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常州日报总编辑

常州日报总编辑

发布时间:

常州日报总编辑

曾纪鑫: 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历史学家,编剧。(1963-)湖北公安县人,当过农民、教师、干部,后考入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即从事专业创作。曾任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及湖北省艺术研究所专业作家、编剧,2003年作为重点人才引入厦门市工作,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国家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公安三袁研究院顾问。现已发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若干,出版个人专著二十多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作品被一百多种报刊、选集选载、连载,数百家媒体评论、介绍,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 公安——黄石生命的流向……公安。黄石。武汉。厦门。曾纪鑫用40年光阴,走过四座城市(县),完成了人生四次飞跃。45岁的曾纪鑫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背后,源于他对故乡那段“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泥泞道路的苦涩记忆——从家门口到集镇郑公渡,有一段约十里长的土路,一旦遇雨,就得打赤脚,或是穿着深筒雨靴艰难前行。这条土路,也是他以故乡为原点,通向外面广阔世界的必经之路。曾纪鑫的老家位于湘鄂交界处一个名叫胡家坪的偏僻而闭塞的村庄(合村并组后更名为新港村),这里民风纯朴,荆楚文化浓郁。他念书早,小学跳了一级,1977年,14岁的他高中毕业回村务农。艰辛劳作之余,他没有放弃读书。千百年来的民风乡俗让他立志做一个有出息的文化人。一年后,他当上民办教师。18岁那年,曾纪鑫考上公安县师范学校,从此离开了故乡。师范毕业后,曾纪鑫并未止步,而是更加痴迷于书的世界。工作之余,他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梦。1988年,他考入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攻读本科。他发奋写作,在大学期间,结出了文学上第一枚果实——诗集《生命流向荒野》。这本书虽小,但在曾纪鑫眼里很大,它浸淫着他人生之初的光荣与梦想。因不俗的创作成绩与实力,从湖北师范学院毕业后,曾纪鑫成为黄石市文化系统的一名专业创作员。黄石——武汉没有终点的涅……执著,勤奋,是曾纪鑫的文学创作留给黄石文友们的一致印象。冶钢作家邓正清是黄石较早接触曾纪鑫的人,他介绍,曾纪鑫刚到黄石市文化系统上班,住在原工人电影院后一间低矮的平房里,前面是闹哄哄的录像放映厅,后面是一条下水道。室内阴暗潮湿,即使大白天,也有硕大的老鼠从下水道跑出,窜进屋后走廊“大摇大摆”地“散步”,干扰他的生活与创作。曾纪鑫忍无可忍,不得不花上一些时间与老鼠“周旋”。这段有趣的经历,后来被他写进了中篇小说《老鼠漫话》(《长江日报》以《人鼠之战》为名连载,后被网络广为转载)。只因心中有梦,再苦再难的日子,他也过得从容不迫,有滋有味。一个初冬的清晨,邓正清来到这间冷飕飕的平房,看到曾纪鑫一脸疲惫地坐在书桌前。冷不冷?邓正清关心地问。一点也不冷,曾纪鑫答道。满腔的创作激情,让他忘了身居陋室的寒冷与孤独。老邓不知道,曾纪鑫蜷着身子,呵着手,写了一个通宵。散乱的稿纸堆在一旁,厚厚的一大沓。曾纪鑫养成了晚上写作的习惯,一拿起笔便到深夜一两点,熬通宵也是家常便饭。熟悉他的文友都知道,上午他睡觉不去打扰,有事下午去找。创作离不开火热的生活。通过邓正清的关系,1991年,曾纪鑫来到大冶钢厂轧钢分厂体验生活。他戴着头盔,穿着工作服,与轧钢工人一起挥汗如雨,看钢花飞溅如流星赶月,听机器轰鸣如雷声隆隆。深切的感悟,使他的笔触越来越深沉,作品越写越厚实。1993年,正值而立之年的曾纪鑫,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世纪末的诱惑》(更名后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于经常熬夜,他显得十分瘦弱,可他每天精神饱满,经常像个侠客,游走在黄石街头,捕捉创作灵感,更多的时候,是逛书店或书摊。一次,他与邓正清逛到马家嘴一书店,翻着翻着,他一拍大腿,高兴得叫了起来:找到了,终于找到了。老邓歪头一看,是本破旧的清末海军资料。这是一本什么好书?老邓深感疑惑,可曾纪鑫却如获至宝。那些年,他几乎逛遍了黄石大大小小的书店,每次回宿舍,总是拎着一个塑料袋,袋里放着几本书。他从小就购书成癖,在黄石工作时,他通过朋友的关系搭乘一艘开往上海的货船,将20多麻袋的书从公安县运到黄石。在黄石、武汉学习工作的15年间,更是大量购书,以致后来举家搬迁厦门,不得不租用一个10吨重的集装箱专门运书。到厦门后,搬家公司的工人前来搬运时,不由得感叹道:给人搬了一辈子家,包括那些大学教授,还从没搬过这么多的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纪鑫的创作领域越来越宽,小说、诗歌、歌词、戏剧、报告文学等均有建树。那些年黄石市举办的大型文艺汇演,许多原创节目都出自他的手笔,他因此荣获黄石市市政府颁发的“黄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证书。因工作需要,曾纪鑫创作了不少舞台剧本,如大型话剧《永远的船》《吕不韦》《土地无边》《挡不住的诱惑》《青铜九鼎》,大型戏曲《萧何落难》等近十部,它们大都获得过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土地无边》在《新剧本》杂志发表后,收入中央戏剧学院编的《剧本选》,作为大学戏剧专业的参考剧目;《新剧本》杂志制作网站,全国共有30位剧作家入选“剧作家精品库”,曾纪鑫便位列其中;他出版的文化论著《没有终点的涅 ·中国戏剧发展与反思》,成为戏剧研究人员的案头参考书被大量引用。正如《没有终点的涅 》书名所言,曾纪鑫供职于黄石文化系统的7年间,如一只涅 的凤凰,等待重生。武汉——厦门拨动历史的转盘……1997年,曾纪鑫从黄石市调到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任专业作家、编剧,踏上了人生重要的创作征程。虽在武汉工作,但家在黄石,因不需要坐班,曾纪鑫大多时间仍呆在黄石写作。读万卷书的同时,他没有闭门写作,而是走出书斋开始行万里路。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行走湖北,他捧出文化散文《千秋家国梦》,此书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同一书系,是一部描写湖北地域文化的散文力作,至今仍是一个标高,尚没有一部新的描写湖北文化的文学作品能够超越。2004年,《千秋家国梦》被列入“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再版,该文库被誉为中国散文史上突破性的“鸿篇巨制”,具有大背景、大思考、大情怀、大手笔等特点。这本书标志着曾纪鑫的创作上升到一个全新高度。随后,一部部浸润着荆楚风韵的厚重之作频频问世,如长篇小说《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等。特别是《楚庄纪事》,以一个古老的名叫楚庄的农村为舞台,以赵、钱两个家族的生活轨迹和历史恩怨的起始与终结为主线,在上下两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展开故事,真实地描绘了荆楚地区的沉重历史、复杂现实、传统文化与风俗民情。《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这两部以荆楚大地为背景的小说曾入选建国以来唯一遴选长篇作品的专业期刊《长篇小说选刊》。2001年,他推出了文化历史散文《拨动历史的转盘》,中央电视台原“读书时间”栏目、《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全国数十家媒体纷纷评论介绍,《杂文选刊》以“著名作家畅销随笔散文”名义作为2004年全年推荐邮售书籍,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6年出版繁体字版。最让曾纪鑫铭记和感动的,是一位位陌生读者对他的信任与重托,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创作上更加精益求益。2000年11月的一天上午,曾纪鑫收到一封印刷品邮件。拆开一看,竟是他自己的《千秋家国梦》。原来是江苏常州市一位名叫汪一芳的读者寄来的,内附一封信,信中写道:“近日,我有幸拜读了您的文化散文《千秋家国梦》,眼界大开,获益匪浅。那真是一本适宜于雨天细细品味的著作。沏一杯淡茶,坐于窗前,书卷在手,常有豁然开朗的好心情。读书余暇,注视着窗外的雨帘,思绪在您营建的大历史时空隧道内任意飞翔,这种感觉太好了!遥想您举重若轻的风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动念托付鸿雁,奉上尊著,恭请题词……”读者的真诚与期待深深地打动了曾纪鑫,他马上在书的扉页签名题词,挂号寄出。年底,曾纪鑫收到汪一芳寄来的贺年片,并希望读到他的新作。《拨动历史的转盘》出版后,曾纪鑫主动给汪一芳寄赠了一本。不久,便收到回信,对方在肯定之余,对相关问题也提出了商榷,并附有一份错别字校勘表。那些错字别字,有的是校对问题,还有几处则是曾纪鑫与出版社编辑都没有留意到的。于是,曾纪鑫以汪一芳提供的校勘表为“蓝本”,并根据其他读者的来信及指正,认真地弄了一张该书的校勘表,再版时予以订正。像汪一芳这样许许多多的热心读者,给曾纪鑫的创作注入了一股永不消逝的激情与活力。他时刻不敢放松自己,不断充电,不断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除文化散文外,还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作品,不同的体裁拥有的读者群及读者层次有所不同,于是,曾纪鑫常惴惴不安,担心部分读者的“偏食”导致对其作品的“非议”与“非难”。调到厦门后,曾纪鑫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读者打来的电话,问他出版了哪些作品,他要一一购买。虽然担心读者“偏食”,也只得一一相告,因热切地期待着对这些作品的评价与反馈,曾纪鑫问清了这位忠实读者的单位与姓名,他是湖北某县政协主席章先友先生。在梳理剔抉历史的同时,曾纪鑫也拨动了自己的历史转盘。2003年,他作为重点人才被引进到厦门市工作,举家定居在风景秀丽、享有海上花园之称的特区厦门。厦门——全国永远的驿站……行走在八闽大地,沐浴着近海文化,曾纪鑫的足迹使滞重的历史河流越来越鲜活欢畅起来。2006年,他捧出入闽后的第一部作品——文化散文《永远的驿站》,这也是第一部描写福建地域文化的系列散文,一问世便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年8月26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厦门市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福建地域文化散文《永远的驿站》暨曾纪鑫作品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台湾、澳门及福建本地的30多位文艺界领导、作家、专家、学者等参与研讨,不拘一格的精彩发言和碰撞交融的思想观点,使得这个作品研讨会成为厦门文艺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盛会。与会者达成共识:《永远的驿站》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开放的人文胸怀,纵横捭阖的艺术技巧,流畅激情的艺术语言,以及跳出福建看福建的独特视角,给读者奉献了一部福建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在具有开创意义的同时,可以预见,此书的出版必将推动福建地域文化的创作与研究,使福建的哲学与宗教、历史与文化、风俗与民情为海内外更多的人们认识与了解。站在特区前沿,回想走过的四座城市(县),曾纪鑫感觉都是自己创作的驿站,他永远欣赏并实践的是“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期间,他有多次从政的机会,都一一婉拒了。做一个普通的市民,但是,又尽其所能地超越琐碎,超越平庸,时时关注社会与人生、历史与未来,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思所想加以提炼,融于笔端,形成文字,变成作品——这,便是曾纪鑫理想的人生状态。行走、体验、思索,读书、写书,已成为他独特的生存、生活方式。入闽后的曾纪鑫,文化散文创作已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打通了文学、历史与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与通道,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近年来散文写作最重要的收获”。2006年,曾纪鑫描述、反思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散文《历史的刀锋》出版,著名作家、学者胡平先生评价道:“该书融历史的厚重、文学的灵动、哲学的睿智于一体,是中国文坛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纵横捭阖的大气之作。”曾纪鑫在长期潜心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部新的文化散文《千古大变局》。他先授权在《百家讲坛》杂志独家部分连载,多家出版社有意出版,最后选定当下势头正旺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月,该书刚一出版,即好评如潮,100多家媒体评论介绍,很快进入全国热书排行榜(共10本),并被韩国一家版权贸易公司看中,将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发行。被誉为“中国演说泰斗”的李燕杰对《历史的刀锋》与《千古大变局》也推崇有加,他致函曾纪鑫道:“我有幸在北京联合书城买到您两本大作:《历史的刀锋》和《千古大变局》,拜读之后受益颇多。这是两本诗与史相结合的智慧精品,应向全国青年人推介,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启迪与教益……我虽然年近八旬,仍能从书中感受到这两本书如两座高峰比肩相接,高耸入云,有大智大美。” 曾纪鑫以长篇小说冲锋,以戏剧立身,以文化散文扬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叙事风格,在中国文学界名声日隆,令人期待。

好。1、工资待遇。常州日报社编制工资待遇好,每月工资是8000元。2、工作待遇。常州日报社编制工作待遇好,工作量少,工作压力小。常州日报社负责中共常州市委机关报《常州日报》的编辑出版。

江苏启东人。05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新闻与高级文秘)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同时担任团委《大学城》、院报《科文之光》、纯文学刊物《黑眼睛》、院通讯中心负责人;毕业前先后在《启东日报》、《南通日报》、《常州日报》实习。05年7月加入炼珍堂(LGT)担任文史资料研究员,随台湾学者赵开灏先生参与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于苏州开展食文化的讲座。一年内先后参与了25史人名、生物医学、汉英字典、中华成语大词典、异体字字典、中国皇帝传等多个项目的资料研究分析、整理、编辑的工作。后升至索引组负责编写 “食索引”。06年6月加入创业团队,创立职达求职旅社连锁,现担任网站运营总监、《大学生周刊》主编,负责网站运营管理、市场策划、报刊出版、媒体公关等工作。

常州日报总编辑韩

。。额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1946年秋天,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敌后武工队”,刘胡兰觉得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不料敌人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刘胡兰昂首挺胸大义凛然,敌人故意在她面前用铡刀连铡几个人,她依然铁骨铮铮,向着气势汹汹的敌人怒吼一声:“我咋个死法?”然后坦然躺在刀座上,惨遭敌人杀害。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为了新中国炸掉敌人碉堡的——董存瑞1948年 5月,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董存瑞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正当总攻冲锋号吹响的时候,突然迎面的桥上敌人暗藏的碉堡射出了一窜窜火舌,阻挡了解放军的冲锋道路。为了减少战友伤亡,在找不到炸药支撑点的情况下,董存瑞在桥下毅然举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19岁。牺牲时董存瑞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的胜利,冲啊!用身体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黄继光,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夺取某高地的战斗中,担任爆破任务。在手雷掷完后,毅然用胸膛堵住敌人地堡的机枪射孔,为保证部队攻克高地而壮烈牺牲,被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

1、刘胡兰(1932年-1947年1月12日),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194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2、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我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3、朱德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十分难走。但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4、罗盛教某个冬天的傍晚,刚刚结束军事训练的罗盛教和战友们一起走在回驻地营房的路上,忽然听到远处隐约传来呼救的声音。声音断断续续,听得并不真切。于是罗盛教和他的战友们立刻分头寻找。罗盛教跑到一个湖边,寒冬腊月里的天气,湖面早就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只见岸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黑乎乎的窟窿,里面好像是有人的样子。罗盛教来不及呼唤同伴,不加思索的脱掉身上笨重的棉衣棉裤,噗通一声跳进了冰冷的湖水中。原来是一个少年落水了,因为冰冷的水和刺骨的风,又加上落水的惊吓,少年已经有点不大清醒了。一抓住罗盛教就不放手了。罗盛教也只好把他推出水面,向岸边游去,但是冰结的不够厚,不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一下子就又裂开了,两个人一起掉进水里。反复几次,罗盛教心知只有牺牲自己了。于是他把落水少年一个人推到岸边。自己却再也没有上来。这就是罗盛教的故事。5、邱少云邱少云1926年出生,1952年10月,他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时年26岁。他实践了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1、刘胡兰

(1932年-1947年1月12日),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

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2、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我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3、朱德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十分难走。但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4、罗盛教

某个冬天的傍晚,刚刚结束军事训练的罗盛教和战友们一起走在回驻地营房的路上,忽然听到远处隐约传来呼救的声音。声音断断续续,听得并不真切。于是罗盛教和他的战友们立刻分头寻找。

罗盛教跑到一个湖边,寒冬腊月里的天气,湖面早就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只见岸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黑乎乎的窟窿,里面好像是有人的样子。

罗盛教来不及呼唤同伴,不加思索的脱掉身上笨重的棉衣棉裤,噗通一声跳进了冰冷的湖水中。原来是一个少年落水了,因为冰冷的水和刺骨的风,又加上落水的惊吓,少年已经有点不大清醒了。一抓住罗盛教就不放手了。

罗盛教也只好把他推出水面,向岸边游去,但是冰结的不够厚,不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一下子就又裂开了,两个人一起掉进水里。反复几次,罗盛教心知只有牺牲自己了。于是他把落水少年一个人推到岸边。自己却再也没有上来。这就是罗盛教的故事。

5、邱少云

邱少云1926年出生,1952年10月,他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

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

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时年26岁。他实践了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如果是应试需要的话看一下丁柏铨主编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人大版的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另外南方周末、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也是经典。如果是工作需要的话还是研究一下感兴趣的媒体,尤其是你将要涉及的那个口子的常用报道模式。不知道你是哪种工作性质,每个口子的稿子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其实熟练了之后就是套。

郴州日报总编辑

他的儿女都是好样的,既不站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当贪官污吏,又不当官倒。

作品很多,就选两首现代诗,两首古体诗。《高处的你》你站在高处我平静地欣赏着想象相拥时的甜蜜 碰撞的眼神是多情的春风吹开了深藏心底的秘密高处的你,格外夺目灿烂的笑容遮掩着多年的忧伤把你刻在心里便多了一份快乐在你肥沃的高地上种下九百九十九朵火红的玫瑰一对鸳鸯在花海中歌唱永远把你放在圣洁的高处让我的柔情打开你的心窗采下那片冰冷的忧伤用火红的玫瑰将你缓缓融化《小溪的追求》我是小溪铭心的目标是大海一路狂奔不顾疲乏寻寻觅觅仰慕你宽阔的胸怀沉迷你壮丽的霞韵清爽的海风,让我明智奔腾的海浪,伴我成长 如今,你不再谈论海阔天空沉默得让我心寒怀念大海伴红颜沙滩睡鸳鸯怀念海岸散步影成双红梅倒映两三点而今,那份美丽的情怀遗落在哪个港湾我拼命追寻却渐行渐远但我依然平静地欣赏着——心中那片壮丽的大海《鹧鸪天•秋意》 又是秋来草木黄,菊花稍逊桂花香。山陈翠色依稀在,帘卷西风已近凉。抬眼望,雁南翔,飘飘落叶意茫茫。满腔心事凭谁诉?几首新词四面墙。《七律.江南初冬(新韵)》初冬景色也宜人,煦煦阳光暖似春。岭上黄花多惬意,枝头雀鸟最销魂。层林尽染呈七彩,落叶铺陈厚几分。更有溪流哼小调,世间烦恼了无痕。【胡亚屏简介】 胡亚屏,女,汉族,网名火玫瑰,博客名夜间巡游。原籍湖南省郴州地区桂东县,现定居桂阳。从事教育工作,业余爱好写诗、唱歌、跳舞。中国网络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网络诗歌2013年4月月度诗星,年度诗星,桂阳作家协会会员,《校园文学》主编,《天涯诗刊》执行主编,《中国当代诗人总纂》副主编,《诗刊》子曰诗社会员,2013年第三期《中国诗》诗星,2014年第一期《天涯诗刊》诗星。中国网络诗歌连续九个月被评为优秀编辑,超级作者,桂阳优秀教师,义工协会优秀会员。出版诗集《迎春花的盛季》《玫瑰的爱》。获奖作品有论文《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之我见》《学徐老,爱祖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格教育》,散文《枕头里的爱》《把钱花在刀刃上》,诗歌《回忆汶川》《那头老牛》《雾霭朦胧》《永恒的爱》《学会聆听》《贫乏》《恰当的距离》《学会了奉献》《读书》《鞋》《鹧鸪天·秋意》《长相思》《七绝·酒宴》等等100余首(篇)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在2008年迎奥运作文大赛中,荣获作文指导老师壹等奖。入选《中国网络文学精品2013年选》的作品获二等奖。近年来在《中国诗》《诗刊》《新青年文学》《诗中国》《火种文学》《北方诗刊》《中国网络文学精品年选》《天涯诗刊》《文学月刊》《诗印象》等20多种刊物以及网络共发表作品400余首(篇)。

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1925年,23岁的黄克诚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后,黄克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的团、师政治委员,第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兼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等职。1955年,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为新中国十大将之一)。1956年后,黄克诚又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顾问等职。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将军因病不治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黄克诚将军的终生伴侣是湖北省武汉市人唐棣华。1941年,23岁的唐棣华与黄克诚将军结婚。婚后,唐棣华为黄克诚将军先后育有四个子女,他们分别是长女黄楠、长子黄熙、次子黄晴和次女黄梅。

一、长女黄楠

黄楠,1943年出生于苏北抗日根据地,祖籍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1967年,24岁的黄楠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现已退休。

二、长子黄熙

黄熙,1944年出生。曾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工程师,是北大某计算机研究中心教授。现已退休。

三、次子黄晴

黄晴,1948年出生。曾毕业于北大新闻系,1982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为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高级编辑。1985年至1986年,黄晴被派往到日本当驻外记者,90年代又在德国和美国当过驻外记者。现任人民日报社海外部主任。

四、次女黄梅

黄梅,1950年2月1日出生于湖北武汉,祖籍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1978年,黄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科学院英美文学系外国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黄梅留在外文所英美文学研究室工作。1983年9月,教育部选送她去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Rutgers)大学英语系学习。1989年,黄梅在美国了完成博士论文《灰姑娘梦的演变》(英文),获文学博士学位。后来,黄梅回国后,介绍、评论、翻译了许多英美文学作品。1994年开始,黄梅担任外文所英美文学研究室主任至今。

陈杰人,亦用笔名肖山,男,1972年生于湖南双峰,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当前中国最活跃的青年时事评论家之一。1988年毕业于娄底师范学校,在湖南省双峰县担任公务员10年后,1998年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2001年加盟中国青年报,任专职记者、评论员,2003年任司法部《法律与生活》杂志副主编,2004年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主编,兼任法制日报社《法人》杂志主编,2005年任《公益时报》主编,2006年任《法制周报》总编辑,2009年1月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事观察员(评论员),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曾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做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其文章《从一针到一枪看中国法治的进步》,获得中国法制新闻一等奖;2004年,文章《除了生命,我拿什么保卫自己的房屋》获南方周末与搜狐网联合主办的时事评论大赛一等奖第一名。陈杰人曾因为反对警察在车站等地违法随意查验居民身份证并强调警察的任何执法行动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而获得了“湖南省2006年度法治人物”称号。陈杰人在8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在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调查深度报道30多篇,揭露了教育、司法、经济等领域的一系列黑幕,并以系列报道《2004修宪:公民权利的梦想》对宪法修改特别是私有财产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陈杰人还在《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了时事评论文章2000多篇,对人权保护、政府信息公开、选举制度的完善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因此成为当前中国最活跃的青年评论家之一。作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型职业新闻人,陈杰人曾因坚持舆论监督或批评公权,三次被解除媒体职务。2003年,他因报道武汉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触怒湖北官方,被有关部门在未作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宣布“报道失实”并解除中国青年报记者职务;2005年,他作为《公益时报》主编,因为签发了一篇某大学教授的批评文章,该文章批评中国政府网英文版存在大量翻译错误,而触怒了官员,被该报主管单位民政部解职;2011年10月,他因过多批评公权,呼吁人权,被视为“不合作者”,人民日报社因此解除了其人民日报江苏分社人民网江苏视窗执行总编辑职务。陈杰人对当代媒体环境下的组织传播学和机构公共关系有较深研究,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担任湖南、吉林、新疆等地方政府的公共关系咨询专家或顾问。陈杰人亦是知名的演说家,其演讲深入浅出,很具鼓动效应。

台州日报总编辑

新冠肺炎疫情初起的那几天,我整天都处于焦虑、烦躁乃至愤懑中。除夕之夜,电视里播放着春晚,手机里却是疫情刷屏,一边是歌舞升平、欢声笑语,一边却是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医护人员急需防护物资,病人和家属在绝望中呼救……这简直是两个世界,形同冰火。一直急切地想从电视中了解当下的疫区实情(这也是积习难改),却总是被那些浓妆艳抹搔首弄姿的“小美眉”、“小鲜肉”们霸占着频道资源,一时间,恨不得砸了这个无耻的荧屏!这种强烈的焦躁情绪,显然与我的职业经历有关。从18岁入行,我在42年的新闻生涯中,每每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我不在前方也会在后方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间——前十年作一线记者自不待言,后来做了编辑,也要参与编稿、审样、写评论,不可能全然置身事外。汶川地震时,我值过夜班;抗击非典时,我写过碑文。哪里会像现在这样,隔着老远,对着屏幕,搓手跺脚干着急呢——没办法,你已退休,而且离开了你所供职的城市,确实是“处江湖之远”,自然无需过问、也无从过问前方的重大新闻了。醒悟到这一点,内心不禁浮起一缕莫名的失落:一介书生,当此危难之际,既不能如医护人员逆行驰援,又不能像志愿者那样扶危济困,连唯一擅长的舞文弄墨也再无用武之地,这种“百无一用”的挫败感,瞬间转化为一种难言的郁闷,无法排解,无计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那几日,辗转反侧,长夜难眠,唯一能做的就是拿着手机,在朋友圈里徘徊复徘徊。忽然,一则信息映入眼帘,那是一个出家人朋友发的,说是本寺院僧众要为武汉、为湖北“念经祈福”。刹那间,我怦然心动——既然念经可以祈福,那抄经呢?蓦然记起,专擅写经的书法家朋友张贻柱曾跟我讲过,在佛家看来,万般供养,供经为上。而抄经的功德更在供经之上。对呀,虽说咱的书法不敢与高手相比,好歹也是自幼拜师,跟着津门名家宁书纶先生学了四十多年,抄经是全无问题的。再说,只要是出于诚心,字写得好赖那是水平问题,而发愿祈福却是一片冰心苍天可鉴,你在做,佛祖菩萨们应该都能看见……真是一念即起,心珠大朗。我虽不是佛教徒,但为了表示愿心之虔诚,我决计削发更衣,焚香沐浴,收心束念,恭敬抄经。那一天正是元宵节,2月8日。“无用愧书生,发愿日抄经。惟期阴翳扫,天下变澄明。”这是我发愿抄经后即兴吟成的一首小诗,也是我彼时心境的真实写照。第一篇经文,抄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我最熟悉的经文,我所用的抄经纸也是专为《心经》所制,在方形纸的中央,画着一帧观音菩萨的白描像,纸上所印方格的数量也正好与《心经》的字数相符。我把这第一张抄好的经文,拍照转发。先发给几位熟识的湖北籍朋友,并配上几句元宵节祝词:“元宵节,自闭门。抄心经,敬观音。祈众生,避瘟神。保平安,迎新春。”令我惊异的是,这些“九头鸟”们反应之强烈,回复言辞之真挚,远超我的意料——他们写的是“禅心大爱”,是“善心虔诚”,是“感谢你的一片虔诚之心”,是“见到你的抄经善举,流泪不已”……我仿佛受到了无形的“加持”,对这些留言的朋友逐一回复:“书生无用,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发了大愿,每天抄经,为包括你在内的所有疫区的朋友祈福!我相信,只要愿力足够,总能感动上苍!”为了让朋友们看到我的决心,我还给他们发去了一张自拍的剃了光头的照片。(二) 我抄的第二篇经文,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也是我比较熟悉的经文,篇幅也与《心经》不相上下。在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因为女儿侯悦斯曾去日本学习佛教美术,我们家受其影响,也开始收藏一些与佛教美术相关的艺术品,其中就有一尊是大势至菩萨的木雕坐像。加之几年前,李瑾连续在各地举办《我拓我家》系列展,她拓印的一些佛像拓片需要题跋,我也多次抄录《圆通章》。由此,也就熟悉了这篇经文——此章抄录完毕,我就想,只把新抄的经文点对点发给湖北籍的朋友,显然覆盖面太窄了,索性发到微信朋友圈去吧,让所有能看到的朋友,一起为战“疫”前线加持愿力,岂不更好?又是一念即起,心胸豁然——虽说无法上一线抗“疫”,却可以抄经广布,约同所有朋友圈的至爱亲朋,一起为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祈福,为瘟疫笼罩着的荆楚大地祈福,为全国各地患病的病人和家属祈福,乃至为天下苍生的平安健康祈福……由此一念,生发开去,倏然觉得自己虽身处斗室,却可情系荆楚,心连万众,神驰广宇,就连那支细小的毛锥也如平添了法力和灵气。我知道,这是一种因宗教神圣感的“赋予”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就如同为寻常赋予了非常,为平凡赋予了卓越,为消极情绪注入了积极因子。由此发端,我开启了自设的抄经之旅。虽说每日里忙上忙下,琐事繁杂,但必须抽出一个半至两个小时,潜心书案,铺纸研墨,沐手燃香,先诵后抄。而每日所抄之经文,则是前一天晚间所作的功课——佛教经典,卷帙浩繁。我在深圳供养着一整套《乾隆大藏经》,平时也曾翻阅数卷。不过,如今身在北京,远水不解近渴。幸好女儿因佛教美术的专业需求,书架上也备有不少佛教典籍,总算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此番抄经,受到物质条件的严苛限制,譬如,抄经的纸张限定了字数,每篇不能超过288个字。然而,若《心经》和《圆通章》这样短小精悍的经文极少,大部分佛教经典动辄千言万语,我只能提前从一大摞经书中,精选出一个主题明晰、长短适宜的段落,作为翌日抄经的备用文本。这就使得每天晚上的案头功课,变得非常重要。每当孩子们依次睡去,我便踱进书房开始读经。而常常出现的情况是,一旦我在浩博渊深的佛学文化园林中沉潜进去,就会陶然忘归乐不知返。结果,本是为抄经准备文本,逐渐演变为通过研读佛典、思考哲学问题的特殊晚课,许多以前只是听说而从未认真读过的佛学著作,这次得以渐入其门,初探渊薮。这不啻是此次发愿抄经带给我的一个意外收获。当然,就抄经本身而言,对我的书法技艺同样是一次温习和历练。我初涉书法时,临习的是颜真卿楷书和苏东坡行书,后拜宁书纶先生为师,重点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而宁先生最擅长的书体则是赵孟頫。这样一来,我又随之研习赵体多年,从《胆巴碑》到《洛神赋》,都曾临写多遍。赵孟頫也抄了很多经文,我临习最多的是他以潇洒秀润的行书抄写的《心经》。至于“写经体”,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的《书法》杂志曾刊发过一个“唐人写经”专辑,我看到后如获至宝,立即伏案临写,笔追神摹,由此对“写经体”也算有了初步的领悟。此番发愿抄经,以前的所有艺术积淀都被激活了,每日运腕驱指,默想细察,于点画间架中寻觅美之形体,于线条微妙中感悟墨之神韵。可以说,这次抄经之旅,是我多年来写字最多体悟最深收获最大的一次书法实践。以往总是以忙为借口,荒废书艺,以致与书写的美感日渐疏离。而这次抄经之旅却让我找回了久违的书写美感和创作愉悦。(三)说来真是奇怪,自打开启抄经日课,此前那些难以排遣的焦虑烦躁愤懑的心情,无形中得到改善;那些不时引发血脉贲张、义愤填膺的愤怒和无时不在、如影随形的郁闷,也随着每日沉浸在点画流动中的美感,而逐渐减弱已至荡然无存。不是么?当你在临池书写中感悟书法之美,在梵音佛语中沉浸于禅悦之境,你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被洗礼,你的精神也在静谧无声中被净化;你的思绪被放飞至浩渺的苍穹,你的胸襟也被拓展至无远弗届的天际……自然而然的,你的心境变得愈发澄明,你的视野变得愈发开阔;你不再拘泥于眼前的困惑,也不再惴惴于未来的莫测。因为你相信,大道低回,自有内在之宏序;大千变幻,暗藏运转之玄机。事到难图时,只待否极泰来;人在逆境中,唯有自强不息!日复一日,抄经不止。每篇抄罢,即行发布。互联网延伸着无限的神力,让四面八方的朋友目遇神授,感知到我的诚意;互联网传递着亲朋的心曲,让远隔千里暌违多年的友人,纷纷前来加持我的愿力。每次发布之后,瞬间就有反馈,有的点赞,有的留言。起初,收到比较多的是对书法的赞赏,若老同事胡哥:“书法如此飘逸,灵动美观,字帖呀!”若远在伦敦的老朋友邓家祥:“侯爷书法日臻大成,可喜可贺,更难得有颗宁静的禅心。”随后而来的则是众多充满禅意的随喜赞叹,若老茶友姚敏苏:“抄经功德,回向众生。”若老同事杨均豪:“一片诚心,日月可鉴。”若老朋友董朝君:“佛说善生,尊敬众生。”当然,也有不少朋友对我抄经本身,表示赞赏,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点赞:“心里静,不错!”若台州日报副总编辑赵宗彪留言:“文书俱佳,菩萨心肠,士人情怀。”更有北京的知名散文家韩春旭,竟然关注到抄写进程中字体的细微变化:“今日抄经,笔锋平展了许多。心,无相之弦。”而天津的小学同学王彤则写来一段感言:“六十一岁的人了,每日抄写经书,为大家祈福。字迹清晰工整,稳稳妥妥,潇潇洒洒,看字看心,心静如水。感恩抄经君!”……每天收到这些来自各方的鼓励和加持,我的恒心和愿力愈发强劲。更令人欣悦的是,随着国家和民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随着白衣天使们舍生忘死,奋勇抗疫,全国的疫情随着春天的脚步而逐渐和缓,来势汹汹的荆楚病魔也开始步步消退。每日晨起,看到疫情不断向好的信息,顿觉周身通泰。尽管理智告诉我,这一切原本与我无关,但情感却并不接受理性的束缚,总是在潜意识里认定:这一切都与我的发愿抄经,有着某种神秘的因缘。每当此时,我反倒乐于接受这种“神秘因缘说”——既然当初你曾被宗教神圣感“赋予”了力量,那么,如今你如愿完成了自己的功课,并一步步看到你发愿之初所期待的结果,作为对这种神圣“赋予”的回报,你自然要寻得一个心理基点,来安顿自己的心灵——这,与其说是一种迷信,莫如说是对初心的神圣“赋予”的心理回应。你抄经的目的不就是为万众祈福么?当你终于盼到这样的愿景变为现实,你又怎能不感到欢欣和愉悦,并发自内心地引为自豪呢!(四)3月6日抄经。节录《大般涅槃经》中"盲人摸象"的寓言。随着疫情的好转,我的抄经之旅也变得日渐轻松,所选的经文也在有意无意中平添了几分幽默和风趣。我发现,原来印象中艰涩难懂、一本正经的佛教经典,其实也有平易近人、轻松幽默的一面。比如,我在3月2日就选抄了一段《贤愚因缘经》里“佛陀给阿难讲故事”的经文;3月6日,又节录了一段《大般涅槃经》里所讲的“盲人摸象”的寓言。有一天,我在读经时偶然发现了一段《普曜经》中描述“佛祖成道返国”盛况的经文,其中有一段箴言令我眼前一亮,当即暗自决定:当本次抄经之旅功德圆满之时,我要用这段经文来做结语。3月11日,即有关部门正式宣布“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然过去”的前一天,我郑重地抄下这段充满欢悦和期许的经文,并在转发朋友圈时加上了这样一段引语——荆楚大地,樱花争艳;抗疫之战,曙光在前。抄经祈福,功德圆满。今日特选录《普曜经》“佛祖成道返国”一段,祝愿天下苍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拘躄得行,病者行愈,哑者能言,狂者得正,偻者得伸,若被毒者,毒为不行,百鸟禽兽,相和悲鸣……”本次抄经祈福之旅,自2月8日起始,至3月11日截止,共计抄经33天(篇)。这批经文将作为“收藏记忆”的特殊藏品,永贮我的心底。感谢诸友一个多月不离不弃的陪伴。这段抄经岁月,势必成为我日后常常回味和追忆的经历。或许,若干年后,当我回首往事时,可以聊堪自慰地说:“汶川地震时,我值过夜班;抗击非典时,我写过碑文;庚子抗疫时,我抄经祈福……”

徐成龙 2003年开始写小文章,已在《牡丹》、《百姓故事》、《快乐大师》、《辽河》、《讽刺幽默精短小说》、《三月三》、《校园小小说》、《打工族》、《小小说读者》、《喜剧世界》、《小说月报》、《当代人》、《金山》、《山海经》、《天池小小说》、《通俗小说报》、《男女故事》、《古今故事报》、《新闻爱好者》、《做人与处世》、《现代快报》、《台湾新闻报》、《作家林》、《澳洲彩虹鹦》、《语文报》、《台州商报》、《台州日报》、《中国教师报》、《新课程报语文导刊》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90多篇。

浙江 ——郭晓明作者简介钟荣华,男,1976年生于浙江温岭,1998年6月毕业于杭州大学教育系,先后供职于温岭日报社、杭州都市快报社、台州日报社。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各大文学期刊,现居浙江台州。

徐成龙,大专学历,教师 ,出生於1962年3月3日,住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2003年开始写文章,在《牡丹》、《百姓故事》、《辽河》、《幽默讽刺精短小说》、《三月三》、《小小说读者》、《喜剧世界》、《天池小小说》、《通俗小说报》、《澳洲彩虹鹦》、《古今故事报》、《新闻爱好者》、《作家林》、《男女故事》、《做人与处世》、《现代快报》、《台湾新闻报》、《语文报》、《中国教师报》等二十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若干。关注民生,关注底层,用质朴的文字真实地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是作者的责任。文学要远离浮夸,追求朴实,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精神的愉悦。本真的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文学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惠州日报编辑

江北文化一路29号惠州报业集团编辑部,邮编615003,电话:07522831892 惠州日报社、东江时报都在这里。

郭耀南瑞金县原县长郭耀南(1940~)Guo Yaonan ,又名羽芳。广东紫金人。中共党员。记者。原任《惠州日报》编委,现已退休。1992年加入广东作协。中文名郭耀南外文名GuoYaonan别名羽芳出生日期1940年职业原《惠州日报》编委原《惠州日报》编委-郭耀南1959年应征入伍。1962年退伍后先在紫金县任新闻秘书,后调到《惠州日报》社。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山欢水笑》、小说散文集《春日琴声》、长篇传记文学《大山的儿子——郑兆腾传》和民间故事集《牙花乐》。有中篇小说《春返杨眉》在1999年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上获一等奖,短篇小说《火红的战旗》和长篇小说《山欢水笑》在2001年被中国作协分别评给二等奖和一等奖。《火红的战旗》1999年被中国国际名人学术研究等机构评给论文金奖,并被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专家论文选集。

从惠州西湖之滨到江北新区,60年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办公地点六易其址,而集团也在办公地点一路向北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1949年,《东江日报》(《惠州日报》前身)创办之初,报社办公地点设在今惠州宾馆望湖楼,当时该办公楼的一楼是排版印刷车间,二楼是编辑部,三楼是住房。三层楼里都没有厕所,解决“问题”要乘船到当时还是一片荒凉的小岛去。在第一代报人的回忆文章里,“乘船如厕”的小插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办公条件的简陋。1986年,复刊后的《东江报》社办公地点设在市区荔浦风清8栋西楼1楼;1989年10月28日,编辑部迁址市府上院;1990年10月,《东江报》易名为《惠州报》;1997年2月3日,惠州日报社位于市区环城西二路32号的新办公大楼揭幕;2003年3月31日,《惠州报》改为《惠州日报》10周年暨惠州日报报业大厦落成典礼举行,报社迁往市区江北文华一路。随着办公地点的变迁,惠州日报社的事业和产业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惠州日报》由对开四版变成了一周突破100个版,达104个版,并在周一至周五推出A、B两叠;编辑、记者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办公,告别“铅与火”、“纸和笔”。更为可喜的是,2007年,在惠州日报社的基础上,惠州报业传媒集团顺应时代要求成立,集团除有党报——《惠州日报》外,还拥有《东江时报》、《惠州日报手机报》、《今日惠州网》和《惠州新闻网》等媒体,形成了“三报两网”的发展格局。

惠州日报的联系方式如下:报料热线: 2831828 订报热线: 2828240 读者来电: 2831821 广告热线: 2831866 报社传真: 2831862 电子邮箱: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江北公安分局出入镜管理局对面)可登陆如下网址查看: 一般丢失护照、身份证、营业执照等登报申明费用100RMB左右。

  • 索引序列
  • 常州日报总编辑
  • 常州日报总编辑韩
  • 郴州日报总编辑
  • 台州日报总编辑
  • 惠州日报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