议论文审稿系统81学术会议论文投稿系统82音像制品租赁管理系统83英语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84语音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85院校考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86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87在线智能问答系统的设计与实现88政府在线采购系统89知识管理对促进企业创新的分析90中国旅游网站的设计与实现91资金票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信用政策论文文献

企业诚信是指在市场活动中,企业秉承伦理道德、守法律义务、循市场规则,将诚实守信融入生产经营并在实践中并持续改善的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诚信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民营企业诚信问题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重大转型期,民营企业诚信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诚信的概述,及目前民营企业诚信问题的现状及成因,从多方面制定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 措施 。这对目前民营业的诚信缺失问题的治理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 民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

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现象甚嚣尘上,从奶粉到家具、从房产到家电,甚至是药品和食品……触目惊心的各种“质量门”事件的频频发生让我们对于产品质量的信任大打折扣,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对衣食住行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环境的疑虑与忧虑,剥离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度。中国民营企业在创造骄人业绩的同时,有些民营企业也留下令人扼腕叹息的伤痛――诚信缺失。这不仅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民营企业中的严重失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民营企业与政府关系中的诚信缺失。

从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法规信用关系看,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借贷有着及其严格的制约,导致民营企业受到了非国民待遇,这是政府不信任民营企业,对其抱有戒心的表现。而同时,一些民营企业大肆进行偷税、漏税、走私、汇、取出口退税等违法行为,以及作假帐、提供虚假财务 报告 ,应付政府部门检查,进一步加深了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整体不信任感。

(2)民营企业对消费者的诚信缺失。

许多民营企业对待消费者缺乏必要的诚信观念,不根据诚信准则行事,在经营活动中,坑蒙拐,尔虞我诈,甚至还违背诚信经营准则。他们只考虑自己眼前的现实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不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出现了种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形象。

(3)民营企业相互间关系中的诚信缺失。

民营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首先是互相之间信用缺失的一种表现。包括假冒他人的 注册商标 ;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搞低价倾销等,不但伤害互相间关系,更导致广大消费者对民营企业整体的不信任。

(4)民营企业对员工的诚信缺失。

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民营企业用人往往受传统宗法影响深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总是按照亲疏远近而差别对待,“子承父业、任人唯亲”是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民营企业中,家族成员有着一种明显的优越感,而非家族成员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难融入家族圈子、进入企业领导核心,不少优秀人才正是由于不能发挥才干拂袖而去。同时,民营企业普遍没有工会组织,劳资纠纷比其他企业增长快,使企业无法留住优秀的员工,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素质和数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的明显缺陷是不言自明的。须知,不相信自己的员工,光靠狭隘的内部人才网,民营企业是永远不能成长壮大的。

笔者针对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现象,提出了构建民营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 面相 结合的诚信机制,以此为策。

(1)加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监管,完善政府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政府一方面要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者,保障诚信行为,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等信用制度,采取政府和行业管理的方式加强对征信行业的管理;同时政府还要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维护者,监督市场经济主体依法披露信息和使用信息。政府应与社会信用资讯中介机构合作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信息网络,培育和推进中介机构的发展,并监督其披露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减少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中介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暗箱”操作,鼓励和支持企业与消费者坚决不与上了非诚信网络档案的企业和经营者发生经济关系,让失信企业无处遁形,真正地实现政府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2)加强信用法制建设,建立民营企业权利保障和失信惩戒机制。

我国的信用法制建设是民营企业诚信机制建立的最重要的保障,也是市场经济有序前行的必备武器。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同时其也是法制经济,只有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才能对经济活动中的各个主体起到有效的他律作用,弥补道德约束有时不能及的缺陷。我国奉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司法原则,将之运用到信用法制建设中,就要求立法要完备,执法要严格。

(3)完善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建立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的基础。

民营企业中不少是合伙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家族企业。这种合伙制企业在法律上是无限责任制,每个合伙人的产权并不明确。每个合伙人都是所有者之一,也都是经营者之一,都要承担企业的全部风险。所以,当这种企业做大时,产权不明晰就必然引发两个问题,即利益冲突和决策冲突。许多民营家庭企业都是由于这种内部冲突而衰落的。因而,这种企业制度是不利于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面对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经营管理制度己经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要求,急切需要民营企业从传统企业模式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股份制企业,明晰产权,以股份界定每个股东的权、责、利。

(4)增强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建设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民营企业诚信机制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除了相应的法律措施和政府作为以外,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和壮大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中介机构是进行企业信用调查、征集、评价、担保、咨询等行为的公司。在我国只有把信用中介机构作为主体,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信用组织,才能建设对全社会成员有利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增强信息的对称性和透明度,约束民营企业的失信行为。

(5)以诚信作为 企业 文化 的核心,建设民营企业诚信文化。

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企业文化的诚信内容是企业概念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大多数民营企业中缺乏现代管理制度,人治大于法制。确定将健康、诚信深植于企业文化的根基中,能削弱甚至取代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降低民营企业所有者经不住利益引诱做出失信行为的机率,为企业诚信经营、平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浅议企业诚信经营

【摘要】 目前,企业信用严重缺失已成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障碍,究其原因是我国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失信成本的过低,征信成本偏高,加之某些地方保护土义的存在。如何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不断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诚信经营; 信用体系; 失信惩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人们不愿看到的问题,毒大米、地沟油、毒胶囊等事件不断发生、逃避债务、做假账欺政府与投资者屡见不鲜,虚假 广告 、虚假信息满天飞。企业信用缺失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加大了社会运营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败坏了社会道德风尚,破坏了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造成我国企业在当前经济生活中种种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欠佳、失信成本太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所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虽然在相关法律中有关于诚信守法及违法的相关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而且明显不能驾驭现在企业在信用问题上多变的情况。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空白,给失信造假者留下了法律空子,也给执法造成困难,其次在执法的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或者判决结果执行力不强,都会失去法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对失信者不能给于及时、严厉的打击,就是对守信者的惩罚,相关法律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太轻,失信成本过低,使企业受罚后仍有利可图,这就滋长了企业违法企图和愿望,使整个社会诚信体系扭曲。

(二)征信、信用监管制度及信用服务市场不健全

我国尚无一套完善的征信、信用监管体系及信用服务市场,具体是法律缺失、监管主体及职权混乱、监管内容和监管对象定位不清、主体权益保护不力、监管方式不完善,要想了解一个企业的信用状况,不是相当困难,就是成本过高。信息的不对等和不畅通,助长一些企业违规、违法的增长。

(三)政府行为导向及职能部门管理监管不力

政府行为导向。

在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现阶段,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手段与诚信状况,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企业诚信经营,以及整个社会诚信有直接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能解决的问题都应交给市场或社会中介机构去解决,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当好裁判,监督、惩罚企业的违约、违法行为,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规范市场秩序,并创造良好的鼓励、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

政府职能部门无序管理、政出多门、政策打架,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扯皮、监管不力或监管有失公允;职能部门利益膨胀、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罚代管。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的政绩,有意偏袒本地企业,对制假造假,恶意欺消费者现象视而不见,甚至直接充当其保护伞。对失信行为的纵容,最深的危害是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使企业失信之风蔓延并危害全社会,这都会导致社会公众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信念缺失,瓦解人们对诚信的坚守。

二、政府、企业及社会应对措施

讲究信用是处理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严守信用是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政府、社会、企业如何构建一个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促进企业诚信经营是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对策: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整合与共享现有信用信息资源,在实现行业内、地区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促进我国征信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监管,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信用服务机构和评级机构,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严格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准入标准。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政府及其部门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升公信力。建立健全系统的信用管理专业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加大立法的力度,努力弥补市场经济秩序上的漏洞,依靠法律的力量把规范市场经济上升为法律行为,严厉打击一切失信行为,公正且快速的裁决案件,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正当的权益。

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割断政府的行政权力与市场之问的联系特别是减少政府部门的交易行为。坚持透明度原则,行政权力的形式应当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避免任意性利用这些权力来干涉企业。

政府除了履行提供规则、维护诚信秩序的职能之外,还承担着在政策推动、市场准入、运营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价值引导等方面提供广泛的公共服务的角色。在自己对企业诚信建设严密监督的情况下,督促中介机构、大众媒体等组织加强对企业诚信建设的监督,不给企业可乘之机。

(二)企业对策

以资信、产品质量、服务为主体的企业信用体系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资源配置并非完全取决于价格因素,有时更多的取决于企业的信誉。完善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正所谓“人无信而不立”企业没有信用何来生存,何来发展壮大。

一是要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诚信责任监督管理系统,把企业诚信全方位地责任分解,层层落实诚信责任,做到环环紧扣、环环相套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确保形成诚信责任链,保证内部诚信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是应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独立于财务和销售等部门。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在协助企业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

三是建立诚信奖惩制度。根据管理者和职工的诚信业绩、诚信行为和诚信信仰提拔和奖励管理者和职工,当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违反诚信准则并给企业形象和企业利益带来损害时,必须给予必要的处罚决不能姑息迁就。

四是树立全员诚信意识,构建企业诚信文化。诚信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道德观念,观念的确立是行为的基础,因为企业的行为最直接的支配因素是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因此,要建立企业诚信首要的工作就是确立诚信的道德理念。通过在企业内部加强诚信的宣传 教育 ,丰富职工的诚信知识提高他们经营的诚信水平,形成一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另外,诚信教育的内容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而设计,最好能够通过案例的形式告诉职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三)社会对策一是加强舆论监督,营造健康的诚信经营环境。

加大社会信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治”。培养信用意识是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市场主体的自律和对信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前,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向社会宣传信用作为一种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使企业珍惜已有信用,努力创造新的信用,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得尊,悖信遭耻”的舆论环境;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信用建设中的作用。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等行业自律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协会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逐渐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企业信用交易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准确界定行业协会的职能、增强其独立性,以及给予行业协会必要的支持和规范,是行业协会健康发展,为行业内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实告诉我们,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要求诚信经营,我们不能让信用成为中国稀缺的资源。建立良好的企业诚信水准,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全民工程,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长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邢贵红。关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8(14)

2、张树俊。论诚信经营与企业立德[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潘孝礼。企业诚信经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10)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分析的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分析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应收账款是企业营运资金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因此管理好应收账款是提高企业资金周转及增加利润的有效手段。监控产生应收账款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减少应收账款的同时将坏账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某种意义上讲即是避免了企业账面利润和现金收益脱节。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控制,既可提高企业资金运行效率,又能防范财务风险,已经成为目前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应收账款 ;问题; 措

一、引言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主要流动资产之一,对其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激烈,企业为了稳住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路、减少存货、增加收入,常常需要向客户提供信用业务,这样就导致了应收账款的产生。应收账款的形成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影响到企业营运资金周转和经济效益。能否按期顺利收回应收账款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现金流量周转速度,如果不引起重视可能会导致企业难以持续经营。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企业应收账款控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未树立正确的企业信用观念。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加之企业间未树立信用观念,造成企业丧失信用后,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信誉等方面的惩罚,难以在企业间形成良好的守信氛围,应收账款坏账风险极高。

2.授信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未对各个客户资信情况建立详细的档案,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授信制度,在进行赊销批准时主观性极强,未能根据客户的现金流量、资产抵押情况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评估,导致企业大量应收账款最终形成坏账。

3.企业产品质量有待提高。我国企业为了追求价格上的优势,大力缩减产品成本支出,导致企业产品质量下降,产品在规格、样式上无法真正满足客户的要求,促使客户拒绝支付货款。

4.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工作不规范。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建立客户档案、制定信用标准、进行账龄分析、定期核对账目、定期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落实追讨欠款责任人、及时追讨欠款等。但很多企业在这些方面工作不规范,没有建立客户档案,工作无标准,不做客户分析,任用销售人员随意,追款责任不明确,销售人员调离或转岗时不追究其应负的追款责任。

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1.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价值意义,不仅能够推动企业持续经营,而且还能有效提升企业流动资金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还便于良好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也是企业实现利润的必要条件。所以,广大企业务必要着手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为企业真正实现盈利打好坚实基础。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对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其最终目的皆是“以效益为先,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企业要想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与管理,首要任务就是革新企业经营理念,明晰应收账款控制管理的重要性。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现金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企业只有拥有了充沛的现金流,才能实现各个阶段、各个指标的正常运营,如若企业只是财务账本表面业绩喜人、风光无限,但手头拿不到“实钱”,必然会阻碍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企业要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崇尚并践行“现金为王”的经营理念,为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管理工作做好铺垫。

2.提高企业产品质量,降低客户拒付货款风险。企业应该从产品外观设计、适用人群等方面入手,以争取不同需求类型的潜在客户。同时,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人员业务能力等方面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避免客户因质量问题拒绝付款行为的发生。再者,企业可通过提高售后水平,不断针对客户提出的质量问题,及时解决产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成立专门应收账款控制与管理部门。应收账款控制与管理部门的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综合业务部门,企业应在财务部门之外,单独成立应收账款控制与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赊销客户信用进行评级、审批,对应收账款账龄、余额进行详细管理,指定专人对应收账款进行催收,加快企业资金回笼。

4.制定详细、科学的应收账款控制与管理制度。一是企业应建立应收账款回笼奖惩机制。首先,对于信用审批与销售人员应收账款回笼情况作为年底考核业绩的主要参考标准,给予在信用审批、销售过程中盲目以赊销方式扩大销量,未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估的工作人员一定的惩罚,以督促销售人员、信用审批人员在进行赊销审批前对客户信用展开详细调查,保证企业应收账款及时回笼。二是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是对企业赊销活动进行管理的基本政策。企业应根据产品特点、客户类型等情况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应包括信用标准、期间及应收账款催收政策。企业应根据不同资信水平的企业,制定应收账款信用标准,即对于将给予应收账款信用的客户需达到的最低标准,只有满足该标准才可给予客户赊销。其次,企业应考虑每个客户从购买产品至付款之间的时间长短,既考虑企业机会成本,也要考虑客户购买欲望。

5.重视事后防范控制,最大限度保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除了以上几条方略之外,企业还要重视事后的防范控制,最大限度的保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企业要建立应收账款的回收责任制,并应收账款的资金回收情状一并纳入业绩考核;其次,企业要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核查,构建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制度,对于收回率过低的款项要提前做好坏账准备;再次,企业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目对账和债务确认,由此杜绝债务纠纷和经济损失现象;最后,要做好应收账款后续的追踪管理工作,使得赊销商品销售顺利实现。

四、结语

长期坚持执行、合理有效地控制是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有效手段,将应收账款管控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治理工作,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营部门应树立正确而不盲目的营销观念,加强客户信用治理,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财务部门应加强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作者:徐助权 单位:山西西山金信建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艳秋: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策略探究,现工商贸工业,2012年04期.

[2]张朝辉:关于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几点思考,现代商业,2010年29期.

[3]任红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企业研究,2011年18期.

您好,由于篇幅限制,以下是英文文献地址:其他相关范文:政府信用危机根源剖析内容摘要: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其中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本文从政府信用的理论、体制、能力、利益和行为方面去探寻政府信用危机的根源,以期对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有所借鉴。关键词:政府信用 危机 根源 理论 体制作为维系社会共享价值、稳定社会期望模式的复杂机制,“信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古老议题。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其中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就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来看,政府信用也面临着危机。分析当前我国政府信用危机的根源,并从根源上解决政府信用危机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信用危机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论根源政府信用理论虽然没有被系统、完整地提出过,但是其它理论学派却给这一理论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政府信任的理论基础之一,而委托—代理情况下的信息不对称也恰恰是政府信用危机的理论根源。公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是委托人,政府是公众委托的代理人,政府根据公众的授权采取行动完成委托的公共事务。而委托人要有效地控制代理人的行为,就需要了解代理人本身以及客观环境的完全信息,了解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限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信息的天然垄断性,另一方面政府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专业,这些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公众对政府监督约束困难。在政府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约束的情况下,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可能完全颠倒过来,代理人由于掌握着公共权力而成为管理者。这样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出现反客为主漠视委托人意愿的现象,使公众的意愿和利益得不到回应,公众也就无法再信任政府。体制根源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尽管政府行为的失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即政府未能正确有效地履行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不能满意的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受封建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某些管理者超越公众给予的委托权力。部门之间、地方之间相互推诿责任或者相互争夺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约束、监督制度不完善。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机制缺乏应有的力度,监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行政监督中监督主体过多、监督无力和监督职能不明确以及缺乏独立性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导致权力机关监督几乎流于形式。三是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政府决策危害了公共利益时,应对主要的政府责任人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失信的行为和失信的责任、后果相对应。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人员的权责主体很难划分明确,即使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行政程序规则,当面对行政责任问题时,无力追究或者是不去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四是行政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对于政府官员的晋升考核机制不健全,过于看重政绩和经济效益,忽略了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也作为一个考核标准。能力根源(一)财政能力有限政府的存在和运作需要庞大的财政开支,如果财政能力弱小就会限制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而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使得政府的政策执行缺乏物质保障,政策执行不力。财力的缺乏也会导致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滞后,像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等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二)行政运作的能力低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几经调整、精简,但至今仍存在机构臃肿、行政低效的局面。在同样的财政能力条件下,一个运作能力强、可以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机构,毫无疑问会比一个低效能的行政管理机构更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令公众满意和信任。(三)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较弱在制度经济学中,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安排最主要的内容。价值观念、社会道德、风俗习性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正确的理念引导正确的行为,而错误的理念也常常导致错误的行政行为。政府危机表面上看是行政行为失范,但是从深层次上看是由于价值思想观念引起的。对于政府来说,通过意识形态来调整和改变公众的价值偏好,使其意识形态能为公众接受,政府就会有很强的威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相反如果政府的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很弱,就很难使得政府的意识为大众接受。(四)制度能力的短缺提供制度规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功能和职责,政府根据社会需要设计和组织实施新的制度安排,来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也根据制度来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设置合法的空间,来构建、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制度同样也是“经济人”行为选择的一个约束。制度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信任生成机制,由于一些政府无法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无法有效的执行制度,才会直接动摇公众对政府权威的信任。利益根源一是政府官员作为“经济人”有自己的利益。政府行为的主体是同样具有个人私利的政府官员,当然也不可能完全超脱于现实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之外。在可能的条件下,他们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自身利益,而这些行为目标并不是总能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吻合。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来自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来自于同政府行政官员打交道的感知和评判。当公众感受不到公正时,也就会动摇和瓦解他们对政府的信任。二是政府机构也有自己的利益。实际上,政府机构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也有自己的利益,而且这些利益确实的存在着。随着政府机构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自主权不断提高,其自利性的行为取向也越来越趋于强化,甚至会被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所左右。三是地方政府机构利益。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为了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的运作,人为割裂市场、限制公平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当地方政府为了利益争夺运用种种技巧和策略博弈时,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用也就逐渐丧失了。行为根源(一)政府对市场的过度介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市场的宏观走向、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处于主导作用。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行政思维定势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行政官员角色错位介入本不应该介入的微观经济活动领域。政府角色错位不但不会发挥维护社会公正秩序和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而且只会成为信用体系的破坏者。(二)政府行为不符合实际民意需要有些地方领导在决策方面背离集体决策的原则,不走群众路线,不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功绩来制定某些脱离实际的政策,不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效益,导致公众对政府的政策不予以合作,对政府也更加的不信任。(三)政府行为的短期化和政策的不稳定性树立良好的公信力要求地方政府在制订出台政策时必须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政策出台后也必须持之以恒的加以贯彻执行。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选拔任用及考核评估机制的存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诱导、驱使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绩效的激励机制。这意味着政府的政策不再是稳定和连续的,使人们对未来缺乏信心和稳定的预期,从而降低了企业或个人讲信用的积极性,同时也削弱了政府的信用。(四)行政权力运行的法制化程度低国家法律是保障国家正常秩序的关键,政府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的。西方发达国家用了约150年的时间建立了相当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使得在市场经济下信用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规范,而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我国对政府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关行政法律、规章较为抽象,规范性和操作性差,导致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滥用权力的行为。(五)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我国政府信息偏重保密,公开程度较低,许多涉及公众利益的规范文件不向利益关系人和公众公开,公众也没有任何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政府信息不公开,公众对政府缺乏一种信任的基础,即使政府政策努力追求合理,也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也逐渐完备,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信用体系。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对政府信用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文化传统、小农经济传统的影响和社会信用保障的缺乏,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参考文献:1.安贺新.关于我国政府信用问题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3)2.唐丽萍.关于开展诚信建设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3.陈淑贞.我国现阶段政府信用的缺失及危害[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4.吴开松.论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危机[J].当代经济,2006(9)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诚信政治小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网络时代诚信研究

摘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的发展已经是人人都知道的,触及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涉及互联网的诚信问题不断出现,诚信是网络社会必须坚持的道德之一。在网络社会中道德舆论的对象变得模糊不清,失去了良心的生活从而造成网络欺频繁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中的诚信问题尤为必要。网络诚信要求相互交易中必须坚持诚信,使诚信成为网络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整个网络社会才能有序、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诚信;商业诚信;网络诚信

一、诚信的本质

诚信就是一个诚实,一个信任。是一根线两边连,商家和买家相互信任就是实质。诚信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有利于人们相互利益的重要基石,着实来说,必须要有一定的道德条件为基础。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诚信以一种朴实而易见的形态融入到社会中去,必须将诚信这种道德意识,逐渐让人们让社会群众知道它是这个社会所共有的支持的品质和心理规范。诚信完成了对个人角色的认识,就算不了解不认识只有拥有诚信,彼此之间就不再拥有隔阂,因为诚信它能帮助相互双方在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不再顾忌伤害的存在。它是一种比意识道德更为具体,更为系统的规范。当诚信一旦在商客之间流转,客体关系的互动中形成了有利于自己和他人和社会的大好局面时,就是说明诚信已经成为一种被社会认可的,作用于人的行为规范。在当今网络社会中,诚信的存在无非就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没有空气人们就容易生病,容易发生不能正常生活的力气,网络中没有了诚信,网络的存在就是对社会的唯一的危害。所以,诚信是人们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唯一动力。

二、诚信的意义

(1)诚信是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诚信是市场进行交易的唯一依据。只有相互之间拥有诚实信任,才可以建立完美的和谐的法制社会。然而市场是进行交易的场所,它遵循法制制度的管束,再混乱的市场也拥有着自己的制度。它不仅需要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同时还需要诚信的维护,只有制度没有诚信的市场将是一片混乱的菜市场,人们不再信任任何人任何商品,同时也是一个冠名堂皇的欺场所。市场秩序就会陷入混乱之中。

(2)诚信是建立和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

一个社会想要正常的运转是需要很多东西的,诚信就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还是网络的虚拟生活之中。社会中拥有诚信,生活中人们之间才会拥有信任,才能建立起相互的友谊。要维系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就需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不同的群体,阶层和个人构成了社会的基本框架。她们之间的诚信是否同时也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严惩当前社会中依然严重的各类失信行为,化解由此产生的诸多社会冲突,我们仍然要加快社会诚信建设,充分发挥诚信的整合作用。建立一个安全的,信任的生活环境。

(3)诚信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和确保政府行政的重要支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商务活动的心模式,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自然而然诚信也是国家政权的支柱。国家政权是建立在民众支持的基础上的。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就要让大众拥有一个自己满意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维护自己的国家,自己国家的政权。这就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诚信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和政府行政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网络上产生诚信问题的原因

当今网络虚拟的社会中,网络、商品到货后质量不好、假冒商品、盗版商品等一系列问题屡屡出现。预防网络、提高消费者收益、提高网络诚信。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网络生存的虚拟性为诚信缺失行为提供了场所。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这样容易使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出现偏差,使他们做出在现实生活中不敢也不可能做的事情。人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真实面目被揭穿。因此,虚拟的网络生活让各个社会的人士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而真实的人一旦进入这个世界就或多或少地显示了人性的阴暗面。道德底线也就不复存在了。网络变成一个大字典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不良信息与欺手段充斥其中。

四、网络社会中的诚信

网络的越来越普及,其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便捷的网络生活环境,对信息提供足够的保护,已经成为商家和客户之间都十分关心的话题。在当前网络社会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网络社会中的个人信息安全的隐私保护

关于互联网曾有过这样一句有趣味的话: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而网络正好是利用互联网来进行不见面的交易。网络上的生意交易给用户无穷商机的同时也会给用户带来风险。

其次,在当前的网络社会交往中,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不断出现,个人隐私不再简单的只是一种对他人无害的信息,而成为各种媒体,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信息时代的个人隐私具有了“价值”的特点,使一部分人通过利用别人的隐私牟取利益,从而出现的网络安全的的诚信法则。

(2)信息欺诈与信用危机

网上交易罪容易出现的买家与商家的假报信息,信息的欺就是不诚信的表现。网上交易就靠一个真字,相互之间的不真诚就是犯罪的起源。信息欺诈是网络欺诈行为中,网络诚信缺失最为严重的表现。假信息的出现自然引起相互之间的信用危机,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是面对面的,因此很容易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并能够保证交易的过程的安全。但是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易有可能是远隔千山万水的,因而建立交易参与各方的安全性和信任关系相当困难。一旦遭遇黑客的袭击就可能给消费者,商家中的任何一方带来损失。

五、网络社会下的商业诚信

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给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就在这时,不断涌现的企业也逐渐步入网络交易的社会之中。企业如果不恪守诚信,就会萌发以次充好。价格欺诈、商业犯罪、售后服务一纸空文等机会主义动机。一个以次充好、大搞价格欺诈的企业是不可能有可信竞争力可言的。

(1)诚信是树立企业品牌的基础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恪守商业诚信。诚信使企业行为就会一切从消费者利益出发。从大众利用出发,是建立企业品牌的基础。

(2)诚信是提升顾客忠诚度的基本手段

现代商业社会的广告无处不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广告设计和广告词席卷了世界的所有角落,在商品的选择上,消费者所面临的诱惑与日俱增。如果企业不以诚信为基础,培养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消费忠诚度,培养消费者忠诚度的根本措施就是恪守商业诚信。诚信经营才是长期获益的基础和核心。

(3)企业失信行为信息的传播日益加剧

信息网络的扩大,企业诚信行为影响的群体范围,商业失信行为影响的群体范围可能不会很大。但是商业失信的信息就将会不断扩大,利益不会涉及的人群都将会知道企业的失信,商业失信行为影响的潜在群体范围并不大。信息手段的落使得商业失信行为的信息在群体间的传递不会呈现出指数增长的态势。

六、网络诚信问题的对策

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力度,培养网民自律精神。加强网络信息制度建设,为治理网络失信行为提供制度保障。大力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为治理网络失信行为提供技术支撑。积极营造诚信社会氛围,为治理网络失信行为创造有利环境。

七、结论

预防网络、提高消费者收益、提高网络诚信。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加强信用立法、建立完善的信用发展体系,保护网上的知识产权。需加强互联网站对信息的管理,严厉打击网络制造和传播不良的信息、虚假信息的行为。

加强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诚信。商家和有关部门及个人的努力,一起建设网络诚信。

网络生活相对于传统生活更需要人们遵守诚信,良好的诚信意识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够培养出来,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诚信支持,为网络生活诚信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建秋.会计诚信解读:基于契约理论的分析[J].2005.

[2]探索教育.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及教育论文[M].2009.

[3]王陶靖.网络购物诚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2013.

[4]晁婧.网络社会中诚信问题研究[J].2012.

[5]信息网络时代商业诚信恪守与监管[J].2012.

[6]高莲盛.会计诚信缺失原因探析[J].2007.

关于社会诚信缺失的理性思考

论文摘要:当前,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诚信缺失严重危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着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损害着人际关系的和谐。鏊于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掀起诚信革命。首先在诚信教育中树立榜样,率先垂范其次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的主要内容;再次完善和强化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力争在全社会共同打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

论文关键词:诚信;缺失;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种种因素的相互形响和挑战,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它同环境问题、腐败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三大污染源.古人云:诚五行之本,百行之源。诚实的核心是信誉、信用.良好的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在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加人WTO的历史背景下,加强诚信教育和建设,振奋民族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城信缺失的危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与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然而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使一些人一切以“利”为目的。为谋取一己私利而放弃诚实的做人根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各个领域大量充斥着背信弃义的现实案例: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文化市场中的盗版侵权、伪科学、伪技术乘机泛滥;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不信任;更可怕的是在社会政治领域中,以权谋私、钱权交易、以权代法、贪赃枉法、索贿受贿等。使得人们己经开始习惯不诚信现象在社会中的普遍存在,造成人际关系的危机、冷摸。曾几何时,诚信变得如此的陌生,这些都强烈的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具体表现为:

1.经济领域中的不诚信严重危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首先是商业信用危机。在经济领域中,尤为使人痛恨的是制假贩假,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受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199。年以前的合同履约率是8000-90%,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40亿份,但履约率只有50环多一点。如今在一些地方,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从最初的造假,发展到前些年的走私,再发展到近几年的税,出现所谓的“税经济”。一位曾经声名显赫的“亿万富商”就这么赤裸裸地说过:“务农的不如做工的,做工的不如经商的,经商的不如借钱的,借钱的不如不还的.”

缺乏信用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专家估计,我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为10纬一20%。新加坡300万人口,每年去新加坡旅游的外国人口达60。万。外国人在新加坡旅游的消费70%用于购物。新加坡的物价比香港一般贵5%-10肠,为什么人们爱在新加坡买东西?重要的原因在于那里不准卖假货,没有伪劣商品。每一件金首饰都出具品质保证书。人们在新加坡买东西放心,即使物价贵一点也能卖的比别处多。新加坡的事例说明,在市场经济中,道德和诚信是真正值钱的。又如德国的庞巴迪公司为格守合同不惜代价,将为广州制造的地铁车厢由水路改空运按时运抵目的地,这种“空运地铁车厢”是世界首创,使该公司支付了高于水运10倍的运费.而且空运的那12节车厢,其价值本身能否抵300万美元运费还是一个问题。但这些似乎都不是人家首要考虑的,而是想到要“保证广州该线路地铁在2002年12月底开始试运行。”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困扰我们的还有.‘三角债”,有的根本就不是无钱还债,而是谁遵行还债之天经地义的信条谁就吃亏。“毁约如废纸”,一本正经签订的合同、备忘录、协议书,什么时候觉得吃亏了,就什么时候把它撕个稀巴烂,好像从未有过这回事。

其次是金融信用危机.现在大量资金不能与产业迅速有效结合,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金融信用,使金融企业放贷投资如临大敌、寸步难行,使担保者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对企业没有信用纪录,对银行没有信用考评,对担保者没有信用评估系统,对政府没有失信惩罚措施,使得银企合作大都停留在空谈和良好的愿望上。

再次是产品信用危机.虚假的广告宣传、宜传人员的信口雌黄、产品的说明介绍、质量保证的承诺都让人眼花缭乱,屡屡上当。假货、劣货、水货很多,不法厂家、商家总是拿消费者、合作方当阿斗,能则,能哄则哄,能宰则宰,或者来一个“解释权归本公司”,自家里永远供奉着“有理的菩萨”.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最新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假冒产品所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亿元。由于诚信缺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

2.政治生活中的不诚信严重影响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我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一向说话算数,在国内各种重大问题上也是言必信,行必果。然而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却在有惫无意的损害着政府的信用,侵蚀着政府的权威。主要表现为:政策反复、浮夸造假、官员违法、政令不畅、政府不作为、与民争利等.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社会生活中不讲信用行为的泛滥,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诚信失范、无所作为乃至推波助澜不无关系.

政府信誉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关系中。政府的每一项政策,官员的一言一行,都在展示着政府形象,关系着政府信用。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一些干部不讲诚信,讲排场,对工作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对普通百姓的疾苦安危和呼声漠然处之,不闻不问,而热衷于自己“先富起来”,整天夹着公文包赶会场,热心于庆典、表彰、剪彩等活动,沉浸于迎来送往、握手言欢的哈哈声中;喜欢搞“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花架子,追求轰轰烈烈、忙忙碌碌的表面文章。孜孜以求于“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名,电台上有声,”捞取政治资本,扩大个人影响。对人民群众的冷暖麻木不仁。当谎言和虚伪在一些时候总是被真实诚信更适合某种环境并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时,老实人就必然吃亏,这样就必然导致更多的人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了不诚信。信用仿佛一条细丝线,一旦断了,想要再接起来,难上加难。

3.个人交往中的不诚信损害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说:“民无信无以立”。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洁也。”可见诚和信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其实也是整个人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然而,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客观上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相互欺,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使人们陷人怀疑一切的境地。

素有社会精英荟萃之地的大学校园,同样可以看到那一处处虚伪失信的“风景线”,考试作弊、抄袭论文、枪手替考、拖欠学费、欠贷不还、随意违约等严重缺乏诚信的现象大量存在。都是大学生不讲诚信的基本表现。

  • 索引序列
  • 信用政策管理研究论文
  • 企业信用政策的研究论文
  • 企业信用政策问题研究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政务信息化研究
  • 信用政策论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