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论文检测标点

论文检测标点

发布时间:

论文检测标点

知网检测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并不是只有用插入尾注的方法引用参考文献才算引用,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一个敲的也是算是引用的,只是引用一定得正确,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标准。

一、参考文献标识一定要正确。

这里提及的参考文献标识是指的论文的最后,由“参考文献”四个字独占一行,你再在下面列出你所引用的各个参考文献的名称等等。记住,每一个参考文献都必须有正确且明显的标识,例如:[XXX]、(XXX)等,这个标识可以电脑生成,也可以自己手工打,但是一定得是正规的,不能有任何的其他标点符号。

二、不能有太长的引用内容。

不管你是不是标出了引用,我们都不能引用太长别人的文章,毕竟引用只是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如果大段大段地引用的话,不是为了扩充字数,那就只有被判定为“抄袭”了。

三、引用符号使用正确。

我们在论文的中间如果有引用文献,一定记住将引用符号标记上,如果没有引用符号的标记,那么是很有可能被直接标红的,而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最多的。同时记住,引用的内容最好是在双引号之中,最后使用句号,如果双引号中间也有句号的话也会被标红视为抄袭的哦。

四、不要篡改原文。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不要对别人的原话进行删改或者增加,不然也是会被视为抄袭的哦。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参考资料来源:学术端系统-知网论文检测中如何引用文献才不会被标红?

论文查重系统判断抄袭的方式:1、和其他文献期刊、学位论文、网络学术文章,在语义上相识。2、大面积范围的引用,凑字数。第一种抄袭,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识地抄袭,完全照搬其他地方的文献,网络学术文章数据,或者有部分修改。第二就是无意识的抄袭,可能完全是你自己写的,但是系统查出来你还是抄袭了,这就是无意识的抄袭,由于这种情况的不可判断,所以一般高校对于学位论文,是允许一定比例的相似的。一般在20%-30%左右。论文怎样算抄袭?第一核心语义相同,语句中往往存在着形容词,副词等一些修饰词,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存在。有的时候大家会把文献原文照搬过来然后加上一些修饰词,或者把语句的循序调换,其实这样做没有实际意义,对于目前的自然语言,大数据分析技术,这个已经不能躲避被查到抄袭了。完全没有任何变动的就更不用说了,肯定是抄袭的。目前可能存在一些学术方面的常用语,目前还不能很好的完全规避,需要指导老师进行人为的降重处理。就学术研究而言,被动抄袭的发生概率不会超过10%,只要是完全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的学术报告,就不存在论文查重不过的情况。要想顺利毕业,还是要自己踏踏实实的做好学术研究才是正道。

就是本文,与网络上的文章,重复率有多少,抄袭的是多少。

目前,高校对于硕博士论文,需要通过抄袭检测系统的检测才能算过关。对本科生来说,大部分学校也采取抽查的方式对本科论文进行检测。抄袭过多,一经查出超过30%,后果严重。轻者延期毕业,重者取消学位。辛辛苦苦读个大学,学位报销了多不爽。但是,软件毕竟是人工设置的一种机制,里面内嵌了检测算法,我们只要摸清其中的机理,通过简单的修改,就能成功通过检测。本文是在网络收集的资料。整理了最重要的部分,供大家参考。论文抄袭检测算法:1.论文的段落与格式论文检测基本都是整篇文章上传,上传后,论文检测软件首先进行部分划分,上交的最终稿件格式对抄袭率有很大影响。不同段落的划分可能造成几十个字的小段落检测不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划分多的小段落来降低抄袭率。2.数据库论文检测,多半是针对已发表的毕业论文,期刊文章,还有会议论文进行匹配的,有的数据库也包含了网络的一些文章。这里给大家透露下,很多书籍是没有包含在检测数据库中的。之前朋友从一本研究性的著作中摘抄了大量文字,也没被查出来。就能看出,这个方法还是有效果的。3.章节变换很多同学改变了章节的顺序,或者从不同的文章中抽取不同的章节拼接而成的文章,对抄袭检测的结果影响几乎为零。所以论文抄袭检测大师建议大家不要以为抄袭了几篇文章,或者几十篇文章就能过关。4.标注参考文献参考别人的文章和抄袭别人的文章在检测软件中是如何界定的。其实很简单,我们的论文中加了参考文献的引用符号,但是在抄袭检测软件中。都是统一看待,软件的阀值一般设定为1%,例如一篇文章有5000字,文章的1%就是50字,如果抄袭了多于50,即使加了参考文献,也会被判定为抄袭。5.字数匹配论文抄袭检测系统相对比较严格,只要多于20单位的字数匹配一致,就被认定为抄袭,但是前提是满足第4点,参考文献的标注。论文抄袭修改方法:首先是词语变化。文章中的专业词汇可以保留,尽量变换同义词;其次,改变文中的描述方式,例如倒装句、被动句、主动句;打乱段落的顺序,抄袭原文时分割段落,并重组。通过上述方法,能有效降低抄袭率。下面举几个例子,大家可以参考下:例句A:本文以设备利用率最大化为目标函数,采用整数编码与实数编码相结合的遗传算法,研究了HFS的构建问题。本文提出的染色体编码方法及相应的遗传操作方法可实现研究对象的全局随机寻优。通过对car系列标准算例的研究,显示了本文提出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重复性和计算效率。修改A:本文研究了HFS问题的构建,通过遗传算法并结合整数与实数编码,目标函数为最大化设备利用率来求解。本文的染色体编码方法与对应的遗传算法操作可有效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通过对一些列基准算例的研究,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并具有较高的计算重复性和较高的运算效率。例句B:由于房地产商品的地域性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不同区域投资时,通常需要建立项目公司,此时就会面临建立分公司还是子公司的选择。子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而分公司则不是独立法人,它们在税收利益方面存在差异。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在设立区域被视为纳税人,通常要承担与该区域其它公司一样的全面纳税义务;分公司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在设立分公司的所在区域不被视为纳税人,只承担有限的纳税义务,分公司发生的利润与亏损要与总公司合并计算。修改B: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不同区域进行投资时,由于此类商品的地域性强,因此需要建立项目公司。此时,企业需要选择建立分公司还是子公司。主要的区别是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分公司则不是独立法人。其次,在税收利益方面,由于分公司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在设立分公司的所在区域不被视为纳税人,只承担纳税义务,总公司需要合并计算分公司的利润与亏损;而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在所在区域被视为法人实体,需要承担与区域其他公司一样的全面纳税义务。修改抄袭的方法不外乎这些,这里更建议同学们,先熟悉你所看的参考论文,关闭文档,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这样就不会受参考文献的太多影响。有同学这里就提出问题了,学校用的检测系统是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不是淘宝几元钱买的万方数据检测。其实,各个检测系统的算法区别并不大,只是数据库有多有少,如果你没有太多,什么系统都不用怕。既然你抄了,得到检测报告的同时,先好好修改自己的文章。抄了之后,改相拟度,可以这样去头去尾留中间,意同词不同。一、查重原理1、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对于3万字符以上文字较多的论文是可以忽略的。对比数据库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个人比对库,其他比对库。部分书籍不在知网库,检测不到。2、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分段检测。3、有部分同学反映说自己在段落中明明引用或者抄袭了其他文献的段落或句子,为什么没有检测出来,这是正常的。中国知网对该套检测系统的灵敏度设置了一个阀值,该阀值为5%,以段落计,低于5%的抄袭或引用是检测不出来的,这种情况常见于大段落中的小句或者小概念。举个例子:假如检测段落1有10000字,那么引用单篇文献500字以下,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实际上这里也告诉同学们一个修改的方法,就是对段落抄袭千万不要选一篇文章来引用,尽可能多的选择多篇文献,一篇截取几句,这样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4、一篇论文的抄袭怎么才会被检测出来?知网论文检测的条件是连续13个字相似或抄袭都会被红字标注,但是必须满足3里面的前提条件:即你所引用或抄袭的A文献文字总和在你的各个检测段落中要达到5%。二、快速通过论文查重的七大方法方法一:外文文献翻译法查阅研究领域外文文献,特别是高水平期刊的文献,比如Science,Nature,WaterRes等,将其中的理论讲解翻译成中文,放在自己的论文中。优点:1、每个人语言习惯不同,翻译成的汉语必然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段文字,不同人翻译了之后,也 不会出现抄袭的情况。2、外文文献的阅读,可以提升自身英语水平,拓展专业领域视野。缺点:英文不好特别是专业英文不好的同学实施起来比较费劲。方法二:变化措辞法将别人论文里的文字,或按照意思重写,或变换句式结构,更改主被动语态,或更换关键词,或通过增减。当然如果却属于经典名句,还是按照经典的方法加以引用。优点:1.将文字修改之后,按照知网程序和算法,只要不出现连续13个字重复,以及关键词的重复,就不会被标红。2.对论文的每字每句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答辩时亦会如鱼得水。缺点:逐字逐句的改,费时费力。方法三:减头去尾,中间换语序将别人论文里的文字,头尾换掉中间留下,留下的部分改成被动句,句式和结构就会发生改变,再自行修改下语病后,即可顺利躲过查重。优点:方便快捷,可以一大段一大段的修改。缺点中文没学好的,会很费劲,要想半天。方法四:转换图片法将别人论文里的文字,截成图片,放在自己的论文里。因为知网查重系统目前只能查文字,而不能查图片和表格,因此可以躲过查重。优点:比改句序更加方便快捷。缺点:用顺手了容易出现整页都是图片的情况,会影响整个论文的字数统计。方法五:插入文档法将某些参考引用来的文字通过word文档的形式插入到论文中。优点:此法比方法四更甚一筹,因为该方法日后还可以在所插入的文档里进行重新编辑,而图片转换法以后就不便于再修改了。缺点:还没发现。方法六:插入空格法将文章中所有的字间插入空格,然后将空 格 字 间距调到最小。因为查重的根据是以词为基础的,空格切断了词语,自然略过了查重系统。优点:从查重系统的原理出发,可靠性高。缺点:工作量极大,课可以考虑通过宏完成,但宏的编制需要研究。方法七:自己原创法自己动手写论文,在写作时,要么不原文复制粘贴;要么正确的加上引用。优点:基本上绝对不会担心查重不通过,哪怕这个查重系统的阈值调的再低。缺点:如果说优缺点的话,就是写完一篇毕业论文,可能会死掉更多的脑细胞。呵呵。。。知网系统计算标准详细说明:1.看了一下这个系统的介绍,有个疑问,这套系统对于文字复制鉴别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呢,比如数据,图表,能检出来吗?检不出来的话不还是没什么用吗?学术不端的各种行为中,文字复制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目前本检测系统对文字复制的检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图表、公式、数据的抄袭和篡改等行为的检测,目前正在研发当中,且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本检测系统的进展并多提批评性及建设性意见和建议。2.按照这个系统39%以下的都是显示黄色,那么是否意味着在可容忍的限度内呢?最近看到对上海大学某教师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被撤消的消息,原因是其发表的两篇论文有抄袭行为,分别占到25%和30%. 请明示超过多少算是警戒线?百分比只是描述检测文献中重合文字所占的比例大小程度,并不是指该文献的抄袭严重程度。只能这么说,百分比越大,重合字数越多,存在抄袭的可能性越大。是否属于抄袭及抄袭的严重程度需由专家审查后决定。3.如何防止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成为个人报复的平台?这也是我们在认真考虑的事情,目前这套检测系统还只是在机构一级用户使用。我们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流程。同时,在技术上,我们也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最大可能的防止恶意行为,包括一系列严格的身份认证,日志记录等。4.最小检测单位是句子,那么在每句话里改动一两个字就检测不出来了么?我们对句子也有相应的处理,有一个句子相似性的算法。并不是句子完全一样才判断为相同。句子有句子级的相似算法,段落有段落级的相似算法,计算一篇文献,一段话是否与其他文献文字相似,是在此基础上综合得出的。5.如果是从相关书籍上摘下来的原话,但是此话已经被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也抄了进去,也就是说前面的文章也从相关书籍上摘了相同的话,但是我的论文中标注的这段话来自相关的书籍,这个算不算学术抄袭?检测系统不下结论,是不是抄袭最后还有人工审查这一关,所以,如果是您描述的这种情况,专家会有相应判断。我们的系统只是提供各种线索和依据,让人能够快速掌握检测文献的信息。6.知网检测系统的权威性?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并不下结论,即检测系统并不对检测文献定性,只是将检测文献中与其他已发表文献中的雷同部分陈列出来,列出客观事实,而这篇检测文献是否属于学术不端,需专家做最后的审查确认。一篇论文的抄袭怎么才会被检测出来?知网论文检测的条件是连续13个字相似或抄袭都会被红字标注,但是必须满足3里面的前提条件:即你所引用或抄袭的A文献文字总和在你的各个检测段落中要达到5%。论文查重修改的规律:1、如果是引用,在引用标号后,不要轻易使用句号,如果写了句号,句号后面的就是剽窃了(尽管自已认为是引用),所以,引用没有结束前,尽量使用分号。有些人将引用的上标放在了句号后面,这是不对的,应该在句号之前。2、可以将文字转换为表格,将表格边框隐藏。3、如果你看的外文的多,由外文自己翻译过来引用的,个人认为,不需要尾注,就可以当做自己的,因为查重的数据库只是字符的匹配,无法做到中文和英文的匹配。4、查重是一个匹配的过程,是以句为单位,如果一句话重复了,就很容易判定重复了,所以:的确是经典的句子,就用上标的尾注的方式,在参考文献中表达出来,或者是用:原文章作者《名字》和引号的方式,将引用的内容框出来。引号内的东西,系统会识别为引用如果是一般的引用,就采用罗嗦法,将原句中省略的主语、谓语、等等添加全,反正哪怕多一个字,就是胜利,也可以采用横刀法,将一些句子的成分,去除,用一些代词替代。或者是用洋鬼子法,将原文中的洋名,是中文的,就直接用英文,是英文的直接用中文,或是哦中文的全姓名,就用中文的名,如果是中文的名,就找齐了,替换成中文的姓名。故意在一些缩写的英文边上,加上(注释)(画蛇添足法),总之,将每句话都可以变化一下,哪怕增加一个字或减少一个字,都是胜利了。特别注意标点符号,变化变化,将英文的复合句,变成两个或多个单句,等等,自己灵活掌握。因为真正写一篇论文,很罕见地都是自己的,几乎不可能,但大量引用别人的东西,说明你的综合能力强,你已经阅读了大量的资料,这就是一个过程,一个学习、总结的过程。所有的一切,千万别在版面上让导师责难,这是最划不来的。导师最讨厌版面不规范的,因为他只负责内容,但又不忍心因为版面问题自己的弟子被轰出来。5、下面这一条我傻妞试过的,决对牛B:将别人的文字和部分你自己的文字,选中,复制(成为块,长方形),另外在桌面建一个空文件,将内容,复制到文件中,存盘,关闭。将这个文件的图标选中,复制,在你的正文中的位置上,直接黏贴,就变成了图片了,不能编辑的。这个操作事实上是将内容的文件作为一个对象插入的,所以是图片。这个操作事实上是将内容的文件作为一个对象插入的。所以是图片。以上那些东西再次总结一下:查重是一个匹配的过程,是以句为单位,如果一句话重复了,就很容易判定重复了,所以:1)如果的确是经典的句子,就用上标的尾注的方式,在参考文献中表达出来。2)如果是一般的引用,就采用罗嗦法,将原句中省略的主语、谓语、等等添加全,反正哪怕多一个字,就是胜利。3)也可以采用横刀法,将一些句子的成分,去除,用一些代词替代。4)或者是用洋鬼子法,将原文中的洋名,是中文的,就直接用英文,是英文的直接用中文,或是中文的全姓名,就用中文的名,如果是中文的名,就找齐了,替换成中文的姓名。5)故意在一些缩写的英文边上,加上(注释)(画蛇添足法),总之,将每句话都可以变化一下,哪怕增加一个字或减少一个字,都是胜利了。6)如果是引用,在引用标号后,不要轻易使用句号,如果写了句号,句号后面的就是剽窃了(尽管自已认为是引用),所以,引用没有结束前,尽量使用分号。有些人将引用的上标放在了句号后面,这是不对的,应该在句号之前。7)可以将文字转换为表格、表格基本是查重不了的,文字变成图形、表格变成图形,一目了然,绝对不会检查出是重复剽窃了。论文查重修改学校的要求: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目标检测论文创新点

地址 : 主要思路 :这篇论文虽然是17年投的,19年TPAMI发表,但是论文的解决角度还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从题目可以看出,这篇paper主要利用混合的监督信息,即强监督信息(包含目标边界框注释信息)和弱监督信息(只有图像标签信息)。作者把从源(强监督)域中学习到的目标知识迁移到目标(弱监督)域中。

强监督目标检测虽然在一些数据集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比如PASCAL VOC和COCO,可是,现实世界中的目标类别成千上万,用强监督的方法就需要获取这些类别的边界框注释信息,这样的工作量太大且耗费人力。这样弱监督目标检测就应运而生,训练这样的目标检测器,我们只需要图像的标签信息(只告诉图像中存在的目标类别信息),并且这种数据很容易通过网络获取。

由于弱监督只有图像标签可以利用,所以弱监督目标检测常常被当作多事例学习(multiple instance learning(MIL))问题。但是这样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只有图像标签可是我们干的是目标检测的事,所以检测器无法得到目标区域的清晰定义,进而导致了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检测器可能包含如下图中所示的目标背景,或者只包含目标的一部分。

利用混合监督学习来解决弱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那森么是混合监督呢?就是你有一部分类别的数据是强监督的(称为源域 ),另外一部分类别数据是弱监督的(称为目标域 )。并且这两份数据之间的类别没有交叠。而存在一种情况:一张图片中包含多个类别目标,这些目标分别属于这两个数据集,那么这张图片同时被两个数据集所有,可是对应的类别的目标的标注信息不同。

从图中可以发现论文方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1 :两个数据集一起训练,学习域不变(domain-invariant)的目标知识,即可以学习到恰好框住完整目标的能力; 2 :利用学习到的域不变目标知识辅助弱监督学习,从而使学习到的检测器能定位到完整目标。

论文中提到第一部分学习到的域不变目标知识拥有两个重要的特性: (1) 类别独立,能够很好的推广到未知的类别; (2) 目标敏感,能过可靠的剔除干扰边界框(包含背景或者只包含目标的一部分)。

通过方法结果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训练模型包含两个分支:(1)目标预测 (2)域分类。从分支名字上,你们应该已经猜到作用了。(1)分支用于辨别目标框,(2)分支用于辨别图像属于哪个域。网络主要是靠损失函数指导学习,前面特征提取层我们就不多描述了,可能不了解的会问,这些框框是如何来的呢?其实结构图中的ROI模块其实就是Fast-RCNN中的Roi-Pooling,这些框是预先用选择搜索(select-search,SS)算法提前准备好的(我们称为proposals,可以翻译为候选框)。接下来我们主要分析这两个分支。

输入是 中的proposals经过特征提取网络得到的特征向量,输出是维度为2的向量,用于判断是不是目标。 首先给出损失函数: 公式中符号解析: 表示边界框的标签,通过与ground-truth(就是目标的真实边界框,人为的标注信息)计算intersection-over-union (IoU)得到,即两个框的相交面积/并集面积。如果IoU大于, ,即正样本。如果在[)之间, ,即负样本。在一张图片中有很多冗余的框,肯定正样本框远远大于负样本框,为了平衡正负样本比例,限定选取正负样本比例为1:3总数64的边界框计算损失。 (sigmoid函数), 表示这个分支, 表示第 个边界框的特征向量,其实这个公式可以理解为: 就是第 个边界框的一个打分 ,则公式可以等效于 。

论文中的domain-invariance就是通过这个分支实现的。 不同于目标预测分支,这个分支的不仅考虑了 中的边界框,也考虑了 的边界框,输出也是一个维度为2的向量,就是图像属于 或 的打分。 给出损失函数: 损失函数与上一个分支功能一样, 表示来自于 的proposals是正样本; 表示来自于 的proposals是负样本。

下面要说才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地方,可以看到方法结构图中这个分支有一个梯度取反。一般我们优化网络都会让损失收敛到0,即最小值优化,而作者在梯度方向传播到特征f前取反,这是为了最大值优化。最小值优化是为了让网络可以区分数据是来自哪一个域,作者取反操作就是为了让网络无法区分,从而实现domain-invariance。 其实我感觉直接损失函数的负号去掉是一样的(欢迎指正)。

然后从 和 中都随机选取64个proposals计算损失。

下面我们讲方法的第二部分:利用学习到辨别目标的知识来训练一个弱监督检测器。 这部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讲解:(1)如何利用目标知识(2)如何用 的数据训练检测器

作者是采用中的目标预测分支,对 中每一张图片的proposals进行打分,得到他们属于目标的分数,然后排序,取前15%当作目标框(一起当作一个"object bag"),剩余的75%作为干扰框(一起当作一个"distractor bag")。注意这里只是区分是不是目标,并没有给出目标是哪一类。所以"object bag"中会有很多类型的目标。

作者使用的是Fast-RCNN的结构训练检测器(只包含分类分支),输出维度是K+1,K是类别数目。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里的训练过程,我们先举个栗子:输入图片1张,包含2000个SS生成的proposals,输入网络后得到1x2000x(K+1)矩阵。

如果我们要计算损失,是不是应该知道2000个框的类别标签,可是 数据是没有边界框注释信息的,我们无法得到这2000个框的标签,我们肿么办?

肯定有人想到用上面得到的"object bag"和"distractor bag"制作标签呀,的确,作者就是这么干的。

首先这个2000个框已经被我们分成了目标和干扰两个包。首先给"distractor bag"一个标签 ,然后我们根据这个图像包含的目标类别对"object bag"给出对应的类别标签 。

可是网络输出是每个框属于每一类的打分,你这给的都是包的标签,不对应呀? 然后你肯定会想使用包中框的最高分作为包的打分不就行了。但是这样做就只是考虑了最大分框,作者给出了一个更好的计算方法: 这样可以考虑包中所有的框。 是包, 是包中每个框的打分。

然后使用交叉商损失指导网络训练:

我个人感觉这篇论文最大的创新点就是把 和 的数据一起训练的方式。一般我们都会想的是用 训练一个检测器 ,然后通过一种方式,用 来得到 中的pseudo-gt,然后训练检测器 。可是这篇论文就不一样,感觉很有意思。想继续深入了解的小伙伴,可以阅读原文。

其实看官看到这里就可以结束。 可是,本着从一而终的原则,我决定把实验也分析一遍。

其实这篇论文实验之前才5页,后面实验作者足足写了7页。。。看来实验才是重点,前面全是小菜。

实验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数据集内部检测(2)数据集间检测(3)消融实验

实验的评价的标准主要:mAP和CorLoc。 这里说一下,mAP肯定一般都知道,CorLoc一般都是弱监督的时候才会用。它是评价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定位精度。就是检测到每一类中检测到的图片占的比例,怎么叫检测到呢?就是对于一样图片中的某一类,取检测的打分最高边界框,如果与ground-truth(标注的边界框)的IoU>就是检测正确。

实验开始之前,作者给出了三个基本的检测方法。由于论文的方法是由目标知识学习和弱监督检测训练两个子模块组成了混合监督整体方法,所以作者提出了分别对应两个子模块和整体方法的基本方法。

B-WSD :基本的若监督检测方法------->对应的子模块 B-MSD :基础的混合监督检测方法------->对应整体的方法 OOM-MSD :用于混合监督检测的原始的目标学习模型------->对应的子模块

下面简要说一说后两个方法: B-MSD :作者是先用Fast-RCNN基于 训练一个强监督的检测器,然后用训练得到的模型参数初始化弱监督的检测器,然后用MIL的方式基于 训练检测器。 OOM-MSD :这部分作者就是把模型的子模块的域分类的分支去掉了,就是直接基于 训练网络学习区分目标和干扰的知识。

就是把一个数据集按类别分为 , 。

作者使用PASCAL VOC 2007 和 ILSVRC2013来评价他的方法。

这里就只是以PASCAL VOC 2007为例吧,作者把trainval的数据按类别分为两部分,一共20类,前10类为 ,后10类为 (根据字母排序选择的)。

当然啦,这些模型怎么训练的呢,这我要说的估计得照论文翻译了,还是感兴趣的孩童去看论文吧,哈哈哈。

还是贴图看一下模型的性能吧

这应该不用描述解释了吧。认真看图吧。(我是不会告诉你,我是认真读了一边作者分析再贴的图, :) 滑稽脸)

这里作者把PASCAL VOC 2007 的trainval作为 ,ILSVRC2013作为 。 由于ILSVRC2013有200类包含PASCAL VOC 2007的20类,所以 是180类,剔除了 中的类别。

直接贴图,直接贴图

不得不佩服,作者做实验验证的能力。学习一波。

采用数据集间检测方式,都使用AlexNet

其实作者验证这个就是是否用那75%的proposals,作者把它丢掉,WSD的网络类别就是K了,训练了一个MSD-no-distractor的模型。

就是选取其他的值来训练,看哪个高。

作者选取了ILSVRC2013中人们创造的类别作为 ,PASCAL VOC 2007中自然界中的类别作为 ,进行训练。

所实话,作者真的很会来事,但是不得不佩服。

如果你更着我读到了这里,我不得不给你点个赞,其实笔者都快被你感动了,坚持一下马上就结束了。

其实我又看了下后面,好像还不能很快结束。。。你还得在坚持很久。 -_-# ,我继续码。

这里作者和其他的目标学习方法或者获得proposals的方法进行了比较。

目标学习模型其实就是给proposals打分,然后分包,只要有类是功能的方法应该就可以比较。

作者使用召回率来比较的。

实际是如何操作的呢? 可以看上图中的横轴是百分比,这是怎么来的呢?是由SS生存的proposals按打分排序(ss算法本身对proposals会有个打分),然后取前5%,与ground-truth计算一遍IoU,大于就算是目标框,这些框的个数/选取的proposals,这个值就是recall值。

然后用这些方法训练WSD。

作者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EdgeBox,Original Obj,Domain-invarint obj 三个的Recall在15%的时候都差不多,为什么上图的性能差距这么多,为森么?

然后自问自答 :)

然后作者定义: 正样本 :IoU>= 局部目标 :0

作者 :快看,蓝色柱子,不要盯着绿色的看,我这是局部目标的比例,看我的方法多稳定。知道你们不懂,我给你举个例子 :)

我们来看0%~10% x轴 ,假设每个图片是2000个proposals 那么前15%就是300个proposals(那么其中就包含0~30个局部目标)。 让我们来看 y轴 ,蓝bar是,那么5011个训练图片中有大约500的图片的局部目标是在范围0%~10%。可以看图中,随着局部目标比例的增加,其他方法的对应的图片比例都在增加,而论文方法反而在减少,说明论文方法可以很好的剔除局部目标。

作者还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15%中包含局部目标的比例少,因为在训练图片中还包含了很多不属于数据集类别的完整目标,可是完整目标是被我们当作背景的,但是在使用学习到的目标辨别知识是与目标类别无关的,所以15%会包含很多背景中存在的完整目标,进一步相对减少了局部目标的比例。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作者脑回路清奇,我感觉我发现了这篇论文的另一个宝藏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我该恭喜你。

作者也给出了效果图,来分析几个效果较差的类别。

自行感受有多差吧。

终于结束了,我写的都累了,默默心疼在看的你。希望你有所收获。 第一次写blog,希望不是最后一次,以后应该陆续推出论文解读。

如果发现有问题,欢迎指正 _ 。

论文: EfficientDet: Scalable and Efficient Object Detection

目前目标检测领域,高精度的模型通常需要很大的参数量和计算量,而轻量级的网络则一般都会牺牲精度。因此,论文希望建立一个可伸缩的高精度且高性能的检测框架。论文基于one-stage的检测网络范式,进行了多种主干网络、特征融合和class/box预测的结构尝试,主要面临两个挑战:

FPN是目前最广泛的多尺度融合方法,最近也有PANet和NAS-FPN一类跨尺度特征融合方法。对于融合不同的特征,最初的方法都只是简单地直接相加,然而由于不同的特征是不同的分辨率,对融合输出特征的共享应该是不相等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论文提出简单但高效加权的bi-directional feature pyramid network(BiFPN),该方法使用可学习的权重来学习不同特征的重要性,同时反复地进行top-down和bottom-up的多尺度融合

论文认为除了缩放主干网络和输入图片的分辨率,特征网络(feature network)和box/class预测网络的缩放对准确率和性能也是很重要的。作者借鉴EfficientNet,提出针对检测网络的混合缩放方法(compound scaling method),同时对主干网络,特征网络和box/class预测网络的分辨率/深度/宽度进行缩放

最后,论文将EfficientNet作为主干,结合BiFPN和混合缩放,提出新的检测系列EfficientDet,精度高且轻量,COCO上的结果如图1,论文的贡献有以下3点:

定义多尺寸特征 ,论文的目标是找到变化函数 来高效融合不同的特征,输出新特征 。具体地,图2a展示了top-down FPN网络结构,一般FPN只有一层,这里应该为了对比写了repeat形式。FPN获取3-7层的输入 , 代表一个分辨率为 的特征层

top-down FPN操作如上所示, 为上采用或下采样来对齐分辨率, 通常是特征处理的卷积操作

top-down FPN受限于单向的信息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PANet(图2b)增加了额外的bottom-up路径的融合网络,NAS_FPN(图2c)使用神经架构搜索来获取更好的跨尺度特征网络的拓扑结构,但需要大量资源进行搜索。其中准确率最高的是PANet,但是其需要太多的参数和计算量,为了提高性能,论文对跨尺寸连接做了几点改进:

大多的特征融合方法都将输入特征平等对待,而论文观察到不同分辨率的输入对融合输出的特征的贡献应该是不同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论文提出在融合时对输入特征添加额外的权重预测,主要有以下方法:

, 是可学习的权重,可以是标量(per-feature),也可以是向量(per-channel),或者是多维tensor(per-pixel)。论文发现标量形式已经足够提高准确率,且不增加计算量,但是由于标量是无限制的,容易造成训练不稳定,因此,要对其进行归一化限制

,利用softmax来归一化所有的权重,但softmax操作会导致GPU性能的下降,后面会详细说明

,Relu保证 , 保证数值稳定。这样,归一化的权重也落在 ,由于没有softmax操作,效率更高,大约加速30%

BiFPN集合了双向跨尺寸的连接和快速归一化融合,level 6的融合操作如上, 为top-down路径的中间特征, 是bottom-up路径的输出特征,其它层的特征也是类似的构造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论文特征融合时采用depthwise spearable convolution,并在每个卷积后面添加batch normalization和activation

EfficientDet的结构如图3所示,基于one-stage检测器的范式,将ImageNet-pretrained的EfficientNet作为主干,BiFPN将主干的3-7层特征作为输入,然后重复进行top-down和bottom-up的双向特征融合,所有层共享class和box网络

之前检测算法的缩放都是针对单一维度的,从EfficientNet得到启发,论文提出检测网络的新混合缩放方法,该方法使用混合因子 来同时缩放主干网络的宽度和深度、BiFPN网络、class/box网络和分辨率。由于缩放的维度过多,EfficientNet使用的网格搜索效率太慢,论文改用heuristic-based的缩放方法来同时缩放网络的所有维度

EfficientDet重复使用EfficientNet的宽度和深度因子,EfficinetNet-B0至EfficientNet-B6

论文以指数形式来缩放BiFPN宽度 (#channels),而以线性形式增加深度 (#layers),因为深度需要限制在较小的数字

box/class预测网络的宽度固定与BiFPN的宽度一致,而用公式2线性增加深度(#layers)

因为BiFPN使用3-7层的特征,因此输入图片的分辨率必需能被 整除,所以使用公式3线性增加分辨率

结合公式1-3和不同的 ,论文提出EfficientDet-D0到EfficientDet-D6,具体参数如Table 1,EfficientDet-D7没有使用 ,而是在D6的基础上增大输入分辨率

模型训练使用momentum=和weight decay=4e-5的SGD优化器,在初始的5%warm up阶段,学习率线性从0增加到,之后使用余弦衰减规律(cosine decay rule)下降,每个卷积后面都添加Batch normalization,batch norm decay=,epsilon=1e-4,梯度使用指数滑动平均,decay=,采用 和 的focal loss,bbox的长宽比为 ,32块GPU,batch size=128,D0-D4采用RetinaNet的预处理方法,D5-D7采用NAS-FPN的增强方法

Table 2展示了EfficientDet与其它算法的对比结果,EfficientDet准确率更高且性能更好。在低准确率区域,Efficient-D0跟YOLOv3的相同准确率但是只用了1/28的计算量。而与RetianaNet和Mask-RCNN对比,相同的准确率只使用了1/8参数和1/25的计算量。在高准确率区域,EfficientDet-D7达到了,比NAS-FPN少使用4x参数量和计算量,而anchor也仅使用3x3,非9x9

论文在实际的机器上对模型的推理速度进行了对比,结果如图4所示,EfficientDet在GPU和CPU上分别有和加速

论文对主干网络和BiFPN的具体贡献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主干网络和BiFPN都是很重要的。这里要注意的是,第一个模型应该是RetinaNet-R50(640),第二和第三个模型应该是896输入,所以准确率的提升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另外使用BiFPN后模型精简了很多,主要得益于channel的降低,FPN的channel都是256和512的,而BiFPN只使用160维,这里应该没有repeat

Table 4展示了Figure 2中同一网络使用不同跨尺寸连接的准确率和复杂度,BiFPN在准确率和复杂度上都是相当不错的

Table 5展示了不同model size下两种加权方法的对比,在精度损失不大的情况下,论文提出的fast normalized fusion能提升26%-31%的速度

figure 5展示了两种方法在训练时的权重变化过程,fast normalizaed fusion的变化过程与softmax方法十分相似。另外,可以看到权重的变化十分快速,这证明不同的特征的确贡献是不同的,

论文对比了混合缩放方法与其它方法,尽管开始的时候相差不多,但是随着模型的增大,混合精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论文提出BiFPN这一轻量级的跨尺寸FPN以及定制的检测版混合缩放方法,基于这些优化,推出了EfficientDet系列算法,既保持高精度也保持了高性能,EfficientDet-D7达到了SOTA。整体而言,论文的idea基于之前的EfficientNet,创新点可能没有之前那么惊艳,但是从实验来看,论文推出的新检测框架十分实用,期待作者的开源

论文大盘点目标检测篇

姓名:牛晓银;学号:20181213993;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转自: 【嵌牛导读】:目标检测,也叫目标提取,是一种基于目标几何和统计特征的图像分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视觉原理的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目标进行实时跟踪研究越来越热门,对目标进行动态实时跟踪定位在智能化交通系统、军事目标检测及医学导航手术中手术器械定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嵌牛鼻子】:目标检测、检测模型、计算机视觉 【嵌牛提问】:你知道或者用过哪些目标检测算法? 【嵌牛正文】: (一)目标检测经典工作回顾 本文结构 两阶段模型因其对图片的两阶段处理得名,也称为基于区域(Region-based)的方法,我们选取R-CNN系列工作作为这一类型的代表。 R-CNN: R-CNN系列的开山之作 论文链接:  Rich feature hierarchies for accurate object detection and semantic segmentation 本文的两大贡献:1)CNN可用于基于区域的定位和分割物体;2)监督训练样本数紧缺时,在额外的数据上预训练的模型经过fine-tuning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第一个贡献影响了之后几乎所有2-stage方法,而第二个贡献中用分类任务(Imagenet)中训练好的模型作为基网络,在检测问题上fine-tuning的做法也在之后的工作中一直沿用。 传统的计算机视觉方法常用精心设计的手工特征(如SIFT, HOG)描述图像,而深度学习的方法则倡导习得特征,从图像分类任务的经验来看,CNN网络自动习得的特征取得的效果已经超出了手工设计的特征。本篇在局部区域应用卷积网络,以发挥卷积网络学习高质量特征的能力。 R-CNN将检测抽象为两个过程,一是基于图片提出若干可能包含物体的区域(即图片的局部裁剪,被称为Region Proposal),文中使用的是Selective Search算法;二是在提出的这些区域上运行当时表现最好的分类网络(AlexNet),得到每个区域内物体的类别。 另外,文章中的两个做法值得注意。 一是数据的准备。输入CNN前,我们需要根据Ground Truth对提出的Region Proposal进行标记,这里使用的指标是IoU(Intersection over Union,交并比)。IoU计算了两个区域之交的面积跟它们之并的比,描述了两个区域的重合程度。 文章中特别提到,IoU阈值的选择对结果影响显著,这里要谈两个threshold,一个用来识别正样本(如跟ground truth的IoU大于),另一个用来标记负样本(即背景类,如IoU小于),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难例(Hard Negatives),若标为正类,则包含了过多的背景信息,反之又包含了要检测物体的特征,因而这些Proposal便被忽略掉。 另一点是位置坐标的回归(Bounding-Box Regression),这一过程是Region Proposal向Ground Truth调整,实现时加入了log/exp变换来使损失保持在合理的量级上,可以看做一种标准化(Normalization)操作。 小结 R-CNN的想法直接明了,即将检测任务转化为区域上的分类任务,是深度学习方法在检测任务上的试水。模型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如需要训练三个不同的模型(proposal, classification, regression)、重复计算过多导致的性能问题等。尽管如此,这篇论文的很多做法仍然广泛地影响着检测任务上的深度模型革命,后续的很多工作也都是针对改进这一工作而展开,此篇可以称得上"The First Paper"。 Fast R-CNN: 共享卷积运算 论文链接: Fast R-CNN 文章指出R-CNN耗时的原因是CNN是在每一个Proposal上单独进行的,没有共享计算,便提出将基础网络在图片整体上运行完毕后,再传入R-CNN子网络,共享了大部分计算,故有Fast之名。 上图是Fast R-CNN的架构。图片经过feature extractor得到feature map, 同时在原图上运行Selective Search算法并将RoI(Region of Interset,实为坐标组,可与Region Proposal混用)映射到到feature map上,再对每个RoI进行RoI Pooling操作便得到等长的feature vector,将这些得到的feature vector进行正负样本的整理(保持一定的正负样本比例),分batch传入并行的R-CNN子网络,同时进行分类和回归,并将两者的损失统一起来。 RoI Pooling 是对输入R-CNN子网络的数据进行准备的关键操作。我们得到的区域常常有不同的大小,在映射到feature map上之后,会得到不同大小的特征张量。RoI Pooling先将RoI等分成目标个数的网格,再在每个网格上进行max pooling,就得到等长的RoI feature vector。 文章最后的讨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multi-loss traing相比单独训练classification确有提升 multi-scale相比single-scale精度略有提升,但带来的时间开销更大。一定程度上说明CNN结构可以内在地学习尺度不变性 在更多的数据(VOC)上训练后,精度是有进一步提升的 Softmax分类器比"one vs rest"型的SVM表现略好,引入了类间的竞争 更多的Proposal并不一定带来精度的提升 小结 Fast R-CNN的这一结构正是检测任务主流2-stage方法所采用的元结构的雏形。文章将Proposal, Feature Extractor, Object Classification&Localization统一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并通过共享卷积计算提高特征利用效率,是最有贡献的地方。 Faster R-CNN: 两阶段模型的深度化 论文链接: Faster R-CNN: Towards Real Time Object Detection with Region Proposal Networks Faster R-CNN是2-stage方法的奠基性工作,提出的RPN网络取代Selective Search算法使得检测任务可以由神经网络端到端地完成。粗略的讲,Faster R-CNN = RPN + Fast R-CNN,跟RCNN共享卷积计算的特性使得RPN引入的计算量很小,使得Faster R-CNN可以在单个GPU上以5fps的速度运行,而在精度方面达到SOTA(State of the Art,当前最佳)。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提出Regional Proposal Networks,替代之前的SS算法。RPN网络将Proposal这一任务建模为二分类(是否为物体)的问题。 第一步是在一个滑动窗口上生成不同大小和长宽比例的anchor box(如上图右边部分),取定IoU的阈值,按Ground Truth标定这些anchor box的正负。于是,传入RPN网络的样本数据被整理为anchor box(坐标)和每个anchor box是否有物体(二分类标签)。RPN网络将每个样本映射为一个概率值和四个坐标值,概率值反应这个anchor box有物体的概率,四个坐标值用于回归定义物体的位置。最后将二分类和坐标回归的损失统一起来,作为RPN网络的目标训练。 由RPN得到Region Proposal在根据概率值筛选后经过类似的标记过程,被传入R-CNN子网络,进行多分类和坐标回归,同样用多任务损失将二者的损失联合。 小结 Faster R-CNN的成功之处在于用RPN网络完成了检测任务的"深度化"。使用滑动窗口生成anchor box的思想也在后来的工作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YOLO v2等)。这项工作奠定了"RPN+RCNN"的两阶段方法元结构,影响了大部分后续工作。 单阶段(1-stage)检测模型 单阶段模型没有中间的区域检出过程,直接从图片获得预测结果,也被成为Region-free方法。 YOLO 论文链接: You Only Look Once: Unified, Real-Time Object Detection YOLO是单阶段方法的开山之作。它将检测任务表述成一个统一的、端到端的回归问题,并且以只处理一次图片同时得到位置和分类而得名。 YOLO的主要优点: 快。 全局处理使得背景错误相对少,相比基于局部(区域)的方法, 如Fast RCNN。 泛化性能好,在艺术作品上做检测时,YOLO表现比Fast R-CNN好。 YOLO的工作流程如下: 1.准备数据:将图片缩放,划分为等分的网格,每个网格按跟Ground Truth的IoU分配到所要预测的样本。 2.卷积网络:由GoogLeNet更改而来,每个网格对每个类别预测一个条件概率值,并在网格基础上生成B个box,每个box预测五个回归值,四个表征位置,第五个表征这个box含有物体(注意不是某一类物体)的概率和位置的准确程度(由IoU表示)。测试时,分数如下计算: 等式左边第一项由网格预测,后两项由每个box预测,以条件概率的方式得到每个box含有不同类别物体的分数。 因而,卷积网络共输出的预测值个数为S×S×(B×5+C),其中S为网格数,B为每个网格生成box个数,C为类别数。 3.后处理:使用NMS(Non-Maximum Suppression,非极大抑制)过滤得到最后的预测框 损失函数的设计 损失函数被分为三部分:坐标误差、物体误差、类别误差。为了平衡类别不均衡和大小物体等带来的影响,损失函数中添加了权重并将长宽取根号。 小结 YOLO提出了单阶段的新思路,相比两阶段方法,其速度优势明显,实时的特性令人印象深刻。但YOLO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划分网格较为粗糙,每个网格生成的box个数等限制了对小尺度物体和相近物体的检测。 SSD: 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 论文链接: SSD: 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 SSD相比YOLO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多尺度的feature map:基于VGG的不同卷积段,输出feature map到回归器中。这一点试图提升小物体的检测精度。 更多的anchor box,每个网格点生成不同大小和长宽比例的box,并将类别预测概率基于box预测(YOLO是在网格上),得到的输出值个数为(C+4)×k×m×n,其中C为类别数,k为box个数,m×n为feature map的大小。 小结 SSD是单阶段模型早期的集大成者,达到跟接近两阶段模型精度的同时,拥有比两阶段模型快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后续的单阶段模型工作大多基于SSD改进展开。 检测模型基本特点 最后,我们对检测模型的基本特征做一个简单的归纳。 检测模型整体上由基础网络(Backbone Network)和检测头部(Detection Head)构成。前者作为特征提取器,给出图像不同大小、不同抽象层次的表示;后者则依据这些表示和监督信息学习类别和位置关联。检测头部负责的类别预测和位置回归两个任务常常是并行进行的,构成多任务的损失进行联合训练。 相比单阶段,两阶段检测模型通常含有一个串行的头部结构,即完成前背景分类和回归后,把中间结果作为RCNN头部的输入再进行一次多分类和位置回归。这种设计带来了一些优点: 对检测任务的解构,先进行前背景的分类,再进行物体的分类,这种解构使得监督信息在不同阶段对网络参数的学习进行指导 RPN网络为RCNN网络提供良好的先验,并有机会整理样本的比例,减轻RCNN网络的学习负担 这种设计的缺点也很明显:中间结果常常带来空间开销,而串行的方式也使得推断速度无法跟单阶段相比;级联的位置回归则会导致RCNN部分的重复计算(如两个RoI有重叠)。 另一方面,单阶段模型只有一次类别预测和位置回归,卷积运算的共享程度更高,拥有更快的速度和更小的内存占用。读者将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看到,两种类型的模型也在互相吸收彼此的优点,这也使得两者的界限更为模糊。

论文病句标点符号检测

给你一篇原创的如何。论文前言的写作应该包括研究综述,提出自己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观点。 研究综述 写作论文一定要有研究综述,也叫综述报告。研究综述是梳理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并且对这些研究作出评价。

word里有自带的语法和拼写错误,这个是按照word的规则帮你查找一些英文单词 语法的错误,中文中常用词组或短语的错误。一般不能很好的帮你找出标点符号的错误。但可查出一些错别字

1.论文字数足够的话,就将可以删除的重合文字进行一定的删减,不重要的、难以修改的可以删掉,有效降低文字的重复率。2.利用翻译软件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再翻译回来,虽然有点麻烦,但是对于降低文章的重复率是很有效果的。3.可以引用的加引用标志,但不能引用过多。对于实在无法删除又无法标引用的文字就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需注意的是,不要天真的以为单纯地改变词语顺序,或者换一两个字词就可以过论文查重工具了,就Gocheck来说,它是以先进语义指纹+VSM+算法为核心技术的,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论文汇总存在的与比对库重复或不当引用的内容。论文查重工具是很智能的,因此,不要想着随便改改就能通过了哦,一定要多检测几次。

错误会标红线

论文标点符号检测软件

错误会标红线

大学毕业前,学校会安排相应的论坛,然后学生上交一定的论文进行查重检测。这个时候学生很多,他们会觉得很可怕,因为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认为想出一篇论文是很难的。现在学校对论文学术不端行为非常重视,可以理解。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我现在的论文无孔不入。在使用论文查重系统之前,很多同学会有这样的疑惑,论文查重是否包含附录,硕士论文的附录是否参与查重?附录算重复率吗?那么,硕士论文查重查附录吗?

由于现在对版权问题的重视,查重是非常严格,但是如果论文是自己写作的,一般都不会出太大的问题,论文查重最困难的是论文修改以后无法通过,老是被打回去修改。

目前整个教育系统都在下大力查重论文,内部查重系统数据也很全面,检测论文的重复率也很全面。就这几点来说,很多论文可以毫无保留的退掉,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一篇论文真的是原创,但是没有修改的方向,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硕士论文检查的时候会不会检测到附录。现在也可以一起查询论文的附录,看学校要求的标准。目前我们没有任何运气。学生可能不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到侥幸。他们只是想知道整个查重系统是怎么工作的,让我们找到修改的方向。其实可以在paperfree提前检测论文,了解论文的情况。

检查论文的重复率也是一项重点工作,所以大家提交之前一定要把每一个字都检测清楚。当然,这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其实学生可以借助专业软件,借助一些查重软件,学生可以提高很多工作效率。

所以检测重复率也是一项很有思想的工作。很多同学可能觉得自己很细致,写的论文不应该有很大的重复率,但最后还是会出现同样的问题。硕士论文会查附录吗?因此,即使你很小心,你也需要这些查重软件的帮助。只有这样,你的工作和学习才能更有效率。

要写出一篇符合规范要求的论文,论文不能随便写出来就能顺利通过审核,论文内容要宽泛,要有明确的主题,在写的时候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要涉及文献综述,要对论文中涉及的观点和证据进行充分的论证。理解的时候也是可以看看论文查重检测对标点的具体要求。写论文时要用标点符号,有些人乱用标点符号造成整个论文的语句不通顺,有时还会出现整个论文都已经写完了,但出现逗号的情况。同学们写论文时,对论文查重检测标点的要求是要理解清楚的。在严格意义上,论文中标点符号的查重率非常低,出现标红字的原因是由于误写。查重检测对论文的标点符号有明确规定,但在撰写论文时也要针对论文的具体内容合理地进行查重,无论怎样说论文的主体部分都要做查重检测工作。许多人都在使用中英文标点,这种情况是需要分清的。在英文文献和英文论文中使用英文标点符号,而中文论文中使用其他标点符号,这样的区别就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论文写作的技巧。尽管写作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完成论文。论文查重中对标点符号虽无明确要求,但在写论文时也是要看看不同的标点符号代表什么意思?那样就可以更好地撰写,基本上是可以顺利通过学校的审核,毕业前写好毕业论文并进行好论文的查重,也算是对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个完美交代。

查的,不过我穷,用不起知网,只能用PaperPP这种便宜点的过过日子了,赚钱又不厉害。

  • 索引序列
  • 论文检测标点
  • 目标检测论文创新点
  • 论文大盘点目标检测篇
  • 论文病句标点符号检测
  • 论文标点符号检测软件
  • 返回顶部